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侯景是什麼朝代的
侯景(公元503年-公元552年),字萬景,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南)鮮卑化羯人,也就是北魏時期的人~
Ⅱ 一人作亂,三國遭殃,為何侯景僅憑8000人就可輕易滅南梁呢
侯景,南北朝時期非常知名的一號歷史人物。他出身於北魏,曾經參加過六鎮起義,北魏分裂後投奔東魏權臣高歡,之後鎮守河南十餘年。不過侯景可是一個極有抱負的人,高歡死後就開始了反叛活動。由於侯景非常善於造勢,因此其一人作亂,三國遭殃,而南梁更是因為侯景之亂亡國。那麼,為何侯景僅憑8000人就可輕易滅南梁?
侯景生長於北魏六鎮,由於靠近柔然,因此經常會進行廝殺,自然而然就養成了尚武的傳統。
此外,為了對付東魏,侯景還向其死對頭西魏請降,聲稱願意一塊兒胖揍高澄這個小屁孩兒。
你還別說,侯景的計策還很管用,畢竟河南之地大家都是垂涎欲滴,於是侯景完美利用了信息不對稱的優勢,西魏、南梁在互相不知道侯景都向對方投降的情況下,同時派兵策應侯景,准備一起揍東魏。
Ⅲ 南梁侯景之亂是怎麼回事
南朝梁武帝蕭衍,在位四十八年。早期頗有雄才大略,任用賢能,平定南方,抗拒北魏,很有戰績。晚期流連佛教,荒於政事,收降侯景,引狼入室,最後死於侯景之亂。
梁武帝南梁後期,北魏內部混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都於鄴城,西魏都於長安。東魏大將侯景,據有河南十三州之地,因不願受東魏的控制,便背叛東魏,投靠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授太傅、大行台,封上谷公。但宇文泰知道侯景詭計多端,便分派大軍,陸續接收侯景的地盤,並示意侯景交出軍隊的指揮權。此時,東魏也派大軍向侯景進逼。這時,侯景又背叛西魏,向梁武帝上表請降,並請出兵援救。梁武帝同意接納侯景,封他為河南王,都督河南河北諸軍事。梁武帝接納侯景,是鑒於當時梁朝將帥之才缺乏,引進侯景,是想借其力鞏固北部邊境,並向北發展。但梁武帝失算了。他吸收的不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良將,而是一匹北方的狼,一匹狡詐、殘暴、嗜血於一身的狼。梁武帝最後死於侯景之亂,正是他引狼入室的後果。
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六月,梁武帝接納侯景,並派梁軍入懸瓠。八月,武帝命貞陽侯蕭淵明為帥,率軍五萬攻彭城,牽制東魏,接應侯景。但梁軍紀律很差,蕭淵明又無作戰經驗,戰前還在飲酒,又不接受部下的意見,結果寒山堰一戰大敗,主力被東魏消滅,蕭淵明也成了俘虜。東魏寒山大捷後,又進擊侯景。侯景戰敗,四萬人的部隊,只剩步騎八百人投奔梁朝,進據壽陽。此時,梁與東魏頻繁接觸,欲以侯景換回戰敗被俘的蕭淵明,換回兩國間的和平。侯景知道此事後,即於壽陽起兵反梁。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侯景起兵壽陽,先後攻下譙州(今安徽滁州)、歷陽(今和縣),受到臨賀王蕭正德的接應。蕭正德是藉助外力,奪取帝位。梁武帝命邵陵王蕭綸為統帥,討伐侯景。侯景聞朝廷已發大軍,便問策於謀士王偉。王偉說:「若蕭統大軍到來,彼眾我寡,必為所困,不如棄淮南,率輕騎精兵向東,直取建康。有臨賀王蕭正德為內應,大王強兵攻其外,天下可以立定。兵貴神速,請速進兵。」侯景受到臨賀王蕭正德的接應,從橫江渡江至採石,以八千人的兵力直搗建康,石頭城(今南京清涼山)守軍投降,台城被圍。此時梁武帝不知所措,只好將軍務大權交於太子蕭綱。台城內的軍民在大將羊侃和蕭綱的指揮下頑強抵抗。侯景為了迅速攻下台城,大造攻城器械,四面同時攻城,又引玄武湖水灌城,但仍然攻不下來。此時,建康城外的援軍紛紛而來,集結有二十多萬。但這些人各懷心事,不主動出擊,只是圍而不攻。
侯景久攻不下台城,軍糧已盡,遂想出一條緩兵之計,向城內梁武帝請和,乘機籌運軍糧。城內蕭綱不識侯景的奸計,答應和解,授侯景為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諸軍事,封河南王,雙方盟誓。但侯景盟誓後,以種種借口不撤兵,拖延時日,將糧食從東府運到石頭城。侯景見城外援兵和城內守軍都已鬆懈,遂背盟大舉攻城。侯景攻下台城,武帝和蕭綱全部落到侯景手中。兩個月後,武帝在悔恨交加和飢餓病困中死去。
