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遮什麼歷史

遮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2-05-07 16:54:50

⑴ 「遮」字是什麼意思

  1. 遮羞[zhē xiū] 掩蓋感到羞恥的東西

  2. 遮陽[zhē yáng] 能擋住陽光產生陰影的撐出物(如窗戶的遮陽)

  3. 遮擋[zhē dǎng] 遮蔽阻攔

  4. 遮藏[zhē cáng] 遮蔽掩藏,使不外露。

  5. 遮陰[zhē yīn] 遮蔽陽光,使蔭涼

  6. 遮醜[zhē chǒu] 遮蓋隱瞞自己過錯、缺陷

  7. 遮蔽[zhē bì] 遮擋;攔擋

  8. 遮蓋[zhē gài] 從上面遮住

  9. 遮攔[zhē lán] 遮蓋攔擋

  10. 遮囑[zhē zhǔ] 用手遮著嘴在別人耳邊囑託事情;請托。

  11. 禁遮[jìn zhē] 禁止,遏止。

⑵ 「遮」姓氏的起源

http://ke..com/view/1302287.htm
南遮姓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嬴姓,出自西周朝時期王宮侍衛統領遮衛,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遮衛,即宮廷護衛。南遮,又稱南遮衛,為西周時期君王所置宮廷最高級護衛軍隊,但其主要職責並不是護衛君王的安全,而是守護其君位的運祚的。

自古以來,封建君主要與所有的神祉一樣,以南為尊,因此要坐北朝南,面南稱君。以南為尊,是中國古代人類原始的辨證思維所致。

從原始道家觀念上觀察,所有事物、生命處於萌芽狀態的時候,就好像清晨的太陽,開始逐漸從東方升起;事物不斷發展,到達其頂端,如同正午的太陽掛在南方;太陽升到最高以後就要開始慢慢下落了,也就是所有事物、生命的開始衰落,到了黃昏的時候,太陽已經沒有威力了;最後太陽消失在西方,預示者事物、生命的終結。因此古人得出南方是最好的原始觀點。

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是由陰轉陽的位置,因此本身則是至陰的;西方是太陽落下的地方,是由陽轉陰的位置,所以本身是至陽的。於是,東方要尊於西方,東西成陰陽,二者對立統一成萬物之始。

而北方,沒有太陽、月亮,而且還是寒冷的北風所來之方位,因此,北方被認為是最卑微的。

這樣,自然地理方位從尊至卑的順序就是:南→東→西→北。

對於坐北朝南的帝王君主來說,次尊的東即在其左手,而面對君王,首政文臣在右方,首兵武將在左方,遵從了「右尊左卑」,「仁治天下」的原則。

方位中的「北尊南卑」,指的是最尊貴的人要坐在北面,正面朝南,而不是北面是尊貴的方位。

因此,在典籍《周易》中強調了「坐北朝南」,並非風水理論,也與自然環境無關。在《周易·說卦》中,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的明確說法,就是說君主應該坐在正北,面向南方以觀察治理天下。這個理論,《周易》是根據道學八卦的卦象所確定的。

「明」,是南方卦象的表現。在《周易》中指出:「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薭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坐北朝南」,是為了表現帝王尊嚴和等級秩序:東西相比,東為上;南北相比,北為上。「南面稱孤」成為歷代君王的表徵。遮衛,就是守護周王朝宮廷的南方、保衛帝王的尊嚴和國家等級秩序的侍衛軍隊,統領為遮衛史。

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以後,將各級司、寺、監、府等官署機構全部設在皇宮的南面,以顯君王「面南以御」。遮衛稱南遮衛,統領長官南宮衛士令的官秩為兩千石,主要職責是護衛各級官署機構的安全。

南遮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南遮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南氏。

⑶ 清朝時候的下級對上級的命令說的\"遮!\"是什麼意思啊

解釋1.
並不是一切古裝劇都說「遮」或「喳」,只在表現清朝背景的戲里這么說。
「喳」是過去的傳統寫法,是滿語je的譯音,答應「是」的意思,更早是從蒙古語來的。
現在寫「遮」,是因為好多人說「喳」時,太拘泥於漢字的讀音,以致於跟滿語不像了,所以改寫為「遮」,就很接近滿語的語音了。
這「喳」和「遮」都是譯音,所以沒有什麼意義。
國內主要用「遮」
香港全用「喳」(60%滿意)
解釋2.
喳的意思在滿語裡面
並非是"是"或者是"遵命"
而是"賤"的意思

而"遮"才是"是"和"遵命"的意思
所以大陸電視劇里說"遮"才是正確的
而台灣電視劇里,一直對皇帝喳來喳去的
想想不禁令人捏了一把冷汗阿~~
因為他一直罵皇帝賤啊賤的
皇帝沒砍了他也真是不可思議

我想大家一定很奇怪為什麼我會知道吧
其實是因為我目前正在學習滿文的關系
因為是初學者~沒什麼本事
不過關於這點 指導教授曾經特別提出來解釋過

所以大家以後別在搞錯了
喳在滿語裡面代表的意思是賤
遮在滿語裡面代表的意思才是遵命(90%滿意)

