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3個):
1、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國大臣石碏,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
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2、志在四方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國和梁國。後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於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後,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起來到桑園里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知道了。齊姜是個女中豪傑,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並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後,把他送出了齊國。後來,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終於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3、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
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4、病入膏肓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葯,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名醫診斷後,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葯,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病入膏肓」這則成語,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5、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
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
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
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❷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❸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懸梁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胸有成竹(文與可)
❹ 由傳說歷史故事而來的成語有哪些
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
揠苗助長、 葉公好龍、 鄭人削履 、狐假虎威 、
杯弓蛇影 、拔苗助長 、驚弓之鳥 、葉公好龍 、刻舟求劍 、掩耳盜鈴 、畫蛇添足 、
亡羊補牢 、買櫝還珠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鄭人買履 、智子疑鄰、
來源於民間神話故事的成語:
誇父逐日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牛郎織女 、精衛填海
葉公好龍 、井底之蛙 、天衣無縫 、涸轍之魚、 女媧補天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後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慄
❺ 出自於中國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❻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1、完璧歸趙
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近義詞:物歸原主、物歸舊主。
反義詞:久假不歸、巧取豪奪、橫征暴斂。
例句:這些書我看過之後一定會完璧歸趙,請你放心。
2、圍魏救趙
讀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出處:《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近義詞:聲東擊西
反義詞:圍點打援
例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3、毛遂自薦
讀音: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釋: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近義詞:自告奮勇
反義詞:自慚形穢
例句:學校需要能乾的志願者,小剛毛遂自薦。
4、負荊請罪
讀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指主動向對方賠禮認錯,請求對 方責罰。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近義詞:幡然悔悟
反義詞:死不悔改
例句:昨天言語多有冒犯,今天特來負荊請罪,請您多包涵。
5、諱疾忌醫
讀音:huì jí jì yī
解釋: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和錯誤,不願改正。
出處: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勸);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近義詞:文過飾非
反義司:聞過則喜
例句:醫生說這位病人本來有救,但因諱疾忌醫,等到病情惡化後,終致葯石罔效。
❼ 有關來源於"歷史故事"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1、負荊請罪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舉例造句】: 我今特來尋賢弟,負荊請罪。
【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有兩位重臣藺相如與廉頗,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社稷,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負荊條向藺相如請罪。
2、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釋】: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舉例造句】: 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飢,望梅止渴。
【典故】: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攻打張綉,行軍途中沒有水,帶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們渴得要命,紛紛停下乘涼,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沒發現水源,曹操急中生智,傳令下去說前邊有一梅林,時下正是產梅子的季節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氣大振而快速前進。
3、破釜沉舟
【拼音】: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釋】: 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舉例造句】: 只要我們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典故】: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4、卧薪嘗膽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舉例造句】: 中國足球要想沖出亞洲,必須卧薪嘗膽,刻苦訓練。
【典故】: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5、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舉例造句】: 在這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典故】: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佔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佔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❽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❾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三顧茅廬 鐵杵成針 望梅止渴 完璧歸趙 四面楚歌 負荊請罪 精忠報國 手不釋卷 懸梁刺股 鑿壁偷光 描寫人物動作:走馬觀花 歡呼雀躍 扶老攜幼 手舞足蹈 促膝談心 前俯後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後繼 張牙舞爪 描寫人間情誼:恩重如山 深情厚誼 手足情深 形影不離 血濃於水 志同道合 風雨同舟 赤誠相待 肝膽相照 生死相依 說明知事曉理方面:循序漸進 日積月累 溫故知新 勤能補拙 笨鳥先飛 學無止境 學海無涯 滴水穿石 發奮圖強 開卷有益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自相矛盾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 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葉公好龍 亡羊補牢 畫蛇添足 掩耳盜鈴 買櫝還珠 描寫事物的氣勢、氣氛:無懈可擊 銳不可當 雷厲風行 震耳欲聾 驚心動魄 鋪天蓋地 勢如破竹 氣貫長虹 萬馬奔騰 如履平地形容四季特點: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開 滿園春色 春華秋實 春風化雨 驕陽似火 暑氣蒸人 烈日炎炎 秋風送爽 秋高氣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氣襲人 寒冬臘月 形容繁榮興盛景象:濟濟一堂 熱火朝天 門庭若市 萬人空巷 座無虛席 高朋滿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 川流不息 描寫美的景和物:美不勝收 蔚為壯觀 富麗堂皇 金碧輝煌 玉宇瓊樓 美妙絕倫 巧奪天工 錦上添花 粉妝玉砌 別有洞天 描寫山水美景:錦綉河山 高聳入雲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重巒疊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練騰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