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史上真正的潘金蓮是怎麼樣的
潘金蓮不僅是書中的人,歷史上她和武大郎確實真實存在,但是卻因為別人嫉妒傳播謠言,使他們夫妻二人風評被害一直蒙冤。我們熟悉的潘金蓮形象來自於《水滸傳》以及根據那個編寫的《金瓶梅》,在故事中潘金蓮是一位被釘在恥辱柱上的浪盪婦人,好好的千金小姐被描寫成了一個貧苦女被賣給大戶人家,卻因為得罪主母被賣給了又矮又丑的武大郎當老婆,並且為人放盪勾引自己的小叔子和西門慶,喂自己丈夫吃葯“大郎,該吃葯了”,因為美女盪婦的形象背負千載罵名。
而關於他們夫妻二人的謠言則是由武植的一位同窗好友黃堂,因為家裡受災蓋不起房子就來投奔他,希望成為縣令的他可以給自己一門差事,但久久沒有音信,因此心生怨恨到處說他夫妻二人的壞話,再加上正直的武植得罪過的人的傳播名聲就被敗壞了。求關注求點贊呀。
㈡ 歷史上真實的潘金蓮是怎樣的呢
提到潘金蓮這個名字,人們就會想的到《水滸傳》和《金瓶梅》裡面的淫婦形象,被譽為「千古第一淫婦」的武大郎之妻潘金蓮。數百年來,潘金蓮一直背負著「淫婦」的罵名,可是這個罵名罪魁禍首就是因為《水滸傳》、《金瓶梅》這兩本部古典文學名著。
當然了,這僅僅是小說杜撰出來的故事情節,事實上,潘金蓮並非書中描述的那樣壞,那樣淫盪至極。而是一個通情達理的大家閨秀,據史料河北省《清河縣志》記載,潘金蓮的家鄉是河北省清河縣城東的潘家莊,潘金蓮是貝州潘知州的女兒,人家是一位千金小姐,大家閨秀。並非書中所寫的潘裁縫的女兒。潘大小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之後,父親就給她找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好人家嫁了,這個女婿就叫武植,清河縣武家那村人。也就是書中描述的武大郎。此武大郎非彼武大郎,也並非《水滸傳》書中描述的那樣,人家武植那是一米八幾的大個,而且這個武大郎長得也是非常英俊,相貌不俗。跟三寸布丁簡直就是天地之差。更有甚者,這個武大郎還是一個縣令。而且還是個大清官。所以潘知州才把女兒下嫁給了武大郎,因為人家儀表堂堂,又是個大清官。
㈢ 歷史上的潘金蓮是什麼樣的人物
潘金蓮故居為貝州清河縣潘家莊(為避潑污,後改名為黃金庄),少女時代是遠近聞名聰明美麗的大家閨秀,是一位名門淑媛。她父親曾官拜知州。
潘金蓮的丈夫武植,自幼崇文尚武,才智超群。家裡原本貧困,年輕時期到潘府上打工。因為品行端正且能幹,潘知州資助他學習。後將女兒許配於他。潘金蓮以善良賢惠勤勞仁義之賢妻良母聞於鄉里。武植考中進士後,出任山東陽谷縣令,她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偕老,育有四個孩子。
形象盡毀說法來源:
一、黃堂說
武大郎少年貧窮,曾受好友黃堂資助。後來黃堂的家發生火災,黃堂想要投奔武植謀份差事。但武植待他好酒好菜,卻始終不提攜他。黃堂一怒之下不辭而別。並在回鄉路上到處散播謠言以泄憤。當地惡少西門慶與他沆瀣一氣,添油加醋。
很快傳遍各地,並傳到《水滸傳》作者耳中,寫進了書,將潘金蓮名聲盡毀,也給潘、武兩姓後人帶來災難——清河縣的潘家和武家幾百年來從不通婚。
二、王某說
河北省清河縣縣志記載,武大郎姓武名植,曾經在山東陽谷縣做縣令,他少年時候的盟兄弟王某家敗破落,逃難到他那裡,希望看在多年情誼的面子上,給兄弟謀份差事。武縣令平時就樂善好施,對這位落於窘迫的兄弟招呼倍至。王某卻不知道武大郎已經暗中為其在原籍蓋房修屋,久不見武兄弟資助,便憤然離去。