⑷ 清朝時候的下級對上級的命令說的"遮!"是什麼意思啊

「遮」同漢朝時的「諾」。英文的「yes」,現在的「是」的意思大體相同,表示服從某人指示

⑸ 徐遮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是徐庶吧
徐庶是中國東漢末年一著名謀士,字元直,因為逃難,改名單褔,後改庶。東漢未年潁川陽翟(今禹縣)人。徐庶與博陵人崔州平、汝南人孟公威和本郡人石廣元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8年),同稱為四大名士。
徐庶幼年愛擊劍,行俠丈義,常以仁俠自居。中平末年(188年),他替人鳴不平,將人殺死後逃跑,後被官兵捕獲,但他閉口不說姓名,後多方營救脫險,改名單褔外逃。從此棄刀劍,遍尋名師,經過刻苦學習,學業大進,終於成為一代名士。獻帝初平年間(190----193),黃巾軍起義,當時諸葛亮隱居隆中,徐庶與崔州平經常與諸葛亮暢談天下形勢,以後司馬徽也因避亂寓居荊州,二人在龐德公家見面,暢談天下時勢,徐庶受司馬徽勸,投奔劉備,備以上賓禮待徐庶,並命為軍師,共謀天下大業。劉備稱贊徐庶有王佐之才。徐庶稱卧龍先生諸葛孔明才是天下奇才。「後引見,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感他知遇之恩,出山輔佐劉備」。後迫於曹操將其老母脅於曹營,而不得不離開劉備。但從不為曹操設謀。故後世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和「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諺俗。魏文帝黃初年間(公元220---226),徐庶事魏國,官至中郎將、御史中丞。後數年,病卒。
徐庶,字元直,本名福。潁川(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名士。初仕劉備,後成為曹操的部下。
[編輯本段] 個人資料
字元直 古名 徐庶 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見於《史書》)。先歸劉備,輔佐劉備治理新野,先後敗曹軍新野討伐隊,被曹操器重,納程昱計賺徐母至許都以脅迫庶棄劉從曹。徐庶至孝,從曹後其母自縊死,庶至曹營終生不發一計。
生卒 (? — 約232)
終屬 魏
籍貫 豫州潁川郡[今河南許昌一帶]
容貌 暫無相關記載
官至 右中郎將 御史中丞
家族資料
父親 徐晨 母親 王元
配偶 未知
子女 未知
兄弟姐妹 徐康 徐秀
相關人物 劉備 諸葛亮 司馬徽 龐統 石韜
曾效力過的勢力 漢豫州牧劉備、漢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曹操、曹魏國(歷經曹丕時代、曹睿時代)
[編輯本段] 簡明歷史傳記
徐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徐庶(翟萬臣飾)庶本名徐福(《魏略》中也只有徐福傳,沒有徐庶傳),年少時愛好任俠擊劍,後折節向學,因中原戰亂,客居於荊州,與諸葛亮、司馬徽、龐統等人相友善。後徐庶效力於劉備,還推薦了諸葛亮。長坂之戰時,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抓獲,於是徐庶北投曹操,在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徐庶為報仇殺人,為吏所獲;同伴竊解救之。乃託名單福,更姓名而逃。單福是假名字而已。
[編輯本段] 簡明演義傳記
徐庶年少時愛好擊劍,後折節向學,游學四方。劉備在新野時,徐庶化名單福,投效與劉備,被拜為軍師。徐庶為劉備出謀劃策,擊敗曹將呂曠、呂翔,斗陣勝曹仁,並計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謀士程昱識破了徐庶的身份,稱徐庶之才十倍於己。曹操欲拉攏徐庶,於是程昱取來徐庶老母,用偽書賺徐庶來降。徐庶臨走前向劉備「走馬薦諸葛」,並立誓在曹營「終身不設一謀」。後徐庶跟隨曹操參加赤壁之戰,在龐統建議下,主動請命去散關防守馬騰、韓遂,逃過赤壁大火。
[ 單福(此為羅貫中誤解,史曰「庶先名福,本單家子」此中的「單家子」並不是姓單家的兒子,而是獨生子的意思。),本是徐庶,因為人打抱不平殺了人。為躲避官兵的追捕。後改名為單福。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末潁川一代名士。歸曹後,在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對於徐庶,因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其有精彩的描寫,中國人對他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書中許多情節雖與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薦諸葛,史籍卻有詳細的記載。�

行俠江湖�

徐庶的出生年月因史書無載而無法考證,但依據史籍記載其活動情況來看,他出生於漢靈帝建寧年間(168——172年)。徐庶在少年時代,非常敬慕那些嫉惡如仇、扶危濟困的武林俠士,矢志要做一名頂天立地的大俠。為了實現這一宏願,自幼拜師學藝,苦練武功,結交同道俠友,探討切磋各個流派藝技。待學有所成之後,便游歷四方,做一些除暴安良、扶危濟困的俠行善舉。徐庶很快成為一名遠近聞名的少年俠士。�
東漢靈帝中平末年(188年),徐庶的一位朋友因與當地一家豪門惡霸結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萬般無奈之際,只好請少俠徐庶為其報仇雪恨。徐庶接受朋友的請求後,以白色堊(音è)泥塗抹面孔,隻身闖入惡霸家中,一劍刺死了這個仗勢欺人、為害一方的惡徒。徐庶正要離去,不幸被聞訊趕來的大批官差包圍。因寡不敵眾,失手被擒,官府對徐庶進行了嚴酷審訊,徐庶出於江湖道義,始終不肯說出事情真象。又怕因此株連母親,盡管受盡酷刑,也不肯說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官府計窮,派人將徐庶綁在刑車的立柱上,擊鼓遊街,要老百姓來辯認他的身份。老百姓感於徐庶行俠仗義,為地方除去一霸,所以無人出面指認。官府也無可奈何,後經徐庶的朋友上下打點,費盡周折,終於將其營救出獄。�

棄武從文�

這次事件,在徐庶思想上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他認識到僅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鏟除人間不平事,誅盡天下害人蟲。審時度勢,又見東漢王朝日趨腐朽,諸侯割據,烽煙四起,決心棄武從文,掌握一身治國用兵的本領,造福於天下蒼生。自此以後,徐庶告別武林諸友,摒棄刀槍劍戟,潛心讀書求學。初進學館時,同窗得知他曾以武犯禁,都不願與他來往。徐庶對此毫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孜孜不倦地投入學習。由於他學習勤奮,天資聰穎,學習進步很快。加上他為人忠厚誠懇,豁達大度,很快就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諒解。在學館求學期間,與同郡的石韜(字廣元)志趣相投,成為親密無間的好友。�
漢獻帝初平年間(190——193年),漢室衰微,悍臣專政,中原大地群雄並起,混戰連綿。徐庶、石韜為避戰亂,舉家南遷到荊州地區。在荊州,徐庶結識了客居此地的崔州平、孟公威和諸葛亮、龐統等人。在與諸葛亮的交往中,徐庶為諸葛亮淵博的學識、超人的見解、對時局敏銳的觀察判斷力和獨到的治國用兵之術所傾倒。諸葛亮也對徐庶出眾的才學,高尚的人品而敬仰。兩人來往頻繁,推心置腹地暢談天下大勢,品評當時豪傑,探討治國用兵之道。徐庶對諸葛亮以春秋名相管仲、戰國名將樂毅自喻,深信不疑。�

力薦英才�

徐庶客居荊州時,荊州牧劉表多次禮聘徐庶出仕。但徐庶觀劉表其人,以為此公雖號稱皇室宗胄,頗有禮賢下士之名,但骨子裡卻優柔寡斷,知善不能舉,知惡不能去,只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徐庶堅辭不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在中原地區戰敗的劉備來投靠劉表,劉表對他心懷疑懼,讓他屯兵新野抵擋曹操。徐庶通過觀察,發現劉備胸懷大志,才略過人,並能夠善待部屬,素有人望。於是就前往新野拜見劉備。劉備正刻意結交荊襄一帶的有識之士,對頗有名氣的徐庶前來投靠,喜不自勝。劉備非常器重徐庶的才乾和人品,當即把他留在營中並委以重任,讓他參與整頓軍事,訓練士卒。�
建安九年(204年),劉備乘曹操出兵河北攻鄴城之機,出兵掠地,北至葉縣附近。留守許昌的曹魏大將夏侯敦帶於禁、李典等出兵抵禦。因劉表拒絕出兵相助,劉備兵弱將少難擋曹軍。在這危機關頭,徐庶建議放火燒寨,佯裝退兵,然後派關羽、張飛、趙雲等領兵埋伏以待曹軍追兵。夏侯敦不知其中有詐,不顧李典的勸阻,同於禁率輕騎追擊劉備。劉備埋伏的軍隊同時發起進攻,將曹軍團團圍困,曹軍傷亡慘重。劉備反敗為勝,有驚無險,這才從容收兵,返回新野。�
徐庶卓越的軍事才能,令劉備大喜過望,盛贊他有王佐之才。徐庶極力謙讓,稱自己的才學遠遠無法同諸葛亮相比,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過去劉備在荊州曾拜訪過陽翟的「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也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如今見徐庶又極力推薦諸葛亮,當即就產生了招募延攬之心。他想委託徐庶代表自己,禮聘諸葛亮出山。徐庶婉辭,他指出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能,人稱「卧龍」先生,得其能安天下。對這位蓋世奇才,不是貿然能請得來的,建議劉備親自前往。劉備為圖霸業,求才若渴,他不惜降尊紆貴,三顧茅廬,虔誠之心終於感動了諸葛亮,接受了劉備的邀請,於207年出山輔佐劉備,從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侍母歸曹�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這時劉表已亡,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率軍民二十多萬人南撤。在曹軍追及到當陽長坂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輜重全失。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擄獲,並被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庶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他用手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本打算與將軍共圖王霸大業,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擄,方寸已亂,即使我留在將軍身邊也無濟於事,請將軍允許我辭別,北上侍養老母!」劉備雖然捨不得讓徐庶離開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離,更怕萬一徐母被害,自己會落下離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揮淚而別。�
徐庶北上歸曹以後,心中仍十分依戀故主劉備和好友諸葛亮。盡管他有出眾的謀略和才華,但不願為曹操出謀劃策,與劉備、諸葛亮為敵。因此,徐庶在曹魏歷時數十年,卻從未在政治軍事上有所作為,幾乎湮沒無聞。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魏文帝黃初年間(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聽到徐庶歸曹入魏後的經歷,不禁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嘆息不已。�
徐庶一生,雖然命運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終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業。但他忠直坦誠、孝敬親尊、力薦英才的人格品德將永傳後世。

