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原油價格跌至兩周低位,為何會一跌再跌
第一、受疫情影響,需求端急速下跌引起油價下跌壓力。我們都知道,整個全球原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亞太,歐洲和北美三大地區,合計佔比全球原油進口的94.9%,據統計其中2018年,亞太各國原油進口總量12.12億噸,佔比全球石油進口量的53.6%,各國平均原油對外依存度71.5%。2018年,中國原油進口4.65億噸,佔比全球原油進口量的20.5%,全球第一,原油對外依存度72.5%。 2.美國 2018年,美國原油進口3.86億噸,佔比全球原油進口量的17.1%,全球第二,原油對外依存度42.0%。 3.印度 2018年,印度原油進口2.28億噸,佔比全球原油進口量的10.1%,全球第三,原油對外依存度95.4%。 4.日本 2018年,日本原油進口1.51百萬噸油當量,佔比全球原油進口量的6.7%,全球第四,原油對外依存度82.8%。
當然作為原油進口大國的我們而已,量化擒牛認為油價暴跌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節省多少外匯儲備啊,加上原油價格暴跌有利於RMB國際化,美元不再那麼牛哄哄了。
⑵ 為什麼油價如此低迷
進入2016年,國際市場上原油價格跌至每桶30美元左右,創下12年來的新低。遙想2008年,國際油價曾突破140美元/桶,那一時期專家鼓吹油價將會突破200美元/桶。但是到了今天,油價卻下跌得愈加厲害,突然間,人們開始意識到,高油價的時代已經成為了遙遠的記憶。
按一般的理解,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掉就不會再有了,曾經不斷有專家預測,地球上的石油資源在未來的一二百年裡消耗殆盡,而石油需求量卻是不斷增長的,因此油價應該不斷攀升才對。可現在為什麼石油的價格卻如此低迷而且一降再降呢?原因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
美國大幅度提高了石油產量
作為世界上的頭號用油大國,美國的石油供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進口。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東戰爭之後,阿拉伯產油國家曾經運用石油作為後盾,制裁支持以色列的美國。所以,長期以來,美國一直非常重視石油儲備,並且禁止本國出口石油。但是近幾年來,不斷有新的石油和天然氣從各大洲各大洋勘探出來,進而出現了一個個規模不等的富油區,比如位於北歐的巴倫支海、中國南海以及美國的近海。石油產源的極大開拓,使美國做出了石油資源貶值的戰略判斷。
另外,美國人開採石油的技術也在不斷改進,比如成熟的頁岩油開采技術。頁岩油是指頁岩孔隙和裂縫中的石油資源,其含量極為豐富,遠遠超過石油儲量,但開采難度較大。如今,利用水力壓裂技術,用大量摻入化學物質的水灌入頁岩層進行液壓碎裂,以釋放石油和天然氣,使頁岩油(天然氣)產量迅速提高。2013年,美國的石油產量到達了一個里程碑——石油產量終於超過了來自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進口量。
基於以上國情,2015年12月19日,美國國會做出了歷史性決定,廢除了已經堅持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這樣一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搖身變成了石油輸出國,使全球石油供大於求,壓低了石油的價格。
主要產油國拒絕減產
美國的經濟是非常有活力的。美國人能夠生產汽車、葯品、高科技以及電影。美國人的產品種類數不勝數,但是對於歐佩克中的國家來說,比如沙烏地阿拉伯、卡達、伊萊克和委內瑞拉,情況卻並非如此。這些國家的經濟出路相當狹窄,他們缺少別的選擇,只有石油才能使他們過上好日子。
現在,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美國減少了對歐佩克的依賴,這嚴重影響了歐佩克國家的經濟利益,但是,即使油價跌的再低,這些國家也無意限產保價。比如,2014年夏天,國際油價就開始出現大幅下跌,到了2015年秋天,油價已經比一年前下跌了一半,但是這段時間里,沙特、俄羅斯、伊朗等主要產油國卻都增加了石油出口,甚至一些戰亂國家也保持了穩定的石油產量,比如伊拉克、利比亞。
