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秀的生平簡介
1、早期經歷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一脈,劉秀的先世,從王降為列侯,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於濟陽縣,他出生的時候,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當年稻禾(嘉禾)一莖九穗,因此得名秀。
元始三年(公元3年),劉欽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和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依,只好回到祖籍棗陽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劉良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2、舂陵起兵
西漢自漢元帝以來,朝政日益衰敗,到了成帝之時,以太後王政君為首的王氏外戚集團獨攬朝政大權,加之漢成帝昏聵不堪,極為寵信趙氏姐妹,從而形成了「趙氏亂於內,外家擅於朝」的局面。
王莽歷經「安漢公」、「攝皇帝」,幾乎就是昔日周公攝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廢孺子嬰(劉嬰)為定安公,正式登基稱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國」,西漢在歷經214年的統治後終於滅亡。
新莽末年,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雖名為皇族後裔,但他這一支屬於遠支旁庶的一脈,劉秀為人、與其長兄劉縯不同,劉縯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豪傑,欲圖大事;而劉秀則為人「多權略」,處事極為謹慎。
3、大戰昆陽,新室崩塌
因為劉秀兄弟和南陽宗室子弟在南陽郡的舂陵鄉(今湖北棗陽)起兵,故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舂陵軍的主力為南陽的劉氏宗室和本郡的豪傑,兵少將寡,裝備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這也成為了後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帝,建元「更始」,劉玄就是歷史上的更始帝,對此,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為不滿,只是迫於在聯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將軍。
更始政權建立,復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室,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新朝號稱百萬大軍的主力覆滅於昆陽城下,三輔震動,新莽政權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混戰之中,新朝覆滅。
4、韜光養晦,出巡河北
在昆陽之戰中立下首功的劉秀則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時一個噩耗傳來,劉秀的長兄大司馬劉縯被更始帝所殺,哥哥被更始帝所殺,對劉秀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打擊,但是劉秀能強忍悲傷,益發謙遜,而且悲憤不形於色,正是彰顯出了劉秀的韜光養晦、隱忍負重。
當時新莽王朝雖然覆滅,但是河北(黃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觀望態度,未曾歸附更始政權,赤眉軍在山東發展迅速、聲勢日益壯大,還有「河北三王」、銅馬、尤來、隗囂、公孫述等等割據勢力。
劉賜對劉玄說:「劉秀是去河北招撫的最佳人選,並且河北一帶只能是劉秀去才合適。」再說,能不能擺平河北,決定更始政權的命運。
劉玄很為難,朱鮪這邊的反對意見也是很有道理的,讓他去,劉秀勢力壯大,太危險,不讓他去,河北的招撫工作做不好,更危險,就在劉玄猶豫不決的時候,馮異給劉秀出了一條錦囊妙計,馮異勸劉秀,一定要想辦法巴結左丞相曹竟,劉秀聽從了馮異的建議,「厚結納之」。
5、登基稱帝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更始帝劉玄遣劉秀行大司馬事北渡黃河,鎮慰河北州郡,路上,劉秀的摯交鄧禹杖策北渡,追趕上劉秀,對劉秀言劉玄必敗,天下之亂方起,勸劉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鄧禹的話,正合劉秀的心意。
不久劉秀率軍在更始帝派來的尚書令謝躬和真定王劉楊的協助下,攻破了邯鄲,擊殺了王郎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促成和真定王劉楊兩家的聯盟,劉秀親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此時距劉秀在宛城迎娶陰麗華尚不足一年。
