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壯族的起源和歷史
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是壯族最直接的先民。
唐五代時期,壯族先民仍被稱為俚、僚、烏滸(烏武)等,但也出現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稱,如「西原蠻」、「黃洞蠻」、「儂洞蠻」或泛稱「洞蠻」、「洞氓」等。宋代以後,壯族族稱又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撞」、「布土」、「土人」等稱謂。
元明以後,被侮譯為「獞」,另外還有自稱壯、儂、郎、土、沙等。這些稱謂原來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時期,「壯」的稱呼已廣泛見於整個廣西和廣東西部,成為壯族最普遍的一種族稱。1952年統一稱為「僮」(音壯)。1965年改寫為「壯」。
(1)壯族和漢族歷史上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據民國17年(1928年)版《連山縣志》的記載,壯民多是在明洪武年間從廣西遷來的。永豐鄉覃姓的族譜中,有「洪武初來程山古縣落籍」的記載(連山宋代稱程山,置縣治於宜善)。
從族譜考察,部分韋姓先祖自桂北山區的南丹、慶遠、都安一帶;覃姓於萬曆九年(1581年)從廣西賀縣遷來;莫姓分別於永樂、正德、萬曆前後從封開遷來;賢姓是天順年間從廣西崇化(平樂)遷來;梁姓於成化年間從廣西藤縣遷來。
由此推斷,壯族由廣西遷來連山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和相鄰的漢、瑤族交錯雜居,在生產和生活方面,關系密切。此後形成小聚居的局面,形成獨特語言圈和現今的分布狀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壯族
㈡ 壯族是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與漢族有什麼淵源
壯族也是我們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我國的廣西省,根據我國政策規定給少數民族劃分自治區,所以他們大多數人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壯族雖然是我們中國的少數民族,但是卻是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的一個民族,跟我們漢族淵源頗深,他們壯族人若是跟我們漢族人放在一起,可是真真有些漢壯難辨,當然這也跟他們的歷史漢化有關。
其實漢化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因為我們漢族人數最多佔據著我國大部分的土地,如果少數民族不出世則不會有漢化的事件,一旦入世,就避免不了被我們這些身邊的漢族人逐漸漢化,因為這是歷史也是時代需要的,當然我也希望各少數民族的優良文化能得到傳承。
㈢ 據說壯族其實是屬於漢族的,怎麼回事
壯族源於漢族這個是沒有歷史根據的,壯族(壯文:Bouxcuengh,英文:Bourau),舊稱僮(zhuàng)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是壯族最直接的先民。
先秦時期,中國長江中下游以南至東南沿海地區,廣泛分布著一個被稱為「百越」的族群,分布於今廣東、廣西一帶的西甌、駱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們當時還處於氏族部落社會的發展階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分兵五路,進軍嶺南,在越城嶺一帶曾遇到西甌人的強烈抵抗。
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祿率兵開通靈渠,通糧餉,運軍隊,秦軍才戰勝西甌人,統一了嶺南地區,並在嶺南設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將該地區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
據考古資料和史書記載,這時的西甌、駱越人已經使用銅鐵器,開始步入了文明時代。尤其是西甌人,他們在首領譯吁宋的領導下,利用所熟悉的叢林和山地進行作戰,能與數十萬秦軍周旋數年,迫使秦軍「三年不解甲馳弩」,說明西甌人的社會組織已經相當發達,並且能夠比較有效地運轉,已經進入了部落聯盟或酋邦時代。
當時,為了保障南征嶺南的軍事後勤供給,擊敗西甌人的抵抗,秦始皇還派監祿在廣西東北部修築「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靈渠的修築,極大地便利了五嶺南北的交通往來,有利於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
