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台灣的歷史以及名字的由來
台灣自古是我國的領土,東漢稱夷洲,隋時改稱流求,明代又稱北港、東蕃。元明設巡檢司於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76年)建為台灣省。台灣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從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台灣」這一名稱由何而來?它的含義又是什麼?學術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難定論。
有人說「台灣」是古代神話傳說「岱嶼」和「員嶠」首字聯名「岱員」轉變而來的;也有人說「台灣」是因盛行於閩台地區的台風而得名;還有人說「台灣」原作「埋冤」,後因其詞不詳才改稱為「台灣」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其後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連橫:《台灣通史·開辟篇》)。更多的人則主張「台灣」之名來源於陳第所著《東番記》中的「大員」、周嬰《遠游篇》中的「台員」和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大灣」。「台灣」則由「大員」、「台員」、「大灣」等或因語音相同轉譯,或以當地部落名稱謂轉化而來的。例如《辭海》等都持這種看法。譚其驤等在《我國省區名稱的來源》台灣省條中,闡明了「台灣」名稱的演變過程和各個時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說,十六世紀時有「大員」之稱,本指今台南安平鎮附近一帶,是當地高山族部落名譯音。進入十七世紀「大員」又改寫成台灣。其時荷蘭侵略者在該地所築的熱蘭遮(ZeeIandia)城,華人即稱之為台灣城。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全島後,「台灣」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帶。清初建立台灣府後,台灣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個島嶼。另一種看法,認為因荷蘭人在海灣修城築台,故名「台灣」。道光重刻本康熙《台灣縣志》雲:「荷蘭設市於此,築磚城,制若崇台,其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此台灣所由名也。」
此外,成書早於《東番記》的《日本一鑒》的《窮河話海》和《桴海圖經》兩冊中,都把台灣稱作「大惠」。吳壯達認為「大惠」與《東番記》的「大員」及後出現的「台員」、「大灣」 都是對同一地理對象的名稱從閩南方言轉化。他從安平古海灣「大灣」的轉化論證「台灣」一名由來於「大灣」。又據康熙《台灣縣志》所築城堡「制若崇台」,「台灣」的「台」與「灣」兩字聯稱的含義才成立。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台灣」一名才被人們採用。邵秦在《台灣名稱由來考略》(載《歷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台灣閩音稱謂大員、台員、大灣等,在荷蘭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築台前荷蘭人也隨中國人稱安平為「大員」;也不同意把「台灣」之稱來源於大海灣的「大灣」一名轉化而來,因為《東番記》並未記成大灣而寫成大員,《遠游篇》作台員。「大員」、「台員」在字義上不能表示出海灣之意。「台灣」 應由來於原安平地區土著台窩灣族,以其族名稱其地,據調查確認台南城的大灣庄為台窩灣族原住地。「大灣」即「台窩灣」的同音異字。荷蘭文獻中對安平一帶有時寫成Tayovoan(台窩灣),有時寫成Tyovon(梯窩灣)、Teijoan(大員)、Toyouan(台員)等
中荷兩國的兩種不同民族語言對該地稱呼基本一致的記載,雄辨地證明了關於台灣名稱最早來源的出處,即與台灣安平一帶土著台窩族名稱有關。關於「台灣」名稱的由來,目前雖仍存在分歧,但在辭書、報刊出版物中,涉及有關台灣名稱來源的有其一定的傾向性,很多專家、學者又都在積極研究探討這個問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揭開這個謎底。
❷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它的歷史依據是什麼
1.先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到達夷洲(台灣)
2.元朝時正式成為中國的領土(在台灣島上有政府機構)
3.荷蘭殖民者佔領台灣
4.鄭成功收復台灣
5.鄭成功的後代鄭克爽歸順清朝,清朝在台灣設置台灣府,清朝末期改為台灣省。
6.《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佔領台灣
7.二戰結束後,中國收復台灣。
8.解放戰爭後,蔣介石退守台灣到至今。也就是說,除了國民黨退守台灣造成割據,其他的時候都是在中央的管轄內,而且中國從來就沒有一個統治者用割斷血脈的方式來分裂
9、1992年海峽雙方代表港會談中就「一個中國」問題及其內涵進行討論,其核心內容與精神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是「九二共識」,也就是說海峽雙方都是承認一個中國的。
❸ 請問台灣的歷史與傳說是什麼
