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中國記錄歷史的人叫什麼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歷史。
Ⅱ 古代記錄當朝歷史的官叫什麼古代的歷史
太史,太史令
甚而由此演變出太史這個姓氏,這是個自夏朝開始就有的職務,一直沿襲到秦漢,司馬遷也被人稱為太史公。自唐朝開始,設置史館專職負責此事。
Ⅲ 上古記王者言行的史官,怎麼稱呼
史官是中國歷代均有設置專門掌管史料,記載史事和編撰史書的官職,統稱史官。
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最初史官被分為記言的「左史」和記事的「右史」兩類。後左史逐漸演變成隨侍皇帝左右,專門負責記錄皇帝起居、言行與政務得失的史官,又稱起居注史官;右史則逐漸成為專門負責編修前朝官方歷史的史館史官。
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這是我國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早在夏代已史官就已經出現。《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商周時代,甲骨文中有「作冊」、「史」、「尹」等字。《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即史的初義是指古代記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周禮·春官》記載周王室設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和御史」,史稱五史:
Ⅳ 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朝代所對應的行政區和對應官員的稱謂
周代以前行政區劃不明。只有夏禹分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的傳說,而不知其官員設置。因為那時是傳說時代。周代才有歷史記載。以下各朝代行政區劃按從大到小順序分述。只記述大的方面,小的變化不再一一列舉。
周:方國(諸侯國),其長官泛稱國君,依其級別分稱為分、侯、伯、子、男。
秦:郡,長官為郡守;縣,長官為令或長。
西漢:王國,各諸侯均稱王(侯國僅為食邑,非行政區域);郡,長官為太守;縣,長官為令或長。
東漢:州,長官稱牧或刺史懷(司隸部又稱司州,級別同州,設於京城及附近,長官稱司隸校尉);郡,長官稱太守;縣,長官稱縣令或縣長。
三國魏晉南北朝:大致行政劃分及官職同東漢。
隋朝:州,長官稱刺史;縣長官稱縣令或縣長。
唐朝:
道,長官稱處置使或觀察使;府,設知府、州(府州同級);府,長官稱府尹或知府事;州,和府同級,長官稱刺史;縣,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唐代後期節度使成為掌握軍政大權的一級長官,統領一州或數州府。
宋朝:
路,長官稱安撫使;府,長官稱知府;州(與府同級),長官稱知州;縣,長官稱知縣。--重要之地如宋四京,長官為留守。
元朝:地方設行省、路(直隸府、直隸州)、府或州、縣四級行政區域,其長官為北面官,均稱達魯花赤。
明:兩京,長官稱尹;13布政使司(級別同兩京),長官稱巡撫;府,長官稱知府;州,長官稱知州;縣,長官稱知縣。
清:邊疆軍轄區,統一省或數省,長官稱總督;省,長官稱巡撫;府(直隸州),長官稱知府(知州);縣(散州),長官稱知縣(知州)。後期於省下或增設直隸廳,長官為同知或通判。
Ⅳ 古代記錄當朝歷史的官叫什麼
中國古代的史官制度,一般以為至唐方始定型。其制大抵以起居郎隸門下省,專記帝王與大臣議政情況;又別置史館於禁中,掌編國史,以他官兼領,命宰臣監修。在史官的職能上,一是明確了史官與歷法官的分途。二是強調了記注與撰述分工,一般著作郎、佐郎等主撰述,起居舍人、起居郎等掌起居注。
至宋代,更建立起了包括起居院、日歷所、實錄院、國史院、玉牒所、會要所等在內的龐大修史機構,分別修纂起居注、時政記、日歷、實錄、會要、國史等。
宋以後,遼、金、元三代史官制度大體與之相同,但不如它那樣繁瑣,一般分國史院和起居注兩個系統,國史院設監修國史、史館學士、史館修撰、修國史等官;起居注則屬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左右兩史職掌。元代並集賢院為翰林國史集賢院,置有修撰、編修、檢閱等官,其制已開明清翰林院制度之先
Ⅵ 古代記錄皇帝言行的是什麼官來著
古代記錄皇帝言行的官為史官。
史,記事者也。就是「用筆記事的人」。後來又發展成記錄國家大事的文職官員,也包括在君王身邊負責卜筮、星歷人員。
古代皇帝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自己身邊的記事的史官真實地記錄下來,稱為「實錄」。記錄實錄的人,就是史官。
