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二戰歷史是什麼

二戰歷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7 09:01:51

㈠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在什麼時候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1)二戰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的災難,同時也帶來了科技上的一大進步,是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以及軍事等許多方面大大加強,同時一戰加快了人權實現的步伐。

民族國家的紛紛建立是這次戰爭帶給人類的最大成果。在此背後的民族意識的形成、民族觀念的勃發,可以說是歷史賜予其最好的機會,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㈡ 二戰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二戰為世界第二次大戰的簡稱,起始於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WarII),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時間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羅斯法定結束日期為1945年9月3日),是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戰爭最後以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㈢ 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總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3)二戰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當歐洲國家決心翻過60年前那一頁黑暗歷史時,歷史問題卻仍然深深困擾著亞洲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一問題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尤其是近幾年來,美化其對外戰爭,為其對外戰爭侵略翻案的議論甚囂塵上,日本首相、內閣官員及參眾兩院議員,下至數目眾多的民間組織、民間團體乃至個人,掀起了這場美化侵略戰爭的運動,日本這一舉動引起了社會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亞洲各國的警覺和強烈的反對。

㈣ 二戰歷史

網路名片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軸心國( 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法西斯國家:
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
反法西斯國家:
中國、前蘇聯、美國、英國、波蘭、南斯拉夫王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比利時、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希臘、印度、法國等47個國家。
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根本原因
由於一戰戰過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制,暗中加緊恢復國力;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准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直接原因

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編輯本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事件
1929年10月2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這場被稱為「大蕭條」的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正是這種背景下,法西斯主義開始抬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進攻中國沈陽,其後全面吞並中國東北,為以後的全面侵華戰爭做准備。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最高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宣布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制,公開挑戰《凡爾賽和約》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隨後將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並入第三帝國,捷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諾門罕戰役,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交戰。戰役結果以日本關東軍的慘敗而告終。此戰後,日本基本死了與蘇聯再戰之心,間接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9月5日,美國發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4月9日攻佔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了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法國等西歐國家的侵略。
為了接著征服蘇聯,希特勒策劃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簽定完畢。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向英法宣戰,戰火燒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計劃)。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條約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還有其他20多個國家同時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無條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蘇聯對日宣戰。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編輯本段]戰爭的起源

