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誠歷史什麼

誠歷史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6 02:29:08

A. 古代的「誠」字最初的含義是什麼

誠是一個形聲字;
《說文》:「誠,信也。從言,成聲。」意謂對待人們要誠實講信用,不搞鬼鬼祟祟的把戲和陰謀詭計。
《禮記·中庸》就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誠」是天的根本屬性,努力求誠以達到合乎誠的境界則是為人之道。又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賴於「誠」。
亞聖孟子也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又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盡心》上),認為反省自己以達到誠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樂。
荀子雖「不求知天」,但也把「誠」看作是進行道德修養的方法和境界。

B. 誠信的歷史故事

早年,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國人涉足。後來,許多日本人到這里觀光旅遊,據說這是源於一位少年的誠信。一天,幾位日本攝影師請當地一位少年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3個多小時。第二天,那個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於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那個少年把錢騙走了。第三天夜裡,那個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只購得4瓶啤酒,爾後,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3瓶。他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後來,到這兒的遊客就越來越多……

C. 有關誠信的歷史故事作文題

誠信勝過金
金子,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閃閃發光,又有許多用的東西.但是最美的是金子嗎?不,最美的是誠信.
言而有信、一諾千金是我們的祖先代代相傳的美德.信用即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又是一種無形的財富,還是連接友誼的無形紐帶.一個誠實的人,不論他有多少缺點,同他接觸時,心神會感到清爽.這樣的人,一定能找到幸福,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這是因為以誠待人的人,別人也會以誠相見.
就拿宋慶齡來說吧!一個星期天,宋慶齡一家用過早餐後,就准備到父親宋耀如的一位朋友家做客,小慶齡聽了,高興地一蹦三尺高.她最喜歡到那位叔叔家了,叔叔家養了鴿子可漂亮了,那位叔叔還說要送她一隻呢!小慶齡正准備和爸爸出門時,她突然想起要教好朋友小珍學做花籃便停下腳步,小慶齡便把此事告訴了爸爸,爸爸和她姐姐都讓慶齡明天教小珍做花籃,但慶齡說什麼也要今天教,父親聽了心裡很高興,還對其他孩子說要向慶齡學習.父親到了朋友家,把事告訴了他的朋友,那位叔叔也很高興,還讓父親帶回兩只鴿子,算是對的小慶齡的獎勵.
宋慶齡的故事就告訴我們了一個道理:許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光只有宋慶齡,孔勝東也是一個言而必行的人.
1986年,共青團浙江省委向全省團員發出了為社會風氣根本好轉作貢獻的倡儀.年輕時的孔勝東想到了用自己的自行車的修理技術為群眾做點事.於是,他立即行動,每逢周六晚上7時到10時,在自家門口掛出了「共青團義務修理自行車」.他修車從不收一分錢,當車主有急事而車又一時難以修好時,他就把自己的車借給了別人.
就這樣到了1995年春節,孔勝東父親病重,他也只陪了父親兩天,因為第三天正是周六.在父親去世的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六,事雖多,但他還是自覺補了一個晚上.
18年來,不管是怎樣,他都沒有歇過一次攤!
對,誠信像土,一畝心靈之土,為無數幼苗提供營養,使它們開出美麗的鮮花.誠信像水,萬物生長的生命之水,滋潤著小樹舒枝展葉,天天向上.誠信是人之本,民之基,國之根.
同學們,拾起誠信的「背囊」吧!用你的誠信戰勝風浪,以你的誠信來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再看看這篇吧:
讓青春與誠信同行
「貪利者害己,縱欲者戕生.」望著宣判台上一張張流著悔恨淚水的臉,我內心洶涌澎湃.
初春的茶都,黃白相間的樓閣在燦爛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與這一張張沮喪的掛滿淚水的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古訓正是對這一個個罪犯結局的真實寫照.幾千年的人類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文明發展史,至善、至誠、至真、至仁始終是人性的追求.然而,張氏三兄弟在金錢的驅使下,利用「六合彩」騙取他人財物,最終身敗名裂;罪犯陳某借教師名義,巧取豪奪,泯滅人性;罪犯「四王」利用虛假的網上購物網站,誘騙他人財物,聰明反被聰明誤,害人害己;胡長青 、成克傑欲壑難填,最終身敗名裂……這些人已被貪欲層層籠罩,只看見金錢,看不見隱患與危機,看不見人格與操守,看不見法律與道德,最終導致看不見未來.
佇立在茶都廣場,我思緒萬千,縱觀浩瀚的歷史長河,凡事業上有所成就並為人們所銘記、懷念的,有誰是貪得無厭的呢?林則徐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對聯來告誡自己;諸葛亮誠信報主,鞠躬盡瘁,七擒七縱孟獲重言踐諾……這些人都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人類道德史上的光輝典範.
「諾言重於泰山,信譽高於生命.」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不會被極個別的犯罪分子所破壞.勤勞、朴實的安溪人已經深感到誠信的重要性,短短幾個月的「獵狐」行動已掀起了茶鄉大地一波又一波的打假之風、誠信之風.人們深信,一個人在學習知識,掌握本領的同時,更應該關注自身的道德修養.只有正確處理「求知」與「立德」的關系,樹立遠大的目標,自強自立,我們才能把安溪建設得更好,把家鄉裝扮得更美.
這兩篇文都是網上摘來的,借鑒一下吧.

