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么是什麼

歷史么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7 13:04:14

㈠ 歷史是什麼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其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廣義狹義

歷史學指的是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人類史、鳥類歷史等等。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著人的情感的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㈡ 歷史,歷史是什麼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其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㈢ 什麼是歷史

首先我認為學歷史是一個慢功夫。短期突擊有作用嗎?肯定有作用,但是短期突擊難以鞏固,所以要有一個長期作戰的心理准備。其次,我覺得學習歷史,首先其是要緊緊、牢牢抓住知識這個層面,再說分析,再說理解,再說應用,沒有知識什麼都是空中樓閣了。

所以,充實知識,扎實掌握知識是歷史學科第一位。掌握知識需要讀書,書怎麼讀?一方面要粗讀,首先把教材章、節、目的內容,在這一年或一年多學習過程當中,把這些一定要背下來,這個很好背,但是我下面提出的要求相對難一下。在每一個子目下面,能不能把教材自然段的內容,轉化濃縮成幾個知識要點去講出來,這一點很重要,這是我們講的宏觀把握五本教材的關鍵之處。一本教材一合起來的時候,你要掌握這本書有幾個章、有幾個節、有幾個目的內容。

其次,對於那些重點知識內容,像我們提到的社會轉型時期,真是字斟句酌的去掌握它。比如說古代史的科舉制,分科開始考是隋文帝,科舉制什麼時候開始執行,是隋煬帝,你就這樣一個皇帝一個皇帝地記,唐太宗對科舉制的貢獻、武則天的貢獻,把這些皇帝落實到人、落實到階段、落實到朝代,要非常的細致、扎實,一絲不苟的掌握。

另外,歷史學習應該從培養興趣入手,因為興趣是最好的入門老師,大家都知道。但是你又不能把一門學習完全建築在興趣上面。歷史是一個學科,學科有學科的特點,要把你的興趣作為非常好的一個入門,轉化成對學習的責任,沒有這個責任,僅是興趣這層,學歷史很難扎實、深入進去。

還有一些學生問歷史要掌握多少時間,時間掌握多麼細致?從現在考試來講,不僅是文綜,包括90年代以來,歷史的考試,時間、地點,地點,還有一點,時間不會直接出現在考試當中,所有重點都是對時間、地點的掌握納入到對事、過程、現象掌握當中,把它穿聯起來。

教材可能講一個過程,能不能把一個過程分解,分解成政治的、經濟的、思想的、文化的,還有可能是對外、對內、民族等等的。最後,如果作為復習開始的時候,要下決心好好學,應該多積累,歷史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以前,我們那兒有一個學生做卡片的,當然,這一定是因人而異,不是說做卡片就都做卡片,那是因為這個學生有興趣,我們就鼓勵他,如果不做卡片的話,我就看書記也是一個好辦法,另外,多總結、積累是學習歷史的一個很好的辦法。

㈣ 什麼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實的概括和總結,它包含著特定的含義。歷史概念的種類有人物、事件、文獻、典籍、法律、制度、著作、會議、黨派、思想、學說等。構成歷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據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歷史概念的邏輯體現
1、確定的時空定位 歷史概念所界定的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等都是確定的。在人們現在認識能力達到的歷史長河裡都有一個固定的坐標。雖然逝者如斯,但「故壘仍在」,研究歷史概念的確定性為的就是給歷史更准確定位。如「改革開放」,雖然開始於1978年,今天人們仍然可以體會到「生於1977/1978」的快樂,30年後,人們更能理解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標志就是改革開放。1978年因改革開放而獲得了坐標意義。 2、歷時性和共時性 歷時性是指歷史概念所界定的歷史事件經歷了產生、發展(或轉變)、結束(完成或消亡)的縱向發展過程。共時性是指歷史概念所界定的歷史事件與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空間等的橫向聯系。如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根據縱向發展,歷時性經歷了新航路開辟開始形成,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20世紀初期最終形成三個時期。一直到今天,這個市場還在發展呈現出經濟全球化趨勢。根據橫向聯系我們在探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時,就要注意19世紀中期的共時性問題,如工業革命、政治變革(改革與革命)、殖民擴張、交通運輸的進步等。 3、結構性 所謂歷史概念的結構關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隨時間變化而演變的時序性結構以及概念與其他概念相關聯而形成的邏輯性結構。如壟斷組織,隨時間演進經歷了私人壟斷→國家壟斷→國際壟斷的時序性結構。壟斷組織又可以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個概念形成因果的邏輯結構。考查歷史概念的結構關系,更能測試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或趨勢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能有效區分不同層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開其差距。很多考生在這種類型的題目面前丟分。

