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大提琴的歷史起源是什麼

大提琴的歷史起源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6 10:26:17

Ⅰ 大提琴是誰發明的

一般情況下,一種樂器很難說是誰發明的,都是隨著歷史的推進一點一點演化改進而來的,具體請看下面的講解: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 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適合扮演各種角色: 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奏中堅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絀。
http://ke..com/view/5989.htm#3

Ⅱ 大提琴起源於哪裡,又是怎樣聞名於世

大提琴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在管弦樂曲中大提琴聲部經常演奏旋律性很強的樂句,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它也是非常為人們所喜愛的獨奏樂器。

結構組成
類似小提琴,但琴身大很多,標准高約48英寸,琴弓稍粗且短,定弦比中提琴低八度。
使用材質:
琴身:木製結構,以槭木和雲杉為原材料配合製造的音色最佳;
琴弦:金屬絲;
琴弓:馬尾。

發展歷史

大提琴是由古代歐洲的膝琴(Viola de gamba)演變而來的,自16世紀以來即流行於世。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樂器的大小一直未能固定下來,經過許多年的實踐與改革才算告一段落。

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其它弦樂器家族成員一樣,都有四根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樂譜通常用低音譜表,在較高音區有時用中音譜表。大提琴的第一根a弦發音華麗有力,富於歌唱性,第二根d弦,音色較朦朧,第三、四弦(G、C)低沉響亮,能夠承受樂隊的非常沉重的音響。它的發音原理雖然與中、小提琴相同,但其手指的把位在低音區與小提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高音區時能用拇指把位演奏。至於演奏技巧,由於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與琴弦長短等方面與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它的奏法與中、小提琴不同,是夾在兩腿之間演奏。演奏時,演奏家將琴身輕輕夾於兩膝間,底部以一根可調整高度的金屬棒支撐。演奏方式則計有用弓毛拉弦、手指撥弦和用弓桿敲弦。

大提琴樂曲

自17世紀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里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創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以來,已有不少作曲家專門為大提琴創作樂曲。如18世紀的維瓦爾第、塔爾蒂尼和萊奧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協奏曲而為大提琴寫了不少協奏曲;後來在英國、奧地利與法國等地也相繼出現了義大利風格的大提琴協奏曲及其他樂曲。至於18、19世紀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作曲大師們,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也都大量寫作了大提琴獨奏曲、協奏曲和有大提琴聲部的室內樂,使這一樂器的性能與技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博克尼尼協奏曲、海頓的D大調與C大調協奏曲、勃拉姆斯為小提琴與大提琴譜寫的a小調協奏曲、舒曼的協奏曲、德沃夏克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聖·桑的協奏曲等等。其他如拉洛、埃爾加、柯達伊、興德米特等近、現代作曲家亦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大提琴樂曲,深受人們的喜愛。

應用譜號:低音譜號或中音譜號、次中音譜號。

結構組成:類似小提琴,但琴身大很多,琴弓稍粗且短,定弦比中提琴低八度。使用材質:琴身:木製結構,以槭木和雲杉為原材料配合製造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屬絲;琴弓:馬尾。

樂器特色:屬提琴族樂器里的下中音樂器,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的 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適合扮演各種角色: 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奏中堅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絀。

大提琴常用的幾種規則,以及琴體尺寸
大提琴可分為4/4 7/8 3/4 1/2 1/4 1/8幾種規格。4/4是成人用琴,7/8是為身材矮小的成年人製作的女裝琴,3/4以下即為兒童琴,很少有比1/8更小的兒童大提琴。

至今流傳下來的義大利各流派的大提琴尺寸也有很大差異,就是斯特拉地瓦利的大提琴也有好幾個不同尺寸.以下是現在的制琴師通常採用的大提琴的規格和尺寸:

大提琴: 4/4 7/8 3/4 1/2 1/4 1/8

琴身長:755mm 735mm 690mm 650mm 580mm 530mmm

Ⅲ 說明文:大提琴

大提琴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屬提琴族樂器里的下中音樂器,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有"音樂貴婦"之稱。它也是非常為人們所喜愛的獨奏樂器。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適合扮演各種角色: 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奏中堅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絀。