秦朝統一嶺南後,還將大量漢族人口遷居嶺南,與越人雜居在一起。從此以後,西甌、駱越人同內地各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更加密切,而這種聯系,對於嶺南西部越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嶺南地區(即後來的兩廣地區)的土著民族,被稱為「烏滸」、「俚」、「僚」或「俚僚」,他們是西甌、駱越的後裔。東漢末年,中原戰亂,社會動盪不安,不少大姓豪族為避亂而遷居嶺南,從而促進了嶺南地區封建化的發展。
受其影響,世居嶺南的俚僚大姓貴族,紛紛在各地稱雄,使嶺南土著民族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合浦的寧氏,桂州的李氏,高涼的黃氏等,都是這時期嶺南著名的土著大姓。
他們擁有「地方數千里,奴婢萬餘人,珍寶充積」的財富。與此同時,社會上卻存在著大量貧窮的、甚至「父子世代為奴」的普通勞動者。
冼氏是秦漢以來高涼一帶的大姓。冼夫人在南朝梁大同初年嫁給南遷的漢人大族、高涼太守馮寶為妻,擁有部落10餘萬。她自幼聰穎賢明而多謀略,能安撫部眾,和輯百越和南遷當地的漢族移民,隋朝時受到隋文帝的嘉獎,被封為譙國夫人。冼夫人為維護國家統一和地方安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後人的敬仰。
唐五代時期,壯族先民仍被稱為俚、僚、烏滸(烏武)等,但也出現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稱,如「西原蠻」、「黃洞蠻」、「儂洞蠻」或泛稱「洞蠻」、「洞氓」等。宋代以後,壯族族稱又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撞」、「布土」、「土人」等稱謂。元明以後,被侮譯為「獞」,另外還有自稱壯、儂、郎、土、沙等。
這些稱謂原來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時期,「壯」的稱呼已廣泛見於整個廣西和廣東西部,成為壯族最普遍的一種族稱。1952年統一稱為「僮」(音壯)。1965年改寫為「壯」。
(3)壯族和漢族歷史上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桂北一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
內容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間,還舉行男女間的拋綉球、「碰蛋」等娛樂活動。這期間,各家各戶吃五色糯米飯。
雲南文山一帶還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一年種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備耕時間,歌圩就是為春耕農忙做物質的和精神的准備。吃五色飯、五色蛋,是預祝五穀豐登的意思。
唐代,壯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為內容,以敲擊聲伴舞。宋代有扁擔舞、採茶舞、撈蝦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剛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這舞蹈流傳至今。在漢族戲劇的影響下,大約在清代,壯族開始出現戲劇。
一種是用壯語演唱的壯劇、師公戲、木偶戲;另一種是在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歌舞劇。壯劇又分為流行於田林、西林、百色一帶的「北路壯劇」,是在滇戲的影響下,於民間說唱曲藝「板凳戲」的基礎上形成,吸收了滇戲的唱腔,伴奏的樂器有壯族的馬骨胡、葫蘆胡、木葉和漢族的笛子、三弦、二胡。
流行於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壯劇」,是在馬隘土戲的基礎上,受邑劇影響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戲曲形式,伴奏樂器除本民族的馬骨胡]、葫蘆胡外,還採用了邑劇的文鑼、武鑼、大鈸、小鈸、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
歌圩
歌圩盛行於壯族地區。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樣,但大體上春秋二季為最盛。春季多於春節後的一段時間,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則多於中秋節後的一段時間,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
