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風箏的起源和關於風箏的故事.風箏的歷史
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風箏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
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子醒目的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靈感作用。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1)在中國風箏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關於風箏的節日還有一個風箏節:
風箏節起源於中國的唐朝,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箏節,而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箏節。不過可能是歷經千年的變遷吧,這些國家的風箏節都已經不在同一個季節了。這些國家的風箏節加起來的話,節日的期限幾乎延續全年。
風箏,中國北方稱「紙鳶」,南方稱「鷂子」。「風箏」這個名字,大約始於五代(公元907——960年)據明代郎瑛《詢匈錄》記載,五代有位叫李鄴的,在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在紙鳶頭上系竹哨,放飛時,風入竹哨,發出像「箏」一樣的聲音,故名之為「風箏」。
② 關於風箏的歷史故事
風箏的起源與傳說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南方稱「鷂」,北方稱「鳶」。「風箏」一詞始見於五代,明代陳沂《詢芻錄》記載:「初,五代漢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俗名呼風箏。」據史料記載,風箏的發明人是漢朝的韓信。傳說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即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國早期的風箏多與軍事、通訊和氣象有關。大約唐、五代時風箏進入民間,成為人們娛樂游戲的玩具,同時它還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鍛煉。唐代詩人元稹曾有詩雲:「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生動地描寫了兒童放風箏的情景。清代鄭板橋《懷濰縣》中的詩句「紙花如雪滿天飛」,則真實地記錄了當時放風箏的盛況。明清時期,清明放風箏已成為一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春回大地之時,人們放飛風箏,也放飛夢想。
大約500多年前的明代,風箏就已傳到朝鮮,後又陸續傳到日本、東南亞、歐洲和美洲。而中國的東南西北,到處都有獨具地方特色的風箏,它們世代傳承,風格各異,有粗獷豪放,有活潑精巧,有色彩絢麗,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東濰坊、江蘇南通等著名風箏產地,都有重要流派的傳世佳作。(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張東偉)
風箏的起源
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風箏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國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中國到了宋朝,風箏已有很大發展,品種增加,性能提高與人民生活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如「武林;日事」中記有/少年郎競放紙鴦,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面。明朝畫家徐渭寫過很多與風箏有關的詩,如「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鴦。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經放鷂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到了清朝,玩風箏之風更盛。傳說慈禧叫大監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他扎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風箏玩。現在故宮里還藏著三隻傅儀玩過的大風箏。
中國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可以說,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朝鮮、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後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在歐洲產業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那裡向著飛行器發展,經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最後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
中國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來源:中國濰坊網)
風箏的起源的三種傳說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飛鳥說
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風箏的故事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他製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製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扎放風箏已很普遍。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 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煉身體的好時光。濰坊風箏扎工精美,畫工別致,造型新穎,構圖合理。它還吸收了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採京津畫技之長,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風格獨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 ,長達百餘尺。放飛時先將尾聞和身聞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升力將首部往高空。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系結,系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里,蔚為壯觀。嬴得國內外的普遍贊譽。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九屆風箏 會,每年都要吸引來自世界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③ 在中國,風箏有幾年的歷史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④ 關於風箏的來歷
風箏的來歷: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
風箏。風箏的技藝全在做工,從扎細竹骨架,到糊以紙絹,塗以彩繪,調准提線,系以長線,各道工序十分講究。
南宋時風箏製作工藝相當發展,放風箏在杭州成為盛行的娛樂游戲。當時已有放風箏比賽活動,比賽常在春遊時進行,地點在西湖斷橋一帶,比賽方法據《武林舊事》卷三「西湖游幸」載:「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絕線者為負」。即兩根風箏線絞在一起,以先絞斷者為輸。
(4)在中國風箏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關於風箏的傳說:
風箏起源古代中國,約14世紀傳到歐洲,風箏的起源可能與木鳥有關,
它也起源於中國。風箏又名紙鳶、風鳶,紙鷂或鷂子,中國古籍當中有關風箏的史料比木鳥豐富。唐朝的《事物紀原》記載了漢初的韓信是風箏的發明人。
唐朝的記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韓信制風箏讓張良乘坐,飛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營軍心。宋朝的傳說為:劉邦征伐陳烯,韓信打算里應外合,便用風箏測量距離,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宮。
《事物紀原》和《新唐書》分別記載了利用風箏求援的軼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蕭衍被侯景兵困南京。武帝的將軍羊侃用風箏送出求援詔書。不料風箏被侯軍誤為妖術而射落,求援因此失敗。
⑤ 風箏的歷史簡介100字
風箏的歷史簡介如下:
風箏是由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拓展知識:
風箏
[ fēng zheng ]
基本解釋
一種玩具,用一張輕質材料鋪粘在框架上,通常還帶一條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長線牽連下,飄揚空中
詳細解釋
1. 玩具。通常以竹篾為骨架糊以紙、絹而成,用長線系之,能乘風高飛。
明 陳沂 《詢蒭錄》:「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 五代 漢 李業 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俗呼風箏。」《紅樓夢》第七十回:「丫頭們拿過一把剪子來,鉸斷了線,那風箏都飄飄颻颻隨風而去。」
2. 懸掛在殿閣塔檐下的金屬片,風起作聲。又稱「鐡馬」。
唐 李白 《登瓦官閣》詩:「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 明 楊慎 《升庵詩話·風箏詩》:「古人殿閣檐稜間有風琴、風箏,皆因風動成音,自諧宮商。」
⑥ 風箏的來歷和歷史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賜箏的生動景象。
⑦ 在中國,風箏有()的歷史。最初的風箏是用()做的,叫(),後來改用()做,叫(。)後來紙鳶上裝著竹
你好!