大提琴琴長約為小提琴的兩倍,全長約120公分,琴弓稍粗且短,定弦比中提琴低八度。琴身木製結構,以槭木和雲杉為原材料配合製造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屬絲;琴弓馬尾。

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其它弦樂器家族成員一樣,都有四根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樂譜通常用低音譜表,在較高音區有時用中音譜表,有時也用高音譜表。大提琴的第一根a弦發音華麗有力,富於歌唱性,第二根d弦,音色較朦朧,第三、四弦(G、C)低沉響亮,能夠承受樂隊的非常沉重的音響。

它的發音原理雖然與中、小提琴相同,但其手指的把位在低音區與小提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高音區時能用拇指把位演奏。至於演奏技巧,由於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與琴弦長短等方面與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它的奏法與中、小提琴不同,是夾在兩腿之間演奏。演奏時,演奏家將琴身輕輕夾於兩膝間,底部以一根可調整高度的金屬棒支撐。演奏方式則既有用弓毛拉弦、手指撥弦和用弓桿敲弦。

一把製作精良的好提琴的壽命可以很長。可以通過適當的清潔、裂紋觀測和對一般調整的目測檢查來保護樂器。

來源:網路。

Ⅳ 大提琴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大提琴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適合扮演各種角色: 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奏中堅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絀。
應該沒有具體國家,是人民智慧凝聚成的

Ⅳ 關於大提琴的發展史

大提琴是西洋三大獨奏樂器之一,它如人聲的音色,一直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起源與發展

大提琴的祖先,是一種被稱為「viola dagamba」的樂器(即古大提琴),這種古老的樂器共有六條弦,又稱「腿上提琴」。大提琴的原文為「violoncello」,是指大型的提琴之意。今天的「cello」,體積大概是小提琴的2倍,琴弓短而重,琴弦比中提琴低八度音。

因為是大型樂器,所以不象小提琴、中提琴夾在肩膀上,而是著地靠在左肩上演奏,也由於體積的關系,橋的弧度比較大,弦和弦之間的距離較遠,右手無法象小提琴一樣快速的移動到其它音,但左手可以不用拇指支住樂器,必要時可使用所有指頭按弦,產生一般小提琴和中提琴所發不出來的聲音。

古大提琴的音色十分柔和,有朦朧之美。但到了十七世紀,由於廣場演奏的機會增加,音量要求增大,故有必要將古大提琴加以改良。經過一段時日的嘗試和研究,終於產生一種最完美的樂器---大提琴。其改良成就在於音色柔和有張力,優雅富魅力,體積大小適於合奏或行進間的演奏。而在發展過程中,更有巴哈為首的作曲家,給予高評價的肯定,並作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名曲,使大提琴能在十八世紀取代當時仍頗受喜愛的古大提琴,成為該型樂器的主流。此後,幾乎每個作曲家都把大提琴列入演出目錄中,提琴的技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在弦樂器中,除了小提琴,大提琴是擔任獨奏最多的樂器。

構造與詮釋技巧

在外部構造方面,琴身之上,稱為琴頸。琴頸部分包括了卷弦箱、中空的結構,由面板,背板和側板組成。面板上左右對稱的f字型音孔,主要功能是把面板與背板共鳴所產生在箱內的空氣加以振動,通往外界。琴弦和琴橋對音質的影響很大,琴弦的質料,琴橋的形狀與材質以及它在面板上的位置,是關鍵要素。因為琴弦的振動是透過琴橋傳至面板,而引起共鳴的。腳棒是用來支持樂器的,可隨演奏者所需的高度調整高低,使其更加放鬆,並增加大拇指高把位的音準。由於這個設計,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內部結構有音柱與低音梁,它們對於音響的關系十分重大,唯有正確的取材和位置,才能使提琴發出充實的音色來。

