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有兩個黨,它們分別是什麼主張啊
日本社民黨,日本政黨之一,前身為日本社會黨。是冷戰時期日本最大的在野黨,曾長期與日本自民黨政權對峙。1993年,社民黨也曾參加了非自民黨的8 黨派聯合政權。但旋即因與小澤一郎的政見分歧退出政權,不久與自民黨聯手組成新的聯合政府,並由黨首村山富市擔任了首相。在這一過程中,社會黨從原有戰斗的革新政黨不斷退卻,政治主張逐漸向右移動。橋本龍太郎擔任自民黨總裁後,羽翼豐滿了的自民黨很快拋棄了社會黨。而社會黨本身也由於政治立場蛻變而喪失大部分社會基礎,很快在選舉中丟失了大量議席。
1996年,日本社會黨改組為社會民主黨,並由前黨主席土井多賀子出任黨首。土井多賀子擔任社民黨領導後,努力恢復社民黨對社會左翼的領導地位,並以此振興社民黨。因此,今天的社民黨雖然在兩院中議席不多,但「反對修改和平憲法」、「反對保守政府追隨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正視歷史並重視與亞洲臨國關系」 等問題上,具有牽制自民黨政府的作用。
日本社民黨現任黨首為福島瑞穗。 日本民主黨
成立背景
日本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成立於1996年9月。1998年4月,日本民主黨、民政黨、友愛新黨、民主改革聯合4個在野黨組成新的民主黨。當時,新民主黨在國會參議院佔有38個席位,在眾議院佔有93個席位,成為日本政壇第一大在野黨。 [編輯本段]發展歷程 日本民主黨現任黨代表鳩山由紀夫
2003年9月,民主黨與小澤一郎領導的自由黨再次合並為一個新的民主黨,使民主黨的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當時的黨代表是菅直人。同年11月9日,日本舉行第43屆眾議院大選,在眾議院480個議席中,主要執政黨自民黨由原來的247席降至237席,跌破眾議院議席的半數;而民主黨取得了長足進步,由137席增至177席。日本政壇由此進入了兩大保守政黨抗衡的時代。
2004年5月10日,菅直人辭去黨代表的職務。5月18日,岡田克也當選黨代表。7月,日本舉行第20屆參議院選舉,民主黨獲得50席,不僅超過執政的自民黨,且刷新了在野政黨在參議院選舉中所獲議席的歷史紀錄。這一結果顯示日本兩大政黨主導政壇的趨勢更加明朗。
2005年9月17日,日本民主黨經過大選落敗後,選出前原誠司為黨代表,取代辭職的岡田克也。
2006年,前原誠司因為堀江email事件而辭去黨魁,4月7日,民主黨舉行該黨國會議員大會,選舉63歲的小澤一郎為新黨首。他以119票高票當選,而競爭對手菅直人則只獲得了72票。
2007年7月,民主黨在日本參議院選舉中再次獲勝,總席位增至109個席位,成為參議院第一大黨,民主黨人江田五月當選參議院議長。
2009年5月11日,小澤一郎因其首席秘書涉嫌違反《政治資金規正法》,迫於壓力宣布辭職。5月16日,民主黨舉行該黨代表(即黨首)選舉,現任幹事長鳩山由紀夫擊敗對手副代表岡田克也當選新一任代表。 [編輯本段]政治主張民主黨屬溫和保守型政黨,主張推行民主、穩健的政治路線,並主張加強與亞洲各國開展外交活動,深化經濟關系,強調對華發展友好合作關系。該黨支持基礎主要為工會組織和市民工薪階層,其黨員主要為年輕的職業人士,包括政府官員、律師、醫生、銀行家和新聞工作人員等。 [編輯本段]上台執政2009年8月30日,以鳩山由紀夫領銜的民主黨獲得眾議院全部480個議席中308席,超過控制眾議院各個常設委員會的絕對穩定多數269席,取得空前勝利。以壓倒性優勢戰勝自民黨,取得執政權,並將組建內閣。
B. 關於日本的問題
日本吃、住方面的物價都很高,(韓國也是如此)主要由於日本的地理條件影響的。日本75%都是山地丘陵,只適合種水果,茶葉,大米只能在少數平原地區種植。另外住房、機場等的建築的修建有佔去了大部分耕地,因此大米的總供給很少,而需求又只增不減,並且還要需要大量進口才能滿足,因此大米價格一直居高。(除非某天大米產量暴漲。。)另一個原因就是日本的本位幣,是10,000。在日本,一碗面700,一碗米飯2000,一杯清酒1500,一個棒棒糖50,這樣對應下來,其實物價是比較正常的。
日本的第一個政黨按歷史記載應該是明治維新後1874年1月,板垣退助、後藤象二郎等組織的愛國公黨。
它在1891年改稱自由黨。1896年,吸收幾個小黨改組成進步黨,1898年6月,自由黨與進步黨合並為憲政黨,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政黨內閣。後來又嬗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的兩大資產階級保守黨——立憲政友會和立憲民政黨。
C. 大隈重信的生平
大隈重信1838年出生於日本肥前藩佐賀城,其父是佐賀藩炮術長,享有很高的俸祿。當時朱子學在佐賀藩占據絕對主流地位,被稱為「鍋島論語」的狹隘隱誨的教材是武士必修書目。大隈重信被當作改革派趕出弘文館反而成全他有機會進入學習荷蘭文化的「蘭學寮」,獲得學習蘭學的機會。他又游歷長崎,學習了有關英國的文化。他有機會接觸荷蘭憲法、美國獨立宣言,成為一名胸懷立憲思想的青年。他的青年時代正趕上明治維新的動亂期,為了推動佐賀藩加入「尊皇倒幕」運動,他付出艱辛努力。
