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周朝歷史,要周幽王在位前幾年和在位期間的
西周 公元前1046—前771年。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
幽王寵愛褒姒,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
(1)周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國繼夏商之後的第三個王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
周的先祖起源於黃帝族,在夏朝時,周族首領棄為「後稷」,負責管理農事,故而,周族是一個善於農業耕作的部落,這大大促進了周的經濟發展。至周文王時,周已發展成為一個可與殷商抗衡的大諸侯國。文王是周朝歷史上卓有政績的統治者之一。
他在位期間,在軍師姜尚的輔佐下,開始了「翦商」的准備,先後滅耆、邗、崇等國,又遷都於豐(今西安市西南),於是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在遷都後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發繼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繼續周朝的滅商行動。武王九年,周於孟津大會諸侯,並與諸侯結下同盟,共同討伐商紂。此後,武王又打敗商軍於牧野,攻佔商都朝歌,結束了商朝的統治。
『貳』 姓氏周的來歷
姓氏起源
一、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
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二、出自姬姓。
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
三、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
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漢字單姓周氏。
四、源於少數民族。
1、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後改姓周。
2、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復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
資料擴展: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於姬姓,台灣土著族、瑤族、東鄉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壯族、羌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據當代周姓的人口已達2544萬,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2%。
從明朝600年中周姓人口由210萬激增到近2500多萬,增長了近12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
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這1000年中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ㄏ」形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南、湖北、江蘇四省,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山東、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廣東和貴州,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3%。
四川居住了周姓總人口的15.3%,為周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3.4%。全國形成了沿長江的高比率周姓區域。
『叄』 西周有什麼歷史故事
1、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2、寵幸褒姒
周幽王得到褒姒後,對她非常寵愛。後來,褒姒為周幽王生下兒子姬伯服。褒姒生下兒子姬伯服後,周幽王對她更加寵愛。
最終周幽王竟然廢黜王後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後來周幽王立她為王後,故稱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申後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為王後,姬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因周幽王太過寵幸褒姒,認為禍患已經形成,誰也無法改變,西周必會滅亡。最終西周果然滅亡。
