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昏庸荒淫,雄才大略,隋煬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隋煬帝在歷史上的名聲非常差,甚至可以與商紂王相媲美,並且歷史上的他屬於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的人,和秦二世胡亥以及蜀後主劉禪是一樣的人物,但是歷史上真正的隋煬帝確實是這樣的嗎?其實歷史上的隋煬帝所見功績甚至可以和秦始皇相提並論,並且他在文采上也絲毫不輸其他皇帝,那為什麼隋煬帝居然被後人傳承了這樣一個形象,那是因為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一般後來上位的朝代對前朝皇帝都會有多多少少的抹黑。
除了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之外,隋煬帝還頗具有文學天賦,肚子里的墨水可是不少,隋煬帝如果不做皇帝的話,那麼在隋唐年間絕對是優秀的詩詞作家,如果要說隋煬帝的文采,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中很少有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在隋煬帝還不是皇帝還只是鎮守揚州的一個小官兒之時,當時他可是被奉為江南文壇的領袖,非常受到江南文人的推崇。楊廣在沒有登機之前,他的詩詞和文采就已經天下聞名,《飲馬長城窟行》和《白馬篇》這兩首詩都是楊廣所做,更是成為了千古名章,為後人所傳頌。
並且楊廣這個人十分尊重讀書人,歷朝歷代讀書人其實身份很低,社會地位很低,但是楊廣對讀書人的尊崇使得當時讀書人的地位實現上升,楊廣尊賢天下理事的名頭可謂天下皆知。
就這樣一個有雄才大略並且有著顯赫政績的人,怎麼就成為了歷史上那樣昏庸荒淫的人呢?
Ⅱ 歷史上的隋煬帝楊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因此隋煬帝楊廣的形象被嚴重醜化了,就連他的謚號都是唐朝皇帝給他封的,怎麼可能百分百客觀呢?
隋煬帝楊廣有一個非常遠大的志向,就是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這項工程的龐大程度甚至超過了長城的修建,因此需要耗費的人力,財力都是空前的。
最終隋朝的並州刺史李淵成了亂世中的勝利者,建立了大唐王朝。為了讓自己的皇位得到的更加名正言順一些,作為勝利者的唐王朝開始書寫隋朝的歷史。
書寫的過程中難免會對隋煬帝進行一些抹黑,使他的所作所為顯得有些人神共怒,因此唐王朝取代隋朝的地位就顯得更加順應民心。
Ⅲ 隋煬帝是個什麼樣的人
有才幹,有膽識,但性子過急,不尊重客觀現實,功在千秋,弊在當代。整體評價要肯定他一定的能力和遠見,但整體一定要持批評態度。
隋煬帝是一個漢武帝型的急躁,希望有作為的皇帝。但他的國家不是經過多年黃老之學富足的漢,他的將軍們也不是霍去病和衛青這樣的英才。
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他軍政全能,統軍滅陳、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渾,統一了全國,而且注重民族融合,非常有遠見的開科取士(中國科舉制度從此開始,打碎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官位封鎖,激活了知識分子的活力)、修隋朝大運河(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水利工程,後世所有朝代都受益無窮)
但他的問題也很嚴重,主要是不注重客觀條件,急功近利,導致國家滅亡,百姓民不聊生,官員離心離德
1常年征戰:統軍滅陳、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渾,又征討高麗失敗,常見征戰使得民生凋敝,百姓和官員厭戰情緒高漲,國家財力極大下降。隨著征高麗失敗,軍力,軍心,民心也大大下降。
2科舉離心官員階層:古代士族權力很大,因為古代是舉薦制度,都是士族舉薦,有才能的寒門學子沒有晉升途徑,大士族積年累月的把握人才晉升的渠道。隋煬帝開放了科舉,是斷了士族們的特權,士族當然不甘,從此官員和他離心離德,為隋朝崩壞留下重大伏筆。
3工程擾民:京杭大運河對於古代中國,堪稱南北的生命線,非常的重要和高效。但在當時,對老百姓是一個極大的壓力,古代的科技水準下百姓開河是非常血腥和疲憊的事情,直接導致百姓離心,而且連續爆發起義。
征戰,科舉,水利。任何一件事情,都對國家來說是非常好的長期規劃目標,但隋煬帝卻無視隋朝剛建國,剛打完仗,百姓和官員厭戰情緒高漲,大士族把持朝政不可輕碰,國家缺乏財政的客觀條件,強行三路齊下,妄圖一舉成功。結果官員和百姓都和他離心離德,國家滅亡也在情理之中。
隋煬帝過於急躁,無視客觀現實的行為讓他吃到了大苦頭。但他的三個工作重點卻給後世留下了無窮的好處。之後的王朝依然重復著他的道路,並在三者中不斷收益。他是個過於急功近利的人,是個漢武帝型的開拓之君,卻無視了漢武帝前幾代皇帝苦心經營的積累。這教育了我們:決策無所謂好壞,要尊重客觀現實來行動
Ⅳ 歷史上真實的隋煬帝是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認為歷史當中的隋煬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他開科舉,修建大運河,造福後世,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只不過是他的一些做法太急躁了,所以才會有這么不好的評價。
