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錢學森感人事跡有哪些
錢學森從小就十分愛國,他為了報效祖國,努力學習,當他學有所成的時候,動盪的社會卻沒有他施展才華的機會,於是,他留學美國。數年之後,他聽說新中國成立了,就義無返顧地要回國,美國人為了不讓他回國,使盡種種手段想要打消他回國的念頭,最終錢學森還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錢學森他不怕敵人的毒打,沒有被巨大的財富誘惑,為了報效偉大的祖國,他義無返顧回國了。錢學森曾對友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決不能放棄我的祖國」。他歸國的決心是多麼堅定,他的這一腔愛國熱情,難道不令人敬佩嗎?相反,像秦檜這種人呢?他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害死了對祖國有功的愛國名將岳飛,至今仍被定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遭千人責罵,萬人唾棄。陶行知曾說過:「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那秦檜為什麼會背叛自己的祖國呢?其實,愛國主義原本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就是因為秦檜抵擋不住權利的誘惑,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才會背叛自己的祖國。而錢學森對祖國的一腔熱血,是無法用金錢,用權利來收買的的。華羅庚曾說過:「我回國,是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做一點事情,並不是為了圖舒服。活著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祖國。」這句話用來形容錢學森實在是再好不過了。令人心中湧出一種敬意。
錢學森回國後學以致用,用他的知識研究出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使他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成為「主持研製中國洲際導彈的智囊人物。國際技術交流大會上,他被光榮的授予「小羅克偉爾獎章」,使這世界上僅有16個獲獎者的名單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名字。錢學森用他的智慧為中國人爭了氣,也為自己祖國爭了光
㈡ 錢學森觀後感
有一個人曾放棄優越的環境,回到貧窮的祖國種「蘋果」,他曾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給祖國鑄造了不止一把鋒利的寶劍,他曾在垂暮之齡仍關心著祖國的教育事業。
他就是錢學森,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偉大的愛國者。
上周,學校組織觀看了《錢學森》這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中國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出國留學、學成歸國、報效祖國的一生,主題積極向上,場面宏偉壯觀令人振奮,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24歲來到美國留學;25歲即獲得美國著名高等學府麻省理工大學的碩士學位;28歲獲得加州理工大學數學與航空學的雙博士學位;年紀輕輕就成為了馮卡門教授的關門弟子;屢次發表重要學術論文,重要的航空學定律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美國政府聘請他為技術顧問,軍銜位列空軍上校。
一名僅僅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有著一張當時頂級航空學專家群體中絕少見到的黃色面孔。「學森學森,學問像森林。」這是電影里的一句玩笑話,幽默而調侃,卻也直接體現了他的過人之處。
然而,正當他的事業蓬勃發展,美國軍方重用他的時候,他做出了在當時美國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一個舉動,就是想回到剛剛獲得自由民主的新中國,建設祖國。他說「我是中國人,我必須回到我的祖國去。」多麼簡單而又堅毅的話語!他用這一句話道出了他的赤子之心、報國之志。學問卻不是錢學森的最可貴之處,他最為可貴的是他的愛國的赤子之心,在他的生命中,國家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他在離開祖國的那一刻就在心裡默默地說,我一定會回來的。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歡呼聲中,在禮炮聲中,也在錢學森的心中,誕生了。他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去!祖國此時剛解放,到處戰火紛飛,千瘡百孔,早已被折磨的貧窮不堪,面目全非。但縱使在祖國要錢沒錢,要設備沒設備的情況下,錢學森那顆歸國急切的心,絲毫沒有動搖。
是的,我要回去,這是一個遊子的心聲。當然,美國人也沒有輕易的放過錢學森。在美國,無人不曉錢學森。對於他們來說,錢學森是一個人才,如果讓他學以致用,把學來的知識用於美國軍事方面,絕對前途無量。美國一高級將領曾說過,錢學森走到那裡都抵得上五個師。為了達到阻止錢學森回國的目的,美國當局開始以豐厚的物質條件拉攏他留在美國。看到錢學森不為所動後,當局轉而採取種種高壓措施和無中生有的流氓無賴手段,污衊錢學森是間諜,盜取美國最高機密,非法扣押了錢學森及其家人,從而開始了長達五年之久的政治和司法迫害。在這五年多時間里,錢學森一家被全天監視控制,生活必需品也被限制供給,錢學森私人擁有的研究資料和學術筆記散失殆盡,錢學森本人也數次無端出庭受審,每次出庭後都會伴隨著美國報紙媒體的肆意污衊和謾罵。就是在這樣的重壓和迫害折磨之下,錢學森回國報效的崇高信仰也從未有過分毫的動搖。終於,經過了五年的漫長等待,他終於踏上了回國之路。
一個大科學家的信念、驕傲、堅定、不屈不撓,就這樣通過影片深深刻畫在我們心裡。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所有軍人和科技人員跳起來歡呼雀躍時,我們也被這種振奮感染,心潮澎湃不已。
有人說,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其長度,而在於其質量,擁有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錢老無疑做到了這點。愛國、理想、信念、責任、抱負、堅持、淡泊,錢學森生命的質量正是因為擁有了這么多可貴的品質而顯得沉甸甸。
讓我們向錢老致敬!讓我們銘記錢學森,歷史也將永遠記得這樣一個可愛可敬的錢學森和他為中國所做的一切!