歇後語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編輯本段] 人物評價
徐庶《三國志》無傳,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記載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使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廛,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讀了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三國演義》對徐庶生平的介紹取自《魏略》,而單福這一名字的來歷無疑起源於「庶先名福,本單家子」。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徐庶早先名福,是單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單福,後改名為徐庶。但是這種理解大錯特錯了。。。」單家「二字在這里絕不是」單姓人家「的意思。單字有四音,作姓時讀作」SHAN「,一般的情況下讀作」DAN「。古籍中常見」單家「一詞。如《晉書。蘇峻傳》:」峻本以單家,聚眾於擾攘之際。「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略》敘薛夏事跡:」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天水舊有姜、凈、任、趙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東詣京師。「所以《魏略》所謂徐庶」本單家子「,是說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門大族。並非說徐庶本是姓單人家之子。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謀士。在劉備居新野時投奔劉備。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與諸葛亮一起行至長板坡時被曹操擊潰,徐庶的母親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對劉備說:「我所能發揮才能的,只有新野小縣。現在新野沒有了,我心已亂。老母在曹操處,請讓我去。」劉備簽應後,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戰時,徐庶被派往鎮守長安,以防西涼馬騰。赤壁之戰後,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謀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愛。曹丕繼位後,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諸葛亮北伐時都為司馬懿出了不少主意。歷史上的徐庶和《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完全兩個人。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發,而是說了很多話。否則他決不可能會官至三公。如果不說忠義的話,徐庶真是一個不錯的謀士。
三國志09的徐庶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之才強於二荀,但在【三國志】中,對徐庶的記述卻極少,只說他是諸葛亮少年時的朋友,後來跟隨劉備,也沒有什麼建樹,只是推薦了諸葛亮算是功績。而如果結合裴注中所載【魏略】中的說法,則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麼圓滿了:「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而徐庶後來由於襄陽追擊戰中,老母被捕獲,於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韜一起跟隨了曹操,最後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驗證了諸葛亮的評論。因此有人據此就認為歷史上的徐庶是一個和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沒有荀、郭之才,也沒有鴻鵠之志,對於劉備陣營來說,實際上也是有他不多,沒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們讀史時再仔細一些,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在【三國志】中明確記載徐庶的志向是「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和諸葛亮的志向是一樣遠大的。他跟隨劉備後,立刻得到劉備的器重,這個器重是在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後來,諸葛亮聽說徐庶在魏國只作到御史中丞時,又嘆息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和少年時的評價截然不同。(但徐庶不被重用,不一定是能力問題,也許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因為畢竟徐庶與劉備陣營的關系太密切了,所以魏國不可不防。赤壁時曹操讓徐庶去鎮守長安,也是不想讓他與故主在戰場上相見,這從側面也說明了徐庶處境的尷尬。至於諸葛亮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則更多的是在感嘆魏國人才濟濟和對舊友才華被浪費的惋惜,並沒有想說「徐庶在魏國排不上號」的意思)。
