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張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張姓的歷史名人有張衡、張良、張騫、張儀、張之洞等。
1、張衡
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達,號香濤,時為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隸南皮,出生於貴州興義府(今安龍縣)。
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❷ 張姓是來源是什麼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2019年1月,根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張姓人口總數達到了0.954億,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
相關信息:
春秋時晉國是張姓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河東「解邑張城」是張姓重要的聚集地和發祥地(古張城在今山西臨猗西的黃河東岸)。
張氏世代事晉,晉滅後事韓。張老、張侯(即解張)均是晉國的大夫,張老的後代韓國貴族張良成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解張也被一部分張姓後裔奉為先祖。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張姓人群主要活動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
❸ 張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有哪些
張姓主要源於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1、張麗華(559年—589年),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後主陳叔寶的妃子。張麗華出身兵家,聰明靈慧,有辯才,而且記憶力很強,因此深得陳後主喜愛,為陳後主生有二子。禎明三年(589年),隋朝滅亡陳朝,張麗華因「禍水誤國」被長史高熲下令斬殺(一說被楊廣下令斬殺)。
❹ 張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張衡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張氏宗親點擊加入張氏總群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❺ 張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張姓主要源於「長」姓:1971年,河南省新鄭的鄭韓故城出土了一批韓國銅兵器,其中兩件銅戈銘文分別為:「四年鄭命:司寇長朱,武庫工師:冶尹皮攴造」;司寇張朱,右庫工師:春高,冶尹:濡造。」
即同一司寇之名,其名字一作「長朱」,一作「張朱」,說明春秋時不僅有「長」姓,而且這個「長」姓就是「張」姓。長氏原為東夷的後裔,臣服於商後,負責製造弓箭等武器。在甲骨文三期卡辭中,有「其又長子唯龜至王受又」的記載,說明長是一方國,定期向商王貢龜。
後來繁衍為張姓,故長氏是張姓祖先。在書面文字中,春秋中期以前只有「長」姓而無張姓,中期以後則只有「張」姓而無長姓。
歷史發展介紹:張姓的誕生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的兒子名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張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有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
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至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❻ 姓張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張姓歷來人才濟濟。從戰國時游說六國連橫事秦的張儀開始,在以後的各朝代中,均有張氏名人登上歷史舞台。漢時,張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無論是在治政、事功,還是學術、藝術、醫學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漢初大臣張良,為輔佐劉邦得天下,出過許多奇謀良策。兩次出使西域的張騫,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聯系,科學家張衡,創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儀(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寫下《傷寒論》、《金匱要略》,對祖國醫學發展有重大貢獻。書法家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被稱為「今草」。漢之後,有黃巾起義首領張角;三國時的蜀國大將張飛、曹魏大將張遼、
張郃,孫吳名臣張昭,張紘;晉同文學家張載、學者張湛;唐代詩人張繼、張佑、張籍,書法家張旭;宋時詩人張豐。相傳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裡,高宗親自前來探望。高宗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家族的廖竅,他只寫了一百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心滿意足地起駕回宮。此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事件,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另據唐代典籍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群臣為玄宗祝壽,多獻奇異珍寶,只有宰相張九齡獻上一部名為《千秋金鑒錄》的書籍。他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於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歷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後,玄宗對他這份貴重的「禮品」十分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彰表。因此,張九齡的族人也引以榮,開始為「金鑒」為堂號。張姓在漢代就已發展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時,張姓人已遍布全國的113個縣中,其覆蓋率佔全國州縣總數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個擁有數千萬人口、分布遍及全國和世界許多地區的中華大姓。從古到今,張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此外,如思想家張載、張械對儒家理論的貢獻,佛學家僧肇(俗姓張)對佛教思想的升華,以及張天師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義。另如近代狀元張謇的實業救國,張學良的兵抗日、張福林的太空探險等等,也都是功在當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❼ 張氏歷史故事
黃帝為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妻子嫘祖,是傳說中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被後人祀為蠶神。他們生子名摯,因修太 之法,故曰少,是繼太 之後而起的東夷部族首領。
少第五子名揮,官為弓正(監管製造弓箭的官)。他夜觀弧星,看見弧矢九星在天狼星東南,形狀彷佛天之巨弓,矢鏃正對天狼,於是受到啟發,創制了弓箭,被賜姓張。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長弓,與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關。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
❽ 姓張的歷史名人有哪些呢
姓張的歷史名人有:張儀,張良,張騫,張衡,張飛,張澤端,張居正,張之洞,張學良,張自忠
❾ 張姓的由來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本來是聶壹(馬邑之謀的發起者)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得姓始祖
張姓始祖-張揮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❿ 張氏家族的起源和名人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
起源源流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張氏家族名人:
張儀(?-公元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早年入於鬼穀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游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公元前309年,張儀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