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最熟悉的是哪一階段的歷史
你最熟悉的是哪一階段的歷史?本人比較喜愛我們國家的歷史,其中有幾段歷史比較喜愛和熟悉:
一是漢末三國時代的歷史:英雄輩出
這段歷史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到公元280年晉滅吳結束,96年時間,也正是三國演義寫作的時間跨度。這段歷史喜愛者眾多,本人僅僅是眾多三國迷中的一個。這段不到百年的時間內,涌現出了眾多英雄,其人數之多、影響之大、流傳之廣、名氣之響亮,歷史罕見。
劉備、曹操、關羽、諸葛亮、張飛、司馬懿、趙雲、阿斗、孫權、周瑜、黃忠、姜維、呂布可以說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顧茅廬、白帝城託孤等等人們耳熟能詳。為了了解這段歷史,不但聽了評書,看了三國演義,還認真通讀了裴松之注陳壽的三國志,收益不淺。
明清是離我們最近的王朝,清朝是最後一個,明朝是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政權,研究明清時期歷史的著作多如牛毛,明史大家毛佩琦、商傳、樊樹志、王天有等,還有當年明月。清史主要讀了張宏傑、閻崇年、喻大華等人的書和講座。明朝從1368年建立到1644年滅亡,共經歷16帝、276年。清朝1644年入關算起,到1912年清帝退位,268年,十個皇帝。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輝煌,也是走向沒落的開始,一直是研究者關注對象,也是電影電視劇的常客。
② 中國上下五千年,我們應該銘記哪一段歷史呢
歷史從來不相信選擇,因為歷史也從來無法選擇──任何一段歷史,都是曾經實實在在發生過的真實事件,容不得我們後人肆意篡改,更不容許我們忽略、無視那段沾滿了榮光或淚雨乃至血肉的真實存在。
凡是我們民族繁衍生息經歷過的,我們都必須銘記。無論這段歷史帶給了我們多少無尚的榮光或者莫大的恥辱,我們都需要銘記,並永誌不忘──一個忘記了歷史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出息、沒有未來的民族。
我們無法選擇歷史時段來重生淬煉,但我們有權銘記任何一個讓我們背上沉重枷鎖的歷史時刻,這會促使我們在回味與咀嚼中,重溫歷史,品嘗歷史,再塑歷史,強悍歷史。這也是歷史在現階段,賦予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我們無法躲避,我們必須拾階而上。
③ 戰國是一段什麼樣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那麼火呢
戰國很久遠,三國相對較近,史料有差別。這其實造成一個問題就是,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名人故事都是片段式的,不如三國完整。很多戰國時期的名人都是曇花一現,此後再無可考。畢竟戰國史官是稀缺資源,不可能將很多人詳盡記述,包括各國的君王也不例外,若不是有偉大史學《史記》的強力推進,戰國的歷史更是艱難。
小說和電視劇是普羅大眾最能接受最愛接受的傳播方式,但是這個原因也可探究。為什麼羅貫中能把《三國演義》寫得那麼精彩?才華橫溢固然需要,三國的時代特點也就是上面三個原因也很重要,人物不多不少,故事連貫緊湊。同樣是傑出小說家的馮夢龍先生,吭哧吭哧寫出《東周列國志》就是火不起來,也可以看出,確實選題有很大的區別。
看似精彩起伏的故事背後,可能只是枯燥乏味的歷史重現。而在這個講究痛點、刺激和精神爽快的時代,觀眾一旦發現自己不能從這部電視劇中獲得過癮的感受,恐怕只會紛紛棄劇。而一旦沒有收視,這也意味著它無法為投資人收獲的收益,那麼多的錢肯定都是打水漂了。
④ 概括一段歷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勤勞勇敢的華夏兒女創造了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歲月里,曾經走在世界的前列。19世紀開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協工業革命的雄風,蒸蒸日上;而中國卻依舊在封建主義道路上徘徊,清王朝的統治風雨飄搖,江河日下,日落西山。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斗,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⑤ 魯國是怎樣的一段歷史
魯國,中國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分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奄國故土,建立魯國,國都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東省南部。
