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是哪部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1)我國第一部長篇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是什麼擴展閱讀:
三國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縱線,以戰爭發展和人物活動為材料。九十多年的興亡史大約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即由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為第一階段;三國鼎立至諸葛亮病逝為第二階段:此後至晉統一天下為第三階段。
其間穿插以魏、蜀、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紛爭,把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文臣武將的奇謀險計逐一帶出,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故事。由於傳統章回小說的結構回合之間前後呼應,在緊隨主線發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貫,形成一個統一的小說系統。
『貳』 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是什麼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 原名 三國志通俗演義 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相傳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縣),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羅仲祥後唐時仕青州(即今清徐),後因原籍水災且路遠途遙落籍太原清源,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其父羅錦生有六子,羅貫中行居第二。或雲其師傅為施耐庵。也有記載說曾當過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謀士。著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 另一版本介紹: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叄』 我國第一部長篇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是什麼
章回小說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體裁。它的特點是分回標目、分章敘事、首尾完整、故事連接、段落整齊。章回小說是在宋元長篇講史平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與講史有直接的關系:章回小說作為相對獨立的單元的「回」來自於講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說的回目來自於講史開宗明義的題旨;章回小說由「話說」、「看官」等構成的虛擬的說書場景來自於講史的敘述方式。我國章回小說的內容十分豐富,至少包括五種類型:講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俠型等。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三國演義》的成書、作者與版本 「歷史演義」,是用通俗的語言,將歷史上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乾的歷史題材,組織、敷衍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三國演義》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簡稱,描寫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興起與滅亡的歷史過程。《三國演義》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個漫長的成書過程。三國結束後不久,就有了陳壽的《三國志》,劉宋裴松之為之作注。裴松之引用魏晉人的著作達二百一十餘種,資料詳實,極大地充實了《三國志》的內容。與此同時,關於三國的各種傳說、故事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到元代時,便形成了一部《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迄今所能見到的關於三國故事的第一部小說定本。羅貫中正是綜合《三國志》、民間傳說和《全相三國志平話》等最終寫成了《三國演義》。可見《三國演義》是在長期的、眾多的群眾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即所謂「世代累積型」小說。關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生平資料,目前知之甚少。明代無名氏的《錄鬼簿續編》記載說:「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據此可見他籍貫太原,大約生活在1310至1385年之間。相傳他頗有政治抱負,而且是施耐庵的「門人」。其材料如果可靠,他的這些經歷對他的創作是有一定影響的。他寫的作品很多,除《三國演義》外,今傳世的還有長篇小說《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一說《水滸傳》是他和施耐庵合寫而成。《三國演義》的版本較多,其中明代的嘉靖本,是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三國演義》版本。書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節。每節有七言回目一句。而《三國演義》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一百二十回修改本。 《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歷史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英雄傳奇,但它的思想內容十分復雜,融合了傳統、官方、民間與作者個人的各種思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幾種思想傾向:第一,極力突出擁劉反曹傾向。在《三國演義》中,以劉關張及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方面,是正義的代表。而曹魏集團則代表了邪惡。這種傾向並不是羅貫中首創,而是早已存在於民間,羅貫中只不過是繼承了民間的觀念。這樣的傾向對於吸引讀者的感情投入是必需的。這種傾向固然沿襲了傳統的道德標准,但另一方面,擁劉也表現了對仁政和明君的嚮往,反曹則是對暴君和暴政的痛恨。