大隈在明治維新時期最引人注目之處是處理財政問題和修改不平等條約。明治政府為了對內遏止動亂,對外避免被殖民地化,採取富國強兵政策謀求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座的地位。這一政策要以強大的財政作為後盾是不言自明的。為此必須整頓混亂的貨幣制度、處理各藩所有債務、償還外債。而且處理秩祿問題、增強軍備、拓殖產業等都不能缺少經費,需要增加並穩定國庫收入。政府採取了增收地租等措施。雖然其中有大久保利通、松方正義、井上馨、澀澤榮一等人的努力,但也不能忽視1871年擔任了專職大藏大輔的大隈的功勞。
始於1874年的自由民權運動提出的最大目標是設立民選議會。伴隨斗爭白熱化,政府不得不開始思考對應方法。在政府徵求各位參議意見時,大隈重信上奏了連伊藤博文也望塵莫及的激進方案,結果遭到罷免。此時北海道開拓事業由於受到自由民權派對出售官有產業問題攻擊而告中止。天皇頒布了將於1890年開設國會的詔書,封殺了自由民權運動,史稱「明治14年政變」。
開設國會的詔書頒布後,1881年成立了以板垣退之助為總理的自由黨,1882成立了以大隈重信為總理的立憲改進黨。兩黨都是對抗薩長藩閥政權的政黨。但正如尾崎行雄評論的:「自由黨是由一些血氣方剛的士族組成,他們的主張偏激,所以我們(立憲改進黨)必須選擇一條穩健路線。我們的黨員應該是有知識、有財產、有名望的人,我們要把這樣的人組織起來」。可以說立憲改進黨是以「知識、財產、名望」為組織基礎的。大隈還於「明治14年政變」的第二年,即1882年創建了早稻田大學的前身——東京專門學校。
堪稱開日本政黨先河的自由、改進兩黨在成立後經常產生對立。其間,自由黨左派引起了福島事件、高田事件、群馬事件、加波山事件等,政府對此採取越來越嚴厲的鎮壓措施。1884年政府命令自由黨解散。雖然改進黨沒有被解散,但在同年12月正副總裁大隈重信和河野敏鐮宣布脫黨。
大隈有很強的功名心,他參加了1888年第一次伊藤內閣及其後的黑田內閣,擔任外相,致力於廢除治外法權、確立關稅自主的修改不平等條約工作。大隈是在其前任井上馨外相提出的修改案遭到民權派和政府內的反對而告失敗後接手這項工作的。在有關廢除治外法權方面,井上案同意在涉及外國人的審判時加入外國人審判員,並有決定權。大隈則提出外國人審判員限於大審判院。關於關稅自主問題,大隈提出廢除協定關稅,日本自主確定稅率。暫定上調一部分協定稅率,一部分實行自由課稅,12年後實現完全關稅自主。1889年,日本分別與美國、德國、俄國簽定新條約,使人們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但是舊自由黨派系和國權派強烈批判這個方案與井上案一樣喪權辱國,大隈外相於1889年10月遭到玄洋社成員來島恆喜襲擊而失去雙足,12月被迫辭職。此後歷代外相的工作都以修改條約為中心,最終廢除外國人居留地治外法權比大隈方案晚了5年,實現關稅自主晚了解10年。
1890年舉行了第一屆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在300名定員中自由黨各派系共取得131席,改進黨獲得43席,在野黨議席超過半數。此後民黨派系持續占據優勢,他們主張「節約財政、休養民力」,使藩閥政權深感苦惱。除甲午戰爭(日本稱之為日清戰爭)期間外,民黨經常使政府提出的預算案不能順利通過。甲午戰爭(日本稱之為日清戰爭)後,第三次伊藤內閣准備通過增收地租充實行政、軍備和經營殖民地的經費,自由黨和進步黨(以立憲改進黨為中心,與立憲革新黨等合並組建)對此表示反對,使增收地租案夭折,經常出現對立的兩黨通過這件事在時隔很多久之後形成了統一戰線。兩黨感到要對抗藩閥政府兩黨就必須進行合並,於是在1898年6月兩黨合並組建了憲政黨。伊藤首相為與之對抗,想要成立自己的政黨,但由於山縣有朋的反對而功虧一簣,被迫內閣總辭職。伊藤推薦大隈和板桓接任首相,被稱為日本政治史上第一個政黨內閣的大隈內閣於1898年6月30日誕生了。
大隈在地方官會議上說道:「此次內閣更迭與歷次內閣更迭有著不同的意義。過去的內閣不允許內閣成員加入政黨,此次則正好相反,是純粹的政黨內閣。時事進步促使我國出現了政黨內閣,只要我們上下一致專心國務,本屆內閣前途是充滿希望的。」
在本屆內閣內,於8月10日進行了第六屆總選舉。結果憲政黨獲得總數300席中的263席,88%的候選人當選,這個數字比1942年進行的翼贊選舉時推薦候選人占當選者總數82%還要高,可謂空前絕後。但實際上憲政黨中的進步黨派和自由黨派各有各的政策主張,雖同屬同一個政黨但同室操戈。由此發生了尾崎行雄文相的「共和演說」問題。尾崎為批判金權政治,寫了一篇「日本沒有實行共和政治的勇氣」的但書,其中有一段「讓我們假設日本實行共和政治,那麼三井、三菱等將是總統候選人」的論述,結果被人惡意宣傳尾崎有共和思想,自由黨派系也隨聲附和,尾崎不得不辭職。
自由黨和進步黨圍繞著後任問題發生內訌。自由黨派系因為提議沒有被採納便自行召開黨大會,決定解散憲政黨,同時向國會提出建立同名的「憲政黨」的申請書。進步黨派沒有阻攔自由黨派系的做法,也另外成立了「憲政本黨」,憲政黨最終分裂了。此前,自由黨派系閣僚已經提出辭呈,雖然大隈還想由進步黨派系單獨維持內閣,但未得到天皇允許,大隈還沒有作為首相在國會議政壇上站過一次就掛冠而去了。時光荏苒,大隈第二次組閣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夜的1914年4月16日。在這屆內閣之前,第三次桂太郎內閣期間發生了護憲運動,導致桂內閣倒台。繼而薩摩藩派海軍大將山本權兵衛組閣,政友會作為執政黨參加政權,所以該屆內閣又被稱為「閥首黨身內閣」。由於內閣修改了只允許現役軍人擔任軍部大臣的制度,擴大到預備役人員,又進一步修改了文官任用制度,擴大了首相自由任用范圍,從而得到輿論好評。但是1914年1月23日各報紙紛紛報道了「西門子事件」,隨著調查深入,一批海軍高官被逮捕,輿論一片嘩然。同時,貴族院大幅削減海軍預算,導致山本首相辭職。