由於實錄原則上要求必須真實,也就是《漢書·司馬遷傳贊》中說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所以君主、皇帝對這個實錄還是非常重視的。重視是重視,但不能胡刪亂改,否則,不但不能流芳百世,還可能遺臭萬年。
(6)古代記錄歷史的官員稱什麼擴展閱讀:
帝王與史官
襄公二十五年,齊國崔杼殺死國君光,當時負責實錄的史官便如實記載:「崔杼弒其君。」崔杼看後,便殺了太史;太史的弟弟又寫上原話,又被殺;太史的二弟仍然寫上,崔杼知道實錄難以更改,才赦免了他。
還有北朝北魏太武帝時的大臣、政治家崔浩,因為在公元450年修國史時暴露了「國惡」,不但自己被殺,還株連家人,被滿門抄斬。可是太武帝不但沒有蓋住自己的惡,還給自己添上更丑的一筆,真是得不償失了。
另一方面,我們從此也可以看出,古代的史官是不那麼好做的,寫假了違背良心有失公正;寫實了又有生命危險,真是左右為難呀。
比起北魏太武帝,人家清朝雍正皇帝胤禛,就聰明多了。他「少年無賴,好飲酒擊劍」,加上性格喜怒無常,康熙帝不喜歡他,所以康熙帝說過這樣的話:「四子性格喜怒不定。」這句話在康熙四十九年的《實錄》中,被如實地記載了上去。對此胤禛是耿耿於懷,很是不安。
直到胤禛做了皇帝,仍然對這句話非常計較,但人家沒有威逼史官非改正過來不可,更沒有殺了人家,而是與人家商量這件事如何辦好,語氣中還有點低三下四的味道,讓實錄館總裁張廷玉也不得不服。
雍正說,我少年時性格不太好,皇父曾責我「喜怒不定」,但我後來改正了,況且現在已登大位,這「喜怒不定」四個字,關繫到我一生大事,能不能在今後實錄中,說我現在言行非常小心,一喜一怒慎之又慎。
Ⅶ 請教.各朝記錄檔案或者歷史事件的官員名稱是什麼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
夏商周
在夏代的奴隸制國家機構中,已設置了史官。《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
商周時代,甲骨文中有「作冊」、「史」、「尹」等字。《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即史的初義是指古代記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周禮·春官》記載周王室設有五史。
(一)大史 職位很高。新王登基,大史參加策命典禮。王為國家大事有時還會訪問大史。如《國語·晉語》載胥臣曰:「文王訪於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大史)。」有時大史還命令百官規誡王的缺點,如《左傳》襄公四年載:「魏絳曰: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箴王缺。」此外,大史還掌記錄時事,保管文書等。
(二)小史 秩卑,金毓黻說: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稱之為「史」。《周禮》雲:「凡國事用禮法時,佐大史,掌其小事。」
(三)內史其秩最尊。《周禮》說內史掌策命諸侯及孤卿大夫,掌書王命。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王命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有時,內史還奉王命出使諸侯國,《左傳》僖公十六年載:「周內史叔興騁於宋。」
(四)外史 秩卑,《周禮》雲其職務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
(五)御史秩卑,又一名柱下史。其職務是掌管圖書等。
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君舉必書」,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禮記·玉藻》說是「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可見,史官的分工和職責是十分細致、明確的。
秦漢以後
秦漢以後史官制度的演變。
漢承秦制,至武帝時置太史令,以司馬談任其職。談卒,其子司馬遷繼其任。司馬父子,是為西漢著名史官。遷卒,知史務者皆出於他官,而太史不復掌史事,僅限於天文歷法職掌范圍。這是古代史官職責的一大變化。漢武帝置史官,除太史令外,似在宮中置女史之職,以記皇帝起居,故有 《禁中起居注》;東漢因之。後世以「起居」作為史官的一種職掌和名稱,與此有很大關系。東漢時,以他官掌史官之事,如班固以蘭台令史之職撰述國史。三國魏明帝置史官,稱著作郎,隸屬中書。晉時,改稱大著作,專掌史任,並增設佐著作郎人,隸屬秘書。宋、齊以下,改佐著作郎為著作佐郎。齊、梁、陳又置修史學士(亦稱撰史學士)之職。十六國、北朝,大多設有史職,或有專稱,或雜取他官。其體制、名稱,多源於魏、晉而有所損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史學形成多途發展的趨勢,而皇朝「正史」撰述尤為興盛,故史官當中,名家輩出,被譽為「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選」。其間,關於起居之職,魏、晉以著作兼掌。北齊、北周,著作、起居二職逐步分開。隋煬帝時,以著作如外史,於內史省置起居舍人如內史。
