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理性是什麼

歷史理性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7 20:48:49

① 我們該怎樣理性地看待歷史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對於歷史上的是非對錯我們要以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觀始終都是成者王侯敗者寇。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無論勝利之前做過什麼只要它他最後獲得了勝利那麼他所做過的一切都對的,都是正確的他所代表的永遠是正義的一方。而失敗者無論之前他做過什麼好事或是有益的事情。在勝利者看來那都是為了一己之私所做的,失敗者永遠代表者非正義的一方。正是由於這種狹隘和偏激的歷史觀點使我們不能正確的看待歷史上許多人物和事件的真實一面。無論任何人或是事只有在他結束或死亡若干年後人們對於他蓋棺論那才是真實的也是可信的。一個人或是一件事物的好壞要以實踐來證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絕對不是用嘴巴或是書能夠真實評價的。

② 理性主義歷史學

理性主義史學是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彌漫歐洲的理性主義思潮是史學領域的具體體現,在當時的史學領域占據支配地位。理性主義史學家提倡理性主義史觀,認為普遍的理性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是評判過去的依據,歷史就是人類理性的發展史,歷史學的任務就是批判宗教愚昧和封建專制,揭示人類理性,啟迪民智,提倡寫廣義上的社會文化史,主張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相信歷史運動的前進性和可預見性。

③ 到底什麼是歷史理性

所謂的歷史理性即是指,理性地看待歷史,不因種族、國界、社會制度等而限制了對歷史客觀理性的判斷,而應看到歷史發生帶來的兩面性,客觀的推動作用。

④ 理性到底什麼含義

理性是什麼?就是相信在紛繁復雜的事物運動背後,隱藏著一種不變的普適的規律。這種規律可以解釋這些運動和變化。理性是對感性認識的加工,以達到把握感性對象本質的過程。理性分裂了現象和本質。認為現象背後有更「實在」的本質。理性認為人類應該追求的是這個更實在的東西。
西方世界古希臘時代就開始了相當高深的理性研究,其中不同的流派賦予了理性和感性之間不同的關系。畢達哥拉斯派認為數是萬物之始基,通過對純粹理性(數)的研究我們就可以把握和認識現實的世界(有點類似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整數及整數的計算是精確的,永恆不變的,它相對於感性世界的變化無常具有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隨著對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度的研究,人們發現了無理數,數的神聖形象轟然倒塌,該學派對理性的追求轉向了幾何學。對西方世界影響最大的哲學家當數柏拉圖,他提出了有名的一個理論:人類感性所得到的只是世界的一個影子,而真實的世界是理性的世界,是人永遠無法企及的。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邏輯的方法)來解釋現實世界。古希臘的理性傾向是理性是世界的最高存在,通過理性思考我們就可以認識世界。重理性思考,輕經驗事實,導致了上千年的歷史中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深信不疑,而伽利略的一個實驗就推翻了他關於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的理論。
??
??中世紀宗教的興起和盛行,經院哲學家把理性賦予了上帝人的理性變成了上帝的理性。從理性來證實上帝的存在和認識上帝成為他們的任務。文藝復興後,人們奪回了對理性的掌握,理性在物理學、生物學、醫學各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人們成功的認識了事物背後的規律,並且運用這種規律來服務於人類。理性也分裂為經驗理性和先驗理性。經驗理性是隨著物理化學的發展逐漸形成的,它認為理性是為經驗服務的,離開了經驗一切都是空想空談,持這種觀點多是英國哲學家。而法德的大陸哲學家認為理性純粹是思辯的,是自成體系的。如康德黑格爾熱衷於建立自己龐大的哲學體系,該體系是自恰的,完備的。但是這種形而上的東西離人們的生活世界是如此遙遠,這種體系的不食人間煙火,拒絕人文關懷,遭到了猛烈的反擊。叔本華和尼采吹響了反理性的號角。
對西方哲學歷史知之甚少,所以只能這樣浮光掠影的過一遍。理性的特點是普適的,但是重要的一點卻是:越是普適的越是無用的。最普遍的真理就是一句廢話。相對論比牛頓力學更普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時仍然把相對論簡化為牛頓力學。普適似乎可以用離我們的世界的距離來比較,適應事物越多的規律離我們的世界越遙遠,它變得難以理解,它也無法指導我們具體每個人的具體思考和行動。古希臘有個非常有寓意的故事,當哲學家仰望星空,苦苦思索世界的真理時,旁邊的老婦人提醒他:注意別掉進腳邊的一個水坑。當我們尋求更普適的真理時,我們其實是在拉開與世界的距離,同時也是被世界拋棄的過程。當我和一個人經常來往時,我知道他今天做了什麼,說了什麼,高興還是煩惱。但這是暫時的,是變化的,明天他會做別的,說別的。因此我認為我的這些「知道」是不理性的,是缺乏規律的。於是我拉開和他的距離,我發現他始終生活在地球上。當我知道他生活在地球上時,我找到了一個對他來說是普適的規律。不管是昨天今天明天他都符合這條規律。

