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和道教有什麼區別
(一)對待生和死的態度 。三、佛教攝取了道教的思維方式
佛教在魏晉時期,曾以格義的方式大量地襲取了道家的概念、范疇,帶有顯明的玄學思想色彩。東晉以後,隨著佛經大量被翻譯過來,佛教則努力擺脫玄學的影響,盡可能地少用道家典籍的范疇、概念,同時攻斥道教襲取了佛學的范疇術語。到隋唐,佛教宗派林立,不僅氣象博大,也顯得根柢深厚。從表象上看,佛教於道家、道教無所取焉,其實不然。除唯識宗屬於原本的印度佛教之外,其它幾派皆是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生成的,它們用以標其思想宗奉的是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的混合再生品,這是佛教中國化的歷史必然。僅僅從范疇徵引上難以看得出佛教從道教那裡襲取了什麼,但從思想內涵及其思維方式來看,則可清楚地了解佛教從道教那裡襲取了什麼東西。對此。梁啟超曾說:「惟有一義宜珍重聲明者,則佛教輸入非久,已寢成中國的佛教,若天台、華嚴、禪宗等,純為中國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論、法相、律、密諸宗,雖傳自印度,然亦各糝以中國的特色,此種消化的建設的運動,前後經教發br /> ?年而始成熟。」(《飲冰室專集之五十八·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
「卐」和「卍」不是同一個字嗎? 前者為佛教「吉祥海雲相」,後者為納粹標志!
【卐】
讀音為「萬」,佛三十二相之一。此相梵名室利靺蹉洛剎那,華譯為「吉祥海雲相」,可見它僅是一個符號,而不是文字。此卐字元號,是吉祥的意思。然而佛教以右為正道,如禮佛必須右繞三匝,佛眉間白毫,也是右旋婉轉,所以右旋之卐才是吉祥的符號,左旋之卍即非吉祥之符號。世人不知考證,而擅自將之左旋,那是錯誤的。旋迴是表示佛力無邊,向四方無限地延伸.無盡地展現、無有休止地救濟利益十方無量的眾生。
附註:卐 字之形
卐,梵名室利靺蹉洛剎那Srivatsalaksana,華譯為「吉祥海雲相」。可見它僅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徵著「大吉祥」的標幟。這個象徵大吉祥的符號,有的向右旋——卐;有的向左旋——卍,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時有爭論。但多數人認為右旋是對的,左旋是錯的,其理由如下:
●唐譯《八十華嚴》卷八,音譯處有卐字之形,並有附圖說明「室利靺蹉」 (即卐字之形)及「難提迦物多」Nandikavarta(意即右旋)。其附圖如下:
室利靺蹉,此雲吉祥海雲。
難提迦物多,此雲右旋
●大正藏內,華嚴經所有萬字皆用右旋之卐字,並且在校勘記中說明,此經中原為右旋之卐字,到元、明二朝版本中,才出現了左旋之卍字,由此可見,古時佛經只有右旋之卐字,近人卻擅改為左旋之卍字。
●慧琳音義示萬字形與白毫右旋之圖。右繞左繞由我以尊者之左右為標准也。
●西藏密宗派別雖多,但大家全都用右旋之卐字。
●中國近代佛學大家丁福保所編《佛學大辭典》中說:……然其形右旋則為卐,如禮敬佛,右繞三匝,佛眉間白毫,右旋宛轉,總以右旋為吉祥。古來有作卍者,誤也。高麗本之藏經及慧琳音義二十一之華嚴音義皆作卐。又示右旋之相而記為
●中華書局出版之《辭海》,在「卍字」條下有「卐字之誤」一語,此乃嚴正聲明左旋卍字實乃右旋卐字之誤。
● 日本望月信亨佛教大辭典「卐字」條用右旋卐字。
● 日文密教大辭典「卐字」條:「佛教認為右旋萬字是正字。」並且此辭典編者認為「晚近佛典中所以出現卍字,可能是後人為了書寫的便利。」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的《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及美國最具權威的《韋氏國際大辭典》,在「Swastika"條,說此符號通常是右旋的,即是「卐」字。
卐字之形之所以右旋,此乃符合佛教一向主張尊右之傳統。佛教以右代表正道、正行、正果,以別於世間之旁門左道。佛教重右的例子,不勝枚舉,最顯著的例子是:
●釋迦佛是由其母右脅而生,他的毛發、眉間白毫,都是右旋宛轉的。
● 佛教的禮儀,像繞佛、繞塔、經行等等,都是右繞。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佛胸前的吉祥海雲相之卐字元號,一定也是右旋的,決不可能與佛教尊右之傳統相反而左旋。
有人說德國納粹黨曾使用卐字,所以我們要避免世人的誤會,而改用「卍」字。事實上納粹所用的是斜45度的
字,佛教則是正方形的卐。有正見的佛教徒,豈可因如此一個似是而非的理由,就擅改十方諸佛三十二相之一的「吉祥海雲相」符號,這樣以訛傳訛,混淆視聽,豈非罪過?