侯景攻取台城後,派遣諸將外出殺掠,並告訴他們,攻入城中要殺得干凈,讓天下人都曉得他侯景的威名。因此諸將專事燒殺掠奪,行為殘酷,侯景軍一路開向東部,奪完了金帛,又掠奪人口。富庶的三吳地區,遭到了空前的破壞。後又攻廣陵,破城後,大搜城中人,不論老少,埋半身於地下,馳馬射擊,八千人一時斃命,廣陵成為冤魂所集的空城。
大寶二年(公元551年),侯景從建康西上,被蕭繹軍擊敗,逃歸建康。他幽禁簡文帝蕭綱,立豫章王蕭棟為帝。三個月後,他廢蕭棟自立,國號漢。次年三月,蕭繹軍向建康發起總攻,王僧辨和陳霸先兩軍會師,直搗建康。侯景兵敗東逃,後為部下所殺,落得個頭顱被割,揚屍大江的下場。
侯景之亂,是南朝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侯景之亂的禍害,不僅局限於事情的本身,更主要的是它給南朝社會帶來無窮的禍害與災難。侯景之亂後,蕭梁四分五裂,相互混戰,終為陳霸先所滅,以陳代梁。北朝見南方兵亂,乘機南下。長江以北地區,全部為北齊所佔;漢中及長江中游以北地區,盡歸西魏(北周)所有。連年戰爭,使富庶江地區千里煙絕,白骨成堆。南方經濟向上的勢頭被砍斷,在以後的一百多年內也沒有恢復過來。
Ⅳ 南北朝時期的侯景,為啥被稱為「死神」
侯景之亂是南北朝歷史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南朝立國120多年,與北朝對抗不落下風,侯景之亂後,南朝徹底衰落,從此淪為任人欺負的弱雞國家。侯景是何許人,為啥有這么大能量?
一、北朝往事:侯景與高歡
如果沒有高歡這個不世出的奇才,侯景或許早就稱孤道寡了。侯景(503-552年),羯族人。早年在北魏六鎮之懷朔鎮當鎮兵。不得不說,北魏六鎮確實是北朝最神奇的名將培養基,不僅孕育了開創隋唐帝國的君臣將相,也培養出一大批世之名將。如侯景者,正此謂也。
侯景進軍路線
侯景何等人也,他在北方見慣了各種形式的戰爭。梁軍雖然勢大,但諸部之間相隔數百里,包圍圈根本銜接不起來。侯景敏銳地率軍脫離壽陽,一頭扎進東南腹地,從歷陽渡江,晝夜兼程殺奔建康附近。
梁軍當時是內輕外重的格局,諸方鎮擁有強兵,京師直接指揮的兵力卻僅有一兩萬人。侯景渡江後幾乎是如入無人之境,為了擴充實力,他把沿路搶掠的子女玉帛全都賞賜給部下士卒,又不斷收編梁朝潰兵,隊伍居然漸漸龐大起來,殺至建康台城時,居然也有了數萬之眾。
梁武帝在位四十餘年,執政晚期政治非常腐敗,內有奸佞用事,外有諸子爭位,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北伐戰敗、十餘萬人打不死侯景,都是比較極端的表現。之所以沒有立即崩潰,全靠梁武帝積累數十年的超高威望在維系。
侯景直取建康的策略,無情地擊中了梁朝的死穴。如果他一直困守壽陽,雖然不至於被梁軍擊敗,但梁朝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以一城與一國相抗,絕無勝算。此時直擊建康,切斷與梁武帝與外界的聯系,中樞一亂,梁朝立時就會陷入混亂。
事實也正是朝著侯景預判的方向發展。侯景亂軍圍攻台城,雖然百般進攻無法得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梁朝中央的權威一點點喪失,國內矛盾逐步激化。
以荊州刺史蕭繹(第七皇子)、益州刺史(第八皇子)為首的外鎮勢力,都坐觀建康被圍而不出兵勤王,內心不過是希望叛軍幹掉梁武帝,他們好起而爭取皇位。其餘各鎮勤王軍見皇子都不願救親爹,也都消積不戰。
可憐建康城堅守五個月,終因外援斷絕,糧盡力竭,被侯景攻入城中。梁武帝父子被生擒,梁朝第一次被滅亡。堪嘆侯景以敗亡之餘數百殘兵,居然入人之國、奪人之地、陷人之都、執人之君,南北朝二百餘年歷史,從未有這樣輝煌而怪誕的勝利。
侯景結發從戎,從來都不靠蠻力與人爭斗。善於造勢、善於批亢搗虛,是其軍事思想中最突出的特點。然而月滿則虧,日中則昃。這樣的行事特點,能令侯景在南北朝三國對峙的亂局中造勢取利,卻無法在取得勝利後保持狀態。攻取台城是他一生功業的頂點,然而當他以並不強大的力量,面對梁朝真正的實力派的圍毆時,他終將露出那強大面具背後的虛弱。
Ⅳ 幫我介紹一下歷史上的侯景以及他製造的「侯景之亂」
侯景
