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對豎琴了解多少
豎琴(英:Harp,意:Arpa,德:Harfe,波斯:???),是一種大型彈弦樂器。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起源於古波斯(伊朗)。
由於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主要擔任的是和聲伴奏和滑奏式的裝飾句,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
在室內樂中,豎琴也是重要的獨奏樂器。獨奏時能奏出柔和優美的抒情段或華彩樂段,極具感染力。
⑵ 關於豎琴的歷史和傳說
豎琴
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由於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主要擔任和聲伴奏和滑奏式的裝飾句,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在室內樂中,豎琴也是重要的獨奏樂器。獨奏時能奏出柔和優美的抒情段或華彩段,極具感染力。
豎琴的外型精緻、優美,極富藝術性氣質,高雅、清純如珠玉般晶瑩,如朝露般清澄的音色。廣闊的音域,獨特的演奏效果,余韻悠長、彈來趣味盎然,聞之令人心曠神怡。像月光下噴泉汨汨湧出的奇景美感,彌漫著詩樣的氣氛。
【豎琴的構造】
豎琴(英:harp;法:harpe;德:harfe;拉丁:arpa),是一種包括了弧形頸部(或稱為「梁」)(neck)、共鳴箱(resonator)、五金裝置(它的主要作用相當於鋼琴或小提琴的琴軫一樣,放鬆或拉緊某條特定的弦)及琴弦(parallel strings)的弦樂器。她在每個地域,如中國、緬甸、愛爾蘭、歐洲大陸、拉丁美洲等等,又有各種不同的形狀、琴弦數、彈奏法。(中國的箜篌就是其中一種,「詩鬼」李賀曾寫過《李憑箜篌引》。)
現在最常見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除了頸部及共鳴箱,還有一跟圓柱(column)。豎琴的底部(base)有七個踏板,這些踏板系在圓柱里的七根踏板桿(pedal rods)下端,再由踏板桿連接到頸部里的動盤(action),負責掌管七個音(左腳si-do-re 右腳mi-fa-sol-la)的升降。動盤里有兩千多個小零件環環相扣,再牽動外面的小圓盤(discs),藉由改變琴弦長度而得到所需要的音高(每個踏板呼應八度音程中的一個,並有上、中、下三個可以固定位置的凹槽。每個踏板都配有彈簧,你可以用腳去推踏板,或是放開它們,在各個凹槽間變換位置)。正因為豎琴是經過精密計算和設計的樂器,再加上木料與雕工,所以貴也是有原因的。
琴弦由共鳴箱穿出,再固定到頸部上的鐵栓(pin)。把所有調好音的琴弦加起來,它們的拉力(tension)是730公斤。(這是為什麼彈豎琴會起水泡又長繭的原因!)
踏板豎琴因需要的不同,琴弦數與琴的大小也有不同,最常見的是47根弦,包含6個八度再加一組最高音的do、re、mi、fa、sol,重量在80磅左右。最下面的一個半八度,用的是鋼弦(wire strings),中間音域用羊腸弦(gut strings),高音則因每個人對聲音的喜好不同,有時候最高一個八度、或者一個半八度,使用尼龍弦(nylon strings);也有人因為不喜歡尼龍弦又脆又亮的音色,而從中間音域以上全部用羊腸弦。
琴弦一般有鋼弦、羊腸弦跟尼龍弦。有一屆以色列豎琴大賽的冠軍,是出身於羅馬尼亞一個貧窮家庭的小男生。他說小時候練的琴,根本沒有錢裝上琴弦,只能用釣魚線代替!現在的我們,真是何等幸福,雖然都用尼龍做成,音色卻是大不同。
豎琴同其他弦樂器一樣,每次演奏前都需要調音。演奏者必須在開演或預演前都至少47分鍾到場,豎琴的47根弦,每根都需要調音!在調音時,豎琴家還要戴一副耳機,這副耳機連接到一個看起來像隨身聽的調音裝置上,這個裝置可以讓他聽到他想要的音高,他的工作就是讓弦的聲音聽起來正好符合那些音高。
不過,就算弦都調好了,挑戰卻還未結束,你一共有47根弦,到底要怎樣來分辨它們呢?
