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族是在什麼時候叫漢族的
秦作為統一的大帝國雖很短暫,但秦的影響非常大。至兩漢時期,北方和西北各族還稱漢朝人為「秦人」,而漢朝人自稱「中國人」。當時邊疆各民族也往往稱漢朝郡縣之民為「漢人」,但它還不是一個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漢朝的人」。不過漢時已出現「胡漢」、「越漢」、「夷漢」等合稱,大概已初具族稱含義。及至魏晉,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人自稱「中國人」、「晉人」,但邊疆各族卻仍稱之為「漢人」。顯然,這時「漢人」稱呼,已具有比較明確的民族含義了。不過也就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漢人」作為民族的概念,為漢族和非漢族所接受。同時,作為以前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自稱的「中國人」,這時已為居於漢地的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所共享。這是東漢以來邊疆各族內遷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的結果。以「五胡」為代表的內遷各族紛紛建立政權,據有以兩京為中心的黃河流域,接受先進的漢文化,自稱「中國皇帝」,與晉室爭正統。這樣,具有文化優越感而基於地域概念的「中國」、「中國人」就不再適應於居於內地的漢族所專有了。「中國」或「中國人」為入居內地的各族所共享後,作為統治民族的非漢族為了將漢族區別開來,即用「漢」或「漢人」來專稱漢族。這樣,「漢」或「漢人」就成為一個正式的民族概念。唐時少數民族出現了「蕃」的稱謂,與漢族合稱「蕃漢」。五代繼唐,依舊有「蕃漢」之稱,宋時亦沿用。至元代,由於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已被完全漢化,被稱為漢人了。
參考資料:《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618-619頁。
Ⅱ 「漢族」這個名稱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漢族形成歷史] [編輯本段]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見母系氏族制)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見父系氏族制).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幾個王朝.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游,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 以與蠻.夷.戎. 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 春秋(前770-前476)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准.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僅與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而且是兩個最強大的華夏諸侯.七雄合縱.連橫.兼並.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進入中亞和雲南.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Ⅲ 什麼時候開始漢族稱呼出現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
但這個稱謂在古代史上從未提及過。直到近代。
「漢族」一詞的最早出現,有兩種說法:
1,1903年出現。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韓景春,李毅夫兩位研究,最早使用「漢族」一詞的是黃遵憲,是在1903年的《駁革命書》中:「倡類族者,不願漢族,鮮卑族,蒙古族之雜居共治,轉不免受治於條頓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
2,太平天國末年。
有學者認為「漢族」族稱的最早記載是在太平天國末年的侍王李世賢《致各國領事書》中,其實有「漢族」一詞。
Ⅳ 漢族是在什麼時候正式形成的
漢族的族稱正式形成是在漢朝時期。
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在先秦時期分布於各個部落、地帶,活於黃河中下游,代表文化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有多處文化分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華夏民族從分散走向了統一。 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建築秦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了中華民族。在國家統一的條件下,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
漢王朝從西漢時期到東漢時期,歷經400多年,為漢朝朝代的名稱和華夏民族的名稱命名提供了歷史條件。漢朝國力強盛,發展強勢,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
因此,在漢王朝通西域、殺伐匈奴、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4)漢族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稱為漢族擴展閱讀
漢族以先秦的華夏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為統一的民族,至1840年,經歷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1840年以後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得到新的發展;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與中國各族人民一起逐步發展。成為中國第一大社會主義民族。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Ⅳ 漢族人口最多,佔全國總人口的90%以上,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被稱為「漢族」
秦漢時期。
在漢族社會發展的歷史上,封建社會漫長是一個突出的特點。雖然中國古代社會分期的學術討論進行了差不多半個世紀,至今仍無完全一致的結論,但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已進入封建社會,則已基本上得到統一的認識。
關於漢民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漢族是以先秦的華夏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為統一的民族,至1840年,經歷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
1840年以後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得到新的發展;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與中國各族人民一起逐步發展為社會主義民族。
(5)漢族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稱為漢族擴展閱讀:
漢族的形成過程經歷了數千年之久。漢族是一個農業民族,其農耕經濟文化的起點,可以追溯到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農耕業的產生,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的發明和牛耕的推廣,是漢族集型農業形成的標志。
漢族崇拜祖先,其祖先傳說可以上溯到中華民族傳說時代的共同祖先炎帝神農氏,及稍後從游牧轉為農耕的黃帝軒轅氏。漢族先民最早見於載籍的是有虞氏和夏後氏。
漢族文字歷史悠久,其考古實物見於商時代的金文、甲骨文以及更早的陶文。
