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懷安縣是哪個省的
懷安縣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
懷安縣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建制,唐穆宗長慶二年,即公元822年,取「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始稱懷安縣。
全縣地域遼闊,地勢西高東低,屬淺山丘陵區。區域面積1706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積150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0萬畝。截至2017年,轄4鎮7鄉,273個行政村,2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8萬人。
(1)懷安縣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懷安縣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裁直隸宣化府,懷安縣改屬口北道。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道為省,直隸為河北省。察區升為察哈爾省,懷安縣屬之。
民國三十年3月(1941年4月1日),懷安、萬全合並,稱萬安縣,治柴溝堡鎮,稱萬安鎮。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1月,察哈爾省恢復,懷安縣屬察南專區,懷安縣治懷安城。
1948年聯合縣撤銷,恢復懷安縣制屬察南專區。
1948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次解放縣境。新中國建立前後,北以洋河與萬全縣為界;東以古垛山與宣化縣為界;南以靈官廟山、虎窩山與山西天鎮縣為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1年縣政府由懷安城遷至柴溝堡。
1952年11月15日察哈爾省撤銷,改屬河北省,懷安縣屬張家口專區。
1958年10月,懷安、萬全兩縣合並,縣治柴溝堡。
1959年5月張家口專區和張家口市合並,懷安縣屬張家口市。
1961年12月25日懷安、萬全兩縣分制,懷安屬張家口地區。
1993年,張家口地市合並,懷安縣隸屬於張家口市至今。
B. 歷史上的河北張家口懷安縣為何
懷安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居冀、晉、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全縣總面積1692.5平方公里,總人口24.1萬。縣城地理位置優越,境內鐵路、公路縱橫,交通便利,郵電通訊捷達;物產豐富,具有獨特風味的農副產品倍受國內外青睞,"懷安三寶"享譽塞外;地下蘊藏著26種礦產,凝灰岩、花崗岩、磁鐵礦、高嶺土、磚瓦粘土等儲量豐富;山水秀麗,靈官廟山群峰疊翠,虎卧寺古松挺撥,夏季時節,涼爽宜人,鳥語花香,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懷安縣熏肉製品廠佔地2001平方米,建築面積1140平方米,總資產25萬美元,年生產能力10000噸。主要產品有熏豬肉、熏兔肉三大系列,該工藝還可根據市場需求,生產熏乳豬、肉鴿、鵪鶉、鴨、鵝等熏製品。
新上三條生產線,擴大生產能力到3000噸,其中重豬肉1200噸,熏雞肉280噸,重兔肉80噸,熏羊肉800噸,熏狗肉40噸,其它副產品600噸,項目總投資720萬美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405萬美元,流動資產投資315萬美元。
擴建投產後,年實現產值1988萬美元,利潤156萬美元,稅金163萬美元,投資利潤率21.6%,利稅率44.2%。
「懷安縣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建制,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取『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懷安縣由此得名。」
C. 張家口的歷史
張家口地處華北平原、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北京的西部屏障。這里山河壯美,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細細品讀她的廣袤神秘,可以探尋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這里孕育發祥的足跡,綿延起伏的長城古堡,也會使我們聯想到這里曾經「大漠孤煙」下的不羈豪情。
散落在張垣大地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構成一部敞開的歷史畫卷,為我們揭示出遠古至今的滄桑變遷,它的博大、深邃和雋永,都不覺使人怦然心動,悠然神往。