本詞彙即基於上述種種理由,而堅決採用右旋之卐字。同時亦希望佛教界同道,從善如流,以後在出版佛教之經典書籍上,塑繪佛像上,建築物上,或須要以卐字作為標幟的地方,均請一律採用右旋之卐字,以正視聽,以便此符合正統的、象徵大吉祥的卐字,得以大放光芒,佛教大吉祥,人人大吉祥!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是根據道家思想發展出來的宗教。講的無為,和自然。主要有《老子》《莊子》等典籍。
補充回答: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被稱為佛陀)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建立,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1]
「佛」,全稱「佛陀」,意思是覺悟者。[2]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人們的一切煩惱(苦)都是有因有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生死輪回。惟有斷滅貪、嗔、痴的聖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羅漢)才能脫離生死輪回,達到涅槃(清涼寂靜之意,即無有煩惱),釋迦牟尼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於從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緣起法),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成佛,或者成阿羅漢。
現代佛教可分為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二大傳承,北傳佛教又可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因此又可分為三大傳承(詳細的分類請參考佛教宗派)。南傳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又被稱為小乘佛教),北傳佛教大致上包括大乘佛教(主要是漢傳佛教),以及秘密大乘佛教或金剛乘佛教(主要是藏傳佛教)。各傳乘在佛教的根本教義基本上沒有大分別,在修行特色上與一些理論上則有分別,以菩薩行理論的分別為最顯著。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於東亞、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區,在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
道教是發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實踐方法。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因此也被稱為「道教」。而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天師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而成為五斗米道(天師道)的專稱。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奉老子、元始天尊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葯,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法術儀式,功德成神,常見的後天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
『貳』 佛教和道教有哪些區別和相同 各自的教義是什麼
佛教和道教區別 ㈠.一般的,宗教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一個人精神上的終極關懷問題,實際就是如何對待生與死亡的問題。對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恐懼,宗教要給出對待的辦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可以說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回。 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往復、不到頭的生死輪回中。只有實現涅磐,才能脫離生死輪回。 那麼怎樣實現涅磐呢?就是人要「覺悟」。佛者,覺也。說到底,就是對人生是苦的覺悟。佛教認為,當你真正認識到人生是苦的時候,你就「覺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這個。 