唐代,因正式設立了史館,史官制度乃趨於規范化。史館以宰相為監修,稱監修國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領,稱兼修國史;專職修史者,稱史館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參加撰史,稱直史館。著名政治家房玄齡、魏徵、朱敬則,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吳兢,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韓愈,著名詩人杜牧等,都先後參與史館工作,並擔任各種修史職務。自史館設立而以宰相監修史事,由是著作局始罷史職,這是古代史官制度的又一重大變化。唐初,於門下省置起居郎,後又在中書省置起居舍人,分為左右,對立於殿,掌起居之事,故有時也曾稱為左右史。其所撰起居注送交史館,以備修史之用。
五代迄清,史官制度多因唐制而各有損益,其名稱雖因代而異,而職掌略同。其中以宋、清兩朝較為繁復。宋有國史院、實錄院、起居院和日歷所,各有史職。遼有國史院,金有國史院和記注院,元有翰林兼國史院,明以翰林院掌史事。清以翰林院掌國史、圖籍管理與侍讀等職,以國史館、實錄館掌纂修事,以起居注衙門掌起居之事,其史職則多以他官兼任。
史官與帝王
歷代帝王對於史官們載言記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計較。至於"君舉必書",卻是有選擇、有條件的。有了功績,做了好事,當然要大書特書。就是沒有功績,沒干好事,也要虛構一些載入史冊;或者「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者顛倒黑白,把壞事說成好事。總之,「自稱我長,相謂彼短」,「略外別內,掩惡揚善」(劉知幾:《史通》),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書"無疑;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萬萬不可見諸史冊。帝王們或多或少都會干一些壞事,那些賊臣逆子、淫君亂主,乾的壞事就更多,但是干歸干,舉歸舉,要載入史冊,傳之後代,是絕對不允許的。"穢跡彰於一朝,惡名披於千載",有哪一個帝王願意把自己的"穢跡"載入史冊呢?所謂"君舉必書",不過是一句假話。只有在古代史書作為宮廷秘籍,由太史負責的時候,史官有記載特權,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記載。
史官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好傳統,尤其是司馬遷這樣一個特殊的史官,成為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操和史德。他們都知道"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劉知幾:《史通》)。因此,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不管你"舉"得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後人"申以勸誡"。兩種目的,兩個標准,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果,常常是權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在封建君主專制下,史官們屢遭厄難,原因就在這里。
起居錄則是史官對帝王言行的嚴格把控與記載,早在周已有,那時稱為「內史」。歷經秦漢魏晉南北隋唐宋……而不衰,皇帝皆無權干預,但這種風氣卻被李世民打破。至此以後,有唐以來,帝王閱著並非罕見之事,卻使得歷史逐漸朝著扭曲的方向發展。
Ⅷ 古代幫皇帝記錄日常事件的官員職位是什麼
歷朝的官名都不一樣。
在中國,傳說最早的起居注是漢朝漢武帝時的《禁中起居注》。其後,在漢明帝時,也有《明帝起居注》,但這些起居注多為中國宮廷內部自行編撰,並未設有專職與專人來負責編撰。
直到晉朝時,開始設立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官員來編寫起居注,
魏晉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監起居注」等官,掌侍從皇帝、記錄皇帝言行。
隋代於內史省(即中書省)設「起居舍人」。唐宋又於門下省設「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記皇帝言行。元代以給事中兼修《起居注》。
明初曾專設起居注,後漸廢。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講官(被送入宮中講解經史者)兼充,稱「日講起居注官」。
