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灣在歷史上被哪些侵略者佔領過
1、被荷蘭佔領過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 中國、 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在今 台南市修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 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 殖民統治的中 心,為增加 米、 糖等 農作物產量招募 福建沿海和 澎湖居民遷往台灣 開墾。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 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 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 中國 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 利潤。
2、被西班牙佔領過
1626年至1642年 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3、被日本佔領過
1894年 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 日本議和,與 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 馬關條約》,把台灣和 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1)佔歷史什麼擴展閱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 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 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後又有 蘇聯參加簽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 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付出巨大的犧牲,終於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台灣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歷史。台灣人民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
⑵ 拜占廷國家歷史的開端是什麼樣的
拜占廷國家歷史式於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啟用古城拜占廷為東都「新羅馬」,這一年是公元330年,後來該城改稱為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之城」。拜占廷歷史起始年代長期以來一直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學者們對這一年代的判斷各持己見,意見多達近10種。本書採用通說330年作為拜占廷國家史的開端。
從真正意義上來說,拜占廷國家在330年時已經具有比較完善的政治實體。這時正是羅馬帝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發生了「公元3世紀危機」,這場危機使羅馬帝國陷於全面的社會動盪和政治混亂。在動盪的局勢中,相對穩定的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逐步發展,其作為帝國統治中心的政治地位逐步超過了帝國西部。自皇帝戴克里先(245或246~約316年在位)及其後的多位皇帝將行宮設在帝國東部。直至330年,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啟用擴建後的拜占廷城為「新羅馬」,標志著具有獨立政治中心的政治實體的形成。而此時的羅馬和亞平寧半島作為帝國政治中心的地位已經名存實亡。新國家帶來了新氣象,遷都後的君士坦丁一世,在新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新國家還建立了有別於舊羅馬帝制不同的血親世襲制王朝,君士坦丁一世將皇帝的位子傳給其子君士坦丁二世(337~340年在位),並後傳四位血親皇帝,從而開始了拜占廷帝國王朝的歷史。同時,新帝國建立了由皇帝任免、對皇帝效忠並領取薪俸的中央和地方官僚機構,在拜占廷社會中,龐大的官僚階層君士坦丁大帝由此形成,這個階層與羅馬帝國時期作為公民代表的官員存在著本質區別。有了官僚機構,當然少不了軍隊和法律,這些國家機構的建立直接服務於皇帝的統治。而皇帝成為軍隊最高統帥,同時還是立法者和最高法官。
拜占廷國家政治制度的劇變有其深刻的經濟背景。自「公元3世紀危機」以後,西羅馬帝國陷入經濟蕭條、人口銳減、城市破敗、商業凋敝的危機之中,衰亡之勢不可逆轉。與之相反,東羅馬帝國則有多種經濟形式並存,對危機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早期拜占廷農村存在的公社制、隸農制、自由小農制,家村組織形式的多樣性使農業經濟一直比較發達的東地中海沿海地區避開了類似西羅馬帝國那樣嚴重的農業危機,因而,也為早期拜占廷國家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經濟發展條件。早期拜占廷國家相對穩定的政治局勢,也使佔有商業貿易地理優勢的拜占廷帝國,能夠繼承古代世界開創的東西方貿易傳統,發展起活躍的國際商業活動,以至君士坦丁堡成為「溝通東西方的金橋」(馬克思語)。顯然,330年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地中海經濟區已經形成,它不再是西羅馬帝國經濟的附屬部分,而是一個具有獨立經濟系統的區域。不僅如此,其繁榮和發達的程度還遠遠超過羅馬帝國的西部。