也就是說,作者是從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出發,糅合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來表現對昏君賊臣及黑暗統治的痛恨,對聖君賢相和清平社會的渴望。所以,生活於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奉蜀為正統,不僅因為對否定蒙元正統地位,在「人心思漢」的當時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因此,不能簡單地視之為封建觀念而加以否定。第二,強調建立在「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基礎上的「義」。所謂「義」,本來是一個含混的概念,在《三國演義》中,簡單地說就是友誼。《三國演義》中「義」的觀念特別突出,「桃園三結義」、「義釋曹操」等成了「義」的經典表現。「義」,其實是一種民間觀念,作者是用民間的想像來描寫三國時期的某些人物,並將這種觀念作為一種道德品質集中地表現在劉備、關羽、張飛身上。「義」,使他們變君臣為兄弟,平等相待;「義」,令他們相互救困扶危、同心協力;「義」,讓他們捨己救人、知恩圖報。特別是關羽成了「義」的化身,雖然關羽身上的「義」被絕對化,而產生了重私情忘大義的弱點,但總的來說,並不損害他忠肝義膽、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這在高層政治斗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雖然未必符合事實,但切合民間心理。第三,十分崇尚智慧。就寫人而言,小說中,諸葛亮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傳奇人物,他懂政治、精軍事、通外交,是典型的智慧的象徵,另外,周瑜、司馬懿等人身上也突出地表現了這種觀念。作者突出這些智者,使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智力的競賽與角逐,因而具有廣泛而持久的吸引力。就敘事而言,《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包容了這一歷史時期所有重大的戰役,被人們稱為全景性軍事文學。其中不僅寫出了兩軍相鬥勇者勝,而且,還寫出了兩勇相鬥智者勝。突出智斗,是這一作品的特色。作品寫戰役,將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外交關系交織在一起,重點表現統帥人員的運籌帷幄、分析決策,給予讀者許多啟示。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這表現在許多方面。 首先,「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史料處理原則,使小說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三國演義》大體按照歷史真實來寫,但又虛構了大量細節和一些情節,使小說虛實結合。實使讀者產生真實感,虛使小說更生動、人物形象更豐滿。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採用類型化的寫法,專門突出人物的某一個特點,並通過誇張、對比、烘托等手法,把這一特點發展到極端。比如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智慧、劉備的仁厚、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勇猛等,性格鮮明,形象生動,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所以《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達400人,給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數十。毫無疑問,這是《三國演義》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敘事結構上,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矛盾斗爭為主線,精心結構無數的故事,雖事件復雜,卻不瑣碎支離,有曲折變化,然脈絡分明,構成了一個基本完美的藝術整體。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三國演義》的語言與《水滸傳》等小說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夾雜著白話;是白話,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謂雅而不澀,俗而不俚。這種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使它既能發揮白話之長,又能避免純粹的文言之短。 《三國演義》不僅對中國古代小說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亞洲的其他國家廣泛流傳。
『肆』 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是什麼小說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伍』 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是
章回小說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體裁。它的特點是分回標目、分章敘事、首尾完整、故事連接、段落整齊。章回小說是在宋元長篇講史平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與講史有直接的關系:章回小說作為相對獨立的單元的「回」來自於講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說的回目來自於講史開宗明義的題旨;章回小說由「話說」、「看官」等構成的虛擬的說書場景來自於講史的敘述方式。我國章回小說的內容十分豐富,至少包括五種類型:講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俠型等。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三國演義》的成書、作者與版本