㈢ 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三位偉大的科學家哪位在世界上比較有名 、
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三位偉大的科學家在世界上都有著傑出的作為,所以不管是哪個都是比較有名的。
錢學森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
鄧稼先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學森、鄧稼先、袁隆平介紹: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於安徽懷寧,畢業於普渡大學,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研製開拓者和奠基者,被稱為「兩彈元勛」。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㈣ 古代名人名字帶學森的名人是誰
古代不知道,現代一位已經逝世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是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㈤ 中國近代為中國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有哪些
1、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應用力學、航天技術和系統工程科學家。
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193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1938年獲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
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回國後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在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許多理論領域都進行過創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
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3、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4、鄧小平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廣安人,原名鄧先聖,後由啟蒙老師改名為鄧希賢,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領導者,馬克思主義者。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鄧小平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理念,改變了20世紀後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5、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 ,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的創建者之一。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著作有《中國地質學》、《地 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㈥ 找5個近代歷史上的人物和故事介紹 300字左右
報效祖國宏願------ 華羅庚的故事 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介紹,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非常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但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生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10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還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諸位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好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該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本人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系主任 據不完全統計,數10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 從初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陳景潤(1933~1966)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裡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特別拮據。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愛歡迎的人。上學後,由於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痴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 「怪人」。陳景潤畢生後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關於。在他那裡,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裡,陳景潤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畢業於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後特別賞識他的才華 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於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假如這令人費解的話,那麼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 對於陳景潤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國數學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譽:他移動了群山! 3. 錢學森 一片丹心向祖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在美國呆了近20年的漠學森異常興奮。