大提琴是一種以弓擦弦來發音的弦樂器,因此弓佔有重要地位,大提琴獨特的音質與音色及它所要表達的情感,不能沒有弓。東方人很早就知道以馬尾作弓毛,塗上松香幫助它在樂器上摩擦,發出美妙的聲音。然而,十一世紀之前,西歐等國幾乎沒有琴弓傳世。據說琴弓是源於中國的胡弓,經由絲路傳入阿拉伯,再傳進歐洲的。

名家與名曲

大提琴的名家中,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是很重要的人物。大提琴在他手中,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並奠定了它與鋼琴、小提琴同等的獨奏地位。因此他被認為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演奏家。其中,巴哈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便是由於他的發現和演奏而受到世人的重視。

大提琴的名曲,就舉德沃夏克(A.Dvorak)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為例,它和海頓、舒曼的協奏曲並列為大提琴三大協奏曲名作。它的格局大,技巧華麗,充分發揮了大提琴悠然的歌謠音樂能耐。它以波西米亞與美國黑人音樂的民族色彩為素材,並將它們融會貫通,有新世界交響曲的氣勢。

大提琴有廣潤的音域,能奏出比中提琴低沉的聲音也能有動人心弦的高音,它雖沒有小提琴高亢亮麗的音色,但音質柔和有磁性,正好擔任管弦樂團中低音部分。它位於指揮右側,由於演奏姿勢特殊,很容易辨認出來。大提琴之所以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在於它富有張力的高音,深沉的低音。尤其在表達內心情感上,易觸動人的內心深處,因此這也是其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和受歡迎的原因。

大提琴猶如一位美女,但並不隨時光流逝而衰老,相反,她卻日益年輕、苗條、柔軟、優美而雅緻。」帕布魯·卡薩爾斯曾這樣說過。
大提琴(Violoncello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它是15世紀一種叫做「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的樂器演變而來。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e,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它屬提琴家族樂器里的下中音或低音樂器,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

音樂家已把大提琴的技巧提升到很高的境界,在弦樂器中,除了小提琴外,大提琴是擔任獨奏最多的樂器。四根琴弦A、D、G、C按五度排列,它主要用低音譜號記譜,在演奏高音區時,亦可用中音譜號或高音譜號記譜。

大提琴可自如演奏音階及伴音階,並能自如地演奏各種音程跳動和裝飾音,在一根弦上,可拉奏滑音。在速度不太快時,可演奏雙音,較容易演奏的雙音有:八度、純四度、增四度、純五度;可以演奏的雙音有:大、小六度;在速度慢時可以奏出的雙音有:大、小三度,但有困難;其它音程的雙音很少使用(或無法奏出)。在速度不快(並盡量運用空弦)的情況下,大提琴可演奏三音和四音組成的和弦。

由於是大型樂器,所以大提琴不像小提琴、中提琴一樣夾在肩上,而是著地靠在左肩上演奏,也因為體積的關系,橋(Bridge)的弧度較大且弦與弦間的距離較遠,右手無法像小提琴那樣快速地移動到其它的音。但左手就可以不必用拇指支住樂器,必要時,可使用包括拇指在內的所有指頭來按弦,因此能產生小提琴和中提琴所發不出來的音響效果。

音響富有人聲美,表現力很豐富。作為獨奏、重奏或齊奏樂器,可演奏各種寬廣、抒情的旋律,亦可以演奏各種技巧性較高的華彩樂段;作為合奏樂器,可以演奏和聲的內聲部或低音聲部;經常與低音提琴作八度或同度重復,有很好的效果;音響能很好地與其它樂器相融合。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也是中低音聲部的主體,擁有廣潤的音域,能奏出比中提琴更低沉的聲音也可以發出非常光輝優美的高音,它不似小提琴的輕快,但音質柔和,正好擔任管弦樂中低沉的音域。適合扮演各種角色,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的演奏起到節奏中間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拙。

