『壹』 人文是什麼意思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即重視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的主要內容。
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
廣義講,泛指文化;狹義講,專指哲學,特別是美學范疇。
人文分類: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法律(俗稱規矩)。
引證解釋
1、指禮樂教化。
《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穎達疏:「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北齊書·文苑傳序》:「聖達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
唐·皎然 《讀張曲江集》詩:「相公乃天蓋,人文佐生成。」
2、泛指各種文化現象。
孫中山《民權初步自序》:「會此世運進化之時,人文發達之際,猶未能先我東鄰而改造一富強之國家者,其故何也?」
3、人事。指人世間事。
《後漢書·公孫瓚傳論》:「舍諸天運,徵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李賢註:「人文猶人事也。」
4、習俗,人情。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大約就是因為山水比較清秀的原故罷,一般的人文風尚比起鄰近的村鎮也覺稍有不同。
『貳』 什麼叫人文人文與歷史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人文從字面上的意思是以人為本。 在中世紀時期這個術語與宗教相對立。它所指稱的內容現代叫古典學。當時很多大學都開設和講授這門學科。後來從事人文學科的學者一般是用評判、猜測、分析的觀點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人文與歷史也是密切相關的 。這從文藝復興以來可以看出,但是也有明顯的區別。
人文學科包括:歷史學、文學、哲學、人類學、語言學。這些學科一般是採取比較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實驗的方法。
歷史學科研究的對象是過去發生的時間或者是人。其實西方社會一直以來認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是古代希臘、羅馬時代的歷史。很多人都採取傳統的方法去研究,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觀點被後現代主義學者所挑戰。
『叄』 「漫漫雄關承載著浩浩盪盪的人文和歷史」是什麼意思
(玉門關,陽關,山海關)保留到現在,凝結著無數人民的汗水和心血,他們做為歷史的見證者一直保留到現在,其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肆』 中國人文歷史簡介,要多一點,在線等1~2小時,快,本人非常急!!!!!!!!!!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起來的強大王朝,它與漢朝同成為中華民族中興的兩個時代,並以其前所未有的輝煌與繁榮開創了中國的新紀元。
隋朝末年,當隋煬帝四處攘亂之際,駐守太原的唐國公李淵率大軍進軍關中,並於公元618年稱帝建國,年號武德,建都長安,開啟了李唐王朝統治中國的歷史。高祖李淵登基後立即著手消滅其它各部反隋勢力,先後擊敗上邽(天水)的薛舉,薛仁杲;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等反對勢力,實現了統一大業。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淵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遲、敬德、段志玄、長孫無忌等人的幫助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與自己對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進而迫使其父李淵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數朝臣武將的擁護下即皇帝位,改年號貞觀,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皇帝之一。貞觀二年,太宗命兵部尚書大將李靖討伐突厥,大獲全勝。從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對中原的威脅。與此同時,太宗皇帝啟用賢能人士,由魏徵、高士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為宰相,輔助處理國家政事。在其統治下,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史稱「貞觀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駕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號永徽,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後依然執行唐太宗的「治國之道」,故唐永徽年間仍有貞觀遺風。高宗於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則天為皇後。在此之後武則天開始臨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後為武則天廢,另立四子李旦,廟號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歲的武則天宣告「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正式稱帝,成為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在位期間,將唐朝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她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曾親撰《兆人本業記》農書,為唐代物質財富的積累創造了條件。但持政末期,她寵信佞臣,深為大臣不滿;神龍元年,由宰相狄仁傑等發動的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復位,改元神龍。從而結束了唯一女皇統治中國的歷史。
