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浙江的歷史
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10000-1300年代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兩浙道,漸成省級建制的雛形。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元代時浙江屬江浙行中書省。明初改元制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1府、l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制至此確定。
「浙江」是錢塘江的古稱,意為曲折的江水。唐代時,分江南東道設立兩浙道,是為「浙」字第一次成為地方政府的名稱,「浙江」之名由錢塘江流域,延伸至北起長江,南至平陽,西倚茅山、天目山,東濱大海,囊括太湖、錢塘江、甬江、靈江、甌江、飛雲江、鰲江等幾大流域的共同的政治和文化地理名稱。
這一區域在春秋戰國以前為越人聚居地,也是越國的本部,又曾被吳國佔領,後又成為楚國的一部分。秦統一中國後,即在這里設立會稽郡,屬揚州。三國時屬於東吳,兩晉南北朝時期屬於南朝。唐宋之際又相繼為兩浙道、吳越國和兩浙路的轄區,因吳越國內設13個州級行政區,故並稱「兩浙十三州」。吳越國主要范圍均為今天的浙江全境,以及上海市和福建省北部的建甌、寧德、壽光,江蘇省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即為今天吳越文化和吳語的占據主導的區域。
明朝初年,設置「浙江布政使司」(初期不含太湖地區的湖州府、嘉興府),治杭州,而一些靠近福建的地區以蒼南金鄉為界,劃入福建行省。自此大致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浙江省轄區域。
Ⅱ 寧波到台州多長時間有多少公里
從寧波到台州約253公里,選擇以下交通工具:
1.正常步行速度6公里/小時,時間是1天18小時10分。
2.騎自行車速度20公里/小時,時間是12小時39分。
3.郵輪客船速度28公里/小時(靜水速度),時間是9小時2分。
4.騎摩托車速度50公里/小時,時間是5小時3分。
5.駕駛汽車速度80 ~ 110 公里/小時,時間是3小時9分 ~ 2小時18分。
6.坐火車速度120 ~ 160公里/小時,時間是2小時6分 ~ 1小時34分。
7.坐高鐵速度250 ~ 300公里/小時,時間是1小時0分 ~ 50分。
Ⅲ 台州的歷史如何
先秦 時為甌越地。
秦 地屬閩中郡。
漢 先後有東海、東越等王國封立。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東越國除,徙民於江淮間,改其地屬會稽郡鄞縣,置回浦鄉。
西漢 始元二年(前85),以鄞縣回浦鄉置回浦縣,以其地河流彎曲迴旋入海而得名。縣治回浦(今章安)。
屬會稽郡,隸揚州。轄境大致相當於後世台、溫、處3府。是為台州建縣之始。
東漢 建武年間(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縣改名章安縣。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
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在今永嘉縣境內)。建安四年(199)(一作興平二年〈195〉),分章安縣西南部置松陽縣。
三國吳黃武、黃龍年間(222—231),分章安縣西北部置始平縣,分章安縣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以縣境臨海山而得名。赤烏二年(239),分永寧縣置羅陽縣;立羅江縣。太平二年(257),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隸揚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臨海,尋徙章安),轄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後改安陽)、羅江7縣,轄境遠及閩北。是為台州建郡之始。
西晉 太康元年(280),改始平縣為始豐縣;分鄞縣800戶、章安縣北部200戶置寧海縣,屬臨海郡。又改安陽縣為安固縣。太康四年(283),分安固縣置始陽縣,不久改稱橫陽縣。羅江縣改屬晉安郡。是時,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永寧、松陽、安固、橫陽縣,隸揚州。
東晉 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南部永寧、松陽、安固、橫陽4縣置永嘉郡。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4縣,後世台州轄境大致形成。
永和三年(347),分始豐縣南鄉置樂安縣(今仙居),屬臨海郡。
南朝 轄縣如故。