這一走不要緊,他卻遂生邪念,忘恩負義,村村說唱,鄉鄉張貼,謠言惑眾,極盡對武縣令惡意中傷污辱詆毀之能事。加之曾被武大郎治過罪的鄉里惡少西門慶的助紂為虐,同流合污,武大郎的清官形象從此被毀於一旦。非但如此,就連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蓮之名聲遭受玷污及恥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潘金蓮
㈣ 歷史上真實的潘金蓮是什麼樣
歷史上真實的潘金蓮是名門淑媛出身,婚後和丈夫武大郎相愛有加。
最早我們知道潘金蓮,是從四大名著的《水滸傳》中得知,在這本書中,潘金蓮的形象簡直是劣質到了極點,她與人苟合,謀殺親夫,總的來說,凡是人性的善良,沒有一點在潘金蓮身上表現出來,由於這個原因,很多人也將潘金蓮的名字作為一個形容詞,使得千百年來,潘金蓮飽受後人的唾罵,而實際上,罕為人知的是,歷史上真的有一位潘金蓮,而這位潘金蓮,則是名門淑媛出身,婚後和丈夫武大郎相愛有加。
武植做官清廉,不願謀私,就拒絕了黃堂的請求,黃堂懷恨在心,在路上四處編撰武植和他的妻子潘金蓮的醜事,還將當地的惡霸西門慶講了進去,一路走了,鬧得是沸沸揚揚,當黃堂回到家時,卻發現家裡的屋子已經修好,妻子告訴他,正是他的好友武植所做。
聽到這里,黃堂一想到自己做的事,內心十分的愧疚,他想要彌補,可是已經傳的太多了,甚至是傳到了施耐庵的耳朵里,於是,他將潘金蓮,武大郎與西門慶的故事寫到書里,最終造成了現在我們聽到的故事。
那個時候,施耐庵恐怕也沒有想到,因為他的一時之喜,為潘家和武家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以至於幾百年來,清河縣的武家與潘家從不通婚,免得遭人罵名。
㈤ 歷史上潘金蓮究竟是什麼樣子
歷史中的潘金蓮是清河縣黃金庄人氏。是一名大家閨秀。武植一開始在潘家打工,為人老實、勤快,所以潘金蓮的父親把女兒許給了武植。(武植後代所述)經過施老先生的藝術加工,就變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潘金蓮。據說,解放初期,有隆堯劇團、河南墜子等說書的、唱戲的來黃金庄表演到潘金蓮時,被村民攆走。武大郎其實文武雙全,為官清廉,他也沒有武松這個弟弟(武植和武松差了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是被小人污衊恰巧被施耐庵運用進小說,其實潘金蓮和武大郎一直都是夫妻,他們的後代甚至還健在。
㈥ 歷史上的潘金蓮是什麼樣子,沒想到如今受人唾罵,比竇娥還冤
歷史上的潘金蓮是個千金小姐,與武大郎結婚後夫妻和睦並且有育有四個子女。其實小說和現實有時候是不一樣的,被小說冤枉的歷史人物有很多,潘金蓮就是被小說污衊,導致她被後人辱罵。
後來施耐庵根據謠言將潘金蓮的形象寫在書中,最後潘金蓮形象大毀變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潘金蓮。所以歷史上的潘金蓮簡直冤枉死了,人家本來是與丈夫夫妻和睦的縣令夫人,就因為水滸這本書導致自己被後人罵。
㈦ 歷史上的潘金蓮究竟是什麼樣的為何有人說她在水滸中被醜化了呢
水滸傳雖然是一部古典文學名著,但是水滸中有很多故事其實都是有歷史依據的,也就是在108將或者水滸中的人物中,有一些是在歷史中存在過。