而【資治通鑒】中的一段記述,更能說明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後曰皇太後,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將當時已經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來,要臣下們向其學習,足見在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絕非泛泛之輩。
按【魏略】中的說法,徐庶少年時是一個任俠擊劍的狂放少年——或許就是一個強盜,曾經為人報仇(我的理解是殺死了仇人),後來才折節學問,則其棄武從文之時應該不下十五六歲了,而此時向來狂放的徐庶居然能夠不理會那些因為他曾經當賊而瞧不起他的同學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讀書,很快就在學問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則其志向見識也應該異於常人,似乎是和壯年始學的呂蒙一類的人物。而諸葛亮卻將他放到石廣元、孟公威一個檔次,認為其只能勝任刺史州郡級別的職務,如果屬實的話,可能是因為當時諸葛亮和他相交尚淺,徐庶由於求學時間尚短,學問還不很精深的緣故。而後來徐庶學業完成,和諸葛亮相交日深,其志向和道德學問也基本成熟,在諸葛亮的眼裡,自然也就非「吳下阿蒙」了。
但從後來徐庶棄劉歸曹的情況來看,徐庶與人「共圖王霸之業」的志向可能確實並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節向學後,隨著學問的增長,其志向才逐漸遠大起來的。但因為時間尚短,並不非常堅定,因為母親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後,徐庶對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帳下英才輩出,也沒有徐庶合適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與人共圖王霸之業,需處於從事、別駕之位才能展現其才華的,致使徐庶最終僅做到御史中丞——實際上這時的徐庶就是一個隱於朝的大隱了。如果徐庶不歸曹操而繼續追隨劉備,其功名雖然趕不上諸葛亮,應該也不低於孫乾、簡雍之流,或許能夠和法正龐統並列吧。
徐庶
徐庶出場時,自稱姓單,名福。《三國演義》是這樣介紹的。其實徐庶只是改名,並未改姓。《魏略》說他「本單家子」,是出身單寒,並非高門大族之意。解為「姓單人家之子」,《三國演義》作者未免望文生義了。此人少年任俠,曾替人報仇,失手被擒,同夥大鬧法場,把他解救出來。從此改變宗旨,折節讀書,在荊州結識了諸葛亮。劉備屯駐新野時,他去見劉備,又向劉備介紹諸葛亮,於是就有「三顧茅廬」這一幕。他離開劉備,投向曹操,卻並不如《三國演義》說的那麼光彩,也並無「走馬薦諸葛」之事。他早就向劉備推薦了孔明,不是等到臨走之時。《三國演義》說是曹操迎來徐母,請徐母寫信招喚徐庶。徐母痛罵,硯擊曹操。於是程昱獻計,偽造徐母一信,招引徐庶。徐庶為了「忠孝不能兩全」,只得辭別劉備,投曹去了。在這里,《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個徐母,正氣凜然,頗為成功。
然而事實卻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時,劉琮軍前投降,劉備措手不及,由樊城南走,曹兵窮追不舍。半路上,徐母為曹兵捉獲,於是徐庶就向劉備告辭。他是在劉備最最狼狽的時候,為了「盡孝」,而辭劉歸曹的。「走馬薦諸葛」是小說家為了安排情節而加插的,其實那時諸葛亮已由劉備請出山了。
三國徐庶真正的歸宿
鳳雛一語教徐庶,正似游魚脫釣鉤。這便是三國名士徐庶擺脫魏曹集團,自由翱翔的那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徐庶到底去了哪裡呢?據現有的資料和傳說,這位向劉皇叔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名留青史的徐庶在經過一番游歷後到了青島膠南的帽子峰一帶隱居下來。
徐庶作為三國前期為數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劉備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曾經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了劉備的軍師後,徐庶大展才華,在數月之間連施妙計,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取樊城,使劉備的士氣軍心為之一變,使曹操的囂張氣焰為之一寒,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因其母被曹操所執,被迫降曹後,徐庶作過中郎將,御史中丞。但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其他史書,都未交代這位三國著名人物的去處,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於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徐庶的去處也眾說紛紜,在膠南近年整理校注的編纂於清乾隆年間的《靈山衛志》中找到了關於徐庶在膠南隱居傳說的記載,膠南的帽子峰現仍有徐庶廟的遺跡,膠南民間有許多關於徐庶的傳說。
話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說起:三國混戰,生靈塗炭,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劉備攜民渡江屍塞河道;赤壁一場大火,亡兵數十萬。面對殘酷的現實,加上老母親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徐庶悲憤到了極點,雖預謀擺脫了赤壁之戰的干係,卻也是萬念俱焚,無處發泄的他,不由地仰天長嘆:「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回天;不忠、不孝,枉為人臣。」滿腹文韜武略的他眼睜睜地看著數十萬兵士喪身火海而不能請纓解救,卻行若無事,回想起少時「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不幾與草木同腐」的誓言頓覺羞慚自穢,更無顏面見世人。