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這是道教與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比如,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 那麼,道教是如何解決死的問題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訣中有一句話,「順成人,逆成仙,全在陰陽顛倒顛」,就是道教對如何取得長生不老的方法。這句話是源自中國的五行理論,而五行理論又是中醫的基礎理論。 ㈡道教與佛教的最大區別就是,「道曰今生,佛說來世」。先來說閻王,這個是典型的「進口變國產」,原本是佛教的東西最後卻被國人變成了佛道融合的產物。 佛說來世,勸世人忍耐,所謂今世作孽,來世償還,這輩子凄慘,可能下輩子不再受苦,簡單地說,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託在來世;而道教則完全不同,所謂修煉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長生不老,道教講究今世,信道則信永生,來世的事來世講,反正今世就要成不滅。和尚需禁慾,心中只有佛,死後坐化,留舍利,蓮花寶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則不是那麼嚴,且更實際,有助人的信念,講究修煉,最後羽化飛升。 ㈢道教是中國漢民族中的土生的,是一個十分龐雜的文化綜合體,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醫學等的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佛教則是外來教,它是在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在中國紮根並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的宗教。兩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異是基本的,其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們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須放棄各種慾望,把希望寄託在來世上,要追求超脫生死輪回的"苦海"而進入涅般木(無苦的極樂世界)。可見道教主張對現實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則主張舍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佛教教義。意謂真理或實在。主要有四諦、二諦、三諦等不同說法。 道教教義,萬法歸宗 所謂萬法歸宗,這里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義和經教、科教、法派、教戒、煉養方法等都要歸宗於信道修道,真思志道。 凡為學道務道之士,無任是屬哪個道派或擅長哪種教化,如言教、身教、科教等,其信仰追求和基本教義都應是一致的。從道派來說,道教有正一全真兩大派,但兩派的信仰體系和經教體系卻都是一致的,皆以太上真常之道為最高信仰、宗奉三清道尊,並以三洞四輔真經寶典為經教之本。正一以真一不二,伐誅邪偽為內涵,全真倡積真功、踐真行為本真,所要體現和倡導的都是太上之真道。而修煉雖有丹鼎符籙之分。但核心內容都是為度己度人。對一個道士來說,無任是正一還是全真,都應是心身與道法同修,不能偏廢。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說:此身身外本無法。也就是說,修煉道法,首先要修煉心身,積累道功,凝煉神氣以合道,達到度己(修煉心身,合道成真)度人(以己之道功,濟度他人)的目的。科教與教戒。教戒是為規范學道務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如三皈五戒:三皈要求道教徒皈依道經師三寶,以明確信仰;五戒,戒殺生以自娛、戒邪淫、戒偷盜、戒妄語、戒嗜酒,則都是為提高道德修養。科教則是要通過誦經齋醮,清靜心神,使自我之心神與神明相親,證悟道真。同時,也是宣揚道教教義,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總之,道教所行的教法和形式,都是以「道」為核心宗旨的。作為道士。當以道德為務。
『叄』 佛教和道教有什麼區別,各信仰什麼
佛教和道教有什麼區別
道佛兩教,一個是中土文化,一個是外來文化,但兩者在中國哲學、宗教發展史上,卻有著大致相同的興衰經歷。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道教亦在此時發生,二者又都經魏晉南北朝的蘊釀發育,到隋唐而繁榮並盛。此種情形,歷來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尤其是兩教之間的相互抗爭、互不相讓的關系備受研究者的關注和探究。然而,在互不相讓的另一面,是相互融攝,這是二者得以並存,進而繁榮共昌的主要原因,亦是道佛二教關系的一個極重要的方面。
一、道教攝取了佛教的名相術語