3、昭穆嬉遊
昭穆嬉遊的昭穆指的是周朝時期的兩位君主,周昭王和周穆王二人。這二人喜歡遊山玩水,到全國各地去遊玩,傳說周穆王曾經還到了昆侖山西王母國,受到西王母的隆重接待。由於這兩人在位期間不理朝政,導致周朝國力衰落。
4、國人暴動
國人暴動,又稱彘之亂、國人起義、道路以目、厲王奔彘,是公元前841年(一說公元前842年)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的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這里的「國人」在此為西周、春秋時對居住於國都的人的通稱。
當時國人有參與議論國事的權利,甚至對國君廢立、貴族爭端仲裁等有相當權利,同時有服役和納軍賦的義務。
5、昭王南征
昭王南征,指的是周朝時期,周昭王對楚或荊發動的戰爭。見於文獻記載,並得到青銅器銘文的驗證。
西周早期,在江漢地區的虎方和荊楚始於周人分庭抗禮,公元前980年,(昭王十六年),周天子一怒之下,率領大軍,涉黃河,渡漢水,跨過長江南征取得了一系列戰果,打擊了楚國的東進勢頭。
昭王十九年下半年,昭王再次南征伐楚,但由於輕敵等原因,周昭王在戰爭中溺死,周國核心武力「六師」也全軍覆沒。戰後,周王室失去對漢江地區的控制,繼位的周穆王吸取教訓,將國防的重心轉向南方。
『肆』 『周『的來原是什麼
周起源 詩經中,周人講述的周史第一代首領叫做棄,棄的母親叫做姜源。姜源因為踏了一個大腳印,感孕而生了棄。棄生下來之後,姜源又三次將棄扔掉,但是棄還是活了下來。這便是周人的起源。 姜源生棄是一個神話故事。這個故事是周人編出來的,但不是建國後的周人,是古周人。古周人從母系制進入父系制,找不到棄的起源,棄沒有父親。說書講故事總是「閑言少敘,書歸正傳」,將事情簡單化。 一支叫作棄的母系始族。棄始族來自哪裡?稷和棄不是一回事。稷是周人的種植神,來自渭河。棄是周人的血統祖先,來自沁水,(不是沁水又能是哪裡?)。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麼,棄這1支的祖源能夠追溯到太行人,周人和大商人竟然是同1個祖先。 1支崇拜稷的始族。這支始族沿著洛河向東經過豫西山地的東坡進入山西,在千年的遷徙間繁衍了一個大群,發生了分支。這1支始族在夏時代依附於夏人。夏人不事種植。棄的分支向東進入沁水,沁水是戎狄的領地,棄後代與戎狄匯合,在這里實現了長詩七月那樣的種植。經過了公劉和慶節兩支人的創業,周人的第1支氏族中心「國於豳」,在沁水建立起來。大約公元前2500年,東方的大商人向西方擴張,周人被迫退出沁水,「自漆,沮渡渭,輾轉棲息在非古漢語地區。以後的分支出現方言名字:皇仆,差弗,毀-,公非,高圉yu,亞圉。再以後,公叔顯類和亶父回到沁水。當大商人中的唐氏族在洛陽平原定居以後,到了亶父這一支,周人遭到葷粥和戎狄的攻擊。亶父退出沁水,第2次,「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亶父以後就是季歷,文王,武王,方才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來。 僅就周人自己的講述,我們就看到了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遠古時代的氏族。西周以前是氏族傳承,無論是母系還是父系。今天所說的原始公有制即是這種氏族的傳承。周以後開始有姓,有姓以後便是姓的傳承,第一代,第二代。周人做周史,將周史的氏族名當做「代」的關系。將二,三千年的歷史時間壓縮到二,三百年的時間里,這就給人以商由周接續的假象。實際上周人與商人有著同樣長的發育時間,周人是一個並不小於商的大氏族。 按照這個周史,從古公亶父開始進入周的「近代史」。太王,季歷,文王,武王,四代完成了建國大業。 亶父有兩個稱號,叫做古公,太王。太王自然是官方的稱號,類似後來的太宗,高祖之類。太王之後又有文王,武王。周稱王,商沒有稱號,諸侯稱公,帝是商時代的巫祠崇拜。古公是氏族的尊稱,類似祖爺,祖奶的民間名。可知諸侯時代的公起源於古周語,(商語是王侯)。 殷,唐衰亡以後,周處在首領氏族的位置,有武王伐紂的記載,有周公鎮壓殷後代叛亂的記載,可是,周的人口在哪裡?從記載看,周人是姬姓,姬姓的諸侯還有晉。從周和晉看不到姬姓周有怎樣的人口優勢。特別是周的本土,所謂的周的鎬京覆滅以後,平王東遷到洛邑,洛邑是一塊小到不能再小的土地。討論到這里,演義感到迷惑不解,周的人口哪裡去了?周人是姬姓,在今天,在歷史上姬姓都不是大姓。姬姓的人口數與八百年的大政權實在不相稱。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釋,那麼,周人的大政權是否真實,也應當想一下。 俗說,張王李趙遍地劉,又說,張王李劉孫,無論哪一說,劉姓都在其中。周以後開始有姓,姓表示一種社會資格,建立姓氏,是極榮耀的潮流。從史記也可以看出來,對姓氏很看重。可知姓即是貴族資格,貴族等級。 且說這個劉字,在東周時,已經是個古字。劉字沒有字義,只是用於公劉一個詞語。對於建姓來說,劉字便是一個極好的姓字。周人一定願意做公劉的後代。選劉做姓,反映了春秋時代的一種思潮。特別是周人中的依附氏族,願意繼續周氏標記的周人選擇了劉姓。由此可知,今天的劉姓大多是周人的後代。謎解開了,周氏族有著深厚的人口基礎。 因為對周史的延長,就看到了古周人與華人是同時代的人,都走過了仰韶時代。