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蕭規曹隨是褒義還是貶義
蕭規曹隨含貶義感情色彩,指因循守舊。
蕭規曹隨的字面意思是蕭何和曹參在西漢初期先後任丞相,蕭何創立了一套規章制度。他死後曹參繼任,完全照章行事。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
蕭規曹隨,讀音 xiāo guī cáo suí,主謂式結構成語;作謂語、定語、分句;出自漢·揚雄《解嘲》:「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意思是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 而張良下邑畫策是中國楚漢之爭中,續韓信的漢中對策後的又一重要對策。
(1)中國歷史問題請問蕭歸曹隨是什麼意擴展閱讀
蕭規曹隨近義詞:
1,固步自封,讀音是gù bù zì fēng,比喻守著老一套,不求進步。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昆蟲記》(普通的黃蜂):「結果,它們都由於固步自封,墨守成規而命喪黃泉。」
2,因循守舊,讀音是 yīn xún shǒu jiù,指的是沿襲舊規,不思革新,死守老一套,缺乏創新的精神。東漢·班固《漢書·循吏傳序》:「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意思是死守老的一套,沒有什麼改進的方法。
3,墨守成規,亦作「墨守成法」,讀音是mò shǒu chéng guī,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戰國時墨翟(即墨子)善於守城,世人謂之「墨守」。後以「墨守成規」指固執舊法,一成不變。
Ⅱ 歷史成語「蕭規曹隨」是對唐朝名臣執政的傳誦。對嗎
不是這樣的。歷史成語「蕭規曹隨」中的「蕭」指的是「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曹」指的是西漢的第二任丞相曹參。
它出自西漢初的一個典故: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他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之前的制度實行。這個成語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
原文出處:
1、 《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2、漢·揚雄《解嘲》:「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
Ⅲ 成語蕭規曹隨是什麼來歷呢
“蕭規曹隨”是指西漢第二任丞相曹參遵循第一任丞相蕭何制定的各項制度治理國家的故事,成語出自《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蕭何是興漢三傑之一,本是秦朝舊吏,才能出眾,本來可能到秦中央政府任職,秦末天下大亂後給劉邦經營後方,提供源源不斷的兵源與糧草是劉邦戰勝項羽奪得天下的大功臣,曹參則是劉邦手下戰功最多的將領之一,蕭何與曹參也都是漢高祖劉邦的故舊人士,奪取天下後,劉邦任命蕭何為第一任丞相,實施很多措施,恢復國力與民生,對漢朝的興旺有重大貢獻!
從社會發展的規律看,經濟、人文、科技總在不斷變化,國家的法規政策也需要根據社會環境來適當改革,實際上整個歷史發展就是個動態的改革過程,但是在國家平穩發展時期,政策的連續性是有利於國計民生的,頻頻的政策變化會讓人民無所適從,從這點上看,曹參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明確知道漢初最需要的是恢復民生,而蕭何的政策還在有效期內,又何必變化呢?所以看起來曹參沒有新政,似乎沒有大作為,其實能遵循有效的政策制度,放棄新官上任三把火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更有才能的做法,有時是更為難能可貴的,曹參之守舊是為國為民,因此他既有建國之戰功,又有無為而治的政績,留美名於青史!司馬遷寫史記,曹參的級別是《曹相國世家》,對曹參英勇善戰與清靜無為治國都進行了肯定與稱頌!
Ⅳ 蕭規曹隨歷史人物
蕭規曹隨說的是東漢時期的。蕭何和曹參。因為蕭何在當丞相的時候,他制定的規章制度非常的符合民意,所以在曹參接任他的時候就沒有更改它的規則。
Ⅳ 蕭規曹隨概括,留侯畫策是什麼典故,蕭規曹隨主要內容
制定法律,調和如一,曹參相國,遵法不過失,清凈無為策,人安寧統一。
Ⅵ 蕭規曹隨是怎樣的典故
我們的能力不如前人的時候,不妨就按照前人的方式去做。
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國蕭何病重。漢惠帝親自去探望他,還問他將來誰來接替他合適。
古代風景畫蕭何不願意表示意見,只說:「誰還能像陛下那樣了解臣下呢?」
漢惠帝問他:「你看曹參怎麼樣?」
蕭何和曹參早年都是沛縣的官吏,跟隨漢高祖一起起兵。兩個人本來關系很好,後來曹參立了不少戰功,可是他的地位比不上蕭何。兩個人就不那麼和好了。但是蕭何知道曹參是個治國的人才,所以漢惠帝一提到他,他也表示贊成,說:「陛下的主意錯不了。有曹參接替,我死了也安心了。」
曹參本來是個將軍,漢高祖封庶長子劉肥做齊王的時候,叫曹參做齊相。那時候,天下剛安定下來,曹參到了齊國,召集當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問他們應該怎樣治理百姓。這些人說了一些意見,但是各有各的說法,不知聽哪個才好。
後來,曹參打聽到當地有一個很有名望的隱士,叫蓋公。曹參把他請了來,向他請教。這個蓋公是相信黃老學說的,主張治理天下的人應該清靜無為,讓老百姓過安逸的生活。
曹參依了蓋公的話,盡可能不多去打擾百姓。他做了九年齊相,齊國所屬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較安定。
蕭何一死,漢惠帝馬上命令曹參進長安,接替做相國。曹參還是用蓋公清靜無為的辦法,一切按照蕭何已經規定的章程辦事,什麼也不變動。
有些大臣看曹參這種無所作為的樣子,有點著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幫他出點主意。但是他們一到曹參家裡,曹參就請他們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總是把話岔開,弄得別人沒法開口。最後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麼也沒有說。
漢惠帝看到曹相國這副樣子,認為他是倚老賣老,瞧不起他,心裡挺不踏實。
曹參的兒子曹窋,在皇宮里侍候惠帝。惠帝囑咐他說:「你回家的時候,找個機會問問你父親:高祖歸了天,皇上那麼年輕,國家大事全靠相國來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這么下去,怎麼能夠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親怎麼說。」
曹窋趁假期回家去的時候,就照惠帝的話一五一十跟曹參說了。
曹參一聽,就上火了,他罵著說:「你這種毛孩子懂得個什麼,國家大事也輪到你來啰嗦?」說著,竟叫僕人拿板子來,把曹窋打了一頓。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責打,非常委屈。回到宮中向漢惠帝訴說了經過。
漢惠帝也感到很不高興。
第二天,曹參上朝的時候,惠帝就對他說:「曹窋跟你說的話,是我叫他說的,你打他干什麼?」
曹參向惠帝請了罪,接著說:「請問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個更英明?」
漢惠帝說:「那還用說,我怎麼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參說:「我跟蕭相國比較,哪一個能幹?」
漢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說:「好像不如蕭相國。」
曹參說:「陛下說的話都對。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蕭相國。高皇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又給我們制定了一套規章。我們只要按照他們的規定照著辦,不要失職就是了。」
漢惠帝這才有點明白過來。
曹參用他的黃老學說,做了三年相國。由於那時候正在長期戰爭的動亂之後,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辦法沒有給百姓增加更多的負擔。因此,當時有人編了歌謠稱贊蕭何和曹參。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蕭規曹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