經過清浦奎吾組閣流產,第二次大隈內閣成立。大隈內閣執政黨包括立憲同志會以及非政友會派的立憲國民黨、中正會,在議會共佔165個席位。元老們對大隈內閣最大期待是壓制政友會和解決不受歡迎的陸軍增編兩個師團的問題。古島一雄曾向犬養毅進言道:「大隈內閣根本不行,只不過是官僚軍閥的爪牙而已,不仰山縣有朋之鼻息則一事無成,君不應參加這個內閣。」
當時國際局勢不斷緊張,1914年7月28日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於8月23日對德宣戰。大戰期間,大隈謀求實現陸軍增編兩個師團,遭到議會否決。於是大隈在12月25日宣布解散國會。這次解散議會是元老們期待的壓制政友會派系的絕好機會,為此大隈在組閣之後馬上著手對地方行政長官進行更迭。在總共同48名地方長官中有13人被罷免,32人變換了任所。大隈還更換了全國各地內務、警察部長,將內相大浦兼武平調改任農商相。他還採取利益誘惑、干涉選舉、承諾返回利益等手段從企業界收受大量選舉資金,展開「金權選舉」。
在此之上還展開了以大隈重信獨特方法為基礎的選舉運動,比如「車窗演講」、利用當時新媒體--錄音帶進行演講等等。在1915年3月25日進行的選舉中立憲同志會獲144席,立憲政友會獲106席、中正會獲36席、大隈後援會獲29席,立憲國民黨獲27席、無黨派人士獲39席,與解散時相比,同志會增加49席,政友會損失78席而遭慘敗。大隈內閣中同志會、中正會、大隈後援會共占據209席,奪得絕對多數席位,完全達到了山縣有朋等元老們期待的壓制政友會的目標。在此次選舉當中,大隈內閣向中國提出堪稱日本歷史上最大污點的「對華21條」。對此,評論家德富豬一郎猛烈批判道:「這樣對待支那政府和支那人就象對待自己的臣屬和妻妾,當然會招致他們的不快。從歐美人來看,日本想要把支那變成自己的屬國。」
在大選中失敗的政友會相繼就政府對華政策、大浦兼武內相在確定候選人時收受金錢賄賂、政府幹涉選舉等問題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但都因執政黨占據多數席位而被否決,反而通過了陸軍增加兩個師團案。但是,在上屆議會時大浦內相為增加陸軍案能獲通過而收買十幾名議員的事件被發覺而不得不辭職。對元老們來說,壓制政友會、增加陸軍兩個師團兵力的目的都已達到,大隈內閣的御用任務已經完成。在另一個元老們期待的第四次日俄協約與秘密協定締結後,他們認為已沒有必要再為大隈內閣的崩潰踩剎車了。於是大隈決心辭職,並上奏由加藤高明接任首相,遭到拒絕。1916年10月寺內正毅內閣成立。
大隈在野期間綻放過異彩,這朵花被採下後放在地上,經過短暫欣賞後便枯萎了,暴露出醜陋的樣子。
D. 日本有幾大黨派各有哪些要人
1、日本自由民主黨
成立於1955年,代表日本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上世紀50年代後半期和60年代一直控制著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多數席位。70年代後半期,出現了保守與革新相峙局面,參眾兩院的自民黨勢力有所衰落。
1983年12月在眾議院大選中自民黨遭到失敗,被迫與新自由俱樂部聯合執政,暫時打破了自民黨一黨執政的局面,但新自由俱樂部不久解散,重歸自民黨。政黨要人有鳩山一郎、三木武吉、大野伴睦、緒方竹虎、宮澤喜一等。
2、日本國民民主黨
成立於2016年3月14日。由原日本民主黨與日本維新黨合並組建, 勢力從戰後的一個小黨漸漸增強到今日的第二大黨。
通過大選逐漸壯大起來,2000年與原日本自由黨合並後成為日本最大在野黨,僅次於自民黨的第二大政黨。政黨要人有小澤一郎、鳩山由紀夫、橋下徹、、江田憲司、安倍晉三等。
3、日本社會民主黨
成立於1945年11月 2日,前身為日本社會黨。社會黨成立時通過「政治上的民主主義,經濟上的社會主義,國際關繫上的和平主義」的簡單綱領。
1996年日本社會黨進行黨內改組,將黨名更改為社會民主黨。政黨要人有片山哲、蘆田均等。
4、日本共產黨
成立於1922年7月15日,同年12月加入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成立後為推翻專制主義天皇制,廢除封建主義所有制,反對侵略戰爭,爭取人民民主等進行了英勇斗爭。
1945年 8月日本戰敗投降,12月日共召開第四次黨代表大會,制定了黨的行動綱領和黨章,提出了廢除天皇制,建立人民共和國的口號。德田球一當選為總書記。
自「七大」以後,日共為反對日美安全條約,為獨立、民主、和平和提高人民生活進行了不斷的斗爭。該黨主張通過掌握國會多數議席,合法地、民主地建立聯合政府,然後向社會主義過渡。
日共最高權力機關是黨的代表大會,大會選舉中央委員會。政黨要人有德田球一、野坂參三任、宮本顯治、不破哲三等。
5、日本公明黨
成立於1964年,自稱是貫徹中道主義的國民政黨。1964~1969年間,實行「政教合一」體制,黨員來自學會會員,黨的幹部同時兼任學會職務,注意吸收非學會成員入黨。
主要成分是中小資本家、職員和青年學生。婦女黨員約占黨員總數的一半。1989年起,石田幸四郎任委員長,市川雄一任書記長。機關報《公明新聞》和《公明新聞星期日版》;理論刊物《公明》(月刊)。
6、日本民社黨
成立於1960年1月24日,由日本社會黨分裂出來的西尾末廣派和部分河上丈太郎派組成。1970年 1月改稱民社黨。該黨把民主社會主義作為黨綱的核心。
建黨宗旨是進行資本主義改革,主張既反對資本主義,又反對共產主義。民社黨自稱中道革新,但現實政策接近自民黨,有「第二自民黨」之稱。