在尋找仰韶人的時候,只是從習俗,廟祭發現了華氏族,不能知道更大范圍的仰韶人的情況,因此對文化社會做了推測性的討論。有了對古周人的認識,就填補了華夏人的空白。藍田,河洛,山西的南部,是仰韶遺址的密集地區,仰韶時代的歷史清楚地流傳下來。 據史記,棄的後代,不窟,鞠,公劉在戎狄間,與戎狄雜居。從公劉開始從戎狄間脫離出來。周人起源於戎狄,周人有戎狄人的祖先血統。當草原帶向北移以後,周人的祖先向南移,在今天的山西,或者根本就沒有南移,還在原地。 戎狄人,稷人不在一個地區,但是,在時間上相差不多。可知戎狄人是周人的又一個起源。隨著氏族語言的形成,周人的語言接近華夏語,與黃河沿岸的華夏人(稷人)交流頻繁,終於與戎狄人分離。周人與商人都起源於太行山,商人在太行山以東,周人在太行山以西。 周人講述周史,為棄找到了一位母親,叫做姜源。姜源是有邰氏女。姜源的老公是帝嚳。姜源這一支人在周原,於是有了周的名字。姜源的起源顯然與大商祖先同源。 就周的起源部分講,由三個部分組成:丹江山地的華人,豫西山地的夏人和源自太行的沁水戎狄。從這3部分比較看,姬姓周的血統是哪一部分呢? 據周本紀,周人有過一段遷徙不定的時期,兩次過漆,沮,達到渭河,岐,豳,這個時期的首領有公劉和亶父。公劉和亶父時期比三個起源部分要晚得多。 在周史中,將上述的三個部分穿成一條線,這條線沒有多少連接,很象是三個獨立的部分。在古中華史,一個氏族政權,或者說一個政權氏族總是由眾多的始族匯合起來。這樣來看周的起源,上述的三個部分表達了周的三個起源地區,或者說三個組成部分。將這三個地區連接起來,便看到了周的大致范圍。這個范圍包括了黃河,渭河的兩岸。到了周建國時,周的中心集中在伊洛。 關於亶父這一支起源氏族被周人編成了故事,這段故事給人以誤解,以為周是西岐氏族,來自西岐。事實上亶父只是周人的一個分支,或很晚的分支。 周人的生存土地在山西,長期的山西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周人自己的氏族特徵和氏族關系,無論從周的起源還是周建國以後,都看不到「西方」的影響,西方的痕跡。西方的地區是秦,秦就不同了,秦十分強盛以後仍被「東方」瞧不起。楚人也被瞧不起。周人不是這樣,周在滅商的斗爭中得到了「八百諸侯」的響應,周人受到尊敬,並不認為周是外來人口。如果周不是生活在商,夏人中間,就不會發生這種融合的感情。 據古書記載,周在西岐,叫做西伯侯,武王伐紂,東渡孟津,平王東遷,西周結束。等等。總之周人是在西方。周的西方說深刻地影響著後人對周史的認識,五四以後,仍有人相信炎黃的西來說,到西方,到岐山,到姜子牙釣魚的地方去尋找周人的祖先。 從秦以後,社會的中心轉向渭河。在秦以前,歷史不界定時間和地區,只說「昔」,「古時」。這就給秦以後的史家增加了「尋找古人」的工作。史家們以渭河為中心,找到了:禹出生在四川,商在渭河,周在西岐,昆侖遠在河西走廊以西。東方是「東海之外,大壑。」就是老外說中華民族是外來文化,國人也捧臭腳,可笑至極。 說周人從岐山來,依據在哪裡呢?不管有多少人相信西岐說,不管西岐說說了多長時間,不過是一傳再傳的傳說。西岐說記載在史記里。史記•周本紀: 「(古公亶父)乃與私屬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 依據上面的話,從岐山到梁山中間是陝北高原,沒有建立過氏族中心。書中說,古公亶父為了避戎狄才度梁山到岐下,實際上,這一路上,恰恰是戎人的地區。既然是過梁山,可知周人還是起源在山西。岐下,那是一塊遠離了古漢語的地區。周人是山西的土著,秦人在渭河發育,商人是太行山的土著,等等。古中華的氏族政權一定有一個長的發育時間,周人到岐下怎麼發育? 文字的記載流傳下來很不容易,每一個字都是珍貴的資料。但是,對資料的認識卻有準確與不準確的區別。逾梁山,止於岐下,是什麼時間的事?傳說是古公亶父。假如在岐山有一支周人,這支周人因為周的身份而驕傲於土著,自然要炫耀自己的氏族歷史。說,某某時候,某一代的祖先經歷了怎樣的艱苦來到岐下創業,以後便有了周的天下。嘴皮子上下一合,這一支周人便成了創業周人的後代。時間呢?那是古公亶父的時代。這一支周人的傳說寫進了周史中,後人看到了,今天,我們也看到了。於是,人人都說周來自岐山。是西岐,是西伯侯,是古公亶父。 實際的情況怎樣呢? 在史記•周本紀有幾個唐,宋時的原注。 原註:故周城,一名美陽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 原註:(廣韻載)毛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形成於象徵初年,周文王第八子叔鄭受封於毛地,在陝西省陝縣,扶風一帶,建立毛國,為公爵位,世稱毛公。其後遂有毛姓。 上面的兩個原注告訴我們,在周史上,發生過周的移民。太王城的移民較早,在周建國以前,這一批移民還記得自己的祖先叫做太王,並且築了城。古公亶父到沒到太王城?沒有到太王城,那時候,也沒有太王的尊號。 詩經中有太王率領周人築城的情節。可知太王城的傳說源出於詩經。
『伍』 周氏的由來及歷史進程
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陸』 關於周的歷史
採薇》是周宣王征伐獫狁入侵時的作品
出自《小雅》、
詩的開頭用重復「採薇採薇」道出了士兵們對漫長的戰爭的厭惡之情.薇是一種野菜又名野豌豆.士兵們遠征在外,卻吃不上糧食,只能以野菜充飢,足見其艱苦程度.可是「薇亦作止」,野菜也有其生長過程,挖完之後要經過漫長的等待,這分明是道出了戰爭的漫長無期.詩的開頭看似平淡,卻在表面的平淡下,包含著深沉的痛苦,薇的「作」、「柔」、「剛」的生長變化過程,比喻戰爭的綿長,十分巧妙和貼切.