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築的變化必然造成拜占廷帝國在宗教和社會意識形態方面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主要表現為基督教的迅速發展。基督教產生於1世紀的古羅馬,並廣泛流傳於東地中海沿岸地區,至3~4世紀時,它已經從被壓迫被剝削的下層人民的宗教逐步演化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其早期的性質、社會基礎、教義、教會組織和教規禮儀也隨之發生了巨大且深刻的變化,日益成為羅馬帝國政府的統治工具。4世紀上半葉君士坦丁一世頒布的《米蘭敕令》,和他親自主持召開的尼西亞會議,實際上是變相的宣布基督教獲得了國教的地位。基督教的發展與傳播,為普遍存在的對現實生活絕望的社會心理和頹廢思想提供了精神寄託,使意識形態的混亂局面得到調整,而剛剛建立的拜占廷帝國也慢慢趨於穩定。由於東羅馬帝國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相對繁榮,以希臘人和希臘化的其他民族為主體的拜占廷人,就開始有選擇性地吸收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古代東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積極發展具有獨立文化特徵的拜占廷文化。可以說,東地中海地區一直是古典文化的中心,也是拜占廷文化發展的溫床。
君士坦丁大帝
⑶ 拜占廷歷史分期是什麼樣的
自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新羅馬」,開始東羅馬帝國時代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軍隊攻陷,拜占廷歷史經歷了1100餘年。在此期間,拜占廷歷史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即330~610年的早期拜占廷史,610~1056年的中期拜占廷史和1056~1453年的晚期拜占廷史。
早期拜占廷國家經歷了由古代社會向中古社會的成功轉型。為了能夠在普遍的混亂和動盪中找到維持穩定的統治形式,拜占廷帝國皇帝進行多種嘗試,其中以君士坦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的改革為突出的代表。查士丁尼一世以其畢生精力企圖重振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力圖恢復古代羅馬帝國廣大的舊疆界,其努力註定要失敗,因為在舊社會的框架和制度中尋求建立新秩序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還了。565年查士丁尼一世逝世後,拜占廷帝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危機,政變不斷,外敵入侵,農田荒蕪,城市縮小,人口減少,特別是斯拉夫人、阿瓦爾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倫巴第人等周邊民族的四面圍攻進一步加劇了形勢的惡化。
610年,希拉克略一世(610~641年在位)登上拜占廷帝國皇位的寶座,標志拜占廷中期歷史的開始。在此期間,為加速帝國社會組織的軍事化,拜占廷進行了以軍區制度為中心的改革。這一制度適合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有力地緩解了危機形勢,為穩定局勢、加強國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帝國國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拜占廷軍隊以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為基地,不斷對外擴張。到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拜占廷帝國勢力達到鼎盛,而瓦西里二世(976~1025年在位)發動的一系列成功的對外戰爭成為拜占廷國家強盛的標志。但事物是瞬息萬變的,曾經一度挽救拜占廷帝國危亡形勢的軍區制,在發展過程中暴露了一系列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軍區制下發展起來的大土地貴族日益強大,在經濟和政治上都足以與帝國中央集權相對抗,而軍區制賴以存在的小農經濟基礎的瓦解,成為拜占廷帝國衰落的開端。馬其頓王朝統治的結束標志拜占廷帝國中期歷史的終結,同時也是拜占廷衰亡史的開始。
