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醬油的歷史是什麼古代人吃嗎

醬油的歷史是什麼古代人吃嗎

發布時間:2022-05-06 15:40:38

❶ 醬油的由來

琴棋書畫詩酒花,
當年件件不離它;
而今事事都變更,
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是湖南湘潭人張燦(清康熙年間)的一首七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張燦育嬰
中國古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足以見得醬油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醬油的歷史和來歷。

黃豆醬油
醬油的簡介:
醬油是中國傳統的調味品。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醬油可以使菜餚入味,增加食物的色澤,醬油又可分為老抽和生抽。
生抽
1.生抽
顏色:生抽顏色比較淡,呈紅褐色。
味道:生抽是用來一般的烹調用的,生抽吃起來味道比較咸。
用途:生抽用來調味,因顏色淡,故做一般的炒菜或者冷盤的時候用得多。
生抽的製作:生抽醬油是醬油中的一個品種,以大豆、麵粉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種曲,經天然露曬,發酵而成。其產品色澤紅潤,滋味鮮美協調,豉味濃郁,體態清澈透明,風味獨特。
老抽
2.老抽
顏色:老抽是加入了焦糖色、顏色很深,呈棕褐色有光澤的。
味道:老抽吃到嘴裡後,有一種鮮美的微甜的口感。
用途:一般用來給食品著色用。比如做紅燒等需要上色的菜時使用比較好。
老抽的製作:老抽醬油是在生抽醬油的基礎上,加焦糖色經過特殊工藝製成濃色醬油。
我們看老抽和生抽的區別可以把醬油倒入一個白色瓷盤里晃動顏色,生抽是紅褐色的,濃度稀;而老抽是棕褐色並且有光澤,濃度稠。
傳統醬油製作
醬油的歷史:
早在周代,貴為天子的飲食,少不了醬油。《周禮·天官·膳夫》有載,天子的飲食分為飯、飲、膳、饈、珍、醬六大類。那時醬油,是動物肉剁成肉泥再發酵生成的油,和現在魚露的製作方法類似,被稱為「醢」(hǎi三聲);還有一個在造醬時加入動物血液的重口味版本,叫做「醓」(tǎn),它們共同構成詩經《大雅-行葦》篇

❷ 醬油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是中國發明的嗎

醬油是從宋朝開始的,是中國發明的。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

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

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2)醬油的歷史是什麼古代人吃嗎擴展閱讀

醬油分類:

1.低鹽固態工藝:相對高鹽稀態工藝,低鹽固態發酵採用相對低的鹽含量,添加較大比例麩皮、部分稻殼和少量麥粉,形成不具流動性的固態醬醅,以粗鹽封池的方式進行發酵,大約經過21天保溫發酵即可成熟。提取醬油的方式為移池淋油或原池泡淋取油。

特點:發酵時間短,醬香濃,色澤深,氨基酸轉化率較低。

2.澆淋工藝:以發酵池進行發酵,發酵池設假底,假底以下為濾出的醬汁,經過用泵抽取假底下醬汁於醬醅表面進行澆淋,實現均勻發酵的目的。

是低鹽固態醬油的改良工藝,之所以單獨區分來講,是因為他越來越有取代低鹽固態醬油的趨勢,並且因其較低鹽固態工藝原料利用率高、風味好、改造投資小的優勢而為多數生產企業所接受。