「曰歸曰歸」與「採薇採薇」有異曲同工之妙.將領向士兵們一次次許若很快可以回家了,然而「曰歸曰歸」,過了一年有一年,薇草采了又長,長了又采,他們還是不能回家.
到西周末期,長期的農耕和平環境,使得君王荒淫無度,玩物喪志,烽火戲諸侯。君主性格軟化,無心富國強兵,結果周幽王被野蠻強悍的犬戎族攻殺,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象徵華夏最高權力和地位的「九鼎」寶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佔領。強 盛約三百年的西周覆滅。此後,犬戎便成了華夏民族最可怕的敵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還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統稱之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間,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說:「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在唐德宗年間,大臣柳渾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這個「犬戎」的「犬」字帶有漢族特點的強烈的侮辱性,而且說戎狄是「豺狼」也准確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為秦國的強敵。後來犬戎的一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國的游牧民族、游牧精神和游牧民族的圖騰,也必須從古匈奴葷粥和犬戎開始。
『柒』 姓周的偉人歷史上有哪些
1、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2、周亞夫
周亞夫(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縣(今江蘇豐縣)人,西漢時期名將,官至丞相。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歷仕漢文帝、漢景帝兩朝,以善於治軍領兵,直言持證著稱。軍事才華卓越,在吳楚七國之亂中,他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叛軍,拯救了漢室江山。後被冤下獄,閉食自盡。
3、周魴
周魴(生卒年不詳),字子魚。吳郡陽羨縣(今江蘇宜興)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
周魴年少時好學,被舉為孝廉。歷任寧國縣長、懷安縣長、錢塘侯相,一月之內,便斬殺作亂的彭式及其黨羽,因而升任丹陽西部都尉。彭綺率數萬人反叛時,周魴被任命為鄱陽太守,與胡綜共同將其生擒,因功加職昭義校尉。後詐降曹休,誘其率軍接應,使之在石亭之戰中一敗塗地。
戰後因功被加職為裨將軍,封關內侯。賊帥董嗣據險侵擾豫章等郡,周魴派間諜將其誘殺,不費兵卒即安定數郡。周魴在鄱陽賞罰分明、恩威並施,於任職十三年後去世。
4、周恩來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5、周樹人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捌』 姓氏周的起源是什麼
周姓的起源主要有四種:
一,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
黃帝的四世孫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
二,出自周昌、周任之後。
遠古黃帝軒轅氏時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分散於河南、安徽、江蘇等地。
三,少數民族改為周姓
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後改姓周。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四,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時長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
(8)周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家族名人
一,周亞夫
西漢名將。沛縣(屬今江蘇)人。文帝時,匈奴東進,他以河內守為將軍,防守細柳(在今陝西咸陽),軍令嚴整,被譽為「真將軍」。景帝時,任太尉,平定吳楚七國之亂。
二,周敦頤
北宋著名哲學家,字茂叔,周瑜之二十九代後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國子博士。
三,周 瑜