D. 什麼是誠信

誠信即誠實守信.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源流

一. 誠信觀念的萌芽及確立
1.誠信的含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的誠信,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中已出現"誠"的概念,《尚書·太甲下》中有"神無常享,享於克誠"的記載,這里的"誠"主要指篤信鬼神的虔誠。在同一本《尚書》中,也有關於"信"的記載,如《書·康王》雲:"信用昭明於天下",《周書》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則百事不滿也"等。春秋以前,"信"和"誠"一樣,多用於對鬼神的虔信。後經儒家提倡,"誠"與"信"才逐步擺脫宗教色彩,成為經世致用的道德規范。在中國古代,"誠"與"信"單獨使用較多、較早,連起來使用則較少、較晚。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創始人管仲曾將"誠"與"信"連用,他明確講:"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管子·樞言》)認為誠信是集結人心、使天下人團結一致的保證。戰國末期,荀子也曾將"誠"與"信"連用,"誠信生神,誇誕生惑。"(《荀子·不苟》)意思是誠實守信可以產生神奇的社會效果,相反虛誇妄誕則會產生社會惑亂。在《周易》中,"誠"已擺脫純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倫的道德意義。《周易·乾》中講:"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認為君子說話、立論都應該誠實不欺、真誠無妄,才能建功立業。"誠"在孔子那裡雖未形成理論概念,但他多處講"仁",其修己愛人的內在意蘊與"誠"是一脈相通的。在孟子那裡,"誠"逐步成為體驗道德本體、規范人們道德行為的一個重要理論概念。他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孟子以此告誡人們,"誠"是順應天道與人道的基本法則。荀子發揮了孟子"誠"的思想,並開始以"誠"涉政,把"誠"從做人之道擴展為治世之道,指出"誠"乃"政事之本"。在儒家經典《禮記·大學》中,"誠意"作為"八條目"之一,成為連接"格物"、"致知"與"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成為道德內養與外成的關節點,具有促進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國家興旺、與下安寧的多種社會功能。

在儒家那裡,"信"也逐步擺脫了宗教色彩,成為經世致用的道德規范。"信"被人們更早地與為政之道結合起來。孔子十分強調"信"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認為治理國家時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因為"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不僅如此,孔子還提出"信"是國與國相交的道義標准:"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論語·學而》)孟子繼承了孔子關於"信"的基本思想,並進一步把"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並列為"五倫",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道德評價的基本標准和倫常規范。荀子也把是否有"信"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重要道德標准。可見,作為中國儒學的原創,孔、孟、荀都把"信"作為做人與為政必須遵守的基本准則。

在中國古代,"誠"與"信"單用較多、較早,連用較少、較晚。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創始人管仲曾將"誠"與"信"連用,他明確講:"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管子·樞言》)認為誠信是集結人心、使天下人團結一致的保證。戰國末期,荀子也曾將"誠"與"信"連用,"誠信生神,誇誕生惑。"(《荀子·不苟》)即誠實守信可以產生神奇的社會效果,相反虛誇妄誕則產生社會惑亂。到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仍然是以誠釋信,以信釋誠。由於"誠"、"信"意義相近,在實際生活中,二者常常被互換互用,但如果仔細體察,"誠"與"信"的規范意義仍然是存在著細微差別並各自有所側重的:"誠"更多地是指"內誠於心","信"則偏重於"外信於人";"誠"更多地是對道德個體的自身要求,"信"更多地是針對社會群體提出的雙向或多向要求;"誠"更多地是指道德主體的內在德性,"信"則更多地是指"內誠"的外化,體現為社會化的道德實踐。當然,這種區分並不具有絕對的意義,二者是相互貫通、互為表裡的,"誠"是"信"的依據和根基,"信"是"誠"的外在體現。正如北宋理學家張載所言:"誠故信,無私故威"(《張載集·正蒙·天道》),"誠"與"信"共同保證我們的道德規范得以實踐。正因為如此,下文在介紹我國古代的誠信道德觀念時,將不再嚴格將二者區分,而是統稱為"誠信"。