答案在此:下次你有機會靠近看一架豎琴時,就看仔細點,你會發現所有的弦都塗上了顏色,所有C弦都是紅色的,F弦都是藍色的,豎琴家就靠這這兩根弦,繼續辨認其中從C到E的各個音符。
彈奏時,因為小指較無力,只使用大拇指到無名指(依序為1-2-3-4)。觸弦的部分是第一個關節的指腹前端(finger tips)。可想而知,只要是彈豎琴的手,指紋辨識馬上就能看出因長繭而扭曲的紋路。
豎琴里做有名的效果,就是滑奏法(glissando)。這個義大利字的意思,其實就是「滑動」。你一定看過、聽過這種效果很多次了,豎琴家把手指從豎琴的一端滑到另一端,所有的音符聽起來就好像一個非常快速的音階(通常是從下往上)。哈潑·馬克斯(Harpo Marx)是一個雙方向滑音的大師,他可以把手指從下滑到上,再從上滑到下,揮舞不停。豎琴的滑音往往會為音樂添加一種戲劇性的美感。看看一些影視節目就知道了。也正因如此,它往往被濫用,尤其是電影音樂作曲家有時特別喜歡使用這種豎琴滑音。
在莫扎特為長笛與豎琴寫作的C大調奏曲等曲目中你能夠聽到豎琴的演奏。而動畫的配樂,更常用的似乎是鋼琴,但你依然能在諸如《聖鬥士星矢冥王篇》中聽到潘多拉的豎琴聲或是《千年女王》配樂中的豎琴伴奏。
【豎琴的簡史】
「Harpa」這個字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600年左右;早期文獻內對豎琴的記載,使用名稱並不統一。目前被發掘的第一把拱形豎琴(arched harp),是出現在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它與緬甸豎琴相似,有13或14條琴弦。從當時古墓上的圖片可以看出,演奏者以左手撥弦,右手則負責按弦止音。現在有些中、西非地區,仍能見到這樣的豎琴。
現存最古老的愛爾蘭豎琴(Irish harp),是製造於14世紀。一般有30到36弦,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指甲彈奏的聲音。當時歐洲其它地區的豎琴,與愛爾蘭豎琴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使用指尖而非指甲彈奏,而且它不像愛爾蘭豎琴的琴身,並沒有一個大共鳴箱。
豎琴樂器的演變,有一大部分是為了克服調性及半音的限制。16世紀時,Juan Bermudo比照鍵盤樂器,發明了雙排弦豎琴(double-strung harp)。這種豎琴,有兩排平行的弦,加上去的那一排,就像鋼琴的黑鍵,負責半音的彈奏。後來,蒙台威爾地(Monteverdi)的歌劇 ''Orfeo(1607)'' 里所使用的豎琴,就是雙排弦豎琴。
在雙排弦豎琴後,又出現了三排弦豎琴(triple harp,17世紀初)及鐮鉤豎琴(hook harp)。鐮鉤豎琴的原理,與後來發展的半音器豎琴(lever harp)很相似,它是先將幾個特定的音調低半音,然後以左手操縱鐮鉤(hooks)而將音升高半音。
繼雙排弦與三排弦豎琴之後,在19世紀時出現了交叉弦豎琴(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交叉弦豎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邊,32根在右邊。德布西著名的「'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1904)」就是寫給這種豎琴的。但是這些豎琴,因為在彈奏上的困難與樂器本身的限制,現在幾乎都不使用了,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覽中出現。這個世紀,在愛爾蘭豎琴方面,John Egan也發明了半音器(levers)。藉由手來調整位於琴弦上端的半音器,可以改變琴弦長短,而得到所需要的調性;這就是現在還普遍使用的半音器豎琴。
踏板豎琴(pedal harp)的演變,可推至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有單一動作踏板豎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莫扎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第一次就是用這種豎琴演出。踏板豎琴就是用腳控制踏板來升高半音。單一動作的踏板,只有兩個凹槽(slu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動作一次,能演奏的調性仍然有限。到了19世紀初,Sebastien Erard發明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因為有多加一個凹槽,踏板可以動作兩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彈奏三個半音。至此,豎琴發展為可以彈奏所有調性的樂器,而現今音樂會中所使用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concert harp),就是從Erard豎琴慢慢改進而來。