中宗李顯庸懦無能,致使皇後韋氏與安樂公主弄權,李旦之子李隆基擊敗了韋後集團而即皇帝位,改元開元,是為唐玄宗。玄宗是唐代繼李世民之後又一位開明國君。開元年間,玄宗對政權做了重大調整:分全國為十五道,改革官制和兵制,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經濟,改革稅制,興修水利,使全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至此,中國在世界同時代的國家中已成為鼎盛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唐朝前期(自建立至開元年間),出現了包括武則天在內的幾代開明君主。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承前啟後促進了唐朝的發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襲了隋制,並逐步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師」和「三公」,加強了皇帝的統治力量。同時,更加完備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它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另外,為了加強與邊疆少數民族的團結合作,太宗在貞觀十五年(641年)將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使土蕃與大唐關系進一步密切。此外,在我國歷史上聞名遐爾的「絲綢之路」也成為當時中原對外發展的重要通道,對改善對外關系與相互間的經濟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於沒有內憂外患,唐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自貞觀至開元年間,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糧食產量都大大超過了前朝。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也為之後大力發展手工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業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與現代工藝相媲美。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藝術品看來,便可窺之一二。
唐朝前期的人文藝術更是發展迅速。詩、書、畫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涌現。其中包括「初唐四傑」、「田園山水派」的代錶王維(699-759年);「邊塞派」詩人岑參(715-770年)以及素有「詩仙」之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還有今人熟知的「畫聖」吳道子,李思訓,大音樂家李龜年,都是盛唐氣象的代表。
唐朝自太祖李淵建立以來一直蓬勃發展,到開元年間,唐朝已進入了全盛時代。但隨著玄宗日益殆於政事,盛唐開始走向衰亡。公元742年,玄宗改元天寶,並先後任命李林甫、楊國忠為相;重用蕃將安祿山等人,兵權旁落,終於導致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叛亂,十五年攻佔唐都長安。玄宗撤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北走靈武。七月李亨到靈武之後,即位稱帝,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是為肅宗。自天寶十四年至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亂"方為平息。前後歷經七年零兩個月,這次叛亂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實力,並直接導致了後世的藩鎮割據局面。
唐代後期,長年藩鎮割據使唐王朝的統治權力名存實亡。在全國各地,蕃鎮節度使掌有地方政權與大部分兵權,也大都成為世襲制,不受唐王朝的統治。故而,晚唐的政權主要以平息叛亂為主,而無暇顧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加之安史之亂的原因,使唐朝的國力每況愈下,一蹶不振。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復往日的盛世景象。肅宗(756-762年在位)及其之後的代宗(762-780年在位)、德宗(780-805年)等皆昏庸無能,寵信奸臣,疏遠賢良,致使唐帝國的統治更加惡化,吐蕃、回鶻等外族不斷對唐帝國構成威脅,此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重重。公元八零六年,憲宗(806-821年在位)劉純即位,在朝臣的幫助下,奪回了由藩鎮割據的淮西等地,暫時使唐朝恢復統一。但憲宗自認有功,專斷獨行,寵信宦官,最終為宦官所害;之後,宦官的地位甚至與皇帝不相上下,成為了唐帝國的真正掌權者。
唐憲宗死於公元八二八年二月,次年,穆宗即位。自穆宗後,唐皇多信服食長生葯,在以後的十代皇帝中,僅因服食丹葯而死的就有三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滅亡速度。直至公元八七四年,黃巢、王仙芝等人起兵反對唐朝,其中有些堅持了十數年之久,沉重的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自此,唐朝被封鎖在一個以長安為中心的小圈子裡,唐帝國的統治已岌岌可危。公元九零七年,曾為黃巢部下後歸降唐朝的梁王朱全忠,逼迫唐哀帝退位,自己代唐稱帝,建立了梁王朝,至此李唐王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從此進入了另一個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唐朝後期,由於北方的連年戰亂,致使土地荒蕪,人口稀少;而相對比較穩定的南方,逐漸成為唐朝的經濟中心。與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經濟中手工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後的手工業,是在前代的生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造船、鑄造、絲織業而言,在技術上都超越了初唐,並且隨著手工業的進步與提高,使商業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長江中下游的新興城市大多以商業為主,如洪州、蘇州都是當時的商業貿易中心。晚唐也出現了一批傑出文人,其中以杜甫、白居易最為著名。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三吏"、"三別"等作品不僅有很高的文學欣賞價值,而且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的現實。
唐朝歷二十二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一直到現在,一些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稱中國為唐山,稱華人為唐人。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
『伍』 歷史人文是什麼意思
歷史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陸』 人文歷史的意思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
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柒』 揚州的人文歷史
一、揚州的文化遺產:
1、海上絲綢之路
揚州地理位置獨特,唐代的揚州依託運河,瀕臨長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資的集散地、「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多元文化的大熔爐和「富甲天下」的國際貿易中心。