⑤ 歷史理性的殘酷的理性

19世紀的哲學家用歷史理性取代聖經中的上帝,上帝給每一個人的應許被變換為歷史理性賦予一部分人的歷史意志。這一概念與文化人類學的出現緊密相關,文化人類學的有些學者斷言,任何文化精神都只能在自己的根處才能找到更生的根源。每一民族都有自己文化心理的歷史結構,生活的體驗形式和生命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制於自己民族的文化心理的歷史建構和文化傳統的塑造,要擺脫它們是不可能的。生命的價值意義只能從歷史決定的文化心理結構中提取,歷史建構的文化心理結構具有人類學理性的不可抗拒性。反駁任何文化的歷史理性,都是幼稚笑的妄念或多愁善感的想像。

⑥ 怎樣的歷史觀才是科學、理性的歷史觀

都說唯物主義歷史觀是科學歷史觀,這里就要先說說「科學」二字。所謂科學理論,首先是一套描述事實的自恰假說,這是很顯然的,因為不自恰的東西連自己都說服不了,如何說服別人?但自恰的理論有千千萬萬,我們必須用兩個標准來篩選。

一是事實,你的理論必須能解釋客觀存在的現象,用你的理論預測出來的結果必須符合未來的觀測結果,這樣的理論才能算科學。同樣是邏輯推導,從事實(不管是純觀測的還是實驗室的)出發的叫科學,從無法驗證的假設(比如上帝至高無上)出發的是神學。

即便如此,自恰且不與現實發生沖突的理論依然千千萬萬,比如「所有的物體和相應的物理參數都瞬間放大10倍再縮小10倍」。這就必須利用第二個標准:簡潔——當兩個理論能以同樣的精度解釋現實,且暫時無法比較他們的精度時,我們取更簡單的一方。這個標准一般被稱為奧卡拇剃刀,要刮掉一切多餘的陳述。按照這個標准,「所有的物體和相應的物理參數都瞬間放大10倍再縮小10倍」這個理論是無意義的,因為它在讓理論變的更復雜的同時沒有增加描述精度。

兩個標准篩選下來,一般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實用的理論,或是在觀測不足時獲得一些並存的科學假說。事實上,所有的科學理論都是假說,我們挑出眼下最好的假說叫理論。一旦有了新的無法解釋的事實,或是有了解釋世界更精確的假說,這個理論就退到科學史裡面去了。這樣的理論和假說可以幫我們解釋世界,預測未來或推測現實中未曾觀測的部分。既然所有的理論都是假說,那麼科學理論肯定不是絕對真理,隨時可以被新理論取代。但科學精神——自恰、符合事實與簡潔——是永恆不變的。

定義了科學,我們再來看什麼是科學歷史觀。

這里又要先定義歷史觀,其實,除了那些純粹為了應付考試而讀歷史書,死記硬背一些文字的學生,任何人讀了歷史都有歷史觀。因為人不是計算機,一旦了解了一些歷史事實,自然會思考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和發展方式,給自己一個總體的解釋。……

舉兩個例子,在原教旨基督教徒看來,所有歷史事件的目的都是為了上帝的光榮,所有歷史事件的原因都是上帝的意願,上帝無所不能。這就是歷史觀,教徒讀歷史時就可以把所有的事件整理成脈絡,分出主次。同樣,在希特勒看來,所有歷史事件的目的都是為了鋪墊德國的崛起,所有歷史事件的原因都是偉大民族和劣等民族之間才沖突,從這個觀點出發,他也會理解歷史並指導實踐。

而所謂唯物歷史觀,就是把人類社會,這個特殊的自然現象擺回到與其他萬物一樣的位置,丟掉面對人類自身或是「上帝造物」的敬畏,像研究蒸汽機或是狼群那樣研究人類自身。這種研究方式雖然不免對人類有點不敬,但有利於我們保持客觀,這正是科學的要素之一。

唯物主義歷史觀要稱的上科學,必然要通過前面說的檢驗標准。其實光是一個「簡潔」的標准就足以簡化一半探討——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必然否認歷史有目的。

因為科學從來不回答「事件A的目的是什麼?」,科學只回答「事件A是否會導致事件B?」。對目的的探討不影響對事實的描述,但增加了不必要的繁瑣,所以科學把這個問題排除在外。加利略當年正是擺脫了傳統的問題「鐵球落向地面的目的是什麼?」,轉而探討「鐵球如何落向地面?」才建立了現代科學的基礎。

所以,在唯物主義歷史觀中,歷史沒有目的,我們尋找歷史規律並描述,但絕不尋求它的目標。既然目的不在研究之列,那麼唯物主義歷史學的全部內容就是探索歷史規律,我們必須說明某些歷史事件與其他事件之間有聯系,有因果關系。按照前面討論的科學標准,這些規律必須來自對歷史自身的觀察和隨後的歸納總結,而且要盡量的簡單。

