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東劇變的原因和歷史教訓是什麼
東歐劇變原因
一、斯大林模式長期得不到修正,一直沿用原經濟制度導致蘇聯在某方面技術的落後(斯大林模式是重視重工業,導致其他工業和農業落後)。
二、長期放鬆執政黨自身建設。蘇東國家共產黨在執政過程中,長期忽視自身建設,一些黨的領導人思想政治上蛻化變質,喪失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使黨喪失了精神支柱和思想凝聚力;民主集中制遭到嚴重破壞,黨內長期缺乏民主監督,基層組織渙散無力。
三、長期僵化地對待社會主義。蘇東國家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和運行機制,即蘇聯模式。蘇東國家領導人沒有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變化及時調整改革,對蘇聯模式長期固守,將其視為社會主義唯一正確的模式。
歷史教訓:蘇東劇變至今已經20多年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決不能忘記其中的深刻教訓,永遠把蘇東劇變作為歷史鏡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功,充分證明了社會主義事業並沒有像西方理論家妄稱的那樣「終結」,而且歷經時代的洗禮,更加充滿勃勃朝氣,孕育著無限生機。
東歐劇變後。社會主義的影響力顯著減弱,西方國家的共產黨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少數小黨自動解散,一些政黨實行社會民主黨化,改變黨名,申請加入社會黨國際,世界范圍內共產黨的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鼎盛時期的270多個,減少為147個。
造成了北約三次東擴:1993年3月捷克、匈牙利和波蘭成為北約的成員國;2004年3月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以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加入北約組織;2008年4月布加勒斯特峰會同意克羅埃西亞和阿爾巴尼亞的加入。
㈡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冷戰結束。世界格局有兩極格局變為一超多強格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改變了世界格局,在沒有解體之前,蘇聯與美國形成了世界兩大陣營,但解體之後的俄羅斯,基本上無力與美國並稱。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同是一條線上因果關系,東歐劇變導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從波蘭開始擴大到兩德,最終到華沙條約的其他國家,整個東歐事變就是以蘇聯解體告終。兩者被認為是冷戰的結束,東歐劇變實質上是社會性質發生的變化。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都是開始於南斯拉夫的冷戰,蘇聯這個龐然大物沒有因為外界力量的傾倒,卻從內部打碎了堅硬的殼。
(2)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原因與歷史教訓是什麼擴展閱讀: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
1、歷史原因。東歐各國共產黨執政後,都照搬蘇聯模式,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蘇聯,蘇聯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
2、內部原因。在經濟上,大多數國家發展緩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歐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經濟困難導致經濟危機,誘發政治危機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於嚴重破壞了民主和法制,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脫離了群眾。
3、蘇聯因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給東歐國家「松綁」,他的建設「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綱領和對外政策的「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
4、西方因素。西方國家以貸款、貿易、科技和意識形態滲透等各種手段誘壓東歐國家,促使它們向西方靠攏,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
㈢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是怎樣發生的帶來怎樣的影響
1、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
2、東歐劇變的原因。
首先,東歐國家的劇變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國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將劇變的原因作了三方面的分析。
第一,歷史原因。二戰後,東歐八國(南、阿、匈、捷、保、波、羅、民主德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依靠蘇聯的支持和援助實現的。為了對抗美國的冷戰攻勢,蘇聯在戰後初期的外交戰略,將避免孤立、確保本國安全放在了首位。為此,蘇聯著意鞏固在東歐的勢力范圍,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蘇聯要求東歐各國的執政黨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動計劃、處理各自的內部事務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上,蘇聯的經濟體製成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會主義模式。處在冷戰局面中的東歐各國,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同時,由於缺乏可借鑒的經驗,東歐各國大多照搬了蘇聯的經濟政治體制模式。經濟方面:二戰後,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片面發展重工業和高速度、高積累、高投資的工業化方針被東歐國家普遍採納。以後為消除這種經濟模式和方針所造成的消極後果,東歐各國雖曾進行過經濟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這種經濟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經濟發展日趨緩慢,甚至出現滑坡。政治方面:由於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特權和腐敗情況出現等問題。經濟、政治上的失誤和偏差,使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低落,其結果是使反對派能夠爭得相當數量的群眾並最終獲取政權。
第二,改革失敗。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釀成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最終脫離了群眾,這是東歐各國發生劇變的主要原因。
㈣ 如何認識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應從中吸取哪些教訓
原因有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是一下幾個方面:
政治上: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給整個蘇東地區造成思想上的極大混亂,他認為權利屬於每一個人,無論這個人是哪個階級;這與無產階級專政背道而馳。「新思維」的後果是讓蘇聯和東歐的共產黨失去了執政黨的地位,既而在上層建築上摧毀了社會主義制度。
經濟上:蘇聯和東歐長期只重視重工業,忽視了輕工業和農業,並且經濟制度過於僵化,無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上冷戰後期美國為整垮蘇聯,有意壓低油價和金價,而當時石油和黃金出口是蘇聯最主要的外匯來源,導致蘇聯資金短缺,不得不靠借債來維持。而這給國際投機資本創造了機會,他們大肆買進蘇聯國債,而後幾乎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同時拋售,導致盧布在1990年嚴重貶值,既而導致蘇聯國內出現惡性通貨膨脹,最終導致蘇聯經濟崩潰。
軍事上:在冷戰中和美國長期消耗,最終成為了國家的沉重包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蘇聯的崩潰。
教訓:
1.保證國內政治穩定是頭等大事,特別是對中國這樣的大國
2.健全國家的金融防火牆,警惕國外的金融攻擊
3.調整產業結構,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軍事力量要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服務,而不是成為國家的經濟負擔
以上是個人拙見,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蘇聯解體的教訓與啟示
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和啟示
蘇聯解體的教訓是慘痛的,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對社會主義發展的打擊更是沉重的,但是這並不能否認科學社會主義的正確性。那麼在沉痛的打擊之下,其他堅持下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吸收什麼樣的教訓呢?怎樣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呢?如何堅持走科學社會主義的道路呢?
簡單的說,從蘇聯解體中我們可以總結以下一些內容作為行動指南:
1. 國家統一是最高原則
1991年3月17日蘇聯就聯盟前途舉行全民公決,全蘇1.86億選民中80%以上參加了投票,投票者贊成保留蘇聯的佔76.4%。毫無疑義,蘇聯解體是違背蘇聯大多數人民意願的。蘇聯解體破壞了統一的經濟空間。解體後對各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都是短時間不能消除的。任何分裂行為都是與政治經濟的發展客觀規律相違背的。蘇聯解體給世人留下的最為深刻的教訓就是:國家統一是最高原則。
2. 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把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必然就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且一切是從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出發。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結底體現在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上,在貧窮的情況下,社會主義其他方面的優點也難以發揮。只有社會主義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民才能安居樂業。蘇聯後期拋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社會主義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3. 吸收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正確的有利於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
任何經濟發展方式或者部分社會發展方式沒有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之分,只有是否利於本國國情之分。蘇聯過度中央集權導致人民沒有發展生產的積極性,過度的輿論約束使人民缺乏表達想法的機會,所以經濟社會的發展缺少吸引人民的亮點,且明顯的固定模式化。
4. 遵循民族自身發展的規律,促進民族團結
民族的形成、發展和消亡有其客觀的規律,要經歷漫長的歷史發展階段,要到國家和階級消亡之後民族才能消亡,只要有不同民族的存在,就會不斷出現新的民族矛盾和問題。而且,民族矛盾和問題的長期存在,是與社會發展中其他各種矛盾和問題交織在一起的,致使民族矛盾和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和觀點,正確認識本國實際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民族關系發展狀況,這不僅對解決民族矛盾和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社會主義的生存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必須遵循民族和民族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充分認識民族矛盾和問題的長期性、普遍性和復雜性,堅持科學決策,運用民主和法律手段,正確引導和妥善解決民族關系問題。
5. 健全社會民主義法制
蘇聯、東歐劇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沒有搞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政治體制存在嚴重弊端,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不正常,由此導致的官僚主義和破壞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現象屢見不鮮。在黨政關繫上以黨代政,機構重疊,效率低下。所有這些,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西方搞和平演變的反動勢力正是看中了這一弱點,集中在"民主"問題上大做文章。他們利用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煽風點火,把"和平演變"稱為推行"民主化"。因此,社會主義必須吸取這個教訓,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積極而又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6. 加強社會主義政黨的建設,增加凝聚力,走群眾路線
蘇聯、東歐劇變中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在關鍵時刻,執政的共產黨內部發生了分裂,黨自己改換旗幟,拱手交出政權。蘇聯共產黨從斯大林開始到80年代,始終沒能從根本上擺脫執導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條主義的束縛。"左"的路線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80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執政後,又從"左"的極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極端,表現為全盤否定了蘇聯的歷史,終於引發了一場毀滅性的總危機。可見,只有加強黨自身的建設,從思想上、作風上和組織上把黨建設成堅強的戰斗堡壘,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的考驗,才能保證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
