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耶律賢的人物生平
遼景宗耶律賢,字賢寧,生於遼天祿二年(948年9月1日),是遼世宗的次子,母懷節皇後蕭氏, 四歲時,其父母死於火神淀之亂。他也險而被殺,後來得人所救。不過也因此落下了病根。其堂叔遼穆宗繼位後,養於永興宮。雖然穆宗時因其酗酒怠政(因其飲宴無度,日中而起,國中號為睡王),濫殺左右,為政殘苛而謀反不斷,然每起謀反皆為其所平。隨著耶律賢逐漸長大,周圍也聚集一批擁戴他的文武大臣,他暗中也在謀劃著奪回父位。只不過因其謀劃隱密,故不為遼穆宗所察覺。有一天,耶律賢與韓匡嗣議論當朝時事,耶律賢適出面制止,耶律賢省悟,從此不再言及時政。
應歷十九年(969)二月二十一日,入宮晉見遼穆宗,遼穆宗說:「我兒你已經長大成人,可以將朝政交付給你了。二十二日,遼穆宗終於惡有惡報地被侍從殺死,耶律賢率飛龍使女里、侍中蕭思溫、南院樞密使高勛帶領騎兵千人飛奔趕往。同月,在契丹和漢族大臣們的擁戴下,耶律賢即帝位,尊號天贊皇帝,改年號為保寧,是為遼景宗。 從景宗開始,遼的帝位一直就在耶律倍一支中傳到了遼末,乃至於西遼。這對遼後來完成封建化,建立長子繼承製有著直接的影響。 漢族官員被遼大量重用主要開始於景宗時期,景宗即位後,先將擁立他即帝位的漢族官員高勛封為南樞密院使,又加封為秦王。原來漢官韓知古的兒子韓匡嗣被任命為上京留守,後來改任南京留守,加封燕王。這說明遼已經把漢官納入了政權的中樞機構,因為南京留守一職原來一直由契丹宗族擔任,屬於要職。韓匡嗣的就任說明漢官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
由於對漢官的重用,極大地促進了政權機構的進步和工作效率,也促進了契丹的封建化。從此,遼進入了中興時期,開始向聖宗的全盛期邁進。這就如同唐高祖為「貞觀之治」奠基,雍正皇帝為乾隆時期的興盛奠基一樣。
為了徹底改變穆宗時期的混亂局面,景宗對吏治進行了改革。他向漢官室昉詢問治國之道,研究古今各朝代的經驗教訓,然後運用到改革實踐中去。在實施過程中,景宗賞罰分明,大膽地用人,即「任人不疑」。這使得百官克盡職守,絲毫不敢懈怠。穆宗時期的許多弊端很快被清除掉。這樣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政治開始顯現出一派清明氣象,國力也隨之而上升,這是和北宋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
景宗的納諫歷史也有記載,在景宗在位晚期,郭襲向他上書,勸諫減少游獵次數,說穆宗時因為貪戀游獵,荒廢了政事,結果鬧得上下怨氣沖天。經過十年征伐,但政局仍然沒有完全穩定。國家雖然連年豐收,但經濟還沒有全面恢復,這正是勵精圖治的好時候,但聽說陛下也迷戀游獵,這應該收斂自製,防止穆宗時的悲劇重演。況且南方還有北宋的威脅,如果他們聽說陛下迷戀游獵,恐怕又要趁機北進了。希望陛下能及時收斂,以國家社稷為重,謀求國運昌盛,官民安寧。
景宗看了後雖然沒有完全採納,但對郭襲很是贊賞。因為這時北宋已經發動了收復燕雲之戰,景宗正在全力迎戰,他只是收斂了游獵活動,但一心一意地進行政治建設只能等到以後去做了。