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800年左右。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
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魯國的歷史演變(大事記):
周公攝政
西伯昌之子,以發、旦最賢。發即周武王,旦即周公旦。武王得天下,封叔旦於曲阜,是為魯公。叔旦不就國,留在周輔佐天子,是為周公。史稱「周公旦」。周公旦之功,不在魯,而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天下仍未歸心,武王卻得了重病。群臣恐懼,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廟為武王占卜運勢。周公旦說,且慢,不能以此困擾先王。於是他設壇,向太王、王季、文王禱告:嫡長子孫發,勤於政務勞於國事,不幸重病;如果列祖列宗因為上天的旨意而不能為王發消災解難,那麼請以我來替他受罪吧。禱告之後,才去占卜,卜得「吉」,而武王發病情好轉。鬼神之事,暫且不談,而周公之用心,可謂良苦。武王發崩,太子釗年幼,尚在襁褓。周公旦擔心武王崩而天下諸侯叛亂,於是攝行君位。武王的弟弟們見此,都說周公旦肯定要對太子釗不利,想自己當天子。周公旦一看,不得了,輿論的力量無窮啊,於是立太子釗,是為周成王,而他則輔佐成王,讓自己的嫡長子伯禽到魯國擔任國君,以為屏障,防禦東方徐戎、淮夷等蠻夷。
武王發的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商紂王的後代武庚一起發難,想除掉周公旦。與此同時,東方的淮夷、徐戎果然叛亂。齊太公、魯公伯禽發兵鎮壓, 順利把淮夷、徐戎給鎮壓了。而周公旦挾天子之師,也平定了管蔡之亂。周公旦攝行君位多年,營造雒邑,於是遷都雒邑,是為成周。周公旦為周王朝的統治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位高權重也難免惹人非議,傳說成王年長,周公歸政之後,周公因為擔心成王清算他,逃到了楚地。不過成王知道周公旦勞心勞力也是為了周王朝罷了,也就迎他回來。周公旦薨,而還沒到收割的時候,暴風挾雷,把禾都掃盪干凈。據說這種天象在武王發崩的時候也出現過。於是查閱記錄,發現了前文所說的周公祈禱以己代武王受難的記載。成王很感動,於是下令,讓周公旦的魯國擁有郊祭文王的資格,可以奏天子禮樂。
西周強藩
周王朝歷來有厚同姓、薄異姓的國策,而周成王賦予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不僅僅是對周公旦功勞的一種追念,更是希望作為宗邦的魯國能夠「大啟爾宇,為周室輔」。這是魯國在政治上的優勢。伐滅管蔡之亂,平定徐戎之叛,魯國得到「殷民六族」。而本來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同時也善於發展經濟(商人的稱呼,就是來自於殷商之民);而魯國地處東方海濱,鹽鐵等重要資源豐富。這是魯國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
魯國歷經魯公伯禽、考公酋(系本作「就」,鄒誕本作「遒」)、煬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系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厲公擢(系本作「翟」)、獻公具(厲公弟)、真公濞(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強藩,震懾並管理東方,充分發揮了宗邦的作用。此時的魯國「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其國力之強,使得諸夏國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從」。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春秋,彼時曹、滕、薛、紀、杞、彀、鄧、邾、牟、葛諸侯仍舊時常朝覲魯國。
長幼之亂
歷史上,魯國有過幾次廢長立幼、殺嫡立庶的事件,始作俑者,或者可以追溯到周宣王。魯真公薨,其弟敖立,是為武公。武公有長子括、少子戲。武公九年,武公帶著兩個兒子,西去朝拜周宣王。宣王很喜歡戲,於是作了件荒唐事,他要立戲為魯國的太子。王的卿大夫樊仲山父就說,這個廢長立幼,不合規矩。不合規矩而您一定要做的話,日後魯國一定會違背您的旨意。違背了您的旨意,那就是要討伐的。不討伐的話那對您的威信有損。要真發展到那個地步,對大家都不好。您看,是不是別下這個命令呢?