2.誠信觀念的萌芽
人類社會的道德是在長期共同的勞動和生活中逐漸產生的。我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發源地之一,從已發現的最早的元謀人推算,至少在170萬年以前,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已勞動、生息、繁衍在祖國的大地上。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生產資料公有,沒有階級和國家。那時的社會誠信是什麼樣的?由於沒有文字記載,我們只能作如下分析。
在原始社會,狩獵是一種基本的生產勞動,是種族得已生存延續的基本手段。《屍子》中記載:"庖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以獵。"而狩獵是一種集體活動,需要參加者協調一致,共同行動。這就要求每個參加狩獵者都能遵守事先安排的約定,狩獵活動才能正常進行。如果有少數人不守約,狩獵成果就會受到影響;如果大都數人不守約,狩獵就無法進行。由此可見,共同的勞動必然會產生守約、守信的概念和要求。
原始社會中誠信概念的產生還可從我國解放前仍處於原始社會階段的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講信守信的記載中看出。例如,《黔記》中記載古時苗族審理本族案件時,其程序是:"要約文書,刊寸木判以信。"《騰越州志》中記載更為有趣:"夷有風俗,一切借貸賒用,通財期約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為符,各執其半,如約酬償,毫發無爽。"這說明社會生活中已產生了誠信行為。再如,解放前貢山獨龍族仍處於物物交換階段,豬是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其比率是:一頭小豬與一口8寸鍋或50筒包穀相當;一頭中豬與一口1尺6寸鍋或100筒包穀相當;一頭大豬與一口1尺8寸鍋或150筒包穀相當;一頭大肥豬與一口2尺鍋或250筒包穀相當。這種約定俗成的結果,人們在交換中都能自覺遵守。由此可見,原始社會末期的內部商品交換,已表現出了行動守信的本質。

關於我國上古原始人的道德風貌,可從《禮記·禮運》篇中的記載看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里不僅反映出原始社會的公有觀念、平等互助觀念,而其中的"講信修睦"實際上就是講誠信、修和睦之意。盡管原始社會中也有戰爭,但憑著"講信修睦",人類終於走出了野蠻,走向了文明。

3.誠信觀念的確立

經過漫長的血與火錘煉,人類終於步入了階級社會。夏部落的首領禹打破了"禪讓"制度,建立了世襲的夏王朝,標志著奴隸制社會在我國正式誕生。商朝則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奴隸制國家,由於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還有其他出土文物和古書的記載,使我們對這一朝代有了較多的了解。商代的特徵是:社會由氏族血緣關系聯結,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相結合,倫理思想和宗教意識相混合等。正如侯外廬在《中國思想通史》中所說:"我們翻遍卜辭,沒有發現一個抽象的詞,更沒有關於道德智慧的術語。......社會內部的權利義務觀念還沒有明顯的標志。"這里的"社會內部的權利義務觀念還沒有明顯的標志",實際上就是說還沒有明顯的倫理道德觀念。在卜辭中雖然已出現了孝、德、禮等字,但這些字的內涵並無倫理道德的含義。據考證,卜辭中的孝字與老字、教字相通,禮則是指盛有雙玉的祭器,因而,這些字並不能作為道德規范使用。

約在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滅商,建立了西周王朝。這時,殷商卜辭中出現的孝、德、禮等字開始有了倫理道德意義。西周初期的統治者,在總結夏、商興亡的歷史教訓基礎上,提出了"以德受命"、"以德配天"的思想。周公姬旦的許多談話、命令中都貫穿了倫理思想,他認為德是由天所命的,商朝滅亡是因為"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因此,他總結了一套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主要內容的倫理道德規范,認為這是由上帝賜予民眾的行為規范。由此可見,西周的倫理道德帶有明顯的神秘色彩。

從晚商至春秋,誠信作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一項重要內容開始出現在金文上。如中山王鼎上就鑄有"余知其忠(言身)也"。這里的(言身)字,就是現在的信字。言身二字組合成信,就是說說的話要兌現,要身體力行。這形象地體現了誠信的思想內涵。同時,我國最早的文獻上也開始有了關於誠信的記載。如《易傳·系辭上》有"言出乎身",還說"人之所助者,信也。"《易傳·乾·文言》中有"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這里,既講了信,也講了誠。而下列的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更反映了上古時期人們遵守信約而從事商品交易的情況。
我國古文獻六經之一的《詩經》中,也有關於誠信的不少記載,如《衛氓》中的"信誓旦旦。"《鄭風》中的"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王風》中的"謂予不信,有如敫日。"《大雅》中的"王道尚信,則天下以為法。"等等。
在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尚書》中也有關於誠信的記載,如《書·康王》中有"信用昭昭明於天下",《周書》中有"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則百事不滿也"等。
由上可知,我國古代的誠信概念此時已經完全確立。文字的發明,使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開始由經驗型逐漸走向了理論型,誠信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這標志著我們的先人已經跨入了文明的門檻。中華民族在思想文化方面走在了人類文明史的前列。
二、先秦時期的誠信觀念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這一階段是我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和封建制度確立的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一方面加速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推進了思想文化的進步。封建經濟的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這一階段以孔子為代表的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豐富知識和閱歷的人士,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良好環境;而制度變革時期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又造就了不同階層的人的代言人,於是出現了諸子並起、學派林立、相互駁難的 "百家爭鳴"局面。這時所產生的儒、墨、道、名、法等各家學派,產生的地域不同,接受的文化傳統不同,代表的階級和階層不同,探討問題的重點不同,但奇怪的是,他們在倫理道德方面、特別是在誠信方面的觀點確是基本趨向一致的,出現了"駁難下的趨同"這一有趣的文化現象。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戰爭頻繁,相互間常常簽訂協定和盟約。這些盟約的遵守和實施,主要靠道德力量的約束。凡能遵約守信的,就有了道義的力量,就贏得了民心,因而可以獲得民眾的支持,取得事業的成功。豐富的社會誠信實踐要求思想家給以理論上的總結提高,這就產生了各個學派對倫理道德的論說。