隋 開皇九年(589),滅南朝陳,廢郡,並臨海郡各縣入臨海縣,屬處州(十二年改稱括州)。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臨海縣屬永嘉郡。
唐 乾元元年(758)復稱台州,隸浙江東道。此後反復改隸浙江東、西兩道。肅宗上元二年(761)改始豐縣為唐興縣。廣德二年(764)象山縣改屬明州。中和三年(883)隸義勝軍。光啟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軍。
五代 屬吳越國,軍、州建置及轄縣如故。天寶元年(908),改唐興縣為天台縣,後復改為始豐縣。寶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樂安縣為永安縣,以祈永保平安。後晉天福間(936—942),吳越又改始豐縣為台興縣。北宋建隆元年(960),吳越復改台興縣為天台縣。
宋 太平興國三年(978),台州入宋版圖,州、縣如故,隸兩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多神仙之宅」,詔改永安縣為仙居縣。南宋隸兩浙東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為台州府,隸浙江行省。三年,復黃岩州為黃岩縣。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黃岩縣南部方岩、太平、繁昌鄉置太平縣,以其境內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劃樂清縣東部山門、玉環2鄉入太平縣。自此,台州轄臨海、黃岩、太平、仙居、天台、寧海6縣。
清順治三年(1646),入清版圖,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隸浙江省紹台道。七年隸寧台溫海道(駐台州)。十一年隸台海道(駐台州)。二十四年隸寧台道。雍正四年(1726)隸寧紹台道。六年,於玉環山置玉環廳。廳因山名,隸溫州府。太平縣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劃入玉環廳。 清宣統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復,成立軍政分府,隸省軍政府。
民國 元年(1912)廢府、州、廳制。2月,玉環廳改為縣。7月,撤銷台州軍政分府,各縣直屬省政府。3年,省下設道,屬會稽道,玉環縣屬甌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太平縣以縣西溫嶠嶺別稱溫嶺改名溫嶺縣。16年道廢,各縣直屬省政府。21年月,省政府在省縣之間試行縣政督察專員制,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寧海縣為第六區。因內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設特區,為第五特區,設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22年10月改劃為第四特區。24年月,省政府正式設置臨海行政督察區,置專員公署。25年,據行政院新頒《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稱第七行政督察區。29年月,以南田縣全部境域及寧海縣東南部18鄉鎮、臨海縣東北部5鄉鎮,置三門縣,以地瀕三門灣而得名。31年,天台縣劃屬第六區。32年,寧海縣改屬第六區。35年增轄天台,磐安2縣。37年4月劃為第五區,未及實施,7月又重劃為第六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49年6月解放後,置浙江第六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0日,第六專區改稱台州專區,駐臨海縣,轄臨海、黃岩、天台、仙居、溫嶺、三門、寧海7縣及臨海城關、海門兩直屬區。1950年5月,撤銷臨海城關直屬區,劃歸臨海縣。1952年10月,寧海縣改屬寧波專區。1954年5月,撤銷台州專區,臨海、天台、三門3縣劃屬寧波專區,黃岩、溫嶺、仙居3縣及海門直屬區劃屬溫州專區。1956年3月,仙居縣改屬寧波專區;海門直屬區撤銷,改為黃岩縣屬區。1957年7月,復置台州專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1962年4月,復置台州專區,並復置三門縣、玉環縣。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玉環7縣。1978年10月改稱台州地區。1980年7月置海門特區,屬台州地區,轄境包括原黃岩縣海門區、大陳鎮、山東人民公社及臨海縣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銷海門特區,以其行政區域置椒江市,以境內有椒江而得名。此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1986年3月撤銷臨海縣,置臨海市。1989年10月撤銷黃岩縣,置黃岩市。1994年,撤區建市,並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地區現轄路橋、椒江、黃岩三區,臨海、溫嶺兩市、天台、仙居、三門、玉環四縣。
