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了解歷史要看什麼書
治學的話當然是《宋史》。
張其凡的《宋代史》,聽說不錯,不過可能不好找下載。可以搜索「中國斷代史系列」下載宋史的pdf。
只是想了解那段歷史的話,蔡東藩的《宋史演義》就可以了,是演義小說,不過主體還是取自正史的。這個網上隨便都可以找到。
自己的觀點啊。
正史更接近史實、更嚴謹、但相對而言也比較枯燥,而且正史重點是記敘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對民間的非官方的東西一般不太關注。另外《宋史》的話是古文,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動力,恐怕你沒耐心看。
野史提供更多細節,能比較直觀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不過帶有演義成分,就是夾雜了一些道聽途說的東西,因此也更生動有趣。史學研究上一般是作為正史的補充。
根據你的情況,我還是推薦你先看蔡東藩的《宋史演義》。
如果之後你還有興趣深入,就精讀《宋史》吧,這是基本功,需要下點功夫的。
再然後看看《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當小說讀好了。《水滸傳》,對了解宋代歷史來說主要是讓你了解一些當時的市井民俗以及宋元時的口語白話,情節方面就與宋史基本沒關系了。
至於《宋代史》之類的教科書,可以幫助你了解整體的綱要脈絡和所謂唯物史觀。因為史書是紀傳體(用人物來組織史實,剛接觸會覺得有點亂)而且是年號紀年(例如"慶歷八年"、是公元幾年?比元豐三年早還是晚?一開始是不會適應的)、《武林舊事》等筆記史料也是零零碎碎的,有本現代人編的斷代史,可以讓你更快地理順事件的先後時間順序以及人物關系等。
不會,基本是取材自正規的史籍。小部分來自筆記野史,沒有他自己捏造的東西。
❷ 我想了解中國歷史要看什麼書
可以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
1、《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2、《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3、《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而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5、《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❸ 想全面了解中國歷史,應該看什麼書
最好是看《史記》+《東周列國志》+《資治通鑒》(白話版)+《續資治通鑒長編》(白話版)+《明史》+《清史稿》,從上古三皇五帝到清代的歷史都有了。《二十四史》量太大,對古文功底要求又高。
❹ 想了解中國歷史看什麼書
1、通俗點的就《中華上下五千年》 有好幾個出版社,大體都差不多;再有就是那些《明亡清興六十年》、《易中天品三國》、《明朝那些事兒》或者十大帝王、最牛謀臣、影響中國歷史的XXX等,這種書賣書的地方到處都是,有相當一部分文字語言比較現代化,看的時候快點就行了。
2、可以看些歷史小說,《說唐》、《隋唐演義》、《三國演義》等,古代的小說多多少少都有點迷信色彩。
3、有歷史小故事的如:三十六計、成語故事等。
4、最後一個就是看正史,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國語》、《戰國策》等,推薦看《史記》、《三國志》、《資治通鑒》、《國語》,一般看起來速度比較慢,也可以看白話的,不過趣味性就大大降低了,衍生出來的書也比較多,這個得自己去書店找了,用讀書軟體搜也可以。
❺ 學中國歷史看什麼書好~
首先最好的,最客觀最直接的當然是讀正史也就是二十四史,現在算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不管怎麼算吧,正史這東西是一些或在朝或在野的學者所編纂的,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起居注之類的官員的記載、協助寫成。
然後成書經過皇帝同意入正史的史書,才算正史,而史書一般都是時間越靠近當時那個年代越靠譜的,所以二十四史擁有著足夠的權威性。
然後我國古代文人向來有秉筆直書的傳統,據說魏惠王為了保證自己兒子,做太子時兄弟相爭的事不被史官記錄,在病危榻上讓史官寫成自己下令,史官卻寧死不屈,並且聲稱死了自己還有天下文人。
而當年司馬遷寫出《史記》後漢武帝還看過,對於把自己先祖寫成痞子這事兒,雖然很生氣,但也無話可說,而北魏時期更是爆發了著名的國史之獄,因為崔浩的秉筆直書加上鮮卑族和漢人的來年爭斗,主筆的崔浩以及其姻親、高門士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受到了族誅,所以中國歷史讀古典最可靠。
所以,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故事波譎雲詭,歷史人物也是毀譽參半、各執一詞,要想讀懂歷史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來,讀書嘛,自己喜歡就好。