在新中國誕生的第6天,錢學森夫婦就萌發了一個強烈的窮頭:回到可愛的擔國去,為新生的共和國貢獻本人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國道路充滿著的曲折和艱辛,是錢學森始料未及的,這位「無論到哪裡都抵得上五個師」的學者,在己將科學書籍和本人的研究工作筆記裝好箱,交給美國搬運公司啟運回國時,卻遭到美國移民局的刁難。他們對中國的這位愛國學者百般恐嚇,並把他關進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極太限制。整整5年時間,他差不多過著被軟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難並沒有泯滅錢學森夫婦返回祖國的堅強意志,他們收拾好箱子,每天准備隨時搭乘飛機回國。1955年,飽受磨難歸心似箭的錢學森向祖國發出了救救俺的呼聲,中國ZF出面通過談判設法營救他回國。終於在這年9月,經過長達5年多斗爭的錢學森夫婦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陳嘉庚 愛國華僑陳嘉庚,17歲漂洋過海出外經商,慘淡經營,終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貴而歸鄉的陳嘉庚決心在家鄉興辦學校,先後辦起了小學、中學、師范。對於英國人的刁難,他堅定地表示:「企業可以收盤。學校決不能停辦。」他變賣家產,堅持要把學校辦下去。 對於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行為,陳嘉庚給予積極支持。他曾籌款20多萬元,幫忙光復福建。抗日戰爭暴發後,他又盡可能多地為抗戰提供財力和物力的幫忙。從1937年到1940年,陳先生為抗日募捐的總數 達30億元之巨。 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從來不輕易亂花錢,自奉儉約,素食布衣。臨終時,他把遺產300多萬元所有獻給了國家。 幾10年來,陳嘉庚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一位華僑的拳拳愛國之心。
㈦ 銭學森的故事
在美國工作的10多年間,錢學森為美國航空和火箭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美國專欄作家密爾頓·維奧斯特曾寫道:「錢是幫助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流軍事強國的科學家銀河中一顆明亮的星。」因此,當得知錢學森要回國時,美海軍部副部長立即給司法部打電話:「無論如何都不要讓錢學森回國,他太有價值了!」「寧可斃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國。」
小神童夢想大英雄
「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錢學森生於杭州,落地不久便隨父母移居上海,3歲時,全家遷居北京。
錢學森的母親是個知書達理的女子,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一套。錢學森很小就有自己的作息表:清晨,准時起床,鍛煉身體;早飯後,母親教兒子背誦唐詩;休息時,錢學森自己看一些兒童讀物;下午,或者畫畫,或者寫毛筆字。每日如此,從不間斷。錢學森天資聰穎、悟性極高,記憶力尤其出眾,3歲已能背誦百首唐詩、宋詞及一些啟蒙讀物,如《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還能心算加、減、乘、除。所以,錢家的聰慧「小神童」打小便名聲在外,走到哪裡都能得到長輩們的喜愛。
隨著年齡的增長,錢學森對知識的渴求越來越旺盛。父親買的兒童讀物已經不能吸引他了,他開始將目光轉向父親的大書櫥,常常自己抱著厚厚的大書專心致志地看。
有一天,錢學森問父親:「《水滸》中的108個英雄,原來是天上的108顆星星下凡的。人間的大人物,做大事情的人,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變的呀?」父親認真想了想,回答說:「《水滸》是人們編寫的故事。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像岳飛、諸葛亮,還有現在的孫中山,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們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們從小愛學習,有遠大的志向,又有決心和毅力,不懼怕困難,所以就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錢學森聽罷大受鼓舞,他說:「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小飛鏢蘊含大學問
「我的飛鏢沒有什麼秘密,我也是經過多次失敗,一點兒一點兒改進的。」
讀小學時,男孩子們都愛玩飛鏢——它用硬紙片折成,有尖尖的頭部和一副向後斜掠的翅膀。做得好的飛鏢,擲出去能像燕子一樣飛行,還會在空中盤旋一番。錢學森很快成了個中高手,他折的飛鏢總是飛得又穩又遠,小夥伴們誰也趕不上他。有人不服氣,拆開了他的飛鏢檢查,想看看里邊是否搞了什麼「鬼」。老師就讓錢學森把飛鏢復原,請他當著大家的面重新折好,再擲一次。結果,他的飛鏢還是第一名!
老師請錢學森講解其中的奧秘。錢學森說:「我的飛鏢沒有什麼秘密,我也是經過多次失敗,一點兒一點兒改進的。飛鏢的頭不能太重,重了它會往下扎,也不能太輕,頭輕尾巴沉,它向上飛一會兒還會往下栽;翅膀太小飛不平穩,翅膀太大就飛不遠,愛兜圈子……」得到秘訣的小夥伴們照他的話去做,果然折出飛行能力更強的飛鏢,大家都很高興。
最受震動的,還是錢學森的老師。小小飛鏢里蘊含了空氣動力學的基本原理,錢學森無師自通,竟然自己悟出來了。這個孩子不簡單啊!
一個仰望藍天的孩子,清澈的目光穿越了無數雲層……這個鏡頭,或許是錢學森追逐藍天夢想的第一次定格。
20多年後,錢學森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在力學和空氣動力學方面卓有成就。「一人能頂五個師」的他,親手譜寫了新中國從「兩彈一星」到「神舟一號」的飛天神話,並帶領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飛躍太空。
小細節體現大氣度
「你們誰敢跟我比?到學期末再看,到底是誰的成績好!」
1933年,22歲的錢學森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讀三年級。在一次水力學考試中,錢學森得到了金愨教授批給的滿分。當試卷發回手裡時,錢學森自己發現了一個不起眼的小錯:在公式推導的最後一步,將「Ns」寫成了「N」。錢學森立即指出自己的錯誤,主動要求扣分,並把試卷退給了老師。金教授一看,這個被忽略的錯誤其實是一個小小的筆誤,但他深為錢學森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學品德所感動,便扣掉4分,給了錢學森96分。
在錢學森求學期間,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班上最拔尖的。好到什麼程度?在國內不用說,每個學期他都能得到免交學費的獎勵。剛到美國留學時,有些同學瞧不起他,老在他面前說中國落後,說中國人抽鴉片、婦女裹腳等。年輕氣盛的錢學森聽了很不高興,說:「我們中國現在是比美國落後,但是作為同學,你們誰敢跟我比?到學期末再看,到底是誰的成績好!」那幾個美國人聽了直伸舌頭,再也不敢說中國的壞話了,因為他們都知道,錢學森的成績非常好,誰也比不過他!