在都道府縣聯合會下按全國選區建立聯合會。黨員基本義務是為黨的候選人當選而從事選舉活動。1989年有登記黨員 9萬人。1989年起永末英一任委員長,米澤隆任書記長。機關報《民社周刊》;理論刊物《革新》(月刊)。
E. 日本的政黨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明治時代
政黨內閣の誕生(明治時代)
第3次伊藤博文內閣は、軍備の拡張を図るために地租の増徴を行なおうとした。しかし、これに自由黨と進歩黨が猛反対し、両黨は合同して憲政黨を樹立する。これにより伊藤博文內閣は退陣を余儀なくされ、日本初めての政黨內閣である大隈重信內閣(第一次內閣で、隈板內閣とも言われた)が成立する。しかし、憲政黨內部で対立が起こって、この政黨內閣はわずか4ヶ月で退陣する。その後、憲政黨(舊自由黨)の支持を得て成立した第2次山縣有朋內閣によって、地租増徴案は成立して軍備拡張が行なわれると同時に、政黨の影響力を抑えるために治安警察法や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などが公布された。
伊藤博文は、政黨の必要性を悟り、自ら憲政黨の舊自由黨勢力と自派の官僚を結合し、1900年立憲政友會を組織し、初代総裁に就任する。伊藤が政黨の黨首となることに嫌悪感を抱く山縣は、明治天皇を動かし伊藤を樞密院議長にすることで政友會総裁を辭任することに成功する。政友會は西園寺公望を2代総裁に選出し、西園寺と山縣閥の陸軍大將桂太郎が交互に政権を擔當する「桂園時代」が展開する。これは、いわば、薩長藩閥と政友會の大連立に相當すると見なされる。
F. 板垣退助的政黨內閣初始
自由黨宣布解散後,自由民權運動並沒有消沉,反而日趨激烈,民權各黨派即興起反政府統一運動的趨勢。隨著民權派的大同團結運動的高漲,板垣也就不甘寂寞,於1887年到大阪,參加全國有志者大懇親會。政府為抑壓及分裂此運動,於同年5月9日授伯爵給板垣退助、大隈重信、後藤象二郎、勝安房等維新的功臣。在主倡自由民權的板垣授爵的消息傳開以後,舊自由黨的人士之間,紛紛發出應該固辭授爵的議論,連《國民之友》雜志的主辦人德富蘇峰,也發表一篇《授爵諫止》的文章,加以反對。因為貴族制度和主張平民主義或四民平等的自由民權精神相違背。板垣雖然感泣聖恩,但也呈上《辭爵表》。
板垣的《辭爵表》奏上明治天皇後,天皇再度傳達聖旨,諭其接受伯爵作為其維新勛勞的賞賜。於是,板垣陷於進退兩難的苦境,一是其忠君愛國之情唯恐背悖聖恩,一是接受榮爵將違反其平生所倡導的自由民權主義,因此為之寢食不安。這時,舊自由黨員頻頻迫其辭爵,而政府當局也暗示如果板垣再拜辭則視為背悖敕令的朝敵。板垣終於在7月15日,呈奉《拜受書》,於是這位自由民權論的首腦就成為伯爵了。
板垣自此以後,開始高倡一代華族論,在其遺書上也寫上:為了貫徹生前的主張,決不申請襲爵,但無論如何,這與他平生所主張的撤廢特權階級的思想,有點抵觸,民權派的激進之士也就逐漸離開他而去。 民權派的大同團結運動分裂後的1889年,板垣上京企圖調停各黨派的政治結合,以備翌年的國會開設,但是並不如意而沒有什麼結果。板垣不得已,於 1890年再行組織愛國公黨,自任為會長,旋與其他小黨派合流,組織立憲自由黨,與大隈重信所率領的立憲改進黨並立,成為日本的兩大政黨。立憲自由黨的綱領有下列三條:一、保皇室之尊榮,期民權之擴張。二、內治少干涉之政略,外交期對等之條約。三、舉代議政體之實,期政黨內閣之成立。立憲自由黨在第二年(1891年)的大阪會議,改稱為自由黨,並再推板垣為其總理。但在 1896年4月,板垣脫離自由黨,和第二次伊藤內閣提攜,就任內務大臣的職位。因為當時日本尚沒有政黨內閣的先例,維新以來都是藩閥官僚否定政黨的超然內閣,板垣身為政黨的一員而加入內閣,必然引起官僚保守派的反對,故板垣任官時,同時宣布脫離自由黨,以示其不偏不黨以盡職責。
不久,伊藤內閣的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因病辭職,而伊藤博文想任用立憲改進黨的首領大隈重信為外相時,內相板垣認為要起用現內閣的反對黨領袖為閣員是違反憲政的本義,而加以猛烈的反對,於是閣內意見的統一破壞,8月31日第二次伊藤內閣總辭職,板垣也回歸自由黨,再當自由黨總理。 自從1890年開設帝國議會以來,自由黨和改進黨合並議席即可以控制議會的過半數,但是兩黨始終互相攻擊,不肯相讓,以致不能打倒藩閥官僚的專權。1898年6月10日,自由黨和進步黨第一次合作,在帝國議會否決政府提出的地租增征案,而面臨議會解散的局面。這時板垣認為時機到來,即與進步黨黨魁大隈商談妥協,將自由黨和進步黨二黨結合,在6月22日組織憲政黨,其聯合決議書說:為期憲政之完成,有同一希望之黨派相結合,組織一大政黨,進一步努力以達其目的。
這時,在政府擁有最高地位的伊藤博文,眼看政黨政治是時代潮流,即向天皇推薦板垣和大隈二人組織憲政黨內閣。這是日本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政黨內閣,由大隈任總理大臣兼外務大臣,板垣任內務大臣。史稱「隈板內閣」,
自由黨和進步黨的聯合,只是奪取政權的一時妥協之策,當政以後兩黨即開始軋轢,因文部大臣尾崎行雄在國會上的發言有「對天皇不敬」之嫌,而引起自由、進步兩黨的明爭暗鬥,產生內訌,終於瓦解分裂,自由黨派另組憲政黨,而進步黨派自稱憲政本黨,於是日本最初的政黨內閣,僅四個月即崩潰了。
藩閥官僚的實力派伊藤博文,曾經游學歐美考察憲政,並傾心起草明治憲法,制定內閣制度,樞密院、華族令等,故在帝國憲法發布後,認為日本已經是實行立憲政治的時期,而親自計劃藩閥的政黨化,於1900年組織立憲政友會,自任為總裁。星亨與伊藤博文做了一筆交易,自由黨被出賣給伊藤,板垣退助所率領的憲政黨(即舊自由黨),於是宣布解散,擁立伊藤為黨魁,加入政友會,和官僚派合流。其後的日本的政黨史,不再是民權派與官僚派抗爭的歷史,而是政黨和官僚不斷妥協的歷史。舊自由黨的實權也轉移到星亨的手中,板垣於是從政界引退,從事社會運動,但與其顯赫的前半生相比,卻未留下什麼光輝的業績。其後歿於1919年,享年83歲。
