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討論什麼

歷史討論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7 10:46:52

⑴ 如何組織好歷史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教與學雙向互動的教學活動。大多數初中歷史老師都會採用討論的方式進行歷史知識的傳授,課堂討論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避免了滿堂灌現象的產生。歷史老師有效地組織課堂討論,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在教授歷史知識、幫助學生解決歷史難題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本文從以下幾點,試論有效組織初中歷史課堂討論的策略:
一、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傳統的教學模式容易讓課堂氛圍變得枯燥、沉悶。學生在沉悶的教學環境中難以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樹立平等觀念,用民主協商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培養學生養成質疑和反思的習慣。教師應尊重每位學生,認真聽取學生的觀點,不隨意否定、批判學生的觀點。教師應該做好指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發現錯誤並及時地用實例論證錯誤觀點。
從實際教學情況看,課堂教學活動是單方活動,教師全程給學生教授歷史知識,學生只聽,沒有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給學生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就要轉變現有的課堂局面。學生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對史料的理解也會不同。歷史問題涉及范圍廣,史料眾多,教師應允許課堂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保持民主態度,積極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為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精心設置討論話題
教師在備課前應該多和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興趣所在。歷史課的討論題應該在不脫離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盡可能地迎合學生興趣。教師設計的討論題目要多元化、有意義。教師備課時精心設置討論話題,可以使課堂討論更有效地進行。
教師討論話題的設計可以多元化。教師可以選擇課本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作為討論話題,可以把某個歷史事件或某個歷史意義作為討論話題;也可以將課本中的探究思考題作為討論的話題。
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一章節,教師就可以依據課本內容提出:「英國社會有哪些社會階層?哪幾個是受新航路影響而出現的?討論英國社會階層與國王的關系。」教師針對這一章節還可以設計拓展討論題,讓學生討論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的時候中國實行的政治制度形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出題的權力交給學生,帶動學生自主探究。學生自己出題進行討論,更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例如黃海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事件本身或者是事件中的歷史人物設計話題。學生設計的話題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所以更能達到良好的討論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討論的歷史話題除了多元化之外,還要新穎。新穎的話題能帶給學生挑戰性,更能拓展學生思維,使學生對討論話題有濃厚的興趣。比如,很多教師在教《馬關條約》時,從條約對中日兩國的影響入手,設計話題讓學生討論。話題比較常規,帶動不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討論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英國駐華大使的角度,討論英國使者針對條約向國家提的建議。教師在調動學生討論興趣的同時,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開拓了學生思維。
三、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現在的歷史課本,還有一些輔導書,對歷史討論的話題有完整的答案。現成的答案容易使學生形成惰性思維,不利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前,應該熟悉課本和輔導書,掌握現成答案涉及到的知識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要求學生不看答案,自己搜集資料,對話題進行討論。教師應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依據史料,闡明自己的觀點,並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歷史討論話題本身具有開放性、爭議性的特點,若是教師靈活使用教學方法,並給學生適當的要求,有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依據課本內容需要學生自主收集史料才能討論的話題,像「作為愛國者,你會給清帝提出什麼樣的強國政治建議」、「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怎樣做才會贏得勝利」、「站在清帝的位置,思考東南海疆和西北邊陲哪個更適合成為防禦重心」等等。這些話題需要學生收集史料整理分析後才會有自己的觀點,討論這一類話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內容、掌握歷史知識,教師採用課堂討論方式進行教學是很有必要的。教師給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在備課時精心設計討論話題,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這些都有利於課堂討論的有效進行。

⑵ 全國歷史討論題目有那些

1.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的原因有哪些?東漢末北方戰亂,大量人口南遷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使南方的經濟得到了發展;魏晉南北朝時,北方長期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特別是人口大量南遷,使南方進一步開發;兩宋時期北方人民抗擊周邊少數民族入侵,南方相對穩定,正所謂「國家根本,仰給東南」。2.有人說,兩宋時期是一個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時代。請結合史實談談你的看法。兩宋時期,農業經濟迅速發展,農業生產出現了新的氣象。指導學生以自學為主,通過讀書找出兩宋農業的新特點。農業人口的增加:人口達一億;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秧馬;農田水利方面的進步:錢塘江海塘;耕作技術的提高,水稻種植普遍推廣,逐漸躍居糧食產量首位:占城稻、太湖流域。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興盛:1、宋代商業繁榮:指出:兩宋時期商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城鎮的興起、紙幣的出現和使用,海外貿易的興盛。指導學生以自學為主,通過讀書找出兩宋商業的繁榮的表現。城鎮的興起:城鎮的興起是商業發展的結果,它是由貿易集市發展而來的;紙幣的出現和使用: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2、宋代海外貿易興盛:指導學生以自學為主,通過讀書找出兩宋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和表現。原因: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周邊民族的興起,迫使宋與中亞地區的陸路往來中斷,必須通過海路與外國發展貿易關系;高度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政府的鼓勵政策。表現:「蕃客」、「蕃坊」、「蕃市」、「蕃學」的出現;重要外貿港口的出現;市舶司的出現;外貿范圍廣。