有一次考試,一名教授出了很多的偏題、怪題,以至於很多學生不及格。大家氣憤不平,認為教授是有意讓學生難堪。當集合起來准備抗議的學生來到教授辦公室時,他們驚訝地發現,教授早已把錢學森的答卷貼在了門上。不但考卷上的所有題目全部答對了,而且卷面非常整潔清爽,甚至沒有一處修改和塗抹的痕跡。這說明他不僅會答,而且毫不費勁,是一口氣完成的。教授在卷子上給了一個大大的A,後面還有三個「+」號。想鬧事的學生全傻眼
錢學森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和航天計劃的技術領導人,對航天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錢學森共發表專著7部,論文300餘篇。主要貢獻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應用力學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②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
從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乾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際航行概論》中,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③工程式控制制論
工程式控制制論在其形成過程中,把設計穩定與制導系統這類工程技術實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錢學森本人就是這類研究工作的先驅者。
④物理力學
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是先驅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改變過去只靠實驗測定力學性質的方法,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現在這門科學的帶頭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錢學森向苟清泉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⑤系統工程
錢學森不僅將我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並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還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形態都有三個側面: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錢學森從而提出把社會系統劃分為社會經濟系統、社會政治系統和社會意識系統三個組成部分。相應於三種社會形態應有三種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形態)、政治文明建設(政治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應是這三種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從實踐角度來看,保證這三種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就是社會系統工程。從改革和開放的現實來看,不僅需要經濟系統工程,更需要社會系統工程。
⑥系統科學
錢學森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⑦思維科學
人工智慧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大熱門,但學術思想卻處於混亂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錢學森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提出創建思維科學(noeticscience)這一科學技術部門,把30年代中國哲學界曾議論過,有所爭論,但在當時條件下沒法講清楚的主張,科學地概括成為思維科學。比較突出的貢獻為:
(1)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推動思維科學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2)錢學森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他以自己親身參予應用力學發展的深刻體會,指明研究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應以應用力學為借鑒,走理論聯系實際,實際要理論指導的道路。人工智慧的理論基礎就是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思維學。研究思維學的途徑是從哲學的成果中去尋找,思維學實際上是從哲學中演化出來的。他還認為形象思維學的建立是當前思維科學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核心問題。
(3)錢學森把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即首先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逐步構築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系統,也就是構築抽象思維、形象(直感)思維、社會思維以及特異思維(靈感思維)等;其次是解決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的課題;最後是決策咨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⑧人體科學
錢學森是中國人體科學的倡導者。
錢學森提出用「人體功能態」理論來描述人體這一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研究系統的結構、功能和行為。他認為氣功、特異功能是一種功能態,這樣就把氣功、特異功能、中醫系統理論的研究置於先進的科學框架之內,對氣功、特異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錢學森指導下,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於1984年開始對人體功能態進行研究,他們利用多維數據分析的方法,把對人體所測得的多項生理指標變數,綜合成可以代表人體整個系統的變化點,以及它在各變數組成的多維相空間中的位置,運動到相對穩定,即目標點、目標環的位置。他們發現了人體的醒覺、睡眠、警覺和氣功等功能態的各自的目標點和目標環。這樣,就把系統科學的理論在人體系統上體現出來了,開始使人體科學研究有了客觀指標和科學理論。
