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是什麼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
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
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1)l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史書共分為七種類型: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例如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例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纂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復。把人物在歷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加以敘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於「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歷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5)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例如西漢劉向整理的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戰國策》。
(6)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例如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7)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② 如何看待近代中國l歷史的發展
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隨後,西方列強接踵而來,發動了一系列侵華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給中國人帶來深重災難。然而,面對強敵,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屈服過。他們不屈不撓,前仆後繼,英勇反抗外來侵略,積極探索復興道路。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浪高過一浪。在反對外來侵略的過程中,經歷抗爭、失敗、在抗爭的多次反復,中國人民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反對國內外反動派的斗爭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樣,近代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壓迫、追求民族獨立、反抗封建專制、追求民主進步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可以說中國近代是反對外來侵略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獨立、民主自由的歷史
③ 歷史是什麼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其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廣義狹義
歷史學指的是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人類史、鳥類歷史等等。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著人的情感的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④ 歷史是什麼、為什麼學l歷史
北大教授講解學習歷史的意義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歐幾里得講授幾何學,有學生問他這學問能帶來什麼好處?歐氏叫僕人給他一塊錢,還諷刺道:這位先生要從學問里找好處啊!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臨終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思考,隨後告訴人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作家王小波在他的《我的精神家園》裡面提到,他的大學數學老師對他們說,我所教的數學你們也許一生都用不到,但我還是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王小波為此而深深感動了, 我也為此而感動。我也想說,歷史知識是好的。史學是許許多多學問中的一種,它也跟各種學問一樣,使我們聰明,給我們快樂。
靠歷史知識能不能掙來錢,或者能不能贏得什麼領導的惠顧垂青,都不是史學自身的價值所在。就算有人能用歷史弄到很多別的東西,依然如此。史學僅僅是一門學術。它既有科學的精深嚴謹,又像藝術一樣美妙動人。古希臘神話的九位繆斯(文藝女神,Muse)中,居首的是克萊奧(Clio),她是一位司歷史的女神。史學的藝 術魅力,在人類社會中確實是永恆的。這魅力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根本上說,了解歷史,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
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說過,"人是有歷史的動物";英國史學家卡來爾也曾談到,"有些原始部族在算術上甚至數不到五,但是也有其歷史。"即使是很原始的部族中,也往往有專門講述歷史的人,盡管講述的內容充滿了神話傳奇。史學的起源,幾乎和人類社會一樣古老。傳說中國在黃帝時就有了史官,包括發明文字的蒼頡。比較能確定的早期史官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背誦史實和系譜的瞽蒙,他們大概更古老一些;另一種是用文書記事的史官。
在古羅馬政治學家西塞羅看來:"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出生以前的歷史毫無所知的話,這個人就等於沒有長大。"動物就沒必要知道自己的歷史,這對它們的生活沒有什麼意義。但人類有精神生活、有自我認識的需要,而人性是由歷史和傳統所塑造的。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訴諸歷史。科林伍德有言:"嚴格說來,沒有人性這種東西,這一名詞所指稱的,確切地說,不是人類的本性而是人類的歷史。"雅斯貝斯的一段話也說得很好:"對於我們的自我認識來說,沒有任何現實比歷史更為重要了",它顯示了人類最廣闊的境界,提供著生活所依據的傳統,指點我們用什麼標准來衡量現世,解除"當代"所施加的無意識的束縛,"教導我們要從人的最崇高的潛力和不朽的創造力出發來看待人"。
割斷了數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當代"而無"歷史",我們的世界就只是個單薄貧乏的平面。但人類不是這樣的,人類的生活有一個千萬年的縱深。人們要了解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了解各時代、各民族對真善美、假惡丑的不同理解。人類一代一代地積累著這些知識和看法,正是它們的總和塑造了人的特質、人類的形象,使我們得以突破"當代的束縛",知道了我們正在做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麼。
尤其是中國人,他們擁有強烈厚重的歷史感。歷史有如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溝通了過去和未來。個體生命匯入這條長河才能獲得永恆,"名垂青史"幾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賢人們寧肯捨生取義。人們習慣於在歷史中尋找自我:君主效法堯舜,大臣自比諸葛,武將則追蹤岳飛。浩如煙海的史籍之中,潛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凝聚著他們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特有看法。
史學就是這樣一門學術,人類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會有一些人投身其中而以之為事業,也會有人關注他們的思考和探索。從事學術不比其他行當更高貴,但也並不更低微;史學不比其它的學科更高明,但也並不更低微。當然,學歷史多少需要一點兒"傻氣",因為得付出"機會成本"、犧牲另一誘惑,所以優秀的歷史學者,較多出自淡泊執著的人。然而他們為什麼執著於此?追尋悠久漫長的文明歷程,洞察人群進化的內在奧秘,感受千百年的苦難和歡歌,審視千百年的坎坷和輝煌,以至從一片甲骨發現了一個古國的存在,由一塊碑文澄清了一場戰爭的過程......是這些吸引了他們,足以使他們執著於此嗎?
而我們該由怎樣的態度,開始學歷史呢?我建議,別把歷史學習看成就業求職的培訓,在北大歷史系學習不該如此。史學提供一種特有的訓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那理性和良知的訓練,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東西,也是我們的校園為什麼會成為"精神家園"的東西
⑤ l「歷史」英文單詞怎麼寫,請注音標。
history:['histəri]
⑥ 古希臘的「歷史」指的是什麼
……沒搞懂LZ具體指什麼。
是古希臘這段歷史還是古希臘時期之前的歷史?
前者的話,主要是指「黑暗時代」結束後,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召開,古希臘進入鼎盛時期,進行了希波戰爭和伯羅奔尼撒戰爭,直到馬其頓征服整個希臘後,亞歷山大病死,他創建的橫跨亞歐非大陸的馬其頓帝國分裂,古希臘時期就結束了,之後是希臘化時代。
後者的話,古希臘最早的文明是發源於克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之後代替它的是青銅時代晚期的邁錫尼文明,邁錫尼毀於入侵,然後進入了黑暗時代。這些內容最主要的記錄在荷馬史詩里。有興趣詳細了解的話可以搜索相關詞條。
⑦ 20世紀的世界l歷史大事件年表!
1、辛亥革命(1911年)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
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2、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
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3、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
1917年11月7日,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及組織普遍認為十月革命是經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同志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革命推翻了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羅斯臨時政府(俄羅斯共和國),為1918年—1920年的蘇俄內戰和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奠定了開端。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了勝利前進的道路。
4、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5、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登陸太空(1961年)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0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
歷時1小時48分鍾,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他駕駛的東方1號飛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載人進入外層空間的航天器,就在他的108分鍾的飛行過程中,加加林由上尉榮升為少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20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