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5000年歷史朝代順序是什麼樣的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有這么一首朝代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這是大致的朝代的順序,當然也有一起存在的,北朝里有北魏,前秦,北周等,南朝有宋齊梁陳等。與宋同時期的有遼朝,金國,西夏等,上下五千年是按時間順序來講解的,有時間可以看看!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貳』 怎麼介紹中國上下5000年
《上下五千年》原有已故林漢達教授的一份未完成的遺稿。林先生生前曾打算寫一套包括整個古代史時期的故事。由於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只寫到東漢以前的部分,沒能實現他的寫作計劃。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同志把他的遺稿交給我,要我整理和補寫一些篇目,並且把林先生未寫的部分(從三國到清代鴉片戰爭前)續寫完成。林漢達教授是一位教育家和語言學家。他在寫歷史故事方面,是下過一番功夫的。他把寫歷史故事作為對「新語文的嘗試和舊故事的整理」。他所寫的不少歷史故事讀物,有其獨特的風格,早已膾炙人口。要續寫他的稿子,是相當困難的。但是經過再三考慮,我還是接受了這個任務。我接受這個任務的主要原因是我自己也一直有這樣的願望,想給少年讀者寫一本介紹中國歷史的讀物。我認為做一個中國人,應該了解一點中國的歷史。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悠久、燦爛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在和將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人物,把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介紹給少年讀者,可以開闊他們的眼界,啟發他們的智慧,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盡管時代不同了,但是歷史上許多故事,從各個不同角度,對我們都有一定的教育和借鑒作用。我曾經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在工作實踐中,體會到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除了加強讀寫教學以外,擴大學生知識面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尤其是歷史知識,跟語文知識的關系十分密切。現代漢語中有不少詞語,特別是成語典故,多半出自於各種歷史書籍。在一些古今的典範作品中,運用史實的地方更不少見。因此,讓學生從小讀一些歷史,對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陶冶他們的美好情操無疑是有益的。我國的史籍太多,而且古代史的原著都是用文言文寫的。一般少年讀者要讀這些書當然很困難,何況現在學生要學的學科門類那麼多,很少有可能去接觸原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運用史籍中的豐富材料,來整理一套淺近的比較有系統的歷史讀物,這個工作是很有意義的。《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歷史讀物。在這套書中,作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寫出來,不加鋪敘和描寫,基本上沒有虛構。這樣,在情節的生動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對讀者了解歷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較可靠的,有根據的。用故事化形式來講述歷史,有它的局限性。通過故事,讀者只能了解某一歷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動的片斷;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現象,至於它的經濟、政治的背景(特別是經濟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發展的關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來詳細論述。因此,《上下五千年》可以作為一種學習歷史的輔助讀物,不能代替歷史教科書。寫歷史讀物,不能不涉及一些觀點問題。在這方面,仍要保持林先生的做法,即作者盡量不發議論,少作分析;有些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分析、思考、批判。當然,在材料的取捨上,語氣的褒貶上,作者實際上已經表示了自己的態度。我覺得還有兩點需要說明:第一,在運用原史籍材料的時候,作者力求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加以選擇、剪裁。但是不用現代的觀點去修改史料。故事中人物的活動、語言,基本上是按照原來的歷史原樣寫的。第二,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也不能輕易地全盤肯定或者全盤否定。不能一說好人,就什麼都好;一提壞人,就壞到底。本書里的每則歷史故事,只反映事件或人物的一個側面,一個片斷,不能憑它來對某一事件或者人物作全面的評價。《上下五千年》按歷史順序編寫,涉及的時間自遠古至清朝鴉片戰爭前。
『叄』 中華上下五千年簡介
簡介:
在華夏廣袤的大地上,我們的祖先以偉大的創造力、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歷盡磨難,從遠古走到現代,從蒙昧走向文明。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鑄成了燦爛的現代文明。
作為中國人,我們只有全面了解民族的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創造明天。因此我們特編本書,擷取了最能反映中華文明面貌的題材,以生動簡潔的敘述和形象逼真的插圖將浩繁的史籍活脫出一個適於讀者輕松閱讀的氛圍。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增加知識含量、開闊視野。真正成為一個優秀的炎黃子孫!