侯景,字萬景,朔方人,或雲雁門人。少而不羈,見憚鄉里。及長,驍勇有膂力,善騎射。以選為北鎮戍兵,稍立功效。魏孝昌元年,有懷朔鎮兵鮮於修禮,於定州作亂,攻沒郡縣;又有柔玄鎮兵吐斤洛周,率其黨與,復寇幽、冀,與修禮相合,眾十餘萬。後修禮見殺,部下潰散,懷朔鎮將葛榮因收集之,攻殺吐斤洛周,盡有其眾,謂之「葛賊」。四年,魏明帝殂,其後胡氏臨朝,天柱將軍爾朱榮自晉陽入殺胡氏,並誅其親屬。景始以私眾見榮,榮甚奇景,即委以軍事。會葛賊南逼,榮自討,命景先驅,至河內,擊,大破之,生擒葛榮,以功擢為定州刺史、大行台,封濮陽郡公。景自是威名遂著。
後來侯景投靠東魏丞相高歡。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駐守壽陽,不久起兵反叛,於三年(549)攻破建康(南京),梁武帝蕭衍被困餓死,侯景又立太子蕭綱為皇帝,侯景自封為大都督。台城在久圍之下,糧食斷絕,疫疾大起,死者十之八九。侯景進入建康後,「悉驅城市文武,僳身而出」,「交兵殺之,死者三千人」,又「縱兵殺掠,交屍塞路」(《南史‧侯景傳》)。西元548年,侯景擁立蕭正德為皇帝,改元正平元年。侯景陸續派軍在三吳地區大肆燒殺搶掠,簡文帝大寶二年(552年),被陳霸先、王僧辯所擊敗。侯景企圖逃亡,被部下所殺。
侯景初降梁朝,備受寵遇。在壽陽(安徽壽縣)時,侯景曾求婚於王、謝家,蕭衍無法答應,蕭衍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侯景回答說:「會將吳兒女以配奴!」(《南史·侯景傳》)。侯景進入建康後,王、謝二家被屠殺最慘,幾乎滅絕。「侯景之亂」使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擊,社會造成極大破壞,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南史‧侯景傳》)。王禹錫有〈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據顏之推《觀我生賦》自註:「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
侯景之亂
南朝蕭梁末年北齊降將侯景發動的一場叛亂。侯景,原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南)戍兵,漸升為鎮功曹史。北魏末年六鎮起義時,侯景率部眾投靠契胡族酋長爾朱榮,參加鎮壓起義,因大破義軍、活捉葛榮之功被擢升為定州刺史。高歡滅爾朱榮,侯景又叛歸高歡。景狡詐多變,殘忍酷虐,但掠得財寶皆賞賜將士,故能得將士死力,所向多捷。歷任東魏尚書左僕射、吏部尚書、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即河南道最高軍政長官),擁兵10萬,專制河南,權力僅亞於高歡。東魏武定五年(547),高歡死,子高澄執政。侯景平素甚輕高澄,而澄則忌憚景叛亂,乃征調景入京,以剝奪其兵權。侯景惟恐被殺,於是投降西魏,但西魏亦調景入京,故景轉而求降於蕭梁。梁朝臣多表示反對,而梁武帝竟說夜夢太平,侯景求降,正符所夢,於是封景為河南王、大將軍、大行台。梁武帝又遣將率軍救援侯景,結果被東魏大敗於寒山堰,主帥蕭淵明被俘,全軍幾乎覆沒。東魏又進擊侯景,景眾4萬余只剩下800人南逃,騙取梁壽陽城(今安徽壽縣)。東魏繼而實施離間計,佯稱與梁議和,挑撥侯景反梁。梁武帝覆信東魏說:「貞陽(指貞陽侯蕭淵明)旦至,侯景夕返。」侯景本有作亂之心,遂暗中勾結野心篡位的梁武帝之侄蕭正德作內應。梁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發動叛亂,領兵南下,直抵長江。梁武帝完全沒有防範,命蕭正德保衛京師,而蕭正德卻派船接侯景叛軍過江,迎進建康,包圍「台城」(即宮城)。侯景縱兵搶掠,又命北人被沒為奴者,皆令放免,加以任用。「造諸攻具及飛樓、幢車、登城車、鉤堞車、階道車、火車,並高數丈,一車至二十輪,陳於闕前,百道攻城並用焉」(《梁書·侯景傳》)。侯景過江時兵不過8千,馬不過數百,而當時台城中尚有男女10餘萬,甲士2萬多,四方援軍相繼奔赴建康者30餘萬。但援軍無統一指揮,多持觀望態度,宗室諸王頓兵不前,只想保存實力以奪取皇位。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攻陷台城。城破之時,城中只剩下二三千人,屍骸堆積,血汁漂流,慘不忍睹。侯景又東略三吳,使富庶的長江下游地區「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南史 ·侯景傳》)。侯景得勢後,殺蕭正德,軟禁梁武帝。不久梁武帝憂死,景立蕭綱為帝,又廢殺蕭綱立蕭棟。天正元年(551),侯景終於廢蕭棟而稱帝,國號漢。次年,梁將陳霸先、王僧辯大敗侯景軍,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殺死。