遼景宗治理遼國的過程也是他學習漢族文化,總結漢族治國經驗兵運用於實際的過程。原來遼太宗就很重視農業的發展,不但支持漢族人在漢族地區發展農業,在草原地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遼景宗也讓人開墾土地,發展生產。為保護農業生產,防止沒有重農習慣的契丹族人有意無意的破壞,遼景宗下令禁止隨從們隨意踐踏莊稼,行軍時也命令部隊繞開農田。農業的發達對遼國多種經濟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也增強了遼的國力。 發展農業的同時,遼景宗也繼續阿保機的做法,盡量徵召人才,尤其是漢族人。得到十六州後,曾經選拔了一批漢族的知識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務,其中有不少能乾的良才。遼景宗又仿效漢族皇帝的做法,讓下屬舉薦有才德的人任官。後來又下詔書招聘賢才,如果考核時確實很突出的,就馬上可以擔任很高的職務。對於漢族的一些禮儀他也盡量吸收,例如他廢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續的舊契丹民俗。下令做漢官的契丹人隨漢族禮俗,可以和漢族人自由通婚,從而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進一步的融合,也從根本上密切了契丹與漢族的關系。
盡管如此,契丹人的習慣也不能從根本上得以改變,特別是遼軍在南下中原作戰的時候,由於遼朝軍隊沒有後勤供應,糧草要靠自己就地解決,所以,遼兵到一個地方就必然要騷擾百姓,搶奪糧草,這使遼軍遭到漢族人的強烈反抗。民心丟失了,遼在中原的統治也就很難再繼續下去,直到臨死,遼太宗才醒悟過來,但為時已完,其實就算他早一點知道,並採取措施,也無法在較短的時機內改變長期的民族習慣。契丹作為一個落後的游牧民族統治漢族地區,就必須漢化,遼景宗死前大概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已經沒有機會把他總結的經驗教訓在實踐中貫徹實施了。
979年的二月,宋太宗親自領兵討伐北漢,遼景宗也派兵救援,結果在遼軍渡河時,宋軍打敗遼軍,殺死遼的五員戰將。六月,北漢被宋滅掉。
北宋滅北漢戰爭是由北宋攻打北漢引發的。遼景宗這時正在進行內部改革,對宋採取防禦戰略,對屬國北漢也訓令不得隨意惹是生非,維持邊境現狀。
在969年,景宗剛即位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曾經親征太原想消滅北漢,結果敗給了遼的援軍,此後與遼議和,將精力用在了南方,等統一江南之後,宋太祖又回頭想再次滅北漢。在976年的九月,宋太祖派潘美等將領進攻北漢的都城太原,結果在北漢和遼的抵抗下兵敗而歸,十一月,宋太祖病故,其弟趙光義即位,這就是宋太宗。
太平興國四年(979),剛剛取得滅北漢的勝利,宋太宗便過低地估計了遼朝的力量,想一鼓作氣將燕雲地區收復,但倉促發動戰爭,准備不足,結果落得個慘敗的結局。
剛滅掉了北漢,宋太宗便將軍隊調到了河北地區,准備進攻遼的南京(現北京)。手下將領說戰爭剛結束,應該有個休整准備的時間,而且糧草也很匱乏,難以支持長久作戰,但宋太宗覺得遼剛吃了敗仗,士氣正在低落時期,應該乘勝追擊,再擴大戰果。
戰爭開始時易州刺史獻城投降,進軍到了涿州,又是並不血刃地接受了投降,宋軍兵鋒直指南京城。守衛南京的遼將耶律奚底和宋軍在沙河初次交戰,被宋軍打敗,退到了清河北面。宋軍便將南京包圍起來,遼軍則堅守不出,等待援軍。
景宗見形勢緊急,便派名將耶律休哥領重兵相救。耶律休哥將軍隊兵分兩路,一路只有五千人,佯裝主力去南京城下引誘宋軍交戰。而主力騎兵三萬則在夜裡繞行南面,到了宋軍的背後,號令之下,三萬精銳以席捲之勢猛攻宋軍。在北京市西南的高粱河一帶雙方展開了激戰。耶律休哥本人受傷,乘輕車追擊,號令遼軍先鋒騎兵雙手持火把,星夜追擊。宋軍見到四野火炬閃爍,以為遼軍主力已經趕到,不斷倉皇奔逃。結果,腹背受敵的宋軍慘敗而退,宋太宗膝蓋中箭,隻身出逃,到了涿州(今河北涿縣)得到楊業護駕,才弄了輛運輸糧草的驢車逃出重圍。