2、中國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揚州段)
揚州是大運河的發祥地,是中國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聯合沿線34座城市,歷經8年努力,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揚州境內現有10處遺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遺產,在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中數量最多、種類最全。
二、揚州婚俗:
訂婚:揚州習俗稱訂婚為「下茶」。訂婚又叫「定婚」。有大定、小定之分。小定又稱」穩親」,是在男女尚年幼情況下的定婚形式。大定就是正式定婚。現在自由戀愛,只要雙方談定了,男方請女方父母上門聚宴,便算是定婚。
結婚:結婚選擇「吉日」,舊時選黃道吉日,現在選在農歷逢雙(尤喜逢六,不選十四)的日子,或「五一」、國慶、元旦這些法定節日。
迎親前一天,新郎的兄弟等人到女家去發鋪蓋(嫁妝)。到了女家後,要先吃三道茶(甜茶、清茶、點心),然後發鋪蓋。鋪蓋中的馬桶、腳盆由新郎弟弟挑。
馬桶(現改為痰盂)內放五子:子孫蛋(紅雞蛋)、紅棗、染成紅綠色的白果、蓮子、花生、象徵「五子登科」。
箱子里除衣物外,還放有:為公婆做的孝順鞋,為丈夫和小叔子做的新鞋,給姑子的手帕和給未來孩子做的「小狗鞋」。
由新娘的舅父或弟兄背新娘上轎。花橋抬起後在門前轉三轉,女家向轎子潑水(示意新娘不要再留戀娘家)、撒筷子(預祝新娘快生貴子)。轎子回轉,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跟著送親。送親人進門和新娘下轎後,要坐下吃三道茶。
三、地方方言:
揚州話是江淮官話的代表方言,它的存在至少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它曾經是明朝時期的官話,至今還有很多古漢語詞彙,以及一些生動的、有意思的口頭語。以揚州方言為載體的曲藝有揚州清曲、揚州評話、揚劇等。這些曲藝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7)人文歷史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楊州的人口和民族組成:
揚州境內第一次有完整的人口記錄為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當時廣陵國領縣人口達14萬人,到南北朝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下降到4.5萬人。唐天寶到貞元年間,揚州府人口達47萬人,宋崇寧年間又降至10萬人,到宋大觀年間僅剩6.3萬人。
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揚州路領8縣,人口達98萬人。元末戰亂,揚郡人口銳減。明洪武九年(1376年)為57萬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揚州府領10縣,人口達74萬人。
明末清初的戰亂,例如「揚州十日」,又使揚州人口下降,雍正六年(1728年)揚州府領7縣,僅有25萬人。
此後,清王朝實行一系列有利於人口發展的政策,使人口猛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人口突破200萬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突破300萬人,後來由於戰亂災荒,人口再度下降。
19世紀初,全世界有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城市,中國就有6個,即北京、江寧(今南京)、揚州、蘇州、杭州、廣州。
據《揚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揚州市常住人口為445976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672684人相比,十年共減少212924人,減少4.56%,年平均增長率為-0.47%。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戶1402969戶,家庭戶人口為420665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1人減少0.1人。
截至2017年末,揚州市常住人口450.8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05%,比2016年提高1.65個百分點。
截至2017年末,揚州市戶籍總人口459.98萬人,比2016年末減少16851人。全市登記出生人口4.54萬人,出生率9.87‰;死亡人口5.28萬人,死亡率11.4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1‰。截至2017年末,揚州市區戶籍總人口為233.00萬人,增長0.23%。
漢族占總人口的99%以上。
現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數民族分布。
少數民族總人口2萬多,佔全市總人口的0.6%。高郵下屬的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一的民族鄉。
『捌』 秦嶺的人文歷史
橫亘八百里秦川的大秦嶺不僅是一座自然之山,也是一座文化之山,它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更蘊藏著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珍貴的人文寶庫。
終南陰嶺秀——【唐·祖詠】
碧嶂插遙天——【唐·李世民】
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
——【唐·李白】
這是紀錄片《大秦嶺》主題曲中的歌詞。2010年,紀錄片《大秦嶺》在央視播出,震撼了萬千觀眾。這部關於秦嶺的紀錄片,首次以人文精神來審視一座山脈,成為解讀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
在文化學者的眼中,秦嶺是中華民族的一本「四庫全書」,其中所蘊含的自然生態、歷史遺存和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源泉。
秦嶺是長江黃河的銜接點,又是它們的水源地,「綠庫」,整個的生態植物多層級。秦嶺的沿線藍田猿人(遺址)、華旭故里、還有姜寨遺址、半坡(遺址)一直到周秦漢唐。然後「文庫」有詩經、唐詩,「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些名句構成我們中華文化的精華。包括漢唐以後絲路開通,胡商進來,在這個地方融匯,中華文化開始面向世界。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都為秦嶺獻上了優美的華章,書寫著自己對秦嶺山水的感悟。只有守住秦嶺的綠水青山,才能延續中華文脈。
我們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夠千年不斷,就是因為他的語言文字不斷,他的很多文物,我們現在還能看得懂,如果這些東西沒有了,中華文化的歷史文脈將會中斷。所以,我覺得保護秦嶺,既是保護生態,保護水源,更是保護中華文化的前半部、上半部歷史。
如今,秦嶺秀美的風光,成為許多西安市民休閑的「後花園」,秦嶺的美不僅僅限於自然的山水,獨具特色的人文內涵更具吸引力。