⑨科學技術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錢學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概括,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的社會科學)的最高概括,錢學森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歸納為十個緊密相聯的科學技術部門。這十大科學技術部門的劃分方法,正是錢學森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系統論對科學分類方法的又一創新。
㈧ 錢學森!!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
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
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跡。
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
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
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春風緣隟來,晨溜承檐滴。
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
庶幾有時衰,庄缶猶可擊。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8時6分),著名物理學家、火箭專家。
浙江杭州人,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中將軍銜,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上海)機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學習。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並從事火箭研究。
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因此錢學森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
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外交上的不斷努力,錢學森沖破種種阻力回國後,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職;曾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錢學森與胡錦濤總書記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
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時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
[編輯本段]個人榮譽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錢學森「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91年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中央軍委授予的一級英雄模範獎章;2007年榮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著作有《工程式控制制論》、 《物理力學講義》 、《星際航行概論》、《論系統工程》、《關於思維科學》、《論地理科學》、《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論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創建系統學》、《論宏觀建築與微觀建築》、《論第六次產業革命通信集》等。
[編輯本段]個人生平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於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師大附中和交通大學讀書。1934年暑假,他從交大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公費留學。
1935年8月的一天,錢學森從上海乘坐美國郵船公司的船隻離開祖國。黃浦江濁浪翻滾,望著漸漸模糊的上海城,錢學森在心中默默地說:「再見了,祖國。你現在豺狼當道,混亂不堪,我要到美國去學習技術,他日歸來為你的復興效勞。」
錢學森到美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學工程要到工廠去實踐,可當時美國航空工廠歧視中國人,所以一年後他開始轉向航空工程理論,即應用力學的學習。1936年10月他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
錢學森是慕名而來的。因為,坐落在洛杉磯市郊帕薩迪納的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是匈牙利人。可後來的事,錢老自己可能都沒想到,自己能成為馮·卡門教授的學生,並且成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紀30年代初,航空科學還處於襁褓之中。馮·卡門當時是這一領域的頂尖人物,後來被譽為「超音速飛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隕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馮·卡門抬頭仔細打量著這位儀表莊重、個子不高的年輕人,他提出幾個問題讓錢學森回答,錢學森稍加思索便異常准確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問。馮·卡門暗自贊許:這個中國人的思維敏捷而又富於智慧。他高興地收下了這位學生。1945年初,錢學森成為以馮·卡門為團長的空軍科學咨詢團的成員。德國投降後,他隨該團的考察小組到歐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術。1947年初,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在受監控期間,除教學外他仍未放棄學術研究,1953年發表了《從地球衛星軌道上起飛》,為低推力飛行力學奠定了基礎,並於1954年出版了《工程式控制制論》一書。1955年回國前他向馮·卡門告別時,馮·卡門激動地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超過了我!」