3.高鹽稀態工藝:以豆粕和小麥為原料,經原料處理、豆粕高壓蒸煮、小麥焙炒、混合制曲發酵、壓榨取汁的一種發酵工藝。

❸ 醬油起源於那個年代

醬油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老的調味品,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
醬油這個名詞是後來產生的,據考證,醬油起源於豆麥醬。按目前所知,最初記載豆麥醬的是西漢人史游。其《急救篇》中有「蕪荑鹽豉醢酢醬」。這里的醬是指以豆和面製成,自此之後,有關豆麥醬的記述大見增加。東漢崔實的《四民月令》說:「正月可作諸醬。至六七月之交,可以作……清醬」。根據醬油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所有的名稱,此處的「清醬」 應當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醬油。在唐代,醬油的生產技術進一步得到發展,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食品,而且在蘇敬的《新修本草》、孫思邈的《千金寶要》、《外台秘要》等醫書中已成為常用的葯劑。
公元753年,我國唐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將中國的制醬技術傳入日本,教會了日本僧人和居民制醬。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到我國長安留學,也將中國制醬技術帶回日本。約在公元1200年的日本鐮倉時代,有一位叫覺心的日本高僧到中國經山寺修行,歸國之前,掌握了經山寺祖傳醬的技術。歸國後在名叫紀州由良的地方,創立了興國寺,並向附近的人們傳授制醬技術。從此之後,經過漫長的發展時期,醬油的釀造技術在日本發揚光大。日本是目前世界上醬油釀造技術最高的國家。而我國卻由於種種原因使醬油的釀造技術與之相差甚遠。

