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議論文
有很多。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此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鑒,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六國論》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闢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論貴粟疏》出自《漢書·食貨志》,作者晁錯,是當時給漢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論述了「貴粟」(重視糧食)的重要性,提出重農抑商、入粟於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擺事實,講道理,前後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篤誠,強志成務。
B. 可以討論的歷史話題簡單
三國時期。
對於三國時期大多數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以這個為背景製作的文學製品,游戲,書籍太多了。大多數人都比懂,也可以聊上幾句。
C. 歷史小議論文
小議赤壁之戰引言:
孫子說:「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勝者之戰,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筆者一直認為高明的將領用兵很流暢,老道,現在知道這種感覺的理論根源孫子已經解釋了形勢的確是預知勝負的關鍵。
(因為本文的目的不是研究雙方的戰略態勢的文章,不過開篇一定要寫明思路,不是我不考慮,而是不是本文重點。)
讓我們開始正文吧,^_^
先說周瑜:
背景分析:
嚴格來說,作為防守方,想真正的防衛大江是非常難防的,因為軍隊如果分散在沿江的防線上必然造成在戰術主戰場的局部空間的防衛薄弱(如同沿江撒沙子一樣),因為處於外線的敵人在渡江的方向上是掌握主動權的,所以可以集中優勢兵力突破分散在江防的防守方。所以防衛大江或者島嶼,有如同防衛長城一樣,如果分散兵力,就容易造成一點擊破,各個擊破,所以一般採取縱深機動防衛,就是利用天險進行要點防守,尋找外線敵人的進攻弱點進行有效的突破,比如補給線,糧道,兵道等方面。而作為內線進行跨區域聯合防守,當防線上某點被敵人有效突破的時候,區域內可以根據情況派遣機動軍隊進行補救,並且防守的態勢可以呈現扇型,幾個區域間可以協同作戰。所以固守戰術要點,並且尋找敵人的弱點是內線破敵的關鍵。
所以周瑜和孫權進行商議,周瑜延江固守要點,而孫權籌集軍隊在柴桑(九江)進行機動,其實從柴桑到江夏時間很短,因為過了夷陵,江水平緩,沿江西北進的速度也很快。(夷陵的資料參考我以前的資料)
而作為內線防守長江防線的周瑜熟悉水戰,並且熟悉戰術,他知道尋找到曹操的軍隊的集結地就是他防守地戰術要點(因為曹操是外線作戰,補給線比較長,而且分兵兩路南下,一路走漢水,一路走南郡,所以需要匯聚一處集結渡江。詳細見下文),而因為劉備占據了曹操東進的要地夏口,那麼作為一個區域的指揮官,他重點要防衛曹操南下渡江,並且要在等待中,尋找曹操的漏洞。
再說曹操:
背景分析:
曹操嚴格來說沒有在南方進行過作戰,所以他並不熟悉水戰,他在北征烏桓後,在玄武池演練水軍,相信他的當時目的就是對付南郡的劉表,暫時還沒有準備備戰東南的孫權。
曹操在獲得南郡後,在荊州之戰中,曹操的兵力分散,這是因為曹操初步戰略意圖非常明顯,就是拿下全部荊州,而荊州出去襄陽外,還有重要的南郡和毗鄰孫權的夏,樊口這兩大戰略要點,所以曹操分兵兩路,一路南下取得南郡,另一路從襄陽延漢水南下准備攻取夏口。而劉備的東退導致了南下的水軍不能奪取夏口,所以需要和奪取南郡的另一支曹操的主力進行匯合。有人會問,既然長江各處都可以渡江,為什麼曹操不從南郡渡江,為什麼一定要從烏林,陸口南渡導致了赤壁之戰那?因為延南郡向東到陸口一帶,長江以南是雲夢大澤和洞庭湖,即使渡江也並不利於補給和行動,而且烏林處於兩路南下軍隊的匯總之所,而且補給可以沿江也可以走陸路,補給方便。故曹操會選擇在這里把主力進行集結,而周瑜也這是因為上述的原因,所以才在長江的南岸的陸口阻止曹操渡江。