晚期拜占廷歷史是帝國急劇衰落、直至滅亡的歷史。11世紀末,曾鼎盛一時的軍區制徹底瓦解,帝國經濟實力急劇下降,國庫空虛,以農兵為主體的小農經濟的瓦解使拜占廷不僅陷入經濟危機,而且兵源枯竭。以大地產為後盾的貴族、特別是軍事貴族參與朝政、角逐皇位,他們相互殘殺,引狼入室,致使君士坦丁堡於1204年失陷於十字軍騎士之手。此後,拜占廷國土分裂,中央集權瓦解,領土不斷縮小,最終極盛一時的拜占廷到了淪為東地中海的小國的地步,而且還要在奧斯曼土耳其、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等強國之間周旋、苟延殘喘。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干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1449~1453年在位)陣亡,拜占廷帝國最終滅亡。
⑷ 占姓的來源是什麼
占姓源出媯姓田氏。周武王時有虞遏父者,為陶正,舜帝之後,武王封其子滿為陳侯,在太昊之墟,故地在今河南淮陽,復為媯姓,以奉虞舜之祀,是為陳胡公。
春秋時至陳宣公,陳人殺太子禦寇,厲公之子公子完避禍奔齊,為齊工正,字敬仲,以齊地「陳」、「田」之音相近,不想稱本國故國之號,而改姓田。公子完之子孫書,字子占,其後以字為氏。占姓的歷史大約有2500年。
另,清朝初期,在滿洲人才中發現有占姓。自我國大陸實行簡化字後,出現了書寫不規范的現象,很多詹姓改寫為占姓,是造成今天占姓人口數量進入當今排名三百位內的主要原因。
⑸ 拜占廷歷史始於什麼時候
拜占廷國家歷史始於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啟用古城拜占廷為東都「新羅馬」,這一年是公元330年,後來該城改稱為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之城」。拜占廷歷史起始年代長期以來一直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學者們對這一年代的判斷各持己見,意見多達近10種。本書採用通說330年作為拜占廷國家史的開端。
從真正意義上來說,拜占廷國家在330年時已經具有比較完善的政治實體。這時正是羅馬帝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發生了「公元3世紀危機」,這場危機使羅馬帝國陷於全面的社會動盪和政治混亂。在動盪的局勢中,相對穩定的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逐步發展,其作為帝國統治中心的政治地位逐步超過了帝國西部。自皇帝戴克里先(245或246~約316年在位)及其後的多位皇帝將行宮設在帝國東部。直至330年,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啟用擴建後的拜占廷城為「新羅馬」,標志著具有獨立政治中心的政治實體的形成。而此時的羅馬和亞平寧半島作為帝國政治中心的地位已經名存實亡。新國家帶來了新氣象,遷都後的君士坦丁一世,在新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新國家還建立了有別於舊羅馬帝制不同的血親世襲制王朝,君士坦丁一世將皇帝的位子傳給其子君士坦丁二世(337~340年在位),並後傳四位血親皇帝,從而開始了拜占廷帝國王朝的歷史。同時,新帝國建立了由皇帝任免、對皇帝效忠並領取薪俸的中央和地方官僚機構,在拜占廷社會中,龐大的官僚階層帝國的創立者—君士坦丁大帝由此形成,這個階層與羅馬帝國時期作為公民代表的官員存在著本質區別。有了官僚機構,當然少不了軍隊和法律,這些國家機構的建立直接服務於皇帝的統治。而皇帝成為軍隊最高統帥,同時還是立法者和最高法官。
⑹ 土地使用證上註明歷史佔用是什麼意思
國土變為集體土地批准撥用宅基地:國土無償提供給個人或單位土地使用權(一定要注意是使用權不是享有權),是指用於修建房屋的地基面積,如果以後拆遷安置的話,只能享受房屋安置,拆遷房屋補助,土地就不能享受了.
⑺ 歷史上姓占的有誰,說說他的故事
佔小詹姓來源有五: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姓苑》所載,周宣王封庶子於詹,建立詹國,子孫以國為氏。
2、據《路史》所載,相傳古帝虞舜封黃帝之後得詹(同瞻,備受尊敬)者,子孫因以為氏。
3、據《百家姓溯源》所載,古代負責占卜的官職叫詹尹官,其後有以官職命姓者,稱詹姓。
4、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晉有詹嘉、鄭有詹伯,均以邑為氏。
5、出自他族。今蒙古、土家、台灣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詹文侯。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周宣王時,封其支子於詹(今地不詳),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後世襲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玩物喪志,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發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於詹,故後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詹姓源起久遠而又頭緒繁雜,據《辭源》記載:「周有詹父,詹恆伯,相傳出自周宣王支子。」又載:「晉有詹嘉,虢有詹父,鄭有詹伯。」而晉鄭之詹又別於宣王之子,可見在春秋時期,詹姓已分布於晉(今山西一帶)、虢(今河南鄭州西北)、鄭(今河南新鄭一帶)等地。戰國時楚(今湖北一帶)有術士詹何,西漢有匈奴兒單於詹師廬(存以備考),東漢有武陵(治今湖北漵浦南)蠻詹山。可見在兩漢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帶。當然,有史料表明兩漢時期的詹姓大多繁衍於古渤海郡、河間郡一帶。