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朝有什麼歷史大事
「文宗時,嘗遣使者至西域,見甘、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而陷虜之人見唐使者,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
燕雲十六州陷落長達432年(936—1368),最終被漢人王朝收復了
關中、河南、河東、河北陷落長達241年(1127—1368),最終被漢人王朝收復了
河西陷落長達336年(1036—1372),最終被漢人王朝收復了
安西四鎮(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呢?從八世紀末到九世紀初吐蕃完全佔領安西四鎮起,一直到1912年才重新歸屬漢人政權,陷落胡境將近1100年。而這時候的漢人政權已經是「五族共和」,不再是一族獨尊的了
01
這一天,是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
時逢臘月,又該處決死囚了,也便是民間掌故或戲曲唱詞中的「秋後問斬」。
在我國歷史上,關於「秋冬行刑」之說,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恤民不倦。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大致意思是,古代那些治理百姓的君王,樂於賞賜而畏用刑罰,為百姓擔擾而不知疲倦,在春天夏天行賞,在秋季冬季行刑。
在《禮記・月令》中,亦有刑殺與時令的論述:
「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行戮,即執行死刑,收割腦瓜子。
及至西漢中期,儒家公羊派大師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又獨辟蹊徑,創造出一套「天人感應」說:
「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刑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
春慶夏賞,秋懲冬刑,此乃天意。
天意不可違。誰若逆天而行,恣意妄為瞎扯淡,必會招致災異,讓滾滾天雷劈個外焦里嫩。
嘚啵嘚一通宣講,漢武大帝還真就信了,下旨將「秋冬行刑」升格為國之律令,嚴格貫徹落實。
董仲舒畫像
轉眼來到唐朝,處決死囚時間則明確定在了十月、十一和十二月。而此規定一直為後世所採用,直至清末。
02
但說這日,唐太宗李世民再度親自錄囚。
錄囚,又稱慮囚制,創設於漢代,指皇帝、刺史或郡守,審錄在押刑囚,檢查下級機關的緝捕、審判行為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差錯,以便及時審決案件,杜絕淹獄(久拖不辦之案)和冤假錯案的發生。
這一次,在大理寺呈送的案卷中,共計有390名罪囚被處大辟之刑。
在隋唐之前,梟首、車裂、棄市、腰斬、磔誅(凌遲)等等苛酷之刑,皆屬大辟。
不就要個命嗎,至於玩這么多花樣,搞這么多名堂?
唐太宗對眾臣說,太殘忍了,統一改為斬首吧。
手起刀落頭掉地,痛快了斷,也算在通往人性化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不,一步不行,唐太宗還想再邁一步。
「這幾日,死囚的表現咋樣啊?」
逐卷翻閱勾批著,唐太宗隨口問從旁候立的的大理寺卿。
打一個勾,就等於沒一條命;
一路勾到底,近400顆腦瓜子可就沒了。
你說,表現能好到哪兒去?
「回聖上,死牢里的情況,有點不太妙。」大理寺卿遲疑道。
「怎麼個不太妙?說說看。」
唐太宗擱了朱筆,抬了眼。
大理寺丞似早有準備,嘚嘚嘚說開了——
情知行將問斬,死囚們一個個哇哇哇,嗚嗚嗚,日夜哭號不歇。
獄卒聽得鬧心,呵斥:哭啥哭?能不能有點男人樣?腦袋掉了碗大個疤,多大點事!
一眾死囚眼淚吧嚓,爭著搶著道起了原委。
張三哽咽說,我不怕死,而是心有牽掛。家中寡母年事已高,孤苦伶仃沒人管呢;
李四抽噎說,自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老李家祖上三輩,一脈單傳。我腦袋掉了倒沒啥,香火可就斷了;
王五泣不成聲,我和老婆青梅竹馬,感情深著呢。我要死了,她也不會獨活。那可是兩條命啊。我只想回去勸勸她,找個好人嫁了吧……
聽著聽著,唐太宗不由蹙緊了眉頭。
思忖良久,突然眼前一亮,腦中閃過一個「金點子」。
03
唐太宗想到的點子,便是縱囚,放死刑犯們回家安排後事,了卻心中遺憾。
次日上朝,唐太宗清清嗓子,和文武重臣說起了自己的奇思妙想。
眾臣聽罷,登時「哄」的一聲驚了心,懵了圈。
也難怪群臣惶恐,想想看,小400名死囚,哪個不是心狠手辣、十惡不赦的主兒?
