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被滅絕的民族有哪些
有很多,比較著名的有黨項族,羯族,鮮卑族,契丹族,月氏族,其中鮮卑族,契丹族,月氏族是在民族交往中逐漸溶入其他民族或分裂成其他民族而逐漸消失的,而黨項族和羯族則是被整體滅族,黨項族滅於蒙古族之手,羯族滅於冉閔之手!
2. 中國歷史上消失的國家和民族有哪些
太多了,消失的國家:渤海國、吐蕃國、南詔國、西秦國、回鶻國、龜茲國··········
消失的民族:匈奴、突厥、契丹、西夏、女真、奚族、鮮卑、回紇、靺鞨、高句麗··········
3. 歷史上有哪些民族被摧毀了
印加帝國是一個位於南美洲的古老帝國,其中心區域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上,其版圖大約是今日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一帶。全盛時期國土面積達到了200萬平方公里,人口有1000多萬。
在隨後皮薩羅征服印加帝國的過程中,總是能夠依靠不足百人的兵力擊潰成千上萬的印加人,最終滅亡了這個龐大的帝國。
4. 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都消亡了哪些民族!
太多了,不好計算,但對華夏歷史造成過重大影響,但現在已經找不到的名族也有好幾個。
東夷,蚩尤就是這個名族的首領,號稱最能射箭的民族,夷就是一人背弓的象形,歷史上的商朝就是這個民族建立的,但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據說苗族是這個民族的後代。
匈奴,北方草原曾經的霸主,自從漢武帝擊敗匈奴後,便失去了對北方草原的絕對控制,後曾經西遷到歐洲,現在已經找不到這個民族了。
契丹,遼國的建立者,曾經雄霸北方草原,後被女真擊敗,並在元朝時因為族人大量入伍,而被打散,如今的達斡爾族應該是契丹的後人。
黨項,西夏政權的開創者,曾經雄踞西北和宋、遼、金、蒙古爭雄數百年,因為成吉思汗死在了征伐西夏的路上,故而被蒙古毀滅。
5. 古代游牧民族這么的多,為何他們消失在歷史上了呢
游牧民族因其脆弱的經濟和組織狀態,有些在互相征戰中滅亡了。有些則征服了先進的農耕文明,融入消失在農耕民族中。還有一些融入其他的強勢游牧民族中了,比如蒙古融合了許多部落,形成了蒙古族。游牧民族,居無定所,為了草場戰爭是家常便飯,再加上其人口基數少,因此比起農耕文明更容易被戰爭滅絕,或者融入到其他更強大的游牧族中。
而且游牧民族本來就是在草原上逐草而居,在與其他部落發生沖突戰爭時要麼勝利要麼敗逃,同時游牧民族文明發展程度不是很高,更不會給後人留下太多史料記載,所以我們今天很少了解到草原民族的歷史。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他們從歷史上消失的原因,因為他們的歷史並沒有很好的完整的被保存下來。
6. 歷史上有沒有什麼大的民族是被滅族的
匈奴 - 曾經長期統治亞洲北部草原地帶,但是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先後遭到中國人,波斯人,俄羅斯人等許多民族的打擊和爭斗最後被融入其他民族,至今已經沒有這個民族了。
契丹 - 也曾經是稱霸亞洲北部的民族。建立過的遼帝國連中國漢族也不是他們的對手。但是自13世紀中期以後遭到蒙古人西征的殘酷屠殺和突撅人的征服同化,如今已經沒有契丹這個民族了。
印加 - 曾經統治南美洲西北部大部分地區長達500年之久。1532年被西班牙人的軍隊和歐洲人所帶來的瘟疫徹底消滅。
7. 曾經盛極一時,後來卻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民族有哪些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民族。而在人類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很多的盛極一時的民族,他們卻都在歷史進程中消失了。
1.蘇美爾人
蘇美爾人是歷史上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們所建立的蘇美爾文明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文明。
4.瑪雅人
瑪雅人是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他們構成了多樣的美洲土著人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在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和中美洲之前,瑪雅人曾創造西半球最偉大的文明之一。從事農耕、興建巨大的石頭建築和金字塔神殿、冶煉金和銅,並使用一種現今已部分解讀的象形文字。
關於瑪雅人的起源,眾說紛紜,至今未有定論:有某個國家的移民說、有 “失落的部族”後裔說、甚至是外星人的後代等說法。
似乎從天而降的瑪雅文明,他們的消失也像謎一樣,在最為輝煌繁盛之時,突然消聲滅跡。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這個偉大而神秘的民族已經集體失蹤,其異常璀璨的文化突然中斷,給世界留下巨大的困惑。
瑪雅文明消失,給了專家們無限的想像空間,他們提出很多假設,如洪水、地震、颶風等“天災說”;瘟疫、集體中毒等“傳染病說”;人口膨脹、反覆從事焚林耕作導致土壤貧瘠等“經濟問題說”;外敵入侵、城邦戰爭、農民叛亂等“社會問題說”以及“集體自殺說”,不勝枚舉。盡管眾說紛紜,卻沒有一種假設有充足的證據令人信服,而要破解“瑪雅之謎”,只能靜候各方面專家的集體智慧了。
8. 中國歷史上消失的國家和民族有哪些
匈奴是其中一個消失的民族。
在秦漢時期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歷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中國古代的匈奴和歐洲的匈人(匈奴)沒有血緣關系,不是同一民族。
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斗是在漢朝。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於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
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於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於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前33年呼韓邪單於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8)在歷史上什麼民族消失擴展閱讀: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除了退守巴里坤的呼衍部,其餘加入鮮卑聯盟。
除少量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也許成為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的祖先;南下的匈奴是主流,前後南遷者超過百萬:包括南匈奴部眾和加入鮮卑南下的北匈奴部眾,繼續活躍於五胡十六國和北朝。
匈奴帝國崩潰後,持匈奴旗號的部族勢力仍舊長期存在,如陝北匈奴郝散、郝元度兄弟(西晉末年起義領袖)、匈奴宇文(後建立北周)、匈奴賀賴頭單於(後與拓跋部合並建立北魏)、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建立北涼的沮渠蒙遜等,持續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成為中華民族的祖源之一。
9. 中國歷史上16個少數民族是怎樣滅亡的
一 、匈奴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
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二、東胡
春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北部,《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余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
三、烏桓
秦末漢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頓單於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紹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余勢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戰於柳城,斬蹋頓諸王,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傳說是烏桓後人所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之後烏桓融入其他民族。
四、鮮卑
87年鮮卑崛起,在2世紀時繼承匈奴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陸續在華北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
439年北魏統一華北,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沖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
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
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
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番汗國所滅。
