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讀歷史的好處有哪些
1、從歷史中學習前人的優秀思維
中國的《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等正史書籍,可以說是「帝王將相史」。
這些人的一句話、一件事,很有可能就是現代所缺乏的一種思維。《史記》中有很多人生模型,也有很多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歷史人物對問題的處理,可以直接看到結果,很多時候可以省去再去實踐的成本。讀史可以明志,其實就是在說讀史可以學習前人的優秀思維。
2、以史為鑒,不走彎路,不掉坑
讀讀歷史,歷史其實也是一部「相斫史」「斗爭史」,從中可以深刻的體會到人與人的矛盾,與處理矛盾解決矛盾的方法。多讀歷史,可以培養一種見微知著的能力,看到端倪就可以判斷以後的發展事態,這其中有一定的規律,但需要細細體會才能慢慢掌握。
3、讀歷史增加知識量,聊天有談資
閱讀歷史,不光是看一些人和事,還有大量的知識融匯在裡面,既學習了歷史知識也學習了地理知識。除了地名之外,諸如思想、政治制度、軍事、經濟、風俗等等都包含在內。所以說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學習過程中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識。
(1)讀歷史的什麼擴展閱讀:
學好歷史的方法:
1、首先就是要上課認真聽講,作為學生,上課認真聽講是必須的,不論什麼課程,上課的時候都要認真聽講。在課堂上,老師會講到很多事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所以不是說死啃課本就行的事。
2、在心理上,不要覺得這是在上課,不要有一種任務感,歷史課,就當成聽故事就行,講的都是歷史上的小故事,心情放鬆,把課本內容變成故事,這樣很容易就能記著。
3、書本上的小字體,不要忽略。小字體一般是故事,典故,或者和當前內容相關的一些奇聞異事,雖然是非課綱重點。但是要看,尤其是小故事。死記硬背的東西,不一定好記,但小故事你一定會有印象,有印象後,就能延展開,慢慢把重點填充進去。
② 什麼叫讀歷史
1、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2、讀歷史就是看歷史。
3、好處:
1.能以史為鑒,理解反思當下的問題;
2.人們應當了解自己國家民族的發展史,把優秀的名族傳統特色代代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3.博古通今,知識淵博;
4.讀史書,感慨萬千,豐富精神生活,提升生活格調品味。
③ 讀歷史最大的收獲是什麼呢
“讀史使人明智”、“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這是兩句形容歷史重要性的千古名言。
但對大部分人而言,歷史過於枯燥,而且幾乎都是政治方面的記錄,看起來似乎與個人無關,遠不如眼下廣受歡迎的心靈雞湯類文章來得實際。
但歷史的兩大特質,決定了其不可替代作用:
一、歷史的價值,出於其真實性
無論如何漂亮的文字,如果只是出於投人所好、脫離現實,那它除了帶給人心理安慰作用之外,並無實際的正面意義。
歷史的最可貴價值,就在於它的真實性。中國的史書,是根據古時帝王、權貴、高官身旁的起居官所做的記錄而成,雖然某些朝代陸續出現了一些皇帝篡改起居注的現象,但從整體而言,真實性值得信賴。
不管你是任何身份、任何角色,都能在歷史中找到有用的知識,並以此指引你的人生道路,然我們少走彎路。
④ 為什麼要讀歷史書,讀歷史到底有什麼好
不說什麼國家大事,我只是單單說一下生活和歷史學習的關系。
淺談生活經驗與歷史學習的關系
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把生活經驗和歷史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學習歷史,將為我們今後的人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一、用歷史知識提升生活經驗
以歷史知識為依託,學會處理實際問題。如在學習大禹治水時,有些老師會設計這樣的思考題:為什麼大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用現實生活中的一二個具體事例,說明「堵」和「疏」的不同功能。把大禹治水的方法,加深對大禹治水成功經驗的理解,把歷史知識運用到社會現實中來,不僅僅要弄清楚大禹成功的原因,而是要進一步弄明白「疏」和「堵」的辯證關系,慢慢地理解二者的不同功能,把學到的歷史知識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學會處理現實中發生的問題。如有的同學認識到:「『堵』有『堵』的好處,『疏』有『疏』的優點,不能一概而論。比如一個人吸毒了,要讓他戒毒,就必須以『堵』為主,輔之以『疏』的方法;而對其他還沒有吸毒的人,為防患於未然,就應該以『疏』為主,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做法。」也有的同學談了自己對紀律的理解:「『紀律』就是『堵』,就是要讓所有的同學都必須遵守;老師的說服教育就是『疏』,就是要教育不遵守紀律的同學遵守紀律。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夠維持好班級紀律。」