但有值得寬宥之處,也不會判處死刑。
這要把他們放出去,無異於放虎歸山,遺害無窮啊。
皇上你這主意,說好聽點,叫純屬扯淡;
說難聽點,扯淡至極。
可唐太宗是誰?
九五之尊,金口玉牙,你敢說他扯淡?
於是乎,在有氣無力的「皇上聖明,宅心仁厚」聲中,縱囚之事,就這么敲定了。
於是乎,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各位,朕要放你們回家,期限一年。該照顧寡母的好生盡孝,該傳宗接代的好好乾,該勸妻改嫁的好好勸。一年期滿,務必歸獄受刑,不得有誤!
於是乎,一眾死囚雙膝沉落,噗通通跪倒一大片:「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回家咯——」
04
長話短說。
冬去春來,轉瞬便是一年。
限期即滿,390名罪大惡極的死囚,居然全被感化成了誠實守信楷模,浩浩盪盪如期歸獄,無一腳底抹油,無一出奔跑路,並主動請求處死。
那場面,怎一個感人了得。
唐太宗見狀,龍顏大悅朕心甚喜,當場就赦了。
全赦。
貞觀縱囚,可謂驚世駭俗,秒上大唐熱搜榜首。
信義、仁恕、聖明等等美名,噼里啪啦全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頭上。
而這樁極具吸睛效應的縱囚事件,亦被記入了《新唐書·刑法志》和《資治通鑒》。
「太宗親錄繫囚。見應死者憫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至期來詣京師。至是九月,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率,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據載,彼時,還由唐太宗李世民作曲,宰相魏徵和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虞世南作詞,專門搞了部歌舞劇《七德舞》,大江南北巡迴演出。詩人白居易亦創作一首同題詩《七德舞》,為唐太宗歌功頌德: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遺骸散帛收,飢人賣子分金贖。
魏徵夢見子夜泣,張謹哀聞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05
然而,及至北宋,倡導古文運動的老大歐陽修(公元1007年~1072年)卻提出了質疑。
為此,歐陽修寫過一篇《縱囚論》。
說,「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
對君子,施予信義;
對小人,只能刑戮伺候。
而那些死囚皆罪行深重,是小人中的小人。他們能被唐太宗的恩德感化為誠信君子,可能嗎?
自古至今,人皆習慣於趨生避死。
哪怕有一絲機會,也要全力一試。
所以,歐陽修猜測,一準兒是唐太宗與死囚達成了默契:朕釋放你們,你們履約歸獄;只要不溜,朕全赦。
最終,上唱下和,共同演了一出真人秀。
一方賺了美名,一方得了自由,最終實現了雙方共贏的理想終局。
要知道,唐太宗是在血濺玄武門、殺盡自家親兄弟後登上皇位的,名聲亟需修復和公關。
而這也便是《縱囚論》的主旨論點:
「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
清代大儒王夫之(公元1619年~1692年),則直戳要害:死囚能一個不少地歸獄,並非啥感化,而是根本上逃無可逃。
事實也是,貞觀之治,法令嚴密,鄉民之間,什伍連坐相保,宗族親戚比鄰而處,北不可走胡,南不可走粵,囚犯能往哪裡逃?