晉代的永嘉之亂,導致空前的浩劫,五胡十六國從此開始,中原地區漢族子孫向南播遷也自此起步,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當時,隨著動亂的擴大,中原的姓氏逐漸出現於今華東、華南、中南之地,其時入閩八姓中含詹姓,其在南方奠基既早,也就自然而然發展成為我國南方的名門著姓之一。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板盪,狼煙又起,時北地民眾為避兵火,扶老攜幼,顛沛流離,輾轉南下,尋求一方凈土,詹姓子孫亦概莫能外,隨之南遷,這就使得南方原本就多的詹姓家族,隊伍更為龐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亂隱居閩地之仙游,遂家於當地。兩宋之際,詹姓見諸史冊之名人甚多,且多為南方人。明初,山西詹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陝西、江蘇、湖北等地。明中葉以後,隨著我國航海技術的提高,閩粵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謀生者。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後湖南、湖北之詹姓伴隨湖廣填四川之風潮入遷今四川、重慶之地。清中葉以後,詹姓分布更廣,並有詹姓人揚帆南洋,遠徙東南亞。如今,詹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其分布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浙江、江蘇、福建、台灣等省為多,現代因簡化字中詹與占的誤用,詹姓多被人以占姓見諸文字報刊,實然,詹與占為兩個不同的姓氏。
郡望堂號
詹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①渤海郡,漢代設置,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後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②河間郡,漢河間國,北魏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後移治今河北河間西南。
堂號:「河間」、「奎光」、「潔身」等。
宗族特徵
1、詹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
2、詹姓永嘉之亂徙奔江南,有詹氏先人詠詩為證,如《永嘉衣冠南渡詩》:「憶昔永嘉際,中原板盪年;衣冠墜塗炭,輿輅染腥膻。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南來頻淚灑,渴驥每思泉。」又有《訪宗人》詩:「仆馬甘棲息,南來擇地安;巧將茅作舍,城近繞廬山。喜識宗人面,襟懷自覺寬;開圖閱源派,涕淚染衣斑。」可謂一字一淚,血淚交織。
名人精粹
詹何:戰國時楚國術士。善術數,傳說坐於家中,能知門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
詹雄:福州(今屬福建)人,唐末詩人。工詩,與陳黯等齊名。不第而終。
詹必勝:婺源(今屬江西)人,唐末將領。昭宗大順年間,王審知攻福州,年余不下。後審知擢必勝為先鋒兵馬使,強攻城之西南,必勝冒矢石先登。城破,必勝歿於陣。
詹琲: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詹敦仁子,五代時隱士。有文才,能詩。隱於鳳山,號鳳山山人。清源軍節度使陳洪曾向朝廷舉薦他,他固辭不就。
詹先野: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北宋時名士。其博鑒經史百家。仁宗天聖四年領鄉薦,繼應賢良科。後隱居武夷,吟詠山水間,終日忘歸,人謂其有仙風道骨。
詹體仁:建寧浦城(今屬福建)人,宋代大臣、名士。少從朱熹學,後進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職,後因參予策立寧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後又改任靜江知府,任內減免賦稅,賑糧救災。官終司農卿。其博極群書,疏薦為當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遺集》。
詹師文:建寧崇安人,南宋詞人。進士出身,任婺源尉時,捕盜有功,因調江西憲司檢法官,治獄無冤。後歸家,以詞賦名於時。有《幔亭遺稿》、《通典編要》。
詹淵:建寧崇安人,宋代官吏。進士出身,授臨江戶曹掾。決獄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審決,時有:「寧為戶曹非,不願他官直」之語。累遷監車輅院。
詹鳳翔:江西樂安人,元末明初理學家、文學家。洪武初被薦於京,以病免,歸任本府儒學訓導。自少至老書不釋手,有《大學中庸章句》、《家禮括要》、《律呂新書括要》、《理學類編》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同:字同文,初名書,婺源人。幼穎異,學士虞集見之曰:「才子也。」以其弟盤女妻之。至正中,舉茂才異等,除郴州學正。遇亂,家黃州,仕陳友諒為翰林學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為國子博士,賜名同。時功臣子弟教習內府,諸博士治一經,不盡通貫。同學識淹博,講《易》、《春秋》最善。應教為文,才思泉涌,一時莫與並。遷考功郎中,直起居注。會議夾禘禮,同議當,遂用之。洪武洪武元年,與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觀等循行天下,訪求賢才。