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學家辛什麼年

歷史學家辛什麼年

發布時間:2022-05-04 20:05:37

⑴ 辛饒米沃出生在什麼時候

辛饒米沃
辛饒米沃:出生於木鼠年,即在公元前1917年出生,辛饒彌沃是象雄的王子,雍仲本教的創立者,原始苯教的改良者,是釋迦牟尼前的象雄佛法的創立者。 沙門思想和釋迦族古佛思想都受到了象雄佛法的影響。

⑵ 研究辛亥革命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章開沅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最早研究辛亥革命並有論著發表者應推陳旭麓、李時岳,而李澤厚、張磊在孫中山研究方面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已經漸露鋒芒。
章開沅教授說,自己所起的作用,無非是建議並參與籌備首次全國辛亥革命學術會議而已。胡繩武、金沖及、龔書鐸、李文海、楊天石等一大批卓越學者,都與他共同為新中國的辛亥革命研究奠基,而一批批中青年才俊把辛亥革命研究推進到更高水平。
章開沅教授常說,後死者應該在回憶往事時有所自律。此次,他提及已故的林增平。兩人曾共同主編《辛亥革命史》三卷本,由於出版最早受到各方贊譽。「為這120萬字巨著所費心血最多的是他而並非是我,因為我從事國際學術交流佔去不少時間,而且在編寫初期一度為高血壓所困擾。他與我合作最久,情如手足,我不能埋沒他的勞績。」章開沅教授說,死者雖然無言,但事實客觀存在,在追述往事時必須觸摸一下自己的良心。

(摘自荊楚網)

⑶ Hurry!西方史學家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是什麼

以下是西方歷史學家對辛亥革命的評述,其中與我們觀點相一致的是
A.「盡管革命以新軍中士兵的爆發而開端,革命本身毫無疑問仍然是一個上流階層的革命。」
B.「舊制度崩潰了,但共和派革命黨人之混雜集團並未對此做出真正的貢獻,僅僅充當了無足輕重的支持力量。」
C.「辛亥革命並不像大家……聲稱的那樣是一種資產階級革命,而僅僅是中國政權解體的一個簡單插曲。」
D.「就像1911年所表明的那樣,清朝最終是由於內部的積弱而崩潰,並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

⑷ 求辛幼安具體資料

辛棄疾(1140.5.18-1207.10.3),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漢族,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辛棄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人物生平
辛棄疾的始祖辛維葉,在唐曾任大理寺評事,由隴西狄道遷濟南,故世為濟南人。高祖辛師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賓州司戶參軍。祖父辛贊,因累於族眾,靖康之變時未能隨宋室南渡,仕於金,先後為譙縣、開封等地守令。辛棄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隨祖父辛贊生活。
辛棄疾在文學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他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幹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准備,並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後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雲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台,這又使他難以忍受,「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於當年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後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享年67歲。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對於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已經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於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餘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朴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朴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南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盪,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他將豪放詞推幟至一個頂峰.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鬥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於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運算元》)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沖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當代注本以鄧廣銘先生作的《稼軒詞編年箋注》最為流行。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編輯本段]個人經歷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這是刻在鉛山瓢泉瓜山山後的陽原山辛棄疾墓前郭沫若對他評價的楹聯。在中國文學史上,辛棄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棄疾自22歲率領2000多家鄉父老兄弟起義抗金,便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20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卻屢屢蒙受讒劾,賦閑20年,直至憂憤而死。從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饒帶湖和鉛山瓢泉過著閑居的生活,其間有6年時間被起用又被罷官,來往於福建、浙江、江蘇等地的任上和帶湖、瓢泉之間;而居帶湖亦時往瓢泉小住。瓢泉,是這位愛國詞人南渡後的最後歸宿地。
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再次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庄園,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棄疾來到上饒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庄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庄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庄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當年農歷十一月,由於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閑居生活。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歷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辛棄疾常去鵝湖遊憩。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但後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於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後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涌澎湃於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祖國奮斗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後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寫照。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游,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後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庄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園林式庄園建成。
1196年夏,帶湖庄園失火,辛棄舉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棄疾生平所有的各種名銜全部被朝廷削奪得乾乾凈凈,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朴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臨江仙·戲為期思詹老壽》、《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玉樓春 戲賦雲山》等等,都是辛詞中描寫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邑中園亭》)。這些詞句表現了辛棄疾對瓢泉山水風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棄疾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1205年秋,又被罷官,辛棄疾懷著滿腔憂憤回瓢泉。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這年農歷九月初十,民族英雄、愛國詞人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沒有實現的遺願離開了人世。死後葬在瓢泉瓜山山後的陽原山。
辛棄疾的詞風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於表達激盪多變的情緒的體裁。辛詞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