目前世界上保有豎琴最原始風貌的地方,其實不在歐洲,而是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豎琴構造,仍舊保有當時西班牙移民時期的原貌,雖然不同地域會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曾經在墨西哥,看過他們的街頭藝人,抱著豎琴當場即興,彈幾個chords,然後念唱一段當時他想到的歌詞,這就很像中古世紀的吟遊詩人;還有在他們最具代表性的ensemble:Mariachi(有小提琴、曼陀林、小喇叭)中,豎琴也是原來必有的樂器(現在因為這樣的豎琴手已經減少,且豎琴這個樂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經濟負擔,只有大的Mariachi才用豎琴)。
【豎琴的演奏】
豎琴使用大譜表記譜,樂器所擁有的音與它由低至高排列的47根弦(有的豎琴有46或48根弦)一樣多,即擁有自(b)C(1)至g(4)47個音、六個半八度的寬廣音域。所有的音按自然七聲音階排列,定弦基調為(b)C大調。
豎琴琴體下方有七信踏板,每個踏板能控制音列中所有的同名音。所有踏板都設計有三級,踩動它可將音升高或降低。如將七個踏板都踩置於第一級時,音列即為定弦的(b)C大調音階;置於第二級即為C大調音階;置於第三級時,就將音列調到了#C大調。總之,利用踏板,演奏者可方便地彈出所有調的七聲音階,並可調制出其他音階形式,如:五聲音階、泛音階、含有某種特殊變者的音階等;也能將全部音列調成某種和弦式音列。
豎琴用左右手的一至四指演奏,不用小指。樂譜中的高音聲部由右手演奏,低音聲部由左手演奏。單手可奏單音、雙音、和弦(同時發響),每隻手最多奏四個音,最寬不能超出十度。音型進行幅度很寬時,用迂迴進行容易演奏,並能將音與音銜接得很連貫。
兩手交換演奏,可奏出像鋼琴一樣的單音式的分解和弦。泛音、煞音、滑奏是豎琴的特色奏法。
樂器本調:降C大調。
實用音域:大字組降C-小字四組升F。
應用譜號:高聲部:高音譜號,移調高大一度半記譜;低聲部:低譜號,移調高大一度半記譜。
結構組成:琴身(包括琴柱、掛弦板、共鳴箱和底座)琴弦系統(包括琴弦、弦軸、變音傳動機件裝置和踏板)。
使用材質:琴身:木製結構;琴弦:通常(即最理想搭配方式)高音區用尼龍弦,中音區用腸衣弦,低音區用金屬纏弦;
變音傳動機件:使用曲型銅板。
樂器特色:具有無以倫比的美妙音色,尤其在演奏琶音音階時更有行雲流水之境界;音量雖不算大,但柔如彩虹,詩意盎然,時而溫存時而神秘,是自然美景的集中體現。
【豎琴的保養】
豎琴在正常使用下,其壽命可以保持很長久,保養上僅需注意:
1、避免日曬雨淋,或高溫差變化及撞擊。
2、琴身(木質部分)可用擦琴油,及細致干布塗擦琴身,即可常保光亮潔凈。
3、琴弦(尼龍弦部分)是屬於消耗性材料,若於不當使用或環境下,較易斷弦,故應多預留一組備弦。
若有故障產生,無法簡易修復時,可請專業技術人員來維修。
【選購注意事項】
選擇豎琴的優劣品,需注意:
1、外觀平滑潔凈無傷痕裂縫。
2、撥弦聆聽琴聲,高音部份需堅硬有力;中音部份需鏗鏘動聽;低音部份需沉穩悠長,
3、整體音色婉如珠玉般晶瑩,如朝露般清澄,余韻悠長,令人心曠神怡, 方為上品。
4、五金裝置部份,應為亮麗緊固,整齊美觀為佳。
5、認明品牌信譽,售後服務,及維修能力等,應列為考量。
⑶ 豎琴的由來
相傳在遠古時代,獵人發明弓箭,射出時箭發弦鳴,而產生樂音,遂演進為豎琴之雛形。 遠在西元前五、六千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廣大草原上,有一個皇後的古墓里,發現了 豎琴的原型樂器。後來在漫長的歲月里,豎琴僅僅是宮廷中及皇族之間,才能擁有的神聖樂 器,慢慢地才流傳在古埃及各地。中世紀有記載說古代豎琴就是里拉琴。豎琴的英文叫作『HARP』,中國稱它為『箜篌』,
豎琴致分為三種類:
1.拉丁式:最原始,無法轉變調性。
2.愛爾蘭式:種類款式最多,用手改變調性。
3.踏板式:造型大方昂貴,用腳改變調性。
⑷ 豎琴的發展歷史
1.新石器時代至古希臘、波斯、美索布達米亞時期:
豎琴與箜篌、古典吉他、魯特琴等古老的西洋彈撥樂器(箜篌與琵琶一樣,在我國古代是西亞傳入樂器)都是由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弦琴衍化而來,原始弦琴常在原始部落中扮演占卜、喪葬、祈雨等祭祀工具,可以認為它一切古典式弦琴的起源。隨著人類音樂藝術發展的不斷需要,原始弦琴開始了拓寬音域的努力,其中一支採用增加弦數拓寬音域,豎琴的樂器形式便產生了(另一支則通過指板按弦改變音高,衍化成魯特琴的雛形)。到古希臘及美索布達米亞時期,古典式弦琴早已從走入民間,成為吟遊詩人的伴奏樂器,不再局限於祭祀。
2.古希臘、波斯、美索布達米亞時期至中古時期:
「Harpa」這個字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600年左右;早期文獻內對豎琴的記載,使用名稱並不統一。被發掘的第一把拱形豎琴(arched harp),是出現在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它與緬甸豎琴相似,有13或14條琴弦。從當時古墓上的圖片可以看出,演奏者以左手撥弦,右手則負責按弦止音。有些中、西非地區,仍能見到這樣的豎琴。
