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梅花的內涵是什麼!透徹一點!
內涵:
梅花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
有人認為,梅花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中國人「龍的傳人」的精神面貌。
(1)梅什麼講歷史擴展閱讀:
梅花的社會價值:
在園林、綠地、庭園、風景區,可孤植、叢植、群植等;也可屋前、坡上、石際、路邊自然配植。若用常綠喬木或深色建築作背景,更可襯托出梅花玉潔冰清之美。
如松、竹、梅相搭配,蒼松是背景,修竹是客景,梅花是主景。古代強調「梅花繞屋」、「登樓觀梅」等,均是為了獲得最佳的觀賞效果。
2. 梅的簡介是什麼
梅,別名:梅子、黃梅、千枝梅等。花於深冬或早春先葉開放,5~6月熟落,梅核表面有蜂窩狀的小孔穴。原產於中國西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已有3500多年的栽培和應用歷史。梅是我國特有的花果樹,其分布非常廣泛,約15個省、自治區都有保存完好的、處於自然狀態的梅樹群落。以西藏、雲南、四川交界的橫斷山區為梅的自然分布中心與變異中心。主產於福建、四川、浙江、湖南及廣東等地。中國梅分果梅和花梅兩大類。梅果按皮色分為青梅、白梅和花梅三大類,共計323個品種。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排水良好、通風的環境,耐寒冷和乾旱,怕澇,對土壤適應幅度較廣,為陽性長壽樹種,迄今還有唐梅、宋梅等珍稀古梅。
3. 梅花的歷史、名稱的由來
梅花的歷史:
觀賞梅花之風的興起,是從漢朝時期開始的,根據《西京雜記》裡面的記載,在漢朝初期修建上林苑的時候,有來自遠方各個國家所進獻的名果異樹,這些名果異樹裡面有朱梅和胭脂梅兩種。
梅花的由來:
梅花裡面的梅,可以拆分成木和每,其中每的意思是一種有機體自發的生長並且覆蓋了全身的黑色物體。
木與每聯合在一起則表示了梅雨季節時候果實的成熟,其原本的意思是果實在成熟期和初夏時節江淮雨季重合的樹木。
(3)梅什麼講歷史擴展閱讀: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
梅花原產我國的西南、東南、華中及台灣等地,性喜溫暖,以在年平均氣溫15℃一23℃的環境中生長最好,但也能耐較低溫度,休眠期可耐零下10℃—20℃的低溫。
而類型及品種間的耐寒性差異甚大,如杏梅系的抗寒性大於真梅系的抗寒性,而其中的單杏型最強,象單瓣杏梅,可耐零下25℃一30℃的低溫。
梅花對土壤要求不嚴,耐貧瘠,凡排水良好的粘土、壤土及沙質土,Ph值在6—8,地勢稍高或有坡度之處,均能良好生長,悔最畏澇,如遇大量積水時,常易根腐致死。
梅花有一定的抗旱性能,而喜溫潤空氣,冬季乾燥時常易落蕾,北方氣候乾燥和大風所造成的生理乾旱,長是造成越冬困難和枝條乾枯的主要原因,因此,且忌栽植在風口。
梅花屬陽性樹種,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樹勢旺盛,生長健壯,且開花繁密,否則樹勢衰弱,花芽不易分化、病蟲害增多。
梅花花後萌發新枝,在4-5月生長最快,在5-6月間停止生長,花芽分化在停止生長後15-20天,時間約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
4. 梅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1、出自子姓,為商湯後裔。
據《通志·氏族略》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殷商時,君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省亳州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至商紂時,梅國國君梅伯為紂王所醢,後世子孫以封邑為氏。
2、出自他族所改
據《魏書》所載,漢時南蠻有梅姓;據《舊唐書》所載,北狄奚酋長有梅姓;清朝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又,清滿洲八旗姓梅佳氏後改為梅姓;清貴州貴陽府開州土司有梅姓;今滿、土家、彝、蒙古、黎、東鄉、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遷徙分布:
梅姓發祥於今湖北黃梅一帶,後不知什麼原因,大批遷衍於河南汝南。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早期的梅姓,主要是活躍在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先秦之後,才漸有梅姓人散見於史冊。
秦朝有丹陽(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人梅姑,漢初有益陽(今屬湖南省)人梅,西漢中葉有南陽(今屬河南省)人梅免,新莽時有安徽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梅福。這些史實表明,秦漢之際,大多梅姓移居相對富庶的中原一帶,其他梅姓則以黃梅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四周擴散。
5. 「梅」姓的起源
梅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尋根溯源
梅姓來源有二:
1、出自子姓,為湯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殷商時,君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亳州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至商紂時,梅國國君梅伯為紂王所醢,後世子孫以封邑為氏。