⑶ 討論題:什麼是歷史,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1)《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注引《吳書》:「﹝ 吳王﹞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底細。 (1)《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了。」 (2)清 黃人《<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而自為風氣。」 (3)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 (1)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上,多不過三四人。」 (2)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的~,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3) 菡子《源遠流長》:「~在發展著,豐富著。」 5. 指歷史學科。 即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就該另編一部。」 6.指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

⑷ 可以討論的歷史話題簡單

三國時期。
對於三國時期大多數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以這個為背景製作的文學製品,游戲,書籍太多了。大多數人都比懂,也可以聊上幾句。

⑸ 歷史,歷史是什麼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其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⑹ 歷史是什麼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其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廣義狹義

歷史學指的是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人類史、鳥類歷史等等。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著人的情感的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⑺ 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學習歷史的意義是讓我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讓人變得更加厚重,變得明理讀歷史可以了解我們民族的過去,從而更加了解我們民族。

學習歷史過程中要把好的東西發揚光大,糟粕的東西要把它剔除掉。了解歷史的人,他恐怕對現實會認識得比較深。這個對歷史不關注的人,往往會成為歷史的犧牲者。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讀懂歷史的人可以讓人變的豁達、有格局。

學習和研究歷史的目的是:

關於歷史

1、作為一種經驗,歷史當然是有用的;作為一種對未知的過去的「知識」,歷史當然也是能激發起人類好奇心的。

2、作為一種「知識」,歷史最主要的是告訴人們「民族或人民的政治和社會運作」。同時,與能更好的解釋這問題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相比,歷史門檻極低,這使得他在這個意義上無限接近於文學。

3、作為一個經驗,歷史只能在經驗的范疇內對實踐發揮作用,即直覺和一些簡單的判斷,如果超出這個范疇,就意味著一種「歷史主義」,歷史就變成一種神學,但得承認神學也是有作用的。

4、人類不能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的原理,是因為歷史(著述)太過簡單、貧困,以至於很難為復雜的現實情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建議。相反,能夠提供有效建議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根基的也是某種過去或歷時性分析,但這已經不是我們討論歷史學的范圍。

關於歷史學

1、歷史(history)不等於過去(past)的真相,但歷史學,因為其方法和態度,是迄今為止對過去真相最權威的解釋。

2、真相天然的就意味著權力,而且是福柯意味的權力,就像海登懷特說的「歷史學家並不構建其他人可以使用的知識,他生產關於過去的話語。」

3、歷史學家能運用這種權力為自己謀求福利。比起文學家,公眾更信服擁有權威的歷史學家,由此,他擁有社會地位,可以寫書賺錢,同時蘭克客觀主義史學在大學的勝利使得歷史學者可以在大學靠教書做研究謀生。

4、歷史學家運用這種權力實現自己的抱負,如「資鑒」、「垂訓」,雖然這是與客觀主義歷史學本身相悖的,但在客觀主義歷史學被瓦解的當下,歷史學者靠重復「以史為鑒」維持本學科的合法性。與此同時,歷史學也會介入公共領域。