Ⅳ 關於台州市的歷史70
台州歷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秦朝:先秦時為甌越地。秦代,屬閩中郡。
漢朝:漢初,先後有東海王、東越王封立。漢武帝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東越王除,民徙江淮間,改其地屬會稽郡鄞縣,置回浦鄉。
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以鄞縣回浦鄉置回浦縣,縣治回浦(今章安),屬會稽郡,隸揚州,轄境大致相當於後世台、溫、處3府。
東漢建武年間(25年~56年)(一作章和元年)回浦縣改名章安縣。永建四年(129年)(一作永和三年),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在今永嘉縣內)。建安四年(199年)(一作興平二年),分章安縣西南部置松陽縣。
三國:東吳黃武、黃龍年間(222年~231年)分章安縣西北部置始平縣,分章安縣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以縣境臨海山而得名。赤烏二年(239年),分永寧縣置羅陽縣;立羅江縣。少帝太平二年(257年),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隸揚州,郡治章安(一作初治臨海,尋徙章安),轄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後改安陽)、羅江7縣,境域遠及閩北。是為台州建郡之始。
晉朝: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始平縣為始豐縣;分鄞縣800戶、章安縣北部200戶置寧海縣,屬臨海郡,又改安陽縣為安固縣。太康四年(283年),分安固縣置始陽縣,不久改稱橫陽縣。羅江縣改屬晉安郡。是時,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永寧、松陽、安固、橫陽8縣,隸揚州。
台州夜景
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分臨海郡南部永寧、松陽、安固、橫陽4縣置永嘉郡。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4縣,後世台州轄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年),分始豐縣南鄉置樂安縣(今仙居)屬臨海郡。[7]
隋朝:隋開皇九年(589年),滅南朝陳,廢郡,並臨海郡各縣入臨海縣,屬處州(十二年改稱括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臨海縣屬永嘉郡。
唐朝:唐初,復分臨海為章安、始豐、樂安、寧海、臨海5縣。武德五年(622年)置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並寧海縣入章安縣。次年,又將始豐、樂安、章安3縣並入臨海縣。貞觀八年(634年)復分臨海縣置始豐縣。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臨海縣東北部置寧海縣。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改永寧縣為黃岩縣,以縣西黃岩而得名。神龍二年(706年),分寧海縣與越州的貿卩縣地置象山縣,屬台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隸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年)復稱臨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台州,肅宗二年(761年)改始豐縣為唐興縣。廣德二年(764年)象山縣改屬明州。中和三年(883年)隸義勝軍。光啟三年(887年)以台州置德化軍。
中華民國: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廢府、州、廳制。2月,玉環廳改為縣。7月,撤銷台州軍政分府,各縣直屬省政府。
1914年,省下設道,台州屬會稽道,玉環縣屬甌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太平縣以縣西溫嶠嶺別稱溫嶺改名溫嶺縣。
1916年,道廢,各縣直屬省政府。
1921年6月,浙江省政府在省縣之間試行縣政督察專員,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寧海6縣為第六區。9月改設特區,為第五特區,設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
1922年10月,改劃為第四特區。
1924年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設置臨海行政督察區,置專員公署。