2、出自他族所改。據《魏書》所載,漢時南蠻有梅姓;據《舊唐書》所載,北狄奚酋長有梅姓;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又,清滿洲八旗姓梅佳氏後改為梅姓;清貴州貴陽府開州土司有梅姓;今滿、土家、彝、蒙古、黎、東鄉、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梅伯。商末直臣,紂王時在朝任卿士。他為人正直敢言,見紂王荒淫無道,幾次冒顏進諫,紂王不納。時有臣勸他,忠言逆耳,以免招來殺身之禍,而梅伯卻慷慨陳詞:「文諫死,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朝廷還要我們這些大臣干什麼?」他依然如故,凡遇紂王無道,即當庭指出,紂王忍無可忍,就把梅伯殺了,還殘忍地把梅伯的屍體剁成肉醬,梅伯因冒死直言,忠貞不屈而流芳千古。武王滅商後,封梅伯之裔於黃梅,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的封邑為氏,稱梅姓。他們尊梅伯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梅姓發祥於今湖北黃梅一帶,後不知什麼原因,大批遷衍於河南汝南。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早期的梅姓,主要是活躍在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先秦之後,才漸有梅姓人散見於史冊。秦有丹陽(治所在今安徽宣城)人梅姑,漢初有益陽(今屬湖南)人梅,西漢中葉有南陽(今屬河南)人梅免,新莽時有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梅福。這些史實表明,秦漢之際,大多梅姓移居相對富庶的中原一帶,其他梅姓則以黃梅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四周擴散。魏晉南北朝時,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為昌盛,並呈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後逐漸發展成為梅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此際見諸史冊之梅姓人依然不多,除上述汝南郡出了梅賾、梅陶父子外,還有吳興(今屬浙江)人梅蟲兒。可見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於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廣大地區。隋代末年,農民起義軍四起,加之楊廣窮兵黷武,中原一帶十室九空,汝南梅姓也在劫難逃,避居南方勢在必行,其中有一支遷居四川。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加藩鎮割據,閹宦專權,又加唐朝所請的援兵回鶻燒殺擄掠,黃巢起義又緊隨而來,社會激劇動盪,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廣,今廣東一帶也有了梅姓人定居。宋元之際,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為最,可謂人丁興旺,名人輩出,並且此際梅姓已有人定居於甘肅。明初,梅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明末清初,張獻忠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姓避居雲南。清代以後,梅姓在全國分布更廣,並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如今,梅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多此姓,上述六省之梅姓約佔全國漢族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
郡望堂號
梅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主要郡望有:汝南郡——漢置郡。治所在平輿,故城在今河南平輿北。轄境相當今安徽潁河、淮河之間。
堂號:
「汝南」、「華萼」、「績學」、「宛陵」等。
宗族特徵
1、梅姓歷史源遠流長。從梅伯到如今,至少也有三千年的歷史。
2、宋、明之際,在歷史上揚名立萬的梅姓人士很多,尤其表現在文壇上,他們大放光芒,備受後世推崇。3、梅姓人濟濟多才,從地域上講,尤以安徽宣城人為最。如《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中收錄了梅姓人四十七名,其中二十名為安徽宣城人,佔到了全體的百分之四十二點五。
名人精粹
梅行思:江夏(今湖北武漢之武昌)人,五代時南唐官吏、畫家。曾為翰林待詔,善畫人物、牛馬。最工寫雞,以此知名,世號梅家雞,寫斗雞最精。梅堯臣: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北宋文學家。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員外郎,世稱梅都官。其詩平淡樸素,含蓄深刻,多反映現實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矯宋初空洞靡麗之詩風。因與蘇舜欽齊名,人稱「蘇梅」。有《宛陵先生文集》。梅詢:宣城人,宋代官吏。少好學有詞辯,進士及第,官至許州知州。梅鼎祚: 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曲作家。以古學自任,詩文博雅,王世貞稱其詩文為當時之冠。拒絕仕途,著述頗豐。有《才鬼記》、《青泥蓮花記》、《歷代文紀》、《古樂苑》、《宛雅》等。梅清:安徽宣城人,清代畫家、詩人。順治年間舉人。