這些國家之所以這么做,原因也不復雜。一方面,以往的油價實在有些過高,而工藝和技術的改進不斷降低了石油的開采成本。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實際上既在進行「價格戰」,又在進行「市場份額戰」。石油大鱷們很清楚,如果保價減產,自己的客戶就會被美國人和其他競爭對手搶走,這樣會陷入丟了份額又賠錢的雙輸境地。在現今的局勢下,還不如仗著石油資源豐厚,通過死磕來幹掉競爭對手,以期在將來油價回升的時候取得最後的勝利。
人們不再那麼需要石油
美國出產的石油量屢創新高,歐佩克和其他產油國也拒絕減產,但是,如今全球范圍內經濟普遍低迷,在經濟不太發達的亞洲,許多家庭都精打細算,他們或者不買汽車,或者很少加滿油箱,而歐洲人也開始崇尚節儉的生活習慣。近些年來,相對偏暖的冬天也意味著用於取暖的石油需求將會疲軟。此外,全球不斷變暖的趨勢也迫使世界各國採取各種手段減少能源的消耗,或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這將使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受到限制。
最後需要提到的是,石油需求的減少,和新能源與新科技革命的強勁勢頭不無關系。比如,新能源——核能、風能、太陽能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石油找到了非常靠譜的替代品。又比如,智能手機、LED技術的出現,降低了台式電腦和白熾燈等耗能產品的使用,這類科技產品使用基數巨大,具有非凡的節能意義。互聯網商店的出現,使人們的物流效率大幅提高,汽車節能技術的提高以及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這些都節省了運輸和交通用油。
無論如何,石油價格很久未曾如此低落,而造成這一現狀的因素也未曾如此集中。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可以預見,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低油價很可能成為一種常態。
⑶ 成品油價或創年內最大降幅是怎麼回事
3月28日24時,我國成品油調價時間窗口將到來。近期美國原油庫存、產量雙升態勢打壓市場,國際油價刷新年內低點。多家機構認為,我國成品油價格將迎來「二連跌」,並可能創出年內最大降幅。
觀點:
在業內專家看來,近期美國頁岩油產業快速回暖、原油庫存不斷攀升趨勢,再加上美聯儲再度啟動加息,導致國際石油市場利空消息雲集。
美國油田技術服務公司貝克休斯發布數據顯示,截至3月24日當周,美國運營的油田鑽井數量達到652個。這一數據已經連續十周增長,且在過去10個月內實現了翻倍。在去年5月,美國運行油田鑽井數曾降至316個。
目前美國頁岩油復甦勢頭為業界所看好。美國能源信息局預測稱,2017年美國原油產量有望達到每日920萬桶,2018年增至每日960萬桶。與此同時,近期美國商業原油庫存不斷攀升,創出了歷史新高。
⑷ 為什麼原油價格持續下跌
美國原油期貨周一在電子盤中下滑3%至45美元下方,因上周末歐佩克成員在維也納會議上決定維持產量目標不變,紐約原油4月份合約下滑1.73美元至44.52美元/桶,稍早一度下滑至43.85美元的低點。歐佩克上周末達成協議,維持現有產量目標不變,但表示將更嚴格執行減產限制,並稱5月底將再次集會評估油市進展。市場預計該組織之前做出的減產計劃大概有80%已經出現。 期金融動盪加劇,美元大幅波動,美國、中國、韓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建設這些因素在支撐著油價,歐佩克減產會議近期將落下帷幕,市場波動將有所平息;近期美元出現回落,油價探底反彈;截至3月6日,紐約商業原油庫存增加74.9萬桶至3.513億桶,汽油庫存減少299.3萬桶至2.125億桶,餾分油庫存增加210.8萬桶至1.454億桶,取暖油庫存增加168.1萬桶至3813.2萬桶,煉油廠開工率回落0.43%至82.71%,目前來看原油庫存仍偏高,汽油庫存處於消化之中;截至3月13日,紐約原油期貨總持倉為1210253手,基金持倉多單為197055手,空單為203070手,凈空單為6015手,基金凈持倉再次轉為凈空單,顯示油價處於低位運行;國內調和燃料油近期回落50-100元/噸,現貨出現疲態,目前上海期交所的交割庫存檔大,滬油寬幅震盪格局仍未改變,後市仍應以短線為主。
⑸ 國際原油價格走低油價年內第5次下調是怎麼回事
根據「十個工作日一調整」的原則,新一輪成品油調價窗口將於今日24時開啟。近期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低、原油供應過剩、中東局勢緊張等因素影響,多家資訊機構預測,本輪國內成品油價格下調或成定局。