❹ 古代人吃醬油和鹽嗎

古代人也吃醬油和鹽的,醬油是宋朝出現的,而鹽吃得很早了~

❺ 醬油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網路

醬油簡介及發展概況
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是中國的傳統調味品。
發展簡況醬油是從豆醬演變和發展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醬油」名稱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葉嫩者,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的記述。此外,古代醬油還有其他名稱,如清醬、豆醬清、醬汁、醬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曬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雙套油等。公元755年後,醬油生產技術隨鑒真大師傳至日本。後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
[編輯本段]
醬油生產工藝
醬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質和澱粉質。植物性蛋白質遍取自大豆榨油後的豆餅,或溶劑浸出油脂後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餅、蠶豆代用,傳統生產中以大豆為主;澱粉質原料普遍採用小麥及麩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傳統生產中以麵粉為主。原料經蒸熟冷卻,接入純粹培養的米麴黴菌種製成醬曲,醬曲移入發酵池,加鹽水發酵,待醬醅成熟後,以浸出法提取醬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麴黴在曲料上充分生長發育,並大量產生和積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澱粉酶、谷氨醯胺酶、果膠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等。在發酵過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將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產生鮮味;谷氨醯胺酶把萬分中無味的谷氨醯胺變成具有鮮味的俗谷氨酸;澱粉酶將淀份水解成糖,產生甜味;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等能將細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澱粉酶水解等更徹底。同時,在制曲及發酵過程中,從空氣中落入的酵母和細菌也進行繁殖並分泌多種酶。也可添加純粹培養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產生適量乳酸,由酵母菌發酵生產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麴黴的代謝產物等所生產的醇、酸、醛、酯、酚、縮醛和呋喃酮等多種成分,雖多屬微量,但卻能構成醬油復雜的香氣。此外,由原料蛋白質中的酪氨酸經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經典霉澱粉酶水解為葡萄糖與氨基酸反應生成類黑素,使醬油產生鮮艷有光澤的紅褐色。發酵期間的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所產生的鮮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與鹽水的鹹味相混和,最後形成色香味和風味獨特的醬油。
醬油的原料處理 分為3步。①餅粕加水及潤水:加水量以蒸熟後曲料水分達到47—50%為標准。②混和:餅粕潤水後,與軋碎小麥及麩皮充分混和均勻。③蒸煮:用旋轉式蒸鍋加壓(0.2MPa)蒸料,使蛋白質適度變性,澱粉蒸熟糊化,並殺滅附著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兩步。①冷卻接種:熟料快速冷卻至45℃,接入米麴黴菌種經純粹擴大培養後的種曲0.3 —0.4%,充分拌勻。②厚層通風制曲:接種後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內。先間歇通風,後連續通風。制曲溫度在孢子發芽階段控制在30—32℃,菌絲生長階段控制在最高不超過35℃。這期間要進行翻曲及鏟曲。孢子著生初期,產酶最為旺盛,品溫以控制在30—32℃為宜。
發酵 成曲加12—13°Be'熱鹽水拌和入發酵池,品溫42—45℃維持20天左右,醬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將前次生產留下的三油加熱至85℃,再送入成熟的醬醅內浸泡,使醬油萬分溶於其中,然後從發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醬油(頭油徐徐放出,通過食鹽層補足濃度及鹽分。淋油是把醬油與醬渣通過分離出來。一般採用多次浸泡,分別依序淋出頭油、二油及三油,循環套用才能把醬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來。
後處理 醬油加熱至80—85℃消毒滅,再配製(勾兌)、澄清及質量檢驗,得到符合質量標準的成品。
[編輯本段]
醬油營養功效
在烹調時加入一定量的醬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並使其色澤更加好看,從而增進食慾,提倡後放醬油,這樣能夠將醬油中的有效的氨基酸和營養成分能夠保留。醬油具有解熱除煩、調味開胃的功效。醬油含有異黃醇,這種特殊物質可降低人體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新加坡食物研究所發現,醬油能產生一種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它有助於養活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害,其功效比常見的維生素 C和E等抗氧化劑大十幾倍。用少量醬油所達到的抑制自由基的效果,與一杯紅葡萄酒相當。
食而有道:烹飪時酌量加入,每次10~30毫升。服用治療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的葯物時應禁止食用醬油烹制的菜餚,以免引起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在烹飪綠色蔬菜時不必放醬油,因為醬油會使這些蔬菜的色澤變得黑褐暗淡,並失去了蔬菜原有的清香。