高粱河之戰,遼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景宗為了報北宋圍困南京之仇,在高粱河大戰結束不久,就在九月發兵討伐北宋。 十月,兩國軍隊在滿城(今河北滿城)對陣。
在決戰之前,宋軍進行了詐降,韓匡嗣信以為真,想納降,隨行的耶律休哥趕忙勸阻道:「宋軍軍容整齊,銳氣十足,這肯定是不肯屈服的,這是在用詐降來引誘我們上當。我們應該嚴陣以待,靜觀其變。」
韓匡嗣聽不進去,准備納降,放鬆了警惕,結果被宋軍突襲成功,兩陣合攻遼軍,韓匡嗣倉促應戰,但無法抵禦宋軍的攻勢,士卒們也紛紛丟掉兵器逃命。宋軍在乘勝追擊時遭到了耶律休哥的頑強抵抗,只得退回,遼軍這才免於全軍覆沒。
滿城決戰的第二年,即980年的三月,遼軍又開始和宋軍交戰。遼軍用十萬重兵圍攻雁門(今山西雁門關),宋的代州刺史楊業領兵大敗遼軍於雁門之北。
到了十月,遼景宗親自到了南京,領兵伐宋。先是圍攻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在宋軍救援時,被早有準備的耶律休哥擊敗。宋軍在守將張師的率領下想突圍而去。遼景宗親自督戰,耶律休哥也親自臨陣指揮,最後張師戰死,宋軍敗退又回到城中。
宋軍又隔河與遼軍對峙,耶律休哥則率領精銳騎兵強渡,過河與宋軍決戰,宋軍不敵大敗而退,遼軍又追到了莫州(今河北任丘),與宋軍再次決戰,宋軍損失很大,幾員戰將也被俘獲。遼軍也遭到重創,無法取勝,只好退兵。
耶律休哥因為瓦橋關一戰立下戰功,被加升為遼的於越。
在瓦橋關決戰之後兩年,982年的四五月間,遼景宗又一次親自領兵伐宋。這是第二次滿城之戰。最後被宋將崔延進打敗,只好退回。這是遼景宗和宋的最後一戰。
㈡ 《燕雲台》:為什麼說耶律賢是最後的人生贏家
《燕雲台》播出後,褒貶不一。如果我們能把它簡單地當一部電視劇來看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意見。
越是大熱的電視劇,播出後貶低的評論就越多。甚至很多評論只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已,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會給演員帶來很多傷害。
他雖然活得時間不長,卻讓他的精神永遠保存了下來,也讓他這一脈遠離戰事,坐擁皇位。
整部劇,他才是最大的贏家。
燕燕和德讓不過是被他利用,為他打工的人而已。
他,才是那個最好的領路人。
㈢ 《燕雲台》里的耶律賢是個怎麼樣的人物
或許在政治上,他是一代明君,這也是當初有許多忠臣助他登基的原因,但是在感情上,耶律賢的的確確是一個偽君子。
不信?你且看為了挽留燕燕,為了自己的喜歡把她留在身邊時說過多少「我此生唯一想做的就是大遼能夠長治久安」這樣類似的話。
是的,沒錯,心懷家國天下是正人君子所為,他也很有責任和擔當,可是在感情里,明扆卻是自私又喜歡逃避的。
文章圖片2
深知燕燕已對自己的好兄弟韓德讓情根深種,並且定親馬上要成親了,明扆卻以貴妃的身份先將燕燕納入了宮。
此舉實在讓人氣憤,但為了挽回主上明君賢德的形象,不停說自己是為了大遼。
而燕燕也是一個有志向的女人,她一直都想成為像述律太後那樣的人,而且與韓德讓的政治抱負不謀而合,他們有共同的理想抱負,且兩情相悅,本是一段美滿姻緣。
可是明扆孤立無援,燕燕是最適合皇後的人選,在加上明扆單戀燕燕,又權力最大,於是就可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文章圖片3
雖然剛開始是強求,但是明扆用包容和愛等到了燕燕願意接受他,沒有勉強。
或許這就是許多人覺得帝後cp很甜的原因吧,他們更像生活的雞零狗碎和一地雞毛,可是有個人一直寵著你,對你好。
燕燕是被感動了,加上長時間的相處,以及給了自己的夢想一個實現的機會,雖然燕燕並沒有愛上過明扆,但對他卻還是有情義的。