1925年,據行政院新頒《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台州稱第七行政督察區。
1929年7月,以南田縣全部境域及寧海縣東南部18鄉鎮、臨海縣東北部5鄉鎮置三門縣,以地瀕三門灣而得名。
1931年,天台縣劃屬第六區。
1932年,寧海縣改屬第六區。
1935年,增轄天台、磐安2縣。
1937年4月,劃為第五區,未及實施,7月又重劃為第六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49年6月,置浙江第六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0日,第六專區改稱台州專區,駐臨海縣,轄臨海、黃岩、天台、仙居、溫嶺、三門、寧海7縣及臨海城關、海門兩直屬區。玉環縣屬溫州專區。
1950年5月,撤銷臨海城關直屬區,劃歸臨海縣。
1952年10月,寧海縣改屬寧波專區。
1953年6月,分玉環縣境洞頭、大門諸島另建洞頭縣,屬溫州專區。
1954年5月,撤銷台州專區,臨海、天台、三門3縣劃屬寧波專區,黃岩、溫嶺、仙居3縣及海門直屬區劃屬溫州專區。
1956年3月,仙居縣改屬寧波專區,海門直屬區撤銷,改為黃岩縣屬區。
1957年7月,復置台州專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58年10月,三門縣撤銷,並入臨海縣;寧海縣撤銷,並入象山縣,屬台州專區;洞頭縣重新並入玉環縣,仍屬溫州專區。
1958年12月,撤銷台州專區,天台縣劃屬寧波專區,臨海、仙居、黃岩、溫嶺4縣劃屬溫州專區。
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撤銷玉環縣,所屬境域分屬溫嶺縣與溫州市,並於4月付諸實施。
196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玉環縣。
1962年4月,復置台州專區,並復置三門縣、玉環縣,轄臨海、黃岩、溫嶺、仙居、天台、三門、玉環7縣。[8]
1978年10月,改稱台州地區。
1980年7月,置海門特區,屬台州地區,轄境包括原黃岩縣海門區、大陳鎮、山東人民公社及臨海縣前所人民公社。
1981年7月,撤銷海門特區,以其行政區域置椒江市。此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
1986年3月,撤銷臨海縣,置臨海市。
1989年9月,撤銷黃岩縣,置黃岩市。
1994年2月,撤銷溫嶺縣,置溫嶺市,台州地區轄臨海、椒江、黃岩、溫嶺4縣級市和天台、仙居、三門、玉環4縣。
1994年8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台州地區和縣級黃岩市、椒江市,設立地級台州市和縣級椒江區、黃岩區、路橋區。境轄椒江、黃岩、路橋3區與臨海、溫嶺2市和玉環、天台、仙居、三門4縣。台州市人民政府駐椒江區。[9]
2017年04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玉環縣,設立縣級玉環市,以原玉環縣的行政區域為玉環市的行政區域。玉環市人民政府仍駐玉城街道東城路6號。玉環市由浙江省直轄, 台州市代管
Ⅳ 台州市有幾年了
台州(tāi zhōu),浙江省省轄地級市,地理位於浙江省中部沿海,東瀕東海,北靠紹興市、寧波市,南鄰溫州市,西與金華市和麗水市毗鄰。
台州東部沿海海岸線長達651公里。近海有12個島群691個島嶼,主要有台州列島和東磯列島等。最大島嶼玉環島與大陸相連,大陸架海域面積8萬平方公里,陸地總面積9411平方公里。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間,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台州以「佛、山、海、城、洞」五景最具特色,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台山、長嶼硐天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海,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稱。
Ⅵ 黃岩的歷史名人有多少
1. 南宋名相 杜范(1182-1245)字成之,南宋黃岩杜家村人,歷任監察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右丞相兼樞密使,黃岩歷史上居官最高者。
2.紅顏知己 謝希夢(1156-1210)字古名,南宋黃岩靈石人。
3.悲情才女 嚴蕊(生卒不詳)原姓周,字幼芳,南宋女詞人
4.愛國詩人 戴復古(1167-1251)字式子,黃岩石屏村人,南宋「江湖派」詩人大家,其詩詞表達收復中原的愛國情操,抨擊統治者的苟且偷安。
5.東海梟雄 方國珍(1319—1374)元末黃岩洋嶼人。
6.文史大家 陶宗儀(1329—1412)字九成,元末黃岩清陶鄉人。
7.三邊總督 曾銑(1509—1548)字子重,黃岩縣城人,明嘉靖進士。
8.軍機章京王彥威(1842—1904)字弢甫,黃岩縣城人,歷任京官,至軍機處漢官領班章京。心憂國事,曾因慈禧專權誤國而奔走呼號。