筆法挺秀,墨色蒼渾,畫松別饒風致。其子蔚,山水得家傳,兼工人物。梅庚:梅清從孫,清代畫家、詩人。康熙年間舉人,官泰順知縣。書善八分,畫善山水、花卉,脫略風格,不宗一家,曠逸有雅韻。與梅清、石濤均為黃山派名畫家。工詩,有《天逸閣集》。梅朗中:梅鼎祚孫,清代詩書畫家,善書畫、兼善詩文,世稱三絕。有《書帶園集》。梅文鼎:宣城人,清朝天文數學家。他曾系統考察古今中外歷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一生著作八十餘種,富於科學價值。有《梅氏歷算全書》、《古今歷法通考》等,後人匯編為《梅氏叢書》。其兩位弟弟也長於天文數學。梅 成:梅文鼎孫,清代大臣、天文數學家。康熙五十三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參與修訂《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等。另有《赤水遺珍》等。梅曾亮: 江蘇上元(今南京)人,清代大臣、古文學家。道光進士,官戶部郎中。專力古文,有盛名。詩亦清秀。有《柏梘山房文集》。梅貽奇:天津人,現代著名學者。一九三一年起任清華大學校長,一九四九年赴美。一九五七年在台灣新竹創辦清華大學原子能研究所。梅蘭芳:江蘇泰州人,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首、名聞世界之京劇藝人。出身京劇世家,十一歲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馬旦,開創了梅派藝術。解放後,任北京京劇院院長,年逾六十尚能粉墨登場,亦工書法,善畫花卉,出筆秀逸。有《梅蘭芳文集》。
6. 古代梅的歷史是什麼
梅之引種栽培已有悠久歷史。
在漫生長歲月里,由於自然條件和人工栽培環境的不同,梅的性狀發生遺傳變異,經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於是出現了不同的類型、變種和品種。
野生梅樹一般不可能形成只開花不結實的類型,否則會因不能繁衍後代而被自然淘汰。野生植物無品種可言,到了漢朝,梅始有品種記載。在本書第二章已經提到,漢武帝時,群臣所獻梅的品種有朱梅、紫葉梅、紫華梅、同心梅、麗枝梅、燕梅、猴梅,其中已有觀賞梅花品種出現。
7. 梅的資料!
梅花簡介
梅花,又名春梅、紅梅。薔薇科李屬,落葉喬木,少有灌木。高可達5一6米。樹冠開展,樹皮淡灰色或淡綠色。小枝細長,枝端尖,綠色,無毛。葉寬卵形或卵形,邊緣有細鋸齒,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闊楔形,幼時或在沿葉脈處有短柔毛,葉柄短,具腺。花梗短,1一2朵右生於1、2年生枝梢,萼筒鍾狀,有紅,暗紅及綠 色等。花有單瓣或重瓣,白色、紅色或淡紅色,有芳香,多在早春1一2月先開花,後發葉。核果近圓球形,黃色或帶綠色,5-6月成熟。
梅花原產於我國,主要以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栽培為盛。喜溫暖而稍濕潤的氣候,宜在陽光充足、通風涼爽處生長,其性畏澇,能耐旱。
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觀賞花木,尤以風韻美著稱,每當冬末春初,疏花點點,清香遠溢,在中國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
梅花、梅果可入葯,梅花沖水可代茶。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稱,可加工成各式乾果,不勝枚舉。梅是我國的特產。她原產於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東一帶的山 地。大約6000年前分布到了長江以南地區,3000年前即引種栽培。據科學考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脯梅」、「元梅」已有2150年的歷史。公元前2世紀引種到了朝鮮,8世紀便引種到了日本。現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也有有志之士在栽培研究。連歐美的友人也開始接受梅花精神,盛贊蠟梅的香味是「冬天的甜蜜」。
學名:Prunus mume
英名:Mumeplant Japanese Apricot
別名:春梅、紅綠梅、干枝梅、酸梅
科名:薔薇科
梅花,又名春梅、紅梅。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少有灌木。高可達5一6米。樹冠開展,樹皮淡灰色或淡綠色。小枝細長,枝端尖,綠色,無毛。 葉寬卵形或卵形,邊緣有細鋸齒, 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闊楔形,幼時或在沿葉脈處有短柔毛。
梅花是原產我國的傳統名花,她以韻勝,以格高,色、香、韻、態俱佳,且凌寒先與百花之前獨放而倍受人們的喜愛。她開花特早,且花期較長,樹姿蒼勁,花香沁人,品種繁多,且類型豐富,神、態、色、香俱居上乘,在枝姿、花色、花型、萼色等方面均富於變化,易於栽培管理,又易形成花芽。除配植於園林或大片栽植為梅園 、梅嶺、梅溪外,又適盆栽、切花、盆景及樁景等用,此外,果梅還有葯用,加工食用以及烹調等其它用途。
梅花屬薔薇科,李屬多年生喬木,可高達10米,樹干褐色,多縱駁紋,小枝青綠,多刺枝,葉廣卵型至闊卵圓形,長4—10厘米,寬⒉5厘米,先端漸尖,邊緣具細鋸齒,基部闊楔型或近圓型,幼時兩面具短絨毛,後漸脫落,長成之葉僅在反面葉脈處有少量絨毛,柄長1—⒈5厘米,花多一芽處1—2朵,多著生在當年新枝上,具短梗,多呈淡粉紅至白色,直徑1一⒊5厘米,清香或芳香,於冬末春初先葉而發,核果近球型,側面扁圓,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色,密被短絨毛、味酸、粘核、核近卵圓形,表面見蜂窩狀圓點,花期從廣州的元月至北京的四月,都可欣賞到她的豐姿,果熱期5—7月。