道教在建構自己的辨思哲學時,大量地吸收了佛教的方法和范疇,然而這些范疇卻是根據道教自身的需要進行改造的。隋唐的道教學者一方面發揮道教的兼容特性,深入納佛;另一面他們的道教主體意識也很強,他們要因循其本,再博採他說。他們的主旨是,借佛教的名相術語闡揚老莊的思想,進而使老莊思想根據宗教發展的實際需要得以提升,達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一)佛性說。道教有「道性說」,佛教有「佛性說」。把宇宙本體作為某種抽象的本質來看,並非佛教的獨創,早期道家把道確定為萬物的最高規定性,已經具備了這種抽象力。然而,「道法自然」,道「出於自然」,當「自然而然」被理解為道的最基本特性並與人性論聯系起來時,「道性」便應運而生,道性即指人性之「自然」。這在東漢時產生的《老子想爾注》中就明確地表述出來了:
「道性不為惡事,故能神,無所不作,道人當法之。」(「道常無為而不為」注) 「道性於俗間都無所欲,王者亦當法之。」(「無名之朴,亦將不欲」注)「不為惡事」,「與俗間都無所欲」,就是要順其自然而然道性,「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下常正」(「無欲以靜,天地自正」注)。道教發明了「道部」,卻沒有很好的發揮,被六朝時期蓬勃興起的佛性說取而代之。佛教自竺道生倡「一闡提人皆有佛性」說以來,加上《大乘涅盤經》被翻譯過來,佛性說逐漸成為佛學主流思想。其謂「佛性」,乃指「真如法性」,即抽象的宇宙本體。作為一種本體論學說,它是將印度諸法實相說結合魏晉玄學本體論而產生的。作為一種修道論,它關心終極的抽象宇宙本性與有生滅的具體的人物有何關系,真諦翻譯的《佛性論》說:
「問曰:佛何因緣說於佛性?答曰:如來為除五種過失,生五功德,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六朝到隋唐,道教大講道性說,確實接受了佛性說影響。但道教並不在本體論意義上,而是在修養論方面接受了佛性說。魏晉六朝,道教奉行外丹學說,其中雖有修煉身心的內容,其主要目的只在於以清靜不動之心神迎受永恆不朽的道,並沒有明確地認定客觀的道與主觀的精神有著某種直接同一性,而佛性說卻完成了這方面的論證。道教本來講道體論,但為了說明道體與人性之間的關系,也提倡道性說。《常清靜經》強調「真常得性」,《升玄經》主張「思維分別,得其真性」,《雲笈七簽·仙籍理論要語》主張「道性常一不異」。孟安排《道教義樞·道性義》更明白地表明了道性說與佛性說之間的內在聯系:
「道性以清虛自然為體,一切含說,乃到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究竟諸法正性,不有不無,不因不果,不色不心,無得無失,能了此性,即成正道。自然真空即是道性。」
這不僅說是一切物類都具道性,也明確提出,人如能反躬自修,了卻本性,就能通道成仙。王玄覽《玄珠錄》既講「道體」,又講「道性」
「諸法若起者,無一物而不起,無一物而不忘。忘自眾生忘,道體何曾忘?道之真實性,非起亦非忘。」
道體是道之本然體,道性是道體潛在於人與物中的具體屬性,故人能修性,就能體道。不過,道教的道性說不僅僅吸收了佛性說,也吸收了儒家的心性說。儒家講盡心知性知天,基本立意是主張從一念之初的本心達知本性。莊子主張「致道者忘心」(《讓王》),「兩忘而化其道」(《大宗師》),就是以冥化自然作為體道知道的途徑。而這在時間上先於佛教天台大師湛然提出的「無情有性」說。同時,道教主張以常清靜心識性體道,即是把常清靜心作為常清靜之道作同一體來看待的。在早期道家看來,常清靜、自然而然乃是道的最根本特性;在道教看來,人心能常清靜,自能識道性。道教在講求道性說時,也講求道體說,還講心與身的一致,不象佛教天台那樣捨身求性。
(二)因待、境智與本跡的論辨術。道教在發展自己的思辨哲學時,從佛教中借用了許多術語,如「智境」,王玄覽說「道在境智中間,是道在有知無智中間。」(《玄珠錄》)成玄英說:「道是虛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境能發智,智能克境,境智相會,故稱道德。」(《道德真經開題義》)
「聖人空慧明白妙達玄理,智無不照,境無不通。」(顧歡《道德真經註疏》「能無知乎」疏)又如「本跡」,唐玄宗說:
「攝跡歸本,謂之深妙,若住斯妙,其跡復存,與彼異名先進無差別,故寄又玄以遣玄,欲令不滯於玄,本跡兩忘,是名無住,無住則了出矣。」(《御制道德地經》「玄之又玄」注)再如「觀照」、「定慧」,孟安排說;
「二觀者,一者氣觀,二者神觀。既舉神氣二名,具貫身心兩義,身有色象,宜受氣名以明定;心無難測,宜受神名以明空慧。故《本際經》雲:氣觀神觀,即是定慧。」(《道教義樞·二觀義》)
唐代的道家、道教不僅借用佛教範疇,也運用道家、道教固有的術語展開論辨,如張志和關於「同乎時」、「異乎時」的論辨說:
「今有之忽無非昔無之未有,今無之忽有非昔有之未無者,異乎時也。若夫無彼無有連既往之無有而不殊無此有無,合將來有無而不異者,同乎時也。異乎時者代以為必然會有不然之者也,同乎時者代以為不然會有必然之者也。」(《玄真子外篇》)又如杜光庭關於同異關系的論辨:
「道德不同不異而同,而異不異而異,用辯成差不同而同,體論惟一。……知不異而異無所可異,不同而同無所可同,無所可同無所不同,無所可異無所不異也。」(《釋疏題名道德義》)
諸如此類的論辯頗繞口舌,在格調上不僅類似莊子、公孫龍的辯術,也足可與佛教的論辯相匹敵。唐代的許多道家奇書,如《化書》、《無能子》、《讒書》等,都具此特點。道教還發展了一些自己的新術語,如因待、互陳、體用雙舉,等等。