下面對各主要學派關於誠信的言論作一概要介紹。

1.儒家之誠信

儒家的誠信觀念是與其"仁"的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在其提出的"仁"的學說中,以"仁"為道德的最高准則,認為人應該重利輕義,具備孝、悌、忠、信等品德,信在其中就具有重要的地位。《論語·顏淵》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從孔子的回答中可見儒家在政治上對誠信的重視程度。在《論語·子路》中,子貢問孔子:"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孔子回答:"『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行,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這里孔子將誠信當作了"士"的個人品德要求之一。從此,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就成了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千古名言。在《論語·為政》中孔子還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換句話說,人如果缺乏誠信,就不能立身處世,人也就不成其為人了。正因為此,孔子的學生曾子將"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作為"吾日三省吾身"的一項內容。由於對誠信的重視,作為偉大教育家的孔子,還將其列為儒家四教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也就是孔子是從文化知識、社會實踐、忠心耿耿、堅守誠信這四方面教育學生的。

孔子不僅在理論上提倡誠信,而且實踐中身體力行。《孔子家語·在厄》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孔子及其學生在陳蔡遭到圍困,七天沒有吃東西。子貢偷偷突圍出去用自己的物品換了米回來燒飯,但在破屋中燒飯時不小心落入了灰塵,顏回就將臟飯吃了。子貢看到了以為顏回是偷吃,就去告訴孔子,認為顏回不仁。但孔子說他很了解和信任顏回,此事或有其他原因。就叫顏回來問。顏回告訴孔子,飯弄臟了棄之可惜,所以就先吃了。由此事可見,孔子及其弟子對誠信是身體力行的。

孟子是孔子之後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同孔子一樣,十分重視倫理道德。但他更強調內心的道德修養,主張通過修身養性,養成"浩然之氣",就可"反身而誠",達到"至誠"的道德境界。在《孟子·離婁上》中有這樣一段話:"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在這里論述了一個誠信的鏈條:要使上級信任,必要取得朋友的信任;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必須得到父母的信任;要取得父母的信任,必須誠心自省;而要誠心自省,就要懂得什麼是善。所以他認為:誠是自然的法則,追求誠是做人的法則。極端真誠而不能感動別人是沒有的事,不真誠也就無法感動別人。孟子可貴之處是在這里既指明了個人內心的"誠"與個人在社會上的"信"的關系,也說明了通過個人的修養達到社會誠信的途徑。這樣,社會誠信也就建立在更可實行的基礎之上。

由於儒家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儒家關於誠信的論述一直指導了我國社會誠信的發展。

2. 道家之誠信

道家是以老子關於道的理論為基礎的一個學術流派,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的哲學思想以道為中心,認為道是萬物的根源;在倫理思想上,強調"自然"、"無為",反對儒家的"仁"、"義"、"禮"等主張,希望返回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的原始時代,所以他否定社會的善惡標准,主張"絕仁棄義"。但他在信倫理道德方面,基本上是持肯定態度的。在《道德經》中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也就是認為可信的話不一定好聽,好聽的話不一定可信。他還說:"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說明他是主張社會要有信的。原因在於,信倫理道德在原始社會已經萌發,並成為維系古代社會的必要觀念。老子認識到了這一點,因而在主張"絕仁棄義"、"絕聖棄知"的同時,仍然肯定了信道德的重要。

莊子是老子之後的道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倫理道德觀,與老子基本相同,但在信道德觀上比老子談得更具體。在《莊子·天地篇》中說"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莊子在這里描述了原始社會的美好圖景:德行最好的時代,不崇高賢明,不使用才能,在上的國君象高高有樹梢無所作為,在下的百姓如曠野的糜鹿自由自在。行為端正卻不認為是義,相親相愛卻不認為是仁,敦厚誠實卻不認為是忠,有求必應卻不認為是信,不知不覺地相互使喚卻不認為是恩惠。說明信是古以有之的。他在《莊子·盜跖》中還講了尾生守約殉情的故事:魯國人尾生和女友約好在橋下會面,但等了很久,女友未來而大水來了,尾生就抱著橋樑柱而死。尾生守信的故事由此成為誠實守信的範例,在我國長期流傳。