有人說「台灣」是古代神話傳說「岱嶼」和「員嶠」首字聯名「岱員」轉變而來的;也有人說「台灣」是因盛行於閩台地區的台風而得名;還有人說「台灣」原作「埋冤」,後因其詞不詳才改稱為「台灣」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其後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連橫:《台灣通史·開辟篇》)。更多的人則主張「台灣」之名來源於陳第所著《東番記》中的「大員」、周嬰《遠游篇》中的「台員」和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大灣」。「台灣」則由「大員」、「台員」、「大灣」等或因語音相同轉譯,或以當地部落名稱謂轉化而來的。
❹ 中國歷史上台灣名稱的演變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它的名稱多有變化。
早在春秋時期,稱台灣為「島夷」。戰國初期的重要史籍《尚書.禹貢》稱,中國當時分為九州,台灣歸屬揚州范圍。
先秦時,稱台灣為「瀛洲」。秦滅漢興,稱台灣為「東鯷「。三國時,又稱台灣為「夷洲」。
隋唐至宋朝時,稱台灣為「流求」,元朝時,又稱台灣為「琉球」。
明朝初葉,稱台灣為「東番」,商船橫渡海峽時,習慣上以台灣北部高山為辨別方向的標記,因山勢如罩雞之籠,故又稱為「雞籠」。漁民們常在台灣西部港口修船補網,稱港口為「魍灣」,後來泛指台灣。
明朝中葉,台灣又有了「大灣」、「大員」、「台員」之稱。福建沿海人民又稱之為「埋怨」。因為在開發台灣過程中,不少大陸人民或遇風浪葬身魚腹,或水土不
服客死他鄉,「其狀其慘,故以埋怨名之」(見清施鴻保《閩雜記》)。以上四個名稱讀音與閩南土語「台灣」的讀音相同,故稱之。
明朝萬曆年間,因台灣「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台」,遂稱之為「台灣」。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了盤踞台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次年改台灣為「東都」。後來,其子鄭經又改東都為「東寧」。
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進擊台灣,恢復台灣名稱。1684年清政府設立台灣府,「台灣」名稱沿用至今。
❺ 台灣為什麼叫台灣呢
台灣自古是我國的領土,東漢稱夷洲,隋時改稱流求,明代又稱北港、東蕃。元明設巡檢司於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76年)建為台灣省。台灣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從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有人說「台灣」是古代神話傳說「岱嶼」和「員嶠」首字聯名「岱員」轉變而來的;也有人說「台灣」是因盛行於閩台地區的台風而得名;還有人說「台灣」原作「埋冤」,後因其詞不詳才改稱為「台灣」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其後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連橫:《台灣通史·開辟篇》)。更多的人則主張「台灣」之名來源於陳第所著《東番記》中的「大員」、周嬰《遠游篇》中的「台員」和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大灣」。「台灣」則由「大員」、「台員」、「大灣」等或因語音相同轉譯,或以當地部落名稱謂轉化而來的。例如《辭海》等都持這種看法。譚其驤等在《我國省區名稱的來源》台灣省條中,闡明了「台灣」名稱的演變過程和各個時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說,十六世紀時有「大員」之稱,本指今台南安平鎮附近一帶,是當地高山族部落名譯音。進入十七世紀「大員」又改寫成台灣。其時荷蘭侵略者在該地所築的熱蘭遮(ZeeIandia)城,華人即稱之為台灣城。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全島後,「台灣」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帶。清初建立台灣府後,台灣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個島嶼。另一種看法,認為因荷蘭人在海灣修城築台,故名「台灣」。道光重刻本康熙《台灣縣志》雲:「荷蘭設市於此,築磚城,制若崇台,其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此台灣所由名也。」 此外,成書早於《東番記》的《日本一鑒》的《窮河話海》和《桴海圖經》兩冊中,都把台灣稱作「大惠」。吳壯達認為「大惠」與《東番記》的「大員」及後出現的「台員」、「大灣」 都是對同一地理對象的名稱從閩南方言轉化。他從安平古海灣「大灣」的轉化論證「台灣」一名由來於「大灣」。又據康熙《台灣縣志》所築城堡「制若崇台」,「台灣」的「台」與「灣」兩字聯稱的含義才成立。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台灣」一名才被人們採用。邵秦在《台灣名稱由來考略》(載《歷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台灣閩音稱謂大員、台員、大灣等,在荷蘭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築台前荷蘭人也隨中國人稱安平為「大員」;也不同意把「台灣」之稱來源於大海灣的「大灣」一名轉化而來,因為《東番記》並未記成大灣而寫成大員,《遠游篇》作台員。「大員」、「台員」在字義上不能表示出海灣之意。「台灣」 應由來於原安平地區土著台窩灣族,以其族名稱其地,據調查確認台南城的大灣庄為台窩灣族原住地。「大灣」即「台窩灣」的同音異字。荷蘭文獻中對安平一帶有時寫成Tayovoan(台窩灣),有時寫成Tyovon(梯窩灣)、Teijoan(大員)、Toyouan(台員)等。 中荷兩國的兩種不同民族語言對該地稱呼基本一致的記載,雄辨地證明了關於台灣名稱最早來源的出處,即與台灣安平一帶土著台窩族名稱有關。