⑸ 查一下辛已年是哪一年

辛已年每次相隔60年。

以下年份均為辛巳年:

第1千年(指從公元1年至1000年間的這一千年):21年、81年、141年、201年、261年、321年、

381年、441年、501年、561年、621年、681年、741年、801年、861年、921年、981年。

第2千年:1041年、1101年、1161年、1221年、1281年、1341年、1401年、1461年、1521年、

1581年、1641年、1701年、1761年、1821年、1881年、1941年。

第3千年:2001年、2061年、2121年、2181年、2241年、2301年、2361年、2421年、2481年、

2541年、2601年、2661年、2721年、2781年、2841年、2901年、2961年。

(5)歷史學家辛什麼年擴展閱讀:

辛巳年是我國特有的天乾地支紀年法記年,傳說天乾地支是距今四五千年前軒轅時期的大撓氏發明的。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稱為十二地支。

天乾地支按陽干(甲、丙、戊、庚、壬)對陽支(子、寅、辰、午、申、戌)、陰干(乙、丁、己、辛、癸)對陰支(丑、卯、巳、未、酉、亥)相配組成了六十個干支對,也叫做「六十甲子」,干支紀年就是按六十甲子的順序,周而復始,不斷地循環。

⑹ 近代著名歷史學家有那些

王韜(1828~1897年),《法國志略》、《普法戰紀》、《法蘭西志》、《美利堅志》、《日本通中國考》、《琉球朝貢考》、《法越交兵記》、《西古史》、《西事凡》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國古代史》
梁啟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
王國維(1877年~1927年)
柳詒徵(1880年~1956年) 《國史要義》
陳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可溫考》《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通鑒胡注表微》
陶希聖(1899~1988),《八十自序》《中國社會現象拾零》
黃現璠(1899年~1982年)《廣西壯族簡史》《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壯族通史》
馮承鈞(1887年~1946年),《成吉思汗傳》《中國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鎮與唐代蒲昌》《景教碑考》
陳寅恪(1890年~1969年) 《柳如是別傳》《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
胡適(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
範文瀾(1893年-1969年)《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近代史》(上冊)
呂思勉(1884年-1957年),錢穆之師。著作《白話本國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
顧頡剛(1893—1980)
蕭一山 (1902年-1978年)
錢穆(1895年~1990年),《國史大綱》
傅斯年(1896年~1950年)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中國史綱》《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太平天國史事日誌》 張蔭麟(1906年~1942年)
勞干(1907年~2003年)
譚其驤(1911年~1992年),《中國歷史地圖集(8卷)》
全漢升(1912年~2001年)

⑺ 中國歷史 清朝年間辛己年是那一年

是辛已吧,樓主搞錯了
因為六十年一輪回,所以有偽清好幾個辛已年
1881,光緒7年
1821,道光元年
1761,乾隆二十六年
1701,康熙四十年

⑻ 古代著名歷史學家都有誰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左丘明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而關於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於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3、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4、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5、范曄

范曄(398年—445年),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人,安北將軍范汪曾孫、豫章太守范寧之孫、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范曄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其《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屬詞麗密,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6、劉知幾

劉知幾(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舉進士。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開始擔任史官,撰起居注,歷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書少監、太子左庶子、左散騎常侍等職,兼修國史。長安三年與朱敬則等撰《唐書》八十卷,神龍(705年~707年)時與徐堅等撰《武後實錄》。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與譜學家柳沖等改修《氏族志》,至開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錄》二百卷,四年與吳兢撰成《睿宗實錄》二十卷,重修《則天實錄》三十卷、《中宗實錄》二十卷。

7、杜佑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出身於京兆杜氏,歷任濟南參軍、剡縣縣丞、潤州司法參軍、主客員外郎、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江淮水陸轉運使、戶部侍郎、饒州刺史、嶺南節度使、淮南節度使等職。貞元十九年(803年),杜佑升任司空、同平章事。後又進拜司徒、度支鹽鐵使,封岐國公。元和七年(812年),杜佑以太保之職致仕,不久病逝,追贈太傅,謚號安簡。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創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中國史學史的先河。

8、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司馬光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9、章學誠

章學誠(1738年—1801年),原名文鑣、文酕,字實齋,號少岩,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清代傑出史學家和思想家,中國古典史學的終結者、方誌學奠基人,有「浙東史學殿軍」之譽。章學誠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卻「撰著於車塵馬足之間」。曾先後主修《和州志》、《永清縣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十多部志書,創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義例。並用畢生精力撰寫了《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史籍考》等論著,總結、發展了中國古代史學理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文史通義》與唐代劉知幾的《史通》齊名,並為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雙璧」。