㈤ 歷史是什麼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如:他的歷史很不簡單。
[1]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2] 歷史是延伸的

㈥ 歷史是什麼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

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

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6)歷史么是什麼擴展閱讀

史書共分為七種類型: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例如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例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纂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復。把人物在歷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加以敘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於「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歷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5)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例如西漢劉向整理的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戰國策》。

(6)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例如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7)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㈦ 什麼是歷史的定義

歷:過去。
史:事實的記載。
過去事實的記載是歷史的書面定義。
引申1:指已過去的事實。
引申2、經歷,底細。
引申3、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 。
引申4、歷史學科。 即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學科。
引申5、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

詞語意義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㈧ 什麼是歷史史實

真實的歷史就是自己。 歷史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那裡埋藏著我們的想像和希望,生長著我們的快樂和憂傷,成為歷史劇創作的寶藏。戲劇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

通常情況下,歷史學家會對此感到不快,這似乎也是「自古而然」的。新編歷史劇的流行,更使歷史學家的憤怒到了「於今為烈」的地步。最早的「新編歷史劇」《戲說乾隆》令國人耳目一新,歷史學家頗有雅量;《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隨後登場,一石激起千層浪。以紀昀(曉嵐)為主人公的兩大部「歷史劇」(《風流才子紀曉嵐》和《鐵齒銅牙紀曉嵐》),改寫了歷史上主管《四庫全書》編纂工作的赫赫有名的學者形象,導致了某些歷史學家的切齒之恨。

隨之而來的,是對歷史劇的嚴厲指責和苛刻要求,甚至大有必欲除之而後快之勢。對歷史劇的指責包括:胡編亂造,隨意臆造,迎合低級趣味,背離歷史的真實,模糊歷史的真相……對歷史劇的要求包括:不僅要注重藝術真實,還要注重歷史真實,實現「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以便「藝術地再現歷史」……只有「忠於歷史」,「回歸歷史」,認可「基本史實」,注重歷史的發展趨向,與歷史保持一致,才是歷史劇脫離苦海的惟一出路。

我們應該承認,歷史劇的確存在著「關公戰秦瓊」、「羅成戲貂蟬」、「張飛殺岳飛」、「宋版《康熙字典》」、「我孝庄皇太後」之類的細節失真(即硬傷)。但是說到「背離歷史的真實」和「模糊歷史的真相」,說到「忠於歷史」和「回歸歷史」,我們則不得不問: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歷史的真實?什麼是歷史的真相?我們是如何獲知歷史的真實和歷史的真相的?歷史本身是否包含著藝術性,即包含著修辭性和文學性(形象性、想像性、虛假性)?如何理解這種修辭性和藝術性?一句話,歷史是真實的嗎?

在談及歷史與歷史劇的關系時,我們一方面承認它們之間的聯系,一方面把歷史與歷史劇嚴格區分開來。我們認為歷史屬於社會科學的范疇,歷史劇屬於藝術創作的領域;認為歷史體現的是歷史真實,歷史劇體現的是藝術真實;因此歷史是客觀存在,歷史劇是藝術想像的產物。其實這種區分是靠不住的。何以知之?

首先,我們似乎應該區分兩種不同的「歷史」:一種是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的歷史(the historic),一種是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之記載的歷史(the historical);前者才是客觀的,後者則是被主觀化了的。在英文中,「the historic」(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的歷史)與「the historical」(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之記載的歷史),兩者之間的界限是非常明確的。前者指歷史上有重大意義的人物或事件,後者是對前者的記載或「反映」。比如說到「古建築」時必須使用「a historic building」,而非「a historical building」;說到「歷史劇」時必須使用「a historical play」,而非「a historic play——」「a historic play」這種說法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的。

作為樸素的唯實論者,我們相信,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的歷史(the historic)與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之記載的歷史(the historical)之間的關系是「被反映者」和「反映者」的關系。這是不錯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我們是通過「反映者」來認識「被反映者」的,我們也只有通過「反映者」才能認識到「被反映者」,這無異於以「反映者」征服「被反映者」。離開了「反映者」,我們就無從認識、理解和把握「被反映者」。我們觸及的只是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之記載的歷史(the historical),而無從觸及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的歷史(the historic)。即使我們今天看到的「古建築」(historic building),也幾經風雨,幾經粉飾,與原物大異其趣,不再是純粹的古建築了。雖然「今月曾經照古人」,畢竟今天的月亮不再是古代的月亮。月亮尚且如何,何況建築物呢?