泥河灣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根。在這里留下的200萬年前人類與自然抗爭的歷史痕跡所衍生出的泥河灣文化,開創了東方人類從這里走向文明的先河。
涿鹿三祖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魂。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三祖黃帝、炎帝、蚩尤共同生息戰斗在張家口的涿鹿大地,逐步形成並最終確立了中華文明「和諧、統一、團結」的核心價值。
(3)懷安縣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著名人物
1、蔡澤,秦國丞相,戰國時燕國綱成(張家口懷安縣)人。
2、秦開,戰國時人,燕國名將。
3、魏象樞(1617年~1687年),字環溪,號庸齋,晚稱寒松老人,蔚縣人。順治三年進士,歷任刑科給事中、工科右給事中、刑科左給事中、吏科都給事中、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順天府尹、大理寺卿、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等職。
4、李直夫,元代戲劇家,作品有《便宜行事虎頭牌》。
5、胡以溫,字公嶠,宣化人,清代著作家。著有《辨學編》、《洙泗言仁錄補》、《道因集》等。
6、孫世芳,字克承,宣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分校、國子監司業。著有《宣府鎮志》。
D. 懷安縣的歷史名人
康世恩(1915-1995),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業戰線傑出的領導人、新中國石油工業和化學工業卓越的開拓者之一、國務院原副總理、石油工業部部長。
康世恩同志1915年4月20日出生於河北懷安縣田家莊。1935年在河北省立北平高中讀書時,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學生運動。1936年考入清華大學地質系學習,同年參加民族解放先鋒隊,擔任清華大學學生救國會常委。193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5年4月21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0歲。 亢弼字公輔,生卒年月無考,男,明懷安衛人,祖籍順聖州。正德十一年(1516年)選貢,初任陝西延安府中部知縣,繼升甘肅慶陽府通判,為知府佐官,又署寧州知州。為人練達,有幹略,善謀劃。任中部知縣時,巡撫觀其有才,委予至綏德調查國庫儲備,經調查核實,將積余之糧食財物編審造冊登記,並封存以備災荒,民皆稱頌。又委巡查榆林、蔚州等處邊垣軍事防務,無不嚴明。及署寧州時,對社會頑劣擾亂百姓罪大惡極者,緝捕歸案,攝事兩月余,上官稱其能,有鐵中錚錚之目。性好吟詠,其遺作有《琴堂余韻》。
E. 河北省懷安縣的風景名勝
懷安城 即明之懷安衛
舊懷安古城
據文獻記載,唐朝時就在今懷安縣境設有懷安縣,但唐懷安縣到底設在哪呢,是今天的懷安城,還是如明以後方誌所載在懷安城東二十里處呢?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成為本次考察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地圖的指引和當地文管人員的向導下,我們來到懷安城東的頭百戶鄉舊懷安村進行考察。
我們本來只對在舊懷安村找到唐城遺跡懷有些微渺茫的希望,但實地考察的結果給了我們莫大的驚訝:舊懷安的歷史層累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豐富得多。在舊懷安,我們至少發現了三處不同的城址遺跡。第一處在舊懷安的南頭,這里有一小段夯土城牆,雖然夯層已有些模糊,但在某些地方還是可以清楚地進行判斷,而且在城牆土層里夾有磚頭與瓦片,這些現象都告知我們這段牆是人工所為而非自然而成。第二處遺跡在村子中部,城牆的形態非常明顯,在整個村子的低矮建築中顯得高大突出。城牆四面斷斷續續圍合成一個方形的小城,舊懷安村的民居主要集中在這個小城裡,當地老人稱這些城牆為「堡牆」。對照《懷安縣志·堡寨》對此城的描述:「治城正東十二里,長方形,周三里,高三丈,厚三尺,有一門,破壞,有一百零五戶,土築」,我們判斷此城應該是明清時期的堡子。在當地老人的指引下,我們在村子北頭發現了第三處城址遺跡,這處遺跡已被完全平整為耕地,城牆形態不明顯,但「牆」里與「牆」外的高差仍使我們可以判斷這曾經是城牆之所在。南牆臨溝,內外高差約2至3米,東牆臨路,內外高差約1至2米,整個城呈東南略向西北傾斜狀,其面積據目測應在50000平米以上。由於沒有考古的證據,我們無法判斷這是什麼時代的城址。