10、馬端臨

馬端臨(1254年—1323年),字貴輿,號竹洲。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右丞相馬廷鸞之子,宋元之際著名的歷史學家,著有《文獻通考》、《大學集注》、《多識錄》。他為謀求治國安民之術,探討會通因仍之道,講究變通張馳之故,以杜佑《通典》為藍本,完成明備精神之作《文獻通考》。《文獻通考》是中國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體例別致,史料豐富,內容充實,評論精闢。

11、黃宗羲

黃宗羲(1610.9.24-1695.8.12),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與陝西李顒、直隸容城孫奇逢並稱「海內三大鴻儒」。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餘種,300多卷,其中最為重要的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孟子師說》《葬制或問》等。

12、顧炎武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

⑼ 當代研究北宋史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鄧廣銘先生(1907—1998),字恭三,山東省臨邑縣人,著名歷史學家,當代宋史研究泰斗。193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師從陳寅恪、傅斯年、胡適等名師。1943-1946年,曾任復旦大學副教授,1946年到北京大學執教。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及執行主席、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一、二、三屆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古籍整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早在1937年,鄧廣銘教授就以《〈辛稼軒年譜〉及〈稼軒詞疏證〉總辨正》一文為學術界所矚目。1939年,他完成了《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注》和《稼軒詩文抄存》三部書稿,奠定了在史學界的地位。隨後,又完成了《宋史職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兩部著作。這是《宋史》成書600年來的第一次認真清理,得到史學界的高度評價。他的學術專著《王安石》、《岳飛傳》,是研究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開創性著作,也是研究宋代歷史的重要著作。他晚年還計劃修訂《陳龍川傳》、《辛棄疾傳》,由於疾病而未竟其志。鄧廣銘100餘篇學術論文,結集為《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和《鄧廣銘治史叢稿》出版。

國際宋史學界權威斯波義信
斯波義信先生1953年本科畢業於東京大學,1962年獲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東京大學教授及東大東亞文化研究所所長等職務,2000年以來,擔任日本東洋文庫理事長。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宋史、中國經濟史、中國城市史、東亞海上貿易史。主要著作有《宋代商業史研究》(日、中、英文)、《宋代江南經濟史の研究》(日、中文)、《中國史》(五代宋元卷)(日文)、《中國都市の歷史的研究》(日文)、Crisis and Property in Sung China(合著,英文)、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合著,英文)、China Among Equals (合著,英文)、Cambridge Chinese History (Song economy) (英文)、Max Weber, Der Historiker(合著,德文)、《華僑》(日文)《函館華僑資料集》(日文)。斯波先生是日本著名學者周藤吉之的得意門生,日本戰後第一位中國史博士學位獲得者,日本學士院(科學院)中唯一的中國史學者。

王曾瑜(1939—)著名歷史學家、宋史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市人。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師從當代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宋史研究泰斗鄧廣銘先生。大學畢業後長期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當時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所)。主要從事宋遼金史研究。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其主要著作有《鄂國金佗(左禾右卒)編、續編校注》、《盡忠報國———岳飛新傳》、《宋朝兵制初探》、《宋朝階級結構》、《金朝軍制》,論文集《錙銖編》,歷史小說《靖康奇恥》、《河洛悲歌》、《大江風雲》、《關山悵望》、《忠貫天日》等。

姚從吾(1894-1970)姚從吾是中國現代遼宋金元史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著眼於民族融合的「國史擴大綿延觀」,認為在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的基礎上,中華民族的歷史才得以廣大綿延,形成一個屹立於世界東方的文明古國;而遼金元時期則是一個重要的融合時期,在國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姚氏就是以這樣的觀點,深入研究遼金元史,建立起遼金元史體系。他進而倡導宋史與北亞、中亞史的研究,寫成《余玠評傳》等一系列論文及所輯《蒙古與南宋爭奪巴蜀始末》的專題資料,開宋蒙關系研究之先。1958年,他又倡導組成台灣「宋史研究會」(後改名為「宋史座談會」)。姚從吾本通蒙文,晚年又學習滿文,並倡導組成「邊疆語文研究會」,積極推動北亞及中亞史研究。他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河南大學、台灣大學執教三十六年,桃李滿天下。

程應鏐,1916年11月4日(舊歷十月初九)出生於江西省新建縣大塘鄉。程應鏐的史學著作主要有《南北朝史話》、《范仲淹新傳》和《司馬光心新傳》,學術論文結集為《流金集·學術編》。