納粹德國崛起

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領導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總統興登堡元帥正式任命希特勒為共和國總理。不久後,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這些權力令希特勒可越過聯邦議會進行實際獨裁統治。此時,魏瑪共和國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終點,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意志帝國的束縛,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擴軍備戰計劃受到限制而於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最高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戰前歐洲局勢
希特勒並不是只會叫囂喊空話的政客,他上台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加上他具備遠見,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採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制,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並入第三帝國,捷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並入第三帝國,捷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斯洛伐克保持獨立),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德國稱默麥爾地區)並入德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法西斯義大利在歐洲局勢不穩的時候佔領了阿爾巴尼亞;西班牙則處於內戰狀態,內戰的結果以親法西斯的叛軍獲得勝利而告終。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制,從而突破了《凡爾賽條約》所規定的德國軍隊人數不得超過10萬的最高限額(其實在希特勒上台時就已經將十萬人的軍隊限額秘密擴展成30萬人),把10萬陸軍迅速擴充至60萬,但是這些行動僅僅遭到了英國和法國的正式抗議(當時希特勒宣稱這只是尋求德國的正當自衛能力,使得當時各國的輿論都偏於同情德國,英法無法有大動作反對)。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借口法蘇訂立《互助協定》,違反國聯規定,因而進兵萊茵河非武裝地區(希特勒稱其目的僅在求取自衛的平等權利),並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巴黎和約》。而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在萊茵河東岸50公里內不得設防(這使得德國西部門戶洞開法國隨時可長驅直入,為德國的致命傷)。但是這次行動就像上次一樣,並沒有遭到英法的阻止(法國雖然有一些人主張用軍事行動來對付德國,但是又恐引發全面性戰爭,加上當時的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使得與義大利交惡的英國反對法國入侵德國),接著希特勒以法拒絕與其簽訂不侵犯公約等建議為由,在西線興建堅強的防禦工事,於是德國的國防置於磐石之安,成為希特勒發動二次大戰的先決條件。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張中強烈反對共產主義,1933年2月,納粹黨通過製造國會縱火案嫁禍給德國共產黨,並在德國境內取締共產黨。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形成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一年後,義大利加入該協定,該協定是在反對共產主義基礎上企圖建立一個政治軍事同盟,有史學家分析,德國的矛頭主要是指向共產主義的蘇聯,這是德意日軸心的初步形成。
[編輯本段]中國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1920年代的中國四分五裂,被各個當地的軍閥控制,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全國的大部分地區。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得以通過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形式來對中國施加影響。
1926年起,以蔣介石為總司令的國民革命軍開始進行北伐。北伐軍成功地擊潰了華中、華南地區的舊軍閥,而且國民政府即將與北方的軍閥達成和解協議。由於過去有著親日背景的奉系軍閥張作霖一再提前與日本簽訂能夠給日本帶來更多收益的條約,並表現出將與蔣介石合作的跡象。於是,日本關東軍的少壯派在1928年發動了「皇姑屯事件」,暗殺了張作霖,並且逼迫張作霖的兒子、繼承人張學良(東北軍總長官)繼續同日本合作。然而張學良卻因此更加偏向於同蔣介石政府合作。在張學良完全控制住東北軍政局勢後,宣布「東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領導。失去對中國東北本地軍閥的控制後,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並在當地設立了一個傀儡:「滿洲國」,將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安插為滿洲國的皇帝。因為中華民國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所以稱之為「偽滿洲國」。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迫使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蔣介石被迫接受。日本軍隊於1937年7月7日製造盧溝橋事件,導致中日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七七事變後,建立了國民黨、共產黨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線,抗禦日本侵略軍,他先後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餘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決、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團結抗日的新氣象。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軍事防禦的戰略戰術,又幻想並等待國際「調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禦佔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後和平條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蘇聯會談,8月兩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
後,將
[編輯本段]波蘭戰役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蘭戰役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波德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打響,意味著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當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結合起來時,全世界第一次領教了「閃擊戰」。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英國和法國之前已經保證會確保波蘭的安全,但是波蘭軍隊的奮力抵抗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最終波蘭的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的德軍擊敗。9月6日,波蘭政府逃離華沙。9月17日,華沙保衛戰開始,幾乎在同一天,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再一次遭到瓜分。波蘭在復國20年後,又一次消失了。波蘭戰役
與此同時西線的法德邊界卻毫無動靜,英法等國違背了自己許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谷地」的諾言,屯重兵卻躲在鋼筋水泥的工事後面,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唐·吉訶德式的小國抵抗著強大鄰國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譴責而已。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國才和英法爆發正式沖突,這段和平的時期被德國人叫作「靜坐戰」,西方則稱為「假戰」。希特勒在佔領波蘭後,對西方的綏靖一語道破:「對於這種結局,波蘭人應該感謝他們的英法朋友。」