精選妙藏:優質醬油大都呈鮮艷的深紅褐色,不混濁,無沉澱,無霉花浮膜,醬香濃郁,味鮮,鹹淡適中,無異味。醬油應置於陰涼乾燥處存儲,盡量養活與空氣的接觸。保質期一般不低於6個月。
醬油與油的區別
在生活中,和我們打交道的「油」可真不少。花生油,菜籽油,豬油,牛油,汽油,醬油……
你可知道,它們雖然都叫「油」,但卻是幾類完全不同的物質。
汽油、煤油是碳和氫的化合物,不能吃,用做燃料。
我們吃的動物油和植物油都是各種脂肪酸和甘油結合而成的碳、氫、氧的化合物(有機化學中叫酯)。
醬油的名字雖然也帶「油」,但和油沒有一點關系。
中國的醬油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會釀造醬油了。最早的醬油是用牛、羊、鹿和魚蝦肉等動物性蛋白質釀制的,後來才逐漸改用豆類和穀物的植物性蛋白質釀制。將大豆蒸熟,拌和麵粉,接種上一種黴菌,讓它發酵生毛。經過日曬夜露,原料里的蛋白質和澱粉分解,就變化成滋味鮮美的醬油啦。
醬油是好幾種氨基酸、糖類、芳香酯和食鹽的水溶液。它的顏色也很好看,能促進食慾。除了釀造的醬油外,還有一種化學醬油。那是用鹽酸分解大豆里的蛋白質,變成單個的氨基酸,再用鹼中和,加些紅糖做為著色劑,就製成了化學醬油。這樣的醬油,味道同樣鮮美。不過它的營養價值遠不如釀造醬油。
醬油是烹飪中的一種亞洲特色的調味料,普遍使用大豆為主要原料,加入水,食鹽經過制曲和發酵,再在各種微生物繁殖分泌的各種酶的作用下,釀造出來的一種液體。製作醬油的原料因國家、地區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風味也不同,比較出名的是泰國的魚露(使用鮮魚)和日本的味噌(使用海苔)。
醬油是有大豆和小麥發酵製成的,在東西方都是普遍應用的調味品.醬油的鹽分含量較高,但也是具有一些豆類的營養成分,還具有解熱除煩,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暑熱煩滿.疔瘡初起,妊辰尿血等病症.此外還可治療食物,葯物中毒及湯火灼傷,蟲獸咬傷.
患高血壓,心臟病的人要少用醬油.
國外有研究者認為醬油有抗癌成分.
不要過量,不要吃配製醬油。
[編輯本段]
醬油的種類
釀造醬油
釀造醬油是用大豆和/或脫脂大豆,或用小麥和/或麩皮為原料,採用微生物發酵釀制而成的醬油。
配製醬油
配製醬油是以釀造醬油為主體,與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配製而成的液體調味品。只要在生產中使用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即是配製醬油。
中國GB18186-2000《釀造醬油》標准將在商品標簽上註明是「釀造醬油」或「配製醬油」列為強制執行內容。
因著色力不同,醬油亦有生抽、老抽之別,前者著色力弱而後者強,至於生抽王,是廠商故意表示好的意思,沒什麼特別。
還可以分為生抽,老抽。
生抽
顏色:生抽顏色比較淡,呈紅褐色。
味道:生抽是用來一般的烹調用的,吃起來味道較咸。
用途:生抽用來調味,因顏色淡,故做一般的炒菜或者冷盤的時候用得多。
生抽的製作:生抽醬油是醬油中的一個品種,以大豆、麵粉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種曲,經天然露曬,發酵而成。其產品色澤紅潤,滋味鮮美協調,豉味濃郁,體態清澈透明,風味獨特。
老抽
顏色:老抽是加入了焦糖色、顏色很深,呈棕褐色有光澤的。
味道:吃到嘴裡後有種鮮美微甜的感覺。
用途:一般用來給食品著色用。比如做紅燒等需要上色的菜時使用比較好。
老抽的製作:老抽醬油是在生抽醬油的基礎上,把榨制的醬油再曬制2~3個月,經沉澱過濾即為老抽醬油。其產品質量比生抽醬油更加濃郁。
生抽和老抽的鮮味
醬油的鮮味取決於氨基酸酞氮含量的高低,一般來說氨基酸酞氮越高,醬油的等級就越高,也就是說品質越好。按照我國釀造醬油的標准,氨基酸態氮》0.8克/100ml為特級;》0.7/100ml為一級;》0.55/100ml為二級;》 0.4/100ml為三級。但是,並不是說氨基酸酞氮越高,醬油就越好。因為配兌醬油的氨基酸酞氮也很高,或者是有一些不法的供應商在裡面加了很多鮮味劑,氨基酸也很高,這也不等於是完全很好的醬油。
辨別生抽和老抽
看顏色:可以把醬油倒入一個白色瓷盤里晃動顏色,生抽是紅褐色的,而老抽是棕褐色並且有光澤。
嘗味道:生抽吃起來味道比較咸;老抽吃到嘴裡後,有一種鮮美的微甜。
[編輯本段]
使用注意事項
1. 醬油易霉變,在夏日一定要注意密閉低溫保存;
2. 服用治療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的葯物時,應禁止食用醬油烹制的菜餚,以免引起惡心、嘔吐等副作用;
3. 發霉變質的醬油不能吃。
醬油的起源一直在中日之間長期爭論。有的學者認為醬油起源於中國,後來隨鑒真東渡傳入日本。而有的學者認為醬油起源於日本,後隨遣唐使傳入中國。目前被認定為醬油是從豆醬演變和發展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醬油」名稱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葉嫩者,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的記述。此外,古代醬油還有其他名稱,如清醬、豆醬清、醬汁、醬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曬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雙套油等。公元755年後,醬油生產技術隨鑒真大師傳至日本。後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
教您如何挑選醬油
醬油食前要驗明正身。消費者在市場上購買醬油時,特別要注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買醬油要一看二搖三嘗味。看質量指標,看顏色;好醬油搖起來會起很多的泡沫,不易散去,也可貼著瓶口聞味道,好醬油往往有一股濃烈的醬香味,嘗起來味道鮮美,而劣質醬油搖動只有少量泡沫,並且容易散去,嘗起來則有些苦澀。�
先看標簽。從醬油的原料表中可以看出其原料是大豆還是脫脂大豆,是小麥還是麩皮。看清標簽上標注的是釀造還是配製醬油。如果是釀造醬油應看清標注的是採用傳統工藝釀造的高鹽稀態醬油,還是採用低鹽固態發酵的速釀醬油。釀造醬油通過看其氨基酸態氮的含量可區別其等級,克/100毫升含量越高,品質越好(氨基酸態氮含量≥0.8克/100毫升為特級,≥0.4克/100毫升為三級,兩者之間為一級或二級)。�
看清用途。醬油上應標注供佐餐用或供烹調用,兩者的衛生指標是不同的,所含菌落指數也不同。供佐餐用的可直接入口,衛生指標較好,如果是供烹調用的則千萬別用於拌冷盤。� 聞香氣。傳統工藝生產的醬油有一種獨有的酯香氣,香氣豐富醇正。如果聞到的味道呈酸臭味、糊味、異味都是不正常的。�
看顏色。正常的醬油色應為紅褐色,品質好的顏色會稍深一些,但如果醬油顏色太深了,則表明其中添加了焦糖色,香氣、滋味相比會差一些,這類醬油僅僅適合紅燒用。�
慎買袋裝醬油。市場中存在大量不合格的袋裝醬油、醋是由水、糖色、工業用醋精勾兌成的,這種產品帶有刺激性氣味,並含有重金屬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編輯本段]
古老的中壩醬油的歷史故事
產自於四川江油,據史書記載,川北中壩,自古為釀醬之鄉,其品味之冠以北門清香園為屬。明末清初,已為聞名遐邇之特產。
道光初年,清香園園主之子韓銑中舉,道光七年官居道台,韓銑赴京謝恩之際,攜家釀醬油極品為貢。
御廚用清香園之醬油貢品烹飪御膳,道光皇帝品之不由叫絕。欣喜之餘,道光揮毫賜名「中壩醬油」。中壩醬油由此得名,並被指名為貢品,其時一八二八年。(1828年)
其後,清香園後人對產品精益求精,以本地傳統釀造技藝為依據,在保證中壩醬油天然鮮味的同時,加入長城以北,張家口以外的蘑菇作為重要配料(因其產於張家口外,故稱口蘑)。這種蘑菇營養豐富,頂圓肉厚,狀似圓釘,又稱釘子蘑菇,其味醇香濃郁,恆久不變,具有溫中理氣、健脾開胃、消食化積、寬胸止痛等功能,對人體健康均有裨益。雖價格高昂亦不以其它菌類代用。
用口蘑為配料精心釀制的醬油汁稠色艷,咸甜適度,天然鮮香,營養豐富,取名為「中壩口蘑醬油」。
1931年,取精益求精、誠信經營之意,清香園更名為「精誠醬園」。
1932年,精誠醬園為了開拓外銷市場,在重慶三牌坊水井巷設點,托中壩木船業由涪江直達重慶銷售,經各大餐廳和消費者購用後,馳譽山城。並由長江順江而下銷往武漢、南京、上海。
1935年,四川省公路局在中壩設站開辦汽車客運,每天從成都與江油(現江油市武都鎮)對開,為中壩醬油的外銷帶來有利條件,來往旅客多以中壩口蘑醬油作饋贈親友的調味佳品,深受成都顧客的喜愛。
成都上東大街鍾來鶴茶社,率先將五斤簍裝的中壩口蘑醬油開零出售,繼而擴大經營批零兼銷。相繼又有梓潼橋正街鍾光武、鹽市口制傘店唐維章、長順上街姚吉成,以及「鍾水餃」與「邱佛子」等餐館前來中壩采購,使中壩口蘑醬油香飄蓉城。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緊張階段,青年就業十分困難,大專畢業生均有畢業即失業之感。當時,江彰(江油縣和彰明縣,現合並為江油市)旅省聯合學會的部分學員迫於失業危機;為了探索自謀就業的門路,決定在成都祠堂街開設「華西特產商行」,以家鄉特產的中壩口蘑醬油為主要商品在成都打開銷路。該行開業之日,成都各報記者曾往采訪,《新新新聞》發表了新聞報道,「華西特產商行」遂成中壩醬油在成都開設的第一個直銷門市,各大餐館與消費者一致公認為調味珍品,受到普遍歡迎。
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1945年中壩醬油在成都上西順城街設立成都分店,開展批零兼售業務,一時供不應求。
其後,江油人唐祖章,王鍔秋,張自忠,郭正川等人分別相繼在成都市皮房街、西御西街、糞草湖街、鼓樓街等處開設了5家門市部專業經銷「中壩醬油」。
寶成鐵路通車後,省內外紛紛來函購買,五十年代在北京西長安街也掛有斗大的金字招牌「中壩醬油」,專店出售。
精誠醬園於1956年公私合營,1958年改為國營江油釀造廠。企業始終堅持純糧釀造,天然曬露的傳統釀造工藝,精工細釀,銷售扶搖直上。
1962年,中壩醬油被四川省商業廳評為「四川省傳統名特調味品」,由四川省蔬菜公司統購,銷往國內各大城市。
1978年,中壩醬油遠銷加拿大、東南亞,還隨川菜進入歐美市暢�
1985年經中國食品雜志社審定,載入《中國名食網路》史冊;同年經四川省經委推薦,國家計經委批准,選入《中國土特名產辭典》。
1989年獲部、省雙優桂冠。
1997年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食品名牌產品」稱號。
經過橫跨三個世紀的礪煉,「中壩醬油」在消費者的關心和呵護中健康成長,她將把更多健康美味的產品奉獻給廣大消費者。
[編輯本段]清香園-中壩醬油成十佳調味品
四川清香園調味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清香園-中壩醬油」被中國飯店協會、中國餐飲協會、中國烹飪協會聯合評出「中國川菜十佳調味品」之唯一醬油產品。滿臉喜悅的高部長告訴記者:好的永遠是好的,好的東西是要全世界來分享的!
食在廣州」這句話已流傳很久。粵菜之所以馳名海內外,除精心選料和獨特的製作技巧外,還與別有風味的調味品緊密相關。而在眾多的調味品生產廠家之中,致美齋是其中的佼佼者。致美齋生產的調味品歷久不衰,今天,它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廠家之一。
廣州的醬料調味品和全國各地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尤其,廣州是華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對外貿易口岸,酒樓茶室遍布全市,醬料調味品的生產也隨之發展。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一1795年),有部分八旗子弟也參與了此業的經營。中壩醬油與之相比只是垃圾而已。乾隆中期,劉守庵在廣州文德路開設了「致美齋醬園」。與此同時,滿族人余、張、黃氏也先後開設了「森森齋醬園」、「安盛隆醬園」、「六和棧醬園」。
[編輯本段]
烹飪研究
四川野蔌八珍:
蕨芽、蕺菜(側耳根)、苕菜(元修菜)、椿芽、馬齒莧、綠菜、茼蒿、細香蔥。
……
四川輔料八珍:
南充冬菜、敘府芽菜、新繁泡菜、潼川豆豉、宜賓糟蛋、溫江獨蒜、酸菜、大頭菜。
……
四川調料八珍:
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中壩醬油、廣漢仔姜、清溪花椒、成都二金條、郫縣豆瓣。
川菜味型多,為中國之冠。在種植、釀造、製造的調味品中之佼佼者,我們把它們選入調料八珍之中。入選的調料,皆為川菜烹飪立下了汗馬功勞。
[編輯本段]
如何安全食用和保存醬油
醬油最好勿生吃。醬油不經過加熱也可以食用,但是,由於醬油在生產、儲存、運輸、銷售等過程中,常因衛生條件不良而造成污染,甚至混入腸道傳染的致病菌,人吃生醬油後,對健康很不利。據科學實驗證實,傷寒桿菌在醬油中能生存20天,痢疾桿菌在醬油中可生存2天,有很多人食用不經過加熱的醬油拌冷盤吃,這就有發病的危險。醬類食用後易產酸,胃酸過多的胃病患者要慎食。
醬油防霉法。盛放醬油和醋的瓶子,切勿混入生水;把醬油燒煮後密封起來;在放醬油或醋的容器內,放入少許香油,使其表面覆蓋一層薄薄的油膜;或瓶內放一段蔥白,或幾個蒜瓣,或加一點燒酒,也可以防霉。也可以將醬油煮開晾涼後再裝瓶。
醬油長了白膜不能用。醬油的營養價值很高,在人體所需的20種氨基酸中含有17種。夏天,醬油很容易長出一層白膜,這是由於一種叫產膜性酵母菌污染了醬油後引起醬油發霉的現象,食後對人體有害,所以不能食用長了白膜的醬油。
[編輯本段]
鐵強化醬油對缺鐵性貧血人群有極大的幫助
醬油,是中國人的特殊調味品,它一般用黃豆做成,營養會更好。尤其是最近發現它是很好的營養添加劑的載體,為了預防缺鐵性貧血,現在我們把EDTA鐵加到醬油裡面作為預防缺鐵性貧血的一個措施。它的優點可以去除鐵的鐵銹味,同時也不會產生鐵過量的中毒現象,因為一個人醬油的攝入量是有限的。