只能說,明扆是用自己的責任感,以及政治抱負挽留住了燕燕,等到她想通了之後,再來談感情,先聊點彼此都感興趣的,時不時穿插一點感情。
有些虛偽,卻也不失為一種追求的辦法。
文章圖片4
㈣ 歷史上姓耶律的名人,要所有的譯名
遼太祖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億(阿保機)907年-926年
遼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927年-947年
遼世宗 孝和庄憲皇帝 耶律阮 947年-951年
遼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耶律璟 951年-969年
遼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耶律賢 969年-982年
遼聖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緒 982年-1031年
遼興宗 神聖孝章皇帝 耶律宗真 1031年-1055年
遼道宗 仁聖大孝孝文皇帝 耶律洪基 1055年-1101年
天祚皇帝 耶律延禧 1101年-1125年
㈤ 耶律賢明明娶了白月光蕭燕燕,為什麼還愛上了寵妃
在竇驍、唐嫣等主演的古裝劇《燕雲台》中,主要也講述了遼國太後蕭燕燕傳奇的一生。
蕭燕燕是遼國宰相蕭思溫的第三個女兒,從小性格比較堅毅、活潑任性,與漢人韓德讓自幼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可是,由於父親蕭思溫想與皇室耶律家族聯姻,以擴大自己在家族在朝廷的影響力,於是,只能違背自己心願嫁給了遼國皇帝耶律賢。
真實歷史上蕭燕燕在耶律賢死之後,自己又嫁給了兒時的青梅竹馬韓德讓。電視劇出於劇情的需要,突出蕭燕燕與韓德讓、蕭燕燕與耶律賢感情的纏綿。如果直接就是蕭燕燕給予耶律賢也是真情,那麼蕭燕燕之後的改嫁對耶律賢也是不公。
㈥ 有誰知道遼景帝耶律賢的具體資料
簡介:
景宗耶律賢(948——982),字賢宇,契丹名明扆,世宗皇帝第二子,母曰懷節皇後蕭氏。世宗被害時,年僅四歲。由穆宗撫養成人。應歷十九年(公元969年),穆宗被害,群臣勸進,即皇帝位,改元保寧。在位初年,支持北漢抵禦宋軍。宋滅北漢後,於乾亨二年(980年)至南京(今北京市)。領兵親征,敗宋軍於瓦橋關東。乾亨四年(982年)九月,病卒於雲州(今山西大同)。卒年三十五歲,在位十三年。統和元年(983年)二月,聖宗葬景宗皇帝於醫巫閭山,以迂幸朗、掌飲伶人撻魯為殉。廟號景宗,陵曰乾陵。以陵設州,以奉乾陵。《遼史》記載,乾亨二年(980年)五月,「雷火乾陵松」是時景宗未殂,說明乾陵是在景宗在世時就開始修建的。
詳細資料:
深謀遠慮為帝位
遼穆宗對反對派的鎮壓雖然很多,但耶律賢的謀劃比其他人都很隱秘,在遼的政權內部也形成了一股較大的勢力。當初父親遼世宗被害時,耶律賢僅僅四歲,在穆宗統治時他逐漸長大,周圍也有了一批擁戴的文武大臣。在遼穆宗終於惡有惡報地被侍從殺死後,969年(應歷十九年)的二月,在契丹和漢族大臣們的擁戴下,耶律賢繼承帝位,改年號為保寧,耶律賢就是遼景宗。從景宗開始,遼的帝位一直就在耶律倍一支中傳到了遼末。這和遼後來完成封建化,建立嫡長子繼承製有著直接的關系。
景宗即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為後來聖宗時的全盛奠定了基礎。所以歷史上稱為「景宗中興」,內部政治穩定,農牧業興旺,對宋的戰爭基本上佔了上風。
改革措施
一、重用漢族官員。