見劉秀在河北日益壯大,更始帝極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令其交出兵馬,回長安領受封賞,同時令尚書令謝躬就地監視劉秀的動向,並安排自己的心腹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馬。
劉秀發幽州十郡突騎與占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經過激戰,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並將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
公元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後漢(唐末五代之後也根據都城洛陽位於東方而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劉秀就是漢世祖光武皇帝。
6、擊滅赤眉,掃平關東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十月,劉秀定都洛陽。此時的長安,極度混亂,赤眉大軍擁立傀儡小皇帝劉盆子建立了建世政權,擁兵三十萬眾,進逼關中,更始遣諸將與赤眉大軍交戰,均大敗而歸,死傷甚重,三輔震動!不久,更始請降,獲封為長沙王,後為赤眉縊殺。
鄧禹與赤眉數次交戰,並一度占據了長安,但最終又為赤眉所敗,不得不退出,見鄧禹的西征軍不利,劉秀遣馮異前往關中,代替鄧禹指揮西征大軍,馮異到後,鄧禹聯合馮異部與赤眉再戰,結果大敗,馮異只率少數人棄馬步行才得脫身歸營,而鄧禹則敗走宜陽,馮異收攏歸散的部下,堅壁清野,待機再戰。
在已陷入絕境的情況下,尚有十幾萬兵馬的赤眉大軍無奈在宜陽被迫請降,並向劉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處傳國玉璽和更始的七尺寶劍。
赤眉降後,上繳的兵器和甲胄堆放在宜陽的城西,與旁邊的熊耳山(山名,因似熊耳而得名,在宜陽以東)一樣高,至此,起自新莽天鳳五年,縱橫山東十餘年的赤眉軍被劉秀扼殺在了血泊之中。
自建武二年始,劉秀先後派虎牙將軍蓋延和建威大將軍耿弇分別平定了割據睢陽的劉永和青州的張歩,特別是耿弇與齊王張歩的戰斗,極為慘烈,「城中溝塹皆滿,八九十里僵屍相屬」,此間,劉秀還親征海西王董憲,大獲全勝,到建武六年初,關東基本上為劉秀所定。
7、得隴望蜀,一統天下
自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建武六年(公元31年)初,經過近六年的東征西討,劉秀已經基本上控制了除隴右和巴蜀之外的廣大中原之地,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東方,與西北隴右的隗囂、西南巴蜀的公孫述形成了鼎足之勢。
建武五年(公元30年)四月,光武帝至長安,告隗囂將派建威大將軍耿弇等七將軍從隴西攻蜀,隗囂反對,並派大將王元率兵據隴坻(今陝西隴縣西北),伐市塞道阻止漢軍進攻,四月,漢軍沿渭北平原翻隴山仰攻隴坻,結果大敗。
建武六年(公元31年)春,公孫述立隗囂為朔寧王,出兵援隴,秋,隗親率步騎三萬進攻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進至陰架(今甘肅涇川東),另派部隊進攻肝縣,企圖奪取關中,馮異、祭遵分別擊敗。
建武七年(公元32年)八月,耿弇、寇恂攻破高平第一城,十月,來歙、蓋延攻破落門,王元隻身逃奔公孫述,隗純等投降,此戰,歷時4年,隴西始平定。
平隴戰後,劉秀即從南、北兩個方向,對益州的公孫述展開攻勢。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一月,吳漢敗蜀軍於魚腹津(今四川眉山之岷江渡口),進圍武陽,殲滅蜀援軍五千餘人,西上再破廣都,逼近成都,吳漢求勝心切,率二萬步騎進攻成都,兵敗,吳漢隨即改變戰術,乘夜秘撤到錦江南岸與副將劉尚合兵,並力對敵,轉敗為勝。
此後,吳漢根據劉秀敵疲再攻的戰術,與蜀軍戰於成都、廣都之間,殲滅公孫述大量有生力量,兵臨成都城下,十一月,臧宮攻克繁(今四川彭縣西北)、郫(今四川郫縣)與吳漢會師,合圍成都。
公孫述招募五千敢死士交延岑指揮,准備決戰,延岑在市橋(今四川成都市南郊)大敗吳漢,吳漢隱蔽精銳,示弱誘敵,公孫述貿然出擊,蜀軍大敗,公孫述重傷死(參見廣都、成都之戰),延岑見大勢已去,率成都守軍降。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劉秀登基後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古老中國再次歸於一統。
8、劉秀去世
劉秀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劉秀在位期間,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裁並郡縣,精簡官員。