衛生部在07年7月13日召開的鐵強化醬油工作進展會議上宣布,將在今後三年內使該項目覆蓋我國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表明中國政府對改善國民營養問題的決心。
營養不良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我國在基本解決溫飽之後,存在著碘、鐵、鈣、維生素A等比較普遍的微量營養素缺乏,食物強化是預防控制微量營養素營養不良的一個公認的公共衛生措施,也是我國營養改善策略中的重要內容。
目前,缺鐵性貧血是我國普遍存在的營養缺乏問題,據專家估計,如果貧血率能在10年內下降30%,不僅能使兒童的體質、智能發育及婦女健康得到充分保證、勞動大軍的潛能得以發揮,而且由此得到的經濟增長可能達到GDP的2.5%。
2003年9月,衛生部啟動了「應用鐵強化醬油預防和控制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項目,項目實施三年來,試點的地區貧血患病率下降30%以上。實踐證明,這一措施具有很大的健康效益潛力,其整套做法預示了未來實施的可持續性和覆蓋農村目標的可及性,值得大力推廣。
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表示,普及鐵強化醬油是一項長期的營養改善工作,需要技術支撐和大量宣教、社會動員工作。必須提高群眾對缺鐵性貧血嚴重危害健康的認識,提高主動使用鐵強化醬油的意識,才能使這項工作可持續發展。要特別關注農村貧困地區營養不良人群的需求,切實讓那些貧血高發人群吃上鐵強化醬油,改善他們的營養狀況。同時繼續加強對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監督,以保證廣大消費者的健康與權益。
[編輯本段]
醬油食用小常識
醬油是中餐烹調的主要調味料,正常的醬油具有鮮艷的紅褐色,體態澄清,無懸浮物及沉澱。另外,搖動時會起很多泡沫,並不易散去,但醬油仍澄清、無沉澱、無浮膜、比較黏稠。優質醬油應具有濃郁的醬香和酯香味,味道鮮美、醇厚、鹹淡適口,無異味。
消費者在日常烹調中應注意:
1、最好在菜餚將出鍋前加入醬油,略炒煮後即出鍋,因為醬油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這樣可以避免鍋內的高溫破壞氨基酸,使營養價值受到破壞,而且醬油中的糖分也不會焦化變酸。
2、為有效防止醬油發霉長白膜,可以採用往醬油中滴幾滴食油、放幾瓣去皮大蒜或滴幾滴白酒等方法。
3、烹調醬油不要用作佐餐涼拌用。
4、醬油的新品種——鐵強化醬油是繼食鹽加碘後的又一國家營養改善項目,包裝上應有明確的鐵強化醬油標志及含量。
另類詞意:

醬油男
原義:皮膚較黑的人,熱帶地區說法。醬油男一詞意在調侃那些對新事物漠不關心,甚至無知的人。也表達對樓主發的主題表示不關心沒興趣、不參與話題討論的意思。
醬油族
在中華網軍事論壇里,網友經常展示「我出來買醬油的……」的貼圖,而且經過網友們不斷的修改,他的對白和說辭越來越搞笑。不過也令眾多網友不滿,因此將那些樂此不疲地PS那張圖片的網友歸為「醬油族」。
[編輯本段]
調味品行業的發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調味品的生產和市場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和興旺,其主要標志是:工藝改進,品種增加,質量提高,並逐步向營養、衛生、方便和適口的方向發展。在技術上將大量採用生物技術,如細胞融和、國產化酶等的應用,將使產品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各種利用萃取、蒸餾、濃縮和超臨界萃取等技術從植物和動物中提取天然調味料的技術也將得到廣泛應用。
[編輯本段]
食療價值
在造醬的基礎上加工精製的液體調味品。各地均有製造,亦各有特色。
本品的性能與醬相似,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應用更為廣泛。《本草綱目》中提的:「豆醬有大豆……及豆油之屬」,並載有「豆油法」,其中豆油即是豆制的醬油。由於它是醬的派生物,故該列入豆醬之內。不是豆制食油。