因而,王夫之斷言太宗縱囚,「必其詐也。」
說不定,在放人之初,李世民就遣派出一大批金吾衛暗中盯著呢。
膽敢開溜,逾期不歸,就地嘁哩喀喳,甭客氣。
嘖嘖,縱囚背後,殺機四伏,滿滿的都是厚黑深的帝王套路。
06
其實,在歷史上,除唐太宗外,還曾發生過不少「縱囚歸獄」的案例。
如光武帝時期的會稽郡督郵鍾離意,便兩次縱囚;
西晉曹攄、梁朝何胤與王志、北齊張華原、北周蕭撝等,也都干過這等事。
而令人感慨唏噓的一樁,則發生於明萬曆年間。
彼時,廣東增城縣獄內,有一名喚亞孻(音nái)的獄卒。
是年,大年三十前夕,縣獄中有五十多名重囚,因不能與家人團聚而號哭不歇。
亞孻聞之,惻隱心生:我放爾等回家與親人團聚,但爾等務必保證正月初二歸獄!
轉眼間,初二到了,一眾囚犯感恩戴德,如約回牢,同樣一個不少。
亞孻清點完人數,禁不住哈哈大笑。
只可惜,亞孻少了一顆超級大心臟,竟樂極生悲,笑死了。
不過,因縱囚之舉,亞孻名聲大振,獲封「獄神」。
能封神,估計應該沒像唐太宗那般玩心機套路。
對了,在古裝劇里,於牢房過道盡頭,正對大門坐著的那位身穿紅袍、面色發青,長著雷公嘴的雕塑老者,便是獄神亞孻爺。
07
實際上,貞觀四年(630年),唐朝全國被判死刑的只有29人,而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縱囚的時候,死囚是多少人呢?
390人,是貞觀四年的十三四倍。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中間的631年,唐太宗因為意氣用事,錯殺了張蘊古。
張蘊古剛好是個法官,殺他的理由是他判案時說犯人是神經病,應該輕判~
這一殺,底下的法官個個收緊判案准繩,能死刑盡量死刑。
反正判重了沒事,輕了可是要自己掉腦袋的。
李世民看到直線攀升的數據,很後悔。
但直接和法官說:以後判輕點,不但沒面子,而且沒人敢聽——誰知道皇上是不是耍猴?
放囚犯就是個不錯的方案:皇上都做給天下人看了,就是明確態度。
以後咱們就使勁放水吧,而且這390人里,只有29個人是真壞人。
這操作多贏,輸的只有含冤而死的張蘊古。
❷ 中國有什麼歷史故事
中國是有五千年歷史的大國,所以有很多歷史故事,我就在這里說一個歷史故事。
盤庚遷都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從商湯開始傳了二十個王,王位傳到盤庚手裡。盤庚是個能乾的君主。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都。
可是,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還煽動平民起來反對,鬧得很厲害。
盤庚面對強大的反對勢力,並沒有動搖遷都的決心。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地勸說他們:「我要你們搬遷,是為了想安定我們的國家。你們不但不諒解我的苦心,反而發生無謂的驚慌。你們想要改變我的主意,這是辦不到的。」
由於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挫敗了反對勢力,終於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在那裡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以後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從那時候起,經過三千多年的漫長日子,商朝的國都早就變為廢墟了。到了近代,人們在安陽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古代的遺物,證明那裡曾經是商朝國都的遺址,就叫它是「殷墟」。
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就是龜殼)和獸骨十多萬片,在這些龜甲和獸骨上面都刻著很難認的文字。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才把這些文字弄清楚。原來商朝的統治階級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征的時候,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後,就把當時發生的情況和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這種文字和現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後來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現在我們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
在殷墟發掘的遺物中,還發現大量的青銅器皿、兵器,種類很多,製作很精巧。有一個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還刻著富麗堂皇的花紋。這樣大的青銅器,說明在殷商時期,冶銅的技術和藝術水平都是很高的。但是也可以想像得出,像這樣巨大的精美的大鼎,不知道滲透著多少奴隸的血汗哩!