「歷史演義」,是用通俗的語言,將歷史上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乾的歷史題材,組織、敷衍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三國演義》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簡稱,描寫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興起與滅亡的歷史過程。《三國演義》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個漫長的成書過程。三國結束後不久,就有了陳壽的《三國志》,劉宋裴松之為之作注。裴松之引用魏晉人的著作達二百一十餘種,資料詳實,極大地充實了《三國志》的內容。與此同時,關於三國的各種傳說、故事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到元代時,便形成了一部《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迄今所能見到的關於三國故事的第一部小說定本。羅貫中正是綜合《三國志》、民間傳說和《全相三國志平話》等最終寫成了《三國演義》。可見《三國演義》是在長期的、眾多的群眾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即所謂「世代累積型」小說。關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生平資料,目前知之甚少。明代無名氏的《錄鬼簿續編》記載說:「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據此可見他籍貫太原,大約生活在1310至1385年之間。相傳他頗有政治抱負,而且是施耐庵的「門人」。其材料如果可靠,他的這些經歷對他的創作是有一定影響的。他寫的作品很多,除《三國演義》外,今傳世的還有長篇小說《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一說《水滸傳》是他和施耐庵合寫而成。《三國演義》的版本較多,其中明代的嘉靖本,是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三國演義》版本。書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節。每節有七言回目一句。而《三國演義》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一百二十回修改本。
《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歷史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英雄傳奇,但它的思想內容十分復雜,融合了傳統、官方、民間與作者個人的各種思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幾種思想傾向:第一,極力突出擁劉反曹傾向。在《三國演義》中,以劉關張及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方面,是正義的代表。而曹魏集團則代表了邪惡。這種傾向並不是羅貫中首創,而是早已存在於民間,羅貫中只不過是繼承了民間的觀念。這樣的傾向對於吸引讀者的感情投入是必需的。這種傾向固然沿襲了傳統的道德標准,但另一方面,擁劉也表現了對仁政和明君的嚮往,反曹則是對暴君和暴政的痛恨。也就是說,作者是從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出發,糅合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來表現對昏君賊臣及黑暗統治的痛恨,對聖君賢相和清平社會的渴望。所以,生活於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奉蜀為正統,不僅因為對否定蒙元正統地位,在「人心思漢」的當時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因此,不能簡單地視之為封建觀念而加以否定。第二,強調建立在「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基礎上的「義」。所謂「義」,本來是一個含混的概念,在《三國演義》中,簡單地說就是友誼。《三國演義》中「義」的觀念特別突出,「桃園三結義」、「義釋曹操」等成了「義」的經典表現。「義」,其實是一種民間觀念,作者是用民間的想像來描寫三國時期的某些人物,並將這種觀念作為一種道德品質集中地表現在劉備、關羽、張飛身上。「義」,使他們變君臣為兄弟,平等相待;「義」,令他們相互救困扶危、同心協力;「義」,讓他們捨己救人、知恩圖報。特別是關羽成了「義」的化身,雖然關羽身上的「義」被絕對化,而產生了重私情忘大義的弱點,但總的來說,並不損害他忠肝義膽、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這在高層政治斗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雖然未必符合事實,但切合民間心理。第三,十分崇尚智慧。就寫人而言,小說中,諸葛亮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傳奇人物,他懂政治、精軍事、通外交,是典型的智慧的象徵,另外,周瑜、司馬懿等人身上也突出地表現了這種觀念。作者突出這些智者,使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智力的競賽與角逐,因而具有廣泛而持久的吸引力。就敘事而言,《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包容了這一歷史時期所有重大的戰役,被人們稱為全景性軍事文學。其中不僅寫出了兩軍相鬥勇者勝,而且,還寫出了兩勇相鬥智者勝。突出智斗,是這一作品的特色。作品寫戰役,將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外交關系交織在一起,重點表現統帥人員的運籌帷幄、分析決策,給予讀者許多啟示。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這表現在許多方面。
首先,「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史料處理原則,使小說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三國演義》大體按照歷史真實來寫,但又虛構了大量細節和一些情節,使小說虛實結合。實使讀者產生真實感,虛使小說更生動、人物形象更豐滿。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採用類型化的寫法,專門突出人物的某一個特點,並通過誇張、對比、烘托等手法,把這一特點發展到極端。比如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智慧、劉備的仁厚、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勇猛等,性格鮮明,形象生動,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所以《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達400人,給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數十。毫無疑問,這是《三國演義》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敘事結構上,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矛盾斗爭為主線,精心結構無數的故事,雖事件復雜,卻不瑣碎支離,有曲折變化,然脈絡分明,構成了一個基本完美的藝術整體。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三國演義》的語言與《水滸傳》等小說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夾雜著白話;是白話,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謂雅而不澀,俗而不俚。這種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使它既能發揮白話之長,又能避免純粹的文言之短。