❻ 歷史是用來掛小說的釘子。意思是什麼
「什麼是歷史?就是釘子,用來掛我的小說。」法國小說家大仲馬對歷史是這
樣定義的。但是這個「釘子」是否牢靠,是否能夠經受文化承載的考驗,就要由歷
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對已經成文的歷史進行考證了。
歷史是由「歷」與「史」兩部分組成的,這兩部分是歷史學的「二維」,缺一
不可,只有完整地掌握了這「二維」,才能「歷歷在目」地展開真實的歷史畫卷。
若再進一步發揮人類豐富的想像力,將「二維歷史」抽象為「三維世界」,則就離
神話不遠了。但是不要認為神話就無用,很多史前的事情就是利用神話傳說這個載
體才得以流傳到今天的。問題是今天的人們如何將神話和傳說還原成真正的歷史。
完整地敘述歷史事件,必須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要素。地點、人物、
事件屬於「史」的范疇,而時間是由「歷」來限定的。
❼ 歷史是什麼,不過是掛小說的一個釘子
歷史是什麼,不過是掛小說的一個釘子
這是桐華寫在大漠謠還是雲中歌的,也是出自於大仲馬之口
小說之所謂稱之為小說,是因為那是作者憑借自己的才華,自己對歷史的理解,撰寫的一些故事,不得不說看了大漠謠和雲中歌之後,才開始喜歡上的大漢王朝,桐華筆下的大漢是輝煌的,卻又是傷感的,那些只是發生在歷史之下,民間不為人知的故事。如果桐華嚴格的按照歷史續寫,那麼,它還能成為小說么,那不過是另外的一本史記,你們願意看么?
那些看完了,又發表意見的人,既然不喜歡為什麼要看完,那麼看完為什麼又諷刺?你們看雲中歌有沒有被感動?你說我沒有看啊,沒有看你的言論是從哪裡得來的呢?聽朋友說的,別人說的你就相信,為什麼不自己想想。
❽ 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會掛黃燈籠,黃燈籠有什麼象徵意義
張燈結綵慶祝或者薪火相傳。
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乃扎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風氣至此廣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時,更於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支。
永樂朝在午門大立虌山燈柱,又在華門外設「燈市 」,使得北平尚有燈市口街道。民國後,花燈之舉雖仍在,但平淡了許多,幸虧如今因著中國熱,燈籠又逐漸在居家裝飾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燈籠的材料發生了改變。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學校)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准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後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提燈籠的習俗。
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到了日據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制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
(8)歷史掛什麼擴展閱讀:
正月十五掛燈籠的典故: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❾ 想學歷史看什麼書籍,大家指導下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IEl籍讀得最多的_位學者l』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呂思勉國學基礎深厚,治史的意趣卻不保守。、本書滲透蓿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譚其驤稱呂恩勉以史學名而兼通經、子、集三部嚴耕望稱呂思:勉的治史是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
❿ 學歷史應該看什麼書
你好,我是一名學習歷史專業的准大二生,下面推薦你幾本我們講過的史書: 《資治通鑒》編年體通史,記事簡練,適於初學者 《史通》第一步史學史,學歷史,先要對歷史有一個學術上的概念 《文獻通考》一部政書體,主要記載上古至宋代嘉定末年的政治制度,是杜佑《通典》的續編本,記事更全面。 《史記》暫時不推舉,紀傳體的史書,特別是通史,記事前後分割。如果你對這段歷史不是很清楚的話,容易把自己搞混的。如要研究漢朝的歷史,建議看看《漢書》。 《三國志》第一步國別體史書,理解就可以了,有時間可以看看。 《通鑒紀事本末》看過《資治通鑒》的話,看這本書意義不大,因為袁樞(《通鑒紀事本末》作者)是照抄《資治通鑒》的。但可以感受一下「紀事本末」這種體例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