漢族的習俗禮儀文化模式在公元前11世紀——前6世紀已經規范定型,見於《周禮》、《儀禮》、《禮記》。
作為中國穩定的主體民族,漢族的形成過程,完成於秦漢之際。
秦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度,統一劃定居住地域,又統一貨幣、度量衡和田畝規格。同時,下令「書同文字」,在全國推行秦篆和隸書,廢止了筆畫繁多的周大篆和各地的異體文字。秦始皇還大力倡導「行同倫」,即建立一致的生活習俗和道德規范。
秦始皇的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春秋戰國以來,全國各地「田疇異畝(畝制大小不同)、車塗異軌(車軌道路寬窄不一)、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狀況,為形成有共同地域、共同語言文字、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漢民族奠定了基礎。
秦朝國祚短暫,漢承秦制,繼續推進漢民族的形成過程。歷兩漢400餘年的發展,一個統一、穩定、人數眾多的漢族開始著稱於世。
東漢載籍中始見「漢人」一詞(「月氏來降,與漢人錯居」 《後漢書·西羌傳》),其意與今之所謂「漢族」或「漢民族」相同。
東漢以後,三國分立。西晉王室內亂,北方及西北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入主中原,建立政權,史稱「北朝」,前後延續270餘年。
當時各少數民族統治者都吸收漢文化,以適應進入中原統治的地位,同時,把自身質朴剛勁豪放的草原文化素質帶入漢文化中。
與北朝同時,晉室東渡,土族南遷。此後,南朝歷272年,黃河流域文化被移植江南,蘇、皖、閩、浙、粵逐漸成為漢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生活在該地區的古代夷、越之裔也大部份融入漢族之中。
隋唐時期,南北復歸統一。在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融合的基礎上,唐朝文化臻於極盛。這一時期,留居中原的匈奴、鮮卑等族遺裔完全融進漢族之中。
蒙古族滅遼、西夏、金、大理、宋,建立元朝,實行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級的民族政策。
元代「漢人」的概念內涵契丹、女真、高麗及原來金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指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和南方各民族人民。這種劃分,加速了南北各民族分別融入漢族的過程。
元末,數以十萬計的蒙古族兵民滯留中原,其中相當一部份融入漢族之中。
明初,實行全面漢化的政策。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詔變革舊制,禁止辮發、椎髻等發式和胡服、胡語、胡姓等,這一變革在南方各民族中留下鮮明的記憶。今天南方民族中的許多漢姓,傳說是從明初開始的。
滿族建立的清朝,實行滿、蒙、漢三等級的民族政策,以辮發、長衫馬褂旗袍為俗,使用滿、漢、蒙、藏、維吾爾等五種文字。
但大量滿族進入關內以後,普遍慣用漢語、漢字。清朝以科舉八股取士,促使各族上層人士注意學習吸收漢文化。大清王室退位以後,一部份滿族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融入漢族之中。
中華民國取代清王朝,革除滿、蒙、漢三等級的舊制,宣告中國是「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於說漢話、習漢俗、民族自我意識為「漢人」者,一般都承認其漢族成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族
Ⅵ 漢族是怎麼來的嗎。什麼時候開始叫漢族了
漢族亦稱大漢民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體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的九成。稱謂始於漢代,並沿用至今。漢族經過長期歷史發展,逐漸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漢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父系基因較純的族群,在中國各地皆有分布。
漢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國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又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國及部分蠻、夷、戎、狄融合成華夏民族的階段,最後形成於漢代漫長而復雜的三個歷史階段。
1.夏、商、周、楚、越諸族的相繼崛起
漢族的形成起始於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紀左右,夏民族在黃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黃土地帶首先崛起。相傳夏部落在進入黃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時代。血緣關系仍然是維系人們的主要紐帶。據《史記·夏本紀》說: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們以夏後氏為核心組成為一個有共同血緣的大部落。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到了大禹時期,青銅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對於夏民族崛起的意義是促使"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都已成熟。在這種新的歷史轉折時期,禹劃九州,標志著夏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也標志著夏民族的形成。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夏民族在黃河中游崛起之時,地處山東半島,奉鳥為圖騰的商部落還過著原始社會「居無定處」、《史記·殷本紀》。「不常厥邑」《尚書·商書·盤庚上》。的流動生活。但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部落也毫無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會解體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詩經·商頌·長發》。的記載就是一個信息。於是,本來臣屬於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湯征諸侯」,《史記·殷本紀》。「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後在鳴條會戰中大勝滅夏,湯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國家--商王朝。與此同時,商部落也完成了從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化,而發展成商民族,崛起於黃河下游。
與商滅夏一樣,居住在陝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間,原來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滅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發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黃河流域相繼崛起之後,楚、越兩族在長江流域也相繼崛起。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社會發展的進程相對來說是比較緩慢的,由於國家還沒有出現,所以在相當的一個時期內,長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們稱「蠻」。而江漢地區的蠻,則被稱為「楚荊」,商時即有「維女荊楚」、「居國南方」(《詩經·殷武》)。之說。按照「從部落發展到民族」的一般規律,正處在階級產生、國家出現、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荊」,由於把戰爭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而崇尚武功,他們在不斷向外發動戰爭中,迅速強大起來。而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不僅奠定了楚開國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個標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從於越突起開始的。分布在江浙到兩廣或雲貴高原這一弧形地帶的百越集團,終因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而長期處「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所言。的狀態。但是,由於歷史的機遇和地域位置的優越,商、周之時,與中原諸民族鄰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於越突起,開始了形成為民族的歷程。吳、越國家的建立,反映了於越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崩潰,也標志著於越各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