3.中古時期以後:
現存最古老的愛爾蘭豎琴(Irish harp),是製造於14世紀。一般有30到36弦,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指甲彈奏的聲音。當時歐洲其它地區的豎琴,與愛爾蘭豎琴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使用指尖而非指甲彈奏,而且它不像愛爾蘭豎琴的琴身,並沒有一個大共鳴箱。
目前世界上保有豎琴最原始風貌的地方,其實不在歐洲,而是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豎琴構造,仍舊保有當時西班牙移民時期的原貌,雖然不同地域會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曾經在墨西哥,看過他們的街頭藝人,抱著豎琴當場即興,彈幾個chords,然後念唱一段當時他想到的歌詞,這就很像中古世紀的吟遊詩人;還有在他們最具代表性的ensemble:Mariachi(有小提琴、曼陀林、小喇叭)中,豎琴也是原來必有的樂器(因為這樣的豎琴手已經減少,且豎琴這個樂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經濟負擔,只有大的Mariachi才用豎琴)。
豎琴樂器的演變,有一大部分是為了克服調性及半音的限制。16世紀時,Juan Bermudo比照鍵盤樂器,發明了雙排弦豎琴(double-strung harp)。這種豎琴,有兩排平行的弦,加上去的那一排,就像鋼琴的黑鍵,負責半音的彈奏。後來,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Monteverdi)的歌劇「Orfeo(1607)」里所使用的豎琴,就是雙排弦豎琴。
在雙排弦豎琴後,又出現了三排弦豎琴(triple harp——17世紀初)及鐮鉤豎琴(hook harp)。鐮鉤豎琴的原理,與後來發展的音級豎琴(lever harp)很相似,它是先將幾個特定的音調低半音,然後以左手操縱鐮鉤(hooks)而將音升高半音。
繼雙排弦與三排弦豎琴之後,在18世紀時出現了交叉弦豎琴(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及半音階豎琴。交叉弦豎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邊,32根在右邊。德彪西著名的「'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1904)」就是寫給這種豎琴的。但是這些豎琴,因為在彈奏上的困難與樂器本身的限制,幾乎都不使用了,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覽中出現。這個世紀,在愛爾蘭豎琴方面,John Egan也發明了半音器(levers)。藉由手來調整位於琴弦上端的半音器,可以改變琴弦長短,而得到所需要的調性;這就是現在還普遍使用的半音器豎琴。
踏板豎琴(pedal harp)的演變,可推至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有單一動作踏板豎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莫扎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第一次就是用這種豎琴演出。踏板豎琴就是用腳控制踏板來升高半音。單一動作的踏板,只有兩個凹槽(slo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動作一次,能演奏的調性仍然有限。到了19世紀初,S·埃拉爾(Sebastien Erard)發明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因為有多加一個凹槽,踏板可以動作兩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彈奏三個半音。至此,豎琴發展為可以彈奏所有調性的樂器,而現今音樂會中所使用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concert harp),就是從Erard豎琴慢慢改進而來。
20世紀上半頁,尼龍弦被發明,逐漸改變了古典式弦琴。使豎琴與古典吉他(古典式弦琴兩大經典形式)在短期內普及了尼龍弦。由於尼龍弦具有更優秀的延展力與穩定性,使樂器的音色、音量等表現力相對來說都有了較顯著的進步。
⑸ 豎琴介紹
http://www.cnlxx.com/yiya/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58這里比較詳細,你自己看吧!