9.抗日英烈 陳安寶(1891—1939)字善夫,黃岩橫街鄉人。保定陸軍軍校畢業。
10.民國將軍 林蔚(1889-1955)字蔚文,黃岩縣城人,北平陸軍大學第四期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旅長、廳長、軍委會辦公廳主任、國防部參謀次長,代參謀總長、陸軍二級上將。
11.「兩彈一星」功勛 陳芳允(1916—2000),無線電電子學家、空間系統工程專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之一,國家「863」計劃發起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首批資深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曾任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副主席、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和顧問。
Ⅶ 黃岩介紹黃岩介紹
「中國蜜橘之鄉」 ──黃岩,位於浙江黃金海岸線中部,東界椒江區、路橋區,南與溫嶺市、樂清市接壤,西鄰仙居縣、永嘉縣,北連臨海市,距省會杭州207公里。全區總面積988平方公里,人口57萬餘人。唐上元二年(675年)始設永寧縣,天授元年(690年)改名黃岩至今,建制幾經更迭,1989年撤縣設市,1994年撤市設區,今為台州市主城區之一。 轄區地形狹長,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高山,中、東部平原系「溫黃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地區河網縱橫,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大型水利工程長潭水庫既是溫黃平原灌溉水源,也是黃(岩)椒(江)路(橋)、溫嶺等區、市的飲用水源。 全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年無霜期25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1676毫米。 黃岩農業素有「黃岩熟,台州足」的譽稱。農業以種植水稻、柑橘為主,特產黃岩蜜橘馳名中外,為世界柑橘始祖之一,具有2300餘年的悠久歷史,在唐代便被列為貢品,現有180多個品種品系,有「中國蜜橘之鄉」美譽。黃岩還盛產東魁楊梅、枇杷和荸薺等名特優水果,其中東魁楊梅大如乒乓球,堪稱珍果,被國家林業部授予「中國東魁楊梅之鄉」,同時,也是「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區)」。 黃岩工業經濟繁榮興旺。改革開放以來,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起步較早,是中國股份合作經濟重要發源地之一,為全國第一個頒發了保護和規范股份制企業政府文件──《關於合股企業的若干政策意見》的縣。現已逐步形成了塑料製品、模具、醫葯化工、機械電器、摩托車及汽摩配件、工藝品和食品罐頭等七大支柱產業。是國內聞名遐邇的「中國模具之鄉」,素有「精細化工王國」、「中國工藝品之都」、「中國塑料日用品之都」等美稱,曾連續兩屆躋身「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是「中國明星縣(市)」、「浙江省小康縣(區)」。 黃岩水陸空交通發達。中國首家縣級民航站──黃岩機場已開通北京、上海、武漢、廣州、深圳等10多條航線。貫穿黃城的甬台溫鐵路破土動工,甬台溫高速公路、104國道縱貫城區,82省道橫穿城區,與黃長線、拱沿線、十院線等道路連接,形成了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的路網系統。江口的蘆村港與距城區17公里的海門港,有客貨輪直達全國各大港口和日本、香港等國家與地區。 黃岩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區框架日益拉大,金頂大廈、匯豐大廈、交通大廈、電力大樓等一批城市標志性高層建築拔地而起,城區亮化、美化、綠化、凈化不斷得以完善,特別是永寧公園的建成投入使用,成為台州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百合小區、大環家園、藍色多瑙河、委羽山新區等一批住宅小區的建成,使城鄉居民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黃岩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郵電通信基礎設施完善,水電供應充足;金融興旺,民資豐厚;市場繁榮,商貿活躍,建有華東地區最大的汽車摩托車交易中心。