結果,裁並四百餘縣,官員十置其一,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劉秀統一中國後,厭武事,不言軍旅,公元51年,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之,立「萬世刻石之功」。
光武卻下詔:「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劉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
劉秀死後,其子劉庄繼位,於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1)歷史上的劉秀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1、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劉秀登基為帝後,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敗回營寨後,重召散兵,復使人混入赤眉,然後內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
事後,劉秀下詔獎之,謂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澠池獲勝。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後在彼終有所得,當論功行賞,以表戰功。
2、臨淄勞耿弇
光武帝來到臨淄,親自慰勞軍隊,群臣在這里隆重地聚會。光武帝對耿弇說:「從前韓信因攻破歷下而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揚名。
歷下和祝阿都是齊國的西界,你與韓信的功績也足以相比。但韓信襲擊的是已經降伏的對手,而將軍卻獨力戰勝強大的敵人,這個功績的取得,確實要比韓信難。
再說田橫烹殺了酈生,等到田橫投降,漢高帝下詔告誡衛尉酈商,不許他與田橫結仇。張步也曾殺過伏隆,如果張步前來歸降,我也要下詔給司徒伏湛,要他消除仇怨。
這兩件事又更加相似了。將軍從前在南陽時,就提出了這項重要的計策,我原以為迂遠疏闊,很難實現,現在看來,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2. 劉秀是什麼帝什麼朝代
劉秀是什麼帝什麼朝代——答案:劉秀是漢世祖光武皇帝,東漢開國皇帝。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6年臘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蘭考),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莽末年,劉秀在家鄉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其子劉庄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3. 劉秀是個怎樣的歷史人物
劉秀,東漢開國皇帝。被毛澤東評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毛澤東在《沁園春·雪》裡面描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秦始皇、漢武帝,沒文化。唐太宗、宋太祖,品質差了點。成吉思汗,打獵的。唯獨劉秀這位皇帝深受毛澤東的賞識,可見這位皇帝的不一般。後世的唐太宗、宋太祖都是以漢光武帝劉秀為楷模。能成為皇帝的楷模,這個皇帝,除了堯舜禹湯,就只有漢光武帝劉秀了。
歷史上,越王勾踐、漢高祖劉邦等等,共患難易,享富貴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成立自己的帝國之後,就開始殘殺功臣。漢光武帝劉秀,是難得與開國功臣相處得非常融洽的皇帝。
4. 劉秀在歷史上是怎樣的人物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光武中興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劉秀死後,其子劉庄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後人多稱呼為光武帝。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有作為的開明君主,面對斷壁殘垣、江山破碎的社會狀況,他勤於國政,改革開拓,終於使東漢王朝在一片焦土廢墟中恢復和發展。
5. 《東漢故事》中,劉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 ,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朝王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6. 評一下『劉秀』是怎樣的一個人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陽大戰中,他身先士卒,帶領十幾人沖出王莽四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而搬來救兵。沖出重圍卻未折損一兵一騎,後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軍,創造了中國軍事史的神話。