大提琴是中低音樂器的代表,它沉重、委婉、傷感……當時光在大提琴的弦上流逝,大師們則以各種方式捕捉剎那、感受永恆。

Ⅵ 大提琴發源地在哪裡

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於多年前的埃及樂器「里拉」(Lyre)。15世紀,義大利人對其進行了改革.並用馬尾製成弓子拉奏.定名為Violin,即小 提琴。人們在1550年的一幅壁畫中畫找到了一把有三根弦的小提琴.這是至今能見到的最早的小提琴樣子。一直到17世紀.義大利克雷莫納的製作大師阿瑪蒂 才將小提琴定型為今天人們使用的形狀、尺寸.並使用四根琴弦。
從16世紀到18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地瓦利和瓜內利四位傑出名匠。18 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的小提琴製造業都是仿照義大利這些小提琴製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製作小提琴的。近百年來,小提琴的結構也沒什麼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 講,義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而瑪基尼、阿瑪蒂、斯特拉地瓦利、瓜內利當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寶、曠世傑作。

Ⅶ 大,中,小提琴的音色各有什麼特點

小提琴的音色特點是聲音優美,接近人聲,音域寬廣,表現力強。

中提琴的音色特點是音色比小提琴更厚實、溫暖而豐滿.

大提琴的音色特點是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有"音樂貴婦"之稱。

(7)大提琴的歷史起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樂器保養

1、樂器不要擺放在太靠近散熱器的地方,或放進受日曬的汽車里,這樣可以避免對樂器造成大的傷害。

2、演奏家只要做到每日擦拭掉樂器上的松香和汗水就可以了,而難度大的清潔應交給經驗豐富的制琴師來完成。

3、小提琴、中提琴或大提琴的主人可以通過適當的清潔、裂紋觀測和對一般調整的目測檢查來保護樂器。正確安裝弦軸可以減少對弦軸原木的磨損,細心的主人會定時檢查琴馬、拉弦板、尾枕和指板。不過,也許最重要的就是請教技藝精湛的制琴師。

Ⅷ 大提琴的國家是什麼

大提琴起源於義大利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現在大提琴是屬於世界的樂器!

Ⅸ 大提琴的基本知識

大提琴,為西洋樂器,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屬提琴族樂器里的下中音樂器。大提琴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有"音樂貴婦"之稱。

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其它弦樂器家族成員一樣,都有四根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樂譜通常用低音譜表,在較高音區有時用中音譜表,有時也用高音譜表。

大提琴的第一根a弦發音華麗有力,富於歌唱性,第二根d弦,音色較朦朧,第三、四弦(G、C)低沉響亮,能夠承受樂隊的非常沉重的音響。它的發音原理雖然與中、小提琴相同,但其手指的把位在低音區與小提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高音區時能用拇指把位演奏。

至於演奏技巧,由於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與琴弦長短等方面與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它的奏法與中、小提琴不同,是夾在兩腿之間演奏。演奏時,演奏家將琴身輕輕夾於兩膝間,底部以一根可調整高度的金屬棒支撐。演奏方式則既有用弓毛拉弦、手指撥弦和用弓桿敲弦。

(9)大提琴的歷史起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最早出現於約1660年。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自17世紀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里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創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以來,已有不少作曲家專門為大提琴創作樂曲,如18世紀的維瓦爾第、塔爾蒂尼和萊奧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協奏曲而為大提琴寫了不少協奏曲。

後來在英國、奧地利與法國等地也相繼出現了義大利風格的大提琴協奏曲及其他樂曲。至於18、19世紀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作曲大師們,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也都大量寫作了大提琴獨奏曲、協奏曲和有大提琴聲部的室內樂,使這一樂器的性能與技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博凱里尼協奏曲、六首奏鳴曲。