回校後看到劉建華的《張家口地區戰國時期古城址調查發現與研究》一文,根據他們1985、1986年的調查,發現舊懷安村北的城址是戰國和漢代的城址,並認為它可能是一個軍事城堡。在舊懷安村南即有耿家屯漢墓群,共發現14座漢墓,這些漢墓的存在更加印證此城是漢城的可能,但值得懷疑的是,這些漢墓的封土堆都非常龐大,推知其規格應該是相當高的,那麼其墓主就很有可能不僅是一個小軍事城堡中的小軍官,在這樣高規格的漢墓群附近,應該會有級別相對較高的城市,至少是縣城。因此我很懷疑舊懷安古城址有可能是漢代的某個縣城,甚至是更高級別的城。
舊懷安的考察不僅沒有解決我們預存的問題,還給我們提出了諸多新的問題,如舊懷村城到底是什麼城?它是什麼時候衰落的?唐懷安縣城到底在哪?洪塘河流域的中心城市是何時轉移到懷安城的?為什麼會從中游轉移到上游?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做進一步的研究。
河北大型古剎昭化寺 (2005年07月07日)
據悉,昭化寺坐落在河北省懷安縣懷安城鎮西大街路北,坐北面南,佔地面積三千八百二十平方米,整個寺院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偏殿以及鍾樓、鼓樓、碑樓等形成,是一處以傳播佛教為主的大型古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昭化寺原名永慶禪寺,初創於明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年),原為民間祝禧道場,後因多年失修幾近荒廢,明正統元年(一四三六年)開始重修擴建,於明正統十年(一四四五年)修建成一座十分壯觀的佛教聖地,寺院落成後上奏朝廷,上賜匾額「昭化寺」,故得名。
據了解,昭化寺全部建築均為石條基礎,磚木結構,曲檻雕欄,修廊大廈,天王殿、大雄寶殿均為歇山頂木結構建築,四面斗拱,玻璃瓦蓋頂,玉龍卧脊,獸頭出飛檐。殿內金像懸山,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大雄寶殿是昭化寺的主要建築,面寬五間,進深三間,佔地面積兩百四十五.五平方米,進門南牆兩側繪有兩幅高約三米、寬一.五米的門神畫,畫著兩位身穿盔甲的武將,左為唐代名將秦叔寶,右為尉遲敬德,精心繪制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威嚴形象。殿內東西牆壁和後牆壁繪有近百平方米的壁畫三十六組,這些壁畫用連環畫的形式,生動地刻畫佛、道、儒三教諸神,及人間帝後百官、三教九流的眾多人物形象。
昭化寺壁畫人物眾多,內容豐富,形態各異,繼承唐以來寺院壁畫的傍題形式,把單幅畫內容用水卷雲聯系起來,畫與畫之間祥雲縈繞,將每幅畫連為整體,使壁畫有了內在聯系,畫中人物比例勻稱,神態逼真,線條流暢,虛實有度,色彩艷麗,實為我國明代傑出的壁畫藝術珍品。
一九三○年,挪威畫家斯卡根來河北省張家口市一帶傳教,一九三五年到懷安時發現昭化寺壁畫,贊嘆不已,一九三七年臨摹全部壁畫。
據了解,昭化寺及其壁畫,是研究明代歷史文物、壁畫藝術和美術史料的重要資料,是明代留給後人的珍貴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
這是地圖 http://www.ditu5.net/i/2006726181109.gif
張家口市懷安縣位於東經114°08′—114°48′、北緯40°20′—40°46′之間,處於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素有「雞鳴聽三省」之稱,縣境距北京249公里,距天津新港398公里,距煤都大同120公里。境內河流均為永定河上游支流,東洋河、西洋河、南洋河在縣城東並入洋河流入官廳水庫,但由於連年乾旱常使河流斷流,尤其是十里沙河、洪溏河已成為季節性河流,雨季充水旱季斷流。
懷安縣轄4鎮7鄉273個行政村,總人口24.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7萬人,占總人口的89.5%。全縣總面積1692.5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200萬畝,其中耕地64萬畝(水澆地面積約27萬畝,保澆地面積約10萬畝),尚待開發的荒山荒坡100萬畝,草地20萬畝,灘塗3萬畝,有林面積52萬畝,森林覆蓋率約20.5%。
全縣處於淺山丘陵區,中低山、河谷、丘陵、盆地相互交錯,溝壑縱橫,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水土流失面積1600平方公里,侵蝕模數3147噸。縣境海拔高度670米至1945米,以沙梁台為界形成前後川。前川地勢較高,地形較為破碎;後川較低,川間盆地較多。土壤類型多為粟鈣土,占總土壤的98%。
該縣氣候類型屬東亞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顯明,年均氣溫7℃,極端最高氣溫39.4℃,極端最低氣溫-26℃,全年多風,溫差較大,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大多集中於6—8月份,最多年份降水565.8毫米,最少年份為219.3毫米,尤其最近三年(1999—2001年),連續乾旱,降雨偏少,分別為295.6毫米、366.2毫米和285毫米,無霜期110—140天,平均日照時數2804.4小時,≥10℃的有效積溫2335—3486℃,年平均蒸發量1707.7毫米。