漢族官員被遼大量重用主要開始於景宗時期,景宗即位後,先將擁立他即帝位的漢族官員高勛封為南樞密院使,又加封為秦王。原來漢官韓知古的兒子韓匡嗣被任命為上京留守,後來改任南京留守,加封燕王。這說明遼已經把漢官納入了政權的中樞機構,因為南京留守一職原來一直由契丹宗族擔任,屬於要職。韓匡嗣的就任說明漢官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
由於對漢官的重用,極大地促進了政權機構的進步和工作效率,也促進了契丹的封建化。從此,遼進入了中興時期,開始向聖宗的全盛期邁進。這就如同唐高祖為「貞觀之治」奠基,雍正皇帝為乾隆時期的興盛奠基一樣。
二、整頓吏治。
為了徹底改變穆宗時期的混亂局面,景宗對吏治進行了改革。他向漢官室昉詢問治國之道,研究古今各朝代的經驗教訓,然後運用到改革實踐中去。在實施過程中,景宗賞罰分明,大膽地用人,即「任人不疑」。這使得百官克盡職守,絲毫不敢懈怠。穆宗時期的許多弊端很快被清除掉。這樣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政治開始顯現出一派清明氣象,國力也隨之而上升,這是和北宋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
景宗的納諫歷史也有記載,在景宗在位晚期,郭襲向他上書,勸諫減少游獵次數,說穆宗時因為貪戀游獵,荒廢了政事,結果鬧得上下怨氣沖天。現在經過十年的征伐,但政局仍然沒有完全穩定。國家雖然連年豐收,但經濟還沒有全面恢復,這正是勵精圖治的好時候,但聽說陛下也迷戀游獵,這應該收斂自製,防止穆宗時的悲劇重演。況且南方還有北宋的威脅,如果他們聽說陛下迷戀游獵,恐怕又要趁機北進了。希望陛下能及時收斂,以國家社稷為重,謀求國運昌盛,官民安寧。
景宗看了後雖然沒有完全採納,但對郭襲很是贊賞。因為這時北宋已經發動了收復燕雲之戰,景宗正在全力迎戰,他只是收斂了游獵活動,但一心一意地進行政治建設只能等到以後去做了。
遼宋之戰
一、北宋滅北漢之戰。
這次戰爭是由北宋攻打北漢引發的。遼景宗這時正在進行內部改革,對宋採取防禦戰略,對它的屬國北漢也訓令不得隨意惹是生非,維持邊境現狀。
在969年,景宗剛即位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曾經想消滅北漢,結果敗給了遼的援軍,此後與遼議和,將精力用在了南方,等統一江南之後,宋太祖又回頭想再次滅北漢。在976年的九月,宋太祖派潘美等將領進攻北漢的都城太原,結果在北漢和遼的抵抗下兵敗而歸,十一月,宋太祖病故,弟弟趙匡義即位,這就是宋太宗。
979年的二月,宋太宗親自領兵討伐北漢,遼也派兵救援,結果在遼軍渡河時,宋軍打敗遼軍,殺死遼的五員戰將。六月,北漢被宋滅掉。
二、高粱河之戰。
剛剛取得滅北漢的勝利,宋太宗便過低地估計了遼的力量,想一鼓作氣將燕雲地區收復,但倉促發動戰爭,准備不足,結果落得個慘敗的結局。
剛滅掉了北漢,宋太宗便將軍隊調到了河北地區,准備進攻遼的南京(現在的北京)。手下將領說戰爭剛結束,應該有個休整准備的時間,而且糧草也很匱乏,難以支持長久作戰,但宋太宗覺得遼剛吃了敗仗,士氣正在低落時期,應該乘勝追擊,再擴大戰果。
戰爭開始時很順利,易州刺史獻城投降,進軍到了涿州,又是並不血刃地接受了投降,宋軍兵鋒直指南京城。守衛南京的遼將耶律奚底和宋軍在沙河初次交戰,被宋軍打敗,退到了清河北面。宋軍便將南京包圍起來,遼軍則堅守不出,等待援軍。
景宗見形勢緊急,便派名將耶律休哥領重兵相救。耶律休哥將軍隊兵分兩路,一路只有五千人,佯裝主力去南京城下引誘宋軍交戰。而主力騎兵三萬則在夜裡繞行南面,到了宋軍的背後,號令之下,三萬精銳以席捲之勢猛攻宋軍。在現在北京市西南的高粱河一帶雙方展開了激戰,結果,腹背受敵的宋軍慘敗而退,宋太宗隻身出逃,到了涿州(今河北涿縣)才弄了輛驢車逃出重圍。