因此有了(風箏)的稱呼在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叫(木鳶),便發出像(古箏)一樣的聲音,後來改用(紙)做,叫(紙鳶)後來紙鳶上裝著竹哨。最初的風箏是用(木頭)做的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⑧ 風箏的文化和歷史
文化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休閑娛樂的玩具。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
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中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
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歷史
追尋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770-221BC)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製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
另據《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在中國古代,木鳶一直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並能帶上火葯用作戰爭進攻的武器。
(8)在中國風箏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1、北京
明、清以來,北京就是風箏的傳統產地,以製作精巧而著稱,製作一隻風箏一般要經過十道工序。早些年,風箏是琉璃廠的特色之一,以傳統風箏最具特色,在琉璃廠一代卻已經難覓其蹤。
北京風箏的代表作是沙燕風箏(又叫京燕風箏)。其代表人物有兩家:一是出生於風箏十佳的金福忠兄妹,50年代中法合拍的彩色影片《風箏》中的精美風箏,就出自他們手中。
另一家是名譽中外的「風箏哈」,1983年在美國舊金山「國際風箏表演比賽大會」上獲特別獎的瘦沙燕和串風箏,就是當時「風箏哈」的傳人哈亦琦的作品。
2、天津
清末民初年間,天津的風箏作坊和風箏藝人數不勝數,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當時天津市面上出售的風箏畫工普遍比較粗糙,骨架都是用紙捻來扎接,不能拆裝折疊,存放十分不便。
這時候,喜歡風箏的文人們藉助於清末時期天津文化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的有利條件,對民間風箏製作工藝進行了革新。
3、南通
南通風箏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南通風箏保存了古代「弦響碧空稱風箏」的特點,以獨特的音響效果著稱,與北方的造型風箏分為南北兩派。
4、濰坊
濰坊又稱濰都,鳶都,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檔絲絹蒙面,手工繪畫。工藝與美術的結合,體現了風箏的玩賞價值,隨著國際風箏交流的逐漸頻繁,風箏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新形勢下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品。
其種類有軟翅類,硬翅類,龍頭串式類板子類和立體桶子類等。它不僅被廣泛用於放飛、比賽、娛樂,而且已經成為美化人們生活的時尚裝飾品。風箏是濰坊的象徵,每年的風箏節是濰坊以風箏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個活動。
濰坊風箏經過歷史演變和橫向傳播,逐漸形成了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起飛靈活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交相輝映,鼎足而立。
⑨ 我國風箏有幾年的歷史
風箏距今已有2400多年。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也是一位風箏製作大師。風箏真正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明。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 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是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公元前300年),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⑩ 風箏的由來和歷史是什麼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的時候,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10)在中國風箏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志、動物、蝴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有人設計出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而上。
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餘人來放。
普通風箏的做法一般是採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其他復合材料包括絲絹、尼龍布、塑料膜或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等。
紙和絲絹為一般傳統風箏的製作材料,著色鮮艷亮麗,更能體現中國風箏的魅力;但是紙易破,絲絹貴,而現代科學的產物——尼龍布和塑料膜,成了製造風箏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