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唐朝的安祿山,有什麼歷史嗎
安祿山本姓康,名阿犖山(一作軋犖山),即戰斗的意思。姓氏本應讀作亞力山大,母親阿史德氏為突厥族女巫,安祿山年幼時父親就死了,一直隨母親住在突厥族裡。他母親後來嫁給了突厥將軍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祿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祿山。他在30歲前一直混跡在邊疆地區,是一個很不安分的商人。
安祿山
安祿山
30歲那年步入軍旅,在不到4年的時間就做到平盧將軍。天寶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剛剛40歲時,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藩鎮安祿山家鄉朝陽古城一級的最高軍事統帥——平盧軍節度使。在此後的十幾年中,他飛黃騰達,在唐朝嚴格按照任職年限資格任官的體制下,創造了和平年代邊疆軍帥仕途騰達的神話。天寶十載二月,也就是他49歲的時候,已是身兼三鎮節度使,同時兼領平盧、河北轉運使、管內度支、營田、采訪處置使。從40歲到49歲,安祿山從一方節帥到身兼三鎮,榮耀君寵達到頂峰。天寶十四年狡黠奸詐,驍勇善戰的他擁有重兵,以清君側為由發動叛亂,使強大的大唐帝國開始走下坡路。叛亂後稱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謀殺。安祿山長得痴肥,眼盲後,長期靠心腹小宦官為其穿衣。因其寵愛幼子,長子安慶緒見安祿山對自己不加寵幸,心中怨憤,使安祿山寵幸的宦官在替安穿衣時,以刀刺其腹而死。
㈡ 安祿山歷時八年才能平定安史之亂,是因為他有哪位謀臣輔佐
我們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讓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安祿山後面一度當上皇帝。僅僅過了八年,安史之亂被徹底平定。而他率領軍隊起兵,自然離不開身邊的謀臣輔佐。安史之亂除了安祿山之外,再一個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就是史思明。他的經歷跟安祿山頗為相似,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二人是知音。除此之外,必然還有其他謀臣輔佐。畢竟起兵造反不是兒戲,有這些人的存在,才會鼓舞安祿山最後決定起兵謀反。
第一:安祿山身邊最有名的武官就是史思明,這個人不簡單,特別有心計1:楊國忠跟安祿山矛盾不斷,皇帝想要跟安祿山一起泡溫泉,此人心懷不軌
我們知道一個人最後能夠起兵造反成功,除了自己的因素之外,還有海納百川能夠識別人才的能力。很明顯安祿山跟身邊的謀臣缺乏這一點,一群螻蟻自然掀不起什麼大浪。總而言之就是水平不高,更像一幫賭徒,把百姓和國家的利益當成兒戲。這些人湊在一起,根本成不了什麼大事。最後的失敗也就理所應當,唐玄宗這邊對安祿山過於看重,對他的信任都是無以復加。依然滿足不了安祿山的野心,造就了安史之亂的歷史悲劇。
㈢ 安祿山是那個朝代的人
梁羽生小說<<大唐雙龍傳>>里寫的很清楚也很精彩,
安祿山是個胡人,因軍功做了大唐節度使,為了巴解唐玄宗
以達到其政治目的,不惜認玄宗為乾爹,認楊貴妃為母,
以後果然造反,既是史上的安史之亂.後被自己的兒子因
奪權而殺.
㈣ 安祿山什麼時候稱帝 歷史上安祿山當了幾天皇帝
公元756年安祿山登基稱帝,只當了一年的「皇帝」就被殺死。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一日,安祿山於洛陽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改元聖武元年,設置丞相等朝官,定洛陽為都,以范陽為東都。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祿山接受臣子們朝拜,瘡痛發作就中途結束了。他由於病痛更加暴躁煩亂,動輒使用刑罰,連身為謀主的大臣嚴庄也遭鞭棍抽打。是日夜安慶緒、李豬兒等將安祿山殺死。
㈤ 安祿山之亂是唐朝最大的依次叛亂歷時多久
一、問題應該是:安(祿山)史(思明)之亂是唐朝最大的一(依)次叛亂歷時多久吧??