三國吳之名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 ,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大軍,創造了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精音樂,時稱「曲有誤,周郎顧。」
四,周樹人
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氏。周敦頤的第三十二世孫。
五,周恩來
字翔宇,化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生於江蘇淮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周敦頤的第三十三世孫。
『玖』 歷史上有多少個國號是「周」的王朝呢
歷史上有西周、東周、北周、後周和吳周。
具體說來,西周和東周都是周王朝,起源於西齊,是商朝的附庸。它興起於商周時期。這個國家的首都是濠涇,現在離西安很近。著名的木葉之戰是周代取代商朝成為中央王朝的戰役。商周王後期是個愚昧的人。他利用奸臣,破壞人情關系,殺害賢良官員,建酒池和肉林。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周武王聯合河南、陝西等地的一些封建國家,起義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周王朝建立了。因為都城位於濠涇,所以被稱為西周。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周王佑王被神侯和古龍聯合殺害。
後周是五代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也是唐朝以後的十國。漢代以後由郭維創辦,後周都城開封是河南開封。郭維是後漢的開國者,也是後漢皇帝劉致遠最信任的大臣。他死後幫助小劉。周代郭維建立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後來,他把王位傳給了養子柴榮。柴榮繼位後,發動統一戰爭,消滅北漢,親自征服南唐,進攻北方遼國。然而,做英雄是要付出代價的。他死後,孩子們繼承了王位,但他很快就被趙匡胤和陳橋的兵變俘虜了。
『拾』 周姓的來源是什麼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周姓的來源
1、出自古周國。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期。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已經存在周部落,黃帝臣子周昌和周書,都屬周部落(古周國)。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2、出自姬姓。西周初年人周姓祖先們就把後稷奉為周族的始祖,後稷的裔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到文王姬昌時,以國為氏。
3、出自姬姓。出自周公旦的後裔。周公姬旦的次子在周朝繼續輔佐王室,世代繼承了「周公」這一稱號。周公旦的曾孫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軍協助周桓王討伐鄭國。後周王朝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內亂,周公黑肩捲入其中被殺,後輩子孫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4、出自姬姓。出自周赧王的後裔。平王東遷,定都洛邑後,霸權在諸侯之間來回輾轉。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所滅,末代君主周赧王被貶為平民,隨後遷到了憚孤(今河南汝州市西北),周赧王的子孫,後來就以「周」為姓。
5、出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有個兒子被封到了汝墳,傳到第十八代姬邕,周被秦滅,因仍舊被人稱作「周家」,姬邕改姓為周。漢初時,朝廷封周邕的孫子周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延續周室香火。周仁後來遷往汝南郡安成縣(今河南駐馬店所轄縣區內今汝南、平輿、確山、正陽諸縣交界一帶)。這支周姓在當地發展繁衍,漢唐時成為著名的汝南周氏,後不斷播遷,構成了今天周姓的主要來源。
二、周姓的歷史名人
1、周文(即周章),秦末陳縣(今河南淮陽)人,參加陳勝領導的農民起義,在張楚政權任將軍,曾率主力軍進攻關中。
2、周仁,西漢汝墳侯。字季房,任城(今河北任縣)人。為汝南周氏始祖。
3、周勃,秦末從劉邦起義,以軍功為將軍,封絳侯,呂後時任太尉,曾迎立文帝,任右丞相。
4、周亞夫,周勃兒子,西漢名將,景帝時任太尉,以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遷為丞相。
5、周昌,秦時為泗水卒史。秦末農民戰爭中,隨劉邦入關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陰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