(本文摘自:《憲政人物》 應奇/主編 本文作者:許介鱗 出版:吉林出版集團)
G. 原敬內閣是日本歷史上哪個政黨組建的內閣
逗漲潮蹤w恢煤碳踩
H. 日本民主黨的歷史沿革
新進黨成立以來,就很快在和自由民主黨中被埋沒,日本小型政黨的前景不妙。而新黨先驅的幹事長鳩山由紀夫在1996年1月分析下次眾議院大選時指出,新黨先驅很可能只有2—4名候選人當選,他提議組成以新黨先驅、社會民主黨為中心的,同時包括部分新進黨員和自民黨員的新政黨。
1996年4月1日,鳩山和新進黨總務會長代理船田元進行會面,就組成新黨的問題達成共識。時人將這將要組成的政黨稱為「鳩船新黨」。不過船田最終因為政見問題沒有加入。與此同時,鳩山和熱心於一同組織新黨的新黨先驅代表武村正義在多項問題上存在分歧——尤其是在參加新黨的方式問題上,鳩山主張新黨應該以普通市民為中心,不應該簡單地合並原有政黨,不應是「選舉互助會」,而是應該以個人參加為主,通過每個個人的判斷來決定其意志;而武村則堅持在黨內協商的基礎上,新黨先驅全體加入新黨。
鳩山大力批判「自民·社會·先驅」聯合政權,打出「徹底改革日本政治、行政」的旗號;而武村則堅持繼續參加聯合政權。最終鳩山宣布退出先當先驅,以及拒絕武村加入新黨。同年9月11日,「民主黨設立委員會」結成,發起者有鳩山由紀夫、菅直人(新黨先驅)、鳩山邦夫(由紀夫的胞弟,新進黨)、橫路孝弘、岡崎富子(社民黨)等。9月28日,民主黨正式成立,政綱是推進行政改革,將官僚主導政治轉變為市民主導;強調地方分權;將日本建設成面向21世紀的先進發達國家。成立之時,民主黨擁有57名國會議員(52名眾議院、5名參議院),是國會內僅次於自民黨和新進黨的第三大黨。民主黨還同時設立「二人代表制」 ,鳩山由紀夫負責黨務,菅直人負責政務。同年10月底眾議院總選舉,民主黨取得52席,與選前一樣,沒有變化。而內閣總理大臣橋本龍太郎在選後即暗示可以考慮民主黨代表入閣,不過民主黨拒絕,並表示將實行「閣外監督」。
民主黨黨內的鳩山和菅的矛盾一直存在。鳩山一直強調民主黨的個人參與的重要性,但是菅希望民主黨能成為大政黨,而且主張和自民黨聯合執政。菅本人在民主黨成立之後也一度繼續留在政府內閣中擔任厚生大臣,而正是他擔任厚生相期間處理艾滋病對策問題為他贏得了良好的名聲,他也因此成為民主黨的頭號人物,在1997年擔任第二任黨代表,而鳩山則轉任幹事長。
隨著更多新進黨員脫黨加入民主黨,民主黨也不斷壯大。1997年12月,鳩山、菅和新進黨的細川護熙、鹿野道彥、羽田孜舉行會談,就下年的參眾兩院選舉合作達成共識,決定在參議院選舉前成立新黨。
1998年1月7日,民主黨和太陽黨、國民之聲、新黨友愛、民主改革連合、五人黨組成院內會派「民主友愛太陽國民連合」(民友連)。同年4月27日,民主黨和民政黨、新黨友愛、民主改革連合正式合並成新民主黨。
2003年9月,民主黨與小澤一郎領導的自由黨再次合並為一個新的民主黨,使民主黨的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同年11月9日,日本舉行第43屆大選,在眾議院480個議席中,主要執政黨自民黨由原來的247席降至237席,跌破眾議院議席的半數;而民主黨取得了長足進步,由137席增至177席。日本政壇由此進入了兩大保守政黨抗衡的時代。
2004年7月,日本第20屆參議院選舉,民主黨獲得50席,不僅超過執政的自民黨,且刷新了在野政黨在參議院選舉中所獲議席的歷史紀錄。這一結果顯示日本兩大政黨主導政壇的趨勢更加明朗。2004年7月,民主黨在日本參議院選舉中再次獲勝,總席位增至109個席位,成為參議院第一大黨。
從2006年4月起,小澤一郎出任民主黨領導人。2009年5月11日,小澤一郎因其首席秘書涉嫌違反《政治資金規正法》,迫於壓力宣布辭職。5月16日,民主黨舉行該黨代表(即黨首)選舉,現任幹事長鳩山由紀夫擊敗對手副代表岡田克也當選新一任代表。
在2012年12月17日的新一輪眾議院選舉中,以57個席位慘敗(主要對手自民黨獲得294個議席),重新回歸在野黨行列。2012年12月25日日本前經濟產業大臣海江田萬里當選民主黨新黨首,任期將到2015年9月。
I. 日本有多少個政黨
日本主要有6個政黨。分別為:日本自由民主黨、日本國民民主黨日本社會民主黨、日本共產黨、日本公明黨、日本民社黨。
日本現行政黨體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以天皇為象徵的資產階級議會制國家的建立而形成的。日本實行多黨制,但長期由一黨執政。
日本政黨最早出現於明治維新後的自由民權運動時期。1874年1月,板垣退助、後藤象二郎等順應新興中小資產階級反對藩閥專政、要求政府設立民選議院的潮流,發起組織了愛國公黨,但不久解散。同年4月,板垣、片岡健吉等成立立志社。1875年 2月又以該社為基礎成立愛國社(1880年 3月改稱國會期成同盟)。
(9)日本歷史上第一個組建內閣的政黨是什麼黨擴展閱讀:
日本政黨的相關史實:
1、19世紀80年代初,隨著自由民權運動的衰落,中小資產階級從宣傳請願活動轉入組黨活動,以准備在開設國會後參政。1881年10月,國會期成同盟等組織改組成為自由黨,板垣退助任總理(即主席)。1882年4月,以大隈重信為總理的立憲改進黨宣告成立。這兩個政黨的成立標志著日本正式出現了組織形態較完備的政黨。