(三)雙遣方法的動用。非有非無,不落兩邊的雙遣方法是龍樹《中論》所闡述的基本思想,意謂執著於有是滯於有,遣有歸無是滯於無,既非有,又非無,才是中道。運用在主客關系中,就是既遣他執,又遣我執,兩邊不落。這種方法在六朝、隋唐的佛教中有著廣泛影響。道教在根據《老子》「玄之又玄」闡揚重玄哲學思想時。借用了這種方法。成玄英、李榮把佛學的非有非無稱為「玄」,把非非有、非非無稱為「重玄」。《天隱子》在闡發《莊子》「坐忘」觀點時,也借用了雙遣方法,外遣物境內遣心智,兩邊不落,心泯合於道,所謂「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隋唐道家、道教學者在建樹自己的形上學時,借用了佛教的術語與方法,發展了自己的術語,不僅有了辨思的外觀,的確也有了辨思的高水準。但從嚴格意義主講,道教雖然有了辨思的哲學,卻仍然沒有動用印度佛教的因明邏輯方式,尤其是沒有採納佛教的立破辨術,道家、道教原先的非邏輯特性並無根本改變,而且隨著內丹學說的興起發展,隋唐形成的辨思哲學沒有沿著辨思的方向繼續發展,而是服務並融鑄在內丹學說中,進一步朝著「契思」與神秘主義方面發展了,其結果仍然是寓辨於不辨之中,這是道教在與佛教徒的論辯中總是「辯」不過佛教徒的一個基本原因。
三、佛教攝取了道教的思維方式
佛教在魏晉時期,曾以格義的方式大量地襲取了道家的概念、范疇,帶有顯明的玄學思想色彩。東晉以後,隨著佛經大量被翻譯過來,佛教則努力擺脫玄學的影響,盡可能地少用道家典籍的范疇、概念,同時攻斥道教襲取了佛學的范疇術語。到隋唐,佛教宗派林立,不僅氣象博大,也顯得根柢深厚。從表象上看,佛教於道家、道教無所取焉,其實不然。除唯識宗屬於原本的印度佛教之外,其它幾派皆是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生成的,它們用以標其思想宗奉的是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的混合再生品,這是佛教中國化的歷史必然。僅僅從范疇徵引上難以看得出佛教從道教那裡襲取了什麼,但從思想內涵及其思維方式來看,則可清楚地了解佛教從道教那裡襲取了什麼東西。對此。梁啟超曾說:「惟有一義宜珍重聲明者,則佛教輸入非久,已寢成中國的佛教,若天台、華嚴、禪宗等,純為中國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論、法相、律、密諸宗,雖傳自印度,然亦各糝以中國的特色,此種消化的建設的運動,前後經教百年而始成熟。」(《飲冰室專集之五十八·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
(一)「出世」中的「在世」。原本的印度佛教乃是一種高蹈出世精神的宗教,把「不得參預世事,結好貴人」的佛陀遺訓作為代代相因的傳統,因之,出世就是要斷絕一切俗緣,不得對現世有纖毫的回眸,不認六親,不敬王侯。然而,當佛教傳入中國並要立根中土時,它就不能不作出讓步,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中已有調和中土與西土、方內與方外矛盾的意願。在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傳統的反復沖撞中,佛教家們得出了一個結論:「不依國主,法事難立。」而在宗教教義上公開認同的,便是在中土產生的經典《大乘起信論》。《起信論》的最基本思想是:「一心二門論」,「一心」即「眾生心」,「二門」即「真如門」,「生滅門」。《起信論·立義分》說:
「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雲何為二?二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坷衍義。」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兩種門。雲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
此「眾生心」即不是單指佛性,真如,也非單指個體之心,生滅現象,而是佛性與人心、本體與現象(用)、聖與凡、凈與染、絕待與相待、出世與在世等的和合。在這種和合精神原則下,佛教徒既可追尋超越的、形而上的終極境界,也可「隨順」對世間表示出普遍的關懷。《大乘起信論》自隋初流布開來,對隋唐諸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天台、華嚴、禪宗等立宗分派多從中稟承一端,如天台的「性具」論,華嚴的「理事圓融」論、「功德本具」與「隨緣不變」論,禪宗「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的體用論,都普遍地帶有和合世俗的特點。
佛學與儒學,一個是極端的出世學問,一個是極端的入世的學問,《起信論》在調和出世與入世的關系時,顯然擷取了儒學叩共兩端而竭焉的中庸觀點,但作為一種出世宗教學說與入世的官方正統學說,相距甚遠。佛教與道教的關系不同,一來兩者都是出世的宗教,二來兩者又都在國主面前爭寵,在民間爭奪地盤,因而既要互相攻斥,又要互相效仿。道教雖然也常為出世與入世問題困擾,卻先天地帶有世俗的特點,老莊「無為」與「離世異俗」的學說根本不曾放棄「無不為」,不曾放棄此岸世界,道教的早期經典《想爾注》、《河上公章句》及《太平經》都蘊含了「道不遺人」的精神內質。《起信論》作為中國化的佛教的產物,自然極方便合理地從道家、道教那裡襲取了這種精神內質,而且,在相互爭高低的過程中,也競相表現出現世的關注情懷。