周宣王很不滿,現在誰是天子啊,他不顧重臣意見,下了命令就立戲為魯國太子,日後當魯國的國君。魯武公有點鬱郁不樂,回到魯國後就死掉了。於是太子戲立,是為魯懿公。果然,懿公被他哥哥括的兒子伯御帶著魯人幹掉。伯御安安穩穩地做了十一年魯國國君,最後被周宣王發兵給伐滅了。(古時候交通不便的緣故?因此那麼久了周宣王才知道?此事,存疑。)周宣王把伯御給誅殺了,就立懿公戲的弟弟稱,是為魯孝公。那個時候起,周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而諸侯國弒其君的事情時有發生。
隱公居攝
魯孝公薨,子弗湟立,是為惠公。魯惠公的元配沒有生子就死了,妾室聲子倒是幫他生了個兒子,名叫做息(一作息姑)。後來,惠公聽說宋國有個女子生來手掌就有「魯夫人」的紋狀,於是就把她娶回魯國,是為仲子。仲子為惠公生了個兒子,名叫做允(一作軌)。因有「魯夫人」的紋狀而娶之,隱隱有立她為夫人的意思,則她的兒子允就有可能當太子。惠公沒有立太子就死掉了。年長的公子息頗得魯人的擁戴,於是他學當年周公旦那樣,攝行君位。但是又擔心其他人不服,於是立公子允為惠公太子,說是等他長大後就把政權返給他。歷史上把公子息稱作「隱公」,所謂隱,也就是假、非正式之類的意思,表示他不是國君,但是實際上就等同國君。這也是魯國跟其他諸侯國所不同的一個地方。
隱公時期,卿大夫羽父位高權重,逐漸掌握實權。但是羽父權力慾望太重,渴望與國君平起平坐,何況隱公甚至還不是名義上的國君。羽父就對隱公說,要不您立我為太宰吧。所謂太宰,那就是周天子的王室正卿,就地位而言,跟諸侯平起平坐。隱公不答應,推託說自己又不是魯公,不能做主。羽父說,其實太子允沒什麼勢力,您德高望重,不如順勢就即位好了,我幫你解決掉障礙。隱公震怒,「我之所以當這個家,是因為看到允年幼,擔心人心不穩才勉強頂著眾人的唾罵來做這件事。本想等到允長大了,我就到菟裘之地養老去。你瞧你說的什麼話啊!」羽父被弄得一愣一樂,敢情人家不想奪位?他擔心太子允知道這件事,於是急匆匆跑到太子允跟前,來個惡人先告狀,讒言隱公想要霸佔權位,不會讓允掌權之類的話。太子允心想這還得了,於是授命羽父把事情給解決了。羽父就派人弒殺了隱公。惠公太子允即位,是為魯桓公。
三桓興起
魯桓公初期,羽父還挺有權勢,但是到了後來就不見經傳,或許是桓公疏遠了他也未可知。魯桓公有庶長子慶父、太子同、公子牙、公子友。慶父、叔牙、季友的後代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合稱三桓。
禍起孟任
桓公薨,太子同立,是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哀姜娣叔姜為庄公生子開。庄公晚年,築高台,看到大夫黨氏的女兒孟任,很是歡喜,就跟著她走。最後,庄公許諾說立孟任為夫人,如果她給自己生了兒子,就立為太子。(這個庄公也真是個妙人,追在姑娘家身後走,活脫一個情竇未開的傻小子,還愣愣地說你嫁給我吧,我會對你很好的,你要是生了兒子,我就讓他當國君。)
孟任生般(一作「斑」)。庄公想立般為太子,又擔心其他臣子有意見。再者,魯國一向都有「父死子繼,兄死弟及」的傳統。到了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篤,又想到立太子的事情,就詢問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說慶父有才能,隱隱有選賢任能,你死了就立慶父的意思。季友則說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於是,庄公讓季友派人賜鴆酒給叔牙。叔牙飲鴆而死,立其後為叔孫氏。
慶父之難
庄公立般為太子,而季友輔佐。叔牙死後不久,庄公薨。於是季友立太子般為國君,為庄公治喪,因此尚未正式即位。而慶父發難,派人弒殺了在黨氏居住的魯公般。季友驚慌之間,逃往陳國。慶父與庄公夫人哀姜一向都有私通,因此發難之後,他立哀姜陪嫁的叔姜之子,公子開為國君,是為魯閔公(一作湣公)。慶父立閔公之後,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厲害,但是始終覺得有妨礙,就想把閔公給殺了而自己當國君。齊國仲孫湫就預言「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後來的孔子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閔公二年,慶父派大夫卜齮襲殺閔公於武闈。季友聽聞,自陳至邾,接庄公妾成風之子申,請魯人以其為國君。慶父憂懼,出逃到莒。於是,季友送公子申入魯,並重金賄賂莒人,抓慶父回國。慶父請求讓他出逃,季友不肯。於是慶父自殺。立其後為孟孫氏。
關於孟孫氏,春秋又作仲孫氏。因為當初慶父雖為長兄,但為了表示君臣之別,於是自稱仲,史稱共仲。實際上,當時的人都以其年長而叫他的後代為孟孫氏。 季友立公子申,是為魯僖公(史記作「釐公」)。僖公元年,季友帥師敗「莒師於酈,獲莒拏」,「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季友為魯國相。季友相僖公,執政多年,把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魯人作《詩·魯頌》稱贊。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謚成,史稱「成季」,其後立為季孫氏,又稱季氏。