從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壯一幕,是他們譜寫了漢民族形成的第一階段。
2.華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鑄成
作為歷史上發生的東西,民族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不斷發展著,變化著。從部落發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諸族作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統治下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發生大變動、大發展。這時,夏、商、周、楚、越諸族發展、變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來,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
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間進行的。例如晉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來軍隊組成的規定,說明「國」與「州」對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晉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鴻溝已逐漸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還擴張到部分蠻、夷、戎、狄之間。例如《國語·周語》說: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喜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晉國人與戎族的秦國人聯姻,更表明春秋時包括部分蠻、夷、狄、戎在內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這些會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時期民族大融合,於是一個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華夏民族誕生了。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一詞的最早記載。此後,「華夏」遂成為春秋時以夏、商、周三族及夷為主源,部分蠻、戎、狄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稱[1]。
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廣的范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在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楚國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一帶,經八百餘年的擴張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民族之間的融合也越來越深,最典型的莫過於屈原的《天問》一例,《天問》是就廟宇中描繪著古史的壁畫而發的。當時楚國的畫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區的歷史,足見民族融合的深廣了。在東北方的燕國,到戰國時已成為雄據東北方的強國,燕將秦開曾作人質於東胡族,回國後率軍打敗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等東郡,大大擴展了燕國的領土[1]。
燕對遼河流域的開拓,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在東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華夏民族的又一個支系。在北方的趙國,戰國後期是僅次於秦的強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史實,不僅是戰國時期民族融合的實例,而且是華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明徵。
在西北的秦國,是戰國時代的後起之秀,本是黃帝之後,因護送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被封西方,因長期與西方犬戎作戰,常被東方六國視為非「諸華」族。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在春秋戰國之交,秦與西方諸戎族展開了激烈的搏鬥,「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並了周圍的少數民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後的戎族國家,成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骨乾和核心。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繼夏、商、周、楚、越諸夏侯國相繼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雄壯的一幕之後,在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又演出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這一幕歷史活劇中,一個嶄新的民族--華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分別形成了東以齊、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趙、燕為代表的四個大支系,為統一的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二階段。
3.漢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熔爐中鑄成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分散的,不統一的民族,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所有這一切,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政治中心。於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時間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秦王朝。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
