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書的演變歷史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
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無論古今中外,對於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手工精製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的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
大體來說,史歷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藉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
② 書籍的發展史
書籍的歷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2、簡策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3、帛書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秋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出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4、卷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軸。公元10世紀,中國出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卷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③ 1.圖書的演變歷史:()→()→()→()。A電腦(電子書B紙質書C甲骨文D竹簡
CDBA
④ 書的發展過程
1、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2、簡策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
3、帛書
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4、卷軸
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
5、活字印刷術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產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
6、平版印刷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了紙的生產,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台印刷機的出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產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7、口袋書
指開本小於小32開,印張大致不超過10個印張的書。口袋書的興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倫敦出版的企鵝叢書,這套叢書3年間銷售2500多萬冊,獲得巨大成功。
8、電子書
單純文字形式的書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要求,因此,CHM和HLP格式的電子書應運而生。
(4)圖書的演變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書籍代稱
1、青簡、韋編、青編
古代沒有紙時,把字寫在竹簡上,用皮繩把竹簡編綴起來,故稱書籍為青簡、韋編。韋就是用來編扎竹簡的皮繩。青編即青絲編,以青絲編結,用來記事,因而古代記事書籍常以青編代稱。
2、芸帙、芸編、芸簽
有了紙以後,人們為了防止蟲對書的咬噬,常在書里放芸香,後人便用芸帙、芸編、芸簽等代稱書籍。
3、縹緗、緗帙、緗縹、縹帙
縹是青白色絲織物,緗是淺黃色的絲織物,古人常用這兩種絲織物作書籍的封皮、封套,縹緗等遂成為古代書籍的代稱。
4、墳典、墳籍
傳說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墳五典、九丘八索。墳典是三墳五典的簡稱,三墳五典、九丘八索有時用來泛指古代典籍,而墳典、墳籍則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稱。
5、二酉
代指豐富的藏書。相傳小酉山石穴中藏書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後則用以代指豐富的藏書。
⑤ 書的形成和發展歷程急
1、書的形成:
人類社會生活需要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在文字未產生之前,人們主要靠語言相互溝通。但語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而古人便採用結繩、刻木以及簡單的圖形符號等方法來幫助記憶。
但是,只有文字才能超越時空,准確記錄語言和表達思想。在殷代和西周早期(公元前十三世紀至前十世紀),人們將占卜卜辭、重要歷史事件等用文字記錄下來,形成了甲骨刻辭,青銅銘文,石鼓文字等,這些屬於檔案性質的文獻資料,我們稱之為初期書籍。
2、發展歷程: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
東漢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術,加以改進、推廣。東晉時,政府正式下令用紙寫書。紙的產生,導致了書籍製作材料的偉大變革,在中國的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北宋慶藩年間(1041-1048)布衣畢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書籍。這一發明,為快速印製書籍創造了條件,是印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畢升比德國谷騰堡使用相同原理印製的書籍早近四百年。
元代大德(1297-1307)年間,王楨又發明了木活字,明代還有銅活字出現。 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為西夏文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明弘治(1488-1505)年間的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印了《宋諸臣奏議》、《錦綉萬花谷》、《容齋隨 筆》等很多書籍。
清代由於政府的提倡,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發展。雍正朝排印了《古今圖書 集成》,共鑄銅字二十多萬個。乾隆時制定了《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並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活字印刷發展、普及的一個標志。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與運用,標志著中國書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信息時代。