考古工作者還在殷墟發掘了殷商奴隸主的墓穴。在安陽武官村一座商王大墓中,除了大量的珍珠寶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還有許多奴隸被活活殺死殉葬。在大墓旁邊的墓道里,一面堆著許多無頭屍骨,一面排列著許多頭顱。據甲骨片上的文字記載,他們祭祀祖先,也大批屠殺奴隸做供品,最多的竟達到二千六百多個。這是當年奴隸主殘酷迫害奴隸的罪證。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們對殷商時期的社會情況有了比較確鑿的考證。所以說,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最後我推薦你去看《中國歷史故事》。中國歷史故事》,是由汪小川所著,講述中國歷史故事的書籍。裡面有春秋故事、戰國故事、晉和南北朝故事、五代十國故事、宋與遼、夏、金、蒙故事、附錄:九篇歷史小故事
❸ 有什麼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
· 荊軻刺秦王 · 李斯諫逐客 · 信陵君救趙
· 紙上談兵的趙括 · 范雎的遠交近攻計 · 廉頗負荊請罪
· 屈原沉江 · 田單的火牛陣 · 燕昭王求賢
· 孟嘗君與他的門客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 商鞅南門立木
· 墨子破雲梯 · 范蠡和文種 ·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 孔子周遊列國 · 伍子胥過昭關 · 晉文公退避三舍
· 公子重耳流亡他國 · 曹劌抗擊齊軍 · 齊桓公九合諸侯
· 周公輔佐成王 · 盤庚遷都 · 婦好及婦好墓
· 商湯和伊尹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魚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閉月 · 一騎紅塵妃子笑
· 劉羅鍋智告貪官 · 魯班造木鳶 · 梅妻鶴子
· 吳三桂·陳圓圓和逼死坡 · 漢武帝封將軍柏 · 高力士脫靴
· 楊貴妃與「貴妃雞」 · 諸葛亮拜師 · 腰斬李斯
· 管仲輔佐齊桓公 ·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 趙飛燕姊妹花擅專寵
· 趙高指鹿為馬 · 項羽自任西楚霸王 · 張良進履
· 藺相如完壁歸趙 · 徐福東渡日本 · 周文王重用姜尚
· 呂後誅殺韓信 · 三潭如何印明月 · 秦王滅六國
· 蕭何月下追韓信 · 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 · 秦王政誅嫪毐
· 勾踐卧薪嘗膽 · 玄武門之變
❹ 中國十大歷史
歷代皇帝,按照能力來說,分為明君和庸君
明君中按照能力和品德,又分為,英主,雄主,聖君,暴君。
庸君中普遍能力中等,如果品德很差,那就是昏君。
先秦之前的歷代君主,大禹,商湯,周文周武周公,此六人最賢
帝制時代開啟之後,細數歷代影響力非常大的君主(要麼在位時間長,要麼功績高,要麼做了很多事情)
以四人位最尊,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
秦始皇構建帝制,為華夏民族開創了一個政治上的框架,為華夏民族意識的完善和國家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秦始皇給華夏族立起了骨,披上了皮。直到現在為止,外國對中國的主要稱呼還是來自於秦。
漢武帝完善了帝制和中央集權,讓漢這個名字徹底融入了華夏族,漢人,漢子,漢語,漢字,漢文化,成了華夏族不可分割的名字,漢武帝讓華夏族有了自我意識。
唐太宗完善了隋代開創的天朝朝貢體系,讓華夏族開始真正的與其他民族進行融合交流。完善科舉制,貞觀之治,首次征服漠北草原,文治武功都成為了不可復制的範本。唐太宗給了華夏族對外開拓的眼睛和傲視寰宇的底氣。
明太祖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一掃宋代以來的頹勢,讓華夏族變得無法毀滅。雖有歷史局限性,有殘忍弒殺之名,然而收復幽雲,開疆萬里,民生為本,重建華夏軀骨,功績無可比擬。明太祖給了華夏族不滅的意志,恢復河山的勇氣和信心。
個人覺得歷代帝王,第一檔次,應該是「四雄七賢」,四雄即以上四人,所謂七賢:
漢高祖,漢文帝,漢宣帝,漢光武帝,唐高宗,隋文帝,明成祖。
❺ 中國有那些偉大歷史
秦朝時的統一天下與征戰嶺南,漢光武帝時的封狼居胥,唐朝的萬朝來賀,宋朝的海上絲綢之路,元朝的大好河山,明清的畫藝與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