比如宋江,在歷史上確實這有這么一號人物,而且他也帶領了一幫人鬧事,但是規模沒有水滸中所描述的那麼多而已,只有幾十人,最後還被抓了,而且還被殺了。並沒有說去了朝廷當官,這個是水滸中故事。
再比如武松,他在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人,而且是個義士。據相關資料描述,武松其實是一個有一身武功,但是沒有正當職業的閑漢,他是靠什麼為生呢?就像打虎將李忠一樣,在街邊賣藝。但是人的運氣就是這樣,好運來了擋都擋不住,他竟然因為武功突出被知府看上了,然後當上了都頭,但是後來他卻殺了知府,原因很簡單,他不願意同流合污,最後武松死在杭州,現在杭州還有一個武松墓。
這就是真實歷史上潘金蓮和武大郎的故事,但是到了水滸中,整個故事和畫風都變了,善解人意的潘金蓮變成了欲壑難填、殺人不眨眼的大魔頭,而長相玉樹臨風的武植竟然成了三寸丁谷樹皮,從一個縣令變成了被人嘲笑的賣炊餅的而且頭腦有問題的人。
那麼為何施耐庵為何要把潘金蓮描述成一個人人恨她的角色呢?其實看了水滸傳就能發現,施耐庵對女性角色是有偏見的,整個水滸,就很少看到正面的女人形象,全都是反面的、不堪的,這或許與當時的環境有很大關系,那就是在一個男人主導的社會下,女人往往成為附屬角色,所以被描述成反面角色,也就很好理解了。
㈧ 歷史上的潘金蓮究竟是什麼樣的為何有人說她在水滸中被醜化了
潘金蓮是《金瓶梅》里寫的最好的人物形象。她被當作的情慾的化身,是中國文學史不同以往的新角色。㈨ 潘金蓮真實的歷史形象究竟是什麼樣子
那麼,歷史上的潘金蓮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現實故事要從河北清河縣說起,歷史上這個縣城真的存在過一個武大郎,身長八尺,儀表堂堂,雖出身貧苦但考取功名,成為一個縣令。武大郎的太太出自當地的大戶人家,賢良淑德,經人介紹嫁給了武大郎,之後養育了四個子女,一家人過著幸福的生活。
在武大郎生活的這條街上有一個「無良少年」,的確也叫西門慶,也正好是個買賣人。但是,當時這三個人之間並沒有什麼故事。而當時正逢施耐庵落魄之時,他在陳友諒的軍中作幕僚,之後軍隊被打亂,他又混跡於河北附近,認識了清河縣的人,就聽說了武大郎和西門慶的一些故事。
因為當時的武大郎是一個縣令,相當於國家中下級的公務員,成為別人的談資也在情理之中。之後施耐庵寫《水滸傳》的時候,就把這三個人物形象加了進去。之所以把他們寫進書里,是因為施耐庵還聽說了一些關於這三個人的「傳說」。
據說,武大郎有一個朋友,在落魄的時候來找他借錢,而他話語不多,也沒有立馬答應,當下只是安排這個朋友在家裡先住下。這個朋友就很惱火,沒住幾天就走了,在回家的路上,這個朋友憋著一肚子的火,於是就想著法子詛咒武大郎,說他身短五尺,說他老婆出軌、而且還和「壞人」西門慶勾搭在一起,最後又恨不得他一腳被西門慶踹死……就這樣一邊走一邊編故事,還一邊給別人講,專門詆毀武大郎。
當時的交通和通信也不便利,回家的路一走就是好幾天,「縣領導」的故事也「傳揚」得差不多了。當他回到家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房子竟然已經被修葺一新,鄰居說這都是武大郎安排人給修的,他頓時心生慚愧,感到無地自容。但這一切都為時已晚,「縣領導」武大郎的故事,就這樣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施耐庵大抵是因為聽到了這段故事,就把它寫進了《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