❻ 台灣名稱的由來,為何會叫台灣呢或有其它名稱嗎
台灣自古是我國的領土,東漢稱夷洲,隋時改稱流求,明代又稱北港、東蕃。元明設巡檢司於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76年)建為台灣省。台灣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從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台灣」這一名稱由何而來?它的含義又是什麼?學術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難定論。 有人說「台灣」是古代神話傳說「岱嶼」和「員嶠」首字聯名「岱員」轉變而來的;也有人說「台灣」是因盛行於閩台地區的台風而得名;還有人說「台灣」原作「埋冤」,後因其詞不詳才改稱為「台灣」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其後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連橫:《台灣通史·開辟篇》)。更多的人則主張「台灣」之名來源於陳第所著《東番記》中的「大員」、周嬰《遠游篇》中的「台員」和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大灣」。「台灣」則由「大員」、「台員」、「大灣」等或因語音相同轉譯,或以當地部落名稱謂轉化而來的。例如《辭海》等都持這種看法。譚其驤等在《我國省區名稱的來源》台灣省條中,闡明了「台灣」名稱的演變過程和各個時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說,十六世紀時有「大員」之稱,本指今台南安平鎮附近一帶,是當地高山族部落名譯音。進入十七世紀「大員」又改寫成台灣。其時荷蘭侵略者在該地所築的熱蘭遮(ZeeIandia)城,華人即稱之為台灣城。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全島後,「台灣」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帶。清初建立台灣府後,台灣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個島嶼。另一種看法,認為因荷蘭人在海灣修城築台,故名「台灣」。道光重刻本康熙《台灣縣志》雲:「荷蘭設市於此,築磚城,制若崇台,其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此台灣所由名也。」 此外,成書早於《東番記》的《日本一鑒》的《窮河話海》和《桴海圖經》兩冊中,都把台灣稱作「大惠」。吳壯達認為「大惠」與《東番記》的「大員」及後出現的「台員」、「大灣」 都是對同一地理對象的名稱從閩南方言轉化。他從安平古海灣「大灣」的轉化論證「台灣」一名由來於「大灣」。又據康熙《台灣縣志》所築城堡「制若崇台」,「台灣」的「台」與「灣」兩字聯稱的含義才成立。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台灣」一名才被人們採用。邵秦在《台灣名稱由來考略》(載《歷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台灣閩音稱謂大員、台員、大灣等,在荷蘭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築台前荷蘭人也隨中國人稱安平為「大員」;也不同意把「台灣」之稱來源於大海灣的「大灣」一名轉化而來,因為《東番記》並未記成大灣而寫成大員,《遠游篇》作台員。「大員」、「台員」在字義上不能表示出海灣之意。「台灣」 應由來於原安平地區土著台窩灣族,以其族名稱其地,據調查確認台南城的大灣庄為台窩灣族原住地。「大灣」即「台窩灣」的同音異字。荷蘭文獻中對安平一帶有時寫成Tayovoan(台窩灣),有時寫成Tyovon(梯窩灣)、Teijoan(大員)、Toyouan(台員)等 中荷兩國的兩種不同民族語言對該地稱呼基本一致的記載,雄辨地證明了關於台灣名稱最早來源的出處,即與台灣安平一帶土著台窩族名稱有關。關於「台灣」名稱的由來,目前雖仍存在分歧,但在辭書、報刊出版物中,涉及有關台灣名稱來源的有其一定的傾向性,很多專家、學者又都在積極研究探討這個問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揭開這個謎底。 參考資料:http://www.beelink.com/20001031/416439.shtml
❼ 台灣的歷史簡介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❽ 台灣在我國歷史上曾經的名稱
"台灣"這一名稱出現不過300多年,但是兩岸人民對台灣寶島早有稱呼,歷史上對台灣的稱呼有近十個,如《禹貢》中的"島夷",漢代的"東"、"東鯤",三國時代的"夷洲",隋代的"琉求",明代萬曆年間在公文中出現"台灣"。"台灣"名稱的由來,是和它的開發過程聯系在一起的。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因此對台灣的稱呼最初起於對台南區的稱呼。最初在台南一帶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紹台灣時稱為"Tayan"或"Tai-An",荷蘭人拼為"Taioan",從大陸來的移民則讀作"Tai-Oan"。因此,由於讀音不同,把台南一帶稱為"台員"、"大員"、"大圓"、"大灣"、"大冤"。以後由閩南話的"台員"轉音為"台灣",所指地區也由台南一地擴及整個台灣地區。