此外,還有不定期的歌圩,這是經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舉行三兩次,規模大者上萬人參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進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理想為主題。
其內容一般為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歌圩一般為期一天,也有連續兩三天的。參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觀戰」、欣賞、品評,有的老年歌手參與活動,但他們不唱歌,而是給青年人當參謀。
歌圩非常熱鬧,除青年們對歌外,還有唱戲的、做買賣的。各種日用百貨、綾羅布匹、飲食糕點、雞鴨魚肉、蔬菜等,應有盡有。實際上歌圩也帶有幾分交易會的性質。
歌會
歌會與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從歌圩派生出來的。歌會的會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進行。參加歌會的人數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
歌會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現壯族人民變革社會、變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為主題。其內容大體從開篇歌開始,進而到獻歌、賽歌、評歌、和歌、學歌、團結歌等。參加歌會的一般是對時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迄今,在壯族地區的絕大多數縣份已發掘出不同時期的銅鼓。銅鼓的類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圓平,鼓身中空無底,裝飾著各種圖案花紋。在歷史上,銅鼓既是樂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從冶煉技術和造型技術來看,在廣西田東縣鍋蓋嶺出土的屬於戰國時期的銅鼓,在廣西貴縣、西林縣出土的屬西漢時期的銅鼓,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壯錦是壯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紡織工藝品。它用棉紗和五色絲絨織成,花紋圖案別致,結實耐用。壯錦的生產,遠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時代已有記載。到了清代,壯錦生產已遍及壯族地區,成為壯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場的暢銷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壯錦得到新的發展,花紋圖案不斷創新,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如壁掛、檯布、坐墊、沙發布、窗簾等。現在廣西靖西、賓陽等地生產的壯錦,暢銷國內外。
壯拳在壯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還是壯族獨特的習俗。如明代桂西壯人,男孩長到十來歲,就要教他練武。當地土司提倡群眾習武,群眾也崇尚武術,每年冬閑時節,壯鄉的各個村寨都延聘師傅傳授武藝。這種習俗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後。而今壯鄉的傳統武術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壯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壯族習俗
㈣ 在廣西同一個姓氏,為何會有的是漢族,有的是壯族
首先,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偉大融合導致了許多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和漢族相融合以及本土化。 不僅是壯族,而且其他民族也因為思想文化,語言交流,工作和生活交往,婚姻和等因素的影響,相同的姓氏分成了不同的民族。
純正的壯族人,在歷史上有時候會被朝廷賜姓,賜姓一般為漢姓氏,這樣的話,很多的百姓也就隨著首領的姓氏了。壯族的文字其實是解放後才有的,而之前的古老文字缺水沒有傳承下來。這就導致了他們很多時候都是用漢字的,用本民族文字的時候很少,這也就導致了他們的姓氏就成為了漢族的姓氏。