《中華上下五千年(套裝共4冊)》是一本故事化的歷史讀物,描述了中國從遠古的神話時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進程。
全書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科技、藝術等諸多領域,選取了歷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用生動淺顯的語言描繪出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勾勒出性格鮮明的歷史人物,全方位地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軌跡。
300餘幅精美圖片立體展現中國歷史的進程,讓中國歷史躍然紙上,拉近青少年與歷史的距離,使其更直觀地感受歷史的興衰演變。
(3)上下5000年的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演算法:
五千年是一個約數,時間劃分大概是從公元前3000年,以及公元後2000多年至今。
整個歷史的大致時間線如下:
約公元前3000年之前:原始社會,無文字記錄,僅存創世傳說。
約公元前3000-前2100年:原始社會時期。三皇五帝活躍時期。
約公元前2100-前221年:封建社會時代。家天下制度確立,王位世襲,夏商周朝代更替。
公元前221-1911年:帝國時代。秦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首創皇帝制度,中國進入綿延2000年的帝國時代,直到滿清覆滅,徹底結束了皇權制度,清朝末期,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備受屈辱,民族自信深受打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上下五千年
『肆』 上下5000年是從什麼時期開始算起
上下5000年是從公元前兩千年開始算起。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2000年以上。華夏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演繹出 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生命之源。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套書中,編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寫出來,不加鋪敘和描寫,基本上沒有虛構。
但本書不僅僅局限於歷史,而是廣泛涉及哲學、軍事、藝術、教育等領域,使本書從一般的歷史性介紹上升到對中華文化各個層面的廣泛介紹。
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公元前兩千年就有了中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
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時間,西方學者根據他們的標准一直認為是3000年前,中國學者雖然存有異議,但一直無法證明這一觀點的錯誤。
紅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結果和關於文明標準的定義,可以證明中華文明起源於8000年前。因為這一研究成果,復旦大學人類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年教授李輝應邀在聯合國紐約總部發表了演講。
剛剛過去的2014年是紅山文化申遺年,也是紅山文化重新被全世界認識和關注的一年。
大部分紅山文化出土的瑰寶都在上世紀初流散海外,它的價值在於通過紅山文物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國文化的起源。
按照西方對文明起源的定義,中華文明發源於3000年前。而紅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們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個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應前推5000年,應是8000年前。
『伍』 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順序是什麼
順序如下: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
8、玄漢:公元23-25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
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公元前兩千年就有了中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
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古時候流傳著一個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說的是在天地開辟之前,宇宙不過是混混沌沌的一團氣,裡面沒有光,沒有聲音。這時候,出了一個盤古氏,用大斧把這一團混沌劈了開來。輕的氣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氣往下沉,就成了地。
以後,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氏本人也每天長高了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也就很厚很厚,盤古氏當然也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後來,盤古氏死了,他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就變成了太陽、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這就是開天闢地的神話。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但是人們喜歡這個神話,一談起歷史,常常說從「盤古開天地」起。這是因為它象徵著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氣魄和豐富的創造力。
那麼,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猿人。
中國科學工作者在祖國各地先後發掘了許多猿人的遺骨和遺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們祖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已經有一百萬年以上的歷史。像雲南發現的元謀猿人,大約有一百七十萬年歷史;陝西出土的藍田猿人,大約有八十萬年歷史;拿有名的北京猿人來說,也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
這里,我們就從北京猿人說起。北京猿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今溫和濕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裡還生長著大象、犀(xī)牛和梅花鹿。
猿人的力氣比不上這些兇猛的野獸,但是他們和任何動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猿人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這種工具十分簡單,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頭。木棒,樹林里多的是,但它是經過人砍削的;石頭呢,是經過人工砸打過的,雖然很粗糙,但畢竟是人製造的工具。
『陸』 上下五千年指的是什麼
上下五千年因為中國有近五千年的歷史,故通常說「上下五千年」就是指代整個中國歷史。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簡易敘述中國歷史的書籍,從中國傳統的史前傳說至明清時期,前後四千多年的歷史,書中描述了在歷史上影響比較久遠的事件和人物,此書有助於歷史興趣愛好者粗線條了解中國歷史,串聯歷史梗概。
另有《世界上下五千年》一書,是描述世界各國歷來影響比較久遠的事件和人物的書籍。
中華上下五千年
作者: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學家 林漢達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記載以來的歷史就有幾千年。在華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生命之源。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歷史讀物。在這套書中,編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寫出來,不加鋪敘和描寫,基本上沒有虛構。但本書不僅僅局限於歷史,而是廣泛涉及哲學、軍事、藝術、教育等領域,使本書從一般的歷史性介紹上升到對中華文化各個層面的廣泛介紹。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
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古時候流傳著一個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說的是在天地開辟之前,宇宙不過是混混沌沌的一團氣,裡面沒有光,沒有聲音。這時候,出了一個盤古氏,用大斧把這一團混沌劈了開來。輕的氣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氣往下沉,就成了地。
以後,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氏本人也每天長高了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人道主義學說,社會變革和人類解放是其批判性和革命性所,地就很厚很厚,盤古氏當然也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後來,盤古氏死了,他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就變成了太陽、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這就是開天闢地的神話。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但是人們喜歡這個神話,一談起歷史,常常說從「盤古開天地」起。這是因為它象徵著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氣魄和豐富的創造力。
