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想要了解中國真正的歷史,該看什麼書呢
最基礎的就是《史記》。
史記講述了上古黃帝時代,到漢武帝時代的歷史,上下3000多年的歷史,而且作為通史名著,史記裡面的很多歷史事件記錄十分完整具體,可以很好的了解歷史。
之後就可以看《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講述漢朝以及之後的歷史,後續的歷史書籍,很多都是明朝整理的,在清朝又有了《名史》。
歷史上有總共「二十五史」,也是比較公認的正史。
⑵ 想了解歷史,初學者該看什麼書
建議了解歷史先從與自己生活接近的,或者自己感興趣的某個時期入手。也就是建議從中國歷史入手。針對中國歷史,推薦幾本常用歷史書。
首先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介紹內容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國發展史、重大歷史事件及名人簡介為一身的優秀歷史讀物。作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現代語言寫出來,通俗易懂。
讀歷史的人沒有人不了解《史記》。《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全書生動完整真實的再現了歷史,是不可多得的優秀史書。
第三本推薦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是由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⑶ 想要了解中國歷史,有哪些好的書籍推薦
不建議閱讀歷代《實錄》類的史書,太多的古語,需要很強的耐心和大量的經歷,適合研究歷史的人閱讀。《二十四史》是不錯的,是中國的正史官書,可以幫助你系統、全面的了解中國歷史的博大精深。還有一部分斷代史著作。如《國語》、《戰國策》、《左傳》寫前秦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還有很多著作是當代作家寫的,例如,袁騰飛老師的著作《歷史是個什麼玩意》、《戰爭就是這么回事兒》、《明朝那些事全套》。寫作風格幽默,語言通俗易懂,很有意思,引入入聖。
⑷ 想了解歷史應該看什麼書
中國歷史嗎?那先看看上下五千年吧,《中國通史》等等,現在又很多歷史的國民讀本,以記事為主,基本上沒有討論,都是以一個個小故事,串聯起來的,最好選插圖本,比較有興趣,不枯燥。
以後,對於歷史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後,若想深入地探究歷史事件背後的本質所在,再看一些學術類的書籍。
《國史大綱》,精品。
⑸ 我想全面了解中國歷史,應該先看哪幾本書
1、《國史大綱》:《國史大綱》是一部中國通史,力求簡要,舉其大綱,刪其瑣節。在不到1000頁的篇幅里,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又顯示了作者駕馭繁復歷史的偉力,整書綱舉目張,簡繁得當。
2、《明朝那些事兒》: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
3、《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重大,有關著述已出版不少。這本書的研究可謂推陳出新,作者一系列獨到創見可能在學術界引起爭議,相信這種爭議將有助於深化中國近代史研究。
4、《萬曆十五年》:本書是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作者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5、《中國通史》:本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門別類地敘述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兵制、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冊按歷史順序敘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
⑹ 學歷史應該看什麼書
你好,我是一名學習歷史專業的准大二生,下面推薦你幾本我們講過的史書:
《資治通鑒》編年體通史,記事簡練,適於初學者
《史通》第一步史學史,學歷史,先要對歷史有一個學術上的概念
《文獻通考》一部政書體,主要記載上古至宋代嘉定末年的政治制度,是杜佑《通典》的續編本,記事更全面。
《史記》暫時不推舉,紀傳體的史書,特別是通史,記事前後分割。如果你對這段歷史不是很清楚的話,容易把自己搞混的。如要研究漢朝的歷史,建議看看《漢書》。
《三國志》第一步國別體史書,理解就可以了,有時間可以看看。
《通鑒紀事本末》看過《資治通鑒》的話,看這本書意義不大,因為袁樞(《通鑒紀事本末》作者)是照抄《資治通鑒》的。但可以感受一下「紀事本末」這種體例的特點。
⑺ 我想了解中國歷史要看什麼書
可以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
1、《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2、《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3、《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而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5、《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⑻ 想了解中國歷史看什麼書
1、通俗點的就《中華上下五千年》 有好幾個出版社,大體都差不多;再有就是那些《明亡清興六十年》、《易中天品三國》、《明朝那些事兒》或者十大帝王、最牛謀臣、影響中國歷史的XXX等,這種書賣書的地方到處都是,有相當一部分文字語言比較現代化,看的時候快點就行了。
2、可以看些歷史小說,《說唐》、《隋唐演義》、《三國演義》等,古代的小說多多少少都有點迷信色彩。
3、有歷史小故事的如:三十六計、成語故事等。
4、最後一個就是看正史,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國語》、《戰國策》等,推薦看《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鑒》、《國語》,一般看起來速度比較慢,也可以看白話的,不過趣味性就大大降低了,衍生出來的書也比較多,這個得自己去書店找了,用讀書軟體搜也可以。
⑼ 想要了解國家歷史,有哪些書籍推薦呢
引言:人們在生活當中可以多去了解一些文化知識,這樣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還能夠豐富自己的閱歷。
有了興趣就能很快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貴在堅持,堅持下去,歷史的成績自然會提高,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做題是非常重要的,在答題過程中,絕對不能脫離材料去憑空遐想,一切答案都應以材料為准,而且想要學好歷史 在生活當中就一定要多翻閱有關於歷史的書籍,了解好古中外發生的大事的時間和影響,並且也要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和經過,最重要的還是要用腦子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