㈤ 古代漢族與壯族有什麼關系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從古代起,他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以廣西地區為主要活動中心的兩廣地區。它是由許多部落或氏族逐漸融合而成的。宋代開始有「壯」的稱謂。根據到目前為止所掌握的考古資料,壯族和漢族在數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結成了親密的友誼。特別在秦漢以後,大批漢族人民遷來廣西地區居住,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根據基因測定,漢史,語言學,考古。距今八千年前,壯侗諸族從古羌族分出;距今陸千年前,苗瑤諸族從古羌族分出;距今五千年前,華夏族從古羌族分出;距今三千年前,部分古羌族與青臧高原小矮人形成藏族,極少數古羌族人加入c-130基因為主的滿蒙諸族。華夏族吸收同為本部族的壯侗諸族,苗瑤諸族,古羌族後裔形成漢族。泰國等中南半島諸國為古羌族後裔與壯侗諸族。東南亞馬來諸族為古羌族在距今兩萬年前與當地小矮人形成。維族不屬於本部族。
壯侗語族(壯、侗、布依、傣、么佬、水、毛南等族,他們的關系是同源關系)是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嶺南地區的諸多史前考古發現很好的說明了這地區是壯侗語族發源地,同時也是我國古人類發源地.古文明發祥地之一。而漢族的發源地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之間,把百色盤地考古發現的百色石器系統與中國北方的石器系統比較,有明顯的差別,從這來看珠江流域的文化從人類出現開始就與黃河流域的文化不同,有著獨立起源發展的軌跡,所以壯侗語族與漢族有著各自的起源地域,從兩地遙遠的距離來說更是兩個不同系統的人類發祥地。
語言是一種表示意念的語音系統,更是區分不同民族的重要特徵和標志。雖然現代出現不同民族間的融合或相互揉合,但是從他們各自民族語言中的基本詞彙分析依然可客觀的看出各自語言發展的概貌,看出民族間是同源關系或是接觸關系。因為基本詞彙是原始人類在初出現語言時為認識的客觀事物命名的固有詞語,如天體山川、動植物、人體器官、動作行為、人緣稱謂等。這些基本詞彙是語言產生時就必然具備的原始詞語,並且成為民族語言文化的基因,以相對穩定的語音形式傳承下來而較少變化。如某兩個民族的基本詞彙的語音相近率達百分之三、四十左右,那麼就可認定這兩個民族是同源關系。所以通過對比壯、漢語中的基本詞語比較,就能找出他們間的關系。
從基本詞彙對比來看,壯語與漢族在表達同一概念的語音形式有明顯差異,從整體來看,兩者間的語音既無近同也不存在對應關系。這就表明壯語與漢語有著不同的起源,分別屬兩個不同的語言文化集團。
從構詞方式,即語法結構來看,兩種語言短語詞序的逆向反差,鮮明地形成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語言結構,這種反差並非僅僅是語言外在形式上的所謂「顛倒」的差異,而是兩者屬於完全不同的感知表達和思維方式體系,是壯族和漢族各自語言文化的「共同規范」存在明顯差異的體現。
綜上所述,從基本詞彙,構詞方式等幾個主要方面來看,壯族的語言文化自成系統,屬侗台文化集團的語言體系,其獨立起源,而在發展中自秦代漢人南下後吸收和融合了不少漢語詞彙,這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果。漢語中也吸收了不少壯語詞彙,特別是漢語中的粵語支系更是含有豐富的古粵(越)語(即古壯語)底蘊。而以往在對壯語與漢語關系的研究中,往往是以漢語文化為中心來立論,把壯語劃屬漢藏語系侗台語族壯傣語支,認為壯語是從中原黃河流域的某種「祖語」中分化開來,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漢族自秦始皇入侵嶺南後始遷到珠流流域,從此才揭開了同這里的土著越人交流融合的序幕,而漢族進入珠江流域的高峰期是明清時代的幾百年間。我們很難想像之前的幾千年壯族先民的語言會從數千里外黃河流域的「祖語」中分化而來!古代的交通可不像現代這么快捷。
由上分析可見,壯語與漢語的基本詞彙明顯有別,壯語與漢語的詞序結構逆向反差,認知思維邏輯南轅北轍,內部機制缺乏同一性,文化思維大異其趣,說明了壯族與漢族間不是同源關系而是接觸關系。現代壯語和粵語是壯漢兩族在一千多年的交融中互相吸收和融合的結果,也是民族文化交流必然出現的現象。
㈥ 苗族人、壯族人與漢族人是否有血緣關系漢族是否為亞洲主體民族
我們苗族自稱是蚩尤之後,苗文為:Chik Yeuf,苗族傳說,我祖蚩尤死後化為楓樹,楓樹心生「妹榜妹留」(苗語,漢語意思是蝴蝶媽媽),妹榜妹留生苗族遠祖姜央。苗族古代居住與北方,《禹貢》雲:逐三苗於三危。三苗,苗人先人也。三危據說是現在甘肅西部一帶,至今敦煌有三危山,後來我們苗族一路東徙,至於今山東境內,就是那是東夷的一部分。又傳說,那時候苗族與漢族征戰(應該說那時候漢族還沒成型,華夏族也就指中原那部分人),苗族首領於是叫苗族人民遷到月亮落的地方去,因為我們祖先認為月亮落的地方將沒有痛苦,沒想到最後一路南遷,至於今洞庭湖一帶,是為荊蠻的一部分。也就是隸屬於楚國。後來一部分繼續西遷,到達今湖南西部貴州東北的武陵地區,於是就號稱「武陵蠻」,而居住於洞庭湖一帶的苗人就漢化了,後來又據說苗族至於今貴州後,漢朝時期建立了一些自己的政權,比如夜郎國,且蘭等,一部分繼續西遷,後和雲南境內的白族等原住民的祖先發生征戰,可能當時我們祖先是想遷移至先進雲南西北的麗江,大理一帶,這一些地方當時已經比較文明,可是最後被他們打敗,於是遷徙至於今天的雲南東南部分。那地方至今是一毛不拔的地方,岩石叢生。清朝時期,滿清對苗族採取極端壓迫措施,迫使一些苗族向東南亞遷移,至於今天的寮國境內並與當地土著發生火並,但苗族相對於這些東南亞土著還是發達些,生產力比他們高,可是苗族最後還是主動退到山區,在高山定居。有人說:苗族是一個於山依偎的民族,有山就有苗族。山就是苗族的靈魂。在苗人眼中,所謂「一樹一生命」的樸素的自然思想使得自己與自然和諧共處。