3.墨家之誠信

墨家是由墨翟始創的一個學派,其倫理思想是倡導以"兼愛"為原則的帶有功利傾向的道德學說。墨子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學說宗旨。他認為,國有七患,其中第六患是"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墨子·七患》)並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為了達到天下之治,社會成員應當不分地位、貧富、貴賤,彼此都應該用信用來約束自己。因此,他把信作為舉賢的一個重要標准。他說:"凡我國之忠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忠信之士,我將罪賤之。"又說:"欲為仁義,求為士。""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墨子·尚賢》)這里的"忠信之士"、"仁義之士",都是指那些能忠實於"兼相愛,交相利"的人,也就是墨家所謂的"兼士"。這樣的賢能之士,掌握了政治權力,既保證了"兼愛相利"的政治理想實現,又符合仁、義、忠、信等道德規范,這就將他的政治主張與倫理思想結合了起來。由此可見,墨家也是十分重視和推行誠信的。

4.法家之誠信

法家是戰國時期以法治為思想核心的重要學派。法家的倫理思想是從自然人性論出發,肯定人的利慾,把法與道德對立起來,否定道德的作用。但在信倫理道德方面,法家有其自身的特點。

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和韓非把法與德絕對對立了起來,主張"不貴義而貴法"、"不務德而務法"。他們認為,隨著社會進化,治世之道也要發生變化,道德只適用於上古,而在"爭於氣力"的當今是沒有用的。因此,君主治國,必須倚仗暴力,"唯法為治"。但即使在這種主張下,他們一方面"棄德",而另一方面仍不排斥誠信。商鞅在把"法治"作為強國利民的重要工具的同時,仍十分強調誠信的重要。他在《修權》中說:"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者,君之所獨制也。"這里,他將信放置於法之後作為治國之道,並正確指出,信需要君臣共立。由此可見其對信的重視。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時,為建立社會的誠信,曾經"立木樹信"。《史記·商君列傳》中對此作了生動的記載:"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既具,未市,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民不欺。卒下令。"這一政府推動社會誠信的故事至今仍有現實教育意義。

先秦法家的另一代表人物韓非繼承和發揚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等思想,建立了自己完整的法治思想體系。他受商鞅的影響,崇尚信,宣揚信。在《韓非子·難一》中通過實例對信與不信從哲理角度作了分析:"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乃何?' 舅犯曰:『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文公辭舅犯,因召雍季而問之曰:『我將與楚人戰,彼眾我寡,為之乃何?'雍季對曰:『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後不必無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後必無復。'文公曰:『善',辭雍季。以舅犯之謀與楚人戰以敗之。歸而行爵,先雍季而後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謀也。夫用其言而後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時之權也;雍季言,萬世之利也。'仲尼聞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權,又知萬世之利。"韓非子舉此例是為了說明,利用詐偽取得戰爭勝利,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通過對文公先賞雍季後賞舅犯的行動,說明了法家對誠信道德觀的肯定。韓非子還用"晉文公用誠信降衛國"的故事來贊美信的重要。在《韓非子·外儲說上》中有如下記載:"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孔子聞而記之曰:『攻原得衛者信也。'"韓非子在這兒用晉文公以誠降衛之事頌揚了信的重要。

當然,法家關於信的觀念和儒家是有區別的。法家是把信置於變法改革措施之中,帶有強烈的實用色彩;而儒家則把信僅作為一種純粹的道德標准,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5.其餘各家之誠信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在許多方面都各有各的主張。但文獻表明,不論是那一個學派,對誠信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如"兼儒墨,合名法"(《漢書·藝文志》)的雜家,"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顏師古注)。其思想反映在《呂氏春秋》一書之中。該書的顯著特點是:超脫各派門戶之見,對各派的學術思想能採取博採眾長的態度。在信道德觀念上,《呂氏春秋》兼收儒法兩家之說,特別是法家的"賞罰必信"的思想。書中說: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故《周書》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則百事不滿也。'故信之為功大矣。信立則虛言可以賞矣,虛言可以賞,則六合之內皆已府矣。信之所及盡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則開地之物畢為用矣。人主有見此論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見此論者,可以為王者佐矣。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風,風不信其華不盛,華不盛則果實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則長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堅,谷不堅則五穀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剛,地不剛則凍閉不開。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成物,又況乎人事?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郁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染色不貞。夫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襲於身,乃通於天。以此治人,則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時當矣。"