那麼,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猿人。
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祖國各地先後發掘了許多猿人的遺骨和遺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們祖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已經有一百萬年以上的歷史。像雲南發現的元謀猿人,大約有一百七十萬年歷史;陝西出土的藍田猿人,大約有八十萬年歷史;拿有名的北京猿人來說,也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
這里,我們就從北京猿人說起。北京猿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濕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裡還生長著大象、犀(音xī)
牛和梅花鹿。
猿人的力氣比不上這些兇猛的野獸,但是他們和任何動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猿人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這種工具十分簡單,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頭。木棒,樹林里多的是,但它是經過人砍削的;石頭呢,是經過人工砸打過的,雖然很粗糙,但畢竟是人製造的工具。
他們就是用這種簡單的工具來採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莖吃。他們還用木棒、石器來同野獸作斗爭,獵取食物。
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這種人群就叫原始人群。
幾十萬年過去了,猿人在艱苦的斗爭中進化了。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里,發現另一種原始人的遺跡。這種原始人的樣子,已經和現代人沒有什麼兩樣。我們把他們叫做「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的勞動工具有了很大的改進,他們不但能夠把石頭砸成石斧、石錘,而且還把野獸的骨頭磨製成骨針。別看這一枚小小的骨針,在那時候,人們能磨製骨針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了骨針,人們可以把獸皮縫成衣服,不像北京猿人時期那樣赤身裸體。
山頂洞人過的也是群居生活。但他們的群居生活已經按照血統關系固定下來。一個集體的成員都是共同祖先生下來的,也就是同一氏族的人。這樣,人類社會就進入了氏族公社時期了。
『柒』 5000年歷史順序是什麼
朝代歌(5000年歷史順序):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這是大致的朝代的順序。
當然也有一起存在的,北朝里有北魏,前秦,北周等,南朝有宋齊梁陳等。與宋同時期的有遼朝,金國,西夏等,上下五千年是按時間順序排列而成,可以通過朝代歌幫助記憶。
(7)上下5000年的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中華上下五千年遠古古文明2.2萬年-公元2500年,重要事項: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成立、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出現、黃帝統一中原創造華夏遠古文明、炎黃子孫生生不息、堯舜禪讓
夏朝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重要事項:大禹治水、廢除禪讓制變世襲制,公天下變家天下,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重要事項:成湯滅夏、伊尹輔政、進入青銅時代、盤庚遷都、甲骨文出現
周朝,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重要事項:西周:周文王訪賢、姜太公釣魚、牧野之戰、周公輔政、周厲王毀國、烽火戲諸侯。
『捌』 中國上下5000多年的歷史`經過了多少個朝代是哪些
23個,分別是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楚、西漢、新莽、玄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武周、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
1、夏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2、秦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
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統一僅十餘年。
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3、新
新朝(8年—23年),是繼西漢之後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公元8年臘月,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新莽。
王莽稱帝後進行了多項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為國有,無土地者由國家分配,一夫百畝,目的是解決西漢後期以來土地兼並嚴重的問題,但是完全無法執行;
禁賞奴婢;推廣國營事業;改革幣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瑣,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終失敗,導致新朝急速滅亡。
地皇四年(23年),新朝被綠林軍推翻;共1帝、15年國祚。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禪讓稱帝成功的先河,因為傳統史觀相對於通過戰爭革命取得政權,比較鄙棄禪位這種移轉政權的方式,所以王莽一直被中國史學家誤認為是「偽君子」。
中國古代史學家對新朝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尤其是《漢書》視王莽為逆臣賊子。後世亦是按漢書觀點評價王莽,直到清末之後,評價才有所改變。
4、元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 之後元朝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
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5、明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 1368年初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覆亡。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 ,還曾收復安南。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明史》評價明成祖為「遠邁漢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夏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
『玖』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是指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是指從黃帝王朝的姬軒轅(公元前2717-前2599年)時期算起到現在。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在華夏廣袤的大地上,我們的祖先以偉大的創造力、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歷盡磨難,從遠古走到現代,從蒙昧走向文明。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鑄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馬克思曾說過:「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它反映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不斷推進文明進步的歷程。今天的世界是過去世界的繼續和發展,如果割斷歷史,就不能全面地、正確地理解現實和展望未來。」
歷史是我們的過去,我們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跡,才發展到今天高度文明的社會。我們血液里流淌著傳統文明的精華,凝結著華夏兒女改造世界的不朽功業,更蘊涵著博大恢弘的民族精神。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說過:「一個遠離歷史文明、頭腦中失去這方面知識的人是貧窮的。」
『拾』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
提起中國歷史,作為一個中國人,都是極為自豪的。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延續至今的文明。中國的歷史可往前追溯五千年,自盤古開天,經過了:原始時期-黃帝-唐-虞-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新-東漢-三國時代-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等等朝代。
這就是五千年文明的說法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