2、1884年10月,自由黨宣告解散。1890年 1月,大井憲太郎等重組自由黨,河野廣中等組成大同俱樂部,板垣退助等組成愛國公黨。同年9月,三黨聯合組成立憲自由黨,1891年改稱自由黨。1896年,立憲改進黨吸收幾個小黨改組成進步黨。1898年6月,自由黨與進步黨合並為憲政黨,組成以大隈重信為首相、板垣退助為內務大臣的「隈板內閣」,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政黨內閣。
3、憲政黨執政約4個月,即因舊自由黨系和舊進步黨系爭奪內閣官位而發生分裂。舊自由黨系繼續使用憲政黨的名稱;舊進步黨系則改稱憲政本黨,後來又改組為憲政會。經過多次改組,這兩個政黨分別嬗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的兩大資產階級保守黨──立憲政友會和立憲民政黨。
J. 日本的政黨制度
日本政治制度,戰後日本其政體是議會制,具體而言屬於議會中的議會君主制(也稱君主立憲制)。日本的政府是議會內閣制的代議民主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原則,由國會,內閣,法院行使相應權力,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天皇作為國家象徵被保留。
中文名
日本政治制度
外文名
Japan Government
主權者
國民
原則
立法、行政、司法
政體
議會制
快速
導航
憲法
議會
內閣
司法
政黨
正文
日本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期實行由天皇總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戰後,根據1947年《日本國憲法》實行議會內閣制,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徵仍保留下來。
明治維新以前的政治制度日本國家形成較晚,3世紀初期才出現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即邪馬台國。約4世紀,在本州中部又興起了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即大和國。到5世紀,日本奴隸社會進入繁盛時期。646年,大和國發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度,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701年以後,又積極推行律令制度,於702年和718年分別制定和頒布了《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進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完成了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國家的轉變。
8世紀後半葉,土地私有和庄園制度得到發展,10世紀時封建武士開始崛起。12世紀末,武士出身的將領源賴朝建立了統治全國的軍事政府──鐮倉幕府,從此,日本進入幕府時期。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成為中央政權,天皇形同虛設。幕府政治又稱武家政治,它以軍事封建統治為特色,以首長武家棟梁與從者武士之間的主從關系為基礎。從者對棟梁(主人)提供軍事服務(奉公),主人對從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時保護其領地。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又把將軍領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國土地分為許多藩,封大名為藩主(諸侯)。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軍事、行政、司法和徵收貢賦等權利,但他必須對幕府納貢和負擔軍事義務。藩成為幕府統治全國的地方機關。
明治維新後的政治制度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頻頻叩關,民族矛盾和封建社會內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政府。史稱「明治維新」。通過1868年的版籍奉還和1871年的廢藩置縣,將封建領主占據的藩地統歸天皇管轄。特別是經過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戰爭,日本開始走上近代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軌道。1885年結束了明治初年以來的太政官制,創設了內閣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正式頒布欽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通稱《明治憲法》)。接著,又相繼制定了《皇室典範》、《議會法》、《貴族院令》、《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會計法》等,確立了天皇主權的君主立憲政體。