《呂氏春秋》對信所作的闡述,是全方位的,其對信的肯定和頌揚,躍然紙上。這說明,在當時,誠信這一道德規范是受到各個學派所共同倡導的。

三、 封建社會時期誠信觀念的演變
1. 秦漢隋唐時期的誠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開始了中國長期封建社會的歷史。秦在世時間不長,國亡以後,繼承秦的漢朝分為西漢、東漢二個階段。從誠信道德的發展來看,西漢的董仲舒具有突出的地位。
漢武帝時,董仲舒以賢良身份上《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從此,儒家思想就成了長期封建社會中的統治思想,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應"說,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天所生,天是"萬物之主"、"百神之君",並由此建立起了一套神學化的道德觀。他提出了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的觀點,認為"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由此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道德觀。同時,他又對先秦儒家的倫理思想進行了理論概括和神學化改造,形成了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系。這里的"五常",是指他在孟子的"仁、義、禮、知"基礎上增加了"信"而組成的對個人的系統道德要求。
董仲舒的信道德思想,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他單獨論信時,顯得朴實而實用,較符合信在社會中的本義。如他在《春秋繁露》中說:"春秋尊禮而重信。信重於地,禮尊於身,何以知其然也?宋伯姬恐不禮而死於水,桓公疑信而虧其地,春和賢而舉之,以為天下法。曰:『禮而信。'"這里他將信和禮一起論述。在同一本書中他又說:"伐喪無義,叛盟無信,無信無義,故大惡之。"這里他又將信和義一起論述。另一方面,當他將信放到五常中一起論述時,則是將信作為一種治國的手段。他在《舉賢良對策一》中說:"夫仁、誼(義)、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王者修飭,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五常既是治國的手段,當然對於"三綱"來說是處於從屬的地位的了。盡管董仲舒的倫理思想帶有天人感應的神秘色彩,但他將信作為五常之一,加強了信道德在中國傳統道德規范中的地位。從此以後,信作為五常之一,既體現了封建社會中人們的社會關系,如臣對君誠,君對臣不疑;又規范了人們的道德行為,如朋友之間守信等。在這方面,董仲舒對當時社會誠信道德的建設是有很大貢獻的。
到東漢時期,讖諱迷信思想進一步與儒家經典結合,使五常之一的信也罩上了神秘的光環,這反映在當時的著作《白虎通義》之中。《白虎通義》關於信作了以下的解釋:"五臟者何也?謂肝、心、肺、腎、脾也。......肝仁、肺義、心禮、腎智、脾信也。"這種用人體構造來說明倫理思想的做法顯然是荒謬的。
在誠信進人官方統治思想體系並被神學化的同時,民間的經學家、思想家也對信提出了與官方的信解釋不同的看法。例如:西漢經學家劉向在《說苑》一書中沿襲了先秦儒家思想,把誠信作為一種崇高的道德規范來進行宣傳。西漢末年的思想家楊雄,不滿意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出於天"的解釋,雜取先秦各家之說,將誠信作為封建道德修養的標准進行論述。他在《法言·先知》中說:"或問仁、義、禮、智、信之用,曰:仁,宅也;義,路也;禮,服也;智,燭也;信,符也。"他用日常生活中的比喻說明,君子掌握了五常,言行就符合標准,而信,正是人在社會上的符號,道出了誠信的道德實質。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確立和鞏固時期,儒家思想開始正式成為統治思想。由於儒家思

E. 關於誠信的歷史

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郁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李勉葬銀
李勉是唐朝人,從小喜歡讀書,並且注意按照書上的要求去做。時間長了,就成了習慣,培養出了誠信儒雅的君子風度。
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從不貪取不義之財。
有一次,他出外學習,住在一家旅館里。正好遇到一個准備進京趕考的書生,也住在那裡。兩人一見如故,於是經常在一起談論古今,討論學問,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這位書生突然生病,卧床不起。李勉連忙為他請來郎中,並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幫他煎葯,照看著他按時服葯。一連好多天,李勉都細心照顧著病人的起居飲食等日常生活。可是,那位書生的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一天天地惡化下去了。看著日漸虛弱的朋友,李勉非常著急,經常到附近的百姓家裡尋找民間葯方,並且常常一個人跑到山上去挖葯店裡買不到的草葯。
一天傍晚,李勉挖葯回來,先到朋友的房間,看見書生氣色似乎好了一些。他心中一陣歡喜,關切地湊到床前問:「哥哥,感覺可好一些?」
書生說:「我想,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這可能是迴光返照,臨終前兄弟還有一事相求。」
李勉連忙安慰道:「哥哥別胡思亂想,今天你的氣色不是好多了么?只要靜心休養,不久就會好的。哥哥不必客氣,有事請講。」
書生說:「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來,幫我打開。」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書生指著裡面一個包袱說:「這些日子,多虧你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是一百兩銀子,本是趕考用的盤纏,現在用不著了。我死後,麻煩你用部分銀子替我籌辦棺木,將我安葬,其餘的都奉送給你,算我的一點心意,請千萬要收下,不然的話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會安寧的。」
李勉為了使書生安心,只好答應收下銀子。
第二天清晨,書生真的去世了。李勉遵照他的遺願,買來棺木,精心為他料理後事。剩下了許多銀子,李勉一點也沒有動用,而是仔細包好,悄悄地坦在棺木下面。
不久,書生的家屬接下李勉報喪的書信後趕到客棧。他們移出棺木後,發現了陪葬的銀子。都很吃驚。了解到銀子的來歷後,大家都被李勉的誠實守信不貪財的高尚品行所感動。
後來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他仍然廉潔自律,誠信自守,深受百姓的愛戴,在文武百官中也是德高望重。