(8)古代記錄歷史的官員稱什麼擴展閱讀:
1、起居注令史
官名。北魏置。亦稱起居令史,掌起居注的修撰。「每行幸宴會。則在御左右記錄帝言及賓客訓答。」(《冊府元龜》卷五五四《國史部·總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為從七品上。
2、修起居注
宋官名。宋初,門下省起居郎與中書省起居舍人為寄祿官,另置起居院,掌記錄皇帝言行,以三館,秘閣校理以上官從事,稱修起居注。元豐改制廢起居院與修起居注官,由此起居郎與起居舍人記錄皇帝言行。
3、起居舍人
起居舍人,官名。隋煬帝時始置,屬內史省。唐貞觀初於門下省置起居郎,廢舍人,掌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國家大事。唐顯慶三年(658年),另置起居舍人於中書省。
掌記錄皇帝所發命令。唐龍朔二年(662年)改起居郎為左史,起居舍人為右史,咸亨元年(670年)復舊。
天授元年(690年)又改為左、右史,神龍元年(705年)再復舊,皇帝御殿時,郎左、舍人右,對立於殿中,記載皇帝言行,季終送史館,宋、遼亦置。
4、起居郎
唐貞觀初於門下省置起居郎,廢舍人,掌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國家大事。顯慶三年(658),另置起居舍人於中書省,掌記錄皇帝所發命令。
龍朔二年(662)改起居郎為左史,起居舍人為右史,咸亨元年(670)復舊。
天授元年(690)又改為左、右史,神龍元年(705)再復舊。皇帝御殿時,郎左、舍人右,對立於殿中,記載皇帝言行,季終送史館。宋、遼亦置。
5、給事中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始置起居注,掌隨朝記錄省、台、院、諸司奏聞之事,十五年改置給事中兼修起居注,定置二人,初定為正四品,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升正三品,延佑七年(1320年)復改正四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起居注
Ⅸ 古代中國有史官,現代中國撰寫歷史的官職是什麼
現代中國並沒有撰寫歷史的官職,現代的歷史更多的是和新聞,報紙聯系在一起。但是現代中國有一個類似於管理歷史的部門,即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現任部長是黃坤明。
主要職能是:負責指導全國理論研究、學習與宣傳工作;負責引導社會輿論,指導、協調中央各新聞單位的工作;
負責從宏觀上指導精神產品的生產;負責規劃、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務,配合中央組織部做好黨員教育工作,負責編寫黨員教育教材,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和改進群眾思想教育工作。
(9)古代記錄歷史的官員稱什麼擴展閱讀:
中宣部主要職責
第一,負責指導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學習和宣傳;
第二,負責引導社會輿論,指導協調中央的各新聞媒體做好新聞宣傳工作,搞好輿論引導;
第三,從宏觀上指導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
第四,規劃和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
第五,受中央的委託,協同和會同有關部門對我們宣傳文化系統的重要崗位的領導幹部進行管理。聯系宣傳文化系統的知識分子,協助有關部門做好知識分子的工作;
第六,負責提出宣傳文化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指導宣傳文化系統制定政策和法規;同時還要按照中央的統一工作部署,做好宣傳文化系統各有關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
第七,為中央領導和中宣部領導的決策和指導全局工作提供輿情信息的服務,並且要負責組織協調和指導宣傳文化系統的輿情信息工作;
第八,負責文化體制改革,包括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業的改革和發展的調研,提出政策性的建議。這是中宣部主要的八項職能。
第九,貫徹落實黨的宣傳工作方針,擬訂新聞出版業的管理政策並督促落實,管理新聞出版行政事務,統籌規劃和指導協調新聞出版事業、產業發展,監督管理出版物內容和質量,監督管理印刷業,管理著作權,管理出版物進口等。
第十,管理電影行政事務,指導監管電影製片、發行、放映工作,組織對電影內容進行審查,指導協調全國性重大電影活動,承擔對外合作製片、輸入輸出影片的國際合作交流等。
參考資料:網路-中宣部
Ⅹ 在古代記錄朝中事情的人,職位叫什麼
史官,漢朝不是有一個有名的專門記載歷史的官員名叫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