內閣中央政權機關的領導核心,是由內閣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組成的合議體,行政權不屬於個人,而屬於統一體的內閣。內閣總理大臣由天皇根據國會的提名任命,其他國務大臣由內閣總理大臣任免,內閣總理大臣須在國會議員中提名,半數以上的國務大臣也必須是國會議員,內閣對國會負連帶責任。內閣必須得到眾議院的信任,否則,內閣有權建議天皇解散眾議院,或者內閣總辭職。內閣由議會多數黨組成,多數閣員屬該黨議員,因此內閣和議會通常能保持一致。
法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參照英美法系進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強調司法獨立,廢除了明治維新時期仿效大陸法系建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法院組織系統分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兩類。最高法院享有最高司法審查權,對國會和行政的決定和行為進行監督。下級法院分為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各級法院一般兼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實行四級三審制。法官實行任命制,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須交國民審查。法官根據憲法具有「身份保障」,但國會兩院組成的彈劾法院可審判被追訴法官。
地方自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控制。戰後,《日本國憲法》和《地方自治法》擴大了地方自治的權力。《地方自治法》規定,都道府縣及市町村為普通地方公共團體;東京都的特別區、地方公共團體的組合、財產區及地方開發事業團為特別地方公共團體。地方自治的職權包括:地方財政和地方財產管理權,地方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權,課稅權、警察權、統制權等行政執行權,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制定地方條例權等。自治機關由地方行政機關和地方議會組成。各級行政首長和議會議員均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和罷免。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方面,雖然憲法和法律限制中央對地方的統制監督權,但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的監督和指導。如地方議會制定、修改或廢除條例必須報自治省大臣核准;制定預算必須符合中央預算規定的比例;各項公共事務的管理應受有關省大臣的監督;總理有權直接罷免地方行政首長,地方大多數公務員由自治省安排等。
選舉制度《日本國憲法》保障普遍選舉、秘密選舉和平等選舉,以個人選舉、直接選舉、任意選舉為前提。《日本國憲法》和1950年的《公職選舉法》確立了國會議員、地方公共團體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制度。眾議院議員512人,由全國130個選區選出;參議院議員252人,其中,100人以全國為1個選區,依比例代表制選出(采頓特計票法),其餘 152人以都道府縣區劃為選區選出。地方議會議員定員由法律規定。選舉的管理由行政委員會負責,分為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以及都道府縣和市町村選舉管理委員會。年滿20歲以上者均有選舉權,對地方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還有居住期限的限制。對參議院議員和都道府縣知事的被選舉權,為30歲以上,其餘為25歲以上。禁治產者和禁錮刑(徒刑)以上的受刑者,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政黨制度日本實行多黨制。雖在國會中佔有席位的政黨不少,但自由民主黨自1955年以來長期單獨執政。自由民主黨內部派系林立,派系斗爭從未間斷,在斗爭中,主流派和反主流派不斷重新組合,這是日本政黨制度的一個特點(見日本政黨)。
國民的權利《日本國憲法》以尊重人權為基本原則,確認國民(不再是臣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權不受妨礙,憲法所保障的國民權利是「不可侵犯的永久權利」,法律不得限制;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的范圍比過去擴大,增加了對公務員的選舉罷免權、公民的賠償請求權、不受奴隸式拘束和苦役的自由、選擇職業的自由、脫離國籍的自由、學問自由、生存權、受教育權、勞動權、刑事賠償請求權等新的規定。
憲法
現行《日本國憲法》於1947年5月3日實施。憲法規定,國家實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日本國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無權參與國政;「永遠放棄把利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第9條)。