⑻ 研究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認識歷史研究的目的:「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也就是說,研究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指導人類現在的活動,使之更為理性化。所以,歷史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的沿革,認識變遷進化的因果關系的社科類基礎學科。
無論什麼事情,都有個「因果關系」。明白了他的「原因」,就可以預測他的結果,而且可以謀「改良」、「補救」的方法。這是歷史的目的。
歷史不但有指導人類活動戒鑒的意義,還有傳承世界文化,教化世界民眾的巨大作用。
因為要明白事情的因果關系,所以要「經驗」。一個人的經驗有限,要藉助於別時代、別地方、別人,就要有「紀載」(這里的紀載,涉及到史學研究的范圍,在此不深究)。紀載就是「歷史」。
所以,歷史是門很重要的學問,每個人都應該具備歷史智識,歷史本無學科之別,凡事皆可成歷史。但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產生過無數的歷史,無數的史書,無數的史跡,這就決定了普通人無法有時間和精力去研讀它,所以也就有了專門的人,運用專門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歷史,這是一種科學活動,所以謂之史學。
史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求歷史的真實,探求歷史現象背後的因果關系,以更好的服務於歷史的目的。所以,討論歷史的真實性,不僅不是鑽牛角尖,反而是一種積極的治學態度,不過,學術界討論歷史的真實,也會有個度,無關痛癢,對歷史目的無有價值的問題不要研究(如皇帝的後宮生活、歷史人物的婚外情、順治出家、孝庄太後下嫁、楊貴妃身高體重乃至古人房事等等此類興致低俗的問題)、太繁雜,無甚價值的考據不研究…總之,歷史是豐富的和現實的,歷史的各個部分,無不影響著人類現世,在歷史目的指導下,不迎合低級趣味,有價值的研究,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⑼ 什麼是歷史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希臘語 ἱστορία,通過調查獲得的知識 」)是書面文件中描述的過去及其研究。在書面記錄之前發生的事件被視為史前史。「歷史」是一個總稱,涉及到過去的事件以及記憶,發現,收集,組織,介紹,以及關於這些事件的信息解讀。寫歷史的學者稱為歷史學家。
歷史還包括使用敘事來檢查和分析一系列過去事件並客觀地確定造成這些事件的因果關系的學科。歷史學家有時會通過討論該學科的研究本身,並以此作為對當前問題的「視角」,來討論歷史的本質及其有用性。
特定文化共有的故事,但沒有外部來源的支持(例如亞瑟王周圍的故事),通常被歸為文化遺產或傳說,因為它們沒有顯示出對歷史學科的「無私調查」。 Herodotus,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在西方傳統中通常被視為「歷史之父」,或者被某些人稱為「謊言之父」,以及他的當代修昔底德主義者,為現代人類歷史研究奠定了基礎。今天他們的作品繼續被閱讀,以文化為重點的希羅多德與以軍事為重點的修昔底德之間的差距仍然是現代歷史寫作中的一個爭論點或方法。在東亞,一個州紀事《春秋志》早在公元前722年就被編纂,盡管僅公元前2世紀的文本才得以保存。
古老的影響力促成人們對歷史本質的不同詮釋,這些詮釋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不斷演變,並在今天不斷變化。對歷史的現代研究是廣泛的,包括對特定地區的研究以及對歷史調查的某些主題或主題要素的研究。通常,歷史是小學和中學教育的一部分,歷史學研究是大學研究的一門主要學科。