張家駒(1914~1973)上海師范學院的宋史研究,是由張家駒奠定基礎的。張家駒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院,自20世紀30年代起就開始發表宋史論文,他的《宋代社會中心南遷史》、《兩宋經濟中心的南移》等論著,曾在宋史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宋史研究開創期的重要學者之一。50年代,張家駒到上海師院任教,教授宋遼金元史,同時繼續發表《論趙匡胤》、《沈括》等有分量的論著。1973年去世以前,他是上海師院二十四史標點組中標校《宋史》的骨幹力量。

⑽ 辛核革命是什麼時候開始 辛核革命在哪爆發

孫中山在紫金山祭奠朱元璋
1910年 3月21日 孫中山向黃興提議再次發動廣州起義。 1910年 3月 孫中山在舊金山設美洲同盟總會(又稱同盟會美國總支部)。 1910年 3月 長沙發生搶米暴動。 1910年 4月 各省請開國會代表發動第二次請原。 1910年 6月16日 湖北革命黨人改群治學社為振武學社。 1910年 9月18日 資政院開院。 1910年 10月3日 《民立報》在上海創刊。 1910年 10月11日 國會請願代表團發起第二次請願,分別向資政院和載衛上書。 1910年 10月 清廷發布上諭,將預備立憲期限由九年改為五年。 1910年 11月4日 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等會議,布置廣州起義。 1911年 1月30日 振武學社更名文學社,舉蔣翊武為社長。 1911年 1月 同盟會在香港成立統籌部,負責籌劃和組織廣州起義。 1911年 4月8日 溫生才擊絲廣州將軍孚琦,溫被捕遇害。 1911年 4月27日 黃興等發動廣州(黃花崗)起義。 1911年 5月8日 清廷組成皇族內閣,以慶新王奕 為總理大臣。 1911年 5月9日 清廷頒布鐵路國有政策。 1911年 5月10日 文學社在武昌小朝街設立機關部。 1911年 5月11日 文學會和共進會在武昌召開第一次國體聯合會議。6月14日和9月14日又先後就兩國體聯合再三會議協商。 1911年 5月17日 四川保路同志威風成都正式成立。 1911年 7月31日 宋教仁、譚 黃興
人鳳等在上海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 1911年 7月 漢口《大江報》發表《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葯也》、《亡中團者和平也》二短證。大江報館被查封,報社主筆詹大悲、何海鳴被捕。 1911年 8月13日 林冠慈、陳敬岳在廣州炸傷李准。 1911年 8月 四川保路同志會在成都及附近各州縣發動罷市、罷課。 1911年 9月7日 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蒲殿俊、羅綸等,槍殺請願群眾,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 1911年 9月24日 文學社和共進會聯合大會在武昌召開,討論通過「起義計劃」。 1911年 9月25日 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調配炸葯,不慎引爆。蔣翊武等在武昌小朝街機關部決定當夜起義。 1911年 10月10日 凌晨,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就義。晚,武昌起義爆發,經過一夜激戰,起義軍佔領武昌全城。 1911年 10月11日 湖北軍政府成立,舉清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是日晚,漢陽,漢口駐軍起義。 1911年 10月12日 辛亥革命歷史照片(20張)清廷諭令蔭昌、薩鎮冰率水陸兩前赴鄂鎮壓起義。 1911年 10月12日 孫中山在美國獲悉武昌起義,「決意先從外交方面致力」,而後歸國。 1911年 10月14日 清廷下韶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對武昌起義的「剿撫事宜」。 1911年 10月18日 駐漢口各外國領事館宣告「嚴守中立」。到同月22日駛抵武漢江面的英、德、美等國軍艦達二十艘。 1911年 10月18日 民軍進攻漢口劉家廟。陽夏戰爭開始。 1911年 10月22日 長沙起義,成立湖南軍政府,舉焦達峰、陳作新為正、副都督。 1911年 10月22日 西安起義。27日成立秦隴復漢軍政府,以張夙為大統續。 1911年 10月23日 九江起義。次日成立九江軍政分府。 1911年 10月25日 李沛基炸死新任廣州將軍鳳山。 1911年 10月27日 黃興、宋教仁等從上海乘輪抵武昌,黃旋赴漢口前線督戰。 1911年 10月28日 湘軍第1協王隆中部率領首批援鄂軍1700多人出師援鄂 1911年 10月28日 王部於11月4日開抵武昌。後另有甘興典等部湘軍援鄂。 1911年 10月29日 太原 鄒容和革命軍
起義,成立山西軍政府,舉閻錫山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昆明「重九」起義。11月3日成立雲南軍政府,舉蔡鍔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載豐以宣統帝名義下詔「罪己」,並開放黨禁,赦免黨人。 1911年 10月31日 南昌起義。11月1日成立江西軍政府,舉吳介璋為都督。 1911年 10月31日 湖南發生兵變,焦達峰、陳作新被殺,譚延闓繼任都督。 1911年 11月1日 清軍攻佔漢口,民軍退守漢陽、武昌。 1911年 11月1日 皇族內閣辭職。清廷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911年 11月3日 都督黎元洪任黃興為戰時總司令。黃興等隨即往漢陽設戰時總司令部。 1911年 11月3日 貴陽起義。