懷安素有「文化縣」之稱,境內人文史志,源遠流長,明清時各類進士、舉人、生員達400多人;進入近代,有如康世恩、阮慕韓、阮崇武、李健生等國家領導人和志士仁人;懷安縣的圍棋文化影響較廣,是全國5個「圍棋之鄉」之一,素有「江北一枝獨秀」之稱。懷安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懷安三寶」:熏肉、豆腐皮、一窩絲餅享譽晉冀蒙及北京一帶,柴溝堡熏肉系列產品被載入《中國食品辭典》。
懷安縣農業受自然條件制約發展緩慢,絕大多數農民以種植業為主,兼營林果和畜牧養殖業。從春秋屬代國管轄到唐穆宗設置縣制,一直到如今,農民世世代代耕耘在這塊土地上,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種植技術、農業科技含量很少,機械化程度較低,大多是人力畜力耕種,春種秋收,農作物品種以玉米、馬鈴薯、谷黍、葵花、雜糧雜豆為主,生產條件脆弱,品種單一,質量效益低。畜牧養殖、林界業長期處於從屬地位,養殖的豬、羊、雞、兔和栽植的杏扁、蘋果、葡萄還未形成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
F. 懷安城鎮的歷史沿革
該鎮為歷史古鎮,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此置衛,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置縣治所。解放初期為懷安縣人民政府所在地(1949—1951年)。建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的古建築昭化寺位於該鎮西大街,殿內仿唐壁畫是明代傑出的藝術珍品,高4米的透靈碑為藝術書法珍品,現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聞名全國的打狼英雄俞昌曾受到毛澤東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懷安城豆腐皮名揚塞內外,與柴溝堡熏肉,一窩絲餅並稱「懷安三寶」。
G. 懷安縣一共有多少個鄉多少個鎮多少個村
懷安縣下轄4個鎮、7個鄉,10個社區、273個行政村。
懷安縣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居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地處京津冀都市圈和晉冀蒙經濟圈的交匯處,素有「金三角」之稱。懷安縣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建制,唐穆宗長慶二年,即公元822年,取「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始稱懷安縣。全縣地域遼闊,地勢西高東低,屬淺山丘陵區。區域面積1706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積150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0萬畝。
H. 張家口市懷安縣有多少村鎮
截止2019年懷安縣下轄4個鎮、273個行政村。柴溝堡鎮、左衛鎮、頭百戶鎮、懷安城鎮。
1、柴溝堡鎮
柴溝堡鎮,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下轄鎮,地處河北省西北部,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接壤,距烏蘭察布市集寧區110公里;西南與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毗鄰,距大同市城區120公里。
2、左衛鎮
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左衛鎮,位於懷安縣東北部,鎮域面積271.78平方公里,河川、丘陵、山區各佔三分之一。鎮域內交通發達,北依丹拉高速,東臨張石高速,張同公路、洋新公路貫通南北東西、京新高速貫穿鎮南設有左衛互通。是晉煤、蒙煤能源東流的必經之地。
3、頭百戶鎮
頭百戶鎮地處懷安縣中部,張(張家口)同(大同)、懷陽(柴溝堡--陽原)公路從鎮內穿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十分便利。距縣城18.3千米轄23個行政村。張(家口)大(同)、張(家口)懷(安)公路交會過境。
4、懷安城鎮
沿革懷安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歷為懷安縣治,1951年縣政府遷柴溝堡鎮。1958年屬光明公社,1962年析置懷安城公社,1984年改鎮。1996年張家屯鄉、右所堡鄉並入。
擴展那資料:
懷安縣是河北省張家口市轄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居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地處京津冀都市圈和晉冀蒙經濟圈的交匯處,素有「金三角」之稱。