維基網路

醬油(廣東人稱為豉油)是一種具亞洲特色用於烹飪的調味料。除了華人之外、日本人、東南亞各民族亦普遍使用,近十年美國及歐洲也占相當消費比例。 製造醬油一般以大豆為主要原料,加入水,食鹽經過制麴和發酵,在各種微生物繁殖時分泌的各種酶的作用下,釀造出來的一種液體。製作醬油的原料因國家、地區的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風味也不同,比較特別的是越南的魚露(使用鮮魚)。

❻ 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醬油」名稱是在哪個朝代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制醬的記載了。
而醬油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兩本著作中:《山家清供》記載用醬油、芝麻油炒春荀、魚、蝦;《吳氏中饋錄》記載用酒、醬油、芝麻油清蒸螃蟹。此後,醬油一詞還出現在1360年《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元《易牙遺意》,1591年《飲饌服食箋》,1680年《食憲鴻秘》,1698年《養小錄》,1750年《醒園錄》,1790年《隨園食單》,清《調鼎集》卷三、卷七。
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醬油起源於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肉剁成肉泥再醱酵生成的油,稱為「醢」(即肉醬油之意);另有在造醬時加入動物血液的版本的醬稱為醓。可見《詩經·大雅·行葺》之一句:「醓醢以薦」。
黃興宗認為《齊民要術》內所指的「豆醬清」,可能是醬油的前身。
醬油在宋代已被人們接受:醬油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兩本著作中:《山家清供》記載用醬油、芝麻油炒春荀、魚、蝦;《吳氏中饋錄》記載用酒、醬油、芝麻油清蒸螃蟹。
此後,醬油一詞還出現在1360年《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元《易牙遺意》,1591年《飲饌服食箋》,1680年《食憲鴻秘》,1698年《養小錄》,1750年《醒園錄》,1790年《隨園食單》,清《調鼎集》卷三、卷七。 宋朝人將加工醬和豉得到的各種醬汁,稱為醬油,作為調味品開始在中國的飲食中流行。到清代,醬油的使用遠超過醬。在1790年《隨園食單》中醬油已經取得重要地位。
日本文獻中最早使用醬油一詞的是1597年的《易林本節用集》,但醬油的生產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國傳入日本。
醬油是從豆醬演變和發展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醬油」名稱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葉嫩者,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的記述。此外,古代醬油還有其他名稱,如清醬、豆醬清、醬汁、醬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曬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雙套油等。
公元755年後,醬油生產技術隨鑒真大師傳至日本。後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

❼ 醬油和醋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醋有很久了,三千多年前就做出來了,醬油是周朝,古代人對待吃的也很執著,發明了酒之後就動了發酵的魔力,所以醬油喝醋都能做出來。

❽ 古代有醬油嗎

古代有醬油
醬油是中國傳統的調味品。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❾ 醬油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與醬油的歷史是什麼古代人吃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