這一戰,宋軍損失慘重,元氣大傷。
三、滿城大戰
高粱河一戰,遼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景宗還不滿足,為了報北宋圍困南京之仇,在高粱河大戰結束不久,就在九月發兵討伐北宋。
十月,兩國軍隊在滿城(今河北滿城)對陣。
宋軍開始時按照宋太宗的命令將軍隊布成八陣,每陣距離百步,這使得士卒們非常恐懼,心裡沒有了鬥志。宋將趙延進登高望去,只見遼軍東西相連,看不到頭。於是對負責排列八陣的崔翰說:「陛下將邊關之事委託給了我們,是希望我們能克敵制勝,現在敵人的騎兵一字排開,虎視眈眈,而我們卻分散布陣,如果敵人猛攻,那我們將怎麼應付?我看不如將兵合為一處,這樣就可以和敵人一決雌雄了。雖然違抗了陛下分兵布陣的命令,但我們卻取得了戰役勝利,這不比兵敗辱國更好嗎?」
崔翰猶豫地說:「萬一不能取勝,那該怎麼辦?」
趙延進說:「如果兵敗喪師,我來承擔全部責任。」
崔翰仍然覺得不應該擅自改變皇帝的意旨。正在猶豫不決時,鎮州監軍李繼隆也勸說崔翰:「用兵貴在隨機應變,怎麼能以事先的預料情況約束自己呢?違抗詔命的罪名由我一人承當。」
崔翰聽了監軍的話這才下決心改變布陣方式,將宋軍分成兩陣,前後互相呼應。士卒們也很高興,士氣得到恢復。
在決戰之前,宋軍進行了詐降,遼軍督統韓匡嗣信以為真,想納降,隨行的耶律休哥趕忙勸阻道:「宋軍軍容整齊,銳氣十足,這肯定是不肯屈服的,這是在用詐降來引誘我們上當。我們應該嚴陣以待,靜觀其變。」
韓匡嗣聽不進去,准備納降,放鬆了警惕,結果被宋軍突襲成功,兩陣合攻遼軍,韓匡嗣倉促應戰,但無法抵禦宋軍的強大攻勢,士卒們也紛紛丟掉兵器逃命。宋軍在乘勝追擊時遭到了耶律休哥的頑強抵抗,只得退回,遼軍這才免於全軍覆沒。
四、瓦橋關之戰
滿城決戰的第二年,即980年的三月,遼軍又開始和宋軍交戰。遼軍用十萬重兵圍攻雁門(今山西雁門關),宋的代州刺史楊業領兵大敗遼軍於雁門之北。楊業就是評書《楊家將》中的楊繼業。人們都叫他楊無敵,這次打敗遼軍之後,遼軍一聽說楊業的名字,一看見是楊業的旗幟,便望風而逃,匆匆退去。
到了十月,遼景宗親自到了南京,領兵伐宋。先是圍攻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在宋軍救援時,被早有準備的耶律休哥擊敗。宋軍在守將張師的率領下想突圍而去。遼景宗親自督戰,耶律休哥也親自臨陣指揮,最後張師戰死,宋軍敗退又回到城中。
宋軍又隔河與遼軍對峙,耶律休哥則率領精銳騎兵強渡,過河與宋軍決戰,宋軍不敵大敗而退,遼軍又追到了莫州(今河北任丘),與宋軍再次決戰,宋軍損失很大,幾員戰將也被俘獲。遼軍也遭到重創,無法取勝,只好退兵。
耶律休哥因為瓦橋關一戰立下戰功,被加升為遼的於越。
在瓦橋關決戰之後兩年,982年的四五月間,遼景宗又一次親自領兵伐宋。這是第二次滿城之戰。最後被宋將崔延進打敗,只好退回。這是遼景宗和宋的最後一戰。
當年的九月,遼景宗到達雲州(今山西大同)境內,游獵於祥古山(在現在河北宣化境內)的時候得了病,最後在趕往雲州的途中死於焦山(今山西大同西北)。
景宗死後,十二歲的兒子耶律隆緒即位,即遼聖宗。
㈦ 《楊家將》中的遼國蕭太後在歷史上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遼國歷史上著名的蕭太後應該是遼聖宗時期的承天太後蕭綽(蕭燕燕),也就是民間評書《楊家將》裡面的遼國太後。
實際上,蕭太後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她的手段毒辣、干練,也頗有軍事才能。野心雖然不如唐朝的武則天,但是能力卻與武則天相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這位蕭太後有多厲害呢?