上述同學的看法,從遠及近、從大到小,對「堵」和「疏」的不同功能有了深切的認識,避免了「非此即彼」的簡單思維模式。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還應該學會用歷史,用學到的歷史知識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讓歷史學習真正成為我們在二十一世紀的訓練場。
二、從歷史知識中體味生活哲理
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善於領悟,學會應用。在學習百家爭鳴時,我們要學會汲取思想家的思想精華。「塞翁失馬」這一成語故事,反映了老子的基本思想主張,從這一故事中,我們理解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該結合現實,主動地去關注我們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積淀中去搜尋,從他人的經歷中去感悟生活,從而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在困難挫折面前,在榮譽和鮮花面前,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因為心態的好壞,可能直接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質量,逐步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
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歷了一個「從生活到歷史知識再到生活」的過程。經過這一過程,我們的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對抽象的哲理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三、以歷史知識為依託,掌握走向成功的階梯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換句話說,歷史是一門使人明智的學問,學習歷史應該幫助我們走向成功,獲得成功的體驗,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如我國的書法藝術獨具特色,在學習了古代書法家的事跡後,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引導自己思考:他們取得成功有什麼「秘訣」?通過追問和討論交流,我們應該總結出這樣的成功的「秘訣」:對所做的事情要有興趣,並能持之以恆;要刻苦鑽研,博採眾長等。有了這樣的認識,對今後的學習、今後的人生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懷舊,更重要的是繼承和發揚,並在歷史學習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歷史是過去的現實,它是過去的人們做過的事,歷史人物的成功與失敗、悲歡與離合,對我們的今天仍然有意義,他們會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學習歷史要善於吸收對自己的成長有用的東西。
四、以歷史為鏡子,學會正確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歷史記錄了人類發展的足跡,人和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上的任何事,都是人來完成的,學習這些內容,我們要弄明白,人和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如何去做事。我們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為了加速民族融合,把都城遷到了洛陽,他遷都時受到人們的反對,但最終取得了成功。孝文帝為什麼一定要遷都洛陽?為什麼要精心安排這種「計謀」?通過小字部分的閱讀,我們可以悟到了這樣一個道理:孝文帝並不是要南征,他的真實目的是要遷都洛陽,為達到這一目的,他精心設計了這種『計謀』,精心地把行程安排在深秋時節,陰雨連綿,道路泥濘,再加數月跋涉,群臣都想息肩休整,紛紛諫阻。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退了一步,答應不再南征,但也提出自己的難處和要求,「若一事無成,如何向後人交代?不如將遷都洛陽的大事辦了。」大臣們看到皇帝如此體諒自己,也紛紛答應遷都洛陽。孝文帝這種「以退為進、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做法終於取得了成功。我們在今後同別人的交往中,要學會為別人著想,多從別人的角度著想,事情就會更容易辦成。有了這樣的感悟,今後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時,就會多一分從容。
從這件事中,我們不難得到這樣一個道理:做事要講求策略,一味地蠻干往往不能成事,反而會壞事,做事前要經過精心策劃,反復論證,把阻力降到最低。
五、用生活經驗闡釋歷史知識