《三國演義》不僅對中國古代小說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亞洲的其他國家廣泛流傳。
『陸』 我國第一部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是什麼
章回小說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體裁.它的特點是分回標目.分章敘事.首尾完整.故事連接.段落整齊.章回小說是在宋元長篇講史平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與講史有直接的關系:章回小說作為相對獨立的單元的[回"來自於講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說的回目來自於講史開宗明義的題旨,章回小說由[話說".[看官"等構成的虛擬的說書場景來自於講史的敘述方式.我國章回小說的內容十分豐富.至少包括五種類型:講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俠型等.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三國演義>的成書.作者與版本
[歷史演義".是用通俗的語言.將歷史上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乾的歷史題材.組織.敷衍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三國演義>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簡稱.描寫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興起與滅亡的歷史過程.<三國演義>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個漫長的成書過程.三國結束後不久.就有了陳壽的<三國志>.劉宋裴松之為之作注.裴松之引用魏晉人的著作達二百一十餘種.資料詳實.極大地充實了<三國志>的內容.與此同時.關於三國的各種傳說.故事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到元代時.便形成了一部<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迄今所能見到的關於三國故事的第一部小說定本.羅貫中正是綜合<三國志>.民間傳說和<全相三國志平話>等最終寫成了<三國演義>.可見<三國演義>是在長期的.眾多的群眾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即所謂[世代累積型"小說.關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生平資料.目前知之甚少.明代無名氏的<錄鬼簿續編>記載說:[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據此可見他籍貫太原.大約生活在1310至1385年之間.相傳他頗有政治抱負.而且是施耐庵的[門人".其材料如果可靠.他的這些經歷對他的創作是有一定影響的.他寫的作品很多.除<三國演義>外.今傳世的還有長篇小說<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一說<水滸傳>是他和施耐庵合寫而成.<三國演義>的版本較多.其中明代的嘉靖本.是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三國演義>版本.書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節.每節有七言回目一句.而<三國演義>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一百二十回修改本.
<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歷史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英雄傳奇.但它的思想內容十分復雜.融合了傳統.官方.民間與作者個人的各種思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幾種思想傾向:第一.極力突出擁劉反曹傾向.在<三國演義>中.以劉關張及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方面.是正義的代表.而曹魏集團則代表了邪惡.這種傾向並不是羅貫中首創.而是早已存在於民間.羅貫中只不過是繼承了民間的觀念.這樣的傾向對於吸引讀者的感情投入是必需的.這種傾向固然沿襲了傳統的道德標准.但另一方面.擁劉也表現了對仁政和明君的嚮往.反曹則是對暴君和暴政的痛恨.也就是說.作者是從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出發.糅合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來表現對昏君賊臣及黑暗統治的痛恨.對聖君賢相和清平社會的渴望.所以.生活於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奉蜀為正統.不僅因為對否定蒙元正統地位.在[人心思漢"的當時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因此.不能簡單地視之為封建觀念而加以否定.第二.強調建立在[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基礎上的[義".所謂[義".本來是一個含混的概念.在<三國演義>中.簡單地說就是友誼.<三國演義>中[義"的觀念特別突出.[桃園三結義".[義釋曹操"等成了[義"的經典表現.[義".其實是一種民間觀念.作者是用民間的想像來描寫三國時期的某些人物.並將這種觀念作為一種道德品質集中地表現在劉備.關羽.張飛身上.[義".使他們變君臣為兄弟.平等相待,[義".令他們相互救困扶危.同心協力,[義".讓他們捨己救人.知恩圖報.特別是關羽成了[義"的化身.雖然關羽身上的[義"被絕對化.而產生了重私情忘大義的弱點.但總的來說.並不損害他忠肝義膽.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這在高層政治斗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雖然未必符合事實.但切合民間心理.第三.十分崇尚智慧.就寫人而言.小說中.諸葛亮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傳奇人物.他懂政治.精軍事.通外交.是典型的智慧的象徵.另外.周瑜.司馬懿等人身上也突出地表現了這種觀念.作者突出這些智者.使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智力的競賽與角逐.因而具有廣泛而持久的吸引力.就敘事而言.<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包容了這一歷史時期所有重大的戰役.被人們稱為全景性軍事文學.其中不僅寫出了兩軍相鬥勇者勝.而且.還寫出了兩勇相鬥智者勝.突出智斗.是這一作品的特色.作品寫戰役.將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外交關系交織在一起.重點表現統帥人員的運籌帷幄.分析決策.給予讀者許多啟示.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這表現在許多方面.