在國際上台灣還有另外一個名稱,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經過台灣海峽時,望著景色秀
在國際上台灣還有另外一個名稱,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經過台灣海峽時,望著景色秀麗的寶島,情不自禁地叫起"TihaFormosa(福摩薩)"。這一殖民者為台灣所起的名字,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沿用。
在有據可查的史料上,「台灣」這一名稱的出現不過300多年。但是史書證明兩岸人民對台灣寶島早有稱呼,歷史上對台灣的稱呼有近十個,不同的稱呼卻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台灣寶島的關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國出現國家機器時,就把中國劃分為九州管理,記載這一史實的是中國最早的史書之一《尚書·禹貢篇》。九州中的揚州管轄范圍北至淮河,東面至海。書中的「島夷卉服」就是指台灣。「島夷」,就是台灣的第一個名稱。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灣府志》中表示,夏商時期的揚州包括台灣。
春秋戰國時,近海交通有所發展,因此出現許多關於海上的傳說,其中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之葯的傳說流傳至今。《史紀·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徐福上書中所稱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後人認為「瀛洲」即為台灣。徐福沒有回來,但是兩岸的來往在以後的歲月中越來越多。
作為專門的歷史地理書籍記載台灣的是在《前漢書》。進入漢代,關於台灣的記載開始多起來。在《前漢書·地理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在會稽海外有「東 人」,分為20餘國,「以歲時來獻見」。後來許多學者認為「東 」應該指的就是台灣。在《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更是把台灣分為三部分,「東 」即為北台灣,「夷州」為中台灣,「澶州」為南台灣。在三百年前的荷蘭人連少挺(Linschoten)所繪的台灣地圖中,也把台灣分為三個島。把台灣分成三部分,說明對台灣的認識在加深。
直接描述台灣情況的是在三國時期。三國鼎立時期,東吳位於江南,管轄范圍包括會稽和東南沿海地區。東吳和海外的關系較為密切。《三國志》中談及在孫權黃龍二年(230年)派軍隊出海遠征夷洲。不少學者認為「夷洲」就是台灣。三國東吳臨海郡太守沈瑩可以稱之為最早的台灣學者,在他的《臨海水土志》對當時被稱為「夷洲」的台灣情況有著專門記載,只是此書已經流失,主要內容記載在《太平御覽》之中。從所記內容來看,這是當時最完整的關於台灣的文字資料。通過《臨海水土志》,使得遠離台灣海峽的許多內地人,知道了盡管是有限的、但是極為難得的台灣的具體情況。
頗有大志的隋煬帝,施政並無多少值得誇耀的紀錄,但對外對內征戰卻有特殊的喜好,當然也對早有前朝前代所關注的台灣起兵。據《隋書·東夷傳》所載,隋煬帝曾於大業六年(610年)發動遠征琉求之戰。「琉求」是何處?歷來爭議較大。但絕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琉求」即為台灣,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對台灣已經相當了解。在《宋史·外國列傳》中則明確記載,琉求國在泉州之東,有海島稱「澎湖」,煙火相望。趙汝適的《諸蕃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當然所記內容不詳細。
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因此對台灣的稱呼最初起於對台南地區的稱呼。最初在台南一帶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紹台灣時稱為「Tayan」或「Tai-An」,荷蘭人拼為「Taioan」,從大陸來的移民則讀作「Tai-Oan」。因此,由於讀音不同,在台南一帶稱為「台員」、「大員」、「大圓」、「大灣」、「大冤」。以後由閩南話的「台員」轉音為「台灣」,所指地區也由台南一地擴及整個台灣地區。自明代起,「台灣」之名正式流行。在明代閩人周嬰所著《遠游篇·東蕃記》中,以「台員」稱台灣。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現「台灣」。清代張眉的《瀛濡百詠》一書指出:周嬰把台灣稱為「台員」,「這是閩南語所造成的錯誤,從此台灣之名始進入中土。」「台灣」名稱由此而來,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還有一批人,常常以「福摩薩」來稱呼台灣,這一名字來源於殖民時代。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經過台灣海峽時,望著景色秀麗的寶島,情不自禁地叫起「Iiha Formosa」(福摩薩)。此名為後來西方國家所沿用,因為它的殖民色彩,中國人理所當然的予以拒絕。
❾ 台灣有什麼別名有什麼歷史淵源
地理與歷史
一、地理與居民