撥琴弦鳴樂器。現代管弦樂隊中的大型撥弦樂器。落地琴架呈三角框形弓狀。
豎琴使用大譜表記譜,樂器所擁有的音與它由低至高排列的47根弦(有的豎琴有46或48根弦)一樣多,即擁有自(b)C(1)至g(4)47個音、六個半八度的寬廣音域。所有的音按自然七聲音階排列,定弦基調為(b)C大調。
豎琴琴體下方有七信踏板,每個踏板能控制音列中所有的同名音。所有踏板都設計有三級,踩動它可將音升高或降低。如將七個踏板都踩置於第一級時,音列即為定弦的(b)C大調音階;置於第二級即為C大調音階;置於第三級時,就將音列調到了#C大調。總之,利用踏板,演奏者可方便地彈出所有調的七聲音階,並可調制出其他音階形式,如:五聲音階、泛音階、含有某種特殊變者的音階等;也能將全部音列調成某種和弦式音列。
豎琴用左右手的一至四指演奏,不用小指。樂譜中的高音聲部由右手演奏,低音聲部由左手演奏。單手可奏單音、雙音、和弦(同時發響),每隻手最多奏四個音,最寬不能超出十度。音型進行幅度很寬時,用迂迴進行容易演奏,並能將音與音銜接得很連貫。
兩手交換演奏,可奏出像鋼琴一樣的單音式的分解和弦。泛音、煞音、滑奏是豎琴的特色奏法。
樂器名稱:豎琴
樂器本調:降C大調。
實用音域:大字組降C-小字四組升F。
應用譜號:高聲部:高音譜號,移調高大一度半記譜;低聲部:低譜號,移調高大一度半記譜。
結構組成:琴身(包括琴柱、掛弦板、共鳴箱和底座)琴弦系統(包括琴弦、弦軸、變音傳動機件裝置和踏板)。
使用材質:琴身:木製結構;琴弦:通常(即最理想搭配方式)
高音區用尼龍弦,中音區用腸衣弦,低音區用金屬纏弦;
變音傳動機件:使用曲型銅板。
樂器特色:具有無以倫比的美妙音色,尤其在演奏琶音音階時更有行雲流水之境界;音量雖不算大,但柔如彩虹,詩意盎然,時而溫存時而神秘,是自然美景的集中體現。
豎琴是最古老的撥弦樂器,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
由於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主要擔任和聲伴奏和滑奏式的裝飾句,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
在室內樂中,豎琴也是重要的獨奏樂器。獨奏時能奏出柔和優美的抒情段或華彩段,極具感染力。
豎琴的起源極早,是一種用手指撥奏的多弦樂器,它從十八世紀在歌劇樂隊中出現後,大多作為裝飾性樂器,即主要用以模仿詩琴或六弦琴的音響,使聽者在想像中恢復古代的形象。由於豎琴的音域很廣,技術性能相當豐富,演奏快速樂句、琶音、和弦和滑音等,都十分靈活,所以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作曲家便廣泛地把豎琴用於交響樂隊中。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圓舞曲樂章使用兩個豎琴的著名聲部奠立的技巧性風格,至今一直是經典性的範例。豎琴在樂隊中很少用兩個以上。瓦格納的《萊茵黃金》使用了六個豎琴,那是少見的例外。豎琴一般位於舞台右方,在大提琴的後面。
⑹ 求豎琴的起源地,是誰發明豎琴的
豎琴是最古老的撥弦樂器,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
⑺ 豎琴是誰發明的
「Harpa」這個字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600年左右;早期文獻內對豎琴的記載,使用名稱並不統一。目前被發掘的第一把拱形豎琴(arched harp),是出現在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它與緬甸豎琴相似,有13或14條琴弦。從當時古墓上的圖片可以看出,演奏者以左手撥弦,右手則負責按弦止音。現在有些中、西非地區,仍能見到這樣的豎琴。
現存最古老的愛爾蘭豎琴(Irish harp),是製造於14世紀。一般有30到36弦,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指甲彈奏的聲音。當時歐洲其它地區的豎琴,與愛爾蘭豎琴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使用指尖而非指甲彈奏,而且它不像愛爾蘭豎琴的琴身,並沒有一個大共鳴箱。
豎琴樂器的演變,有一大部分是為了克服調性及半音的限制。16世紀時,Juan Bermudo比照鍵盤樂器,發明了雙排弦豎琴(double-strung harp)。這種豎琴,有兩排平行的弦,加上去的那一排,就像鋼琴的黑鍵,負責半音的彈奏。後來,蒙台威爾地(Monteverdi)的歌劇 ''Orfeo(1607)'' 里所使用的豎琴,就是雙排弦豎琴。