『玖』 中華民族的人文歷史是怎樣的
「中華」一詞出現甚早,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發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此區後來被稱為中原或中國。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
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章炳麟認為:「中國雲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中華民國解》)。這里強調中華一詞乃區別文化高下之族的含義。「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這是由於中華與華夏一詞有關。華夏文化發達,遂以中華自稱。
「中華民族」一詞最早由梁啟超提出,成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及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梁啟超,楊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較早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先驅。梁啟超最早使用「中華民族」,但是梁啟超也創造了東方民族一詞,他於1899年所撰之《東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譯西籍,襲用其體例名義,天野為之所著萬國歷史,其自序乃至謂東方民族」。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梁啟超等先賢的話語中,漸漸出現了「中華民族」的概念,經由最初的強調滿漢之辨和排滿,到梁啟超的主張「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到「五族共和」,再到新中國參照蘇聯民族理論的識別認定活動,最終使「中華民族」的概念成為中國56個民族所組成的共同體的代稱。
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還要到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才最後完成,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三點原因導致:1、大規模抗戰使大多數中國人有了共同的歷史命運與集體記憶;2、國共聯合與全民族的統一戰線使中華民族主義深入人心;3、戰爭造成的人員遷徙打破了原來的地域隔絕。
中華民族的概念從提出到不斷的引申和發展,在現今文辭用語中已不再是單一的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是一個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歷史緊密相連的整體的代稱。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提到的「中華民族」就是這個概念,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也是這樣一個概念。
從愛國主義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一辭已成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徵。從感性意義上來講,應該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詞語的引申和發展,具有廣泛的涵蓋意義。同時,現代概念上的中華民族,也是廣義上的中國的一個代稱。
根據中國的官方文件,中華民族的歷史可追源到漢族的神話炎黃起源,而在現代則包含在中國境內非漢族的少數族群(然而這些民族不是漢民族),有時還延伸包括中國境外的海外華人(沒有中國國籍)。
中華民族因此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政治詞彙。可能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立場不同,中華民族在族群內涵及地理范圍上或有差異。但全球華人在「中華民族」這一大背景、大前題下團結奮進,氣壯山河的歷史卻堪與天地同壽,日月同輝。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辛亥革命,無不得益於華夏炎黃子孫始終以國家民族大義為己任、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屹立潮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就像是泰山、長城一般壯麗的雄峙於世界的東方。
『拾』 人文歷史是什麼意思
人文的概念和歷史
廣義
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社會現象。從大的方面講可以指社會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修養,從小的方面講可指人對自身精神世界的一個感悟和認知。人文知識是人類認識、改造自身和社會的經驗總結;人文精神則是人文知識化育而成的內在於主體的精神成果,它蘊含於人的內心世界,見之於人的行為動作及其結果。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我國《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主要內容。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進的價值觀,其主要內容則是指先進的規范,對於社會而言,尤其是先進的法律和制度規范,對於社會成員而言尤其是先進的道德和習慣規范,對於青少年來說,首先體現在養成良好的習慣規范。從文藝復興的歷史看,人文應該是重視人的文化。
狹義
概念上講,可以這樣認為,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人文,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基因,作為一種樸素的習慣和意識,古已有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但是,作為一種社會潮流,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並更為穩定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則始於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形成於17、18世紀的約翰"洛克、亞當"斯密和法國啟蒙運動,以及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時期,反思於19、20世紀初的馬克思、尼采、羅素所處的反思期,發展於20世紀中後期的現代時期。在發展期,聯合國的兩個人權宣言則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國際化的標志,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則是現代人文思想最傑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