Ⅵ 梁武帝時期的候景介紹
侯景(?—552年),字萬景,朔方人(或說是雁門人),羯族。
北魏王朝政治極度腐朽黑暗,民變越發激烈,此起彼伏。侯景是葛榮起義軍的將領。
經過河陰之變,爾朱榮掌握了政權,他開始對各地的反抗力量進行爭剿。此時侯景率領自己的部隊投靠了爾朱榮,被爾朱榮任命為先鋒。公元528年8月,爾朱榮與葛榮在滏口展開大戰,侯景俘虜葛榮,起義被鎮壓。侯景因功升為定州刺史。
高歡消滅了爾朱家族,侯景依靠原來與高歡同是懷朔鎮的鎮兵,又都參加過六鎮起義的舊誼,率眾投降高歡。高歡重用侯景,封他為司徒,仍兼定州刺史,擁兵十萬,統治河南地區。侯景對待士兵非常嚴苛殘酷,立下不少戰功。高歡雖然看出侯景的為人,但他深知此時強敵宇文泰在側,正是用人之際,所以他沒有限制侯景的勢力。高歡臨終前特別囑咐兒子高澄要小心侯景。而侯景壓根沒有把高澄放在眼裡,高澄上台後,他立刻叛變[1]。
侯景一開始想獲得宇文泰的支持,但宇文泰對他心懷戒備。不得已,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他率部投降南梁。由於梁武帝希望借侯景的力量北伐成功,所以接受了他的投降,給他很高待遇。高澄派大將慕容紹宗進攻侯景,南梁派貞陽侯蕭淵明支援,結果大敗,蕭淵明被俘。
正在此時,東魏提出和解。侯景感到恐慌。梁武帝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繼續與東魏進行談判。侯景假冒高澄寫了一封信,提出以蕭淵明交換侯景,梁武帝接受。侯景大怒,他意識到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叛變[2]。於是,侯景立宗室蕭正德為南梁帝,改元正平。南梁太清三年(549年)攻破建康(南京),梁武帝蕭衍被困餓死,侯景又立太子蕭綱為皇帝,侯景自封為大都督,迫使美貌的溧陽公主嫁給他為妻。台城在久圍之下,糧食斷絕,疫疾大起,死者十之八九。侯景進入建康後,「悉驅城市文武,僳身而出」,「交兵殺之,死者三千人」,又「縱兵殺掠,交屍塞路」(《南史‧侯景傳》)。侯景其後陸續派軍在三吳地區大肆燒殺搶掠。551年,廢蕭綱,再立豫章王蕭棟為帝,改元天正。同年,再命蕭棟禪讓,侯景登極為帝,國號漢,改元太始。
552年,侯景被陳霸先、王僧辯所擊敗。侯景企圖逃亡,被部下所殺。他的叛亂給長江下游地區造成巨大破壞,使南朝士族遭到毀滅性打擊。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南史·侯景傳》)。 劉禹錫有〈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據顏之推《觀我生賦》自註:「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
侯景先投爾朱榮,後加入高歡帳下,高歡死後又叛變投靠南梁,不久又叛變南梁自立為帝。他的一生可以說就是在叛亂中度過,是歷史上反復無常型人物的代表。
侯景投奔梁武帝時,曾向王、謝門第求婚,結果被拒絕。侯景憤恨的說:「什麼門第?我叫他們做我的家奴。」結果後來侯景攻入建康,王、謝門第受到的凌辱最慘,兩個顯赫一時的門第世家深受打擊。
Ⅶ 侯景將軍是誰
侯景(503年-552年),字萬景,北魏將領。後來投靠東魏,再後來率部投降梁朝,梁大寶二年(551年)篡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被梁擊敗,死的賊慘。
最奇葩的是,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宇宙大將軍」,梁簡文帝蕭綱在位時,被侯景逼迫,封了他這么個職位。死後當地百姓將其屍體分食殆盡,連其妻溧陽公主也吃他的肉,屍骨燒成灰後有人將其骨灰摻酒喝下。梁元帝蕭繹下令將他的腦袋懸掛在江陵鬧市上示眾,然後又把頭顱煮了,塗上漆,交付武庫收藏。五個兒子均被煮死。