(5)圖書的演變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從書籍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我們了解,書籍逐漸的發展到輕便、歷久,易於記載、復制文字和圖畫的材料上,通過不斷完善的技術方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流傳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闡述、貯存與傳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書籍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跨入20世紀,書籍已成為傳播知識、科學技術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除了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
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
⑥ 書的變化(從古至今)
最早的文字刻在骨片上,稱為甲骨文,或許還不能稱其為書。到了周朝,人們將文字刻或鑄在青銅器上,稱為金文或銘文,已經具備了書的雛形。之後便出現了比較普及的竹簡了,「冊」字也由此沿用。秦朝時,蒙恬發明了毛筆,以墨在帛書上寫字便開始流行。後來民間出現了最初的紙,但工藝繁雜,成本高,質量差,並沒有普及。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紙張得到大量使用,成本的書也開始出現,此時的書裝訂於右側,新文化運動時逐漸流行了左側裝訂,並演變為現今的書籍。
⑦ 書是怎樣演變的
1、甲骨的書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就出現了有關占卜吉凶的書。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記錄材料,把占卜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最早的圖書——甲骨的書。
2、石頭的書
由於刻石的興起,出現了拓印技術。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正面凹入,可先將一張薄紙用礬及白芨水浸泡,貼在刻石的表面;以軟刷將紙刷勻,再輕輕捶打,將紙嵌入銘文的筆畫之內,待紙干後,以細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將它在紙上均勻捶拓,將紙剝下來,便得到相同的復本。這一操作過程叫「拓」,用墨汁者稱墨拓,用紅顏料者謂朱拓,單張叫拓片,裝連起來叫拓本。
3、簡牘的書
在紙發明以前,簡牘是我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後世書籍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日,有關圖書的名詞術語、書寫格式及寫作方法,依然承襲了簡牘時期形成的傳統。
4、縑帛的書
竹簡雖然廉價,製作方便,但這種笨重的書籍攜帶不便,而且每簡容字有限,編簡成冊的長篇著作一旦散亂,則發生「錯簡」,再說簡牘的編連所用的絲帶、麻繩、皮帶易被磨斷,使閱讀帶來困難。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面幅寬闊,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寡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折疊或捲起,收藏容易,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的不足。
5、古代寫本書
隨著造紙術的不斷改進與提高,造紙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由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紙書的數量與紙張的優越性被人們所充分認識。到兩晉南北朝時,紙張已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寫本書取代了帛書。
6、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
我國古代的圖書,從簡策、卷軸到冊葉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於雕版印刷術,但活字印本書與寫本書,也大多與此相同。
⑧ 圖書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圖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至鉅,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對於圖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文字。這些文字是刻在烏龜殼和扁平的獸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這些文字,直到1899年才發現。
圖書的演變過程
那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榮的官員得了病。他懂得醫道,每次抓來的葯,都要親自看過,然後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龍骨」的葯上面,發現有許多好像文字的東西,他感到驚訝。於是把這家葯鋪里刻有這種文字的「龍骨」全買下來,憑著他對中國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詣,考證出這些「龍骨」是殷商時代遺留下來的烏龜殼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時使用的文字。在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記載了殷代的祭祀、戰爭、農業、牧業、手工業、氣象、政權組織,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況。後來人們把這種文字叫做甲骨文,這些「龍骨」可以說是書籍的雛形。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起先,人們把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這些木片或竹片叫簡或牘。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樣長度和寬度的細條(一般5寸至2尺長),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筆寫,每片可以寫8到14個字。有的把簡牘用麻繩、絲繩或者皮條串編起來,叫做「冊」,也寫作「策」。這個「冊」字,像在幾片竹簡中間穿上繩索的樣子。傳說孔子因為勤奮讀書,竟把這種穿冊的皮條翻斷了多次。
這種笨重的書使用起來當然是極不方便的。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簡牘文書有120斤重。西漢的時候,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簡。
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這種書叫做帛書。它可以捲起來,一部書就是一卷或幾卷綢子,用木棒做軸,所以也叫它卷軸。後來,「卷」成了書的量詞。人們常說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就是從這里來的。這種書比竹簡輕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採用。