對於油價後期走勢,中宇資訊分析師許磊表示,由於國際原油上行動力受限,美國原油產量繼續增長,歐佩克減產不確定性風險增加,國際原油暴跌以及供應過剩的疑慮仍難以消除,下輪成品油價格下調幅度初步預測在140元/噸,有望迎來兩連跌。
⑹ 歷史上低油價問題造成的經濟危機
1980年代早期,除開沙烏地阿拉伯之外,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其他成員的產量都超過了約定的限額。到1986年,沙特終於對其他成員的小動作忍無可忍,自己也開始放量生產。原油洪水一般湧入市場,導致價格自由落體一般暴跌55%。不久之後就發生了我們記憶深刻的一幕——美股一天內暴跌22.6%,創下歷史紀錄。
接下來是2008年美國房市崩盤,之前銀行不管不顧的放款和房價似乎擺脫了地球引力的上漲迎來了清算的一天。房價暴跌,只留下銀行面對著一堆壞賬,然後一步一步,我們走到了大衰退。必須指出的是,在這次危機背後,也有原油的影子——2008年,不到六個月的時間里,油價下跌了40美元以上。
不難看出,兩件事的共同點在於都發生了油價暴跌。
現在,又是油價暴跌,又是歐佩克肆意生產,又是投資者志得意滿,我們又處在一場災難的邊緣。
油價暴漲固然可能造成經濟危機,油價暴跌其實一樣可怕
達拉斯聯儲曾經估計2008年衰退最終造成的實際損失接近14萬億美元。令人不安的是,今日的油價還明顯低於2008年至2009年的低點,較之十八個月前的峰值已經下跌了75%。
2015年1月,高盛(230.45, -0.70, -0.30%)曾經說過,70美元的油價就意味著全球大約2萬億美元的期貨合約處於風險之下。今天的價位可是在每桶30美元上下。
標普的數據顯示,大約1800億美元債務都存在違約風險。標普還估計,石油公司發行的債券當中50%都存在風險。如果油價不迅速反彈,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重大違約。
行業咨詢公司Graves & Co的數據顯示,全球石油和天然氣企業已經總計裁員大約25萬。如果油價繼續保持低水平,這一數字將猛烈增長。所有的相關行業企業都將遭遇生存挑戰,而為了減少支出,大規模裁員幾乎是必然選項。
那些被裁員的人也會發現自己的債務難以償還了,就業機會的損失會逐漸蔓延到其他的行業。
根據各種不同的估算,頁岩油行業近些年來發行的債券總量在5000億美元到1萬億美元之間。銀行的賬本上很可能會再度出現大量無法償還的債務。一旦大公司也開始違約,問題就會逐漸走向高潮。
2007年,那些大金融機構都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而現在,這個世界上那些最重要的央行也處於同樣的境況之下。
2007年危機中,各家央行聯手向經濟系統注入大量的流動性來緩解壓力。可是,2009年之後,他們又紛紛採用了寬松貨幣政策,使得自己的資產負債表膨脹到可怕的水平。這就使得他們面對未來低油價導致的任何危機時都會捉襟見肘。現在,他們的彈葯庫已經空空如也。
當前的原油危機中可能伴隨一些地緣政治敏感國家的政權更迭,一場貨幣危機也隱隱在望。整個世界都在提防著通貨緊縮。2007年的危機是開始於美國而席捲全球,而這次的危機可能會同時沖擊到所有主要經濟體。低油價底下,所有人都討不了好果子吃,差別只是在於有的是因為收入減少,有的是因為通貨緊縮壓力。
⑺ 油價再次出現調整,導致油價或高或低的原因是什麼
油價分析天天有,通過小編分析發布的油價文章評論來看,似乎有一些人對油價的一些變化因素還不是很了解。原油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影響國際原油價格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油的商品屬性、原油庫存、匯率、世界經濟發展情況、突發事件與氣候狀況、國際原油投機因素、預期等等。
國際原油的市場價格的變化往往會受到地緣政治和產油國政局因素的影響。地緣政治沖突會導致原油供給量真實下降;其二是地緣政治沖突導致國際原油市場對未來供給減少的擔憂,但實際供給量沒有減少。從目前地緣政治形勢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地緣政治的焦點地區主要還是在中東地區的伊拉克和伊朗。
心理因素也就是人們對市場的預期。大量投機資本進入原油市場的預期炒作,導致了油價的上漲趨勢。投機資金藉助於經濟波動或一些突發事件,引導和利用人們的預期,在現貨和期貨市場上大肆炒作。預期與投機相影響,現期貨相互推動,從而加劇原油價格波動。
⑻ 這次汽油價下跌的原因是什麼
2014年12月訊:
據外媒報道,國際油價本周大跌至5年多低點。紐約油價和布倫特油價分別收於每桶57.81美元和61.85美元,本周分別跌去12%和10%。相對於今年6月的高點,目前價格已接近腰斬。