7. 處理好國際關系,又要警惕和平演變
在對外政策方面,既然集中精力於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任務,外交政策的目標就是為國內建設服務、為國內建設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就應該始終堅持和平外交的原則。與此同時,也要防止國際敵對勢力的顛復破壞,特別是利用民族問題作為干擾經濟建設、分裂國家的潛入口。
總之,蘇聯解體有著深深的必然性,令人反思。它的解體是社會主義進程中的一個低谷,但是也標志著會有一個新的社會主義發展時期的到來。
㈥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影響、教訓
一、蘇聯解體的原因:
1.蘇聯是計劃經濟體制,缺乏市場調節機制,經濟欠發達,重工業和輕工業比例失調,而與美國常年進行軍備競賽,軍費開支又異常的龐大。對國內經濟造成沉重的負擔;
2.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滋生大量問題;
3.戈爾巴喬夫不成功的改革,激化了社會矛盾,促使東歐聚變,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4.美國等西方國家採取的「和平演變」方針的作用
蘇聯解體的影響:
1.社會主義在世界的發展遭到重創;
2.結束了蘇美長達40年的爭霸局面,世界格局發生變化,兩極格局瓦解;
3.蘇聯的瓦解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敲響了警鍾,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功改革積累了經驗。
二、東歐聚變的原因:
1.蘇聯的指導思想發生了偏離,戈爾巴喬夫的民主社會主義的誤導,導致東歐各國思想混亂;
2.長期的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讓各國經濟陷入困難,民眾生活困難,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相繼失去領導權;
3.西方的和平演變促使東歐劇變。
東歐劇變的影響:
1.標志著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結束,華約瓦解;
2.標志著冷戰結束,戰後的雅爾塔體系終結;
3.社會主義在東歐的改革實驗失敗。
三、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教訓:
①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
②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③防止西方「和平演變」;
④必須搞好經濟建設。
㈦ 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原因
蘇聯的解體和東歐劇變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蘇聯的劇變是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具有決定性和根本性的意義。內因是指蘇聯國內各種矛盾的發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但和平演變之所以奏效,關鍵原因還是出在蘇聯內部,正是因為蘇聯傳統模式(計劃經濟模式)已經過時又遲遲得不到更新,進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社會內部危機日漸加重。再者,蘇聯共產黨的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推行了錯誤的路線,導致了改革的失敗。
(2)、蘇聯的劇變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歷史的原因是深層的基礎性的東西,而現實原因則是直接的導火線。歷史原因包括過時的僵化的經濟體制與當代科技發展的內在要求之間的矛盾;嚴重的官僚主義與廣大幹部和群眾之間的矛盾;霸權主義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間的矛盾。現實原因是蘇聯共產黨把體制改革變成了社會制度的轉軌,即執政的共產黨在改革中的路線失誤,就成了蘇聯劇變的直接原因。
(3)、在社會結構的層面上,蘇聯解體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經濟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對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經濟因素起者決定性的作用。蘇聯幾十年的經濟建設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並沒有提高多少,這和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有直接聯系。逐漸使人民對蘇共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失去了信心,這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4)、就蘇共本身而言,導致蘇聯劇變的既有思想路線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方面的原因。思想路線在這其中起著根本的作用,因為,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都是在思想路線的指導下制定的。蘇聯共產黨從斯大林開始到80年代,始終沒能從根本上擺脫執導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條主義的束縛。「左」的路線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80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執政後,又從「左」的極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極端,表現為全盤否定了蘇聯的歷史,終於引發了一場毀滅性的總危機。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教訓。
(1)、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後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應該始終抓住這個中心不放。
(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獨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照抄別國的模式最終會落得失敗的結局。
(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注重執政黨的建設。在思想上必須提倡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作風,在組織上必須貫徹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4)、「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蘇聯劇變的直接原因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即主動放棄共產黨的領導權,蘇聯的經驗告訴我們,批判「左」的教條主義要用歷史的觀點,要全面分析,不能簡單地否定歷史。
(5)、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徑。改革必須深深紮根於本國國情,改革的成敗必須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以經濟的增長、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衡量標准。