錢學森成為 馮·卡門領導的古根罕姆航空實驗室的一名研究生。這個實驗室後來成為美國火箭技術的搖籃,錢學森就是在這里進行火箭技術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員之一。
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1947年與蔣英結婚。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學森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坎坷的歸國之旅
「錢學森1955年攜家眷歸國途中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夠回到祖國的,今天,我終於回來了!」這是中國著名科學家和火箭專家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踏上回國航程,於1955年10月1日到達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達廣州時,對接待他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說的一句萬分感慨的話。同他一起回國的還有他的夫人和兩位幼兒。
錢學森於1935年8月,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的。回國前,曾擔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錢學森1935年赴美國留學。10年後,他成為當時一流火箭專家。由於發表了「時速為一萬公里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而譽滿全球。這位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二戰」期間,跟其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製開發工作,在美國是一個屈指可數的稀世之才。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此時的美國,以麥卡錫為首對共產黨人實行全面追查,並在全美國掀起了一股驅使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熱。錢學森因被懷疑為共產黨人和拒絕揭發朋友,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這使他非常氣憤。錢學森以此作為要求回國的理由。然而,錢學森萬萬沒想到,他的回國意願竟釀成了一場劫難!美國海軍部次長惡狠狠地說:「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從此,美國對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島上將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學院送去的1.5萬美金巨額保釋金後才釋放了他。後來,海關又沒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書籍和筆記本。他們硬說裡面有機密材料。其實,在打包之前,錢學森已交他們檢查過。美國檢察官再次審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後,證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的消息很快傳到國內,新中國震驚了!國內科技界的朋友通過各種途徑聲援錢學森。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為關心,中國政府公開發表聲明,譴責美國政府在違背本人意願的情況下監禁了錢學森。
當錢學森要求回國被美國無理阻攔時,中國也扣留著一批美國人,其中有違反中國法律而被中國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國僑民,也有侵犯中國領空而被中國政府拘禁的美國軍事人員。美國政府急於要回這些被我扣押的美國人,但又不願意與中國直接接觸。
1954年4月,美英中蘇法五國在日內瓦召開討論和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聯想到中國有一批留學生和科學家被扣留在美國,於是就指示說,美國人既然請英國外交官與我們疏通關系,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開辟新的接觸渠道。
中國代表團秘書長王炳南6月5日開始與美國代表、副國務卿約翰遜就兩國僑民問題進行初步商談。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國在華僑民和被中國拘禁的一些美國軍事人員名單,要求中國給他們以回國的機會。為了表示中國的誠意,周恩來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舉行的中美第三次會談中,大度地作出讓步,同時也要求美國停止扣留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
然而,中方的正當要求被美方無理拒絕。7月21日,日內瓦會議閉幕。為不使溝通渠道中斷,周恩來指示王炳南與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內瓦進行領事級會談。為了進一步表示中國對中美會談的誠意,中國釋放了4個被扣押的美國飛行員。
中國作出的高姿態,最終是為了爭取錢學森等留美科學家盡快回國。可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美國人耍賴了。盡管中美雙方接觸了10多次,美國代表約翰遜還是以中國拿不出錢學森要回國的真實理由,一點不鬆口。
正當周恩來總理為此非常著急的時候,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收到了一封從大洋彼岸輾轉寄來的信。他拆開一看,署名「錢學森」。他禁不住心頭一震,他迅速地讀完了這封信。信中的內容,原來是請求祖國政府幫助他回國。