中國人向來重視家庭,這跟宗法制有很大的關系。在學習宗法制後,可以製作一份家庭親屬世系表,寫出從高祖父母到我們本人全部男女親屬的姓名,並標出性別和稱謂。
在完成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通過自己的社會經驗、家庭調查和小製作來加深對宗法制的認識,有意識地去關注家庭情況,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在製作的過程中,加強同父母、親戚朋友的交流,營造一種其樂融融的和諧家庭氛圍。
六、以生活經驗為依託,體驗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
歷史人物生活在過去的現實生活中,有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是非標准和人生體驗,通過感悟他們的內心世界,增加我們的生活閱歷。如學習曹操時,不免涉及對曹操的評價,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曹操年輕時,結交了名士橋玄。橋玄稱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另一名士許劭稱他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聽了居然十分高興。他為什麼高興?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去體驗曹操的心理感受,為什麼高興呢,因為當時是亂世,所以曹操認為許劭是稱贊他是「英雄」,同時可以領悟中國人的說話特點,有時為了需要,是要欲揚先抑的,明貶暗褒,這也是中國文人展現他們幽默感與機智的一種方式,就像大家都知道的有關解縉所寫的賀壽對聯一樣:「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養的兒子都是賊,偷得蟠桃孝娘親。」一波三折,欲揚先抑,妙趣橫生。再如在學習維新變動運動時,面對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後慷慨赴死,而同為變法領袖的康有為、梁啟超卻逃到了海外,面對這兩種不同的做法,我們應該怎樣來評價?這涉及到思考生命的價值問題,我們可以去討論、去思考,不要急著得出答案,也不要去尋求所謂的標准答案,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去理解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去珍愛生命。
學歷史不等於記歷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許多人包括某些老師,錯誤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劃劃背背,不理解學習歷史的真諦,許多人只有在等到長大成人、走向社會後,才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回過頭來重新學習歷史,這可能是現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熱播和易中天等人走紅的原因吧。我們現代的中學生,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要通過歷史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做人的品味,增強做事的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通過上面的論述,希望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要做到:把歷史知識和社會生活密切結合在一起。把生活閱歷當做歷史的學習的一把「金鑰匙」,把學習歷史的過程,當成是提升自己的生活閱歷的一種有效途徑。
⑤ 學歷史,讀歷史,究竟有什麼用
古語「讀史以明智」一,你通過學習歷史,可以了解古今中外曾經發生的事情,增廣見識; 二,任何事物都有前因後果,目前人類社會的任何現象都有它的過去,都與它的過去緊密相關。 三,歷史不會重復,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如果你了解歷史,今天發生的某些和歷史相近的現象你就可以有所預測它的本質和發展趨勢,也可以幫你作出決定。四,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靈感。 總之,當你認真地、充滿興趣地去學習歷史,你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會與眾不同,看問題會比別人透徹、清楚,這就是歷史給你的智慧。
做事不一定要學歷史,做大事的人一定要學習歷史。
⑥ 學習歷史是為了什麼
學歷史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最常見的有兩種:
第一種:學歷史純粹是為了考試加分,考過了便算了;
第二種:愛好歷史,喜歡歷史,喜歡研究歷史,這種人國外我不知道多不多,但在中國那是數不勝數,即便是在中國最基層的農村,每個村都會有至少1個純粹的歷史很好者,他起到了為村民歷史啟蒙或基層教育的作用。
回到這個話題上來,學歷史是為了什麼?為什麼中國會有那麼多人喜歡歷史?
