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什麼新政

歷史什麼新政

發布時間:2022-05-08 06:26:11

㈠ 在歷史進程中,為什麼美國要實行「新政」

1929年末,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遭到了特別嚴重的打擊。煤、鋼、汽車等主要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工礦企業、銀行紛紛倒閉,失業人數增加。與此同時農業也陷入危機,「過剩」 的農產品堆積如山,近100萬農戶破產。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在經濟上實行自由放任政策,美國社會處於動盪、混亂之中。

在工業方面,政府調節工業生產,幫助工業部門制定關於生產產量、質量、價格和雇傭工人條件的協議,以使工業復甦,並在公平的基礎上競爭。在農業方面,政府主要以現金補貼方式限制主要農產品的產量,以提高農產品價格,調整社會經濟結構。此外,新政還採取一些社會保險措施。包括給失業者和老弱病殘幼提供救濟,舉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人數。

羅斯福積極推行「新政」,執行後一百天內就讓國會通過了70多條法規。它的各項措施,對經濟危機暫時有所緩和,但不能根本消除經濟危機。實質上它是一種改良主義措施,目的在於鞏固資本主義制度。

㈡ 歷史上新朝皇帝王莽新政是什麼

王莽新政權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新的社會政策:

(1)土地國有:禁止私人交易,恢復一千二百年以前已廢除了的古代井田制度。八口以下的家庭,其田地不能超過九百畝,而超出的,則全部沒收,或直接分配給鄰近的人或家人。


(6)實行計劃經濟:朝廷要對價格進行調控,防止商人對市場進行操控,從而消除貧富差距。糧食、布料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按照一定的價格,從朝廷那裡購買。當供過於求的時候,朝廷就會把它賣掉,以此來遏制價格的上升。

(7)改革幣制。王莽在位時,經常進行貨幣制度的改革。公元7年,頒布了「大錢」、「契刀」、「錯刀」的鑄造,與五銖「四品並行」。公元8年,廢刀、五銖各鑄造一枚銅錢,與原有銅錢合用。9年,推行寶貨制度,鑄造了二十八種錢幣,因貨幣種類繁多,難以轉換,流通不便,一年後即被廢棄,只留下一文五十兩。