(二)相對主義的方法論。華嚴宗宗奉《華嚴經》,然而經杜順、智儼、法藏等闡揚出來的華嚴思想與本經也有大的異趣,華嚴諸師在發揮理事無礙觀點時,接受了法相從印度譯過來的《庄嚴經論》、《佛地經論》的影響,〔①〕又接受了《大乘起信論》的影響,還接受了莊子思想影響,是中印佛學在新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隋唐諸宗派中,除法相宗之外,就是華嚴宗最講究辨術,它是把印度的方法拿來論辯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如體用,理事等。理事圓融的觀點依據物無自性,依他緣生的觀點,所謂:「依他中雖復因緣似有顯現,然此似有,必無自性,以諸緣生,皆無自性故。」(《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從物無自性中,引出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從而一多相即,遠近相即,大小相即,如法藏所說:
「且如見高廣之時,是自心觀作大,非別有大;今見圓塵小之時,亦是自心觀作小,非別有小。」(《華嚴經義海百門》)
這與莊子《齊物論》小大之辯如出一轍。《莊子》從相對主義觀點出發,認定一切事物的一切性質只有相對性、暫時性,皆屬觀察、認知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固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大小」(《秋水》)。也就說萬物自身沒有確定的規定性。華嚴宗接受了《莊子》思想是毫無疑問的。
(三)整體性原則與「悟」的思維方式。禪宗的興起,乃是一次佛教的革新,意味著佛教完全中國化的完成。從菩提達摩「藉教悟宗」,至慧能「不立文字」,神會「呵佛罵祖」,再到「德山棒」、「臨濟喝」,貫穿著一個基本的思想路線,即從印度佛教的繁瑣邏輯證論與主客二元對立中解脫出來,以簡捷明了的悟通方式實現主客體的絕對同一,如鈴木大拙所說的那樣:「禪宗與依靠邏輯與分析的哲學體系全然不同,甚至可說它是建立在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基礎上邏輯哲學的立物。」〔②〕禪宗之所以誹毀邏輯,是因為:在禪宗看來,邏輯的方式不僅使主客二元對立,而且也將真理肢解了。真理(佛性)是統一的整體,需用一種非邏輯的超常的、整體的悟通形式才能認知。所以禪宗突出「識心見性」,認定主體之心與客體之性本來同一,能識得整體之心即能見得整體之性,所謂:「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心中,何不從自心頓現真如本性?」(《壇經》)而要做到這一點,靠邏輯的理性的方式是永遠也達不到的,此岸與彼岸雖都只存於心性,卻要靠一個「悟」,而悟則頓悟頓見,即整體性的一次性把握。所謂「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同上),即是說,真如法性是一個整體,只能整體地體認,人有利鈍差別,須行漸修,但漸修並不是把整體的真理分次認知,而是經過漸修,提高,開導其智識,令其開悟,一次完成。「棒喝」的目的也正在於此。道教一向持天地人的「三一」模式,主張天人一體,道氣一貫,道教修煉的目的在於泯合主客,感通道體。在老子、莊子那裡,最高和本體——道乃是不可分的整體,無論老子講「道者同於道」,進是莊子強調「正容以悟」,都是要求以整體的心態把握完整的道體。這與禪宗有著顯明的一致性。為了達到悟的境界,莊子主張「吾喪我」,禪宗要求「無念無相無住」,這也有著相承關系。此外,禪宗為了表明佛性與人心的直接同一性並非外在力量使其然,也借用道家的「自然」觀念,如神會說:「僧家自然者,眾生本性也。」「一切萬法皆因佛性故,所以一切萬法皆屬自然。」(《荷澤神會禪師語錄》)可以這么說,禪宗藉助於類似道家的整體性原則,以簡捷明了的悟通方式實現了主客體的絕對同一。
然而,即使禪宗吸取了道家思維方式,也仍不失其佛教本色,這從以下三點可以明白看出:第一、禪宗和整體性悟通方式包含著印度佛學精於辨思的特點,它通過辨而達到不辨。莊子哲學雖寓辨於不辨,但莊子是要放棄辨術的。第二、禪宗在泯合主客時,強調以心合性,身是「臭皮囊」,不能與心同於佛。莊子主張坐忘、喪我,則是要以身心合一的方式契合道體。第三,禪宗的「悟」是本心與佛性的一種直接同一,道教的「悟」雖也是道體本心的同一,卻包含著「感通」的特點。至認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作為「純粹之中國佛教」〔③〕,其中自也不難找出與道家、道教的思想聯系。
『肆』 道教和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1、世界觀不同
佛教是無神論,道教是有神論。佛教和道教認為人皆可成佛或神。但佛只是思想上比人境界高,生理上和人一樣,也會生老病死,道教神則是有超能力的不死族。
佛教主張學習宏觀的世界,各門各類各種知識都應該去學習,所謂勤學五明,道教集中修煉內功,依靠煉丹術等輔助手段以成仙為目的。佛教是以覺悟,滅除苦為目的。
2、對待生和死的態度不同