Ⅹ 大提琴是中國的民族樂器嗎

大提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是一種叫作「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Viola de gamba)的15世紀的樂器演變而來。維奧爾琴的體積不像大提琴那麼大,弧形也不那麼明顯,但演奏時可以夾在兩膝之間,像大提琴那樣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o,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適合扮演各種角色: 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起到節奏中堅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的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絀。[編輯本段]演奏方法大提琴和小提琴或其它弦樂器家族成員一樣,都有四根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音高比中提琴低八度(C—G—d—a),樂譜通常用低音譜表,在較高音區有時用中音譜表。大提琴的第一根a弦發音華麗有力,富於歌唱性,第二根d弦,音色較朦朧,第三、四弦(G、C)低沉響亮,能夠承受樂隊的非常沉重的音響。它的發音原理雖然與中、小提琴相同,但其手指的把位在低音區與小提琴迥然不同,尤其是在高音區時能用拇指把位演奏。至於演奏技巧,由於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與琴弦長短等方面與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它的奏法與中、小提琴不同,是夾在兩腿之間演奏。演奏時,演奏家將琴身輕輕夾於兩膝間,底部以一根可調整高度的金屬棒支撐。演奏方式則計有用弓毛拉弦、手指撥弦和用弓桿敲弦。[編輯本段]大提琴樂曲自17世紀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里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創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以來,已有不少作曲家專門為大提琴創作樂曲。如18世紀的維瓦爾第、塔爾蒂尼和萊奧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協奏曲而為大提琴寫了不少協奏曲;後來在英國、奧地利與法國等地也相繼出現了義大利風格的大提琴協奏曲及其他樂曲。至於18、19世紀的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作曲大師們,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也都大量寫作了大提琴獨奏曲、協奏曲和有大提琴聲部的室內樂,使這一樂器的性能與技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博凱里尼協奏曲、六首奏鳴曲。海頓的D大調與C大調協奏曲、勃拉姆斯為小提琴與大提琴譜寫的a小調協奏曲、舒曼的協奏曲、德沃夏克的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聖·桑的協奏曲等等。其他如拉洛、埃爾加、柯達伊、興德米特等近、現代作曲家亦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大提琴樂曲,深受人們的喜愛。