(其實說個題外話,三國演義里,周瑜讓諸葛亮去破襲曹操糧道,的確是處於內線防守方應該做的,不過曹操用兵多年,不會犯袁紹那樣的軍事盲的錯誤而已,所以周瑜就算想在糧食方面破曹,也不過只是想想而已了。)
既然曹操戰敗了,我們仔細分析其失敗的原因,在戰術上曹操面臨兩個新課題,就是如何渡江作戰和水軍陸軍聯合作戰的問題。
其實既然守江方守的辛苦,並且弱點也是處處體現,所以攻擊方突破江防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多路渡江,利用多路局部渡江點形成優勢,充分利用兵力多的特點,有效的形成主攻和側應的戰術(.孫子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從歷史上看,無論是晉滅吳還是隋滅陳,宋滅南唐,都是利用兵力優勢,多點渡江,讓敵人雖然有區域防守,但迫使守江一方處處受制,機動不得,顧此失彼,難以全方位機動。(孫子說: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可以仔細分析其戰術原理。)而在赤壁戰場上,曹操在渡江上形成了單點渡江的態勢,形勢對自己非常不利,這恰恰證明了曹操並不熟悉渡江作戰的特點。曹操再有的戰術問題就是水路協作的作戰問題,曹操在陸口和周瑜的水軍交鋒,大敗而回,而曹操並沒有明顯的意識到水軍是這場戰爭勝負的關鍵,他的思維模式還停留在陸戰上,即局部戰場的人數和補給是勝負的關鍵。而作為習慣水戰的周瑜他面對的主要對手則是屢戰屢敗的劉表的水軍,而劉表的水軍早在以前跟周瑜的作戰中早已經被殺破了膽,而且關鍵是曹操對於他們的態度很明顯,他們不過是一支被迫投降的軍隊,所以他們的士氣和戰法都很低落。在水戰方面,周瑜的優勢是很明顯的,而且可以說遠勝曹操,足以達到阻止曹操南渡的戰術目的的。
所以曹操失敗的原因就是不熟悉渡江的戰術和對於水路的協作的戰術不熟悉。
再總結周瑜的勝利原因。周瑜作為一個戰區的指揮官,他了解自己軍隊的特性,並且在跟孫權的軍事討論中提出了曹操軍隊的缺點,就是曹操不熟悉水戰,而且軍隊長途跋涉,早就是強弩之末了。(孫子說: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並且他熟悉防守長江的方法和戰術,他和劉備阻止了曹操的南下,並且他尋找到機會大破曹操。說到這里就不能不說一個孫子也提及的問題:「等待」。(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在戰爭的過程中,形勢的變化是瞬息萬變的,但是能夠屬於利用形勢的指揮員是才是真正的戰術家,而如果能夠創造一個機會和把握一個機會更證明這個指揮家的才能的確不凡。從三國的三場主要戰役中,三個傑出的指揮官,曹操,周瑜,陸遜都是屬於利用對手在戰術上的缺陷,並且耐心的等待,並在等待中尋找和發現敵人的戰術漏洞,並予以堅決的突擊,破襲,導致一場場影響深遠的變化。而他們全都是在戰術對峙中,因為敵人不熟悉軍事,或者不熟悉戰術而產生失誤,甚至錯誤所導致體現的漏洞。如官渡之戰中袁紹在外線進攻中忽視補給線的漏洞,被曹操抓住,赤壁之戰中曹操不熟悉渡江的戰爭和水路混合作戰,而被周瑜尋找到了機會,劉備的問題(我在下一篇-夷嶺之戰中會提及)被陸遜尋找到了戰機,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首先尋找一個戰術平衡點(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來形成僵局,並且利用自己靈活的戰術去破襲敵人,如曹操利用外線的補給過長的漏洞,周瑜利用曹操不熟悉水軍的漏洞,陸遜利用劉備軍隊過於分散而把握住了機會。
