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河下游為什麼歷史上經常發生災害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據粗略統計,黃河下游決口泛濫見於20世紀50年代前歷史記載的約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就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特點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① 戰國築堤以前
上限大致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當時黃河下游流經河北平原,在渤海灣西岸入海,因兩岸未築堤防,河道極不穩定。據文獻記載,黃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經的有《禹貢》、《山海經·北山經》和《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經》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沖積扇的南緣,向東經過雄縣、霸縣一線,到今天天津市區附近入海;《禹貢》大河下游在今深縣與《山經》大河別流,穿過今河北平原中部,於青縣以東入海;《漢志》大河則離開了太行山東麓,經豫東北、魯西北、冀東南,東北至黃驊縣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戰國中期以前,或互為主次,或同時存在,但以流經《漢志》大河為常見。在古代, 「河」就是黃河的專稱。據《漢志》、《水經注》記載,河北平原上被稱為"河"的水道達10餘條,都可能是黃河某次決流改徙後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紀~公元初年(戰國中期至西漢末年)
戰國中期,下游大規模修築堤防後,固定下來的河道就是《漢書2地理志》里記載的大河,從此結束了長期以來多股分流、改道頻繁的局面,我們暫時作為黃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戰國中期,黃河下游地區人口稀少,初築堤防時,兩岸堤距寬達50漢里 (1漢里相當現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內游盪,河道蓄洪能力較強,不易發生決口。以後生齒日繁,在大堤內河槽兩旁淤出的大片灘地上進行了墾殖,修築民埝以自衛,遠者距水數里,近者僅數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險情迭出。西漢末年,今河南浚縣境內河道,「河水高於平地」,顯然已成「懸河」。這是秦漢以來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的結果。公元11年王莽時黃河又東決,河、淮之間水災延續了60年之久。
③公元1~10世紀(東漢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以上決口,河水一直泛濫至清河郡以東數郡。當時,王莽因為河決東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墳不受威脅,就不主張堵口,聽認水災延續了近六十年,從而造成黃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後,在將近千年時間里,黃河下遊河道出現過相對穩定的局面,偶而有決溢,也未造成大規模改道。其原因:
一,東漢開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黃河中游,退耕還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叢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對減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領導下,對西漢末漫流的河水進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條新的河道,大體流經冀魯交界地區,從長壽津(今濮陽西旺賓一帶),自西漢大河別出,循古漯水河道,經今范縣南,在今陽谷縣與古漯河分流,經今黃河和馬頰河之間,至今山東利津縣境入海。
三,當時黃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單獨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澤窪地,都起著分洪、排沙與調節流量的作用。
④ 公元10世紀~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經近千年的堆積,到唐末開始,黃河下遊河口段已逐漸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發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時期,決口的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決。
至11世紀初,在今山東商河、惠民、濱州市縣境內,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後決口地點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陽)、滑州(今滑縣東舊城)一帶。總的趨勢是,河道逐漸向北擺動。五代末年、北宋前期決出的赤河、橫隴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北流經今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游合御河(今南運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派」。這是黃河變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黃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吳埽、內黃口)
⑤ 1128年~16世紀中葉(金元至明嘉靖萬曆時)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縣西南人為決河,使黃河東流經豫東北、魯西南地區,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今浚、滑一帶的故道,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在此後的700多年中,以東南流入淮為常。這是黃河下游變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也是黃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間原是黃河下游的窄道,由於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決口後擺動的范圍,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離開了這段河道以後,下遊河道折向東或東南,擺動於豫東北至魯西南地區。在金代,有記載的12次決口中,決後河道擺動在該地區佔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黃河在原武、陽武、中牟、延津、開封、祥符、杞縣、睢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等15處決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洧川、扶溝、鄢陵等地,由潁水入淮;一股在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我們將其稱為黃河歷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從金元至明中葉,黃河變遷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決口地點西移。起初決口多在今山東境內(12世紀50、60年代),以後西移至今河南汲縣、陽武(今原陽東部)、延津一帶(12世紀80、90年代)。到13世紀70年代~14世紀40年代,決口已移至新鄉、原武(今原陽西部)、滎澤(今鄭州市西古滎鎮)一帶,幾至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的頂端。