梁國志教子
梁國志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可是他家裡很窮,父親想讓他放棄學業,做些小生意來養家糊口。梁國志為此苦苦哀求父親,讓他再讀幾年書。街坊鄰居見了,也覺得梁國志不讀書太可惜了,就幫著說情,有的還願意幫他出學費。父親也盼著將來兒子能有些出息,家裡日子就好過了。於是就答應讓他繼續學習。
村子裡的鄉親們都是忠厚老實的人,心腸很好;雖然都不富裕,還是經常幫助貧困的梁家。全村的人都盼望著梁國志將來能出息,好給他們村子爭爭光。小國志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幸負鄉親們的期望,學習也就更加努力了。
由於梁國志從小就在這樣一個和諧友好的環境下成長,他從小就形成了善良、誠實、正直的品格。
公元1741年,年僅十七歲的梁國志就中了舉人;二十四歲那年,他又中了頭名的狀元。梁國志在朝廷當了官以後,不忘家鄉父老,經常用自己的俸銀為鄉親們辦事。無論在哪裡當官司,他都替老百姓著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評。
梁國志不但學問高,人品好,而且還擅長書畫,誰要是得到的書畫作品,都當做寶貝收藏起來。他的兒子受他的感染,很小的時候就對書畫產生了興趣,吵著讓梁國志教他畫畫兒。
一天,兒子又拿著畫筆來找父親,還弄得滿臉都是墨汁。梁國志見了就想笑,幫兒子擦了擦臉,然後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學作畫之前,要先學會做人,沒有人格的永遠也不會成為優秀的書畫家。」
兒子抬起幼稚的小臉,很疑惑地問爸爸:「畫畫兒就畫畫兒唄,和做人有什麼關系?」
梁國志說:「一個真正的畫家,是用心在畫,而不是用筆在畫。如果你是一個誠實、正直的君子,你的畫也就會充滿正氣,讓人一看就覺得充滿靈氣。」
兒子眨眨眼睛,好像還不是很懂,於是梁國志就講了宋朝有大奸臣秦檜的例子。他說:「秦檜其實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的書法相當好,可他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品行十分惡劣。他死了以後,人們一聽到他的名字就咬牙切齒地罵他,沒有人願意收藏他當時留下的書法作品,都認為留著他的字會帶來災難,他的作品不是被撕毀後仍到糞坑裡就是讓人用火燒掉。他的字現在留下的已經很少了,人們討厭他的字其實是討厭他這個人。」
兒子點點頭,好像聽明白。梁國志又說:「誠信是做人的第一步,不說謊話、講信用的人,才會挺起胸脯光明磊落地作人。」
兒子聽了,牢記父親的教導,一生堅守誠信的品格,後來他真的成了當時很受人尊敬的著名畫家。

F. 誠是什麼意思

一、《板》《盪》是《詩經·大雅》中的兩篇。舊說《板》《盪》二詩皆諷刺周厲王無道。《毛詩·大雅·板序》:「《板》,凡伯刺厲王也。」《毛詩·大雅·盪序》:「《盪》,召穆公傷周室大壞也。厲王無道,天下盪盪,無綱紀文章,故作是詩也。」後以此二詩篇名借代政局混亂,社會動盪。二、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出自唐朝詩人李世民的《贈蕭瑀》。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賞析李世民以本詩送給蕭瑀,述說忠臣的定義,並對蕭瑀作了肯定。唐高祖李淵在位後期,他的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為爭奪帝位,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宮廷斗爭。在這場斗爭中,蕭瑀堅定地站在李世民一邊,最後幫助他奪得帝位。「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是李世民對蕭瑀的高度贊美和肯定,其中也不無感激之情。這兩句詩使用了比興的手法。「疾風知勁草」是興,為下文的立論張本。同時,這一句興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為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風平日麗的日子裡,「勁草」混同於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誠臣」也容易混同於一般的人們,其特殊性沒有顯現出來,因而不易鑒別。只有經過猛烈大風和動亂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麼樣的草是堅韌的,什麼樣的人是忠誠的。正是由於唐太宗這么一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在詩中引用了「疾風知勁草」,才使得這句話流傳千古,成為了至理名言。

G. 求中國歷史上關於誠信的名人名言和名事

名言:
1,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程頤)
2禍莫大於無信(傅玄)
3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充)
事例
古代曾子,為人誠實。一日妻子上街,曾子的兒子要與母親同去。曾妻哄他說回來給他殺豬吃。她上街回家,見到曾子准備殺豬,急忙勸阻。曾子說:「怎麼能說謊呢?」便把豬殺了。