[編輯本段]著名演奏家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馬雷夏爾(Maurice Marechal,1892~1964)法國最優秀的大提琴家。演奏瀟灑,音色纖細透明。馬伊納爾迪(Enrico Mainanll,1897~1976)義大利大提琴家。演奏以優美纖細的音色和典雅的風格為特徵。擅長演奏巴赫的作品。 瓦列芙斯卡(Christine Walevska,直944~)美國大提琴家。演奏技巧完美,具有豐富的內涵。卡薩多(Gaspar Cassado,1897~1966)西班牙大提琴家。演奏舒展大方,充滿高亢的情緒和詩一般的韻味。卡薩爾斯(Pablo Casals,1876~1973)西班牙大提琴家。一生主要從事演奏活動。讓德隆(Maurice Gendron,1920~)法國大提琴家。演奏瀟灑輝煌,自然流暢。皮雅蒂戈爾斯基(Gregor Piatigorsky,1903~1976)美國大提琴家。演奏細膩精緻,具有較強的抒情性。西尼格羅(Antonio Janigro,1918~)義大利大提琴家、指揮家。演奏明快流利,格調高雅而富於抒情性,以演奏巴羅克時代作品為主。托特里埃(Paul Tortelier,1914~)法國大提琴家、指揮家。以獨奏與室內樂重奏著稱,演奏曲目甚廣,擅長於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和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演奏技巧卓越,富有氣魄和感染力。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1945~1987)英國女大提琴家。演奏不拘細節,灑脫奔放。沙夫蘭(Daniil Shafran,1923~)前蘇聯大提琴家。演奏洗練、優美、富有抒情性,被稱為「大提琴詩人」。納瓦爾(Andre Navarre,1911~)法國大提琴家。擅長演奏古典作品,演奏輕快流暢,富於歌唱性。帕爾姆(Siegfried Palm,1927~)德國大提琴家。演奏柔和優美,富有韻味,豐富了大提琴的表現力。羅斯(Leonard Rose,1918~)美國女大提琴家。演奏技巧扎實,音色優美。佩雷尼(Perenyi Midios,1948~)匈牙利大提琴家。演奏技巧穩定,音色優美,反對炫耀技巧,注重表現作品的內涵。澤爾海姆(Friedrich—JurgenSellheim,1948~)德國大提琴家。與其兄組成的二重奏聞名國內外。演奏技巧完美,音色純凈。哈勒爾(Lynn Harrel,1943~)美國大提琴家,演奏表情細膩,高音區音準准確。薩德羅(Milos Sadlo,1912~)捷克大提琴家。演奏質朴穩健,有內在的熱情和韻味。斯塔凱爾(Starker Janos,1924~)匈牙利大提琴家。演奏技巧完美,穩健沉著而富有個性,善於掌握作品特點。奧涅格·亨利(Henri Honegger,1904~)瑞士大提琴家。演奏摒棄追求現代技巧的時尚,注重情感的塑造和刻畫。 富尼埃(Pierre Fournier,1906~1986)法國大提琴家。演奏曲目廣泛,尤以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著稱。演奏以明朗而細膩為特色,反對炫耀技巧,具有濃郁的法蘭西風格馬友友(Yo-Yo Ma,1955~)華裔美國籍大提琴演奏家。演奏范圍非常廣泛,新老並收,多次獲得格萊美獎。[編輯本段]大提琴保養●大提琴 一把製作精良的好提琴的壽命可以很長。令人嘆為觀止的是,16世紀早期義大利克雷莫納的提琴製作大師們的一些傑作雖然構造相對脆弱,但至今仍然被專業的音樂家用來演奏。一把樂器的使用壽命和性能狀態當然與樂器主人對樂器的保養密切相關,空氣的變化和其它各種危險(如震動和沖擊)等關鍵因素也不斷威脅著樂器的性能。小提琴、中提琴或大提琴的主人可以通過適當的清潔、裂紋觀測和對一般調整的目測檢查來保護樂器。正確安裝弦軸可以減少對弦軸原木的磨損,細心的主人會定時檢查琴馬、拉弦板、尾枕和指板。不過,也許最重要的就是請教技藝精湛的制琴師。 ●空氣 潮濕和乾燥對弦樂器的影響巨大。在埃及,考古探索發掘出3000多年前的古木製品仍然還有吸濕反應,能從周圍空氣中吸收和排出水分。木材喜歡潮氣,木製細胞核的水份量會趨於不斷變化,以適應周圍空氣。當空氣乾燥時,木材萎縮進而可能受到內部張力的損害。當空氣長時間潮濕時,卻有可能導致發霉和木質纖維腐爛。普遍認為,適合保存木製品的理想相對濕度水平是55%。在30%的相對濕度下,經過一定時段後很可能引起提琴開裂。當然,小提琴的理想空氣環境就是製作該提琴的環境,但實際上,不可能使它完全適應新環境。樂器不要擺放在太靠近散熱器的地方,或放進受日曬的汽車里,這樣可以避免對樂器造成大的傷害。避免濕度和溫度的驟變,應將樂器存放在相對濕度在45-55%之間的室內。在冬天,當中央暖氣系統使建築物內的空氣完全乾燥且偶爾的嚴寒使空氣濕氣凝固時,木材就開始收縮。如果提琴樂器的琴腹和背板膠合得太緊,在其與側板接合處無法分開,就會產生裂紋。要知道,修理一條裂開的接縫比給一條裂紋重新上膠要簡單得多。在夏天,當濕氣過重時,木材由於吸收水分開始膨脹,從而削弱了材料的結構,降低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中心部分――相對較薄的琴腹對綳緊的琴弦產生的巨大的力的抵抗力。這些作用於琴腹的應力的組合以及木材不斷變化的抵抗力,在夏天會導致琴馬增高和指板降低,在冬天則剛好相反。夏天濕氣的另一個危害是使琴頸扭曲變形。在潮濕環境下,不同密度的烏木指板和楓木琴頸也會產生不同的膨脹,從而開始出現扭曲。另外,在冬天樂器增添水分要比在夏天排除水分來得容易。琴馬的作用是支撐琴弦和傳遞振動。依靠琴馬的切割、成型以及其材質,可以調節出各種撓性/硬度,這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聲音的音色,和對琴弓的抵抗力。所以,經驗豐富的制琴師的專長就是對琴馬進行精確的調整。 製作琴馬形狀時,要使其面對拉弦板的一面絕對平直,而面對指板的一面則應是拱形的。事實上,琴馬的平坦面應該和琴腹相互垂直,這就是為什麼看上去琴馬向拉弦板一側傾斜的原因,如圖所示。這一點具有結構和功能意義,因為在不斷調節琴弦的過程中,琴馬撓曲逐漸趨向於朝向指板的方向。而且,琴弦不得嵌入琴馬頂端太深,這樣會壓抑琴弦的發聲,所以,在e-弦下墊上一塊羊皮紙是很好的做法,也不會減弱琴弦的發音。●清潔 保護弦樂器表面不受松香、污垢和灰塵的侵蝕是很重要的。松香是微酸性的,長期殘留在表面會影響和腐蝕面漆。在極端情況下,當松香和污垢堆積到一定程度時,會抑制琴腹的振動自由,附著在琴弦上也會影響琴弦的振動。演奏家只要做到每日擦拭掉樂器上的松香和汗水就可以了,而難度大的清潔應交給經驗豐富的制琴師來完成。請不要使用商業用的'去污劑'來清潔樂器,它們往往含有溶劑和研磨劑,可能損壞樂器。在很大程度上,古典面漆最好的例子就是沒有經常打磨,這真正是出於保存考慮的。 ●開裂 木材的開裂主要有兩種方式:平行於木紋的裂縫或裂紋,和垂直於木紋的開裂。這些裂口或裂縫可能是由於震動和沖擊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空氣缺少水分導致木材收縮而引起的。二者中,垂直開裂出現的情況較少,往往發生在樂器製作之前的風干過程中,這是因為板材在開始收縮的時候其變化是沿著木紋環狀方向的(如圖所示)。裂紋則更是普遍的一個難題了。當裂紋形成或開裂時,切記不得去觸碰它,因為即使干凈的手指上都有油脂和汗液,它們很容易進入裂紋,上膠時就不能形成強大的粘合力,而且,在修理後這些裂紋會更加顯眼。一旦裂紋嚴重影響樂器的結構時(如,裂紋靠近音柱、低音梁或ff孔),應立刻將琴弦放鬆。新的裂紋(如靠近ff孔的小裂紋)可以在外側修復,當大部分情況下都必須拆開樂器,從內側對裂紋進行修補。裂紋修補可以採用:1.釘子或菱形小木塊沿裂紋膠合在內表面上;2. 補片鑲入原板材內部;3. 各種布料和羊皮紙補片。使用羊皮紙和其它皮質補片時要十分小心,避免引起板材的變形,因為皮在乾燥時會劇烈收縮。