第二,河道幹流逐漸南擺。12世紀中期以後河道經豫東北、魯西南,至今山東梁山縣境流入泗水。以後逐漸南擺進入豫東開封、商丘地區,經安徽碭山、蕭縣至江蘇徐州奪泗入灘。金元之際兩次人為決河,先後由濉奪泗或由渦入淮。13世紀後期有一段河道奪潁河入淮,達到黃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極限。
第三,下遊河道除幹流外,同時分出幾股岔流,迭為主次,變遷無定。自12世紀下半葉(金大定年間)開始,即出現「兩河分流」的局面。以後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經今廢黃河一線以北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到13世紀下半葉(元初),下游又出現了奪濉、渦、潁入淮的幾股。嗣後,或東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時而又東北決入馬頰河、徒駭河、北清河(今山東東平以下黃河)入海。經常數股並行,迭為主次,變遷極為混亂。元末(1351)賈魯治河時,曾整治一條從河南封丘東至徐州奪泗入淮的河道,史稱賈魯河。不久即告廢壞。
⑥ 16世紀中葉~1854年(清咸豐五年)
黃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紀中葉(明嘉靖中葉)基本結束,「南流故道始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這是河勢的一大變化。後來在萬曆初年,潘季馴推行「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下遊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圖上的廢黃河。其後雖有決溢。但旋即恢復故道。清前期經大築堤防。河南境內河道出現過一段相對安流時期,而山東、江蘇境內河段決口次數增多。江蘇徐州至淮陰河段兼作運河,是「咽喉命脈所關,最為緊要」。潘季馴治河重點即在這一河段上,如大修兩岸縷堤、格堤、月堤、遙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澤湖水位,蓄清刷黃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陰至河口段,這是因為金元以後黃河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斷延伸,使坡降變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積。故18世紀以後徐州以下河患最為集中。19世紀以後,河道淤廢不堪,決口連年發生,更兼國內政治動盪,治河不力,發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⑦ 1855年 (清咸豐五年)~20世紀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縣村莊,又往東漫流至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東趙王河至張秋穿運;一股經長垣縣,流到東明縣雷家莊,這里就分成了兩股,都東北流到張秋鎮;三股河匯合後,穿過張秋運河,經不鹽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蠣口入海。這是黃河第六次大改道。
這次決口,使黃河下游結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其後的20年內,洪水在以銅瓦廂為頂點,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縣、碭山一線,東至運河的三角洲沖積扇上自由漫流,水勢分散,正溜無定。直至1876年全線河堤告成,現今黃河下遊河道始基本形成。下遊河道中自銅瓦廂至陶城埠一段,決口經常發生,故有"豆腐腰"之稱。
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人為扒開花園口大堤,企圖用洪水來阻止日本侵略軍的西進。這次決口,使黃河南泛於賈魯河、潁河和渦河之間地帶,成災嚴重,史所罕見。這也是黃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為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一個遺址。
㈡ 古代長江水患並不嚴重,為何現在長江的洪澇災害卻愈演愈烈
相信很多朋友對大禹為了治理黃河水患選擇「三過家門而不入」爛熟於心了。事實上黃河水患不僅是大禹時期的問題,更是歷代中國古代統治者的一塊心病,據歷史文獻記載,從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下游決口的年份多達達543年,總計1590多次,平均四年半一次;大的改道和遷徙約26次,平均3年2決口,百年一改道。
而我們的另一條大河:長江,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水患,不過破壞有限並不嚴重,相對黃河水患來說還是小巫見大巫,因此在中國古代就有「有河患,無江患」的說法。
只是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情況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長江流域爆發洪災的頻次越來越高,唐代平均18年1次,宋代平均5-6年1次,明清時期平均4年1次,到民國時期已達到平均2年1次,尤其在進入80年代之後,黃河的水患在逐漸減少,長江水患卻年年發生,愈演愈烈。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水土流失示意圖
在失去植被保護後,大量沙土直接裸露在外,一旦下雨就會直接隨地表徑流流走,然後進入各種支流最後匯入長江,據統計當時每年約有16億噸泥沙流入長江及其支流。
泥沙在進入中下游蜿蜒曲折的河道後開始不斷淤積,抬高河床。
並且森林植被有著非常強大的持水能力,每公頃持水量可達500-2000立方米,可以有效減少匯入河流的水量,減少洪水徑流,降低爆發洪水的幾率。但這種作用也隨著植被的破壞不斷削弱,進入長江的水量不斷增加。
水土流失導致河道淤積河床抬高,水量又不斷增大,加上湖泊調節作用的減弱,最終的結果就是無處可去的水沖破堤壩造成洪澇災害。在荊州地區便流傳一首民謠:「不懼荊州干戈起,只怕荊堤一夢終。」
㈢ 為什麼所謂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自然災害幾乎年年發生
答:1.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指的是從五十年或一百年前到現在,這次災害的程度是最大的。
2.不同地方在歷史上受災程度不一,對五十年或一百年一遇的標准不一,所以比較容易聽到來自各地的五十年或百年一遇的災害。
3.要是這些消息都來自於同一個地方,那隻能說明這次的災害程度大於上一次也被稱為五十年或一百年一遇的災害。
㈣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災難