Ⅳ 隋煬帝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隋煬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業,沒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統一起來,所以才會有「巍煥無非民怨結,輝煌都是血模糊」的說法。」「確實,隋煬帝有功,但是無德。所謂無德,就是不識人君之大體,不知道君、臣、民之間到底應該怎樣處理關系。也就是內聖不足吧。隋煬帝是個絕對的個人英雄主義者,這種個人英雄主義,表現在他對於自身建功立業的狂熱追求上。事實上,正是因為隋煬帝盲目追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業績,忽略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忽略了人民的幸福感,才會有濫用民力的行為,才會有最終的失敗。帝王這種形式的縱欲帶來的災難,遠大於追求個人享樂所帶來的災難。
Ⅵ 請問隋煬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何歷史對他褒貶不一
隋煬帝楊廣,歷史對他的評價就是一位殘暴的君主。他即位後,接二連三地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大興土木,為了追求享樂,他不惜犧牲成千上萬人民的血汗。
隋煬帝楊廣又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他因高麗王不肯來朝。於六一二年、六一三年、六一四年,三次派兵進攻高麗,為此,他動員全國大量人力和財力,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
隋煬帝楊廣有過,但有些工程卻功不可沒,公元605年南北大運河的修建,於公元610年,疏通了江南運河,直接抵達杭州,耗時6年時間,大運河全線貫通,以洛陽為中心,西接西安,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場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南北大運河的開通,為後世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當然,過重的勞役讓百姓不堪重負,民怨沸騰,這也是導致隋末民變的誘發原因。褒與貶,功與過,每個人的評價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個人認為,很多歷史對隋煬帝楊廣的評價,是否太過黑了!
Ⅶ 隋煬帝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物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楊英,小字阿,弘農華陰人。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對這個歷史上稱為隋煬帝的人的性格刻劃是非常困難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覺外,人們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說成是古典的「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竄改的歷史和傳奇後面,對此人的實際情況有更多的了解。歷史文獻把文帝的謹慎節儉與煬帝的放盪揮霍進行對比,但從下面建設東都和完成運河體系這一節可以看出,這種鮮明的對比過分誇大了。民間文學把煬帝描繪成荒淫無度的人——以各種異想天開的方式沉迷於女色。但人們會發現,即使懷有敵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蓋這一事實,即他的正妻,一個聰慧和有教養的婦女,從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宮內其他寵妃代替,她始終被尊重,而且顯然受到寵愛。隋煬帝畢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鑒賞家、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和獨具風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點像政治美學家,這種人的特點可用以下的語言來表達:「的確,自欺欺人也許是一個規律,因為帶有強烈的藝術成分的政治個性具有一種炫耀性的想像力,它能使其個人的歷史具有戲劇性,並使一切現實服從野心勃勃的計劃。
Ⅷ 隋煬帝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隋煬帝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轉載▼
在影響力巨大的隋唐演義中,楊廣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暴君,突出的事跡就是弒父殺兄,欺妹霸嫂,還收了自己父皇的妃子。小時候聽評書,對他也是深惡痛絕,但是後來大了,就想不通了,人真的可以壞到這種程度嗎?而這些事卻不見於《唐書》,而只是存在於人們的口耳相傳。