根據幾個世紀的經驗,做這樣的修補並不會對樂器的音質產生不利的影響。 ●指板 傳統上,指板採用的是烏木,在巴洛克時期也曾經採用更軟的木材膠上烏木。由於生態的變化,過些年後如果重新採用這種做法也不為怪。烏木的抗磨損性能極好,並且沒有磨光情況下也有很光澤的表面。雖然它的首要作用是提供一個可以按住琴弦的表面,但由於其重量和形狀,它對於整把樂器的的振動也有很大影響。指板伸入琴身的一端因其自身的共振性也能強烈振動,從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樂器主體的共鳴。當安裝一個新的指板時,如果您特別希望保持聲音不變,那麼一個很好的做法就是,留心觀察指板振動時的音調。指板橫向的曲線或多或少遵循了琴馬的曲率(琴馬曲線經常都有經過輕微修改),而縱向挖成凹形則可以避免琴弦發出嗡嗡聲,因為一根振動的琴弦,尤其是比較厚重的琴弦,它的形狀如左圖所示。如果指板出現松動,即使沒有脫落,也要立即放鬆琴弦的張力,以避免琴頸的扭曲和變形,因為沒有指板的琴頸是十分脆弱的。 ●弦軸 弦軸用於拉緊琴弦以達到正確的音高,同時可以通過它們的圓錐外形進行調節。弦軸安裝孔可以用一把專門的鉸刀進行精確鑽孔,而用一把弦軸刮刀修整弦軸。弦軸沒有安裝好是件很麻煩的事,而且必須由專業的人員來調整。持續使用會使弦軸和/或弦軸孔磨損,這樣不斷的磨損也會使弦軸孔漸漸變大。重新調整有三種方法:1)輕輕地為弦軸孔重新鑽孔,然後安上一大一些的弦軸;2)當弦軸孔磨損並不太嚴重時,對弦軸柄進行輕微整形就可以了;3)為弦軸孔安上新的木襯套。 如果在弦軸頭和弦軸箱之間沒有足夠的弦軸柄(小提琴為10-12毫米),安裝新的弦軸和/或木襯套可能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注意避免使用復合材料和其它材料,如研磨性質的白堊,它們由於過早磨損會縮短弦軸和弦軸孔的使用壽命。而在弦軸上纏繞太多琴弦也很危險,有時,過多的琴弦會在弦軸下楔入弦軸箱基底,造成弦軸箱背部裂紋。●尾枕/弦枕 尾枕可以防止弦尾繩扎入琴腹柔軟的木材橫切面,但它高出琴腹的高度能改變琴弦對於琴馬的角度。有時尾枕只伸入琴腹板材厚度的一半,有時則與端部木塊齊平,有時卻要嵌入下部側板。這只是不同製作風格的特質,並非真正出於實際考慮的結果。尾枕在其凹口內不能太緊。琴腹會隨著時間慢慢收縮,而尾枕就很容易變緊,因為尾枕並不收縮,因而會引起琴腹垂直於尾枕端部的令人討厭的裂紋。一旦尾枕過緊,制琴師必須將其取下,並削短。 弦枕的形狀應能夠使琴弦之間的距離適當,而且使琴弦高出指板一個合適的高度。弦枕要製作得圓潤且無惱人的突出處,這樣演奏樂器時就十分舒適,感覺上要良好許多。另外,同樣重要的是,其凹槽的製作要能使琴弦容易在弦枕上滑動,才不會使琴弦發出嗡嗡聲。石墨是弦枕凹槽的首選潤滑劑,因為它是黑色的,似乎能很很適合於烏木。 ●調整 要想使一件樂器能夠最有效地展現它的音質,樂器的調整是十分關鍵的。'調整'一詞意味著有多種變化,包括:高度,或面板表面至指板假設延長後的平面的距離,這個高度決定了琴弦與琴馬之間的角度,進而影響琴弦施加在樂器面板上的力。還有琴弦至指板的距離,它影響著琴弦的演奏性能和抵抗力。其它調整方麵包括:尾枕和弦枕的形狀和高度、琴弦之間的距離和琴弦的選擇等。對樂器的聲音和演奏性能具有直接和重大影響的調整方面是:琴馬的切割、音柱的位置緊固和安裝、琴弦高出指板的高度以及琴弦的選擇和/或狀態。 ●拉弦板 拉弦板的唯一作用就是在至琴馬一定距離的位置系住琴弦,但它還具有自然固有的振動性(敲擊拉弦板並按住琴弦時便可以聽得很清楚)。拉弦板至琴馬的距離、拉弦板的質量以及弦尾繩的長度都會影響和調節振動的頻率,從而改變拉弦板從提琴琴身某種振動模式中吸收能量的程度。弦尾繩曾經採用羊腸製作, 現在也經常這么做,但是,由於羊腸的濕度經常變化導致不方便,所以採用合成材料來代替,這樣一般可以使樂器音調一致

閱讀全文

與大提琴的歷史起源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