五、柔然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汗國崩潰。柔然王室由鄧叔子可汗率領,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師宇文泰不敢收留,將此部三千餘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數斬殺於長安青門外。
另一部柔然西遷中亞,後同當地一些嚈噠部落為逃避突厥追殺進入歐洲,稱阿瓦爾人,佔領了中歐潘諾尼亞一帶。
568年,巴顏可汗建立了阿瓦爾王國,後阿瓦爾人又攜同其統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爾干半島,602年,攻打拜占庭不克。
這些軍事行動使得整個巴爾干半島斯拉夫化了。公元9世紀初,阿瓦爾王國被查理曼大帝擊潰,阿瓦爾人定居下來,成為現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
還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興安嶺一帶,融入當地室韋民族。室韋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中國東北地區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六、契丹
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
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
後建立遼朝。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據考證,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後裔,另外在中國西南有家譜的家族中,有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已經漢化和當地居民融合了。
七、蒙古
漢朝時期,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
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時期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
其中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
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
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
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
明朝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
八、突厥
突厥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
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
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
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在武則天時期,再度建立後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後亡於回紇。
九、回紇
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為主。 唐朝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
立國後,回紇因歷史的關系與唐朝的關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要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回紇曾幫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
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
三路西遷: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一遷蔥嶺西楚河一帶,稱蔥嶺西回鶻;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其中前兩支定居新疆的回紇,發展成今天的維吾爾族人。
十、女真
女真(或女貞與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女真人(滿洲)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日後版圖的基礎。
十一、黨項
黨項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高原一帶,以畜牧為生,唐朝中期時,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寧夏、甘肅、陝西交界一帶,原居地的黨項族人則受吐蕃貴族役使,被稱作弭葯人。
北移的黨項則分為八部,唐末,其中較強的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李。
至宋初,首領李繼捧歸降宋,但族人擁立李繼遷叛宋自立,李繼遷之孫李元昊稱帝,成立了西夏,統治西北地區達約200年之久。
西夏為蒙古滅亡後,黨項族被蒙古人稱作「唐兀」,屬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時還有部分甚為活躍,但其後逐漸與其他各族融合,黨項之名逐漸消失於中國歷史上。
十二、羌
羌族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聚居於中國西北,秦國曾與羌族展開過戰斗,至漢朝未止。
三國時羌族開始遷居中原,分布於中國中部的山部地區。
五胡十六國期間,384年羌人姚萇利用前秦苻堅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之際,自稱萬年秦王。386年姚萇稱帝於長安,建立後秦。
北宋到南宋時,1038年至1227年期間,羌族的一支,黨項族曾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建立了大夏政權,史稱西夏。
十三、氐
古代中國西北部少數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氐族與羌族同源。曾有說法,指屬於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馬藏人。
春秋戰國時始以氐為族名,居於中國西北部。漢朝至三國期間,氐族曾兩度大遷徙,至關中一帶居住。其時還有如羌族的少數民族遷入關中。十六國時晉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
隨著長居於中國日久,在唐朝時代,一部分氐族人與吐蕃人相融合,而其餘氐族則與其他民族相融合。
十四、吐蕃
今天的藏族,吐蕃王朝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歷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按照藏族歷史的傳統,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
846年,達磨贊普被殺,吐蕃分裂為貴族領主割據的局面。元朝後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
十五、羯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於小月氏﹐曾附屬於匈奴﹐故又稱「匈奴別部」。
匈奴衰亡後﹐南匈奴及一些原附於匈奴的部眾﹐於魏晉時代散居上谷郡與漢人雜居。他們以農耕為主,信奉「胡天」(祆教)。晉時,羯人石勒建立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後漸融入其他民族之中。部分舊史解釋說羯胡主要散居於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
時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陝西渭水北諸山間也多有此族。他們與漢族雜處﹐主要從事農業﹐相貌特徵為深目﹑高鼻﹑多須﹐通常用火葬﹐信仰「胡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
十六、敕勒
敕勒,中國古代民族,屬於原始游牧部落,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在冒頓單於時臣屬於匈奴。南遷入中原的敕勒被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
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權。
4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人大都已鮮卑化。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鮮卑人、漢人的戰爭,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現代維吾爾族的祖先。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境內的雅庫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後裔。
10. 歷史上有哪些消失了的民族
匈奴。鮮卑、鐵勒、柔然、回鶻、突厥、黨項、契丹、氐、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