㈦ 壯族和漢族有什麼聯系,為什麼普遍都是「漢姓」
在我國一共有著五十六個民族,其中除了漢族其他的民族都是少數民族,而壯族就是這五十四個少數民族之一。目前壯族主要是生活在廣西一帶,而且國家還將其變為了一個自治區。相信去過廣西的人都知道,在壯族中大部分人的姓氏其實是和漢族是一樣的,而且在文化習俗、生活習慣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因為其他的少數民族在一些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上都和漢族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壯族已經成了我國民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歷史上為我國的統一做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也給予壯族充分的權力,而且在近現代以來,壯族和漢族在共同進步,相互合作中進步。
㈧ 壯族是少數民族,但為何基本都用漢族的姓氏和漢族有什麼關系
壯族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民族,現大部分已沒有單一的血統了,在我們來賓這里發現好多的壯族祖先都是漢人或者是古代越族演變而來,清明掃墓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好多壯族的壯族人都是從賓陽,橫縣一帶繁延而來,而現在那邊都是漢族的,而來賓這邊又是壯族人,其實在廣西壯族和漢族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說的語言不一而己,現在的壯族也有好多漢族的融入,漢族當中也有好多壯族人的融入,所以廣西的壯族,漢族在廣西來說就是一個民族,任何人是分割不了的。
所以說姓氏有這么重要嗎?個個都想生兒子,跟自己姓,都說韓信是廣西韋姓的祖宗,也不見哪個韋姓人家,立韓信的排位拜他,再說壯族怎麼樣?漢族又怎麼樣,都是中華民族一員,不管男孩女孩,都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他們很多人都很不情願承認自己是少數民族的,都說自己的祖先是當年逃難過來北方漢人,的確他們各方面都跟南方漢族完全沒有區別。
廣西其實大部分壯族人祖籍都是漢族人的,在清朝中後期為躲避戰亂從中原和山東一帶遷移到廣西的,以前是漢族的,現在歸化壯族,但生活習俗和漢族人沒有任何區別,壯漢壯漢是不分的,我們也無所謂身份證上寫的是壯族還是漢族,總之都是華夏子孫中華兒女!
㈨ 有DNA或者歷史鑒定壯族與漢族有什麼血緣關系嗎
世界上應該說幾乎沒有 單一純粹 完全無雜質 的純正血統, 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地球,有人的地方 就有 交往 。
漢族 其實 也不是單一的民族, 光就名稱上看,「漢」 取之於 漢朝,所以 先秦時期 基本就沒有 漢人這個 概念, 當時 是以 國來劃分 人群的· 戰爭 災難, 使得人群一直處於 流動之中 這種 交流 就更加 頻繁了· 真正的土著 就越來越少了· 苗族 就是很好的例證 他們 一直處於遷徙當中··從北方 東方 遷往 南方 西方。 至於 你說的日本韓國, 從 中原的人知道這兩個地方後,交往其實已經開始,可以說他們就已經不是純正的韓國人和 日本人了· 之後據說 亡秦的子民 有去 韓國 避難的 相信 數量不會太少· 這樣的大量輸入人口,韓國人 必定是 有 中原人的血統了··。
不知道 這么說對不對· 僅僅是自己的觀點··
其實我覺得 首先 我們 都是 人, 這個認知只要大家都認同, 那麼民族 的劃分 其實 只是一種 符號了· 共同的習俗 語言 就可以稱為一同民族。 現在 所說的民族 ·其實 只是我們 祖先 幾百年 幾千年 前 地域的劃分,由於當時 交流相對較少,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和習俗和族群認同。隨著 交流日益增多
民族 會越來越稀釋, 概念 也會越來越 淡薄。 甚至 國家 也會 慢慢消失。
可能以後我們走出了銀河系, 見到了另外的人種:外星人。 也許 我們會說 我們是 地球人, 那麼地球人也就成了我們共同的 民族·
· 也許 還會出現 人類 和外星人的 混血, 就像現在的 混血兒一樣·· 所以我說 世界 必定是 大同的世界· 這點 我們的祖宗 早就看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