㈤ 誰能給我簡單講一下關於二戰的歷史

我用自己的話給你敘述次吧。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同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940年,德國發動西線戰役,閃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後實施進攻法國的「黃色計劃」,一個月後佔領法國大部。在成功擊敗法國後德國實施代號為「海獅」的入侵英國計劃,戰斗進行兩個多月,德國在損失2000多架作戰飛機和1600餘名飛行員後,無限期終止該計劃。
1941年6月22日,600萬德軍分為北中南,三路進攻蘇聯,這就是「巴巴羅薩」計劃。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紅軍在經歷過「明斯克戰役」「基輔戰役」等一系列慘重失敗後,終於在莫斯科城前遏制住德軍進攻。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後進入反攻階段。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進入全面戰略反攻。1944年6月收復全部國土。1945年5月9日,佔領柏林。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軍實施「霸王行動」在法國諾曼底登陸,成功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納粹的滅亡
———————————————————————————————————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日本陸海軍全面佔領東南亞。
1945年8月15日,伴隨著日本的無條件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
———————————————————————————————————
中國戰場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中國人樓主應該比較了解,不多說了。
——————————————————————————————————
此外,還有北非戰場。前期主要是義大利和英國在埃及,利比亞之間的戰爭拉鋸。後由於德軍救火。逐漸演變為德國與英美聯軍之間的戰爭。
主要戰役有「阿拉曼戰役」和盟軍登陸義大利。
———————————————————————————————————
二戰是以美中法英蘇五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與以德意日為首的軸心國集團的戰爭,最後同盟國的徹底勝利而結束。
大概就是這些了,完全自己打的,沒有復制粘貼!
———————————————————————————————————
二戰的起因我覺得主要是因為兩點吧:
1.一戰戰勝國強迫德國簽訂了十分苛刻的《凡爾賽條約》.根據該條約,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此外德國還需支付上千億賠款.具體內容你可以參考網路詞條——《凡爾賽條約》.
2.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對德國造成了嚴重沖擊.全國2/3產業工人失業,2000萬人陷入飢荒.對軟弱的「魏瑪共和國」的不滿和簽訂屈辱的《凡爾賽和約》埋下仇恨的種子,最終導致納粹上台.
———————————————————————————————————
二戰時,西班牙保持中立並未參戰.1936-1939年爆發了西班牙內戰.以弗朗哥為首的叛軍宣布脫離共和派成立的聯合政府而獨立.德意始終支持弗朗哥,並最終派軍直接參戰.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國際支持共和派.雙方始終處於此消彼長的狀態下,但由於1938年英法強迫捷克與德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最終促成德意直接參戰,不久共和軍宣布投降.西班牙進入到弗朗哥獨裁統治時期,直到1975年他死去.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與義大利要求佛朗哥回報,讓德軍取道西班牙攻打英屬直布羅陀,並逼迫西班牙加入軸心國的陣營。但佛朗哥鑒於國內飢荒問題,亟需美國及同盟國的穀物與石油援助,以及不看好軸心國會贏得最後勝利,於是擺盪於軸心國與同盟國之間,盡量不捲入沖突中,讓西班牙於二次大戰期間的傷害降至最低。看到弗朗哥的舉棋不定,英國首相丘吉爾最終打出「金錢外交」最後促使弗朗哥與納粹的決裂!
———————————————————————————————————
無論什麼原因畢竟是德國挑起了二戰怎麼辯解也不會對其有正面的評價,畢竟是場侵略戰爭給歐洲各國和猶太人帶了沉重的災難!

個人感覺,二戰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是如何學會寬容,如何寬容的對待別國和別國人民。法德同為歐洲大國但長期一來一直就是夙敵。在歐洲經歷過1763年政治的重新洗牌後和拿破崙統治時期,先後組織過7次「反法聯盟」普魯士每次都有參加。兩國之間從此埋下仇恨的種子。1871爆發的普法戰爭,普魯士終於徹底戰勝夙敵法國。為此普魯士強迫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並賠款50億法郎。一戰結束時,法國認為報仇的機會終於來到,強迫德國接受了條件更為嚴苛的《凡爾賽合約》。以至於二戰開始時大部分德國人的想法就是向法國報仇。寬容說起來容易,但要做起來真的是很難!

㈥ 二戰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軸心國( 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法西斯國家:
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
反法西斯國家:
中國、前蘇聯、美國、英國、波蘭、南斯拉夫王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比利時、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希臘、印度、法國等47個國家。
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根本原因
由於一戰戰過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制,暗中加緊恢復國力;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准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直接原因

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編輯本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事件
1929年10月2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這場被稱為「大蕭條」的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正是這種背景下,法西斯主義開始抬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進攻中國沈陽,其後全面吞並中國東北,為以後的全面侵華戰爭做准備。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最高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宣布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徵兵制,公開挑戰《凡爾賽和約》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隨後將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並入第三帝國,捷克其餘地區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諾門罕戰役,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紅軍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交戰。戰役結果以日本關東軍的慘敗而告終。此戰後,日本基本死了與蘇聯再戰之心,間接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9月5日,美國發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4月9日攻佔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了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法國等西歐國家的侵略。
為了接著征服蘇聯,希特勒策劃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簽定完畢。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向英法宣戰,戰火燒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計劃)。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條約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還有其他20多個國家同時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無條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蘇聯對日宣戰。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㈦ 二戰的歷史背景

二戰的歷史背景:
1938年3月,德國並吞了奧地利。接著,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借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美、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台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成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德國更加肆無忌憚,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蘇聯對英、法兩國更加不信任,出於自己國家的安全考慮,1939年,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閱讀全文

與二戰歷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