其實曹操,周瑜和陸遜作為三場決定性戰役的指揮官,他們都是善於把握瞬息萬變的戰機而著稱,可以說是都是高明的戰術家。不過他們各自有不同的戰術特點,曹操從破徐州就演繹了機動和穿插作戰的戰術,(關於機動孫子說: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關於機動作戰的原理孫子說: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而在官渡中更是准確的尋找了戰機,可以說熟悉陸戰的基本戰術特點,而周瑜利用曹操不熟悉水軍的特點,大膽使用火攻破襲敵人,可以說精通水軍。而陸遜在等待中,利用劉備軍隊分散在漫長的樹林中的弱點(個人認為劉備這個錯誤比袁紹還低級),火攻破劉,體現出其良好的軍事素養。(.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所以赤壁一戰,曹操方面反映了曹操不熟悉渡江作戰的特點,體現了他習慣陸戰的特點即在兵力和補給上壓倒對方,而周瑜熟悉水戰,並且准確的分析出曹操軍隊的缺點就是不熟悉水戰和渡江作戰的特點。所以有算勝無算,並且周瑜把握住了機會,大破曹操,已經足以證明他的確是優秀的戰術家。
本文的對赤壁的分析結束。
新加篇:
既然說到了周瑜,就多說幾句,周瑜作為一個戰術家,他具備最優秀的戰術家的很多品質,其實說穿了就是一點――賭。(孫子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
周瑜在赤壁破曹可以說是其一個亮點,不過其想取蜀的思路的確敢於押寶,周瑜分析形勢認為劉備不會,或者沒有準備在周瑜取蜀的同時在背後切斷他,周瑜認為劉備一是認為自己正在擴張消化期,沒有能力或者是時間來顧及周瑜,二是認為曹操,或者劉備不會和劉備或者曹操聯合起來在背後破襲自己,而且自己挾帶著赤壁大勝和南郡,以夷陵,南郡為補給基地,又有熟悉蜀地的甘寧為內應,應該可以大破劉璋,(孫子說: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如果破襲劉璋,佔領巴地,就算劉備北進,曹操南下,周瑜也有補給基地。故一個優秀的戰術家就要善於利用形勢來賭博,個人認為周瑜取蜀的形勢並不比山本破襲珍珠港強到那裡去,他們都是善於利用對方的消極和麻痹來形成最有效的戰術打擊。當然殘留的結果總是留給戰略家們去處理了。比如魯肅和孫權那樣人,他們的思維角度更偏向於政治和同盟,跟一個戰術家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
D. 歷史事件議論文怎麼寫
首先 要從歷史背景方面談起
其二再講一個歷史人物在歷史方面做出的正反面對歷史的影響。因為一個歷史人物對歷史既有功也有不利的方面 所以要辯證的看 還需作出評論他的功大於過 或者過大於功 這些就需要這個人物的歷史事件談起
他的性格也很重要,他的性格對他做出的歷史事件也有影響作用。
最後 當然要總結 在你的眼裡 他的功大於過呢?還是過大於功呢。對歷史是否有推動作用
在這種文章 最重要要明白不要單方面地說他的過或者功 而要從歷史宏觀的角度辯證的分析 然後分析了他的過和功才能從宏觀的說他在歷史上是起推動作用呢還是阻礙作用
E. 跟歷史有關的議論文題目
1.古今並舉。首先要放開思路,縱觀古今,如寫《近墨者未必黑》,一些學生就舉了屈原「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材料,用了陶淵明出淤泥而不染,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事跡;寫《知錯改錯情可嘉》,
F. 歷史議論文
成功未必真豪傑
——由勾踐滅吳說開去
論點:不要以成功或失敗來論歷史人物,成功的歷史人物不一定是英雄,失敗的歷史人物不一定不是英雄。
要範文參考嗎?
G. 關於歷史的議論文怎麼寫
首先,你查詢別人對歷史上某人某事的看法,以及理由;
其次,歸納你自己的觀點和思路,不要人雲亦雲,相同的觀點沒有寫的價值;
再次,你觀點和思路的依據是什麼,比如,我是儒家心學的,所以我對某件事的看法是這樣的;
案例分析,邏輯推理和演繹,等等,選擇一種或幾種論證你的思路;
最後點題,結論總結,對我們和當前社會的價值分析。
H. 歷史論文應寫什麼內容呢
我覺得評價歷史人物最好,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容易議論.