⑽ 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實施有效討論

新課程改革以來,歷史課堂上出現了許多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課堂教學中的討論便是歷史課堂上經常可以見到的師生互動方式,這種課堂形式的採用,有助於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習慣;也有助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在日常教學課堂中,一些教師由於過於重視新的學習方式,不明確自己的角色意識,使課堂討論更多地浮於表面,流於形式,甚至出現了過多、過頻利用課堂討論的局面,用「滿堂論」代替了「滿堂灌」,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課堂效率。那怎樣合理地組織學生討論,我認為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精心設置題目
題目是課堂討論成功的關鍵,它直接關繫到課堂討論的質量,因此,我們要精心設計討論題目。
首先,題目要難度適中。教師選擇的討論題難易度要高於全班的平均水平,如果難度太低,討論就失去了意義;如果難度太高,就脫離了實際。教師應使討論的問題處於學生認知的「接近發展區」內,這樣既有一定的討論價值,又讓學生能夠接受,從而達到課堂討論的最佳效果。
其次,題目要新穎有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在講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後,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洋務運動中,中國主要向西方學習,主張『自強』『求富』,追求『發展』,但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改革開放後,中國同樣是追求『發展』,中國富強起來。因此有人說『發展才是硬道理』不適合中國近代,只適合中國的現代。你是怎樣看待這個觀點的??」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學生能感覺到問題角度的新穎,也就比較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展開積極的討論。
第三,題目要具有價值。組織討論必須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必須要富有啟發性和爭議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才能激發課堂討論的活力,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學了《火燒圓明園》後,可以讓學生討論:圓明園要不要重建?為什麼將廢墟留在那兒,那不是國恥嗎?這一問題的提出,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贊成重建的提出自己的想法:重建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國人反抗外侮的決心,可以展示中國優秀的建築藝術……不贊成重修的也紛紛陳詞:廢墟可以讓國人更清醒地面對歷史和現實,可以揭示侵略者的丑惡的嘴臉……還有學生建議新建的圓明園應建在毀滅的圓明園旁邊,讓「金碧輝煌」與「殘垣斷壁」共同印證那段歷史。
二、把握討論時機
能否把握好課堂討論的時機,直接影響著討論的質量和效果。因此,討論的時機必須選擇在:
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時。教學內容總存在主次之分,課堂上必須集中精力研究和解決主要問題。圍繞教學重點組織討論,往往能使學生形成深刻的體會,使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認識更深刻。
擴展深化和拓寬視野時。某些教學內容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接受能力予以擴展和深化,拓寬視野,發展思維。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章,圍繞大戰的爆發、擴大、轉折、勝利進行學習,最後可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有哪些?②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留下了哪些歷史啟迪?怎樣才能避免戰爭的爆發?
學生精力處於「低谷」時。教育心理學理論證明,課堂開始後10分鍾,學生思維還未進入最佳狀態;最後15分鍾,學生大腦疲勞,注意力易分散。這就要求教師在這兩段時間里積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注意學習活動的多樣化,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提出蘊涵學生創新、思維空間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要求學生迅速簡明回答問題,學生注意力會馬上集中,很快轉入興奮狀態,個個躍躍欲試,思維被迅速推向高潮。
學生見解產生分歧時。在課堂講授和練習過程中,難免有學生對某些內容發生理解偏差,見解分歧,教師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對一些普遍性問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甚至展開爭辯。然後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統一見解。
三、追求「討論」實效
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往往一宣布討論或者是探究開始,學生便開始大聲討論。在課堂上,你根本聽不到學生在說些什麼,說的內容與學習有關還是無關。討論一段時間以後,教師再問幾個問題,算是結束。有的學生搞「一言堂」,多數學生一言不發故作沉默狀,有的「你爭我奪」,誰也不聽誰,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的課堂討論,學生實質上沒有認真思考,更沒有思維撞擊的火花。因此,課堂討論要講究實效,追求最佳的討論效果。
一是要始終關愛和信任學生。教師要對課堂討論認真組織,科學管理,始終關愛和信任學生,傾聽其意見,弄清其思路,鼓勵其自信,取得最好的討論效果。在討論中,由於學生之間各方面的差異懸殊,有的學生對問題的闡述侃侃而談,而有的同學沉悶寡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褒貶要適度,對表現好的同學的表揚要適可而止,對持有不成熟意見的同學不能給予輕率的否定,更不能壓抑學生的個性,教師要從學生的年齡、閱歷等因素剖析,來正確對待學生認識問題的片面性,對其主動表達的勇氣和可取之處給予一定的肯定,對學生不成熟的或錯誤的發言,教師還要以誠摯耐心的態度去點撥、啟發、辨析,使其積極主動的接受正確的觀點。
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教學是平等的教學,民主的教學,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更應是面對全體學生,全員參與,課堂討論尤為如此,教師必須盡可能地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學習討論的活動中來。遺憾的是,我們現在有些課堂上,往往就是幾個尖子生在發言,在討論交流,而其他的人只是象徵性的討論,參與的意識不強。所以,教師在選擇討論的方式時一定要考慮到每一個學生。教師要把討論的內容按層次分開,照顧到各類學生,這樣既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又符合促進全員參與、爭取大面積豐收的宗旨。
四是要和學生共同參與。課堂討論的關鍵是教師參與。課堂討論不是只有學生參與、教師旁觀,而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和調控,課堂討論將會變得雜亂無序,甚至盲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已從傳授學生知識,告訴學生「真理」,轉向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做好顧問和參謀,做一位參與課堂活動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課堂討論中,教師必須介入並為其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獨到見解或創新思維,教師要及時給以鼓勵和表揚,以激發其繼續探討的興趣和熱情。討論結束前,教師還要作為一名闡述者補充完善學生的觀點,作為一名總結者,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概括性的總結,引導學生對討論進行回顧,既有把正確的結論凸現出來,又要肯定學生討論中迸發出來的思想火花。

閱讀全文

與歷史討論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