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回。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這是道教與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
7、道說金木水火土,佛說地風水火
道教源於華夏,華夏自古以來講究把事情分為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象,後四象化五行,為事物發展的五種形態。佛教說的地風水火是印度思想,為物質構成,正因地風水火是物質構成的說法,道教說物質的時候也會說地風水火。
8、信仰不同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佛教講悟,講修行,只有做到戒定慧,才能有機會開悟,要靠修行者自己努力。
『伍』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別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核心講求的是人的品行,人應該達到道德的最佳,並且它有嚴格的標准。儒家思想既有對於人來說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品行,也有具有階級特點道德標准,比如三綱中的君臣,臣子不得違逆皇帝。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深邃廣大的對世界的觀點,它有復雜的辨證思想,佛經大多數是對世界的真相的論辯。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把握萬物的起源和發展變化,講求人超越物理世界的限制,用句流傳很廣的道家術語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道家思想包羅萬象,煉丹術、武術、兵學、醫術……等,不一而足。比如:頗為靈驗的中醫的基礎理論就是道家的陰陽五行和經絡理論,可是這些理論用現代科學又無從證明。
(5)佛教和道教的主要宗旨或者教義分別是什麼可以從哲學的角度來論述擴展閱讀:
與佛教的世俗化相應,明代的道教經過三教合流之後,同樣有趨於世俗化的傾向。這可以從明人李天木之論中,看出一些端倪。李氏之言,簡易平實,大體謂「道不離日用飲食,不必絕俗離世,長往深山也」。
道士一旦流變為方士,其世俗化的特點就更為明顯。明代方士大多游於公卿之門,有些甚至受到皇帝的寵信,如成化年間的李孜省、嘉靖年間的陶仲文。
盡管明太祖朱元璋倡導三教合一,但他又深知道、佛一旦深入民間,與世俗混淆,並成立帶有濃厚世俗色彩的民間宗教,就會對傳統統治構成威脅。這一點已為元末紅巾軍的歷史所證實。朱元璋對此抱有清醒的認識。明帝國一建立,他就開始整頓僧、道門風,嚴禁僧、道與世俗混同。
『陸』 佛教和道教的主要宗旨(或者教義)分別是什麼可以從哲學的角度來論述
佛教也可以視為禪宗,是從國外(許是 印度)引進的,但是已經十分的中國化了。中間經過了多次的演變:文字晦澀難懂——文字簡單化——不要文字(無語)——又回歸文字——至今。另外,南北之間也有差異,具體的還不是懂。 佛教主要是注重「悟」,通過各種各樣的修為(掃地、打坐等),來悟出人生的「禪」。解除人世間的痛苦。是教人出世的學問。 而道教是注重「無為」,甚至於「弱其志,實其腹」,不有作為才是真諦。所作所為要合於道,即按規律辦事。是教人處世的學問。
『柒』 佛家和道家的宗旨都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這個問題很大也很有文化底蘊,有幾方面要點:
1,道教從根源上說是中國上古的巫覡文化和後來的老莊道家哲學的結合體。是由東漢張道陵天師將之正式定型並逐漸發揚光大。而佛教則是脫胎於受印度宗教哲學影響的釋迦牟尼佛,除了小細節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佛陀完全創新的宗教。
2,早期道教信仰天神,也信仰三清和上帝,是一個追求肉身成仙的多神教;而早期佛教則更側重於灰身滅智的小乘道,強調「苦、空、無我」,而且佛教承認多神但是並不皈依他們,相反將一切天地善神都作為佛教的護法對待。
3,到了大乘佛教發揚光大後,道教明顯處於劣勢,從而產生了結合道、釋、儒三教的全真道。全真道是道教史上里程碑式的改革,自此以後道教的修學方式參考了禪宗的許多形式甚至公案。而且道教也從追求煉服外丹轉向靜坐修煉內丹。當然佛教在發展過程中也吸取了許多道家、儒家的元素,以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
縱觀道佛兩家的發展史,分分合合,時而相互借鑒,時而彼此詆毀。到了現代兩教都有很大發展但也各自留下許多迷信成分。
從大方向來看,道教的宗旨是性命雙修,仍是以修仙為宗旨;而佛教則更側重於往生凈土(當然密宗也主張即身成佛),然後普度眾生。
其共同點都是脫離苦海,但佛教是出離三界,成佛證涅磐,道教則仍然在天界中搏一個大羅金仙。
『捌』 佛教和道教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佛教中心思想即四聖諦:苦、集、滅、道。佛教的一切莫不依此展開。佛教釋迦牟尼發現人生諸受是苦,為達到滅苦的境界(涅磐寂靜)而經探索發現苦皆因無明、貪、嗔痴而生,徹悟了諸法真相(緣起性空、無我、無常)。緣起性空是佛法四聖諦的哲學支持,也即佛法核心。釋迦牟尼說法皆不離此。