(8)改易官名、地名。為了與《周禮》官制相合,王莽在中央設四輔、三公、四將、凡十一公。對地方官制、官名和郡縣名稱、行政區劃分進行了多次變更。

㈢ 歷史上的慶歷新政是怎麼會事

慶歷新政中國宋代仁宗慶歷年間進行的改革。宋仁宗時,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余靖同為諫官。宋仁宗責成他們在政治上有所更張以「興致太平」。范仲淹與富弼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宋仁宗採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詔中書、樞密院同選諸路轉運使和提點刑獄;規定官員必須按時考核政績,以其政績好壞分別升降。更蔭補法,規定除長子外,其餘子孫須年滿15歲、弟侄年滿20歲才得恩蔭,而恩蔭出身必須經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又規定地方官職田之數。四年三月,更定科舉法。另外,還頒布減徭役、廢並縣、減役人等詔令。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五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
將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歸於保守派的破壞和改革派的失誤,似過於簡單了一些。因為,用改革派與保守派的政治分歧來解釋改革的失敗,有違歷史真實。
慶歷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韓琦等名臣為相,執掌朝綱,決定對吏治進行整頓。范仲淹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旗幟鮮明的提出整頓冗官,任用賢能。三 冗三費是改革所要打擊的主要目標。而裁減冗官,精簡機構是改革的核心內容。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作的主要變動,就是要改變趙匡胤恩養士大夫的祖制,向參與政治的廣大知識分子開刀,打破他們的鐵飯碗,所以,改革將要觸動的不是少數人的利益,而是整個士-官僚層,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改革失敗的直接原因是以呂夷簡為首的反對派攻擊范仲淹、韓琦為朋黨。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皇帝對大臣結為朋黨是很有戒心的。雍正是這樣,宋仁宗也不例外。所以,就像秦檜的莫須有為高宗殺岳飛提供了借口一樣。呂夷簡誣蔑韓、范的「朋黨」之議,也為宋仁宗終止改革提供了借口。所以,改革失敗的真實原因是皇帝不想改革了。而不是因為保守派的反對。因為如果皇帝要想改革,那是誰也阻撓不了的。那麼皇帝為什麼不要反對並自終止自己提倡的改革了?很簡單,皇帝提倡改革與終止改革的理由一樣,為了自己的家天下。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是要富國強兵。但是,如果以犧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來實現富國強兵,專制帝王當然不能答應。而慶歷新政卻恰恰觸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項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稱職的官員,而當時北宋的官僚,已經是暮氣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團,真要實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丟官。這個大手術當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給北宋做的手術還不止這些,即使是稱職官員,也要削減其薪俸,北宋官員的俸祿是古代中國最高的。而且,還決定要減少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以解決官多為患的問題。也就是說,全天下的讀書人的利益,都讓改革觸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對者決不是少數保守派,而是整個士大夫階層--北宋統治的階級基礎。
關斑竹提及仁宗下詔取消新政是對下猛葯進行改革產生了懷疑,其實,仁宗這樣做是必然的,要改革就要犧牲士大夫階層的利益,犧牲了士大夫就動搖了自己的統治基礎,所以,還是因循守舊,以穩定為大局。這里需要提一下北宋自太祖、太宗就制定的恩養士大夫的國策。北宋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統治者卻從五代歷史汲取了消極教訓,那就是武人跋扈於國家不利,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局面,北宋皇室的政策是抑制武將,其辦法一是重用文人,二是實行更戍法,人為的製造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局面以維護其統治。實行更戍法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國防,而廢除慶歷新政,則是為了皇室利益犧牲了改革。仁宗罷黜范仲淹的一個原因是范仲淹帶過兵,有軍事威信。更主要的是朋黨之議,仁宗也知道這是臣下在互相攻擊,但范仲淹確實有些功高震主,而且,同整個士大夫階層比起來,一個范仲淹再重要,也得忍痛割愛啊。
所以,慶歷新政失敗是必然的,是北宋政府體制決定的。扼殺改革的是體制,而非所謂保守派

㈣ 歷史——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特點:
在保留資本主義自由企業的前提下,政府對經濟進行全面干預。
實質:新政實施的結果是鞏固和加強壟斷資產階級在國家經濟和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對工人階級讓步的措施,不過是資產階級對付工人運動的一種手段而已。
「這只看不見的手」是指「市場」 D