懷安縣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日照時數2156小時,極端最高氣溫39.4℃,極端最低氣溫-28.1℃,年均氣溫7.5℃,有效積溫2335-3486℃,平均無霜期140天,年均降水量383.5毫米。
I. 懷安縣的歷史沿革
夏朝及商期間屬夏王朝九州中之冀州,進入西周分屬於幽、並兩州,春秋時屬西周王朝分封之諸侯國——代國,戰國時期屬趙國之代郡地,秦統一六國後,懷安隸代郡之代縣(今蔚縣代王城)。
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於縣境南部舊懷安村北置夷輿縣,轄今縣境南川,屬幽州代郡,旋即廢。其地並入下洛縣(今涿鹿縣),屬幽州刺史部上谷郡。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在縣境西北部(今東洋河村西南)置馬城縣,轄今縣境西部與萬全縣西南部,為代郡東部都尉治所,屬並州刺史部。
東漢,仍屬上谷、代兩郡地。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為避匈奴,上谷、代郡吏民寄治於居庸關內,二十六年(50年)復還故地,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幽並二州入冀州,縣境為冀州地。三國和魏,屬幽州上谷郡。曹魏中後期,縣境東部之夷輿縣亦省廢,旋即又改置下洛縣。
西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分上谷郡置廣寧郡,縣境大部屬幽州代郡,東北部屬廣寧郡下洛縣地,馬城縣廢。
東晉,縣境被突厥、鮮卑佔領。晉成帝咸康四年(338年)被後趙石勒佔領。晉穆帝永和六年(350年)被前燕慕容雋佔領。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五年(370年)被前秦符堅佔領。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被後燕慕容垂佔領。太元二十一年(396年)被北魏拓跋珪佔領。
南北朝,仍屬北魏地。今縣境西部屬恆州代郡,受北靈丘軍管轄;孝文帝(拓跋元宏)太和十年(486年),於今南忻屯置大寧郡,轄小寧(今萬全縣境)與大寧(今張家口市區)二縣,本縣東部屬燕州大寧郡管轄。北魏滅亡後(534年)屬東魏,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四年(546年)燕州廢,分恆州東部置東燕州(治今昌平縣)轄大寧郡地。550年,屬北齊。後主(高緯)武平三年(572年)分東燕州地置北燕州(治今涿鹿)廢大寧郡,置長寧、永豐二郡,縣境屬永豐郡地。565年屬北周,577年改北燕州為燕州,縣境屬燕州。
隋,縣境屬涿郡懷戎縣(今涿鹿保岱),懷安此時為涿郡懷戎縣地。
唐,618年縣境為突厥所據,屬北燕州,630年突厥降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改北燕州為媯州,今縣境東部屬媯州懷戎縣地(今懷來)。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改媯州為媯川郡。唐王朝統治者取儒家經典「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並以此為縣名。於穆宗長慶二年(822年),於今舊懷安村北置懷安縣,屬河北道新州(今涿鹿)。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新州改稱山北八軍之武定軍,懷安縣受武定軍管轄。
五代十國,後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改武定軍為威塞軍,廢懷安縣。後晉高祖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燕雲諸州給契丹,縣境全部入遼。南部,初屬奉聖州,後改屬西京路大同府。東北部屬西京路宣德州。
遼穆宗(耶律璟)應歷十三年(963年),分文德縣地置懷安縣(治今舊懷安)領戶3千,鄉兵6千,屬奉聖州。遼聖宗(耶律隆緒)開泰三年(1014年),於左衛西置德州,領威寧縣(與德州同治)與懷安縣,1044年改屬西京路大同府。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於大新鎮(今萬全縣宣平堡)置宣平縣,遼天祚帝保大二年(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金打敗契丹,將新州等地歸還宋,金太宗天會二年(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又歸金,縣境屬西京路大同府。金世宗大定七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省德州建置,縣境又分屬於宣德州(今宣化)和大同府。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懷安縣從宣德州割出,屬隆興府所轄。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今縣境西部改屬中書省興和路,東部宣平縣仍屬上都路宣德州。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將宣平縣移治辛南庄(今左衛西十里),屬中書省上都路順寧府,後改屬宣德府。西南部屬興和路。