道家的中心思想:在道教的思想體系中,「道」是信仰的核心,「德」是修道的根本,兩者互為體用。天人合一是修道者的基本境界,追求人與宇宙、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完美和諧。社會和諧正是源於這一思想的智慧結晶,和諧社會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
(8)佛教和道教的主要宗旨或者教義分別是什麼可以從哲學的角度來論述擴展閱讀: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玖』 道教的宗旨和理念是什麼
道家的宗旨是:
無所不能、長生不滅,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
無為、不爭,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利。古代歷代帝王一直極為重視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國都會興盛強大。現代人說到道家以為就是清心靜氣、自然無為或中醫養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遠比這些表面印象更為博大玄奧。
(9)佛教和道教的主要宗旨或者教義分別是什麼可以從哲學的角度來論述擴展閱讀:
道家文化中「天愛萬物, 一切平等」的思想呼籲生態和諧:
老子曾說:「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道德經·第五章》) 狗是六畜之一, 其肉是上古祭祀時常用的祭品, 後經演變, 周朝以後, 狗肉就漸從祭品中免去, 但有些祀典仍需用草扎一隻狗代替真狗, 即「芻狗」。
因要上神壇, 人們便用精美的盒子和美麗的綉巾將之精心粉飾, 使之尊貴無比, 而當「芻狗」在祭典中完成使命後, 人們就將之廢棄, 任路人踐踏, 甚至當作柴火, 再也不會像在上祭壇前那樣對之恭敬有加。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就是說天地不會特別對某物施恩, 世間的每個生命都如「芻狗」一樣, 在履行自己角色使命的過程中, 在普遍的大自然法則指揮下, 都會不可避免地經歷著從極盡尊貴到被隨意廢棄的過程。
天地萬物的尊貴與廢棄就像宇宙運轉一樣, 是遵循固有規律的, 任誰也無法逆轉。所以, 天地因道生萬物, 讓其成長到巔峰盛極, 然後走向衰竭, 天地萬物無一倖免。天地從不因生萬物作為善, 也不因殺死萬物作為惡。所以, 天地生萬物, 物無貴賤。
天地對萬物不會厚此薄彼, 不會因為你是善人或是有益於人類的補葯, 就多給你一點陽光雨露, 反之, 也不會因你是惡人或毒葯就不給你或少給你一點陽光雨露。天地不是因為喜愛萬物而讓其繁榮生長, 也不是因為憎惡萬物而使其衰敗消亡。
道家文化中「曲成萬物」的法則達成人與人和諧:
「曲成思維」是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品格, 由道家開啟。道家文化的淵源是《易經》, 《周易》形成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陰陽轉換理論架構, 《太極圖》也准確表述出世界萬物此消彼長、循環往復的和諧運動之道。
幾千年前, 我們的祖先就知曉宇宙萬物運行法則是曲線, 當代科學的發展也證明了道家的這一哲學法則。可以說, 道家的「曲成思維」築就了中華文化的品格, 而此品格又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為人處世風格。
『拾』 佛教跟道教的區別是什麼
道教與佛教的本質區別就是:「道曰今生,佛說來世」。
1、佛家的「三皈」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就是皈依存,心存道理就是皈依法,身盡情理就是皈依僧。
2、道家的「三華」就是性、心身。性華開天理足,心華開道理足,身華開情理足。道家從煉身做起,佛家從養性做起。
3、佛教以入世求超脫,道教以出世之心入世。佛教是萬法如一總歸寂滅,道教卻是師法自然人各有道。
4、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回。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
5、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往復、不到頭的生死輪回中。
6、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
7、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8、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
9、對現實,人們是無能為力。必須放棄各種慾望,把希望寄託在來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