在雙排弦豎琴後,又出現了三排弦豎琴(triple harp,17世紀初)及鐮鉤豎琴(hook harp)。鐮鉤豎琴的原理,與後來發展的半音器豎琴(lever harp)很相似,它是先將幾個特定的音調低半音,然後以左手操縱鐮鉤(hooks)而將音升高半音。
繼雙排弦與三排弦豎琴之後,在19世紀時出現了交叉弦豎琴(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交叉弦豎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邊,32根在右邊。德布西著名的「'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1904)」就是寫給這種豎琴的。但是這些豎琴,因為在彈奏上的困難與樂器本身的限制,現在幾乎都不使用了,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覽中出現。這個世紀,在愛爾蘭豎琴方面,John Egan也發明了半音器(levers)。藉由手來調整位於琴弦上端的半音器,可以改變琴弦長短,而得到所需要的調性;這就是現在還普遍使用的半音器豎琴。
踏板豎琴(pedal harp)的演變,可推至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有單一動作踏板豎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莫扎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第一次就是用這種豎琴演出。踏板豎琴就是用腳控制踏板來升高半音。單一動作的踏板,只有兩個凹槽(slu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動作一次,能演奏的調性仍然有限。到了19世紀初,Sebastien Erard發明了雙次動作踏板豎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因為有多加一個凹槽,踏板可以動作兩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彈奏三個半音。至此,豎琴發展為可以彈奏所有調性的樂器,而現今音樂會中所使用的音樂會用踏板豎琴(concert harp),就是從Erard豎琴慢慢改進而來。
目前世界上保有豎琴最原始風貌的地方,其實不在歐洲,而是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豎琴構造,仍舊保有當時西班牙移民時期的原貌,雖然不同地域會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曾經在墨西哥,看過他們的街頭藝人,抱著豎琴當場即興,彈幾個chords,然後念唱一段當時他想到的歌詞,這就很像中古世紀的吟遊詩人;還有在他們最具代表性的ensemble:Mariachi(有小提琴、曼陀林、小喇叭)中,豎琴也是原來必有的樂器(現在因為這樣的豎琴手已經減少,且豎琴這個樂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經濟負擔,只有大的Mariachi才用豎琴)。
⑻ 豎琴殘片出自兩河流域的
目前出土的古代兩河流域的豎琴,青石做成的琴架,妝飾著金箔做成的牛頭,做工精細,精妙絕倫。
豎琴起源於古波斯(伊朗),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
⑼ 世界上最古老的拔弦樂妻之一起源於古寺波是什麼詞語
豎琴,是一種大型彈弦樂器。
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起源於古波斯(伊朗)。
據埃及古圖記載,此種樂器出現於公元前三、四千年。當時的形狀猶如一個有弦之弓。
⑽ 豎琴是哪個國家的
豎琴:撥弦樂器。也是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成員。豎琴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在我國隋唐時期已有人演奏「豎箜篌」。現今通行者為1811年法國人愛拉所創制,有弦48根,另有七個踏板,能使各弦自由升高一或兩個半音,它共有六組半音域,交響樂隊中的豎琴是優美大型的撥弦樂器,在彈撥時可以演奏琶音、泛音及和弦。它的音色典雅柔和、優美流暢,在快節奏時又華麗輕盈,緩慢時嫻雅寧靜。由於她具有如此多採的藝術魅力,許多音樂大師們都把最優美的旋律獻給她。如亨德爾、莫扎特、格里埃爾、拉威爾都為她寫有協奏曲、獨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