劉秀又是中國歷史上參與和指揮戰爭最多的皇帝,他的對手僅稱帝號的就有王莽、王郎、劉玄、劉盆子、張步、劉永、李憲、彭寵、盧芳、公孫述等。
在東漢王朝開國戰爭中,劉秀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他善於把握戰機;長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精於避實擊虛,奇正並用,運動殲敵;勤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戰術;強調連續進擊,不給敵人以喘息和反撲的機會;重視利用人和,唯才是舉,使麾下將士能充分發揮才幹;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劉秀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劉秀的統一離不開武力,但他在運用軍事打擊的同時,注重採用種種靈活手段,爭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對手,可謂仁至義盡,這在古代帝王中更不多見。
能夠說明劉秀的軍事才能的例證很多,這里無須細述。但劉秀的一段話卻說明了他輝煌的戰績背後的苦楚。建武八年,大將岑彭率兵跟隨劉秀攻破天水,並與吳漢在西城包圍了割據隴上的隗囂。當時,公孫述(蜀地的割據者)的將領李育來救隗囂,被蓋延、耿包圍在上。光武帝東歸,寫信給岑彭說:「兩城若下(指西城、上),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 劉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的感觸讓後人唏噓不矣。
劉秀能知人善任、揚長避短,使用得當。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將帥能在不違背總的戰略企圖下見機行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馬援稱他「恢廓大度」,「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
耿在雲台二十八將之中年紀最小,劉秀到河北的時候他才二十齣頭,但耿作戰勇猛,兵法嫻熟。耿曾在河北時救過劉秀的命,劉秀常常把他比作韓信,頗為欣賞。曾經親昵地說他:「小兒曹乃有大意哉!」
河北平定之後,耿獻平齊之策,劉秀同意他率兵前去,結果真就大功告成。
劉秀高興之餘,饒有興致地又拿耿與當年的韓信做了一番比較,結論是耿的能力更強,同時又回顧了當初耿獻策時的情景:「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為你口氣太大,恐怕難以成功)。遂得出了流傳後世的定論:「有志者事竟成也!」這對耿來說,是何等欣慰的評價啊!
劉秀起兵路過穎陽時,王霸和一幫朋友去投靠。劉秀豪情蓋天地說:「夢想賢士,共成功業,豈有二哉!」此後王霸便忠心耿耿地追隨在劉秀左右。劉秀在河北邯鄲和王郎作戰時,遭到了重大挫折。危急時刻,隨王霸的一道投奔劉秀的人紛紛溜走。劉秀對王霸說:「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公元24年,劉秀攻打穎陽時,祭遵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吏。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朴,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即使在安排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就是這個鐵面無私的祭遵,連劉秀喜歡的人犯法也不放過,劉秀本來很生氣,但是覺得這么做是對的,並且藉此警告諸位臣屬:「當備祭遵!吾舍中兒犯法尚殺之,必不私諸卿也」 (你們防備點祭遵這小子,我的人犯法他都敢殺,更別說給你們面子了)!祭遵去世後,劉秀常常懷念他,並不時感嘆「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征虜者乎!」
有這樣的領袖,才能有這樣的干將,有這樣的干將,才能成就這樣的事業。
劉秀坐穩江山後,同他的先祖劉邦一樣,衣錦還鄉。在大宴鄉親時,當年宗族本家的大嬸大娘們借著幾分酒力,上前巴結道:「是因為你小時候,行事穩重謹慎,性格柔和,才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啊!」劉秀聞之,大笑著說:「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之。」
劉秀的「柔」中蘊涵著「剛」的一面。「剛」是以削其力,「柔」是以籠其心,盡量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勝利,即使在力量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馮異出征關中,劉秀戒之曰:「今之徵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定河北,招降銅馬三十萬眾;取洛陽,降納殺兄仇人朱氏且封以高官等。在劉秀的影響下,其部將也多能以此法取勝。