明初隸屬京師(北京)興和府,後改屬山西大同府。洪武三年(1370年)縣境被韃靼佔領,廢懷安縣。民移居庸關改置懷安守御千戶所。洪武四年廢宣平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廢千戶所,置懷安衛,二十六年二月由舊懷安村移衛於今懷安城;先屬山西行都司,後改隸於北平都指揮使司。永樂十六年(1418年)革北平都指揮使司,隸屬京師。十七年保安右衛,由順聖川(今陽原)徙至西沙城。二十年(1422年)移治懷安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置萬全都指揮使司,轄懷安衛,萬全左衛,保安右衛等。是年六月,保安右衛改屬懷安衛。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柴溝堡築堡,並設參將,屬萬全都指揮使司。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於柴溝堡置分守西路參將。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分西路為上西路與下西路,左衛屬上西路,柴溝堡、西陽河、懷安屬下西路。明崇禎八年(1635年)上下西路及懷安南界的南山路,又改屬分守道。
清世祖順治初,延用明制,仍屬直隸。順治八年(1651年)裁柴溝堡參將,懷安衛屬萬全都司。聖祖康熙四年(1665年)改隸山西。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西陽河、柴溝堡、左衛並入懷安,改懷安衛為懷安縣,屬直隸保定布政使司宣化府,柴溝堡設守備。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柴溝堡改設都司。 懷安縣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日照時數2156小時,極端最高氣溫39.4℃,極端最低氣溫-28.1℃,年均氣溫7.5℃,有效積溫2335-3486℃,平均無霜期140天,年均降水量383.5毫米。
J. 張家口懷安縣的特產有哪些
1、熏肉
「柴溝堡熏肉」是懷安縣具有300年歷史的名優特產品,,曾被點為「清廷貢品」,該產品已被載入(中國食品詞典),多次被評為省優質產品。
2、懷安城豆腐皮
懷安城豆腐皮是懷安縣地方特產之一,與柴溝堡熏肉、馬市口一窩絲餅並稱「懷安三寶」。懷安城豆腐皮因當地水質好、做工精細,以薄、鮮、柔、韌、適口性好而著稱,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脂肪、纖維素,還有鉀、鈣、鐵等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可以做成各種冷、熱、葷、素菜,醇香爽口。
3、一窩絲餅
一窩絲餅是「懷安三寶」之一,起源於渡口堡鄉馬市口村。這種烙餅色澤橙黃,以它獨特的風味馳名省內外。
「一窩絲」烙餅製作精細,做工考究,在選料、水溫、和面、切面、拉麵、烤烙的時間和火候上都很講究。一窩絲烙餅的製作,除了精湛的做工外,還與水質有關。馬市口兩山對峙,山水環繞,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出的面特別柔軟。馬市口一窩絲烙餅與熏肉、豆腐皮號稱懷安三大特產。
4、雙青架豆
雙青架豆是懷安縣主要的錯季蔬菜,因其產量高,品質好,抗病性強,在懷安種植已有10多年歷史。該類豆角圓形,莢長16-17cm,淡綠色,常年種植面積在1萬畝左右,產量300萬公斤,上市期在7-10月份。
5、藍狐和銀狐
藍狐和銀狐是懷安縣珍稀動物養殖場的主要品種。藍狐、銀狐屬季節性繁殖動物,室外籠養9-10月齡性成熟,年產一胎,胎產仔數藍狐為8-15隻左右,個別高達21隻,銀狐為6-10隻左右,每年的12-1月為銀狐的配種期,2月下旬-5月上旬為藍狐的配種期,懷孕期均為52天左右,育成期為5-6個月齡,當年的大小雪之間即可取皮,壽命為8-10年,利用年限為4-6年。食物以肉、魚及其下雜並搭配30%-40%的穀物、蔬菜等混合飼料喂養。狐皮屬大毛細皮中的產品,是制裘的上等原料,是世界毛皮業的三大支柱之一。
6、金紅蘋果
金紅蘋果,又叫「吉紅」、「公主嶺123」,由吉林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抗寒力較強,是北部地區早熟蘋果的首選品種,可北果南運,單果重約70克左右,果子個頭均勻,果實卵圓型,兩端平截,果皮黃色有紅色條紋,果肉黃色細膩,果汁中多,味道微酸有香味。
7、「一墩青」馬鈴薯
「一墩青」馬鈴薯是懷安縣地方品種,薯肉黃色,芽眼淺,澱粉含量高。經過脫毒繁種,品質更優,是懷安縣加工馬鈴薯澱粉的主要原料,種植區在懷安縣第三堡、太平庄、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