正是由於秦始皇的這些「大一統」的措施使得華夏民族更加確定地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所以雖然秦王朝國運短暫,但漢承秦制,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政治上,漢武帝創設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實行「編戶齊民」;經濟上,漢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議,頒行均輸法、平準法,以京師為中心,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商業網,商品流通大大發展;文化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了經學,取得了占統治地位的優勢,使儒學成了正在形成的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血肉部分。所有這些,表明西漢時中央集權「大一統」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強大,使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華夏民族完成了向漢族的發展和轉化。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華夏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化的歷史活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繼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之後,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氣貫長虹的一幕。從此以後,漢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Ⅶ 漢人,漢族這個稱謂是從什麼時候產生的呢
秦作為統一的大帝國雖很短暫,但秦的影響非常大。至兩漢時期,北方和西北各族還稱漢朝人為「秦人」,而漢朝人自稱「中國人」。當時邊疆各民族也往往稱漢朝郡縣之民為「漢人」,但它還不是一個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漢朝的人」。不過漢時已出現「胡漢」、「越漢」、「夷漢」等合稱,大概已初具族稱含義。及至魏晉,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人自稱「中國人」、「晉人」,但邊疆各族卻仍稱之為「漢人」。顯然,這時「漢人」稱呼,已具有比較明確的民族含義了。不過也就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漢人」作為民族的概念,為漢族和非漢族所接受。同時,作為以前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自稱的「中國人」,這時已為居於漢地的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所共享。這是東漢以來邊疆各族內遷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的結果。以「五胡」為代表的內遷各族紛紛建立政權,據有以兩京為中心的黃河流域,接受先進的漢文化,自稱「中國皇帝」,與晉室爭正統。這樣,具有文化優越感而基於地域概念的「中國」、「中國人」就不再適應於居於內地的漢族所專有了。「中國」或「中國人」為入居內地的各族所共享後,作為統治民族的非漢族為了將漢族區別開來,即用「漢」或「漢人」來專稱漢族。這樣,「漢」或「漢人」就成為一個正式的民族概念。唐時少數民族出現了「蕃」的稱謂,與漢族合稱「蕃漢」。五代繼唐,依舊有「蕃漢」之稱,宋時亦沿用。至元代,由於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已被完全漢化,被稱為漢人了。
Ⅷ 漢族這個概念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目前能考證的是「漢族」一詞最早被使用在公文上的是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為了達到其正統性以及肩負的歷史責任等政治原因,必須要和清朝政府劃清界限。利用「民族」的論點,是絕佳的方案。這也巧妙的迴避了中國歷史的斷層問題。多數人對民族最大的誤解是,認為民族的劃分是「血緣」關系的劃分,這是不對的。民族的劃分是以使用的文化,生活習俗,生活區域等內容來劃分的。文化的傳承與認同感逐步滲透大部分地區時,那麼那個地區的人也就成為了漢族。所以新中國成立後認定民族時,分為了大部分人口的漢族,以及還保有自身文化的少數民族。這是一個很好的安排,團結了人民也讓國家安定並持續進步。這也形成了有趣的一幕,假設一位遼國的後裔到了現在成為了「漢族」 在看歷史劇時,會不會因為看到楊家將英勇殺敵的畫面而激動不已呢。當然,這些以無法考證。
Ⅸ 最早出現「漢族」是什麼時候
漢族,即漢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佔大多數。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確定下來的。漢民族,是相對於其它少數民族而言的。
先有「民族」的概念,然而才會有漢族及其它少數民族等的稱呼。
古代沒有「民族」概念。「族」,是原始部族、家族的概念的引申。漢族祖先是華夏人,華夏人把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稱為「夷人」。沒有其它民族的稱呼,也不會有「漢族」的稱呼。
秦朝統一中國後,過去各諸候國的人就不可(或不敢)稱自己為XX國人了。因此,秦朝以後,統一的國人,都稱自己為秦人。否則被視為「夷人」。當時,國外都知道。通西域以後,西域(廣義)那裡的人也稱中國這邊的人為秦人。英文China ,即與漢字「秦」有關。漢朝以後,國人還習慣稱自己為秦人。漢朝人從沒有稱自己為「漢族」的說法。
最早,公元六世紀《南齊書》列傳之三十五《高逸傳·顧歡傳》中,有「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語句。「民族」一詞指涉人群共同體。(那時,漢朝早已過去。)但中國現代民族觀念主要受到日譯西書的影響,據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學者郝時遠考據,古漢語「民族」有可能在近代傳入日本,然而現代意義的賦予主要是在日譯西書(主要是德人著作)中對應了"Ethnic group"和"Nation"等名詞。
「民族」的概念是近代才有的。
有關資料引用:
民族與人種不同。民族是長期歷史形成的社會統一體,是由於不同地域的各種族(或部落)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民族指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的共同體。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用來表達類似「民族」概念的語詞,為數不下數十種,既有「民」、「族」、「種」、「部」、「類」等單音詞,也有「民人」、「種人」、「民群」、「民種」、「部族」、「部人」、「族類」等雙音詞,獨獨未見「民」「族」二字連綴並用成詞者。(韓錦春、李毅夫,1984:36)
目前已知漢語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詞者,見諸1837年西洋傳教士編纂之《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所刊<喬舒亞降迦南國>一文。2(方維規,2002:2)茲後王韜與康有為所編《強學報》中,分別都曾使用過這個詞彙。(彭英明,1985:8-9)不過,「民族」一詞在中國之廣泛流傳,則是遲至二十世紀初期之事,而此時一般所使用者,卻與上述的語言先例略無瓜葛,而是借自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知識分子拼湊「民」、「族」二字,以對譯西文Nation一詞所成的漢語新詞。易言之,吾人今日慣用之「民族」一詞,實為一翻譯名詞,也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西、日等不同文化系統間跨語際(Translingual) 文化實踐的特殊產物。(Liu, 1995)
既然,現代概念的「民族」一詞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才在中國出現,那麼「漢族」一詞也該在此之後才有。
中國的民族有56個,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確定的,這是現代了。56個民族其中包括漢族。
真正的漢族概念應當是全國各民族確定之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