次日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以楊蓋誠為都督;另設樞密院,以張百麟為院長。 1911年 11月3日 陳其美、李燮和等發動上海起義。6日成立滬軍都督府,舉陳其美為都督。 1911年 11月3日 河南革命黨人數十人被捕遇害,計劃於次日發動的開封起義流產。 1911年 11月4日 杭州起義。7日成立浙江軍政府,以湯壽潛為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蘇州和平光復,成立江蘇都督府,巡撫程德全改稱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吳祿貞在山西娘子關與閻錫山等會晤,議組燕晉聯軍,准備舉兵直搗北京。 1911年 11月7日 廣西宣布獨立,改撫署為軍政府,以巡撫沈秉為都督。 1911年 11月7日 吳祿貞被袁世凱派人暗殺於石家莊。 1911年 11月7日 安徽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推巡撫朱家寶為都督。 1911年 11月8日 黎元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洪都督電起義各省,請派代表到武昌會議組織臨時政府。 1911年 11月9日 廣東獨立,推兩廣總督張鳴岐為都督;因張逃,復推胡漢民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福州起義。11改督署為福建都督府,推孫道仁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蘇、漸都督聯電滬督,倡議於上海設立臨時會議機關。滬督陳其美隨即於13日通電各省,請派代表赴滬籌組臨時政府。 1911年 11月11日 袁世凱派蔡廷斡、劉承恩等人武昌誘和。 1911年 11月11日 海容、海琛、海籌等艦自漢口前線下駛九江,宣告反正。 1911年 11月12日 奉天國民保安會成立,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被舉為會長。16、17日吉林、黑龍江國民保安會相繼成立。 1911年 11月12日 鏡清、保民等十餘艦在鎮江起義。 1911年 11月13日 袁世凱在北京就內閣總理職。 1911年 11月13日 山東宣布獨立,以巡撫孫寶琦為都督。 1911年 11月13日 孫於同月24日宣布取消獨立。浙江、江蘇、鎮江、福建、山東、湖南、上海七處代表在滬集合,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1911年 11月16日 黃興指揮民軍自漢陽反攻漢口,次日敗退漢陽。 1911年 11月22日 重慶宣告獨立,成立蜀軍政府,以張培爵為都督。 1911年 11月24日 江浙聯軍會攻南京。 1911年 11月26日 入川鄂軍在資州起義,殺端方,回師湖北。 1911年 11月27日 成都和平獨立,宣告四川地方自治,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以咨詢局議長蒲殿俊為都督。 1911年 11月27日 黎元洪電各省都督,告以漢陽失守,請速派兵來援。 1911年 11月28日 各 袁世凱
省代表會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開第一次會議,議決臨時政府成立以前,由鄂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 1911年 12月1日 鄂軍政府與袁世凱簽訂停戰協議。 1911年 12月2日 江浙聯軍攻克南京。 1911年 12月2日 各省代表會正式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1911年 12月3日 各省代表會議決臨時政府設於南京。 1911年 12月4日 留滬各省代表開共和聯合會大會,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並推大元帥組織臨時政府。 1911年 12月4日 各省代表會議決議和條款四條,以伍廷芳為代表與袁世凱議和。 1911年 12月5日 清廷授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袁次日派唐紹儀為全權代表南下議和。 1911年 12月7日 海軍開代表會,公舉程壁光為海軍總司令。海軍全部反正。 1911年 12月12日 十四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 1911年 12月17日 各省代表會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 1911年 12月18日 「南北和談」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議事廳開始舉行。 1911年 12月20日 六國駐滬總領事照會南、北和談代錶速定和議。 1911年 12月25日 孫中山歸國抵上海。 1911年 12月25日 各省代表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會在南京開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1年 12月29日 南北議和代表在上海達成召開國民會議公決「國體」協議。 1911年 12月29日 袁世凱拒絕接受「南北和談」商訂的國民會議召集辦法。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袁世凱准唐紹儀辭職,並電告伍廷芳以後直接電商南北和談事宜。 1912年 1月2日 直隸灤州新軍起義。 1912年 1月2日 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辛什麼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