年輕時雄心萬丈、豪氣沖天,只想尋得明主,得以為國家運籌帷幄。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為「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竭盡自己的智慧,遏止住大漢的衰落,象古賢管仲、晏嬰仁名垂於竹帛、德光施及草木。可是綜觀當時天下之勢,已成鼎立,曹孟德雖敗赤壁,卻具天時。此人雖虛懷納士,終是梟雄,爭權奪利之徒,挾天子令諸侯,以百萬將士之白骨,搭建自己通向權力頂峰的台階,不能扶漢家之威,救黎民於戰火塗炭之中。孫郎安居江東,占盡地理之利,亦虎視眈眈,難免興戰火之燎原。心灰意冷的徐庶,內心的悲酸只有自己明白。他百感交集,滿腦子是退隱江湖、與世無爭的念頭,盼望著歸隱山林、清風掃門、明月侍坐的時光。在曹操造好銅雀台待鎖二喬時,正春風得意,此時的徐庶已易裝、潛形,避開繁華鬧市,一路出散關、繞長安、游嵩山、回潁川。拜泰山、走青州、訪蓬萊、沿渤海灣畔尋訪;踏上了秦始皇三次登台祭拜、刻碑頌德、求長生不老仙葯的琅琊台。他拜祭了始皇帝、漢武帝均來琅琊祠過的四時主神,探訪先祖徐福的足跡。徐福是齊鄉方士代表和首領,而琅琊則是齊方士最集中的地區,有著眾多的人數和實力。與徐福同時的方士首領,被後人尊為神仙的安期生即是「琅琊阜鄉亭人」,曾與秦始皇「語三夜」。也許,徐庶是被琅琊的名氣和眾多的「神仙」吸引來,他也要到這里修煉成仙。
他剛登臨泰山之頂領略一覽眾山小的豪氣,又立足琅琊台感受秦始皇君臨天下的英武。泰山雖高,然觀日出,難見大海,而琅琊台觀日則可目睹其從海底升騰之全景,更為壯麗。站在琅琊台上,放眼望去,洶涌澎湃的大海,無涯無際,朝夕暉陽,讓人心曠神怡。腳下雲遮日靄,水回天籟;鶴舞松濤之上,鹿呦澗水林陰,大珠山、小珠山、水靈山島、齋堂島(為秦始皇齋戒的小島)環伺周邊;觀龍灣的白龍戲灘,海市蜃樓的時隱時現,這一切令他陶醉,使他忘卻了戰場的血雨腥風。
他到了與琅琊台隔海相臨的大珠山。大珠山僻荒一域,怪石嶙峋,與海天相依。走兔飛烏,碧樹成陰,松濤訇鳴,澗泉戲流水,白雲舞清風。山上有峰狀如帽子,曰帽子峰。峰下麓角入海。潮湧起處白雪橫鋪,蛟梟龜壽,漁礁存生。白帆孤影盡窮天際,一派仙家樂土,隱士聖地。他選擇了帽子峰隱居下來。玉盤罩頂的帽子峰上,寬袖逸衫,劍影青鋒。丹爐紅光閃爍,香煙繚繞,風吼簫和。半仙之體的徐庶這時候已達到忘我的境界。隨後的歲月里,鄉民們經常見到一位仙姿道骨的長髯隱士穿行於膠南沿海一帶。他就是厭倦戰爭的軍事家、歸隱帽子峰的社會活動家徐庶。據青島市博物館及青島市社會科學研究所的考察,距離帽子峰不遠的徐山(原屬膠南,今為青島市黃島區)即因徐庶而得名。傳說三國時,徐庶從大珠山經過這里,在西山的山洞中住過一夜,故將該山稱為徐山,即徐庶之山。在牛王廟山西坡的石頭上,有兩段長數米的粗如茶杯、狀如自行車轍印的石槽,當地人說這是徐庶當年推著獨輪車經過時壓下的車轍印。在徐山東坡有徐庶洞,數年前因採石而被人炸毀,現僅餘一大石坑,約100平方米。
徐庶用那淵博的知識和過人的智慧幫助鄉民。他知天文、曉地理,為漁民出海打魚選擇適當的氣候時令。躲惡風、除蛟害,用他的岐黃之術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教農人採桑養蠶,耕種五穀,承平富庶。鄉人有難無不傾心相助,他為當地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同時也留下了很多有關他的傳說故事,在膠南還有「徐庶不離帽子峰」之諺。在《靈山衛志》中就記載有徐庶在膠南活動的傳說。他被鄉人奉為神仙,傳頌方圓數百里。若干年後,人們在大珠山帽子峰建起了徐庶廟,從此香火不斷,供奉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無事不求。過往漁民和膠南、膠州、諸城、高密等地的群眾都來進香,十分敬重。象南方人出海前拜祭媽祖一樣,此地人出海則是到徐庶廟叩拜。
約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徐庶廟被毀,今廟基尚存。當地很多居民仍信奉著徐庶,每當出海遠行必先到徐庶廟址祭拜徐庶,按時進香,「徐庶不離帽子峰」的傳說在當地家喻戶曉。每到正月初一至初五,人們便成群結隊的到帽子峰祭拜他。正月爬帽子峰是膠南的一項獨特習俗,在正月初一五更年夜飯後,附近的人們紛紛持燈籠,攜鞭炮等,向帽子峰頂攀去,遠遠看去,像一條蜿蜒游動的火龍,極其壯觀。《胡氏世說》雲:靈山東北海中有鼓子洋。島上有白耐冬花,大可拱把。好事者泛海致之,遇老人駕小舟至,芒履道服,貌甚古。問"小子何往?"以實對。叱曰:"此非世俗間物,可留伴耐冬人耳。"又雲:"即墨有道學先生胡嶧陽,為吾通一問訊。"言已不見。其人驚疑,遂反登筏。大風忽起,棄其所獲乃已。後訪胡嶧陽,具道其事。胡憮然曰:此三國時徐庶也,隱居鼓子洋久矣
徐庶字:元直籍貫:豫州 潁川郡(今河南禹州一帶)官職:右中郎將 御史中丞 歷史年表:徐庶原名徐福,本是寒微人家的孩子。(註:《魏略》原文「庶先名福,本單家子」,有人將其解釋成徐庶原為姓單人家的孩子,不過目前主流說法將「單家」解釋成背景單薄、出身寒微的人家,故有了如本文的解釋。) 徐庶年少時愛好任俠擊劍,曾於東漢中平末年(189年左右)為人報仇,臉上塗上白堊,披發逃走,被官吏抓獲。官吏問他姓名,他不回答,於是官吏將他綁到車上,擊鼓行於市,認識他的人也不敢說。後來,徐庶的同伴一起來解救他,得以逃脫。徐庶感慨獲救,從此棄刀戟,換上疏巾單衣,折節向學。開始拜訪學堂之時,諸位學生聽說他以前作過賊,都不與他接近。徐庶於是擺出卑躬的態度,常早起獨自掃除,從而得以聽課,通曉義理。他與同郡的石韜交好。東漢初平年間(190年-193年),中原地區開始戰亂,徐庶和石韜一起南行,客居荊州。到達荊州後,徐庶與諸葛亮、司馬徽、龐統等人相友善。劉備屯於新野期間,徐庶去見劉備,被劉備所器重。後經徐庶的推薦,劉備得到了諸葛亮。208年,曹操南征,劉備於長坂兵敗,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抓獲。徐庶向劉備告辭,指著自己的心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就是靠這方寸之地。如今已失老母,方寸亂了,無益於事,請從此別。」於是劉備同意徐庶離開,徐庶和石韜向北投降了曹操。