其實自然災害的增多和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是密切相關的!從有了人類社會後,歷朝歷代就開始不斷攝取大自然的自然資源,尤其是非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利用,不單單導致地殼結構的不斷變化,導致地陷平凡、火山爆發加劇、泥石流增多、山體滑坡等!更嚴重的是在人類開采自然資源後加工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導致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由於液態水的增多大氣循環加劇降水增多導致山洪爆發,生產過程中導致水體污染引用水減少等,今年災害多主要是人類幾千年來多大自然的破壞顯現的一個結果!地球無法再繼續承受這樣的休無止盡的破壞了剛好在今年一起被釋放了出來!一個自然災害的產生必定是另一個自然災害的產生而引起的,而被引起的自然災害不但還會引起別的自然災害更會加劇前一個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
比如說:
地殼的變動會導致火山爆發引起森林火災和溫室效應加劇再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引起大氣循環加劇導致台風平凡會導致強降水而爆發山洪並引起泥石流
--------------------------------------------------------------------------------
有人為的,現在科學越來越發達了,人們會亂砍伐樹木,破壞環境,導致土地會疏鬆。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正在大型伐木,使環境造到嚴重破壞。當然也有自然因素,地震就因為地殼在發生了變化,這次的甘肅的泥石流因為降水太多,水土流失嚴重導致的。所以現在順便警示下人們,我們現在主要的就是愛護樹木,保護環境--------------------------------------------------------------------------------
第一 人類對於自然破壞的結果
第二 地殼板塊活躍 我國本來就處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的交匯處
第三 不可阻的內部力量
--------------------------------------------------------------------------------
也不能這么說,許多事情都只能用湊巧來說,但也對國家的腐敗是一種很好的解釋
--------------------------------------------------------------------------------
是地質的原因
--------------------------------------------------------------------------------
這可分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科技發展與環境總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在發展科技的同時,環境必須做出讓步。日積月累,地球不堪重負,發生了反面效應,災害也就頻頻發生。除此之外,大自然本身也存在著相應的規律,會自覺地調節自身機能。結合以上,就得出了災害頻發的原因。雪災是因為拉尼娜現象,地震是因為板塊運動,洪澇是因為夏季風的快慢強弱. 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謝謝!。
--------------------------------------------------------------------------------
可能
因為人做得壞事太多了
--------------------------------------------------------------------------------
因為人類給大自然的傷害太大,它們在捍衛自己的生命、我們必須去保護大自然!
--------------------------------------------------------------------------------
看來世界莫日…我才不信!由於地球的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
--------------------------------------------------------------------------------
中國辦一次大事遭災難 奧運年也是 世博年也是 也只是個人猜想
--------------------------------------------------------------------------------
這就是人類對地球的不善待而造成的!
--------------------------------------------------------------------------------
這都是人類自己的傑作。要是少砍伐多植樹亮不會有這次災難了。
---------------------------------------------------------------------------------------------------------------------------------------
人們對環境的大面積破壞、汽車尾氣等有毒氣體對大氣層的危害、全球溫室效應,等問題一一導致災難的頻發性!
--------------------------------------------------------------------------------
據相關專家說2012年將是光子年,到時會發生更大的災難只有少數人會存活,最近幾年只是個預兆!
--------------------------------------------------------------------------------
因為前幾年的地質災難使得土地結構有了變化,加之全球氣候變暖而使得天氣變得極端化加劇,所以各種災害頻發
--------------------------------------------------------------------------------
其實自然災害的增多和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是密切相關的!從有了人類社會後,歷朝歷代就開始不斷攝取大自然的自然資源,尤其是非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利用,不單單導致地殼結構的不斷變化,導致地陷平凡、火山爆發加劇、泥石流增多、山體滑坡等!更嚴重的是在人類開采自然資源後加工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導致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由於液態水的增多大氣循環加劇降水增多導致山洪爆發,生產過程中導致水體污染引用水
㈤ 公元前536年,為何會成為歷史中的災難之年
公元前536年會成為歷史的災難之年,這是因為有一顆小行星在這一年隕落了,而它的隕落所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小行星隕落的瞬間相當於1000顆原子彈同時爆炸所釋放出的能量,這巨大的能量導致了附近大量的火山開始噴發,提起火山噴發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火山噴發時的溫度是非常高的,任何生物在遇到這些岩漿時都會化為灰燼,所以可以想像這得是一場多麼大的災難啊。
人們要同時忍受寒冷、飢餓和瘟疫的折磨,這得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如果是現在我們還會採取一些辦法,但在那個年代科技是非常落後的,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是很高,對於這樣的情況只能選擇忍受。
㈥ 為什麼古代爆發災荒時,災民不捕魚打獵充飢
幾百萬上千萬的受災人口,整個省甚至幾個省受災,任何能吃的東西早已經被吃得精光,何談河裡能捕捉到的魚和山野里能找到的野獸。到最後也只能用吃土啃樹皮這種辦法勉強充飢。
㈦ 為什麼中國的洪澇災害特別多
受氣候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洪澇災害具有范圍廣、發生頻繁、突發性強、損失大的特點。