油價令人震驚地暴跌無疑是2014年最大的新聞之一,並且仍將是2015年投資者需要考慮的重大問題。今年年初以來原油期貨已經暴跌38%,同時布倫特原油期貨今年已經下跌42%。
油價下跌的原因
造成目前油價下跌的原因,除了OPEC決定不減產之外,還包括美國能源信息署公布的美國能源庫存報告,報告顯示,截至12月5日當周美國原油庫存出乎意外地增加了150萬桶。另外,沙特石油部長堅持不減產的表態,也無形中拉低了油價。
1.頁石油
談到油價的下跌不可能不談到供應過剩的問題,談到原油供應過剩不可能不談到美國的頁岩油。持續高企的油價催生了壓裂革命,這場革命又轉而引發了北達科他州以及其他頁岩油資源富饒地區的繁榮。 油價下跌將打擊頁岩油及其他資源的生產,原因是能源公司會因為油價下跌而削減項目,但投資者對頁岩油生產遭受影響的程度持有不同看法。
能源咨詢公司JBC Energy分析師寫道,實際上,隨著很多頁岩油生產商將展開生死較量,現金流變得至關重要,甚至可以想見產量一開始會上升。他們寫道,這將促使生產商降低已投產頁岩油井的產量,將精力集中於新油井。 周三,美國能源情報署公布稱,在截至12月5日的當周,美國石油供應意外增加150萬桶,這可能反映出生產商眼下不得不從現有油井擠出盡可能多的石油。
2.價格戰
不止是美國,其他主要石油生產國也在大力採油。與此同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保持石油生產的龍頭大開,很多策略師認為這無異於打響一場價格戰,目的在於擊潰頁岩油和其他成本更高的生產者。歐佩克選擇在備受關注的11月份會議上做出維持產量不變的決定,引發原油期貨再一次大跌。 德國商業銀行駐法蘭克福大宗商品策略師弗里奇寫道,這使油價迅速復甦變得不可能,特別是在伊拉克北部和利比亞更多的供應將進入市場之際。
3.需求疲軟
供需等式中的另外一方就是需求。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歐洲經濟步履蹣跚使需求增長受到抑制。國際能源署(簡稱IEA)估計,2014年原油日需求為9,240萬桶,年增幅僅為68萬桶,為五年來最低增幅水平。IEA預計,2015年經濟復甦將令原油日需求增加110萬桶。凱投宏觀經濟學家Julian Jessop稱,言外之意也就是,油價下跌將提振需求。 歐佩克在周三的月度報告中預測,2015年對歐佩克原油的日需求將從今年的2,940萬桶降至2,890萬桶。
4.地緣政治風險退散
今年年中之前,油價一直在反彈,背後的一大推手正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包括克里米亞脫烏入俄事件引起的對峙、敘利亞內戰、遜尼派武裝攻擊伊拉克北部等等。但是,這一風險很快退散,因為投資者們漸漸意識到,這些都不會給供應構成燃眉之急。例如,在伊拉克,南部的油田就沒有受動亂干擾。不過,也不能完全無視這些攪擾原油市場的因素,未來的某個地緣政治動盪很有可能引發油價反彈。
5.美元走強
大宗商品價格和美元屬於反相關關系。美元走高時,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對於持其他貨幣的買家而言會顯得更貴,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了。 ICE美元指數自年初以來上漲逾10%(美元周三小幅走低),自5月份以來上漲超過11%。
德意志銀行首席全球策略師Binky Chadha認為,強勢美元是導致油價下跌的主要原因。畢竟,原油供應增加由來已久。他說,投資者不可能在年中才突然悟到原油供應過剩的問題。 Chadha指出,在美元開始加速上漲不久,油價便開始暴跌。Chadha周四對記者表示,他觀察到通常美元需要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實現過去五個月的漲幅, 油價見底之際可能便是美元漲勢止步之時。
油價下跌對中國的影響
1.對「三桶油」的影響
對於國內「三桶油」而言,油價下跌對以上游開采業務為主的中海油而言肯定是利空,這必然反映到其2014年的年報中;中石化下游煉化業務較多,上游原料成本下降,有利於其利潤增長;中石油兼有上游和下游業務,因此可以通過內部調節對沖油價下跌帶來的風險。
2.對其他行業的影響
「在當前境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下,原油價格持續下行,是導致境內成品油形成連跌局面的核心原因。而成品油的持續低迷,使得加油站零售及消費者成為了最大的受益群體。」卓創資訊分析師胡慧春說道。