㈤ 「大蕭條」和「新政」分別指什麼

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

新政,是指對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進行革新的運動。比較著名的例子如中國清朝末年的新政、美國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新政等,這些新政均對當時以及其後的社會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1933年初,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他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羅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被稱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間制訂的15項重要立法中,有關金融的法律就佔了1/3。羅斯福於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總統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在羅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美國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盡快復業。從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1929年危機爆發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眾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羅斯福在整頓銀行的同時,還採取了加強美國對外經濟地位的行動。從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美鈔停止兌換黃金4月19日,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6月5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為擔保的30億美元紙幣,並使美元貶值40.94%。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這些措施,對穩定局勢,疏導經濟生活的血液循環,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間,羅斯福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還竭力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這兩個法律成了整個新政的左膀右臂。羅斯福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從而限制了壟斷,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階級矛盾。在得到大企業的勉強支持後,羅斯福隨之又盡力爭取中小企業主的支持。他說大企業接受工業復興法固然重要,「而產生豐碩成果的領域還在於小僱主們,他們的貢獻將是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小僱主實際上是國家骨幹中極重要的部分,而我們的計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中小企業的發展,為美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復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工作。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羅斯福執政初期,全國1700多萬失業人員及其親屬維持生計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捨。但這部分財源相對於如此龐大的失業大軍,無異於杯水車薪。解決這一復雜的社會問題,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辦到。羅斯福新政的第一項措施,就是促請國會通過的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該計劃專門吸收年齡在18歲到25歲,身強力壯而失業率偏高的青年人,從事植樹護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築、開辟森林防火線和設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25萬人,在遍及各州的1500個營地勞動。到美國參戰前,先後有200多萬青年在這個機構中工作過,他們開辟了740多萬英畝國有林區和大量國有公園。平均每人每期干9個月,月工資中拿出絕大部分作贍家費,這樣在整個社會擴大了救濟面和相應的購買力。對於千千萬萬依賴州、市養活的人們,羅斯福還敦促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救濟機構,合理劃分聯邦政府和各州之間的使用比例,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用來直接救濟貧民和失業者。新政期間,全美國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綜合起來可分成兩大系統:以從事長期目標的工程計劃為主的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後撥額40多億美元)和民用工程署(投資近10億美元),後者在全國范圍內興建了18萬個小型工程項目,包括校舍、橋梁、堤坎、下水道系統及郵局和行政機關等公共建築物,先後吸引了400萬人工作,為廣大非熟練失業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後來又繼續建立了幾個新的工賑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國會撥款50億美元興辦的工程興辦署和專門針對青年人的全國青年總署,二者總計雇傭人員達2300萬,佔全國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180億美元,美國政府藉此修築了近1000座飛機場、12000多個運動場、800多座校舍與醫院,不僅為工匠、非熟練工人和建築業是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給成千上萬的失業藝術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承擔執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濟計。這一筆錢經過工人的口袋、通過不同渠道和消費,又回到了資本家手中,成為以政府投資刺激私人消費和個人投資的「引動水」。 從1935年開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著重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公用事業法案等法規,以立法的形式鞏固新政成果。羅斯福認為,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為此,制定了《社會保險法》,法律規定,凡年滿65歲退休的工資勞動者,根據不同的工資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養老金。關於失業保險,羅斯福解釋說:「它不僅有助於個人避免在今後被解僱時去依靠救濟,而且通過維持購買力還將緩解一下經濟困難的沖擊。」保險金的來源,一半是由在職工人和僱主各交付相當工人工資1%的保險費,另一半則由聯邦政府撥付。這個社會保險法,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強烈願望,受到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贊許。 1937年5月24日,羅斯福向國會提交了受到廣泛注意的關於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認「我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絕大多數從事農業或工業,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們必須銘記我們的目標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現在營養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們知道,當我們工人的一大部分還沒有就業的時候,超時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資是不能提高國民收入的。」由國會沒有對法案採取行動,1937年10月12日,羅斯福再次提出,直到1938年6月14日通過。這就是《公平勞動標准法》(又稱《工資工時法》),它的主要條款包括每周40小時工時,每小時40分最低工資;禁止使用16歲以下童工,在危險性工業中禁止使用18歲以下工人。關於最低工資的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日後陸續有所調整。這些社會立法,雖屬社會改良的范疇,但對廣大人民特別是工資勞動者甚有好處。為了解決社會保險制度的聯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徵收的累進稅。對5萬美元純收入和4萬美元遺產徵收31%,500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徵收75%;公司稅過去一律是13.75%,根據1935年稅法,公司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為12.5%,5萬美元以上者增加為15%。 到1939年,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後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潰,有助於美國走出危機。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1933年的742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億美元,失業人數從1700萬下降至800萬,恢復了國民對國家制度的信心,擺脫了法西斯主義對民主制度的威脅,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盪,為後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戰以後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誠然,羅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國家資本主義,以克服經濟危機,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新政」是他醫治資本主義社會的疾病在常規療法不能奏效的情況下試用的一種試驗性的療法。事實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每每成為他的政敵發難的理由。「新政」實施過程中利益受損的階層也曾予以抵制和誹謗,甚至作為新政初期重要內容的《工業復興法》及另外兩項法案也在時隔兩年後被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但是,只要我們真正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審視「新政」,就不難看出,「新政」號准了美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脈搏,「使人們能夠重返工作,使我們的企業重新活躍起來」的口號,符合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充分喚起了他們的積極性。羅斯福把保持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保證公民就業作為政府的責任,尤其是以工賑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項目,不僅大大緩解了失業困難,刺激了經濟的早日復甦,而且許多基礎設施建設使美國經濟受益無窮。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發生大蕭條的措施和政策,為美國投入二次大戰及戰後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羅斯福也因此成為自亞伯拉罕·林肯以來最受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

㈥ 歷史上的新政,之治,盛世,中興,分別代表什麼

LZ您好

新政說的是對政治,經濟,生活,文化,社會等方面進行革新的運動,往往代表新的生產關系走上舞台,當然也可以是舊的生產關系在不適應生產力發展後做出部分讓步.

之治一般前面會加上主語,單純之治是一個動賓短語,是"的治世"的意思.通常指在某領導人帶領下,國家相對和平,百姓生活相對富足的狀態.通常古人會說此時"太平清明"---清明說的是春天祭祀祖宗的那個節氣,正逢蟲木萌發,草長鶯飛,萬物復甦之意.有時也狹義特指亂世結束之後,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國家財政積極運轉的時期.