比如說,如果我們通讀史書,連續幾次發現以強大的政權在滅亡前夕有突破原有軍事體系大規模使用僱傭軍的記錄(埃及的庫施軍團、羅馬帝國的蠻族軍團、阿拉伯帝國的突厥衛隊),我們就可以初步歸納:古代強國的滅亡很可能伴隨著使用僱傭軍的現象。然後我們再讀到某個國家的衰亡時,我們可以期望在更多的相關材料中找到反映僱傭軍的重要性上升的內容,比如說我們可以從三國史中看到軍閥建立私募軍隊的過程與中央政權的衰落同步進行。這樣,我們就在「國家衰亡」和「大規模僱傭軍」這兩個事件之間確定了一定的聯系。

下一步是分析它們之間的因果,我們需要在幾個例子中尋找類似的結構。通過詳細調查和對比,幾個例子都表明:原有軍事體系的敗壞或是作為軍事體系基礎的社會結構的解體會導致對僱傭軍的需求,而僱傭軍的實力逐步上升又導致了對原有體系的進一步破壞。這樣,我們就得出了比較有意義的結論——僱傭軍的擴大與穩定社會的衰退互為因果,很容易同時出現。

當我們考察晚清社會時,這個結論依然適用,這就是唯物歷史觀的一條科學結論了。當我們發現今天義務兵兵源質量的下降、社會地位的相對降低與國家大力提倡軍隊職業化同時出現時,我們甚至可以用這條結論來推測一下未來。當然,根據科學的原則,從農業社會總結的規律用於工業社會這個不同的環境必須

⑦ 什麼是歷史認識感性的,知性的,理性的三個階段

康德哲學中首先區分了:感性、知性和理性這個三個概念。
之前的哲學則只區分了:感性和理性。
康德對人類認識能力的這三性的規定是這樣的。
1,感性包括了時空觀念
2,知性包括了質、量、度、偶然、必然、因果范疇等十二范疇
3,理性是對知性獲得的內容加以最後統一的工作。但是理性的如此工作會導致二律背反。由此,康德認為在現象世界,理性不能純粹,否則是虛假的形而上學,不能認識任何事物。但是在自在之物,道德的領域,理性必須純粹,否則就敗壞了。

⑧ 歷史理性的介紹

歷史的理性本身就是一種殘酷的理性,天競物擇。既得利益的統治者,樂於歌舞昇平,清平世界,朗朗乾坤。那麼,沒有既得利益的人甚至將失去「世界」的「人」,會如何對待「生存和尊嚴」與「生命和鮮血」之間的價值?更何況,這個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堅持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那些溫情的布爾喬亞們。

⑨ 怎樣理解歷史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觀點對立

兩者沒有明確的對立,理性主義也有歷史主義的內容。

但浪漫主義史學對18世紀理性主義史學的反叛能顯示出徹底的歷史化與絕對的理性化之間的一些對立情況。

以下內容引自浪漫主義史學_網路詞條,僅供參考。

浪漫主義史學的特徵,就是對18世紀理性主義史學的反叛,它主要體現在以下的3個方面:

第一、強調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繼承性。理性主義史學對教會統治、宗教迷信和神學史觀進行了深刻而無情的揭露批判,將文藝復興運動時期開始的史學世俗化進程推向了高潮;但是它卻在鄙視中世紀的同時,對中世紀採取了非歷史的態度,全盤否定了中世紀的存在價值及其客觀性。而浪漫主義史學則肯定了中世紀的存在價值,強調了中世紀與近代之間的連續性和聯系性,浪漫主義史學家們甚至都不同程度地將中世紀理想化,而且都還帶有比較強烈的宗教情緒和神學史觀,以致於造成了宗教思想的一度回潮。

第二、強調史學家在歷史研究中的直覺與情感的作用。理性主義史學崇尚理性的絕對力量,強調對歷史過程進行理性的和批判性的思考,力圖揭示出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和歷史發展的規律,因而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研究歷史哲學的主張。而浪漫主義史學則崇尚歷史學家個人的直覺和情感對歷史研究的必要性,誇大歷史人物個人的作用,熱衷於對歷史情景進行形象性的描繪以抒發個人的激情,反對研究歷史哲學,不屑於對歷史過程作冷靜分析,否認歷史發展的規律性。

第三、強調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徵。理性主義史學在「世界人性普遍一致」思想的指導下,強調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普遍性規律,主張寫人類史和文化史,試圖建立一套包括各個民族在內的世界歷史體系。而浪漫主義史學則強調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否認世界歷史的共性,熱衷於寫作民族史和國別史,並開始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種族主義的傾向,完全漠視非歐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

閱讀全文

與歷史理性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