星級旅遊飯店、文化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十五」期間,黃岩「科教興區」戰略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文化事業穩步發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醫療衛生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新聞事業進一步鞏固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 黃岩天然毓秀,風光旖旎,物華天寶。境內有靈石寺塔、沙埠青瓷窯址、孔廟、五洞橋、委羽山大有宮、翠屏山摩崖石刻等眾多名勝古跡,區內多奇山異水,其中九峰山和嵩岩山旅遊風景區載入《中國名勝詞典》。黃岩人傑地靈,史有「十八進士共一家之盛」,明尚書曾銑、文史學家陶宗儀等俊傑賢人。今日星空尤其璀璨,有「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芳允院士,革命家、藝術家陳叔亮,電子物理學家吳全德,高分子化學專家黃志鏜等諸多仁人學者。 黃岩社會穩定,經濟日趨發展。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84億元,增長13.0%,財政總收入17.22億元,增長14.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99億元,增長17.5%。 黃岩致力於走向世界,與世界各大洲開展貿易往來,2005年實現自營進出口總額7.44億美元,增長55.1%。目前有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黃岩投資創業。黃岩正以嶄新的面貌走向未來。
Ⅷ 浙江省黃岩中學的歷史沿革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春,黃岩縣令路邵於此首創「萃華書院」。
清乾隆五 十九年(1794年),得監生鄭作霖資助,在書院南邊建「文昌閣」
清咸豐十年(1861年),萃華書院毀於兵燹。
清同治六年(1867年),繼任黃岩縣令陳寶善屬紳士王葆初捐資重建書院,為崇祀南宋黃岩籍右丞相杜范(謚號清獻),改名為「清獻書院」。
同治十二年(1873年),縣令孫熹於清集資擴建清獻書院講堂和東西精舍。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舉人王舟瑤改清獻書院為「清獻中學堂」,並推舉邑人江青(寧數峰)為監督,主持校政。
民國十二年(1923年),學校改名為「黃岩縣立中學校」,舉人王念劬為校長。
1934年至1936年,該校學生陳庭槐發起組織「童鍾學社」,創辦新生書店。
1938年,黃岩中學獲准添辦高中班,並且合並了黃岩戰時補習學校高中班(又名上海君毅中學黃岩分校)。
1938年9月,初中部4個班遷至黃岩西鄉靈石書院授課,並於溪頭下嶴崇法寺設分部,供初中新生教學之需。
1939年1月,該校改名為黃岩縣立中學」。同年3月,高中部遷至西鄉靈石。
1949年6月13日,人民政府接管該校,成立校務委員會。
1952年1月起,學校改稱「浙江省黃岩中學」。
1956年8月至1959年8月,學校改名為「黃岩縣第一中學」。
1969年12月,黃岩中學停辦,教師分批下放。
1971年,學校逐步復課。1月,學校被改名為「黃岩縣紅衛中學」。
1972年春,恢復「浙江省黃岩中學」校名。
1976年10月,黃岩中學設台州師專黃岩分校。
1995年6月,初中部從該校脫鉤,成為黃岩實驗中學,該校單設高中。
Ⅸ 擁有5000年歷史的台州,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大至國家,小至城市,都需要歷史的孕育才能彰顯出它獨特的魅力和底蘊。如果缺少了歷史的滋養,那麼這座城會如浮萍,無歸一而顯空癟。台州是一個有這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城市,那麼它自身有這哪些重大歷史事件呢?先有三國時期大陸首次海航台灣,再有浙東唐詩之路,後又有台州式硬氣,方孝孺誅十族。
3、台式硬氣,方孝孺誅十族
在我國歷史上,如果一個人犯下重罪而需連坐的,一般都是會誅九族,但是,方孝孺卻是成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誅十族。方孝孺是明朝的一代忠臣,也是一代大儒,是朱允炆的老師,就是當時的太子太傅。朱允炆即位後對方孝孺頗為賞識,一時間方孝孺聲名大造,但是不久,燕王朱棣謀反稱帝。為讓天下讀書人信服,便讓方孝孺為其書寫登記公告,但是方孝孺卻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字。最後引得朱棣誅殺了方孝孺包括門生朋友在內的十族,攻擊873人,方孝孺自己則被五馬分屍。在後世,魯迅先生則成方孝孺為台式硬氣。
Ⅹ 浙江台州歷史
浙江台州歷史:
台州歷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台州在先秦時為甌越地。秦代,屬閩中郡。漢初,先後有東海王、東越王封立。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東越王除,稱其地為會稽郡鄞縣回浦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