台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中國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台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稱的台灣地區還包括台灣當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188平方公里。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C,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馬溪(116.8公里)。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l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汁,截止2002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240萬多人,加上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約為2248萬多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約為5‰。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約為620人,台北市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l萬多人。
台灣居民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約2%,約43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鄒、雅美、邵族、葛瑪蘭和賽夏等11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二、歷史概況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疏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某(此字打不出來)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一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始出現台灣的名稱。進入17世紀之後,漢人在台灣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鄭氏政權把大陸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灣,重視土地開發和興修水利,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到鄭氏政權末期,台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2萬人。
鄭氏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清政府平定大陸後,開始謀劃進攻台灣,曾經採取招撫方針,企圖說服鄭氏降清未果。鄭氏政權曾多次反攻大陸沿海地區,至1678年秋鄭軍戰敗,所佔領的東南沿海州縣全部喪失,隨即完全退守台灣。此時,清朝政府統治中國已成定局,鄭氏政權逐步演變成為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9世紀60年代.台灣的淡水、雞籠、安平、打狗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l9世紀70年代,實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對外「開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灣作為擴張的目標,聲稱台灣是「土番」居住區.是「無主之地」,不在中國主權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灣全地久隸我國版圖」,「全台郡之生番,無一社不歸中國者」。1874年1月、日軍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雖然軟弱的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日本在台灣實行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灣社會,並且利用保甲制度作為警察政治的輔助工具。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灌輸忠「君」(天皇)愛「國」(日本)思想,力圖把台灣人民變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經濟上,實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由台灣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後期則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在台灣發展與軍需有關的工業,把台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功。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l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