1.范圍廣。除沙漠、極端乾旱地區和高寒地區外,我國大約2/3的國土面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洪澇災害。年降水量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東部地區,常常發生暴雨洪水;占國土面積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常因暴雨發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區遭受風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襲擊;我國北方的黃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時還會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發生;水庫垮壩和人為扒堤決口造成的洪水也時有發生。
2.發生頻繁。據《明史》和《清史稿》資料統計,明清兩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圍涉及數州縣到30州縣的水災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發生3次,其中范圍超過30州縣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國成立以來,洪澇災害年年都有發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別是50年代,10年中就發生大洪水11次。
3.突發性強。我國東部地區常常發生強度大、范圍廣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較低,因此洪澇災害的突發性強。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還大面積乾旱,8月2日至8日,突發一場特大暴雨,使這一地區發生了罕見的洪澇災害。山區泥石流突發性更強,—旦發生,人民群眾往往來不及撤退,造成重大傷亡和經濟損失。如1991年四川華瑩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雲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風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號台風影響,從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過了解放以來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達5.04米,天津潮位達6.14米,許多海堤漫頂,被沖毀。
4.損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災就涉及河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沒農田1.46億畝,受災人口達5127萬,占當時8省總人口的25%,死亡40萬人。1991年,我國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發生了較大的洪水,盡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各族人民進行廠卓有成效的抗洪斗爭,盡可能地減輕了災害損失,全國洪澇受災面積仍達3.68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79億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49億元,約佔全年工農業總產值的23%,受災人口4400萬,佔全省總人口的76%。
二、建國以來的洪澇災害損失
1998年中國的「世紀洪水」,在中國大地到處肆虐,29個省受災,農田受災面積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千多人,房屋倒塌497萬間,經濟損失達1666億元。
1998年長江洪水是本世紀第二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僅次於1954年
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期間,鄱陽湖水面明顯擴大,並且部分重點圩堤倒塌
1998年鄱陽湖區水域面積達5900km2,洪澇災害非常嚴重
歷史上重大洪澇災害統計—1998年長江洪水
雨情:1998年汛期,長江以南地區降雨量較常偏多,暴雨日數多、強度大、降雨持續時間長、范圍廣、汛期,長江流域降雨大致分為4個階段:6月12日~26日,降雨集中在鄱陽湖和洞庭湖區,一般降雨300mm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這是由於降水量過大造成的,同時也與長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過量,水土流失
原因:
人為原因:長江流域內森林被嚴重破壞,和豆腐渣工程.
氣象原因:持續性全流域降水
.
㈧ 為什麼歷代河南都是各種災害的重災區
河南自古以來洪災頻發、深受水害困擾原因如下:
1、氣候帶復雜。
河南省的氣候帶分布比較復雜。河南省的地域跨越秦嶺——淮河線,這是我國區分北方和南方地區的地理分界線。這條線以南屬於亞熱帶,以北屬於暖溫帶。
河南省的南陽市、西峽縣、淅川縣、內鄉縣、鄧州市、新野縣、唐河縣、桐柏縣、泌陽縣、確山縣、息縣、駐馬店市、汝南縣、平輿縣、新蔡縣,都位於這個南北分界帶上。因而,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區位於暖溫帶,南部跨越亞熱帶,屬於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
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這就導致河南省的氣候具有復雜多樣、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
2、地理及水文環境特殊。
河南省的地形,主要由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和水面構成。河南省地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流域,河流縱橫。省內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560條。由於地形差異,遇到汛期水勢兇猛時,不易泄洪,極易形成泥石流、水澇等災害。
受多種因素影響,歷史上黃河的水位一直在變化、改道。尤其是,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裹挾著大量泥沙,於是在下游地段,河流河床由於泥沙淤積而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段。
黃河對河南的影響
黃河作為中國人的母親河,在養育了兩岸人民的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水患。我國自古就很重視黃河的治理,化害為利,「治黃」是歷朝歷代高度重視的大政。1946年2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了冀魯豫黃河故道管理委員會,1949年6月改稱黃河水利委員會。
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水利委員會改為水利部直屬的副部級機構,下屬機構遍布黃河流域九個省區,職工達到4萬人。黃河滔滔,是橫亘的一道天險,因而也往往被作為天然的軍事壁壘。
㈨ 為什麼歷史上黃河比長江更易發生洪水災害
因為在理歷史上,黃河下游地區都是一些平原地區。而這的地方容易誘發洪水災害的。一發災害都是非常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