2005年11月22日,日本執政的自民黨正式公布了該黨提出的憲法修改草案,其核心內容是拋棄了現行憲法中日本不得擁有陸海空三軍等武裝力量的重要規定,要求將日本自衛隊升格為自衛軍,並規定自衛軍可以為「確保國際和平而展開國際合作活動」。[1]
議會
議會泛稱國會,由眾、參兩院組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立法機關。眾議院定員480名,任期4年。國會可通過內閣不信任案,首相有權提前解散眾議院重新選舉。參議院定員242名,任期6年,每3年改選半數,不得中途解散。在權力上,眾議院優於參議院。每年1月至6月召開通常國會,會期150天,其它時間可根據需要召開臨時國會和特別國會。[1]
內閣
內閣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由內閣總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廳(部委)的大臣組成。首相由國會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內閣成員由首相任免,天皇認證。
日本政府實施行政改革後政府機構為1府11省廳。[1]
司法
日本的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及下屬各級法院。採用「四級三審制」。最高法院為終審法院,審理「違憲」和其他重大案件。高等法院負責二審,全國共設四所。各都、道、府、縣均設地方法院一所(北海道設四所),負責一審。全國各地還設有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負責民事及不超過罰款刑罰的刑事訟訴。最高法院長官(院長)由內閣提名,天皇任命,14名判事(法官)由內閣任命,需接受國民投票審查。其他各級法院法官由最高法院提名,內閣任命,任期10年,可連任。各級法官非經正式彈劾,不得罷免。
檢察機構與四級法院相對應,分為最高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區(鎮)檢察廳。檢察官分為檢事總長(總檢察長)、次長檢事、檢事長(高等檢察廳長)、檢事(地方檢察廳長稱檢事正)、副檢事等。檢事長以上官員由內閣任命。法務大臣對檢事總長有指揮權。[1]
政黨
戰後日本實行「政黨政治」,代表不同階級、階層的各種政黨相繼恢復或建立。參加國會活動的主要政黨有自民黨 、民主黨、公明黨、日本共產黨、社民黨、保守新黨等。
(1)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第一大黨。1955年11月15日由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並組成。50多年來,自民黨絕大部分時間控制著日本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多數席位,曾連續單獨執政長達38年之久。自民黨是傳統保守政黨,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勢力較強。該黨主張立足民主政治理念,維護自由經濟體制,修改憲法,堅持日美安保體制,增強自主防衛力量。對外政策方面強調以日美關系為基軸,積極參與構築冷戰後的國際新秩序。自民黨黨內派系林立。自民黨的最高領導是總裁,下有負責掌管黨務、國會對策、組織、人事和財務的幹事長、總務會會長、政務調查會長。執政期間,由總裁兼任內閣總理大臣。
(2)公明黨:1964年11月17日成立,其母體為宗教團體創價學會。1970年6月實行政教分離。曾於1993年8月參加非自民聯合政權,並歷經分裂組合。2000年4月,公明黨與自民黨、保守黨組成聯合政權。該黨自稱為開放的國民政黨,提倡在和平主義基礎上構築「世界中的日本」,主張堅持「中道路線」,貫徹深入民間的民主主義,尊重地方自主性,推行地方分權。
(3)民主黨:民主黨是僅次於自民黨的第二大政黨,成立於1996年9月。1998年4月,日本民主黨、民政黨、友愛新黨、民主改革聯合4個在野黨組成新的民主黨。當時,新民主黨在國會參議院佔有38個席位,在眾議院佔有93個席位,成為日本政壇第一大在野黨。民主黨的最高決策機構是黨大會,每年一月召開。民主黨屬溫和保守型政黨,主張推行民主、穩健的政治路線,並主張加強與亞洲各國開展外交活動,深化經濟關系,強調對華發展友好合作關系。該黨支持基礎主要為工會組織和市民工薪階層,其黨員主要為年輕的職業人士,包括政府官員、律師、醫生、銀行家和新聞工作人員等。
(4)日本共產黨:1922年7月15日成立,戰後獲合法地位。七十年代中期出現發展的高峰期。進入九十年代再次調整政策主張,注重靈活務實。黨章規定黨的性質為「工人階級政黨」和「全體日本國民的政黨」。主張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乃至共產主義社會;廢除日美安保條約,將日本建成獨立、民主、和平的自由國家。該黨支持階層比較穩固,基層組織健全。
(5)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前身為社會黨,1945年11月成立,1996年4月改為現名。曾參加多黨聯合政權。該黨主張建立尊重人類尊嚴、公正公平、自由民主的社會,創造性發展憲法所規定的主權在民、永久和平、基本人權、國際協調等理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