那是因為:--------讀史讓人明智,讓人變得聰明,可以借鑒古人的經驗教訓,只有去學習歷史,才會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才會讓人去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如果發生在今天或者將來,我們應當如何應對。
事實上,今天我們身邊發生的任何事情,我們都可以從歷史中吸取到有用的經教教訓,無論你是什麼身份。
比如:你是一個老師,你可以從歷史中學到「因材施材」的方法;如果你是一名醫生,你可以從歷史中學到「諱疾忌醫」的病人心理;如果你是一個商人,你可以從歷史中學到「十分價錢,九分買腳」的道理;如果你是一個准備從政或從軍的人,那歷史更是非學不可,否則結果將會很慘很慘,因為從歷史里別人可以學到權謀,可你卻因沒學歷史,不懂應當而慘敗。
中國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重視歷史傳承的國家,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自豪,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從幾千文字記載的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不要看今天的美國強大,它是一次大的劫難都沒有遇到過,一旦遇上,能不能東山再起成為世界強國還不得而知。伊朗、土耳其、羅馬、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歷史上都曾如美國這樣強大過,但一旦衰敗,至今都恢復不過來。
但是中國呢,已經經歷了好幾次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歷史(秦滅漢興,漢滅唐興,唐滅宋興,宋滅明清興,清滅共和國興),強大是我們的傳統,深深地刻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腦海中,每次衰敗之後,中國總是能再一次屹立於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林。而其它國家一旦倒下,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靠的是什麼?靠得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不斷代的歷史文化傳承。現在知道歷史的作用了吧-----學歷史可以讓文明傳承,可以讓人變得聰明,可以讓整個民族擁有強大的自豪感。。。。。
好處多了去了。
⑦ 當我們讀歷史的時候到底在讀什麼
歷史是前人的事件記錄的累積,我們從中可以讀出什麼?關鍵看從哪一個角度去讀,不同的角度讀出的自然並不相同,正好比橫看成峰側成嶺。
看歷史可以消譴打發時間
歷史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故事中有很多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宋仁宗被他的皇後誤擊傷了脖子,為了罷免這個皇後,當時的大臣在朝議的時候還建議宋仁宗露出自己的疤痕向大臣證明皇後的罪行。
再比如董卓被呂布殺了,當時長安百姓那個開心啊!開心就要喝酒,一喝酒就要吃肉,幾十萬戶的百姓都想去買肉,當天肉價就暴漲了數倍。估計董卓生前絕對沒有想到自己有這樣的效果。
時間太多?看一看這些歷史時間會過得飛快。
⑧ 多讀歷史書的9大好處是什麼
多讀歷史書的9大好處是:
1、讀歷史眼界和格局不一般,少年讀史,頤養浩然正氣。孩子越早接觸歷史,會讓他們的格局更宏大,目光更深遠。孩子汲取歷史中的經驗和教訓,能少走很多彎路。
2、讀歷史智力和成就不一般,美國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顯示:智商和成績都名列前茅的學生,閱讀書單里歷史書籍出現的最多。被歷史"喂"大的孩子,眼界更高、格局更寬,思辨能力、邏輯能力也更強。
3、讀歷史更有智慧、有內涵,只有當知識汲取到自己身上,變成自己的思想時,才變成智慧。學習歷史,就是把知識轉為智慧的過程。
4、以銅鏡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歷史上記載著一個個故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經驗,我們在寫文章時也常會用到這些典故。這些典故給人生帶來很多的啟發和警示。
5、歷史可以借鑒,歷史中每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都可以成為我們借鑒的源頭,讀歷史可以增長間接經驗,豐富閱歷,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在思想上經歷數百年的滄桑。
6、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明得失。追根溯源,不迷失方向,不忘來時路,少走彎路,找出一條正確的道路。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吸取教訓,傳承優良傳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7、有歷史最真實的。我們能在歷史的記載中了解過去,吸取古人經驗和教訓。指導我們現在和將束的行動和實踐。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更完美!
8、熟讀和品味歷史可以讓人能夠擁有深刻的審慎之力,史書讀得多,見多識廣,間接閱歷豐富,史書讀得精,看破人世玄妙,參透世間迷茫。
9、在面對世間百態時展現出非凡的睿智與豁達,並能夠泰然而處之,同時去思辨和洞悉其中的歷史客觀發展規律,讓自己建立起一套對周遭事物的辨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