還,進翰林直學士,遷侍讀學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劉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盤水加劍,詣請室自裁,所以勵廉恥,存國體也。」同時侍側,遂取《戴記》及賈誼疏以進,復剴切言之。帝嘗與侍臣言:聲色之害甚於鴆毒,創業之君,為子孫所承式,尤不可不謹。同因舉成湯不邇聲色,垂裕後昆以對。其因事納忠如此。四年四年進吏部尚書。六年兼學士承旨,與學士樂韶鳳定釋奠先師樂章。又以渡江以來,征討平定之跡,禮樂治道之詳,雖有紀載,尚未成書,請編《日歷》。帝從之,命同與宋濂為總裁官,吳伯宗等為纂修官。七年五月書成,自起兵臨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歷》秘天府,人不得見。請仿唐《貞觀政要》,分輯聖政,宣示天下。帝從之。乃分四十類,凡五卷,名曰《皇明寶訓》。嗣後凡有政跡,史官日記錄之,隨類增入焉。是年賜敕致仕,語極褒美。未行,帝復命與濂議大祀分獻禮。久之,起承旨,卒。同以詹徽:詹同之子,字資善,洪武十五年舉秀才。官至太子少保兼吏部尚書。有才智,剛決不可犯。勤於治事,為帝所獎任。然性險刻。李善長之死,徽有力焉。藍玉下獄,語連徽及子尚寶丞紱,並坐誅。
詹希原:詹同從孫,為中書舍人,善大書。宮殿城門題額,往往皆希原筆也。
(以上出自明史.列傳二十四)
詹泮:字少華,江西玉山人,明代官吏、詩人。正德十六年進士。章懋弟子,以講學為己任。官至禮科給事中。詩文別具一格,有《少華集》。
詹王圭:江西波陽人,明代官吏。正德進士。嘉靖初為建寧縣知府,有惠政,民為其樹「遺愛碑」於名宦祠。官終貴州副使。
詹方桂:清安徽休寧人,字天木。工書畫,精醫理,通術數,能預測天氣。順治二年,避居松羅山。有《四家小品》。
詹天寵:江西婺源人,清代易學家、書畫家。性聰慧,通曉陰陽、星緯、術數等書。工書、仿朱熹酷肖。善畫,尤善畫卉。
詹天佑:廣東南海(今屬廣州)人,近代鐵路工程學家。十二歲赴美留學。後入耶魯大學,學土木工程及鐵路專科。一九零五年創建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後,舉世皆驚。他是我國自行設計修建鐵路之第一人,特授工科進士。有《鐵路名詞表》、《京綏鐵路工程紀略》等。
⑻ 占筮的歷史來源
《左傳》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占筮,筮得某卦,便查閱《周易》該卦的卦爻辭,以此推側所問之事的古凶。《左傳》、《國語》記載以《周易》卜問古凶的占例有二十餘條。戰國以來的《易傳》,主要在論述《周易》哲理思想,但均是對卦爻辭的發揮及對筮法體例的闡釋。《系辭上》第九章詳細介紹了大衍之數揲蓍法。《說卦》等傳亦是對春秋以來筮法中取象和取義說的總結。漢代孟喜、京房等象數派易家利用《周易》講陰陽變異,此後象數派在以象數解易的同時,逐步形成一套龐雜的術語體系,使占筮之法趨以繁瑣和多樣性,並出現了諸如三國管輅、北宋邵雍等占卜大家,對此歷代均有人持否定態度。孔子曾說:「不佔而已矣。」(《論語·八佾》)又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認為學易不必去占筮,易可以使人改過從善。荀子指出:「善為易者不佔。」(《荀子·大略》)注重卦爻救育意義而不迷信筮法成為儒家易的正統,義理派尤為排斥象數、占筮。今人則一般將占筮看作封建迷信,參見」占筮派」、「占卜宗」條。
古以蓍草卜問禍福。後亦泛指占卜活動。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又言 武肅王 左右算術醫流無非名士,有 葉簡 、 李咸 者善占筮。」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 荀子 是最反對迷信的,他雖然推崇《周易》,但揚棄了它的占筮的一面。」
⑼ 歷史上的占田制是什麼
占田,是農民向官府登機佔有田畝的意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頒布占田令。占田製成為西晉的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三國時期,各國推行屯田制,有軍屯和民屯,解決了軍隊的給養問題,有利於魏、蜀、吳實現區域性的統一;而且對安置流民,緩和社會矛盾,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國家對屯民的剝削日重,更有賜田復客制度,促進了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屯田制逐漸被破壞。
在西晉建立之處,屯田制有利於恢復和發展生產,穩定國家政權。但隨著專制皇權的衰落失控,大土地所有制迅速發展起來,世家大族佔領的土地還可以傳襲,經濟基礎更加的牢固。占田制就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最終被均田制所取代。
⑽ 拜占廷國家的歷史開始於哪一年
拜占廷國家歷史始於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啟用古城拜占廷為東都「新羅馬」,這一年是公元330年,後來該城改稱為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之城」。拜占廷歷史起始年代長期以來一直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學者們對這一年代的判斷各持己見,意見多達近10種。本書採用通說330年作為拜占廷國家史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