(6)、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體系,這種開放不僅內部是開放的,而且對外部也應該是開放的。
(7)、警惕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進行的「和平演變」。
㈧ 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
2、東歐劇變的原因。
首先,東歐國家的劇變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國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將劇變的原因作了三方面的分析。
第一,歷史原因。二戰後,東歐八國(南、阿、匈、捷、保、波、羅、民主德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依靠蘇聯的支持和援助實現的。為了對抗美國的冷戰攻勢,蘇聯在戰後初期的外交戰略,將避免孤立、確保本國安全放在了首位。為此,蘇聯著意鞏固在東歐的勢力范圍,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蘇聯要求東歐各國的執政黨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動計劃、處理各自的內部事務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上,蘇聯的經濟體製成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會主義模式。處在冷戰局面中的東歐各國,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同時,由於缺乏可借鑒的經驗,東歐各國大多照搬了蘇聯的經濟政治體制模式。經濟方面:二戰後,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片面發展重工業和高速度、高積累、高投資的工業化方針被東歐國家普遍採納。以後為消除這種經濟模式和方針所造成的消極後果,東歐各國雖曾進行過經濟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這種經濟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經濟發展日趨緩慢,甚至出現滑坡。政治方面:由於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特權和腐敗情況出現等問題。經濟、政治上的失誤和偏差,使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低落,其結果是使反對派能夠爭得相當數量的群眾並最終獲取政權。
第二,改革失敗。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釀成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最終脫離了群眾,這是東歐各國發生劇變的主要原因。
第三,外部原因。首先是蘇聯方面的因素。二戰後,蘇聯對東歐國家的高壓控制,一方面使蘇東之間的矛盾不斷積累加劇,另一方面,又是維系蘇東集團存在的實際力量。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面對蘇聯的衰落進行戰略收縮,蘇聯對東歐的政策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戈爾巴喬夫為了緩和同美國與西歐的關系,放鬆了對東歐的控制。同時,戈爾巴喬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維」,以使所謂「戈爾巴喬夫派」在東歐各國上台的意圖。戈爾巴喬夫的東歐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催化了東歐的變化並促使東歐各國的反對派借勢突起。其次是西方因素。「和平演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基本戰略,東歐是它們實施這一戰略選中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國家加緊了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東歐劇變過程中,西方國家進一步協調行動,採取了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貿易和技術援助,誘壓東歐國家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進行內政干涉,扶植、支持東歐國家內部反對勢力等多種手段,直接干預了事態的發展。教材指出,蘇聯和西方的因素,是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
3、 蘇聯的解體的原因
既有其長期的歷史原因,也有其復雜的現實原因。對此,作三方面的分析和概括。
第一,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主要包括:長期存在的不適應商品經濟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積重難返的突擊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錯誤;對外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和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政策。
第二,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是造成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糾正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其宗旨應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亂和蘇聯的最終解體,根本原因在於其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
第三,關於外部原因。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應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和平演變」戰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的戰略,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掉以輕心的。其二,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所憑借的,歸根結底是其所擁有的經濟實力。 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首先是從東歐開始的,東歐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後,都套用了蘇聯模式,從而形成了一種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蘇聯模式本來是一種在非常狀態下實行的特殊模式,但蘇聯領導人戰後不家思索地「輸入」到東歐,其弊端日益顯露,因而也就陸續出現了改革蘇聯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現象,因此,包括蘇聯在內的蘇東地區先後不同程度地捲入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了不可逆轉的態勢。然而,蘇聯東歐的的改革並沒有達到完善社會主義的目的,相反,改革走進了死胡同,各種矛盾的激化達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終使社會主義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共產黨政權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