⑹ 古代回答皇上的「諾」和「喳」的歷史分解點是什麼

喳是清朝電視劇中臣工回答皇帝時的用語,表示意思是「是」。

但請注意,在歷史上應該回答的是「(口庶),讀音為zhe,喳是錯誤的。

諾:秦漢朝時期人與人之間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唯唯諾諾。秦漢朝時「唯」與「諾」皆為象聲詞,皆為應答之聲。但「諾」指地位或者輩分高的人對下級或者小輩分的應答。

「唯」才是指地位或者輩分低的人對地位高或者輩分高的人的應答。

嗻:舊時僕役對主人或賓客的應諾聲,表示「是」之意。

注意:嗻和喳不是一回事。雖然發音都是「zhe」。「喳」是滿語詞彙,清代僕役對主人的應諾聲。

(6)遮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看到影視劇里皇上吩咐完,太監大多回答『喳』,要是當年在宮里非挨打不可。不能答應喳,否則皇上聽了一定大怒:喳?扎誰呀?」

其實,此處的「喳」字,應當寫作「嗻」。這個嗻字,是滿語里「是」的意思。而「喳」字,在滿語里,不能理解為「是」,而是「下賤」的意思。若果真照影視劇里皇上吩咐完,太監則回答皇上「賤」,非找死不可。

到後來,溥儀不再讓潤麒自稱「奴才」,而讓他自呼姓名,後來,溥儀嫌麻煩,連請安也省了,索性一揮手:

「甭請安啦。」

⑺ 遮帕麻和遮咪麻的歷史淵源

阿昌族人口有三萬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九保、曩宋和隴川縣戶撒三個阿昌族鄉。在阿昌族宗教及民俗活動中,要念誦全部的《遮帕麻和遮咪麻》。普通百姓在建房、迎候親戚、娶親迎候媒人時,要邊歌邊舞跳窩羅。開頭的唱詞為盤家譜,首先唱頌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創造了人類,使族人得以聯姻並繁衍傳承。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一種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的古老宗教儀式,1993年5月德宏州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將阿昌族節日名稱統一為阿露窩羅節,於每年公歷三月二十日舉行,節日時間兩天。阿露窩羅節期間,在寬闊的舞場上豎立起節日標志,其頂部架設著一張弓箭,箭直指蒼天,象徵著遮帕麻用它來射落魔王臘訇製造的假太陽,青龍和白象代表吉祥如意。過節時,阿昌族男女老少都穿上鮮艷奪目的民族盛裝,翻山越嶺,匯集到舞場。先由活袍在標志前焚香念誦古老的祭詞,殺一隻紅公雞用以祭祀遮帕麻和遮咪麻。然後大家入場跳阿露窩羅舞。
50年前,遮帕麻和遮咪麻的故事家喻戶曉,阿昌族男女老少都會口頭講述。如今,由於懂阿昌古語的人越來越少,能說唱史詩的活祀(祭司)由原來的8人減為2人,古老的創世神話正瀕臨消亡的危險。