以下是具體的方法和內容要求:1.評述歷史人物可以選擇一個階段和一個側面,不需要面面俱到,題目既不要太寬(如孫中山對中國革命的貢獻),也不要太狹窄(如戊戌六君子是誰),或者不太重要的(如四人幫是怎麼被抓起來的。 2.評述不僅僅是歷史人物的言行錄,而應該有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如果你選擇的題目是毛澤東在井岡山,除了記述毛為什麼走井岡山道路,以及他選擇這條道路對中國革命的影響等等加以論述)。 3.評述除了注意文章內部的因果邏輯性外,還要主要觀點與材料的統一,以及論證過程的嚴密性。注意是否有用詞不當及語法錯誤。
I. 以中國近代史為主,寫一篇議論文
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近代,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不僅從軍事、經濟對中國進行侵略,還從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經濟凋敝,一片國將不國的慘狀。壓迫侵略,必然導致反抗,中國人民積極開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爭。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台灣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無不體現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國起義,極大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使得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同時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國並不承認清政府簽訂的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在面對列強的侵略與壓迫時,並沒有採取像清政府一樣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積極同外國侵略者展開了斗爭,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是極其鼓舞人心的。雖然太平天國由於內部的種種原因失敗了,但它卻對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是中國農民起義戰爭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曾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他們翻譯外國書籍,學習西方先進的現代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開始有了較為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於是出現了早期的維新思想,出現了一大批以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戰爭以後的戊戌維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大旗下發生的。這些斗爭和探索,使中華民族燃燒起了新的希望,標志著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力量成長壯大的基礎上,在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礎之上發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這次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群眾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它標志著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從此中國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須依賴的力量基礎,五四運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五四運動發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勞動運動的真正開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之後,即民族問題和殖民地革命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改變了過去面貌之時,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以及其在世界歷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顯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被歷史證明了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佔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殘酷的戰爭中,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戰勝一切艱難困苦,中華民族形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顯示了空前的大團結,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抗戰。沒有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抗日戰爭大大豐富和升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這正是抗日戰爭得以堅持和勝利的重要思想保證。同時使中國人民認識到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屹立於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證。一個國家只有首先自強,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不懼怕戰爭的可貴品質,中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是為了捍衛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的重大貢獻。
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祖國的繁榮打下了堅定的基石。同時積極開展了各領域的改革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無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尤其是近代以來,科技文化事業飛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圓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的飛天夢。看著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國人無不倍感自豪與驕傲。我們的國家強大了,我們的經濟繁榮了,我們不會在屈於強權,不會再忍受屈辱,我們以我們的祖國為榮。
當然,放眼今朝,停滯不前便是落後,因此,我們更應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國保持飛速發展。尤其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應使強國富民為己任,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對於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
J. 一篇歷史議論文:根據相關的歷史材料寫議論文.(500字)
好吧,供你參考:
論商紂王:
「帝紂資捷辨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這是史記對商紂王的評價,可見,商紂王廣聞博見,知識淵博,思維敏捷,身材高大威猛,力量無窮,可以徒手和野獸搏鬥。他又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他的智慧足以拒絕拒絕忠言,他的言談足以掩飾過錯。他非常善辯,明明做錯一件事,經他一說,好象立了功一樣。他的能力足以向臣下自誇,他的聲望足以輕視世人。
大家一直認為商紂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是一位一無是處的暴君。
歷史上的商紂王他寵信妲己,如史書上說「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而且「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驕奢淫逸,視天下萬民為草芥,以天下成其一人之欲。
用炮烙堵百官之口,封進諫之道,百官莫敢言。昔年一介忠臣•比干,見商紂暴虐荒淫,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商紂王問其何以自持,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持。」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視其心。紂王暴虐可見一斑。
紂王的行為自然使得大臣離心離德,像那有名的箕子,就逃到了朝鮮半島,一直有這么一個傳說,朝鮮半島有一支就是他的後代。又如,紂王的太師,那是一個對王朝很重要的人物,就帶著祭祀的禮器,樂器投奔了周。他把祭祀鬼神的樂器,禮器給帶走了,捲走了。這在我們看來不就是丟了一些禮器樂器嗎,古人可不這么看。祭祀的禮器是神聖的,把力氣丟了,這個國家也差不多完了。
當然客觀的看,也有很多人認為,他並不一定那麼差,這個帝王當然荒淫,暴虐,殘酷,但是也做了一點是從比較長的歷史階段來看,還是有利的。
譬如,第一,他開拓了山東,淮河下游和長江流域。商紂王派兵出去打仗,這個人孔武有力,想法也多,就把當時還沒有開發的山東,長江流域給開發了。商朝疆界的拓展,促進了華夏文明的傳播,有助於華夏大地的生產發展。
第二,商紂王曾經也推行過一系列革命的措施,反對神權,改革舊的風俗。在商朝這可是不得了的,鬼神之事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帝王連鬼神都不拜,老百姓就會認為你不合法,大家會覺得你太過分了,而且,他還不祭祀,自然就會民心不穩,政局動盪。
第三,它打破了奴隸主世俗貴族的世襲制,大量的提拔新人。這在當時相當的不簡單,不僅是破除一種封建禮教,而且要平衡個大家族的利益,從中尋找突破口。
第四,有一部分人認為,商紂王為古代中國的最終統一,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思想和物質基礎,是統一中國的一位先驅。當然這最後一點評價,並沒有得到大家的公認,但有不少人確實在提這個看法。這也說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惡人都要具體分析。
這些現在看來在後來的歷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的是卻導致了商朝的滅亡,所以說,歷史具有兩面性,一件看似不合時宜的事也許對後世有不可思議的美妙影響。
總的來說,商紂王是商朝歷史上的一位暴君,它葬送了商朝五百年的統治,但與此同時,他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是時代的先驅。
純手打,望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