這封信是錢學森當時擺脫特務監視,在一封寫在小香煙紙上寄給在比利時親戚的家書中,夾帶給陳叔通副委員長的。對於這樣一封非同尋常的海外來信,陳叔通深知它的分量,當天就送到周總理那裡。「這真是太好了,據此完全可以駁倒美國政府的謊言!」周恩來總理當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轉交給正在日內瓦舉行中美大使級會談的王炳南,並對王炳南指示道:「這封信很有價值。這是一個鐵證,美國當局至今仍在阻撓中國平民歸國。你要在談判中,用這封信揭穿他們的謊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一開始,王炳南率先對約翰遜說:「大使先生,在我們開始討論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國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國的法律程序,決定提前釋放阿諾維等11名美國飛行員,他們已於7月31日離開北京,估計8月4日即可到達香港。我希望,中國政府所採取的這個措施,能對我們的會談起到積極的影響。」可談到錢學森回國問題時,約翰遜還是老調重彈:「沒有證據表明錢學森要歸國,美國政府不能強迫命令!」於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錢學森給陳叔通的信件,理直氣壯地予以駁斥:「既然美國政府早在1955年4月間就發表公告,允許留美學者來去自由,為什麼中國科學家錢學森博士在6月間寫信給中國政府請求幫助呢?顯然,中國學者要求回國依然受到阻撓。」在事實面前約翰遜啞口無言。美國政府不得不批准錢學森回國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夢寐以求的回國願望得以實現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終於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
由於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
[編輯本段]毛澤東與錢學森的交往
初見毛澤東
1956年,菊香書屋。
「主席,」周恩來進門後滿面笑容:「我將你久盼的貴賓請來啦!」
「啊!錢學森同志,」毛澤東走上前去,緊握著站在周恩來身旁有點拘謹和緊張的錢學森的雙手,「盼了你好久啰!我們的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和火箭專家!」
「我也早想來拜會主席了,」錢學森激動地望著緊握著他雙手的毛澤東,「怕你太忙,不敢來打擾。」
「你說反啰!是我考慮到你才回國,要處理的事太多,不敢過早相約。」毛澤東誠摯地說。
「聽說美國人把你當成5個師呢!」毛澤東伸出五個手指頭,「我看呀,對我們說來,你比5個師的力量大多啦!我現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式控制制論,用來指導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呢!」
毛澤東的平易近人,減少了錢學森初來時的拘謹和緊張。
「學森同志,」毛澤東望著錢學森,「你那個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天工業的意見書》,我仔細看過了。寫得很好呀!」
「主席,」錢學森謙和地笑了笑,「我剛剛回國,對國內情況不甚了解,我只是根據我的工程式控制制論,對我國的國防建設特別是航空工業的建設提了不少很不成熟的意見,其中錯誤一定不少啊!」
毛澤東擺了擺手:「學森同志,提出了這么多好建議,怎麼是錯誤啊!這是十分難得的呀!這些精闢獨到的建議,只有你這位工程式控制制論創始人才提得出呀!」
毛澤東頓了頓,接著說道:「我們國家決定根據你的工程式控制制論,組織各個學科各個部門一起奮力搞導彈。學森同志,我想請你這個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來牽這個頭,有信心嗎?」錢學森有點緊張:「主席,這么重要的任務,我怕干不好啊!」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毛澤東用筷子在空中重重一晃,「你錢學森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開山鼻祖,還怕干不好!」
在毛澤東磅礴氣勢的感染下,錢學森終於堅定地點了點頭:「主席,我一定努力工作。」
解決錢學森的軍銜
聶榮臻拿著一份名單,匆匆向菊香書屋走去。
「主席,為了爭取蘇聯對中國發射導彈和火箭技術的援助,我們准備派人到蘇聯去談判,您看這代表人員名單該怎麼定?」
毛澤東想了想說:「聶老總,你就來做這個代表團的團長,你的代表團應該把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還有原子工業的人員包括進去。學森同志也應該去,很多問題只有他去才搞得清。」
「我們也考慮到應當請錢學森同志參加我們的代表團。只是,蘇聯方面參加談判的,既有職務,也有軍銜。」聶榮臻認真地向毛澤東陳述著,「而我們的錢學森同志現在雖然是國防部五院的院長,可是卻沒有軍銜。為了與蘇方對等,錢學森同志必須解決軍銜問題。」頓了頓,聶榮臻接著說:「我們為這個問題請示了恩來同志,恩來同志說:『錢學森早在十多年前,美國就授予他上校軍銜,我們共產黨人為什麼不能讓他當將軍?我看錢學森同志身負重任,又是世界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論他的資格和貢獻,至少應授予中將軍銜。此事你回去和彭老總商量一下,必要時開個軍委會,我也參加,把這個事定下來。』」
毛澤東想了想,說:「恩來同志考慮得很周到。我想錢學森同志作為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至少也得授予中將軍銜。」
就這樣,作為科學家和工程式控制制論創始人的錢學森,穿著威嚴的天藍色將軍服,戴著庄嚴的中將軍銜,經過毛澤東批准,參加了中蘇關於軍事尖端技術的談判。
一起暢談工程式控制制論
「恩來,根據錢學森同志的工程式控制制論,我國第一個導彈、衛星試驗基地的情況怎樣了?」毛澤東關心地問。
「基地已選好,只是基地領導小組人選還沒有定下來。」
「就請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錢學森當組長吧!」毛澤東的手掌在椅上輕輕一按。
「好!」周恩來點點頭,將手中的材料遞給毛澤東,「這是錢學森這些科學家根據工程式控制制論寫的報告,請主席過目。」
「這是錢學森這些科學家寫的『天書』啊!」毛澤東幽默地說,「我一定要好好看看。」
周恩來走後,毛澤東立刻打開錢學森這些科學家遞上的「天書」。看完,毛澤東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拿起直撥電話,興奮地說道:「恩來,我想召集一個會議,親自聽聽錢學森這些科學家們的匯報。」