公卿爭權
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魯公在位期間,作為卿家的三桓與公室爭權奪利,尤其是以季孫氏的執政與公室的反擊最為激烈。成季死後,庄公的公子遂(即襄仲)及其兒子公孫歸父相繼掌權,是為東門氏執政時期,而孟孫氏一度被東門氏趕出魯國。然而,成季的孫子季孫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勢力,開初稅畝,使得私田興起,而「隱民」劇增,獲得魯國平民階層的人心。公子遂殺嫡立庶,以公子俀為國君,是為魯宣公。
宣公發現三桓日益強盛,同時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說法甚囂塵上,於是他「欲去三桓,以張大公室」。他與執政的公孫歸父商量,是不是起兵滅了三桓,但是國人明顯傾心於三桓,使用國內兵馬或許不妥。於是,公孫歸父前往晉國借兵。可惜公孫歸父還沒成功搬來晉國軍隊,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機發難,備述襄仲當政時的弊端,斥責他「南通於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堅事齊、晉」,使魯國沒有強援。魯國司寇表示願意隨季文子除亂。公孫歸父聽到這樣的消息,連忙逃到齊國躲起來。季文子開始執政。從此開啟了季孫氏祖孫幾代人的執政專權之路。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輔佐魯國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魯公,位列三卿之首,獨專國政。
季武子時期,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從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權力:襄公十一年, 增設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分三軍,一卿主一軍之徵賦,由是三桓強於公室。當年,周武王封周公旦於魯,按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魯有三軍。自文公以來,魯國弱而從霸主之令,若軍多則貢多,遂自減中軍,只剩上下二軍,屬於公室,「有事,三卿更帥以征伐」不得專其民。季武子欲專其民,遂增設中軍,三桓分三軍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昭公五年,季武子罷中軍。四分公室,季孫稱左師,孟氏稱右師,叔孫氏則自以叔孫為軍名,「三家自取其稅,減已稅以貢於公,國民不復屬於公,公室彌益卑矣」。公室奮起反擊,昭公二十五年,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勸說下,魯昭公發兵伐季孫氏。而孟孫氏、叔孫氏認為唇亡齒寒,三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於是發兵救援。結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專權,攝行君位將近十年。
季平子的僭越行為,導致其家臣奮起模仿,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陽虎。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孫成子相繼去世,陽虎發難,囚禁季桓子,逐仲梁懷,隨後執掌魯國權位長達三年。雖然陽虎被三桓趕出了魯國,但是三桓的影響日漸削弱、公卿之別君臣之禮日漸敗壞也成了趨勢。 這個時候,在位的魯定公決心削弱三桓,而這個時候三桓內部並不穩定,因為季孫氏的專權,導致其他兩家的不滿。定公十年,齊魯會盟,作為司儀的孔子不僅言談之間退發難的萊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齊國歸還汶陽之田。於是,定公以此為契機,重用孔子, 而孔子為了恢復公卿之別、君臣之分,決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強盛勢力。季桓子出於防止家臣犯上的考慮,同意隳三都,並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毀掉自己的費城。然而三桓之中,孟孫氏反對,他堅持不毀掉自己的成城,結果定公發兵討伐,卻無法攻下。而定公在季孫氏的唆使下觀齊女樂,敗壞禮數,更寒了孔子的心。結果,三桓把公室的堅定擁護者孔子趕出了魯國。
哀公即位後,想要伐滅三桓,結果反被三桓逐趕,死於有山氏。哀公死後,三桓立公子寧,是為悼公。悼公時期,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直到魯穆公時期(前415年-前383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公室的權威。而三桓之一的季孫氏則據其封邑費、卞,獨立成為了費國。
楚滅魯國