到了遼國的中興之主遼景宗耶律賢(遼國第五位皇帝)在位時,按照祖制,冊立了遼國重臣、契丹人蕭思溫的女兒為皇後,這就是後來的承天太後蕭綽。蕭綽嫁給遼景宗的時候才只有16歲,這可能與契丹人身體健壯、成熟較早有關。
蕭太後精明強干,先輔佐丈夫,後輔佐兒子,將遼國治理得井井有條
蕭綽當皇後的時候只有16歲,但她性格沉穩,做事果斷,既有草原女子的潑辣個性,也有驚人的美貌,遠比一般的契丹女子更可靠,因此深受丈夫的信任。遼景宗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很多政務只能交給皇後蕭綽處理。
在蕭綽只有23歲時,就開始像武則天一樣直接參與遼國的軍政。契丹女子的地位本來就高,再加上蕭綽的能力也很強,所以蕭綽與丈夫遼景宗將遼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扭轉了遼穆宗留下的混亂局面。
㈧ 耶律賢為什麼愛上渤海妃
因為在病重時,是渤海妃一直陪在身邊,悉心照顧,而蕭燕燕心裡始終放不下韓德讓,這傷透了耶律賢的心,所以才會變心,當然這不是真實的歷史。
電視劇跟歷史還是有差別的,前期是耶律賢和韓德讓爭搶蕭燕燕,後期是耶律賢移情別戀,韓德讓和蕭燕燕再續前緣,史書里並沒有明確記載耶律賢、蕭燕燕和韓德讓之間有感情糾葛,所以也不存在耶律賢移情別戀。
(8)歷史上耶律賢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渤海妃是遼朝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耶律賢共有兩位妃子,分別是皇後蕭綽和渤海妃,另外史書記載蕭胡輦是遼聖宗時的皇太妃,是否是耶律賢的妃子還無從查證,可能蕭胡輦嫁給了太平王耶律罨撒葛,耶律隆緒繼位後,也是可以被稱為皇太妃的。
玉簫的原型就是渤海妃,只不過先嫁給耶律賢,蕭燕燕後入宮成為皇後,耶律賢共有四子四女,其中六個孩子是蕭燕燕所生,另外兩個是渤海妃所生,從這點就能看出來,蕭燕燕要比渤海妃更受寵,由此可見,歷史上耶律賢的真愛是蕭燕燕。
㈨ 明扆大王歷史原型
耶律明扆。
耶律賢則是他的本名,明扆是耶律阮次子,母親是懷節皇後蕭氏,在他四歲的時候,父母死於火神淀之亂,隨後遼穆宗耶律璟趁亂繼位,明扆長大後,開始暗中謀劃搶奪皇位。
耶律璟被身邊侍從殺死後,明扆在蕭思溫等文武大臣的擁護下繼承皇位,成為遼朝第五位皇帝遼景宗。耶律賢執政初期,遼朝有接連不斷的政治危機,他撥亂反正,安撫皇室,勵精圖治,並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成為了遼朝的中興之主。
(9)歷史上耶律賢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耶律賢小時候因祥古山之變驚嚇過度,留下了後遺症,身體每況愈下,所以皇後蕭燕燕也參與軍國大事,982年耶律賢狩獵時死在行宮,享年三十五歲,傳位給梁王耶律隆緒,蕭燕燕成為太後,臨朝稱制。
《燕雲台》里耶律賢的經歷跟史書記載的差不多,幼年時因祥古山之變受驚,從那之後體弱多病,需要經常服葯,但是耶律賢的生育能力沒有降低,他和蕭燕燕結婚後,共有七個孩子,除了一位皇子早夭之外,其他孩子都平安長大。
劇中前期所有人都稱呼耶律賢為明扆大王,後來耶律賢繼位後才改口,臣子們稱他為「主上」,這是對皇帝的尊稱,但是親近的人還是會喊他明扆,估計電視劇里的耶律賢壽命也不會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