劉秀的「柔術」還體現在對待匈奴的態度上。劉秀對待匈奴採取守勢,把邊郡的居民遷入內地,這是他厭武、愛惜民力的表現。他教誨臣下說:「《黃石公記》中說,柔能克剛,弱能制勝。」對敵人未必全需要用武力。後來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主動要求內附,並且希望能和親,劉秀答應了和親的請求。後來北匈奴出現災害,勇將臧宮表示願意率領五千騎兵掃盪大漠,劉秀亦對此一笑了之。
當長兄死在劉玄的刀下時,善於韜光養晦的劉秀,靠「柔術」得以求全,但當時的屈從,絕不意味著剛性全無。在局面安穩之後,劉秀遠走河北也同樣是對「柔」的領悟;勢力壯大起來後,劉秀「柔」中的剛性才得以顯露了出來。如果沒有先前的「柔」,劉秀恐怕早就成了劉玄刀下的冤魂,至於後來的「光武中興」更是無從談起。由此可見,在劉秀眼裡,屈而不折的「柔」 有時會勝於折而不屈的「剛」。
7. 劉秀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劉秀是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他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人,出生在一個混亂的年代,正是王莽篡立新朝、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為了光復漢室、救黎民於水火,劉秀隨其兄長於南陽起兵,經過長達十二年的南征北戰,最終消滅盤踞各方的武裝勢力,重新建立起劉氏統治王朝、平定各方動亂。正如張純評價:「興於匹庶,盪滌天下,誅鋤暴亂,興繼祖宗。」劉秀之所以被謚為光武皇帝,後人尊其為漢室王朝的中興之主,正是因為他在政治、軍事和經濟各方面大力改革。
被戲稱為「位面之子」的劉秀、劉寄奴,實際上並不是從出生時便一帆風順的。實際上,由於「推恩令」的緣故,劉秀並不是皇親貴胄,也不是有力量的軍閥,他的父親也不過是一介縣官而已。劉秀後來隨兄長起義,討伐王莽時,起義軍希望得到起義的正當性、昭示正統,接連推立的劉氏後人均難當大任,而劉秀戰無不勝、橫掃四方,開疆拓土,登基之後僅花了十二年的時間便將國家再度統一。可以說,正是劉秀的能力、運氣和時局的天時地利人和,使得他成就了一番霸業,成為後世歌頌的中興之主、光武皇帝。
8. 劉秀當為天子!歷史上的劉秀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當初,他征昆陽,抽離邯鄲,穿過州,根據泥土帶著甲百萬。有人巡視河北,建議去中山當皇帝。他說不是。到了平谷,大家都勸他,但他還是不答應,走到這個小地方,他有一群泰學宿舍同學強烈地來找他,獻上了一本《赤伏符》的書,這本書記錄了神秘的預言。「劉秀,4劉秀一看,上帝催我做皇帝啊。因此,在這個縣城的天朝里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劉熙本人承認的也是劉慈智,不是劉秀的名字。
還有一件事,後來慶州皇帝劉賢懷疑功臣,怕他們搶走自己的位置,所以先殺的是劉秀哥哥劉妍。如果他知道這句話,可能已經對劉秀下手了。
所以,作為「皇帝」,「劉秀」是光武帝委託室友說謊的嗎?
這樣說太武斷了。我以為有這個說法,但這個看法是對「劉氏復興」的補充。
因為劉要復興,自然劉家的人要做天子。
劉家有什麼人當天子?
儒家俊秀的一代!
所謂天仙者流壽,絕對不是指一個人,而是儒家遵紀守法一代當天子。因為,復興韓日,迫切需要遵守自然油價的人將成為天子。
後來隨口說劉秀成了天子,大家都知道這個節目是優秀的表演。因為不是流秀,所以沒什麼大不了的。
偏偏光武大制真的被稱為油水,按照倖存者偏差的邏輯,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這種油水是血油水。而且,因為偽造了劉秀本人的故意渲染、《赤伏符》等書,製造了輿論,所以都忘記了劉秀原來的意思。
9. 劉秀作為東漢的開國皇帝,在歷史上的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王莽造反後,領兵推翻了原本的西漢王朝,創立了一個新的王朝,然而還沒稱帝多久便又被劉氏的子孫收了回去,而這個收回去的劉氏子孫,就是東漢開國皇帝的光武帝劉秀。他還知人善任,不好高騖遠,好大喜功,步步為營,他在戰場上善用將領,虛心採納手下的意見。他本人作戰經驗也非常的豐富,昆陽之戰就表現出了他的優秀的作戰才能。他還能夠做到禮賢下士、心懷功德、厚待功臣,對功臣們進行了妥善的處理,在生活上給予那些將士們優厚的照顧,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使得這些功臣將士們對王朝更加的衷心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王朝軍隊的戰鬥力。劉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劉秀有勇有謀,是一代明君,心繫百姓,為百姓著想,體恤百姓的辛苦,總體來說,他是那個時代涌現出來的中國最傑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