H. 關於誠信的歷史

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I. 什麼是誠信歷史上有哪些誠信的例子為什麼要做到誠信

所謂誠信,就是誠實,守信用。誠實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全部道德的基礎。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是不堪為伍的;一個言而無信的民族,是自甘墮落的。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可見誠信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麼重要。一個人要養成好的人格,沒有什麼比誠信更好的了。
台灣行為分析訓練學導師孟華琳這樣曾這樣說過誠信的力量:「我獲得了一些成功,但這不是因為我是天才,別人尊敬我也不是因為我是富翁,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遵守諾言!只要我說出話,我絕對兌現。所以,我的學生信任我,社會人士尊敬我,他們尊敬的不僅僅是我這個人,更是尊敬我堅守承諾的人品!我從不對別人失信,無論他是非常成功的名人,還是剛步入社會的窮小子。我相信,如果我經常爽約或是遲到,無論我怎麼成功,也不會有人來聽我的演講。況且,沒有誠信,我根本不可能成功。」
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哀公的身邊有一個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就話不算話。魯哀公對他很不滿。有一天,魯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另一個重臣鄭重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孟武伯向來不喜歡鄭重,在宴會上借機出鄭重的洋相,便問道:鄭大人怎麼長得越來越胖了?哀公聽到後,便插嘴道: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長肥呀!在座的大臣一聽就知道哀公並不是批評鄭重,而是在暗中指責武伯不信守諾言。「食言而肥」的說法從此而來。
信守諾言的力量強大,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例子:
春秋時期晉文公為圖霸業決定攻打原國。晉文公和士兵約定用七天時間攻打原國。晉國到了原國後,受到了頑強的抵抗,七天之後,原國仍然沒有投降。於是晉文公下令撤軍。
所有人都不理解,謀士和將軍們都勸阻晉文公說,再堅持幾天就可以攻下原國了,但是晉文公仍然堅持要撤軍。他說:我已經和士兵們約好以七天為限,現在七天已過,我不能失去信用。信用是國家的珍寶,如果得到了原國而失去了國家的珍寶,我不能這樣做。於是晉軍撤離了原國。
第二年,晉文公又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原國。這一次,他與士兵約定:一定要攻下原國才罷兵。原國人一聽到晉文公和士兵的約定,馬上就投降歸順晉國了。衛國人聽到這件事以後,認為晉文公的信用已經達到了極點,也就歸順了晉國。
不久,晉文公就成為了天下諸侯的霸主。
我們許下諾言,就一定人去實現它,這是你在這個社會立足的根本。你一再地違背自己的諾言,就沒有人會相信你,在別人眼中你也就成為了一個十足的小人。跟你打交道的時候,別人會一直在心裡想:「我會不會讓這小子給騙了?還是別搭理他吧!」試想,在這個社會里,沒有了朋友,一個人還能做什麼?他只會寸步難行。
有這樣一個故事:
1946年7月4日,德國法西斯已經滅亡了一年零兩個月了。這一天,離華沙170公里遠的凱爾采市的幾百名群情激憤的市民沖向街頭,見猶太人就打、就抓、就殺,有的猶太人被抓到帕蘭蒂大街7號的一幢房子里被活活打死。這場肆無忌憚地屠殺從早上10點持續到下午4點,有42人被殺害,其中2人是被誤認為是猶太人而被打死的。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這次屠殺竟是由於小孩子說謊而引起的。赫里安,波蘭一個鞋匠的孩子,當時他和父母從20公里外的鄉村搬到凱爾采市,住了才幾個星期,對城裡的生活很不習慣。7月1日,他偷偷搭車回到鄉村小朋友之中,3天後他又溜回城裡。見兒子回來,父親不禁惱恨交加,拿起皮鞭就捧他,並大聲責問:「你這頑皮膚鬼,這幾天跑到哪兒去了?是不是給猶太人拐去了?」孩子見爸爸凶神惡煞一般,害怕了,於是順水推舟地「承認」了這幾天是被猶太人拐了去,還謊稱猶太人把他拐到帕蘭蒂大街7號的一個地窖里虐待他。
第二天上午,憤怒的父親到警察局去報案。在回家的路上,很多路人好奇地問父子倆發生了什麼事,父子倆繪聲繪色地說赫里安被猶太人拐去折騰了幾天,當時,雖然二戰已經結束了,但德國法西斯的排猶思潮陰雲並未完全散去。幾個群眾聽信了謊言,異常憤怒,聲言要對猶太人報復,而捏造「事實」在幾個小時內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走樣(甚至說赫里安被猶太人殺害了)。於是釀成了這一天對猶太人的屠殺慘劇。
赫里安在他此後的生命里常常充滿了負罪感。帕蘭蒂大街7號如今已經重新修葺,改為紀念館,讓世人不忘過去,珍惜今天。
我們都需要誠信,需要誠信構建自己的事業基石;需要誠信打造自己堅實的明天。誠實做人,誠摯待人,誠懇工作。誠信並不遙遠,誠信就在心間。誠實是做人的根本,是成就事業的保障。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做到明禮誠信,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他人,服務於社會,奉獻於人民和國家。

閱讀全文

與誠歷史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