蠟梅和梅同屬薔薇目,但梅花屬薔薇科,蠟梅屬蠟梅科。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臘梅釋名黃梅花,此物非梅也,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蜂蠟,故得此名。」
堅持,執著和不離不棄,傲骨、歷盡滄桑、凌風傲雪、不屈不撓的精神
梅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她冰肌玉骨、獨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性歷來深為人們所鍾愛。品賞梅花一般著眼於色、香、形、韻、時等方面。
色: 梅花的花色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紅梅」,花形極美,花香濃郁;「綠萼」,花白色,萼片綠色,重瓣雪白,香味襲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里紅」,色深紅重瓣,凋謝時色亦不淡,樹質似紅木;「玉蝶」,花白略帶輕紅,有單重瓣之分,輕柔素雅。成片栽植上萬株梅花,疏枝綴玉繽紛怒放,有的艷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綠如碧玉,形成梅海凝雲,雲蒸霞蔚的壯觀景象。
香: 梅花香味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被歷代文人墨客稱為暗香。「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讓人難以捕捉卻又時時沁人肺腑、催人慾醉。探梅時節,徜徉在花叢之中,微風陣陣略過梅林,猶如浸身香海,通體蘊香。
形: 古人認為「梅以形勢為第一」,即形態和姿勢。形態有俯、仰、側、卧、依、盼等,姿勢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樹皮漆黑而多糙紋,其枝虯曲蒼勁嶙峋、風韻灑落有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梅花枝條清癯、明晰、色彩和諧,或曲如游龍,或披靡而下,多變而有規律、,呈現出一種很強的力度和線的韻律感。
韻: 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著為貴。」所以在詩人、畫家的筆下,梅花的形態總離不開橫、斜、疏、瘦四個字。今天,人們觀賞梅韻的標准,則以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謂之「梅韻四貴」。
時: 探梅賞梅須及時。過早,含苞未放;遲了落英繽紛。古人認為「花是將開未開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時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驚蟄」為侯,一般以驚蟄前後10天為春梅探賞的最佳時機。開花期也因我國南北氣候不同而異,廣東12月至1月,滬寧2月至3月,北京3月至4月。
除此之外,觀賞梅花的環境也十分的講究,據《梅品》曰:是在淡雲、曉日、薄寒、細雨、輕煙、夕陽、微雪、晚霞、清溪、小橋、竹邊、松下、明窗、疏籬、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等情況下,對梅的欣賞就更富有詩情畫意。
8. 姓氏「梅」的由來
關於梅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子姓,是湯王的後裔。殷商時,商王太丁封他的弟弟於梅(今安徽毫州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商紂王時,梅伯在朝中任卿士。他忠直敢諫,對紂王的荒唐行徑多次提出批評,結果觸怒紂王被廢黜,後又以酷刑殺死。周武王滅商以後,又封梅伯的後裔於黃梅,號忠侯,其支庶子孫便以封地命姓,稱梅姓。
南方少數民族有梅姓。《魏志》記載 南蠻有梅姓。 ,《舊唐書》記載 北狄奚酋長有梅姓 。
堂號
宛陵堂 :宋朝時宣城(古名宛陵)人梅堯臣,世稱 宛陵先生 ,任尚書都官員外郎。工詩,與歐陽修為詩友,著有《宛陵集》。
歷史名人
梅蘭芳:現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出生京劇世家,工青衣,兼演刀馬旦。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裝各方面都有所創造發展,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 。與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並稱 四大名旦 。代表戲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1961年逝世,終年67歲。
梅文鼎:清代天文數學家。以學識為康熙賞識。他曾系統地考察古今中外歷法,指出《明史》歷志初稿謬誤五十餘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一生著作達八十餘種,富有科學價值。
梅堯臣:北宋文學家。與歐陽修為同僚,切磋詩文,推動了古文運動。其詩平淡樸素,含意深刻。與蘇舜欽齊名,人稱 蘇梅 。
梅郎中:清代詩書畫家。善詩書畫,時稱 三絕 。有《畫帶園集》。
梅月:明代進士。嘉靖間,人川南道憲副。生平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 梅月雙清 之謠。
漢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東晉有儒學家梅賾,宋代有三司戶部判官梅詢,明代有經學家梅鶚、戲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畫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