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不相信在古代中國也叫中國,那麼中國是在什麼時候被稱為中國的
起初「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獻記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擴張,「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從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嚴格地說,古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B. 中國在什麼時候開始叫做中國的
中國國內最早有用中國這個詞稱呼領域從西周開始,但只是指關中、河洛地區,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外國稱我們為中國要從中華民國開始,中華民國將中國作為他的簡稱,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也為中國。
(2)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在歷史上稱為中國擴展閱讀: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的歷史演變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含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擴張,「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
央視網-《百家講壇》 20170326 國之名稱(1)中國
C. 中國這個稱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的以前我國被叫做什麼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古代文獻記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擴張,「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從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嚴格地說,古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3)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在歷史上稱為中國擴展閱讀:
解釋中國為什麼在英文中稱為「CHINA」
有歷史依據的說法,說China一詞的出現和古代中國的瓷器有關。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達,在冶金,紡織,制瓷業等方面一直長期領先於世界。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制瓷業種類豐富,大放異彩,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外國人稱譽中國為「瓷器大國」。中國出口的瓷器,凡景德鎮出品,必屬精品。
英文單詞China是瓷器的意思。讀音來自「昌南」的讀音,而昌南鎮即被稱為「瓷都」的景德鎮。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東方新航線之後,把瓷器稱為「porcelain」。這個詞原意是指東印度群島上的一種貝殼,由於中國瓷器質料與貝殼十分相似,就得到了這一流傳至今的名稱。
參考資料:網路-china (詞語)
D.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叫中國的呀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
1、「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獻記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2、《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
3、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擴張,「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
4、秦漢以來,又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5、從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
6、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7、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嚴格地說,古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8、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4)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在歷史上稱為中國擴展閱讀
建國後的確定過程
抗戰時期,毛澤東曾經多次闡述將來所要建立的「中華民主共和國」的含義。
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明確宣布:「一九四九年將要召集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務為目標的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組成共和國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組織條例》第三條第五款為「提出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協籌備會第四小組討論時,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對「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國號提出質疑。他表示國名太長,建議去掉「民主」兩字。最後採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同年9月27日,政協一屆全會通過決議正式定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39]並且去掉國號後面「中華民國」的簡稱。自此之後,政協會議通過的大會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華民國」這四個字。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國」在人們習慣性稱呼中漸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
參考資料
網路-中國
E.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叫中國這個名字的
古代中國指的是中原地區,及華北地區,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稱「華夏」、「中華」。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公元740年(大唐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二戰結束,日本國王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系,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國人都奮起抵抗,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什麼叫「披發左衽」? 「披發左衽」的反義詞,就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的代表。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里的「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滿清入關,大儒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學者黃宗羲所言,「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發左衽矣」。這里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里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可見,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只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F.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國被稱之為中國的
一、於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的論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證據,是196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的灑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庄嚴的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銘文的前面還提到「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可見是周成王時的紀錄。
二、「中國」一詞之地域觀念演變考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
G.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在歷史上稱為中國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
中國的意思是中央之國。北狄南蠻東夷西戎。華夏處在中間。
H. 「中國」這個稱謂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漢語「中國」一詞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場合是不一樣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春秋時期的中國,只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地區不算中國。以後中國的概念逐步擴大,到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並且包括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國,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時已經被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了。
漢朝以及漢朝以前,可考證的「中國」一詞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指京師,如《詩經·民勞》註:「中國,京師也。」;「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指漢民族所能夠直接統治的地區,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又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如《三國志》:「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又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
中原地區和中原王朝被稱為「中國」,不僅由於地域亦源於文化傳統,因為中原王朝建立之時間較早,經濟與文化具有較高水平,是所謂禮義之邦的華夏文化。一直居於四夷之上。此時,「中國」一詞擁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意義,民族的意義要強於地域、文化的意義,且該詞的政治意味比較小。
自漢朝以後,「中國」一詞的語義發生變化,民族的意義削弱,地理和政治意義加強。所以,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之後便以中國自居,比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 ,將南朝叫作島夷;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如:《晉書》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
「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突出這一現象在遼宋和金宋對峙時期更加明顯: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曾自稱中國,且一度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這里的中國,政治意義明顯占強勢。
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系甚小。歷史上夏商周三代無不出自「蠻夷戎狄」,華夏族便是夷夏不斷融和的產物。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臨終時要子孫「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五代有三代(後唐、後晉、後漢)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梁、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書中說,不能「置中國於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於中國」(其中的「中國」,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占據中原的金國),因此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也是各族人民的中國。
直到清朝後期,「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不曾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從清朝後期開始,清朝與西方國家交流時開始使用「中國」這個名稱,往往使用「中國」來稱呼自己。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這一個稱謂正式成為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國際上的共同認知中,「中國」一詞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I. 中國一詞最早在歷史上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當時這兩個字指的是皇帝的都城,因為西周實行分封,制,君王居住在周邊分封國的中間,中國以外稱四夷,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認為秦朝處在天地的中間,故稱中國。
但在明朝之前,「中國」還不是專屬的國號,一些社會開放的王朝,如漢唐時期,外國人稱中國人是漢人、唐人等,明朝時期,則正式將「中國」兩字稱為了國號,對內對外都自稱中國。
至於中國人自稱是華夏子孫,則與炎黃兩帝有關,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後也就成了華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