首先.[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史料處理原則.使小說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三國演義>大體按照歷史真實來寫.但又虛構了大量細節和一些情節.使小說虛實結合.實使讀者產生真實感.虛使小說更生動.人物形象更豐滿.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採用類型化的寫法.專門突出人物的某一個特點.並通過誇張.對比.烘托等手法.把這一特點發展到極端.比如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智慧.劉備的仁厚.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勇猛等.性格鮮明.形象生動.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所以<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達400人.給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數十.毫無疑問.這是<三國演義>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敘事結構上.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矛盾斗爭為主線.精心結構無數的故事.雖事件復雜.卻不瑣碎支離.有曲折變化.然脈絡分明.構成了一個基本完美的藝術整體.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三國演義>的語言與<水滸傳>等小說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夾雜著白話,是白話.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謂雅而不澀.俗而不俚.這種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使它既能發揮白話之長.又能避免純粹的文言之短.
<三國演義>不僅對中國古代小說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亞洲的其他國家廣泛流傳.
『柒』 我國的第一部長篇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是
我國的第一部長篇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是《三國演義》
其他的還有:
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水經注》
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文心雕龍》
第一部富有神話色彩的地理志——《山海經》
第一部科普作品——《夢溪筆談》
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通典》
第一部工農業生產技術論著——《天工開物》
第一部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第一部葯典書——《新修本草》
第一部中醫學書籍——《黃帝內經太素》
第一部建築學專著——《營造法式》
第一部植物學辭典——《全芳備祖》
第一部繪畫理論著作——《古畫品錄》
第一部茶葉製作書——《茶經》
第一部地理書——《禹貢》
第一部戲典史——《宋元戲曲韻史》
第一部文藝理論書——《文心雕龍》
第一部匯編古代文化典籍——《永樂大詞典》
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 ——《詩品》
第一部方言詞典——《方言》
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第一部歷史評論著作——《史通》
第一部哲理散文總集——《呂氏春秋》
第一部政論文總集——《新書》
第一部小說總集——《太平廣記》
第一部筆記體小說集——《世說新語》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
第一部語錄體散文作品——《論語》
第一部日記體游記——《徐霞客游記》
第一部詞典——《爾雅》
第一部韻文書——《切韻》
第一部字書——《字通》
第一部小說史——《中國小說史略》
第一部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第一部雜文集——《墳》
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吶喊》
第一部散文詩集——《野草》
第一個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
第一首詩歌——《彈歌》
第一部以作家個人選編成書的詩集——《楚辭》
第一部歷史小說——《穆天子傳》
第一部志怪小說——《搜神記》
第一部浪漫主義神話小說——《西遊記》
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第一部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
第一部中篇小說——《阿Q正傳》
第一部優秀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第一部優秀的描寫農民革命斗爭的小說——《水滸傳》
第一部以家庭為寫作題材的小說——《金梅瓶》
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
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
第一篇具有民主思想的政論文——《原君》
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寫成的民歌體敘事長詩——《王貴與李香香》
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第一篇報告文學作品——《包身工》
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第一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
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
第一位女史學家——班昭
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
第一位著名女詞人——李清照
新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郭沫若
第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冰心
第一位童話作家——葉聖陶
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
現存最古的劇本——《張協狀元》
最早的典籍外文譯本——《老子》(《大乘起信論》)
最早的劇目——《東海黃公》
藝術成就最高的雜劇——《西廂記》
藝術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話小說——《紅樓夢》
最長的歷史小說——《中國歷代通俗演義》
新文學中最早的一篇著名歷史小說——《採石磯》
最大的詩歌集——《全唐詩》
歷史上寫詩最多的詩人——楊萬里
歷史上詩作留存最多的詩人——陸游
最偉大的戲劇家——關漢卿
『捌』 中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是
《三國演義》
即《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而皆知。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
『玖』 中國第一部回章體歷史演義小說
我國的第一部長篇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為四大名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以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即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畫的近200個人物形象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義胸懷,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真實的曹操是有不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實歷史上的劉備和演義中的差別很多。但是歷史上的劉備確實也是仁德為懷,感人至深的。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給讀者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法。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拾』 ( )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
正確答案:B
解析:《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也稱《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