紙的發明,為書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東漢有個叫蔡倫的,改進了西漢時候的造紙技術,於是出現了用紙抄寫的書。這種書也是一卷一卷的,輕巧適用,成本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寫紙書很費事,後來又發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幾百部到幾千部的書。現在保存下來的最早的雕版書籍,是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剛經》,藏於英國博物館。
雕版印刷質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書版要幾年,而且一部書要刻許多塊板,佔用大量房舍存放,發現了錯誤也不好改。宋朝慶歷年間,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用粘性膠泥做成厚塊,刻上一個一個字,用火把泥塊燒硬。印書時,就把一個個活字塊,按照書稿的次序,放在一塊鐵板上,用松香、蠟和紙灰等東西把它們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壓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質量好,製版比較容易,發現錯誤可以隨時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繼續使用。這是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隨著造紙工業的發展和印刷技術的提高,印書花樣翻新,如油印、石印、鉛印、膠板彩印、影印,以及靜電復印等,於是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書。
隨著電子和激光技術的廣泛應用,近年來,又出現了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書,能活動的書,立體的書以及縮微型的書,等等。
會說話的書,是在書里裝有微型唱片或者錄音帶,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發音代號,通過電子儀器可以還原成為人的聲音。一些兒童讀物,在封底上鑲有微型唱片和唱針。唱針接觸唱片以後,隨著唱片的轉動,就可以聽到書中出現的人物的聲音。
更有趣的是一種叫做「電視唱片」的書,也叫「視盤」,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圖像和聲音錄到視盤上,收看的時候,把放像機接到電視機上,就可以把圖像和聲音還原。根據學習和研究的需要,還可以使畫面隨著停下來。出版某種重要的學術著作或者論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實驗情況,錄在視盤上,跟書籍一起出賣。視盤既可以顯示物體運動情況,也可以顯示許多微妙的現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質的分子運動,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動畫的辦法顯示。
還有一種書,插圖是立體的。打開書,書里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現在的書,品種多,而且有的越來越小。「縮微膠卷」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用照相機把書或者資料縮拍到膠卷上,一般縮到原書大小的1/48。使用的時候,通過閱讀器可以放大到原來大小。其實這種縮微技術,早在19世紀普法戰爭時候就使用過,當時法國的諜報人員把一份3000多頁的情報縮拍在一張幾寸長的膠片上,讓信鴿帶回了巴黎。
⑨ 中國書籍的演變過程
按材質分:
最早是甲骨文刻在骨頭上,西方寫在羊皮卷上
寫在竹簡上,學富五車就是這個意思,
寫在絹帛上,有錢人家用的起
東漢蔡倫發明了廉價紙,然後紙質的紙流行起來
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書籍大量普及
越發展包裝技術越加發達,比如說出現了禮品書
按內容分:
最早的時候只有記載天氣、時令
後來出現了文學作品以及百家學說著論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各種文學作品急劇減少
漢朝儒學書籍多,歷史類書籍繁榮
盛唐後文化繁榮,娛樂類書籍等增多,例如唐詩宋詞
⑩ 關於書的歷史
1、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藉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於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藉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復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
2、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於是,聰明的人類起而發明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以結繩的大小、松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繩書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保存,比起語言,自有某些長處。然而終因其式樣變化有限,無法滿足快速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要。於是,人類再著手改進,乃從模仿天性里,描繪外界形像加以簡化,使之蛻變成為簡單的圖像,再用它來做為意象的符號。
3、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一般人稱之為文字畫。之後,經過再改良演進,漸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終於成就了無數的字體,供人們應用。文字的出現,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嶄新境界,也為書奠下堅實的基礎。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展的。
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卜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
4、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後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詰屈聱牙的古語了。活字版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尋找寫刻的材料。最早書寫材料都取自於自然界,如:石塊、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等等,都是其例。
但這些材料,各有缺陷,無法充分發揮文字的紀錄功能。春秋戰國時代,知識日漸普及,著書立說,大行其道,為應需要,簡書和帛書乃相繼產生。
5、「簡」是用竹或木製成狹長的條片,書寫時,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續下來,然後再依順序由右而左的排列,並以繩索加以編連,這樣一部著作,便能連貫而完整。帛書是絲織品寫成的圖書,由於帛性柔軟又輕便,攜帶及閱讀均感便利。
只是簡書笨重,帛書昂貴,都不利於知識的普及及圖書的長期發展,因而人們又發明紙張來取代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