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觀是什麼,為什麼要培養正確的歷史觀
您好!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這屬於深奧的哲學問題。
我個人認為,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對多方面理解和分析歷史是有幫助的。面對歷史,不僅需要感性地分析,還需要理性的分析。
如果你是學生的話,建議多讀一些史書,多了解了以後,才會有感覺。ˊ_>ˋ
當然,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
B. 什麼是歷史觀 歷史觀有哪幾種
歷史觀就是人們對歷史的看法。在歷史研究中,每遇到一個較大的事情,尤其是事情的發生或者興衰,人們就會問道:這是真的嗎?事情為什麼會這樣?這事合乎理性嗎?合乎人性嗎?這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問題多了,研究者就會進一步抽象地思考: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什麼?歷史發展有沒有規律?歷史發展有沒有目標或目的?等等。這樣,就把思考推到世界觀和認識論的哲學領域中去了。可以說,歷史觀就是關於歷史的世界觀(包括宇宙觀)和認識論(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屬於哲學思想。哲學思想原來就在人們的生活中,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不過沒有在抽象層次上明確起來,甚至不曾去抽象思考過,但在生活上遇到具體問題時,就會不自覺地做出判斷和決定。歷史學家也是這樣,他們都有自己的歷史觀,不過有些問題還不肯定,不能系統地表述出來,但遇到具體歷史問題時,就會做出選擇、解釋、判斷。
歷史觀 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 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 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 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 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 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 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 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 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 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 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C. 高中八大歷史史觀是什麼
1、全球史觀
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又稱為整體史觀。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通常被稱為文明史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
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3、現代化史觀
現代化也稱近代化。它是指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包括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即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等;
經濟上的工業化,即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理性化;社會生活的現代化。現代化是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變革,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社會史觀
社會史觀主要指從社會的角度觀察歷史。著重研究歷史的結構和進程,注重分析研究廣義的社會問題包括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等所有問題。
5、革命史觀
所謂革命史觀,就是從現實革命斗爭的需要出發,從革命者的立場與視野來研究和品評以往革命斗爭史中的事件與人物的一種歷史觀。
6、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亦稱唯物史觀,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具有辯證的觀點。
7、生態史觀
歷史流變中人與自然、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的關系,是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總結人類處理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教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協調發展是生態史研究的主旨。
8、人與自然關系史
在漁獵時代,人類數量有限,生產生活方式原始,對自然的影響(保護和破壞)都十分有限。在農業時代,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首先是地表),從事農業生產,同時局部地破壞了生態環境。
在工業時代,人類更大規模更廣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圍內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
D. 哲學中的歷史觀指的是什麼.
歷史觀指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貫徹和表現.
E. 什麼是歷史的觀點
簡言之,就是看待歷史問題要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客觀環境角度,而不是簡單地用現在的思維。
F. 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究竟是什麼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的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2.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 3.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4.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 自然觀是對自然界的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物質世界。 辨證唯物和唯物辯證的關系: 先有唯物辯證,後有辨證唯物; 都是唯物主義世界觀; 辨證唯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都是辨證的,唯物辯證的世界觀是機械的方法論是教條的。
G. 什麼是歷史觀 歷史觀的內容與分類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歷史觀的分類
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世界史時,重點考慮世界是如何從孤立走向一體的;重點理解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同時,在學習中國史時,把它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大視野下進行考察;
(近)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近)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近)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近)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近)現代化,日本是傳導型、資本主義的(近)現代化,而中國則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近)現代化;
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
正統史觀
這種史觀主要處於君主專制的歷史時期,君主為了維持自身統治,而倡導「正統」一說,即自身身為君主的合法性和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君主神化(如:出生有異象或教皇授冕)或者賢明化(即早期賢王名臣的後裔),以及「五行更替說」;
社會史觀
即從各個歷史時期發展的不同社會狀況和社會變化來研究歷史的發展,主要表明社會變化對歷史的影響和預兆。相比其他各種史觀,該史觀更加註重底層民眾的社會生活狀況,以研究社會風土人情為主。
個人歷史觀
就是個人把歷史熟讀後,有新的體驗,新的啟發,來指導自己的行動。——言語理解。
H. 什麼叫歷史觀
歷史觀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你不能只是看這一件事情,你要從很多年前的眼光,或者是未來的眼光去看待。
I. 什麼是歷史觀歷史觀的分類是什麼
歷史觀
歷史觀 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
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
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
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
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
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
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
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
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
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
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
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
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義歷史
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
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
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
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
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根本缺陷是:「第
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
動機,而沒有考察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摸到社會關
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
是這種關系的根源;第二,過去的歷史理論恰恰沒有說明
人民群眾的活動。」(《列寧選集》第2卷第586頁)在馬克
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唯心主義歷史觀在社會歷史領域
一直占著統治地位,這有其深刻的社會階級根源和認識
論根源。社會階級根源在於:(一)社會化大生產出現之
前,由於生產規模狹小,限制了人們的眼界,因而難以揭
示社會發展的經濟根源;(二)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體力勞
動和腦力勞動分離,一般說來,剝削階級壟斷了精神生
產,所以必然誇大精神的作用,抹殺物質生產者的決定作
用;(三)剝削階級的偏見,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決定了
它們必然否定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認識根源在於:社
會發展規律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活動形成並發
生作用的,因此,對社會歷史的發展原因的研究,容易使
人停留於思想動因,將人的思想、意志片面誇大為歷史的
決定力量,導致唯心主義。現在,唯心主義歷史觀在西方
仍佔有重要地位,它的影響仍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