二、答案:
唐朝最大的一次叛亂:安(祿山)史(思明)之亂歷時多久
8年:從755到763年。
三、相關史料: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在唐軍的收復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於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劃外泄,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並稱「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翌年,唐代宗繼位,並從叛軍中收復洛陽。最後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起因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寶十五年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重點人物:
* 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
* 安慶緒:安祿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義:史思明之子。
* 高仙芝
* 封常清
* 哥舒翰
* 陳玄禮
* 郭子儀
* 李光弼
* 許遠
* 張巡
* 顏杲卿
* 魯靈
* 張介然
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系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後達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並,「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並,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雕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綉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開,僭擬官掖。車馬仆御,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千萬計」。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已,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
繼他上台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軍閥哥舒翰與東北派軍閥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目為「二聖」。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系。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准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地方軍閥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斗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斗爭,這些局部地區反暴政的斗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後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
安史亂起,唐王朝分崩離析,已經沒有力量鎮壓這次叛亂,只好求救於回紇以及由少數民族出身的大將。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仆固懷恩追擊,仆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賦不入於朝遷」,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或「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或「貢獻不入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起義,形成唐中葉農民起義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里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余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所謂「靡室靡農,皆籍其谷,無衣無褐,亦調其庸」。唐憲宗元和年間,江南八道一百四十萬戶農民,要負擔唐朝八十三萬軍隊的全部糧餉,所以「率以兩戶資一兵,其它水旱所損,征科妄斂,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征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起義,代宗一朝,「群盜蜂軼,連陷縣邑」,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起義,同年的浙西方清起義,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起義,舒州楊昭起義,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起義等等。這些起義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
㈥ 歷史上的安祿山是怎樣的一個人
歷史上的安祿山性格非常矛盾,這和他的個人成長經歷有很大關系,從社會最底層爬到了權力的上層,背後各方勢力的推動以及個人情緒的膨脹才造成了這些後果。
安祿山出生於大唐的邊疆,從小就失去了父親,母親改嫁之後就在弱肉強食的突厥部族裡面生活,童年的生活極其悲慘,所以讓他變得有些奸詐狡猾,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像一頭孤獨的狼,一切都以自己的生存為准則。
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成功的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從一個近似於孤兒的存在,變成了一國帝王真龍天子,但是他卻變得更加焦躁,因為他知道他所得來的一切都不是非常穩固,內心承受的壓力非常大。從一個打工者變成了一方領導人,角色的快速轉換帶來的壓力不可想像。
安祿山其實是一個非常悲劇的人,最開始他的作為,只是為了能夠好好的活下去,但是卻被那個時代推動成為了造反者,最可悲的是他還輸了最後的戰爭,所以只能背上千古罵名。
㈦ 「安史之亂」之後,安祿山做了多少年皇帝
安祿山做了兩年皇帝,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正月,安祿山僭越稱帝,國號大燕,年號叫聖武,757年安祿山被部下所殺。
安祿山僭越稱帝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他與史思明的叛亂在歷史上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㈧ 安祿山建立的是什麼朝代,怎麼滅亡的
建立燕政權,年號聖武。
安祿山由於身體肥胖,長年長瘡癤,到起兵叛亂之後視力漸漸模糊,這時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長滿塊狀毒瘡。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祿山接受臣子們朝拜,瘡痛發作就中途結束了。他由於病痛更加暴躁煩亂,動輒使用刑罰,連身為謀主的大臣嚴庄也遭鞭棍抽打,嚴庄於是日(一說正月初五 )夜伺機幹掉安祿山。他讓安慶緒站在門外,自己握著刀帶著閹人李豬兒一起走進安祿山的營帳,李豬兒揮起大刀砍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雙目失明,床頭經常掛著一把刀,等他發覺刺客時已經難得起身,床頭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搖著帳幔大喊道:「這人是我的家賊呀!」喊罷就斷氣了。於是在床下挖了一個好幾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著安祿山的屍體埋了。全無哭喪之類的安葬禮儀。嚴庄立即向外宣告,說是安祿山傳位給晉王安慶緒,尊稱安祿山為太上皇。安慶緒淫樂宴飲沒有節制,把嚴庄喊為兄長,事無大小都要徵求他的意見。
當初,李豬兒離開契丹部落,十幾歲開始伺候安祿山,很聰明。安祿山用刀把他的生殖器全部割掉,鮮血流了好幾升,昏死過去,安祿山用火灰敷住他的傷口,過了整整一天才蘇醒過來。李豬兒由於成了閹人,安祿山很寵愛他,最受信任和重用。安祿山肚子大,每次穿衣系帶,需要三四個人幫忙,兩個人抬起肚子,李豬兒用頭頂住,才拿來裙褲腰帶穿繫上。唐玄宗寵信安祿山,賜他到華清宮溫泉洗澡,都允許李豬兒等人進去幫忙脫穿衣服。然而最終殺死他的,正是這個李豬兒。
後史思明殺安慶緒後即大燕帝位,補謚安祿山為光烈皇帝。
㈨ 安祿山當了多久皇帝
安祿山當了兩年的皇帝。
安祿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本姓康,字軋犖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粟特族。唐朝時期藩鎮、叛臣。
驍勇善戰,屢建功勛,遷平盧軍兵馬使、營州都督。天寶年間,安祿山經義父張守珪舉薦,受唐朝當局信任,從此平步青雲,兼任平盧、范陽(幽州)和河東三鎮節度使,受封東平郡王,鎮撫東北地區。
天寶十四載(755年),以誅殺宰相楊國忠為名,悍然發動安史之亂。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兩京。建立偽燕政權,年號聖武。晚年失明,寵愛幼子,引發晉王安慶緒不滿。
安祿山暗地准備叛亂,在范陽郡城北邊築起了雄武城,表面上看來是防禦侵略,實際上是儲藏兵器、糧食做堅守范陽的部署,戰馬有一萬五千匹,牛羊也相當於這個數目。他一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進朝奏請沒有不答應的。
他把張通儒、李庭堅、平冽、李史魚、獨孤問俗羅致身邊,讓高尚主持書記工作,劉駱谷潛伏在長安當情報人員,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潤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等心腹將領從軍隊里選拔出來。
每個月向他進獻驢子駱駝戰馬獵鷹獵犬的人絡繹不絕,百姓被弄得無以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