⑻ 遮帕麻和遮咪麻的歷史傳說

據創世史詩傳說,開天闢地的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是阿昌族的祖先,是創世始祖,遮帕麻編好了天, 遮咪麻織好了地,他倆又共同創造了人類。遮帕麻教人們打獵、捕魚。遮咪麻教人們生火煮食,他們倆還教人們馴養飛禽走獸、結繩記事。人類在美麗富饒的大地上生活著。這樣的日子不知過了多少年。一天,暴風雨突然席捲大地,到處一片汪洋,人類陷入了苦難的深淵。遮帕麻連忙用原來從大地上抽下的三根地線縫好了東、西、北三邊的天地,剩下南邊的天沒線縫補,狂風還在不停地亂刮,暴雨還在不停地傾瀉,南邊的人民還在受難。遮帕麻和遮咪麻商量後決定在拉涅旦造一座南天門,用以擋風雨。於是,遮帕麻帶著神兵神將到拉涅旦造南天門去了。
遮咪麻領著東、西、北三面的人們恢復了正常的生活。但是,剛脫離洪水深淵的人們,又遇到了更大的災難:火神和旱神臘訇降到了大地的中央。這個魔王嫉恨遮帕麻和遮咪麻創造了人類並給他們自由與幸福,他以製造災難、毀滅幸福為樂。他製造了九個假太陽烤幹了水塘,曬枯了花草樹葉。
在大地上的生靈面臨毀滅的時候,遮咪麻派水嫩貓去找涅旦,請來了遮帕麻。遮帕麻用法術戰勝了臘訇,把他毒死,碎屍萬段。又製作了一張巨大的弓和一支巨大的箭,射落了假太陽。人類又獲得了新生。為了讓人類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遮帕麻教男人耕田種地,遮咪麻教婦女紡紗織布。
為了防止天地間再出現妖魔破壞世界,遮帕麻和遮咪麻向人們祝福後飛上了天空,遮帕麻騎上月亮,遮咪麻騎上太陽。白天,遮咪麻俯瞰著大地;夜晚,遮帕麻巡視著天空,他們守護著人類的安寧。人們再次過上了幸福安康、風調雨順、富足的好日子。阿昌人繁衍生息,人口越來越多,一代接一代,過著美好的生活。 可是,傳到九百九十代時,惡魔臘訇陰魂又還陽了,他痛恨遮帕麻和遮眯麻把他碎屍萬段,使他皮在東、肉在西、骨在南、筋在北,吃了萬年的苦頭。托生為三嘴怪人,一張嘴吃天,一張嘴吃地,一張嘴吃人,他每天要吃九個童男童女,人們痛恨不己,把他趕到九座山的外邊。三嘴怪人並不罷休,他使出妖法,把大地上的水全部弄乾,使樹葉乾枯、田地開裂,作物著火。他返回來後又想吃童男童女,人們一齊拿起棍棒刀叉、拾起石頭與他拚死搏鬥,但仍然不能打敗他。有個名叫臘亮的小夥子爬上大樹,用硬弓連謝兩箭,射中了三嘴怪人的兩隻眼睛,他只得逃跑了。逃跑時捲起了一陣黑風,捲走了九個童男童女。
為了尋找被捲走的童男童女,戰勝惡魔臘訇,勇敢的臘亮身背硬弓,翻過了九十九座山,路途上戰勝了猛虎毒蛇,射殺了凶惡的大雕。當臘亮拼得精疲力盡的時候,遮咪麻從天上派來一個使者,賜給他一葫蘆聖水和一技開滿白花的『桑建』樹枝,說:「水是聖水,花是神花,『桑建』樹是降魔棍,無論什麼時候有惡魔災難,只要用『桑建』樹蘸聖水灑去就可以免除災難」。臘亮用「桑建」花蘸葫蘆里的聖水到處灑去,於是全部花草樹木復活,整個人類復生,大地又是一片涼爽。救回了童男童女,用「桑建」樹降魔棍打死了三嘴怪人。從此,人們過上了幸福安寧的生活。 為了感謝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創世之恩,補天縫地、降魔降妖多次挽救人類的大恩大德,每當一年的初春和「桑建」花開的時候,阿昌人都耍舞獅、舞象、舞雙龍,蹬著「窩羅」舉行祭祀活動。

⑼ 人死後為什麼要用白布將臉遮住,人們為何這樣做,有何歷史淵源

人死之後要用白布把臉遮上,其實有三個用意一就是讓死者能夠安息,二就是證明死者是正派之人,就是讓死者的家屬能夠減少痛苦!

讓死者安息:


在漢朝時期,人們就已經善於使用白布條,因為在死者死去之後,為了讓死者能夠安息於九泉之下,因此,生人會在死者的眼睛上或者是面部上,遮上一個布條或者是一塊兒白布,祭奠死者之靈,同時也象徵著能夠讓死者的魂魄在天堂能夠安息,同時也意味著寧靜安詳的意味!

現在理論:


理論其實主要認為古時候,人們認為白色是一種喪葬顏色,所以用白色去遮擋死者,但是近現代的時候用白色主要是為了防止活著的人對死者產生恐懼害怕的思想而到了現代,則是延續了古代的一種傳統,也是對古代文化思想的一種尊重的表現!!

閱讀全文

與遮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