盛世特指較長的時間,國家保持繁榮富強而昌盛的狀態.通常這個時期不僅僅是內政要有建樹,外交軍事等也必須成功.

中興說的是王朝中期,經過各種原因而發生衰退之後,重新走上正軌,從新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意思.這個中興並沒有特別的時間長短限制,可以重新走入盛世,也可以只是曇花一現.

舉個例子吧~~~

唐朝李淵建國,一統天下後,李世民開疆拓土後,對內休養,民眾生活質量得以提高,故冠以"貞觀之治";唐高宗奉行李世民遺訓,百姓安康,邊陲相對安定,是為"永徽之治"

之後,李家內出了個武則天,外圍軍事政局亦不安定---大食蠶食中亞,後突厥亦獨立崛起...在風起雲涌後,登台的唐玄宗,革除積弊,精簡官僚,在其統治時期有很長一段時間國家保持國富民強的狀態,是為"開元盛世",這時說"之治"就不夠恰當了.

然而不久,天寶大亂,安祿山起兵,唐朝由盛轉衰,地方藩鎮開始抬頭.中晚唐先後出了幾個還是不錯的皇帝給唐朝續了命,其一是積極削藩,一度緩和國家內輕外重的唐憲宗,其二是滅佛完具,結束黨爭的唐武宗,二人統治期間,唐朝重新和平,是為"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形容此二人之政績,用之治或者盛世都不恰當.

有爭議的是接下來的唐宣宗,他在唐武宗的基礎上對外戰爭取得戰果,國勢亦有起色,人人都將其功績與唐太宗李世民相比,固有"大中之治",然此之治稱"中興"仍無不妥,其實為封建王朝最後的迴光返照而已.唐宣宗之後,接連兩個敗家子很快就讓唐朝滑向深淵.

終唐一世,沒有任何一個帝王的行政超過封建執政綱領,所以任何一個都不能稱為新政.

㈦ 美國歷史上的四大新政策是什麼

是四大總統吧
華盛頓:美國之父,無庸置疑。

傑斐遜:起草《獨立宣言》,任美國第三任總統。在任期間保護農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向法國手中購買路易斯安那州,使國土擴展近一倍。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林肯:貧民總統,一生坎坷!公認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就任美國總統期間,頒布《解放黑奴宣言》。帶領美國人民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有力維護了國家統一。但命運之神對林肯垂青的時間並不長,在戰爭結束後不久,林肯就被一狂熱的民族主義分子刺殺。

富蘭克林.D.羅斯福:第32任美國總統。也是美國迄今為止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任期:1933-1945)1921年患骨髓灰質炎致殘。被公認美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總統。在西方經濟大危機的時候他的「新政」效果顯著。二戰前期,美國雖然並未參戰,但對希特勒態度強硬。以「租借法」有效支持盟國。1941年,美國參戰。戰爭中後期,羅斯福兩次參加「三巨頭」會議。提出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後提出聯合國的設想並得到實施。

㈧ 中國近代史上實行過哪幾次」新政」簡述其內容,背景和影響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指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遭捕殺或逃亡國外。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也叫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又名維新變法,其高潮則為百日維新, 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近代化道路。
洋務運動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的工商業的手段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
三民主義
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由民族主義(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權主義(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義(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構成,簡稱「三民主義」。是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它是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遺產
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 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㈨ 歷史之羅斯福新政

1 徹底的革命應該是指當時的仿效蘇聯的十月革命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革。
2 舊民主秩序自然就是指美國傳統的資本主義形式的民主,以及與英國相同的貿易自由的政策
3 羅斯福的前提自然是美國仍為資本主義的民主國家
4 採用國家干預的手段,亦即仿效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通過建設基礎工程的方式,以工代賑,解決失業問題以及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5 當時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盡快度過經濟危機,恢復美國經濟,因為當時的美國本來已經離世界經濟第一強國很近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嘛!
6 如果有最終目的的話,應該就是是美國在世界大國的對話中能夠占據主導權,成為歐洲的領袖。
7 新政的成功應該是反映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國家干預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得國家的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經濟結構更加健康。至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恕我才疏學淺。

閱讀全文

與歷史什麼新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