我們不妨把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的歷史(the historic)稱作歷史(history),把作為客觀人物或事件之記載的歷史(the historical)稱為歷史編纂(historiography),以把兩者嚴格區分開來"在此我們要討論的是:歷史編纂與歷史劇是否存在本質性的差異?歷史編纂是否只具有客觀性而不具有藝術性?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歷史編纂究竟包括多少種類型?據我們所知,歷史編纂至少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實證性的歷史編纂,它注重數據,強調實證,傾心於語言的明晰性、意義的明確性、邏輯的一致性,以「科學」自詡;一種是敘事意義的歷史編纂,即所謂的敘事性的歷史編纂(narrative historiography),與「科學」的僭妄相比,修辭性和文學性乃其本源之所在,它也坦然地承認這一點,並得意於這一點"實證性的歷史編纂是分析性而非描述性的,它關心的是環境而不是人,著眼於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因果性,關注「長時段」(longue re)的轉換和巨大社會結構的變遷;敘事性的歷史編纂是描述性而非分析性的,它注意的是人而不是環境,關心的是人的情感和命運。西方的歷史編纂傳統一直是敘事性的,然而自19世紀末以來,隨著實證主義的勃興,史學的科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人們越來越多地要把歷史編纂轉化為一門嚴密的科學,甚至要以「總體史」代替「事件史」,以便探尋歷史深層結構的變遷。此後,歷史著作開始充斥大量的圖表!公式。即使如此,它還是難以掩蓋其修辭性和文學性之蹤跡。

在這方面,海登•懷特(Hayden White)所述甚為詳盡精闢。海登•懷特認為,即便是實證性的歷史編纂,也無法掩蓋其修辭性和文學性,盡管千餘年以來它一直都在極力擺脫自己與修辭性和文學性的干係。別的且不說,它是以日常經驗為基礎的書面話語,僅僅這一點就足以決定其特性——具有修辭性和文學性。

修辭性和文學性的核心在於隱喻(metaphor)。隱喻是一種想像性的理解方式,是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之下把握此類事物的文化行為。歷史話語體現的並非邏輯性關系,而是隱喻性關系。歷史編纂包含了藝術性的成分,因此不能忽視歷史話語的隱喻之維。「一組事件轉換成一個系列,系列又轉換成序列,序列轉換成編年史,編年史轉換成敘事作品,我認為,這些行為更有益於理解成比喻性的,而非邏輯-演繹性的。此外,我把事件構成的故事和可能用來解釋這些事件的任何形式論證之間的關系,當作是由邏輯-演繹和比喻——修辭的要素構成的組合。這樣,一方面是歷史話語和科學話語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面是歷史作品與文學作品之間的類同……」[i]

盡管修辭性和文學性會造成信息失真,甚至引發邏輯矛盾,但它會使過去/產生意義0,否則歷史就會變得不可理喻。總是有人認為歷史是對往昔事件所做的完全真實的記載,所謂「史筆如鐵」是也,其實並非如此。首先,對於往昔事件的記載常常伴隨著必不可少的解釋(包括事件的起因、過程與結果),夾雜著編纂者自己的想像,而意義也源於此,這種解釋或這種意義就是修辭性和文學性的。

意義的另一個來源是語言,因為只有藉助於語言符號,才能賦予過去的事物以意義"語言以想像和概念將描述的對象固定下來,想像的方式和概念的數量又是無窮無盡的,因此描述的對象被固定的途徑可謂多矣。語言本身並沒有提供一個標准,告訴大家什麼是「正確」的用法,什麼是「不正確」的用法。傳統的歷史編纂大師深諳此道,並能靈活地掌控之。