前323年,魯景公卒,魯平公即位,此時正是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之年。魯頃公二年(前278年),秦國破楚國首都郢,楚頃王東遷至陳。頃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魯取徐州。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後七年(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
⑥ 哪一段歷史,讓你學到的最多,感悟最大
唐朝的歷史,縱觀唐朝的歷史,唐朝自公元前618年到907年共有的289年的歷史,從唐朝初期的崛起到唐朝後期的動亂,共經歷了22位皇帝,如李淵、李世民、李治、李隆基等皇帝。
唐朝在618年李淵稱帝,唐朝自此開啟了帷幕,到公元前907年朱溫篡唐為止。唐朝初期時,國力強盛,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唐太宗時期,國力日漸強盛,擊敗了東突厥汗國,從此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當時唐朝的軍力也十分強大,因為唐朝統一全國,唐朝有很多著名的將領,比如說薛仁貴,郭子儀等等。唐朝當時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選官制度是科舉制,政治體制是君主制。
⑦ 哪一段歷史讓你感到震撼
關於文天祥的那段歷史讓我感到震撼。
文天祥,是一名文官。南宋滅亡了,但是文天祥還在,即使被元軍俘虜後受盡百般欺辱,即使元朝因敬佩他寧死不屈的氣節,要免他一死並許他高官厚祿。他也只是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從容赴死。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氣節不是嗎?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⑧ 戰國是一段什麼樣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那麼火
第一,文字記錄相對較少。
說起三國,可謂家喻戶曉,上至耋耄老人,下至幼童,都能說上幾段三國英雄故事,比如三英戰呂布,赤壁大戰,諸葛亮草船借箭,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為中國文化基因中的一部分,大部分人接觸這段歷史最早還是直接或間接通過三國演義。
雖然演義不是歷史,但是對於三國歷史的普及和推廣作用很明顯。三國故事歷代的傳頌也起到重要作用,早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之前,歷代就有三國故事變為說書和劇本的素材,廣為傳頌,代代流傳,羅貫中的小說很大程度上是在前人故事的基礎上加工整理的。
因此,由於這三個原因,戰國的知名度遠遠比不上三國歷史,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⑨ 一什麼歷史
一段歷史
一部歷史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於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現在與創造未來的過程中去。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23];「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後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歷史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於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環節,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歷史學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可是,在一般意義上,今天的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節,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今天的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麼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麼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麼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24]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於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於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