下午,毛澤東的菊香書屋,坐滿了他請來的科學界的貴賓。「學森同志,來,來,坐這兒來。」毛澤東指著自己身旁的一個座位,「請你根據你的工程式控制制論談談火箭導彈問題吧!」毛澤東顯然對錢學森用他的工程式控制制論指導建造的火箭導彈有著特殊的興趣。
「好。」錢學森向毛澤東微微點點頭,「主席,那我就談談我個人在這方面粗淺的看法吧。關於火箭和導彈的問題,如果蘇聯遵守我們簽訂的協議,他們提供的模型盡早運來,我們在三年五年之內就會有一個大的突破,爭取把第一枚導彈打上去。因為我們對工程式控制制論的研究,遠遠走在他們的前面,而研製火箭導彈是無論如何離不開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可以這樣說,離開工程式控制制論,火箭導彈的研製工作將寸步難行!如果他們拖拖拉拉,我們也不怕。至少我們有火箭導彈的理論基礎,有比較完善的工程式控制制論作為指導。現在關鍵是火箭的燃料問題,蘇聯答應給,但遲遲沒運來。」
毛澤東望了身旁的周恩來一眼,眉頭皺了皺。
錢學森並沒有注意到毛澤東的表情,接著說道:「根據工程式控制制論的理論,我們准備先搞出圖紙和模型,在不依靠外援的基礎上拿出我們自己的東西。就像剛才總理說的,我們搞火箭導彈,包括搞衛星,要有立足於國內的思想准備,當然這里最重要的是全國大力協作,使工程式控制制論的研究更趨完善。」
聽到這里,毛澤東非常興奮,插言道:「學森同志,你談得蠻好呀!現在我們搞尖端技術,也是在打硬仗,打一場工程式控制制論的硬仗呢!我們過去的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為什麼取得勝利,就是運用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戰略思想。學森同志,實際上,這也是你的工程式控制制論在軍事上的運用,只是當時沒有這個名詞罷了!」
錢學森笑著說:「因而,主席應當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啊!」
毛澤東擺了擺手:「我不過是不自覺地在戰爭上運用了你的工程式控制制論。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當然還是你呀!我哪能貪為己功啊!」
……
1960年,蘇聯撤走了援華的全部專家,撕毀全部257個科技合同,包括給我們提供原子彈、火箭、導彈樣品的合同。
1960年6月10日,也就是蘇聯專家從中國撤走僅僅17天,在錢學森的領導下,用工程式控制制論作為指導,用國產燃料發射了中國第一顆近程彈道導彈,准確命中目標。一個多月後,國產近程導彈也相繼升空,高准確度地命中目標……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毛澤東特別高興。一向反對為其做生日的他,這一年一反常規,破例地請了大家一次。
宴會前,工作人員擬定了一個入席者名單給毛澤東審定。毛澤東看了3桌客人的名單後,十分鄭重地用鉛筆將錢學森的名字從另外一桌劃到了自己所在桌位的名單上。而且讓錢學森坐在緊挨自己的身邊。
宴會在喜慶的氣氛中開始。毛澤東坐在座位上,笑著說;「今天,請各位來敘一敘,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原子彈爆炸了,我們的火箭試驗成功了,我們中國人在世界上說話,更有底氣了!」接著,毛澤東話鋒一轉,指著自己身邊的錢學森,笑著對大家風趣地說:「我現在特別向在座的諸位介紹一下我們的錢學森同志,他是我們的幾個王呢!什麼王?『工程式控制制論王』,『火箭王』!他這個王用工程式控制制論一發號令,我們的火箭就上天,所以各位想上天,就找我們的『工程式控制制論王』和『火箭王』錢學森同志!」
毛澤東接著又說:「這位『工程式控制制論王』學森同志也給我們做出另一個榜樣呢!他不要稿費,私事不坐公車,這很好嘛!」
錢學森毫無思想准備,怎麼也想不到毛澤東會在這種場合如此表揚自己。
「主席,」周恩來對毛澤東說:「錢學森同志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值得我們學習。」
「這就是學森同志對青年的培養和信任。」周恩來向毛澤東講起了下面的故事。
1964年夏天,錢學森同志帶領大家設計的一枚火箭已進入了「15分鍾准備」,只等待「零時」的到來。這時,突然出現了事先誰也沒有估計到的嚴重情況。由於天氣太熱,火箭推進劑在高溫下劇烈膨脹。導彈貯箱內灌不進足夠的燃料,灌進去的也汽化了,這將嚴重影響火箭的射程。
論證會,研討會,一個一個開下去,始終找不出合適方案。
突然,一個叫王永志的青年工程師提出來:「適量泄出推進劑!」,大家被這方案弄糊塗了。
「不行!不行!」總設計師連連搖頭。「正因為氣溫太高,推進劑已經少加了,這才出現了達不到射程的問題。現在你反而提出減少推進劑,這不打得更近了嗎?」
「泄出少量推進劑,」王永志堅持著,「就減少了彈體的重量。這不但不會影響火箭的發射距離,而且還會飛得更遠。」
「我決不同意拿國家的財產去冒險!」總設計師右手一揮,完全堵死了這道門。
㈨ 錢學森資料
學森(1911~)簡介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學習。1938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火箭研究。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以為美國海軍高級將領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3~5個師的兵力,絕不能讓他離開美國。」因此錢學森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5年10月沖破種種阻力回國後,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職。現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
㈩ 中國近代史中有哪些偉人
1、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2、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縣,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3、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4、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2011年12月8日,紀念錢學森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5、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