至於敘事性的歷史編纂,其修辭性和文學性更是自不待言。西方敘事性的歷史編纂,傳統可謂源遠流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的代表作《歷史》就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戰爭編年史。相傳他在奧林匹亞朗誦他的著作時,把當時青春年少的修昔底德感動得淚水漣漣。近年來這種歷史編纂傳統得以復興,實乃學界之幸。

比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專門研究中國歷史的教授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就極力肯定敘事性的歷史編纂。他的歷史著作以敘事為主導,當然也包含少量的理論分析。在他看來,敘事藉助其故事和細節,能夠發揮闡釋之功能,而理論概括是無法窮盡歷史現象的具體性的。人們是通過生動的形象而不是枯燥的理論來把握歷史蹤跡的,理論充其量也只是輔助性的。我們不難發現,敘事性的歷史編纂與歷史小說幾乎沒有什麼差異,因為敘事性的歷史編纂也需要藉助於想像把零散的事件連綴成完整的故事。在那裡,事實與幻想、史實與虛構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魏斐德的《偉大的事業:中國17世紀滿人對帝國秩序的重建》(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就是照此原則寫成的,讀來引人入勝"美國著名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和孔飛力(Philip A. Kuhn)的大量歷史著作包括已經譯成中文的《天安門:知識分子與中國革命》(史景遷)、《王氏之死:大人物背後的小人物的命運》(史景遷)、《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孔飛力),以及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也都是這樣寫成的,讀起來同樣魅力無窮。我們完全可以說,其實這種敘事性的歷史編纂,我們也是「古已有之」的。司馬遷在《史記》中的對於各色人等、各種事件的精彩記錄,源於其生花之筆,讀來令人賞心悅目,而忘乎其歷史精確性。比如司馬遷在敘述「鴻門宴」時,寫到樊噲闖入,「頭發上指,目眥盡裂」(《史記•項羽本紀》)不僅有悖於史實,而且有悖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描寫垓下之圍時,說項羽只剩下二十八騎,發出了「天亡我,非戰之罪」的感慨。雖然被數千漢騎圍困,項羽毫不屈服,「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但稍後不久,項羽又對烏江亭長說過「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也就是說,項羽最後的二十八騎也已被漢軍殲滅。既然如此,「非戰之罪」、「吾為公取彼一將」之語,是如何記錄下來,又是如何歷經兩百年後傳到司馬遷那裡的?

即使在自稱最為嚴密的社會科學中,虛構也是無所不在的。虛構是一種想像性構造,是一種「彷彿」式的描述,「或然性」(或者乾脆「莫須有」)是它最大的特點。海登•懷特提到了邊沁的「虛構觀」 (conception of fiction),提到了歐文•巴菲爾德(Owen Barfield)的論文《詩歌措辭與法律虛擬》(Poetic Diction and Legal Fiction),以便告訴我們,即使在嚴密的法律話語中也是允許虛構的:所謂「法律虛擬」,指在法律事務上為權宜計在無真實依據情況下所做的假定,這個假定被認為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比如「法人」就是一種虛構,因為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人」。海登•懷特的理論表明,無論是實證性的歷史編纂,還是敘事性的歷史編纂,都離不開修辭性和文學性,都包含著想像性和虛構性的成分。對於歷史編纂而言,無論是修辭性還是文學性,是想像性和還是虛假性,都具有積極和正面的意義。可以說,沒有修辭性和文學性,沒有想像和虛構性,就沒有往昔的人物與事件,更無法理解之。既然如此,認為「歷史真實」是客觀的,就是沒有根據的。歷史編纂,無法遮蔽自己的藝術性。所謂「歷史真實」的蓋頭,應該掀開了

㈨ 歷史是什麼時間是什麼

仿句,如果歷史是什麼 那麼時間就是什麼
寫回答共2個回答
郭猛199
LV.16
聊聊關注成為第141位粉絲
如果歷史是船,那麼時間就是一條長河。
如果歷史是金,那麼時間就是綿長沙灘。
如果是歷史是一條悠久的長河,時間就是一片無邊的汪洋.
如果歷史是一本書,那麼時間就是優美的文字;
如果歷史是一堵牆,那麼時間就是組成高牆的磚瓦
如果歷史是一幅畫,那麼時間就是絢麗的色彩;
如果歷史是一座高山,那麼時間就是嶙峋的巨石;
如果歷史是一棵大樹,那麼時間就是繁茂的枝葉;

閱讀全文

與歷史么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