Ⅷ 侯景之亂發生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
侯景之亂後,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加劇了南弱北強的形勢。士族門閥在侯景之亂中不僅充分暴露了腐朽無能,而且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從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
出身江南寒人的陳霸先趁勢崛起,在亂後5年取代梁朝,建立陳朝。北朝的兩國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亂的機會吞並大片南朝土地,國力陡增,為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Ⅸ 侯景到底做過什麼為何他被人們稱為是天生的反骨仔
侯景的一生為了權勢先後投靠過多人,絲毫不知道忠心兩個字怎麼寫,所以被稱為反骨仔,自古以來有很多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例子,為了心中的堅持甚至甘願放棄生命,但南北朝時期的侯景卻是一個特例,他多次背主求榮,雖然最後獲得了榮華富貴但並沒有長久,下場非常凄慘。
侯景仗著梁帝需要自己,開始獅子大開口,多次索要巨額軍費,梁帝雖然覺得有些不妥,但還是盡全力滿足侯景的要求,梁帝的縱容讓侯景越發有恃無恐,最終策劃了歷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亂,梁帝被困於寺廟活活餓死,侯景扶持幼帝登基,並任自己為輔政大臣,獨斷專行,一年後侯景廢黜幼帝,自己登基,不過他的行為最終惹怒了眾人,被趕下台後死於手下王僧辯之手。
Ⅹ 侯景之亂對南朝產生了什麼影響,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世紀中葉,是南北朝歷史的轉折點。在之前,南朝和北朝相繼統一了南北方,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對峙局面。然而從6世紀中葉開始,南北朝的內部都爆發了出來,北朝分裂為了東西兩部,後來演變為北周、北齊,而南朝則爆發了侯景之亂,喪失了半壁江山。於是,南北對峙演變為了另一個版本的「三國並立」。其中的侯景之亂不僅影響了整個南朝的版圖,還影響了南北朝的整個大局,以及社會階層的變化。
一,變化之中的南北格局6世紀初期,南北朝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北朝方面,北魏已經走過巔峰,社會矛盾集中爆發出來,出現了六鎮起義、河北起義、山東起義和關隴起義等。532年,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別被高歡和宇文泰控制。南朝方面,經歷了宋齊兩代之後,梁朝(502—557年)建立起來。在梁武帝蕭衍的治理下,梁朝的經濟逐漸恢復,國力也也蒸蒸日上,似乎統一天下的大業可以通過梁武帝來實現了。
結語:侯景之亂,原本是無法發展到讓梁朝亡國的地步的,但是蕭氏宗室自相殘殺,使得侯景得以坐大,而宇文泰不斷得利,最終自取滅亡。侯景之亂,受難的最終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無數讓了死於兵荒馬亂之中,被屠殺、餓死、流亡。而侯景之亂也成為了南北朝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在南北格局上,讓南朝失去了長江上游重地以淮南,使得長江全線再也無險可守,滅亡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而宇文氏得到了巴蜀作為大後方,為統一打下了基礎。從社會階層來說,侯景之亂導致江南的士族大量滅亡,陳寅恪亦指出:「梁末之亂,為永嘉南渡後的一大結局。南朝士族在經過數百年腐化之後,於梁末被全部消滅。」這為後來隋唐推行科舉制、均田制掃清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