589年,20歲的楊廣作為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0萬隋軍滅南陳,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統一。雖然南方人文弱,在軍事上自古就打不過北方人,但是好歹也算是正規軍隊,所以楊廣的軍事成就比他那個指揮精銳部隊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與割據的小軍閥,玄武門殘殺兄弟逼父親退位的表侄顯著多了。經過將近300年的民族融合,當年擾亂中華,險些使中華民族滅亡的胡人的後代,成為了華夏正統的統治者。
即位之後,楊廣做了幾件大事:大敗契丹,西巡張掖,開創科舉,開發西域,修建東都,挖掘運河,遠征高麗。哪一樣拿出來都算得上是傑出的功績了,特別是京杭大運河的修建溝通南北運輸,在之後的一千年裡都是中國南北交通的動脈,這可比修長城有意義多了,有人說他開鑿運河是為了去揚州看瓊花,評書說的你們也信?即便如此,運河的客觀效果還是擺在那。做的都是好事,但問題在於不能同時做,楊廣在位只有14年,卻同時開展幾項重大的工程,而三次遠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的負擔成為了隋末天下動盪的直接原因。楊廣本來應該也是要做個傑出的君主的,只是沒有成功而已,這時,曾經滿懷抱負卻弄得人心離叛的楊廣已經心灰意冷,無心再管朝政,讓李淵監國,自己跑去揚州了,他最後的幾年一直生活在揚州。其實在我看來,這是雖然天下大亂,但是如果楊廣有心平定天下而不是躲去揚州,以隋朝的強大國力,並不難做到,從後來李氏在隋煬帝死後奪得天下來看確實是可以的。據說隋朝國庫里的糧食夠天下人吃60年,但是37年就亡國了,唐朝的前20年吃的都是前朝留下的糧食....單看國家強大這一點,來看隋的強盛罕有其匹,也就本朝可以與前隋相媲美,但是大隋建國37年就滅亡了(我只是說隋朝的事,真的沒有別的意思,真的),傳說中的國富民弱嗎。
以此強大的國力,再依靠朝中的忠臣良將平定農民起義不是難事,比如李家,雖然有被功高蓋主的重臣奪權的可能,就像他老爸取代北周一樣,但是以李氏國親的身份也不好在楊廣還活著的時候就下手。
楊廣出身於關隴貴族八大柱國之一的名門,隋取代北周,滅南陳,這一過程中沒有經歷過農民起義,所以楊廣沒有意識到人民的巨大力量,所以才會急功近利用民過重,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在統治後期,長期居於揚州,疏遠忽視了關隴貴族集團的利益,也是亡國的重要原因。而李淵,李世民則是團結了這一強大的力量才能奪取天下,並且為日後唐朝的穩固統治打下基礎。李老二和他有很多共同點,區別就在於那小子很幸運的成功了。
關於後世對楊廣的抹黑,一是他確實給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災難,而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習慣於搶佔道德的制高點,對那些出現的壞人壞事會群起而攻之,以彰顯自己的道德高尚,對事實會以訛傳訛誇大其詞。還是那句話,你是不是好人根本不重要,別人說你是好人你才是,可能他也是因此而心灰意冷的。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猶自說遺蹤,但求死看楊舟月,不願生歸駕六龍。
隋煬帝楊廣(569~618) 隋朝第二代皇帝,詩人。隋文帝次子,一名英,小字阿嬤。母獨孤氏。少敏慧,好學善詩文,儀容俊美。開皇元年(581),立為晉王。六年,任淮南道行台尚書令。八年冬,任行軍元帥統兵伐陳。滅陳後,封太尉。開皇二十年(600),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七月文帝病逝於大寶殿,太子廣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業。為了使南北雙方的聯系加強,控制江南,南糧北運等,大業元年(605)興修運河,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溝通。廟號世祖,謚號明帝,唐時謚煬帝。《隋書·世祖本紀》中記載著隋煬帝:「上美姿儀,少敏慧」。這是史書上的記載。
Ⅸ 如何評價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可謂虎頭蛇尾!有人說他的是殘酷的暴君,有人說他雄才大略!那麼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如何評價呢?筆者認為,應該一分為二,辯證評價此人!
積極的一面:隋煬帝初登皇位時,卻是幹了很多功在千秋的大事。
第一、完善科舉制,用考試選拔人才。
第二、開鑿大運河,打通了南北交通,促進了當時經濟的發展。
第三、滅掉陳朝,打破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完成了大一統。
消極的一面:隋煬帝後期,驕奢淫逸橫征暴斂,導致了隋朝的短命。
第一、無休止地實行過重的賦役政策,導致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第二、大規模舉兵征伐高麗,造成兵役賦稅過重,百姓流離失所。
第三、個人驕奢淫逸,貪圖享樂,導致吏治腐敗,政局昏暗,最終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