對於其他行業而言,平安基礎化工分析師鄢祝兵認為,油價下跌有利於需求相對穩定的,並與汽車產業相關的改性塑料子行業,以及成本佔比小、客戶價格敏感度較低的印染助劑子行業等。整體來說,成品油價格下調還可影響到許多民生行業,因成品油價格下跌,部分行業油耗成本降低,相應的普通消費者生活成本有所下降。而從成本傳導方面來看,食品、煙酒、服裝等各方面中均有一定的油耗比例。
成品油價格下滑,對於以原油為主要生產資料的物流企業、計程車以及私家車而言,勢必會降低油耗成本。
3.對股市的影響
能源學家董秀成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油價下跌將使得一大批原本進口原油的資金留在國內,從而造成貨幣供給相對寬松,這對於當前股市將是一定程度的利好。
4.對物價的影響
油價下跌使得原材料成本下降,此外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在下跌。對於消費者而言,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無疑帶來多種利好。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時,它會將財富從消費者轉移到生產者手中。而當價格下跌時,對於消費者而言,這幾乎像是獲得了「免費午餐」。
有分析師表示,以原油價格為例,其下調引發成品油價格下調,一定程度上將拉低物價水平,對消費者將是個利好。
5.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約60%的石油需求依靠進口。因此,油價下跌會降低中國經濟的總體負擔,使工廠生產及最終產品的成本下降。據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稱,如果油價持續下跌,到今年年底,中國將省下高達300億美元。這些錢可用於投資,幫助刺激正在放緩的中國經濟。
⑼ 2020年目前國內汽油為什麼掉價這么低
目前油價低的原因有
1、國際油價下跌
2、由於現在是非常時期,國內需求降低。
⑽ 歷史上由低油價所造成的經濟危機有多少次,每次什麼時候,什麼原因引起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經濟危機是指經濟系統沒有產生足夠的消費價值。也就是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有的學者把經濟危機分為被動型危機與主動型危機兩種類型。
所謂被動型經濟危機是指該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現經濟的嚴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貨幣貶值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演化為經濟危機的情況。如果危機的性質屬於這種被動型的,很難認為這種貨幣在危機之後還會回升,危機過程實際上是對該國貨幣價值重新尋求和確認的過程。
主動型危機是指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採取的政策行為的結果。危機的產生完全在管理當局的預料之中,危機或經濟衰退可以視作為改革的機會成本。
產生經濟危機原因
經濟危機可能是:
★經濟政策錯誤
★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自然災害
★全球化的後果
★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的後果
經濟危機的後果可能是:
★社會動亂
★國民經濟調節和經濟恢復
★政變
★戰爭
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深化,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性和歷史過渡性。主要表現在:
①經濟危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
②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③經濟危機進一步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
④經濟危機加劇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
當代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 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